1、第三章 资本形成,第一节 资本匮乏对经济发展的障碍 第二节 促进资本形成的理论 第三节 资本形成的来源,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资本是 “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货币“来到世间,在一边脸上带着天生的血斑”,那末,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评价:资本被看作是一个历史的范畴,这是从资本的生产关系属性特征来定义的。,一、什么是“资本”?,现代经济学的观点:,在现代经济学中,凡用于生产、扩大再生产或能提高生产效率的物质(包括这种物质的载体)都可称为“资本”。,2,人力资本:人类自身在经济活动中获得收益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指劳动力质量,它可以用劳动者的数量与质量的统一
2、来表示。,二、现代经济学对资本的分类:,物质资本:在一定时间内用来生产其他产品(消费品和投资品)的物品,如机器设备、厂房和其他建筑物,运输工具等。,金融资本:指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相互渗透相互融合而形成的最高形态的垄断资本。,一般没有特别说明,指物质资本。,3,物质资本具有以下特点:1、物质资本是投资过程的结果;2、物质资本代表着本期的生产能力,并同其他互补性生产要素结合代表未来时期的生产能力;3、就大部分物质资本而言,它具有耐用性, 即存在折旧问题;4、稀缺性。,4,补充:资本与资本形成 “资本” 是生产过程中的一种要素,是一个技术概念。 传统上,资本指的就是物质资本,即由人类生产出来的一种非
3、用于目前消费而用于扩大生产能力的耐用品。机器设备、厂房、运输设备、存货等即为它的表现形式。,5,物质资本的技术属性具有如下特征:它是投资过程的结果,投资过程也叫资本形成过程,投资结果即为资本形成;它在很大程度上代表本期和未来时期的生产能力; 它具有耐用性,一般使用一年以上,有的可以使用几十年,甚至更长,因此有一个磨损和折旧问题。 如果人口与劳动力是增长的,一定的资本被要求装备更多的劳动者,这叫资本宽化(capital widening)。如果要增加人均产出,人均资本量一般要相应增加,增加的资本通常凝结着更先进的技术,这就是资本深化(capital deepening),资本深化意味着一个劳动者
4、的装备水平越来越高,即掌握的资本越来越多。,6,总资本形成(gross capital formation)减去更新的旧资本(depreciation)就叫做净资本形成(net capital formation )。原则上说,只有净资本形成才增加生产能力,促进经济增长。但是,由于有些资本更新事实上包含有资本深化和更高的生产能力,且很难把他们分开计算,因此,经济学家在考虑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时,通常使用总资本形成这一概念。 按联合国国民帐户体系,总资本形成可以分为两大类:总固定资本形成与存货增加。,7,一般说来,总资本形成也就是指总固定资本形成,其中主要部分是机械设备和建筑物,这两类约占总
5、资本形成的90%。按行业构成来看,制造业、金融保险和不动产以及政府服务所占比重最大,这个部门相加起来约占总固定资本形成的70%,仅金融保险和房地产就占差不多三分之一。 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对传统的资本定义感到不满意。他们认为把资本局限于有形的物质资本范围是不能说明经济增长的。资本应该是指在长期能够产生收入的一切东西。它不仅包括那些投资于工厂的生产耐用品,而且还应包括传统被认为是用作消费的东西;它不仅包括有形之物,而且应包括一些无形之物。,8,按照这种解释,有的经济学家把资本分为种类型:资本品(capital goods),即传统上所说的机器、厂房之类耐用品。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
6、),它附着在单个身体之中,它的使用为个人控制,不管这种资本的投资来自个人还是来自政府。 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也叫集体资本,如公共设施属于此类。它的特点是免费为单个人提供生产与消费服务,其支出由税收弥补。智力资本(intellectural capital )或知识,其显著特点时,一旦被创造出来就成为免费品,而且,一个人对它的使用并不减少其他人对它的可得性。但是,现在通常把资本划分为两类: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以上所说的资本品与社会资本可以归于物质资本范畴,而智力资本可以归到人力资本之中。,9,资本定义的拓宽是经济学的一个进步,是对资本概念认识上的深化,有利于更为全面的理解资
