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御宅文化影响下的“宅生活”与家具设计摘要:通过了解宅的涵义,分析御宅文化产生、存在的原因,针对当下最普遍的理解与认同,从生活方式的角度定义“宅” ,并围绕这种“宅生活”分析未来可能产生的家具设计新趋势及主要的设计思路与方法。关键词:御宅文化;生活方式;家具设计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多元化,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随之丰富起来。近几年,在受到日本御宅文化这种亚文化的冲击下,中国大陆上出现了大量的“宅男”和“宅女” 。关于这个人群的出现引起了一定范围内的社会争议。但是无论社会舆论是否肯定这个人群,他们的不断扩大依然是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根据2008 年 3 月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一项关于御宅族的调查结果显
2、示,4610 名被调查这中 56.85%的人认为自己身边就有御宅族群的存在,40.52%预计自己在 40 岁之前会成为御宅族。 1那么到底怎样算“宅”?何为御宅族?这个族群具有怎样的生活方式呢?一、 “宅”的涵义首先,关于“宅”这个字,大多数人会联想到的这个字中文本身的字面意思,它可以理解成住所、居住。而“宅”作为一种称呼,最早起源于日本,是作为 OTAKU御宅族的简称。关于“御宅” ((Otaku),书写上通常以片假名)这个词在日文字面上的意思是指“你的家” ,是一种对对方比较尊敬的称呼。而到了 80 年代,它成为当时动漫画迷之间的相互称呼,例如说“请展示你(御宅)的收藏” 。 “御宅”相较
3、于普通的称呼保持了一些距离,同时也暗示了大家不要太接近。它主要代表了某些沉迷于自己兴趣而不问世事不与他人来往,除了自己的兴趣其他的一切事情都不以为意(包括个人卫生、人际来往、维持生活的基本收入等)的一类人群。即非我同类不与之相交而又不注重生活质量的人。所以这样的称谓在早期是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的。但是后期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用语的流行,使得“宅”一词变得通俗化,所有只要是对于 ACG(Animaian、Camic、Game 的缩写,即动画、漫画、游戏)有爱好的人都会被称为“宅” 。 2再接下来,由于这些爱好 ACG 特别是依赖于电脑来看动画、漫画以及玩游戏的群体逐渐体现出他们习惯于长时间呆在房
4、间里,很少出门参与社会活动,仅在很小的区域范围内完成生活必需,并自得其乐的特点。于是大家又将“呆在家里很长时间不出门”称为“宅” 。 而目前大多数自称“宅男”与“宅女”的人就是主要体现这一特点。二、在中国“宅文化”现象产生及存在的原因在中国“宅文化”的产生及存在可以从现实和历史两个方面来分析其原因。现实方面,该文化主要是受到了日本动漫文化的冲击,随着日本二维动漫广泛进入中国市场, “宅”这种具有日本文化特色的语言词汇及生活习惯被一些热衷于日本动漫的动漫迷所接受并且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传播开来。传至中国的“宅文化”虽然也具有一些日本御宅族的特点,但是由于传播过程中受到的文化差异的影响,以及传播
5、者有意或者无意中赋予了它一些新的涵义,中国的“宅文化”因此有了自己新的意义。现在我们一般所说的“宅人”不是纯粹指沉迷于自己的某些兴趣而不问世事不与人来往的人,而是泛指那些经常呆在家很长时间不出门的人。之所以有这样的一类人出现,主要得益于当前不断进步的科学技术水平及较高的生活水平。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网际交流的加强,电子商务也一并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只需要在家中上网就可以完成办公、购物、交友、娱乐等一系列活动,完全不需要东奔西跑就可以做很多事情。于是,这种满足了人类基本需求甚至更多需求的“宅”成为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虽然这种生活方式也存在着一定的争议,但是不可否认还是有很大一部分人认同并且接受了这种
6、生活。从历史的角度分析,虽然“宅文化”是近几年才开始在中国兴起并流行起来的,但是找寻历史的痕迹我们也不难发现其实在很早以前中国人的生活里就存在着一些类似的“宅文化” 。例如古时候的大家闺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具备了当今“宅女”的一些特点,通常那些未出嫁的千金小姐都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他们平时的生活大致就是刺绣、弹琴、闲话家常。而出嫁后也通常都是在家相夫教子,鲜少有机会出门,一“宅”就“宅”了一辈子。比起当代的“宅女”真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当然,古时候的“宅女”们都是受到了封建礼教的束缚,即便他们想出门去见见世面也没有什么机会。相比之下,现在的“宅女”可是幸福得多了,别说门外的世
