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山水田园诗“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刘勰在其著作文心雕龙的首篇原道中就指出了,日月叠璧,山川焕绮,云霞雕色,草木贲华,乃万物之文。外在为文,内在为道,之于五行之秀的人,便有了“心之文” ,即“道之文” 。这里的“心” , “道” , “文”反应的心灵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关系,无论是“拟容取心” , “随物婉转”还是“与心徘徊” ,都表明了刘勰的心物交融,主客观统一的创作观点。在文心雕龙的神思篇中,刘勰提出“神思”这个美学概念。 “神与物游”也要求创作主体的心(即“神” )与创作客体的物融合统一,使心与物之间有一种互相呼应的表现。自然之道,又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推崇的,视自然为最高的美
2、学原则,这与他深受老庄玄学思想的影响是分不开的。他在灭惑论中说“孔释教殊而道契” “梵言菩提,汉语曰道。 ”他提出“至道宗极,理归乎一;妙法真境,本固无二。 ”都体现了提倡的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而这里我要谈到的,就是表现自然之美,又具有老庄或佛家思想内涵的,使外在的山川草木和内在的诗人心灵交融起来,达到主客观统一的一派诗歌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诗从诞生到发展也经历了一段很长的过程。诗经和楚辞虽然有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样描写自然景物的句子,但是只是作为比兴的媒介,不是独立的审美对象。建安时期曹操的观沧海沧海,为汉以前诗坛献上了唯一的一首
3、完整的山水乐章。沧海这个艺术形象以其吞吐日月,囊括星汉的壮阔境界自然环境作为审美客体,是一个大胆的开创。 真正将自然山水作为一种独立的审美对象,诗人以自然山水为题材写诗,则始于魏晋六朝,这是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原因的。 魏晋六朝,是个思想开放,人性觉醒的时代,走马灯似的王朝更迭和杀夺,人命危浅,朝不得夕的恐怖和悲哀,使得许多具有觉醒意识的诗人,为了全身远祸,不得不离开动荡的政治,藏身匿迹于山泉林木之间,希企逸隐之风一时大炽。特别是经学的衰落,玄学的盛行,玄学家把山水诗看作是一种“悟道”的方式,山水是他们体现“悟道”之心的一种“外物”而已。世说新语自然山水,鸟兽禽鱼,都成了诗人主观的心之“外化”。这
4、样特殊的社会条件和风气,将诗人带到一个新的天地,看到了远离嚣闹的都市和政治风波的自然山水之美,并有了“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的审美新发现,于是他们苦闷的精神和悲愤的感情,便在这足以娱情解忧的青山绿水间觅得了可以寄托和安放的处所。魏未晋初诗坛,山水诗已逐渐增多,嵇康,张华,左思,郭璞等人的诗篇中均有写到。如“白云停阴冈,丹葩曜阳林。石泉漱琼瑶,纤鳞亦浮沉。”(左思拈隐诗)。“寄言之德,托意玄珠”的玄言诗,其触发媒介也都是山水景物,以自然风物为阐发玄理的契机。山水诗又经过了五言诗的曲折经历,到了晋宋时代,终以陶渊明,谢灵远这两位诗人的出现,在诗坛确立了自己的地位。 刘勰的文心雕龙对陶渊明只字未提
5、。钟嵘诗品虽然称陶渊明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但只是列陶诗为中品。可见其诗歌在南北朝时期并未受到重视。到梁代,昭明太子萧统对陶渊明推崇备至:“其文章不群,词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陶诗对唐宋诗人也有很大影响,孟浩然写道“最佳陶征君,目耽田园趣”,杜甫写道“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苏东坡评价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而我更喜欢元好问的评价“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陶渊明诗的“天然”与“真淳” , 在于他以自然为审美对象,崇尚自然,但是追求的不是外物自身,而是心灵之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可以说,陶渊明就是那只“羁鸟”,那尾“
