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doc

上传人:kpmy5893 文档编号:9195445 上传时间:2019-07-29 格式:DOC 页数:66 大小:1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國古代文論選讀復習資料中文本科中國古代文論選讀復習資料 舉例(一):(莊子的) “虛靜”說 提出“ 虛靜 ”說是中國古代有關創作構思的理論。 “虛靜” ,最早是老子在道德經裏提出“致虛極,守靜篤”的說法,莊子極大地發展了老子的“虛靜”的學說,認為它是進入道的境界時所必須具備的一種精神狀態, 莊子大宗師說:“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 ”莊子的“坐忘”就是 “虛靜” ,是要使人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存在,拋棄一切知識,達到與道合一的境界。內涵 莊子認為虛靜必須在“絕學棄智”的基礎上方可達到,然而也只有達到虛靜,才能對客觀世界有最全面最深刻的認識,才能自由地進行審美觀照,藝

2、術創造力才最為旺盛,才能創作出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作品。影響 莊子的 “虛靜” 說對後世影響極大,後世的文學家和文學理論家都或多或少地受到莊子的“虛靜”說的影響。 (孔子的) “興觀群怨”說 提出 這是孔子在 論語 陽貨篇裏提出來的關於文學作品的社會作用的說法。 陽貨篇記載說:“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內涵 興,指詩歌具體安排的藝術形象可以激發人的精神之興憤,可以使人從詩歌鑒賞中獲得一種美的享受;觀,是指詩歌真實地反映社會政治和道德風尚狀況,因而能讓人從中觀察出政治的得失和風俗的盛衰;群,則是人為詩歌可以有使人互相交流

3、感情,加強團結的作用;怨;是指文學作品有干預現實、批評社會的作用。影響 孔子的 “興觀群怨 ”說是現實主義的文學批評理論的源頭,對後來的現實主義的文學批評理論和現實主義的文學創作產生非常積極的影響。 (孟子的) “知言養氣”說 提出 這是孟子在 孟子 公孫醜上中提出來的,篇中說:“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內涵 孟子認為必須首先使作者具有內在的精神品格之美,養成“浩然之氣” (具有高尚道德品質而形成的一種崇高的精神氣質蘊涵),才能有美而正的言辭。這種思想影響到文學創作,就特別強調作家要加強自己的人格修養,然後才能寫出好的文學作品。影響 孟子的 “知言養氣 ”說抓住了人的最本質的人格蘊涵,被

4、後人在文論中廣泛引用,形成了中國文論史上以氣論文的悠久傳統,對中國的文學創作和文學批評都產生了巨大影響。 (毛詩大序的)詩“六義”說 提出 毛詩大序 說: “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 ”本來風雅頌是詩經的分類,賦比興是詩經表現方法, 毛詩大序賦予“六義”的新說法。內涵 根據上下文的意思,風,指詩有教化臣民,並有表達臣民心聲、譏刺上政的作用;賦,指鋪敘直說的寫作方法;比,是比喻;興,起的意思, “先言他物一引起所詠之辭也” ,有一種“感發志意”的作用;雅是正的意思, “言王政之所由廢興也” ;頌是讚美神明的歌舞曲。它在解釋風、雅的意義時,接觸到了文藝創作中個

5、別表現一般的概括性以及典型性的特徵。影響“ 六義 ”說在經學史上的影響大於它在文學批評史上的影響。問答題:回答問答題也要有三個部分:問題的提出,問題的內涵,收尾的總結。 1 什麼是孔子的“詩可以怨 ”?“詩可以怨 ”在文學史上的有何影響? 提出 “詩可以怨”是孔子在論語陽貨篇中提出來的:“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內容“ 詩可以怨 ”是說詩可以 “怨刺上政” (論語集解引孔安國語) ,實際上就是說詩歌可以對現實中的不良政治和社會現象進行諷刺和批判。 詩經中許多民歌和一些文人作品就是對當時的社會現實進行諷刺和批判揭露,如著名