7、本的含义与作用。例如,传统上把教育归于消费范畴,实际上它既是消费也是投资。这样对教育作用的认知就更为全面了。 物质资本在实物形态上呈现出很大的异质性,计量单位各不相同,因此,不能对他们直接相加。要想把他们加总和计算资本收益率,必须用价值和货币来表示。因此,资本往往表现为一定的货币价值。在这里我们讨论的资本是指物质资本,是由工农业部门生产出来的,而不是由银行部门创造出来的。,10,11,资本是生产活动中的几个基本要素之一。很多时候,即使不增加其他要素的投入,只要增加物质资本的投入,也能够有效地提高产量和生产效率,物质资本被认为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资本对于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性:,贫困的原
8、因是由于经济增长停滞和人均收入低下,而导致经济增长停滞和人均收入低下的原因是资本匮乏和投资不足,因此,解决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形成问题是实现经济起飞和摆脱贫困的先决条件。,早期的发展经济理论的观点:,“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 “循环积累因果关系”理论,第一节 资本匮乏对经济发展的障碍,12,13,一、“贫困恶性循环”理论,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纳克斯循环”(vicious circle of poverty)是美籍爱沙尼亚经济学家,哥伦比大学教授纳克斯(Nurkse)于1953年在其著作不发达国家资本的形成一书中提出的关于资本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纳克斯认为“一国穷是因为它穷”(A
9、 country is poor because it is poor),即他认为发展中国家长期贫困的原因,并非国内资源不足,而是因为经济中存在若干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恶性循环系列”。,纳克斯循环命题: 一国穷是因为它穷。 A country is poor because it is poor.,14,一国由于经济不发达,人均收入低;低收入意味着人们将要把大部分收入用于消费,很少用于储蓄,从而导致了储蓄水平低、储蓄能力低;低储蓄能力会造成资本形成不足,资本形成不足又会导致生产规模难以扩大、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低生产率造成低产出,低产出又造成低收入,形成了一个“低收入低资本形成低收入”恶性循
10、环。,供给方面的恶性循环:,15,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低下意味着低购买力和低消费能力,低购买力导致投资引诱不足,投资引诱不足又会造成资本形成不足,低资本形成使生产规模难以扩大、生产率低下,低生产率带来低产出和低收入,这样,也形成了一个“低收入低资本形成低收入”恶性循环。,需求方面的恶性循环:,16,两个循环联系起来看:一方面,即使有了储蓄,也会因为投资引诱不足而难以消化储蓄;另一方面,即使有了投资引诱,也缺少储蓄可以用来投资。这样,这两个恶性循环相互联系,很难被打破,因而发展中国家的长期贫困是难以改变的。,双重恶性循环及其突破,两个恶性循环:,打破恶性循环,必须采取平衡增长方式: 增加储蓄
11、、扩大投资, 在许多行业同时大规模投资,形成行业间相互需求,扩大市场容量,以保证投资成功。,资本供给:低收入低储蓄低资本形成低生产规模低收入。,资本需求:低收入低购买力投资诱致不足低资本形成低收入。,17,18,解决: 将两个循环联系起来,可以看出一方面,即使有了投资引诱,也缺少储蓄可以用来投资;另一方面,即使有了储蓄,也会因为投资引诱不足而难以消化储蓄。这两个恶性循环相互联系,很难打破,很难由向下的循环转变为向上的循环,因而发展中国家的长期困难是难以改变的。要打破恶性循环,必须采取平衡增长方式,增加储蓄的同时扩大投资,在许多行业同时进行大规模的投资,形成各行业之间的相互需求,扩大市场容量,以
12、保证投资成功。,充分突出资本在消除经济停滞,促进经济增长中的特殊地位。 供给循环侧重资本存量、收入和储蓄,需求循环侧重市场容量、收入和投资。一方面,即使有了投资引诱,也缺少储蓄可以用来投资;另一方面,即使有了储蓄,也缺少投资引诱足以消化储蓄。使得对穷国的发展前景抱十分悲观的态度。,“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的含义,19,纳尔逊1956提出:人口增长率对于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是很敏感的。生活贫困,死亡率必然较高,从而抑制了人口的增长。一旦人均收入的增长率快于人口的增长率,人民生活将有所改善,生活改善将降低死亡率并提高出生率,从而使人口增长速度加快。快速上升的人口增长率又将使人均收入回到原来的水平,重新进入
