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以看传兴建为重点在推动文化建设中弘扬云南精神中共沧源县委常委、宣传部长 何强宇当前,省委书记秦光荣同志指出:高原情怀、大山品质的云南精神,是流淌在云南人血液中的云南精神,成就了云南过去的辉煌,成就了云南现在的科学发展,必将成就云南未来的跨越。如何弘扬云南精神,鼓舞云南各族人民成就未来的跨越,应该看到文化的传承和引领,决定着云南精神的品质和发展方向。因此,正确看待文化建设与塑造精神的关系,坚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才能在未来发展中不断弘扬云南精神,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一、文化在云南精神中的位置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在长期的文化形成和传承中,文化积淀的结果集中展现了一
2、个民族的精神品质,凝聚着一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古往今来,每一个伟大民族都有自己博大精深的文化,每一个现代国家都把文化的发展繁荣作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云南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在长期以来的社会实践中,各族群众的文化交流、传承和融合,形成了云南开拓、创新、奋进、包容的精神面貌,云南人像大山一样的坚定执着、傲然耸立、勇于担当,经受住了一切考验,成为了云南生存发展和繁荣振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成就了云南过去的辉煌,成就了云南现在的科学发展。其重要原因就是云南人民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和强烈的文化认同。因此,应该看到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决定着形成什么样的民族精神,
3、没有共同的文化认同,就没有共同的精神导向,形成力量。加强文化建设既是保障精神品质,凝聚社会力量、推动社会向心力的核心,也是弘扬云南精神的必然要求。当前,按 照 党 的 十 七 届 六 中全会的总体部署,云南推动文化建设处在了新的历史方位,能否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全面推进社会信息化的新形势下,以高原情怀、大山品质的云南精神,成就未来的跨越发展,为国家繁荣发展、为民族走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就必须处理好云南的文化建设和传承,必须以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根本,树立高原情怀、弘扬大山品质,着力构建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引导社会导向的一面旗。二、云南文化建设中存的差距党的十
4、七大以来,云南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策部署,在民族文化大省建设取得显著成绩的基础上,审时度势提出了建设民族文化强省的奋斗目标,走出了一条具有云南2特色的文化发展路子。在 2010 年召开的全省文化建设工作会议上,省委、省政府在回顾总结全省文化建设成绩和经验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存在的差距,总体表现在:全省文化建设水平与文化资源大省的地位还不相称,与建设民族文化强省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少数地方和领导干部对文化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充分,抓文化的自觉性不高,主动性不强;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基层文化生活仍然不够丰富,农村和边疆民族地区的文化
5、设施有待进一步改善;体制机制的束缚还没有从根本上破除,转制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和现代企业制度需进一步完善,州市文化体制改革的任务还很艰巨;文化综合实力不强,产业结构、布局结构和技术结构不尽合理,大型文化企业成长较慢,文化产业规模相对较小;人才队伍建设需进一步加强,尤其是拔尖人才和优秀经营管理人才比较缺乏。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着云南民族文化的发展繁荣,对弘扬云南精神提出了挑战。三、加快云南文化建设的措施基于云南文化建设存在的差距问题,如何抓好文化建设,在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树立好云南高原情怀、弘扬大山品质精神,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助推器,就必须以看、传、兴、建为重点。“看”:就是要跳
6、出文化“看”文化。当前,面对未来的文化发展,十七届六中全会以“四个更加、四个越来越”即: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要求更加紧迫;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等方面,深刻的阐述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紧迫性。按照中央的形势分析,紧扣云南的文化建设,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更加艰巨。特别是云南处于边疆民族地区,是中缅边境前沿,内外关系复杂,过去在意识形态领域中,虽
7、然没有发生过重大的文化渗透事件,但是面对未来的对外改革开放, “桥头堡”建设推动的对外开放,客观上,有利用传播民族先进文化,推动文化交流,促进民族文化大发展。但也伴随着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的涌入,对云南意识形态领域的压力和挑战将会不断增强。在思想认识上,如,全省文化工作会议上指出的对文化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充分一样,目前,虽然云南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但不等于自动具有文化产业;虽然云南人民具有共同的文化认同但不等于未来具有共同的认同,我们的文化认同在3外来文化的涌入中能打多久仍是未知数。对此,部分干部尚没有清醒的认识。因此,必须跳出以往对文化的认识,更加注重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和支撑作用,切实引
