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让阅读唤起想象 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弄懂课文的思想内容,训练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必须借助于想象的,有了想象力,就能在脑海中再现字里行间描绘的各种事物形象,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活跃思维,提高阅读能力。因此,在阅读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十分重要的。一、紧扣教材,唤起想象想象这一心理活动的创造性较强,在教学过程中若能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更加有利于调动活跃的情绪,启发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在讲小学一年级课文好伙伴时,课文上有一幅插图,画的是小熊躺在医院里,好几个小伙伴来看望他。图上的小伙伴有猴子、蜜蜂、小兔、小狗、百灵鸟,
2、 而课文上没有全部写到,只出现了猴子、蜜蜂和百灵鸟。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由看图说话导入,在学生把图上的内容说出来的基础上,通过“书上写了哪些呢”这一问题回到书本来阅读体会。带着教师的这一问题,学生们通过自己丰富的想象说出“小狗给小熊送来了肉、骨头、肉汤”通过如此引导,可以打开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从回答中体会到好伙伴应该互相关心,更深地领会到课文的思想感情。二、描绘意境,丰富想象想象越丰富,对文字的理解就越深刻。如在学生学习古诗时,教师在讲读的适当环节,根据诗句描绘的形象,让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把其带到生动形象的情景之中,激起他们情感的共鸣,使之学习时“入情入境” 。如教古诗一去二三里 ,在学生
3、初步读通字句的基础上,教师结合投影片的演示,描绘这样的情景:一眼望去,在离这儿二三里的地方,有一座小小的山村,村子里有几户人家烟雾缭绕。再往远处看,有好多的亭台,还有许多的花。而学生此时可以跟着老师的描述,进入了诗的意境中,唤起了丰富的想象,较深地体会到诗中所表达的意境美。三、营造气氛,驱遣想象想象的发展有个从简到繁的过程,有时学生根据表象的口述似乎有所局限,表达想象的句子不够生动、形象。在讲读课文时,教师应注意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形成学生与学习材料之间的感情交流,激发学习兴趣和强烈的阅读理解欲望,触发联想,驱遣想象,使之更加丰富多彩。如上中年级的黄山奇松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画面演示、配乐朗诵
4、、风景录像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步步引导,使学生渐渐进入课文描写的画面和意境。同时可以让学生口述看到的奇松是什么样子的,课文又是怎么说的,并让学生抓住这些奇形怪状松树的特点,驱遣想象,进行表述。这样的想象培养有助于学生学会、模仿文章的表达方式,提高其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四、积累知识,发展想象学生的知识越丰富,生活积累越多,可以调用的生活记忆越多,就越能发展想象力。为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可利用一切因素,如班会、晨会上的读书交流、课外阅读等,教会学生发现新知、学习新知、积累新知。有了这样的基础,学生在阅读学习课文时,想象力一定会有所提高,就能对语言文字进行形象化的加工,形成较正确的表象,逐渐扩展思路,加深理解。赵星下一篇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