13、低水平陷阱。,二、“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要从这个陷阱跳出来,必须做出最低限度的努力,或所谓“临界的最低努力”,即通过大规模的投资以切断贫困恶性循环,使提高人均收入的力量超过降低人均收入的力量,使国民收入增长速度快于人口增长速度。但由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资本和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将逐渐下降,以致国民收入将逐渐下降,直至国民收入增长率与人口增长率两两相等为止。此时出现了新的高水平均衡。,20,国民收入增长率,人口增长率,人均收入,O,A,A,a,D,E,B,B,a,a,21,22,OA为维持生计的最低收入。,A、B之间任一点,人口增长率国民收入增长率。 收入增长被高人口增长所抵消。 人均收入退回到维
14、持生存的水平,固定不变,形成低水平陷阱。,要跳出低水平陷阱,必须使人均收入大幅度增加,达到OB以上。 超过OB后,国民收入增长人口增长,人均收入才增加。,三、缪尔达尔循环,谬尔达尔1957提出:在动态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种因素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的,并呈现出一种“循环积累”的变化态势,即一个因素发生变化,会引起另一个因素发生相应变化,产生次级变化,强化先前的因素,使经济发展过程沿着原先因素的发展方向发展。,收入水平过低是造成发展中国家贫困状况的重要原因,其原因来自于社会、经济、政治和制度等多种因素。其中起重大作用的是资本形成不足和收入分配不平等。 应通过权利关系、土地关系以及教育
15、体制等方面的改革,使收入趋于平等,以增加广大穷困群众的消费,提高投资引诱并增加储蓄以促进资本形成,使生产率和产出水平提高以带动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从而使发展中国家从低收入和贫穷的累积性循环困境之中解脱出来,进入正常的循环积累因果运动。,23,24,1.负循环累积因果运动,假设两地开始时发展水平相当。由于外部冲击,某地发展比另一地要快,造成一种不平等。,市场力量倾向于累积地加剧国际间不平等 自由贸易的必然结果:发展中国家走向贫困和停滞的累积过程。,经济和非经济力量倾向于使有利地区的累积扩张, 以牺牲另一个地区为代价,不平等状况更加强化。,发展中国家总是陷入低收入与贫穷的累积循环困境之中。,25,
16、2.正循环累积因果运动,通过权力关系、土地关系、教育等方面的改革,实现收入平等,增加穷人的消费,以提高投资引诱,同时增加储蓄以促进资本形成, 使生产率和产出水平大幅度提高,从而提高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收入。,一旦人均收入提高,便可得到一个“正的循环积累因果运动”,即 “高人均收入人口和劳动力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出水平提高人均收入进一步提高”。,26,三种理论的总结,共同点:十分突出资本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认为资本匮乏是发展中国家陷于持久贫困的根本原因。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流行的“唯资本理论”的经济发展思潮。 过于强调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部分问题,但是客观来说有失
17、偏颇。 资本积累固然重要,但不能忽视技术的进步作用,忽视工业化革命的发展趋势和农业的特殊地位。,资本形成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制约因素,促进资本积累的理论在本节课呈现。下面是初期的发展经济学家提出的看法:“大推进”理论 “临界最小努力”理论,第二节 促进资本形成的理论,27,保罗罗森斯坦罗丹(Paul Rosenstein-Rodan,1902-1985):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发展经济学先驱人物之一,平衡增长理论的先驱。发展中国家要迅速改变自己的经济面貌,必须全面地、大规模地进行投资,特别要重视基础设施的投资。工业化是以快于富裕地区的速度提高经济落后地区的收入,从而使世界各个地区收