7、界,就连地球之外的世界,都可以通过小小的互联网了解个透彻。并且他们的“宅”不是受到任何束缚的产物,而是一种自我选择的生活方式。当然古人的“宅”也存在自我选择。从一些古代归隐山林的文人身上也能找到“宅”的影子。他们具有出世的态度,在一个不受名利欲望影响的山林中修身养性,只为在方寸的田园乐土上享受一种恬淡的生活。从心理上来分析,当代“宅人”和古代隐士都具有一定的逃离现实纷扰、避实就虚的特点。三、 “宅生活”与家具设计我们将目前中国大陆内广泛意义上的“宅”归结成一种生活方式,即为享受、专注并且依赖于某事物,以该事物为生活中心而长时间居于家中的生活方式。由于生活方式往往决定着人们对室内环境及家具产品的
8、需求,随着“宅”人群的不断扩大,这种“宅生活”方式必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家具设计的发展趋势,并且引导新的家具设计思路,创造新的家具设计方法。(一)中心式家具的多功能化设计在观察宅人群的生活时不难发现,他们通常是以某样事物为生活中心,这个生活中心可能是:电脑、电视、DVD、游戏机或者各类小说、漫画、书籍等。对应不同的生活中心会形成一个中心式的家具功能体系。宅人群往往就是依赖一个中心点生活,围绕这个中心,根据自身的生活习惯会扩展出许多其他方面的需求。对于宅人群而言,这些需求最好在尽可能靠近中心点的部分得到满足。以中国的宅人群为研究对象,他们绝大多数是以电脑为宅生活的中心。这就决定了他们的宅生活首先
9、需要一张电脑桌和一把椅子,这个组合可以被看成是一个基本的功能体系。在此基础之上则有可能需要更多的功能。例如一些使用者喜欢用电脑看电视。为了舒适,也许椅子就需要替换成沙发或者床这种可以躺靠的家具。而摆放电脑的电脑桌可能也需要具备其他的功能。例如“宅”在家里办公、学习的人也许需要电脑桌在除开摆放电脑以外还有一定的面积用于办公、书写、画图等。另外,为了方便查询资料,他们应当也需要在伸手可及的位置有一些微型书架,可分层摆放各种方便查询的资料。而一些喜欢在电脑桌前吃零食、吃点心的人也许还要考虑在电脑桌的功能上附加可折叠小饭桌或者可收放的小型垃圾篓等。所有这些明显需要的和可能需要的都将成为设计师进行“宅生
10、活”整体家具设计时的重要考量。通常,中心式家具的多功能设计是以一个主体家具为核心,发散出周边依次需要的功能,用合理的组合,尽量少的材料,通过一些灵活的角部件进行拼装组合,使得家具占地面积小且功能齐全。这种设计不但适合宅人群的生活,而且对于普通的人群来说,其多功能一体化所带来的便利也会受到大众的喜爱。(二)抚慰身心的舒适设计宅人群最大的特点就是“宅” 。有甚者几个月不出门,可以长时间维持同一姿势。所以在进行家具设计时,一定要考虑到的就是他们对于室内家具舒适性的要求。所谓的舒适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满足。一种是与人体本身相协调的舒适。这种舒适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人体工程学理论的应用。设计师在进行家具设
11、计的时候,需要多方面的考量人体的一般高度,身体的曲线,各个部位的受压情况以及各种姿势的变化比较。通常宅人群在家中站立的时间极少,坐与卧的时间居多。不合理的家具常常容易导致使用者的脊椎受压,造成关节酸痛等身体上的不适。因此在进行家具设计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椅子、沙发的结构。从家具的形态上去满足人体需要。像座椅的设计,一般依据人体曲线而进行的座椅设计更有助于降低家具对身体造成的压力,使人感到轻松舒适。在这个方面芬兰设计师库卡波罗所做的探索值得设计者参考与学习。此外,家具设计师还应该完成的一项工作是建立起一套对应不同身高体态的人的家具比例尺度数据库。因为只有与人体比例尺度相适应的家具才能最大限度的辅助身
12、体轻松的生活。除了在人体工程学方面,还应当考虑到环保问题。舒适的家具产品不仅能在造型上让人的身体直观的感受舒适,它的气味也应该是无毒害并且好闻的。通常在家具材料的选择上应该选择没有化学添加成分,充分体现自然与生态的环保材料。这对宅人群的身体健康有很大的好处。打造舒适的家具产品,除了满足身体上的舒适以外,另一种则是依托于人的心理需求所获得的舒适感。设计师卡里姆曾说:“你呆在计算机屏障前的时间越长,你的咖啡杯的外观就显得越重要。 ”同样的道理,正因为宅人群呆在家里的时间较长,所以他们比一般的人更需要持久耐看的家具。因此设计师在进行宅人群家具设计时应当依据设计心理学理论,对宅人群进行人群心理特点分析