6、的民歌魏風中的碩鼠 、伐檀等,以及小雅中的正月 、 十月之交 , 大雅中桑柔 、 民勞等,或揭露,或批評,或諷刺,或諷諭,都可以說是“怨刺上政”的作品。 “詩可以怨”對我國後世的文學創作,特別是詩歌創作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成為我國古典詩歌的批判現實的優良傳統。後世的許多詩人的作品都有批評現實社會不良傾向的內容,而屈原、杜甫、白居易等人更是在主觀或客觀上把“詩可以怨”作為自己創作的主要內容或主要追求目標。即使到了現代,許多進步詩人,如郭沫若、聞一多、艾青等的許多批判黑暗社會的黑暗政治的詩歌作品都可以說或多或少地、自覺或不自覺地受到了“詩可以怨”的影響。而在文學批評史上“詩可以怨”也成為批評詩歌作品

7、的一個重要標準,成為文學理論批評的一個重要理論。 總結 總之, “詩可以怨 ”成為我國詩歌的一個優良傳統,對我國詩歌創作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2 談談司馬遷寫作史記 的“實錄”精神和它的影響。 問題的提出“ 實錄” 是司馬遷寫作史記的創作原則。最早肯定司馬遷的“實錄” 精神的是東漢史學家班固他在漢書司馬遷傳贊中說:史記 “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 ” 內容“ 實錄 ”就是班固所說的 “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 ,即真實地記述歷史人物和歷史事實,不誇張,不隱瞞。 史記的許多篇章都體現了他的“實錄”精神,他受到漢武帝的殘酷打擊和迫害,因而“發憤著書” ,但這並不影響他的公

8、正和“實錄”精神。例如在史記中,他並不發洩私憤,而是客觀地記述武帝的事蹟,既記述他的功績也不避諱他的殘忍和好大喜功以及求仙訪道、追求長生不老等可笑事實。對漢高祖,也是既寫了劉邦的推翻暴秦、統一天下的偉大歷史作用,他的知人善任、深謀遠慮的政治家風采,也揭露了他的虛偽、狡詐、殘忍和無賴的流氓嘴臉。一本“不虛美,不隱惡”的“實錄”的精神。這種“實錄”精神,不僅對後世的史學著作產生過巨大影響,更對文學創作產生深遠影響,後世的許多真實反映社會現實的文學作品,可以說都是受到過這種“實錄”精神的影響。而許多現實主義作家、詩人也都以“實錄”指導自己的創作。文論家也經常以“實錄”來批評文學作品,使之成為文學理論

9、批評原則。 總結 “實錄”不僅是史學家寫作歷史著作的創作原則,也是文學創作的原則,我國古典詩歌中的現實主義精神,應該說是受到司馬遷“實錄”精神的影響,杜甫的詩歌被成為“詩史”就是一例。 總結說明:回答問題時,首先要認真審題,弄請題目的含義、要求,然後簡要明確地抓住重點作答,千萬不要鬍子眉毛一把抓。上面我們的答案都比較詳細但不夠簡練,同學門在回答問題時一般不可能這樣詳細,有些原文也不可能記得下來,可以更簡要一點,例如:名詞解釋題“(毛詩大序的)詩有六義說” ,可以像簡化成如下的答案: 提出 毛詩大序 以風、賦、比、興、雅、頌為詩“六義” ,提出了詩“六義” 。本來風雅頌是詩經的分類,賦比興是詩經

10、表現方法, 毛詩大序賦予“六義”的新說法。內涵 根據上下文的意思,風,指詩能譏刺上政,有諷刺的作用;賦,指鋪敘直說的寫作方法;比,是比喻;興,起的意思,指詩歌有“感發志意”的作用;雅是正的意思;頌是讚美神明的歌舞曲。它在解釋風、雅的意義時,接觸到了文藝創作中個別表現一般的概括性以及典型性的特徵。影響“ 六義 ”說在經學史上的影響大於它在文學批評史上的影響。3 問答題“談談司馬遷寫作 史記的實錄 精神和它的影響。 ”可以像簡化成如下的答案: 問題的提出“ 實錄” 是司馬遷寫作史記的創作原則。最早肯定司馬遷的“實錄” 精神的是東漢史學家班固的漢書司馬遷傳贊 。 內容“ 實錄 ”就是真實客觀地記述歷

