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解读一、什么是认识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马克思主义的能动反映论的建立,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即认识活动是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地反映。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不分主体和客体就没有认识?没有统一主体和客体的实践就没有认识?)认识的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它具有自然性、社会性、能动性和实践性四个方面的特征;表现为个体主体、集团主体、社会主体三种基本形式;认识的主体同时也是实践的主体和历史的主体。认识的客体是指进入主体活动范畴并与主体发生联系的那部分客观事物,是主体认识、改造的对象。它具有客观
2、性、对象性和社会历史性的特征;表现为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三种基本形式;认识的客体同样也是实践的客体和历史的客体。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依赖表现为:它们各以对方作为自己存在、发展的前提,失去任何一方,都无法形成对象性活动的认识结构,都不能发生相互作用的功能关系。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表现为:首先,主体改造客体。人与世界的关系首先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主体是在自觉地、主动地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反映世界的。主体与客体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是人的认识所特有的能动性的最突出的表现,是人的认识所特有的本质力量的最有力的证明。(不实践就没有认识?听来
3、的不算?看来的不算?)其次,主体反映客体。主体与客体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是在主体与客体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正是在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中,才有可能产生主体对客观对象的反映。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过程,实际上是主体对在改造客体中获得的大量信息进行有组织的加工、改造和整合的过程。人通过对客体信息的选择和建构等机制。深入实际就有认识?!二、认识的分类1、认识根据性质可以分为正确认识和错误认识两类。与客观对象符合的认识是正确认识,即真理;与客观对象不符合的认识是错误认识,即谬误。符合是一个过程!也是个判定的论证!2、真理的含义、客观性、具体性和条件性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标
4、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不分主观与客观就没真理?)客观性是真理的最基本的属性。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只能有一个真理。所以,真理是客观的,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照此说来,相对性没有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是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和条件,超出这个范围和条件,真理就会变成谬误。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违反这一点,真理也会变成谬误。三、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1、认识的反复性表
5、现:人们要获取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原因: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人们的立场、观点等一系列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2、认识的无限性表现:人类的认识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追求真理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原因: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三、认识运动的总规律认识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
6、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的过程。1、认识意识哲学常识中的唯物论部分有个“意识” ,认识论部分有个“认识” 。 在实际学习当中,同学们往往对这两个概念区分不清,以致思维模糊,答题中,语言表述出现偏差。现在,我简单说一说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区别:关于意识,哲学课本上册(P14)将其定义为: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与物质概念对应。关于认识哲学课本下册 P3 将其定义为: 人脑对客观事物积极能动的反映,与实践概念对应。进一步掌握其含义,要注意到,认识是一个由间接现象到把握本质逐步深入的过程。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认识的主体是从事改造客观世界活动的人,认识的客体是客观物质世界
7、。认识既指反映过程,又指反映结果,突出的是人类与动物相区别的一种能力和活动。而意识专指人脑特有的一种属性和生理机能,突出的是人脑与动物脑相区别的一种生理机能。联系:认识就是人类利用自己特有的一种物质器官人脑所特有的一种生理机能 意识,对客观物质世界能动的作出反映和反作用的一种能力和活动。所以,人脑的意识对于人类的认识具有工具性质。一般来说,认识即“想” ,专指人类意识的能动性。另外,认识和意识都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别。意识到认识还不到?2、把握“认识”的几个关键点 (1)认识的来源:实践 (2)认识的获得途径: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学习书本知识获得间接经验。 (3)认识的根本任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4)认识的根本目的:指导实践。 (5)认识的基础:实践。 (6)认识的对象:客观事物。 (7)认识的过程: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认识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