18、入分配较为均等的唯一方法。工业化的定义是:在农业生产和非农业生产中日益相对地少使用劳动而多用资本。,一、“大推进”理论,28,大推进理论的论据和理论基础建立在生产函数、需求、储蓄供给的三个“不可分性”上面。 一是生产函数(资本供给)的不可分性。按照哈罗德多马模型,在一个经济系统中,资金系数K的值越小,则收 益越大;罗森斯坦罗丹认为,投入产出过程中的不可分性能够增加收益,并对提高资金产出比作用更大。在基础设施的供给方面“社会分摊资本”就具有明显的过 程上的不可分性和时序上的不可逆性。比如交通运输、通讯、水坝、电站、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建设周期长,且必须先于直接生产性投资;由于其资本形成的特点还具
19、有相当程度的持久性,一旦形成规模和能力,要改变这种资本存量结构就比较困难。这是它促进外部经济产生的前提,也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过程中最为常见的“瓶颈”。,“大推进”理论产生的原因,29,二是储蓄供给的不可分性。储蓄不是随着收入的连续增长而不断的增长的,他的增长是跳跃性的、阶段性的。发展中国家一方面面临着人均国民收入较低,居民储蓄相应低下的困境,另一方面即使最小临界投资规模也需要大量储蓄。在此种情况下,要打破“储蓄缺口”,就必须在投资提高诱发的居民收入增长时,使边际储蓄率高于平均储蓄率,否则,储蓄的不充分将使投资规模受到限制。 三是需求的不可分性。一个国家或地区各产业是关联互补的,彼此都在为对方提
20、供要素投入的能力和需求市场的容量,从而形成市场需求的不可分性,以共同突破市场瓶颈,降低市场风险。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使各产业的资源配置在空间上同时具有一定规模。(学校的关联产业)参见课本第44页中部图3-4。,30,大推进可以促成外在经济,即由许多企业、产业形成的互相联系可以直接地或间接地降低各个企业、产业的成本。 孤立地、零碎地、小规模地投资只能得到缓慢的经济增长,以致不能迅速地改变发展中国家贫困落后的状况,无助于缩小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大推进”理论的好处,31,基础设施或社会分摊资本并非都是不可分的(先小规模后大规模) 由于农矿产品的出口,旅游事业的发展和侨汇的增加,那些
21、需要工业品的人们的收入也就随之增长,为逐步建立工厂准备了投资和市场条件(外汇储蓄) 迅速提高投资率需要依靠政府,而政府的过激措施可能造成经济失调(大跃进) 发展中国家的现实证明了该理论不合实际,几乎所有国家都是在各部门投资率不平衡的情况下开始发展的。,对“大推进”理论的批评,32,“临界最小努力”理论(the theory of critical minimum effect)是美国经济学家利本斯坦(Leibenstein)于1957年提出来的。这一理论的出发点是“贫困陷阱”,即“贫困恶性循环”和“低水平均衡陷阱”。换句话说,也就是承认“贫困恶性循环”或“低水平均衡陷阱”状况的存在 “临界最小
22、努力”主张发展中国家应努力使经济达到一定水平,冲破低水平均衡状态,以取得长期的持续增长。不发达经济中,人均收入提高或下降的刺激力量并存,如果经济发展的努力达不到一定水平,提高人均收入的刺激小于临界规模,那就不能克服发展障碍,冲破低水平均衡状态。为使一国经济取得长期持续增长,就必须在一定时期受到大于临界最小规模的增长刺激。即:要打破“恶性循环”,跳出 “陷阱”,发展中国家必须首先使投资率大到足以使国民收入的增长超过人口增长,从而使人均收入水平得到明显的提高,即以“临界最小努力”使国民经济摆脱极度贫穷的困境。,二、“临界最小努力”理论,33,提高收入的力量(决定于上期收入和投资水平) 压低收入的力
23、量(决定于上期的投资规模和人口增长速度) 要实现“临界最小努力”,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如激发群众的经济增长动机,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以鼓励敢于承担风险、善于追求利润的精神,创造适宜的投资环境,培育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家群体,大力开发和应用新技术等。 注意到投资规模对促进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和人口压力在发展中国家经济中造成的显性的和潜在的威胁,对发展中国家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具有一定启发意义。 过分夸大了资本形成对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忽视了其他因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34,“临界最小努力”理论,国民收入增长率,人口增长率,O,A,A,a,a,D,E,B,B,X2 X1,由于时间因素的作用,当人均收入由Oa