6、池鱼”,避开黑暗的官场,挣脱繁杂的尘俗,将心放置在田园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身边是菊花淡雅的清香,抬首与山两两相望,超然物外,悠闲适性,是山水安抚了他心,保存了他“爱丘山”的本性。“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户庭”“虚室”皆是诗人的心灵,但求没有尘扰,余下一派恬静。葛衣芒鞋,带月荷锄,简朴的居所,平常的村落,陶渊明却是以十分欣赏的口吻一一道来,甘于淡泊,守拙归真。陶渊明率真的心性和高洁的人格,与山水,与他的田园生活交融在一起。他的诗是他人格精神的外化,所以,他写景物重在写意,只追求平和悠闲的心境与冲淡朴素的物
7、境的融合,呈露着浑然天成的大境界。写诗,对他来说是那种“旷而且真”的怀抱的自然流露。苏东坡说陶渊明“意不在诗,诗以寄其意耳”,元好问说陶渊明“此翁岂作诗,直写胸中天”。所以,我认为虽然刘勰的文心雕龙没有谈及陶渊明,但是陶渊明却是把他提倡的“自然之美”与“心物交融,主客观统一”观点实践得彻底的一个人。如果说陶渊明开寄意田园山水之先河,稍后的谢灵运则是开模山范水,雕缕字句的先河。谢灵运的山水诗句秀辞巧,往往一字而传山水情态,这一点连李白也佩服之至。如“林壑敛冥色,云霞收夕霏。”一个“敛”字与“收”字传神地表现黄昏时刻景物的动态之感。“池塘生春草,柳园变鸣禽。”中“生”与“变”使得整个画面活了起来,
8、充满生机。还有“白云抱幽石,绿蓧媚清连”中,一个“抱”字给云彩在水中的倒影添上情趣。“春晚绿野秀,岩高自云屯。”“野旷河岸净,天高秋月明”等诗句中对山姿水态,昏晓阴晴的变化的精雕细刻,细微独到的描摹,表现了一种自然美的艺术境界。诗中山水经他妙手剪辑,都透着一股“秀气”“灵气”,充满道法自然的精神,贯穿着一种清新自然恬静之韵味,一改魏晋以来晦涩的玄言诗之风。钟蝾的诗品也始终贯穿着“以自然为最高美学原则”这一思想。要求诗歌在表现上有清新,流畅的自然之美。钟蝾在诗品中说谢灵运的诗“名章迥句,处处间起,丽典新声,络绎奔会,譬犹青松之拔灌木,白玉之映尘沙,未足贬其高洁也。 ”但同时,也批评了他的诗作“尚
9、巧似,而逸荡过之,颇以繁芜为累” 。及至唐代,形成了以王维和孟浩然为代表的与边塞诗派交相辉映的山水田园派。盛唐时期社会安定,国力强大,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繁荣。文人士大质生活优裕为漫游行旅,赏玩山水提供了条件。社会上佛道思想流行,道家崇尚自然及返朴归真的追求和佛家禅宗的净心明性的境界,为诗歌提供了文化及审美心理的基垫。文人的隐逸情怀也与山水田园诗的形成有紧密的关系,但此际并非为隐而隐,而是酿成了一种向往自然,追求超然独立的文化心态和崇尚自然的审美趣味。此外,晋宋以来的田园诗,山水诗的创作,也无疑提供了艺术上的借鉴。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除了王维,孟浩然之外,还包括储光羲,常建,祖咏,刘春
10、虚,裴迪,卢象,丘为等人。他们继承晋、宋以来陶渊明,谢灵运,谢朓等人的田园诗,山水诗的创作传统,形成了具有共同题材内容和相近艺术风格的诗歌流派。他们的诗歌以描绘自然山水和田园风光,表现返朴归真,怡情养性的情趣,抒写隐逸生活的闲情逸志。他们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淡远闲适,写景状物工致传神,提高了诗歌表现自然景物的艺术技巧,是唐诗艺苑中的一枝奇葩。 王维早年立志于功名进取,写了许多风格雄浑,境界开阔,充满豪情逸气的诗作,其中以边塞和游侠题材的诗歌居多,如少年行,从军行,使至塞上等。但在唐代诗歌史上奠定其地位和最能标志其诗歌艺术成就的,还是山水田园诗。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是诗情与画意的高度统一。苏轼曾
11、评论说:“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善于发现和捕捉自然景物的形象特征和状态,以画家的绘画技巧去构图和选择色彩,并将诗人对自然的独特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及精神境界融入到景物之中,创造出优雅秀美的艺术境界。山居秋暝中“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声光色态俱全,有泉声,有月色,水光,有青松绿竹,红莲,白石,人归,舟下。一切安排在秋天黄昏后的山村里,意象鲜明而境界幽静,表现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世界的追求。鸟鸣涧中“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景物成画,清幽而不枯寂,生动而不喧闹。又如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