11、史人物和歷史事實,不誇張,不隱瞞。 史記的許多篇章都體現了他的“實錄”精神,作者受到漢武帝的殘酷打擊和迫害,但在史記中,他並不發洩私憤,而是客觀地記述武帝的事蹟,既記述他的功績也不避諱他的殘忍和好大喜功以及求仙訪道、追求長生不老等可笑事實。對漢高祖,也是既寫了劉邦的推翻暴秦、統一天下的偉大歷史作用,他的知人善任、深謀遠慮的政治家風采,也揭露了他的虛偽、狡詐、殘忍和無賴的流氓嘴臉。 總結 “實錄”不僅是史學家寫作歷史著作的創作原則,也是文學創作的原則,我國古典詩歌中的現實主義精神,應該說是受到司馬遷“實錄”精神的影響,杜甫的詩歌被成為“詩史”就是一例。而後世許多文論家也經常以“實錄”來批評文學作

12、品,使之成為文學理論批評的一個原則。 3 什麼是孔子的“興、觀、群、怨 ”說? “興、觀、群、怨”說是孔子在論語裏提出來的(注,這裏簡化了論語中的篇名和孔子的原話) 。興,就是說詩歌有感發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聯想。觀,就是說詩歌可以起到觀察社會現實的作用,能看到世風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說詩歌可以使人們交流感情,達到和諧,起到團結人的作用。怨,就是說詩歌可以干預現實、批判黑暗的社會和不良的政治。孔子的“興、觀、群、怨”說對後世影響極大,成為後世文學批評的一個標準,影響了我國文學中現實主義傳統的形成。 4“陳子昂與東方左史虯修竹篇序 ”一節思考題 1 說:結合陳子昂的詩歌作品,分析他提倡的

13、“風骨”的內涵。 我們知道,陳子昂的詩歌不無病呻吟,不吟花弄月,而是言有所指,詩有興寄,語言有骨力有氣勢,正如他自己所說是 “骨氣端翔,音情頓挫,光英朗練,有金石聲” 。例如他的名詩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氣勢何等的雄壯,境界何等的闊大,語言又是錚錚作響,擲地有聲。而其內容,前人就認為,是阮籍“廣武之歎” ,是歎世無英雄,有比興寄託的內容包含在內。再如他的感遇詩三十八首,也是雄軼古今,寄託深沉。陳子昂正是感歎齊梁以來詩風淫靡衰微,所以大聲疾呼,提倡詩歌改革。所以,從他的詩歌創作實踐可以看出,他所提倡的“風骨” ,就是指詩歌要言之有物,因物喻志,托物起

14、情,意象鮮明,語言精警,有氣勢,有骨力。他的創作也正實踐了他的理論。 5*什麼是孔子的“興、觀、群、怨”說? “興、觀、群、怨”說是孔子在論語裏提出來的(注,這裏簡化了論語中的篇名和孔子的原話) 。興,就是說詩歌有感發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聯想。觀,就是說詩歌可以起到觀察社會現實的作用,能看到世風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說詩歌可以使人們交流感情,達到和諧,起到團結人的作用。怨,就是說詩歌可以干預現實、批判黑暗的社會和不良的政治。孔子的“興、觀、群、怨”說對後世影響極大,成為後世文學批評的一個標準,影響了我國文學中現實主義傳統的形成。 6*什麼是孔子的“詩可以怨”?“詩可以怨”在文學史上的有何

15、影響? “詩可以怨”是孔子在論語陽貨篇中提出來的:“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詩可以怨”是說詩可以“怨刺上政” (論語集解引孔安國語) ,實際上就是說詩歌可以對現實中的不良政治和社會現象進行諷刺和批判。 詩經中許多民歌和一些文人作品就是對當時的社會現實進行諷刺和批判揭露,如著名的民歌魏風中的碩鼠 、 伐檀等,以及小雅中的正月 、 十月之交 , 大雅中桑柔 、民勞等,或揭露,或批評,或諷刺,或諷諭,都可以說是“怨刺上政”的作品。 “詩可以怨”對我國後世的文學創作,特別是詩歌創作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成為我國古典詩歌的批判現實的