24、提高到OX1时,资本存量的质量,劳动力的素质以及工作技能都在提高,人均收入量虽然有可能被人口增长抵消一部分,但不至于完全退回到Oa的水平。因而走出“低水平均衡陷阱”不一定需要“临界最小努力”。,35,一、形成资本来源的一般公式 二、国内民间储蓄,第三节 资本形成的来源,36,37,资本形成应该是净投资或净资本形成。其来源是储蓄。,储蓄及其构成 储蓄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一般指1年)国民收入中扣除消费后的剩余,是放弃现期消费的结果。,如果国民收入处于均衡状态,那么SI。即 IY-C,Y表示国民收入, C表示消费, S表示储蓄, I表示投资, SY-C,一国的投资能力(即资本形成的能力)决定于国内
25、储蓄水平加上国外的净资本流入量(进口大于出口是一国取得国外资本的唯一方式)。一国国内民间储蓄水平与可支配收入水平密切相关,一般来说,穷国的储蓄比富国甚至比中等收入国都要少。 对一些亚洲国家的经济计量研究结果表明:人均储蓄量的变动中83是由人均收入水平变化引起的。,形成资本来源的一般公式,38,国内储蓄包括: (1)民间的资源储蓄,通过银行或其他金融中介贷给企业或政府。 (2)政府储蓄,包括财政盈余及“强迫储蓄”(即由政府通过中央银行发行超过商品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取得的资源)。 国外流入资金包括: (1)国际机构的长期贷款 (2)外国政府的官方发展援助(“外援”) (3)外国私人投资(直接
26、投资&证券投资) (4)外国商业银行的中期或短期贷款 (5)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中期或短期贷款,39,一国可获得的储蓄包括国内储蓄和国外储蓄两部分,不同的国家因收入水平自然资源等条件不同,对不同储蓄来源的依赖程度也不一样,一般人均收入水平越高的国家国内储蓄率在投资率中占的比重越大,贫穷的国家投资资金则较大程度上依赖国外储蓄,等于外债和引进外资。假设没有外资进入,则一国的储蓄来源只有国内储蓄,国民经济中有家庭,企业,政府三部门,国内总储蓄S,家庭储蓄SH,企业储蓄Sp ,政府储蓄SG即S=SH+ Sp + SG,40,家庭储蓄:指家庭的可支配收入扣除用于现期消费支出后的余额,发展中国家的国内储蓄6
27、0%70%包括个体企业储蓄在内的家庭储蓄。,影响家庭储蓄的最主要因素:1是收入水平。高收入者的储蓄倾向大于低收入者的储蓄倾向,通过加剧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可以提高整个社会的储蓄率。刘易斯持此观点,主要在经济发展初期,不必过分强调收入分配平均化,让少数人先富起来,以增加储蓄。2是家庭规模,家庭人口多起着社会保险制的作用,3是风俗习惯,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习惯不同,有储蓄习惯的东方与西方也存在差异,或者是攀比和示范的作用。4是宗教信仰,有些宗教认为不该有利息,导致储蓄者所得报酬很低,影响储蓄和资本形成。,41,企业储蓄:企业保留利润的方式进行储蓄。这在发展中国家很普遍,因为资本市场不完善,企业采取保留内部
28、利润的方式进行储蓄或者再投资的主要源泉。,因为此时在发展中国家,从外部获取资金的代价是很高的。而股票市场又不存在。企业储蓄来自企业利润,除上缴企业所得税,支付利息,剩余的未分配利润就是企业储蓄,可以转化为投资,可见扩大企业生产,提高企业获利能力,增加企业利润用来进行再投资,对资本形成从而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42,政府储蓄:即每年国家收入大于支出的部分,有时还包括因通货膨胀而获得的强迫储蓄,即由政府通过中央银行发行超过商品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取得的资源。,政府储蓄是政府预算储蓄,税收减去政府的经常性支出后的余额。政府储蓄可以化为政府投资,产生资本形成。 从储蓄的来源的性质看,储蓄形成有
29、两种途径,一是自愿储蓄,企业和家庭储蓄,二是强制储蓄,包括政府采取强制手段,通过税收和通货膨胀等手段非自愿的产生储蓄。,43,44,三、资本形成的过程,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主要障碍不是缺乏储蓄; 而是制度存在某些环节,或不容许投资,或投资风险大。,资本形成,不愿投资:文化传统(如轻视经商);对投资风险的估计,投资的意愿和能力,必要条件,储蓄,生产剩余,不能投资:投资环境缺乏为某种有利可图的资本形成所必需的生产要素的供应。,45,资本形成的3个阶段。,储蓄,储蓄集中,投资,将资金贷给厂商, 购置机器设备、建设厂房、基础设施等,以增加资本存量,通过使零星的储蓄汇集起来,把产出的一部分节省下来
