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唐朝是开放型社会,唐代经过贞观之治,国力非常强盛、文化开明、妇女的地位比较高。 2、武则天有很高的政治天赋,有卓越的政治才能和治国韬略。 3、武则天有过人的勇气,这使她敢于从后台走到权力顶峰的最前线。 4、武后当权后,开始大量提拔广大中小地主阶级进入国家政治机构,打击关陇氏族。因此,她受到了广大中小地主的支持。 5、武则天并没有与她实力相当的对手。武则天,出生在唐初新贵显宦之家,显赫的权势,豪奢的生活,滋养了她无限量的权力欲。然而,初唐极重士族的门阀之风盛行,而武氏庶族的门第,低微的出身,又使她饱受流俗的轻视,而不甘埋没。这一特殊的境遇与遭际,强烈地刺激着青年时代的武则天,陶冶了她狂妄地去
2、追逐和攫取最高权力,以达唯我是从的欲望,和以冷酷而不择手段地去报复一切的心理。武则天登上皇后宝座后,机智精明, “通文史,多权谋”的长处,得到长足的发挥和发展,使高宗对她宠爱之余,别眼相看。她亦利用皇后的身份,皇上对己的宠爱,积极参与朝政, “百司奏事,时时令后决之” 。从永徽六年(655 年)到显庆四年(659 年)的五年时间里,她设法清除政敌,贬尚书右仆射诸遂良,使其郁闷而死;黜同中书门下长孙无忌,逼其自缢;罢免朝中诸遂良、长孙元忌的支持者,巩固和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和权力,扫除了她参政道路上的障碍。显庆五年(66O 年) ,高宗李治因患凤眩,目不能视,遂下诏委托武后协理政事。自此,则天从参政
3、步人执政, “黜陟生杀,决于其口,天子拱手而已”,人虽在幕后,却遥控了朝廷实权。由于则天武后处理政务有章有法,不似高宗久诿不决,甚为群臣敬服。高宗虽厌其独行独断,许多国家大事又不能不倚重她。这样,就使武后逐渐从幕后走向前台。从上元元年(674 年),则天以“天后”之尊开始执政,至天授元年(690 年)正式称帝的 16 年中,武氏为当皇帝做了大量的长时间的准备,采取了多种有力有效的措施。首先,在王位的继承上,高宗想禅位于长子李弘。武后则不念母子之情,将李弘毒死,立次子李贤为太子。李贤被高宗委以临国之任,处理政务颇为精干,武后则废李贤为庶人,立三子李显为太子。弘道天年(683 年),高宗卒,中宗李
4、显刚刚继位,武后则以皇太后名义临朝称制。一年后便废掉中宗,改封庐陵王,立四子李旦为帝,是睿宗。李显、李旦都是昏庸无能之辈,在皇帝位上也是傀儡,处处受制于武后。 其次,是修改氏族志为姓氏录,从传统上和舆论上打击和削弱一贯反对自己的士族官僚集团,扶植和依靠新兴的庶族地主阶级。这样使士族官僚不再有人仕做官的优越条件,也不能因出身豪贵而为所欲为。而对庶族出身的官员,也不再因门第贫贱而受耻受辱于人。修成的姓氏录再也看不到士族贵族的特权,原来连氏族志都不能列入的武氏,在姓氏录中,却定为姓氏的第一等。 再次,是变更官名,改东都洛阳为神都,为自己登位称帝,建立新秩序,迈出重要的一步。向举国表示自己大位一统至高
5、无上的权力。武后的这些新政措施,很快遭到皇族李氏和许多士族官僚的反对。柳州刺史,唐初元勋徐世 之后徐敬业,召十数万兵马率先于扬州发难,名著一时的讨武曌檄,遍撒域中。宗室琅玡王李冲在博州,越王李贞在豫州也相继反武,举兵讨伐。则天武后对此毫不手软,坚决镇压,在她的直接指挥下,这些叛乱很快平息,徐敬业、李冲、李贞等主要发难者,或死于战场,或被捕杀,无一幸免。 则天称帝后,更重视人才的选拔和使用。她认为“九域之广,岂一人之强化,必伫才能,共成羽翼”。凡能“ 安邦国” 、 “定边疆”的人才,她不计门第,不拘资格,一律量才使用。为了广揽人才,她发展和完善了隋以来的科举制度,放手招贤,允许自举为官、试官,并
6、设立员外官。此外,她还首创了殿试和武举制度,为更多更广地发现人才,搜罗人才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比如,中唐名将郭子仪,就是“自武举异等出”。这样,在她施政的年代里,始终有一批“文似仁杰” , “武类休武 ”的能臣干将为其效命,有力地维护着武周的政权。1 、她本人“通文史,权变多智”,具有超人的魄力和无畏的胆略,以及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杰出的政治才能。这是她能够称帝的基本条件。 2 、她与唐高宗关系密切,得到唐高宗的信任。参与朝政,“忧劳天下”达 24 年之久,并与高宗形成“二圣” 局面,不仅得到许多大臣的拥护,而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而为武则天称帝打下了基础。 3 、高宗临死时下诏:“军国大事有不决者,悉听天后处分”,给了她“临朝称制”的权力。在临朝称制的六年间,她成为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她用铁的手腕平定叛乱,打击政敌,铲除异己,另一方面大力选拔人才,扩大统治基础。为当皇帝扫清了道路。 4 、在完全掌握国家权力后,她提倡佛教,奖励符瑞,布政维新,积极为改朝换代制造舆论,为做皇帝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5 、 690 年,准备工作大体就绪,在文武百官、四夷酋长的推戴下,最终“改唐为周”,当上了大周“神圣皇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