16、優良傳統。後世的許多詩人的作品都有批評現實社會不良傾向的內容,而屈原、杜甫、白居易等人更是在主觀或客觀上把“詩可以怨”作為自己創作的主要內容或主要追求目標。即使到了現代,許多進步詩人,如郭沫若、聞一多、艾青等的許多批判黑暗社會的黑暗政治的詩歌作品都可以說或多或少地、自覺或不自覺地受到了“詩可以怨”的影響。而在文學批評史上“詩可以怨”也成為批評詩歌作品的一個重要標準,成為文學理論批評的一個重要理論。 總之, “詩可以怨”成為我國詩歌的一個優良傳統,對我國詩歌創作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附:試分析什麼是孔子文藝思想的審美特徵? 孔子文藝思想的審美特徵主要應該指論語八佾中的一句話,“子謂韶 , 盡美矣,

17、又盡善也 ;謂武 , 盡美矣,未盡善也 ”中提出的“盡善盡美” 。就是說要求文藝作品“盡善盡美” ,是孔子文藝思想的審美特徵。 但到底什麼樣才叫“盡善盡美”呢?我個人認為孔子還說過的另一句話很重要,就是論語為政篇的“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思無邪”從藝術方面看,就是提倡一種“中和”之美。 論語集解引孔安國注所謂“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言其和也。 ”從音樂上講,中和是一種中正平和的樂曲,也即儒家傳統雅樂的主要美學特徵。從文學作品來說,它要求從思想內容到文學語言,都不要過於激烈,應當儘量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過於直露。總之,什麼是孔子文藝思想的審美特徵呢?就是孔子所說的“盡善盡美”

18、 。怎樣才能做到“盡善盡美”呢?也是孔子所說的“思無邪” ,即要求文學藝術作品的“中和”之美! 7孟子中提到“浩然之氣 ”,曹丕提出“ 文以氣為主” ,劉勰提出“才、氣、學、習” ,都說到了“氣” 。請問:文章中的“氣”到底是什麼? 答:“文氣”問題是中國古代文論中經常提到的一個概念,但其具體所指很難一概而論,不同的文論家所提的“氣”有不同的內涵。舉例說, 孟子公孫醜上篇說:“(孟子)曰: 我知言,我善養我浩然之氣。 ”這裏的“氣”是指一種作者具有的內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形成於文章中就有一種“浩然之氣”的正氣和美而正的言辭。而曹丕典論論文中所說的“文以氣為主”的“氣”則是指作家在稟性、氣度、感情

19、等方面的特點所構成的特殊精神狀態在文章中的體現。因此,不同的作者的文章就會有不同的個性特點。曹丕在文章中還提到了“徐幹時有齊氣” ,則是指徐幹文章中常表現出來的齊魯人的地方特徵和風格。 “孔融體氣高妙”的“體氣”又是指孔融文章所表現出來的孔融人格上的高雅超俗的風度氣韻。至於劉勰在文心雕龍體性篇中提到“才、氣、學、習” ,他的原話是“才有庸俊,氣有剛柔,學有淺深,習有雅正” 。 “氣有剛柔”的“氣” ,主要是指作者的氣質性格。後人對“氣”也有與上面不完全相同的解釋。我們只能具體問題具體對待。如果有可能,將來會就這一問題作一專門輔導。 8 孟子的“以意逆志” 說 孟子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論世”都

20、是比較科學的文學批評方法。孟子在孟子萬章上中說:“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 ”提出了“以意逆志”說。所謂“以意逆志” ,就是說說詩者(即讀者)要根據自己的曆練、思想意志,去體驗、理解作者的作品,不要死扣字眼,也不要受拘束於詞句,曲解甚至歪曲全篇的主旨。孟子以這種方法解說詩中的一些作品,比較接近於還了它們作為文學作品的本來面目,為中國文學提供了比較客觀實在的批評原則。後世大量的詩話詞話大抵是在此原則下展開文學批評和記錄讀後感想的。 (參見中國歷代文論精選“孟子選錄” ) 9孟子的“知人論世 ”說 “知人論世”說是孟子在孟子萬章下中提出來的說法:“頌其詩,讀其書,不知

21、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 ”其意思是說,讀者閱讀文學作品應該瞭解作者的生平經歷和作品寫作的時代背景,這樣才能站在作者的立場上,與作者為友,體驗作者的思想感情,準確把握作者的寫作意圖和正確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 “知人論世”說 “以意逆志”說都是比較科學的文學批評方法。孟子以這種方法解說詩中的一些作品,比較接近於還了它們作為文學作品的本來面目,為中國文學提供了比較客觀實在的批評原則。後世大量的詩話詞話大抵是在此原則下展開文學批評和記錄讀後感想的。 (參見中國歷代文論精選 “孟子選錄” ) 10孟子的“知言養氣”說 孟子在孟子公孫醜上中說:“我知言,我善養我浩然之氣。 ”提出了“知言養氣