30、,不用于消费,金融机构,真正形成资本,补充:资本形成的其它来源,一、通货膨胀与资本形成通货膨胀是指一般价格水平普遍储蓄的上升,通货膨胀首先会改变货币购买力,即引起一定货币量的购买力下降,它实质上是一种变相的税收,可以称为通货膨胀税,是强制储蓄,但有利于资本形成。,46,许多经济学家反对通过通货膨胀促进资本形成,理由: 1。适度的通货膨胀难以把握,2。通货膨胀会引起实际收入的下降,工人必然要求提高工资,这样会形成工资物价轮番上涨的恶性循环,不利经济和社会稳定。3。通货膨胀会使国民对本国货币失去信心,导致资本外流,从而使国内储蓄减少。 在实行通货膨胀政策促进资本形成的国家中,少数国家(苏联)获得了
31、成功,但大多数国家并未取得理想效果。,47,二、刘易斯等人的储蓄理论,刘模式中,存在二元经济结构,如何增加储蓄? .实行有利于利润收入者阶级的收入分配政策,高收入者占总人口的不到10%,收入占40%, .通过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增加利润 刘的模式缺陷:没有说明初始的工业部门扩张所需资金从何而来,也未考虑农业落后对工业化的阻碍。后拉尼斯和费景汉在劳动剩余经济的发展里弥补了刘忽视农业的不足,指出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也是资本形成的主要来源。 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把经济增长划分为不同阶段:在经济增长的初级阶段,收入分配将出现不平等,发展中国家可以因此提高整个社会的储蓄能力,促进资本形成。,48,三、
32、投资决策,筹集到资金后,就要有效利用。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资金的使用效率更有意义。对资金的利用效率可能比单纯的资本数量的增长更为重要。因此必须通过投资决策将有限的资金进行最合理的分配。 投资决策的依据取决于投资主体要达到的目标,企业个人投资所要达到的目标一般是为了增加收入,国家投资往往要考虑多种因素,比如收入分配公平化,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协调发展,增加就业,环境治理。目标有长期和短期的矛盾,因此应运用经济手段对企业和个人投资行为进行调节, 发展经济学家提出了以下几个分配资金使用的标准:,49,(一)均等边际报酬:资本边际报酬是指在其他要素投入量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资本投入所增加的报酬。根据边
33、际收益递减规律可知,资本的边际报酬会随着资本投入量的增加而减少。为了实现总报酬的最大目标,在分配资金时,应使投资在各项目上的最后一单位资本的边际报酬相等。,此时的边际报酬指的是社会边际报酬而非私人边际报酬,有些经济活动会产生外部效果,导致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不一致,投资的目标是使整个社会利益最大,应根据社会边际报酬相等的原则分配资金。,50,(二)资本产出比率或增量的资本产出比率。把这一指标作为分配资金的标准,就是应该对那些能使每单位投资得到最大产出的项目进行投资,即投资决策者应该选择资本产出比率最地的项目进行投资,将有限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本集中到这些项目上来,在生产过程中,资本和其他生产要素的结
34、合才能生产出成品,当资本增加时,其他生产要素也要相应增加。发达国家的资本产出比率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是比较稳定的,而发展中国家的资本产出比率不稳定,哈罗德多马模型以发达国家较稳定的资本产量比率为计算基础,不适合发展中国家。现在发展中国家实际应用的是增量的资本产出比率。(ICOR) ICOR=K t1 K t2 / Q t1 Qt2 式中,K表示资本存量,Q表示产量,1、2表示不同的时间。这个指标十分简便,也更适合发展中国家实际,被广泛应用。,51,(三)资本劳动力比率 这一标准也是就业最大化标准,指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替代稀缺的资本和动员就业不足的劳动力参加生产。资本吸收劳动力的多少可以用资本的劳动力吸收率来衡量。,资本的劳动力吸收率指劳动力投入量增加率与资本投入量增加率的比率,如果用表示资本投入量,表示劳动的投入量, 表示资本增量和劳动增量,用公式表示为: 资本的劳动力吸收率 L/L :K/K 这一比率越高,等量资本所创造的就业机会就越多,吸收就业人数就越多。 有时各目标会不同甚至发生冲突,因此在决策时应根据不同情况,预期未来各要素变化,兼顾当前和长远利益,考虑社会政治文化等因素,以实现最佳的投资效率。,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