12、苔上。 ”和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在这些幽邃,寂静,空灵的艺术境界中,直接透入了禅宗佛理的观照,是禅意,禅趣在诗境中的艺术体现。他的终南别业一诗中“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两句,被人认为是最得理趣的名句。在观赏行云流水中包藏“万事不关心”的幽冷寂灭的心绪。这种幽冷寂灭的心绪无疑与王维的奉佛有关,并有“诗佛”的称号。他诗中的“空” , “寂” , “闲”的境界,正是佛教禅宗的心性学说的艺术投影。 孟浩然,一生不仕,是封建时代少有的流名千古的布衣诗人之一。其实,孟浩然并非无意仕进,他是怀有济世用世的强烈愿望的,在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
13、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可见其迫切的仕途心情与不甘寂寞的豪逸之气。“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联更是境界宏阔,气势壮大。可是最后“恨无知音赏”,带着清高自赏的寂寞情绪,以山水自适,融入池月清光,荷风暗香和竹露清响的兴象中,顿觉清旷爽朗。创造了一种单纯明净的美。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更贴近自己的生活,“余”“我”等字眼常出现在诗里,如“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出现在孟诗的景物描写,常常就是他生活环境的一部分,带有即兴而发,不假雕饰的特点。他多次出游,偏爱水行,遇景入咏时,常从高远处落笔,自寂寞处低徊,随意点燃的景物与清淡的情思相融,形成平淡清远而意兴无穷的明秀诗境。如
14、宿建德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又如耶溪泛舟“白首垂钓翁,新妆浣纱女。相看似相识,脉脉不得语。”老翁与少女相对视,落落大方,情纯意洁,脱尽凡俗之气。语句平淡,淡得几乎看不到作诗的痕迹,而诗味却很浓厚。他的乘舟行吟之作,给人以洗削凡近之感,情思的净化,语言的清淡,和诗境的明秀融为一体,将自然纯净的山水之美透彻地表现了出来。自然平淡是其风格。虽然诗中也有刻画细致,用字精审的工整偶句,如“风鸣两岸夜,月照一孤舟”,但非有意模山范水,只是一时兴到之语。观其全诗,一气呵成,无雕琢之迹,秒在自然流走,冲淡闲远,不求工而自工。继王,孟之后,李白又为山水诗开拓新境界。严羽评李白诗“太白天才豪逸,语多卒然而
15、成者。”强调李白诗是自然天成之美。李白山水诗的显著特征是自然山水景物的个性化。山水诗本来就是诗人审美理想的对象化,是诗人心灵的外化,山水诗必然要表现诗人自我。但是在王维、孟浩然等诗人那里,自然山水画主要是他们寄托精神,消融苦闷之处所,因而,“自我”也就常常消融在自然景物之中。而在李白,自然山水不只是他寄托精神,消融苦闷的处所,更重要的还是他追求个人自由解放的天地。强烈的主体意识,使诗人“自我”不是消融隐没在自然山水画中,而是使自然积极地表现着诗人自我。他那些最有个性的诗句,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飞流直下三千尺”,“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
16、锦张”,“登高壮观天地阔,大江茫茫去不返”表现了诗人不拘捡,肆性情的诗人自我,这里自无而落的黄河,依傍星斗的庐山、飞流千仞的瀑布,都已融入了诗人狂放不羁,傲岸不群的鲜明个性。李白诗中自然山水,多带有流动飞扬,奔放不羁的特点,显示了一种动态美,与王维形成对照。 如果说,王维在静态的山水中隐没了自我的话,那么,李白则常常借助动态的自然山水而浮现出诗人自我。 以道家的“道”的宇宙观来看待自然,自然万物不只是动态的,而且,正是这种动态显示着万物乃是有“生命”的存在。于是,诗人便能够在“天地与我弃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体验中,与那些动态的,有生命的自然万物融通相与,亲密往来了:“肠断枝上猿,泪添山下樽。白