22、”說。孟子認為,必須首先使作者具有內在的精神品格之美,養成“浩然之氣” ,才能寫出美而正的言辭。這裏的“養氣”當是指培養自己的高尚思想情操和道德品格。 “養氣”了,才能“知言” ,即知道如何寫出好作品。這種思想影響到文學創作,就特別強調一個作家要從人格修養入手,培養自己崇高的道德品格。“知言養氣”說的“氣”抓住了人的內在最本質的蘊涵,因而被後人廣泛地引入文學理論和文學批評,形成了中國古代文論史上以氣論文的悠久傳統,並引導作家從“養氣”入手去指導創作,其影響都是積極的。 (參見中國歷代文論精選 “孟子選錄” ) 11 莊子的“虛靜”說 “虛靜” ,最早是老子在道德經裏提出“致虛極,守靜篤”的說法

23、,莊子繼承發展了老子 “虛靜”的學說,認為它是進入道的境界時所必須具備的一種精神狀態。 莊子大宗師說:“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 ”莊子的“坐忘”就是 “虛靜” ,是要使人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的存在,拋棄一切知識,達到與道合一的境界。莊子認為虛靜必須在“絕學棄智”的基礎上方可達到,然而也只有達到虛靜,才能對客觀世界有最全面最深刻的認識,才能自由地進行審美觀照,藝術創造力才最為旺盛,才能創作出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作品。莊子的“虛靜”說對後世影響極大,後世的文學家和文學理論家都或多或少地受到莊子的“虛靜”說的影響。 (參見中國歷代文論精選 “莊子選錄” ) 12 莊子的“

24、物化”說 莊子的“物化”說是與他的“虛靜”說聯繫的。莊子認為 “虛靜” 是認識“道”的途徑和方法,是進入道的境界時所必須具備的一種精神狀態。從創作主體來說,必須具備“虛靜”的精神狀態,這是能否創作合乎天然的藝術之關鍵。而從創作主體和客體的關係來說。必須要達到“物化”的狀態。什麼是“物化”呢?在莊子看來,進入虛靜狀態之後,人拋棄了一切干擾和心理負擔,就會忘掉一切,甚至忘了自己,不再受自己感覺器官的束縛和局限,而達到認識上的“大明” 。作為創作者來說,主體的人也似乎不存在了,主體的“自然” (天)和客體的“自然” (天)合而為一,這就是進入了“物化”的境界,這就叫做“以天合天” 。處在這樣狀態下的

25、創作自然是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了。 (參見中國歷代文論精選 “莊子選錄” ) 13 莊子的“得意忘言”說 “得意忘言”是莊子對言義(即語言與思維)關係的看法。 莊子 外物 篇說: “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提出了所謂“得意忘言”說。在莊子看來,言是不能完全表達意思的,即言不盡意。他說:“語之所貴者,意也。意之所隨者,不可以言傳也。 ”(天道 )莊子強調語言文字的局限性,指出它不可能把人複雜的思維內容充分地表達出來,這種認識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的認識實踐的實際情況,但也有明顯的局限性。不過莊子的以言不盡意為根據的“得意忘言”說對文藝創作卻影

26、響深遠。文學作品要求含蓄,有回味,往往要求以少總多,追求“味外之旨” 、 “言外之意” ,而莊子的“得意忘言”說,恰恰道出了文學創作中言、意關係的奧秘。這對文學理論和文學批評產生了巨大影響,它在魏晉以後被直接引入文學理論,形成了中國古代文學注重“意在言外”的傳統,並且為意境說的產生和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 (參見中國歷代文論精選 “莊子選錄” )14*司馬遷的“實錄精神”極其影響 “實錄”是司馬遷寫作史記的創作原則。東漢史學家班固在漢書司馬遷傳贊 中說:史記 “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 ”肯定了司馬遷的“實錄” 精神。 史記的許多篇章都體現了司馬遷的“實錄”精神。作者曾 受到