13、,并且概括出他们的基本心理特征。因为这些特征影响着宅人群对家具形态样式,家具色彩以及家具材质的喜好。例如,宅人群在家的生活大都比较随性,没有了外界给予的压力和束缚,他们可以穿着宽松的衣服,享受最闲适的生活。这样的他们大都不喜欢形态笨重、样式老气的家具,也不喜欢色彩太过突兀或是太过沉闷家具,他们更喜欢像他们自由蜗居的生活一样随性自然、可解构变化且能带来温馨协调的生活感受的家具。要做好针对“宅生活”的家具设计,对宅人群心理舒适性方面的调查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三)健康的运动型家具设计都说生命在于运动,但是大部分宅人群却不喜欢出门,他们长期居于家中,久坐而不活动身体,常常因此引发多方面的疾病。针对这
14、种情况,在进行家具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应该明确他们所进行的设计不仅仅要适应“宅生活”方式,同时也应该从创造更美好生活的角度入手,尽量去改变宅人群普遍存在的因为不爱活动造成的亚健康问题。运动型家具设计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也属于家具功能上的创新。它的设计方法是将家具与一些健身器材或按摩器材相结合进行设计。运动型家具的设计大致可以分三种类型,一种是主动运动型家具,另一种是强制运动型家具,还有一种则是辅助运动型家具。主动运动型家具,需要使用者主动进行运动。因此这种设计最好带有一定的趣味性,这样才能够有效的激发宅人群去运动。设计师可以在家具的某些位置进行特殊处理,比如在柜体适当高度与宽度部位设置可锻炼臂力的
15、拉伸部件,或者在书桌下放脚的地方设置可以踩踏能锻炼腿部肌肉的部件。让这样的运动部件渗透到家里众多的家具之中,使用者难免不被激发出一些想要运动的冲动。而另一种强制运动型家具则是通过一定的方法迫使使用者进行一定量的运动。这项功能通常需要依赖于使用者不得不使用的家具的某项功能。类似于缝纫机的原理,当你要进行缝纫时,必须通过不断的脚踏制造动力才能完成缝纫。同样的道理,在进行强制运动型家具设计的时候,设计师应该分析出使用者在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使用项,并在此基础上添加运动功能,迫使使用者进行一定量的运动。这样做不仅对人体健康有利,另一方面如果设计师设计得巧妙的话,还能起到一定的节能作用,直接把运动能量进行
16、转化,成为其他功能项目的驱动力,既环保又节能。此外,还有一类运动型家具我们可以将之界定为辅助运动型家具,它与主动运动型家具以及强制运动型家具又有一定的不同。它需要使用者一定的主观运动性,又带有一定的强制运动性。它通常需要通过一定的自动化处理,当使用者打开开关之后,它可以依照程序来辅助使用者运动。但目前要完成在家具中安装电子设备并用程序直接控制使用者进行较高层次的运动还是比较麻烦的,因此我们在市面上能看到的基本上属于电动按摩类的产品。像按摩椅,就是在通电后,让其自动按摩穴位。不过对于宅人群来说,这种程度上的运动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设计师在设计这种辅助运动型家具上还需要更加深入地研究。运动型家具对于
17、“宅生活”而言具有很大的开发意义,它也许不能完全改变宅人群不爱运动的特点,但是或多或少的可以增加宅人群在室内的肢体活动,并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宅人群的身体健康。四、结语作为亚文化形式存在的“宅文化”由于时代及环境的因素,正不断的渗透进当代人的生活中,并且这种文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仍将不断扩大,应当引起广大设计师们的关注。特别是他们的生活方式以及对他们相应的室内设计及家具设计。针对“宅生活”的家具设计,应该注意的是:设计师的工作除了增加宅人群所需的功能需求之外,最重要的就是修补“宅生活”上的问题。这不但是宅人群所需要的,也是未来设计发展的需要。除了以上所提到的三种具体的家具设计方法之外,体贴的人性化设计、健康的绿色设计以及能不断延伸的可持续发展设计都可以与“宅生活”的家具设计相结合。相信在“宅生活”群体的不断扩大中,这些设计也将因此而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参考文献:1中国青年报调查中心.你有“御宅”倾向吗?DB.http:/ 3905.Shtml,2008-03-18.2潘瑞春.“宅女”试析J.修辞学习,2008(02).3闫梅.浅谈人机工程学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N.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 4潘速圆.北欧家具人性化设计透析J.林产工业,2008,35(5). 5李卓,杨君顺.基于需求心理学的家用产品设计的研究J.包装工程,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