17、云见我去,亦为好我飞翻。”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白云,明月,山花,清风都成了有情的存在,与诗人默合符契,相与往来。 物我合一的艺术思维,产生了移情作用,诗人独坐敬亭山时,留下了“众鸟高飞去,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样的诗篇。 李白的山水诗,还充满逍遥游的精神和超尘出世的幻想,有些山水诗,带有浓厚的游仙色彩,如登太白山峰“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太白与我谈,为我开天关。愿乘冷风去,直出浮云间。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一别武功山,何时复更还。”这里与其说是诗人在写山水,不如说是借山水而游仙。实际上李白把陶谢山水与郭璞游仙诗熔于一炉,自成风貌。 宋代以后
18、,虽在运用诗化的语言抒情,状物,写景,叙事方面,有行文不拘一格,使人耳目一新之作,但山水诗的境界上子已远远比不上唐朝。 宋初山林隐士林逋,魏野,潘阆,诗僧九僧等多用五言近体发长林幽壑之思,孤高野逸之趣,写过一些炙烩人口的律联佳对。梅尧臣,苏东坡,王安石,陆游等大诗人在山水诗方面都多有造诣,而真正在山水田园诗方面开拓新路的是杨万里。 杨万里从“师法古人”迈进到“师法自然”,建立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诚斋体”,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当万象毕来时,用新鲜的语言把亲身的观感生动形象而巧妙地描绘出来。杨万里对自然景物有着特别的敏感,独具眼光和心胸,观察细致,领会深刻,描写别有生趣
19、,往往在平凡中捕捉到不平凡的情趣,如:“新秧乱插成井字,却道农夫不解书。”他还善于捕捉自己刹那的感受,用白描的手法或拟人化的手形象凸现出来,如“好山才皱无人见,却斜阳拈出来。”写流云是“一峰忽被云偷去”,写狂风是“拜杀芦花未肯休”。南 宋 以 后 , 虽 有 “永 嘉 四 灵 ”等 诗 人 写 过 一 些 写 自 然 小 景 的 山 水 诗 , 但 大 多 模 山范 水 、 寄 寓 闲 情 逸 趣 。 至 明 清 两 代 , 尚 模 拟 , 少 独 创 , 虽 有 “独 抒 性 灵 ”的 公 安 ,竞 陵 二 派 , 但 山 水 田 园 诗 走 向 衰 退 。但 在 明 清 代 的 理 论 批
20、 评 中 , 仍 可 见 山 水 田 园 诗 的 影 响 。王 夫 之 在 论 述 其 “情 景 交 融 ”时 , 赞 美 谢 灵 运 邻 里 相 送 至 方 山 一 诗 “情 景相 入 , 涯 际 不 分 ”。 在 分 析 诗 歌 创 作 中 的 “意 ”和 “势 ”的 关 系 时 , 赞 谢 灵 运 “唯 谢康 乐 为 能 取 势 , 宛 转 屈 伸 , 以 求 尽 其 意 ; 意 已 尽 则 止 , 殆 无 剩 语 : 夭 矫 连 蜷 , 烟 云 缭 绕 ,乃 真 龙 , 非 画 龙 也 。 ”王 渔 阳 在 谈 论 其 “神 韵 说 ”时 , 特 别 强 调 “清 远 ”的 文 风 ,
21、 所 以 他 特 别 推 崇 王 维 ,韦 应 物 冲 和 淡 远 的 山 水 田 园 诗 。 王 渔 洋 强 调 “神 韵 之 作 以 自 然 , 入 神 为 其 重 要 特 色 ”, 他 列 举 了 一 些 明 人 诗 句 , 大 都 接 近 于 王 维 , 孟 浩 然 之 作 。 可 见 , 从 “神 韵 ”的 美学 特 征 来 看 , 韵 味 深 远 的 山 水 田 园 隐 逸 诗 , 符 合 “神 韵 ”的 要 求 , 有 自 然 超 脱 之 妙 。沈 德 潜 在 谈 论 “以 自 然 入 神 的 化 工 境 界 为 诗 歌 艺 术 的 审 美 理 想 ”时 , 十 分 赞 赏 陶渊
22、 明 的 诗 作 : “若 渊 明 采 菊 东 篱 下 , 悠 然 见 南 山 , 平 畴 交 远 风 , 良 苗 亦 怀新 , 中 有 元 化 , 自 在 流 出 , 乌 可 以 道 里 计 ? ”此 所 谓 “元 化 ”, 即 指 陶 诗 如 天 地 间元 声 , 合 于 自 然 造 化 , 而 无 任 何 人 工 痕 迹 。山 水 田 园 , 以 其 自 然 清 新 之 态 , 一 直 契 合 着 人 心 中 那 份 渴 望 闲 静 , 充 满 生 活 逸 趣的 地 方 。 一 壶 清 酒 赏 菊 香 , 诗 意 生 活 在 这 些 山 水 田 园 诗 保 持 着 千 载 不 移 的 魅 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