27、漢武帝的殘酷迫害,因而“發憤著書” ,寫成史記 。但這並不影響他的公正和“實錄”精神。例如在史記中,他並不發洩私憤,而是客觀地記述武帝的事蹟,既記述他的功績也不避諱其殘忍和好大喜功,求仙訪道和追求長生不老等可笑事實。對漢高祖,也既寫了他的推翻暴秦、統一天下的偉大歷史作用和他的知人善任、深謀遠慮的政治家風采,但也揭露了他的虛偽、狡詐、殘忍和無賴的流氓嘴臉。真正做到了 “不虛美,不隱惡”的“實錄” 。 這種“實錄”精神,對後世的史學產生過巨大影響,後世的許多史學著作,特別是所謂的正史,如二十四史等,就不僅在體例上受史記影響,而且在寫作態度上,也受到司馬遷“實錄”精神的影響;同時“實錄”精神也對後世

28、文學創作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杜甫的詩被成為“詩史” ,就說明了這一點。 (參見中國歷代文論精選 “司馬遷文論選錄” ) 15*司馬遷的“實錄”精神與文學的真實性的有什麼相同和不同之處? “實錄”是司馬遷寫作史記的創作原則。東漢史學家班固在漢書司馬遷傳贊 中說:史記 “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 ”肯定了司馬遷的“實錄” 精神。 司馬遷的“實錄”精神和文學的真實性的相同之處,是它們都真實地反映了社會現實。但司馬遷的“實錄”必須以寫真人真事為原則,只能在真人真事的基礎上,選擇事件、組織材料、裁減史實、安排情節,不能虛構人物和事件;文學的真實性則是通過藝術形象從本質上真實反映社會現實

29、生活,它不同於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可以在不違反本質真實的基礎上,通過誇張、想像等藝術手法虛構人物和事件情節,構思文學作品。 (參見中國歷代文論精選 “司馬遷文論選錄” ) 16*司馬遷的“發憤著書”說 司馬遷在報任安書曆述韓非、屈原等人的事蹟後,總結說:“詩三百,大抵賢聖發憤之所作也。 ”提出了“發憤著書”說。司馬遷通過分析歷史上許多偉大人物的事蹟和作品揭示了一個真理: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真正偉大的作品,大都是作家堅持自己的進步理想或正確的政治主張,在遭到反動勢力迫害後,為了抗爭迫害而堅持鬥爭、發憤著書的產物。值得注意的是,司馬遷的史記對漢武帝劉徹並沒有發洩私憤,而是既寫了他殘忍、好大喜功和追求

30、長生不老等可笑事蹟,也寫了他的雄才大略和文治武功的偉大之處,有著公正的“實錄”精神。 “發憤著書”說對後來韓愈的“不平則鳴”說、歐陽修的“詩窮而後工”說都有很大的影響。 (參見中國歷代文論精選 “司馬遷文論選錄” ) 17毛詩大序的“情志統一”說 “情志統一”說是毛詩大序提出來的一個詩論觀點,文章裏說:“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 ”從這裏可以看出毛詩大序是承認詩歌是抒情言志的,情與志是統一的。情,是感情,志,是志意懷抱,但具體所指,根據文中的論述,當多指對人倫教化、政教禮義得失的觀點和看法。感情受到激發,就會發言成詩,而詩歌抒發這種感情,表達心中的志意。 毛詩大

31、序強調詩歌“吟詠情性” ,但在情志關係上,它更重在志。這基本上是繼承先秦“詩言志”的觀點,但它正確地闡明了詩抒情言志的特點,說明對文學本質的認識已較先秦時代進一步深化了。情志說對後來文學批評的影響很大,後世對詩歌思想內容的評價多集中在情和志上。 (參見中國歷代文論精選之毛詩大序 “題解” )18 毛詩大序的詩“六義”說 毛詩大序提到“詩有六義”的說法:“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 ”文論選讀課的主教材中國歷代文論精選的“題解”沒有對“風” 、 “賦” 、 “比” 、 “興” 、“雅” 、 “頌”作全面解釋,但後面的注釋說:“風,指風教臣民百姓,並且可以表達臣民