8、导全省各级各部门担负起加快文化发展的政治任务,避免文化与政治、文化与经济、文化与商品、文化与消费、文化与市场相脱离;要切实把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有机结合起来,把占领消费市场与占领意识形态阵地统一起来,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内涵,以优秀的民族文化教育引导群众,以加快文化创意发展符合文化消费需求的民族文化产业。“传”:就是要把握方向“传”文化。文化传播致关一个民族文化影响力的形成,没有广泛的文化传播主阵地,何谈文化传承,形成民众心中的影响力。对此,文化传播既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贯穿于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又结合全省的文化基础设施,着力扩张文化传播的主阵地。一方面
9、,要不断加大边疆民族地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加快边疆“解五难”惠民工程、文化惠民工程实施力度,在全省建设一批具有地方民族文化特色的重大标志性文化建设项目;要全面推动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实施,进一步提升农村广播电视的覆盖率;要大力推动农村电子阅览室、“农家书屋”、“万村书库”工程的实施,实现农村电子阅览室、“农家书屋”、“万村书库”工程覆盖到自然村。另一方面,要着力实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工程,不断加强和改进全省各级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党委(党组)理论中心组学习和干部理论教育形式,每年年初研究制定好理论中心组学习计划、干部培训计划和阶段性理论学习专题,以理论
10、巡回宣讲、干部培训、流动党校等形式,深入开展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形势政策宣传教育;要坚持以精神文明建设为载体,全面将高原情怀、大山品质的云南精神与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突出社会公德、公民道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准确地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承给群众。“兴”:就是要结合实际“兴”文化。坚持改革创新是推动工作的动力之源。云南实施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产业建设既要尊重差异,又要包容多样。关于文化改革,推动文化产业建设的问题,应该看到资源条件、经济发展环境、居民收入、人口状况对文化产业建设的影响。切实把文化改革,文化产业建设智力于全省各个地方的
11、资源条件、经济发展环境、居民收入、人口状况上。如: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其具有丰富的人文景观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在文化产业发展上具备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条件。但是,经济发展环境、居民收入、人口状况当前仍是阻碍文化产业发展的一大因素,与大 中 城 市 、 发 达4地 区 相 比 , 不 论 从 流 动 人 口 、 文 化 市 场 、 文 化 产 品 需 求 差 距 较 大 。 相对 而 言 , 大 中 城 市 、 发 达 地 区 实 施 文 化 体 制 改 革 , 剥 离 经 营 性 行 业 ,其 已 具 备 繁 荣 的 文 化 市 场 和 强 大 的 消 费 者 。 而 就 沧 源 县 的 文 化
12、 部 位 ,若 实 施 改 革 后 收 益 问 题 只 能 加剧文化人才的外流,这以拉长文化旅游产业链,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不相适应。加之,当地的报社、电台也仅属于县委、政府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平台。其文化经 营 性 行 业 , 全 县也 仅 在 初 步 培 育 中 。 若 实 施 文 化 体 制 改 革 , 未 必 有 利 用 发 展 。对于实施文化体制改革,应该充分考虑各地区的机遇。再以沧源为例:今后“桥头堡”建设及沧源机场的建设,必将全面带动地方的文化市场。仍然当前沧源在出版印刷行业上仍是空白。应该重点培育全县文化单位所属经营性行业,主要以新闻中心为依托,进一步整合其人力、物力、财力,通过财政
13、投入及股份集资等形式组建所属机构的经营性行业新闻出版印刷制品公司建设。经营项目包括:各类书籍、画册、包装用纸的设计印刷;电视、报刊广告的设计制作等,使全县的文化经营性行业兴旺起来。因此,推动文化体制改革云南必须结合实际,充分考虑文化体制改革与内地存在的差异,实行先易后难,成熟一个改革一个,对不同行业、不同单位、不同所有制的企业采取不同的改革方案和对策,不搞一刀切。切实把深化改革与促进发展相统一、把增强微观竞争力与提高宏观控制力统一起来“兴”文化。“建”:就是要以人为本“建”文化。加快文化建设归根到底,人是文化建设的对象、人是文化产品消费的主体。建设文化云南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确保群众的文化
14、权益,要始终坚持以公益性文化活动为抓手,稳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的实施, 进一步加大“文化下乡”工作力度,每年组织举办好文艺汇演、篝火晚会、摄影展、歌曲创作大赛、民族服饰设计展演大赛、篮球赛等文体活动;要以省、市、县、乡(镇)、村(社区)文化活动广场为平台,抓住各大节庆机遇,组织民间文艺团队大力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使广大群众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要充分发挥全省各级文联各协会职能作用,加大对 文学、音乐、舞蹈、美术、书法、摄影、宣传丛书 等方面的创作力度,推出一批把握时代精神,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优秀文化作品,不断满足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要在重视文化社会效益的基础上,加快文化创新,提高文化的综合效率,进一步加强对文化消费者消费心理的研究,结合各地方资源条件、经济发展环境、居民收入、人口状况,选择市场需求大、关联性大、发展潜力大、消费弹性高的项目作为文化产业的率先突破口和率先发展点,切实通过文化产业建设,创作出更多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以文化产品占领文5化市场的主动权,使文化产品成为抢占文化传播,强化文化教育引导的又一载体,这样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自然就潜移默化人们的思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