32、心聲,譏刺上政。 ”“賦,用作動詞,指鋪敘直說。 ”“比,比喻。 ”“興,起的意思。兼有發端和比喻的雙重作用。”“雅是正的意思。 ”“頌,周王朝和魯、宋二國祭祀時用以贊神的歌舞。 ”“題解”只是籠統地說: 它(按,指毛詩大序 )在解釋風、雅的意義時,接觸到了文藝創作的概括性與典型性的特徵,所謂“以一國之事,系一人之本” ,“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風”者,是說詩歌創作以具體的個別來表現一般的特點。 也就是說,它對風、雅的解釋符合現代文藝理論中以個別表現一般的觀點。後來的經學家關於“詩六義”有諸多的煩瑣的闡釋和發揮,但都與我們的文學課和文論課沒有什麼關係,這裏不必贅述,同學們也不必深究。 (參見中國

33、歷代文論精選之毛詩大序 “題解” )19 毛詩大序的 “諷諫”說 “諷諫”就是諷刺的意思,但仔細體會詞義,諷諫”是諷而諫,就是在諷刺之中包含著“諫(勸說) ”的意思,因此在諷刺的程度上較“諷刺”要稍微弱一點。 毛詩大序提出了 “諷諫”說:“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 , “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 ”這就充分肯定了文藝批判現實的意義和作用。老百姓可以用用文藝的形式對上層統治者進行批判,而且“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 ,這就包含著一定的民主因素。它為後來進步的文學家用文學創作干預現實,批判社會黑暗政治提供了理論依據,對文藝與現實的關係作了比較明確的論述。 (參見中國歷代文論精選之毛詩大序 “題

34、解” ) 20 毛詩大序的 “變風” 、 “變雅”說 “變風” 、 “變雅”說是毛詩大序裏提出來的說法,文中說:“至於王道衰,政教失,國異政,家殊俗,而變風、變雅作矣。 ”毛詩大序將風 、 小雅 、 大雅各分為正、變。認為“正風” 、 “正雅”是西周王朝興盛時期的作品, “變風” 、 “變雅”是西周王朝衰落時期的作品。鄭玄詩譜將十五國風中的周南 、 召南列為“正風” ,其餘十三國風均為“變風” (但認為豳風是西周初年周公旦避流言時的作品,其餘“變風”是西周衰落時期的作品) 。將小雅中的鹿鳴至菁菁著莪16 篇、 大雅中的文王至卷阿18 篇列為正雅 ,認為它們是武王、周公、成王政治清明時期的作品,

35、其餘則都是“變雅” ,是西周中衰後厲王、宣王、幽王時期的作品。 “正變”說應該說沒有什麼事實根據,但是反映了漢代儒家學者將詩經作品與社會政治、歷史聯繫起來加以考察、闡釋的批評方法。僅就這一點來說,有其在文論史上的意義。另外, “變風” 、 “變雅”的說法,也看到了文學作品對社會現實的反映,也有其積極意義。 21王充“為世用” 為世用是漢代思想家王充在文藝理論方面的重要見解之一。語出論衡自紀 :“為世用者,百篇無害;無為用者,一章無補。如皆為用,則多用者為上,少者為下。 ”這包話不僅給寫作提出一個要求,而且回答了文藝與社會的關係,強調了文藝應該為政治服務,為社會服務。所以,在他看來,凡是對社會有

36、用的文章,多多益善,無補於社會的則不應該去寫。 王充認為, “為世用”是古代一切優秀作家所堅持的原則。孔子、孟子、韓非子、陸賈、桓譚等人的著作都是為了社會需要才寫的,故夫“賢聖之興文也,起事不空為,因因不妄作,作有益於化,化有補於正” ( 論衡對作) 。儘管他對這些歷史人物及其著作的評價並不完全切合實際,但他強調的“因因”而作的思想卻是值得肯定的。 王充還很重視文章“勸善懲惡”的作用,認為文章主要從兩個方面作用於社會:一是“疾虛妄” ,即對社會上的不良現象敢於進行分析和批判;二是“求實誠” ,即糾正當時人們因盲目崇古而摸擬因襲的“虛妄”毛病。使人心歸於實誠。 對於“為世用”的文藝主張,王充不僅

37、積極提倡,而且還把它當作自己寫作的準則,如論衡一書,他自己就認為全部是“疾虛妄”之為( 論衡 佚文)此外,王充還把“為世用”作為文藝批評的標準。他極力推崇西漢桓譚的新論 ,就因為這部書“論世間事,辯照然否,虛妄之言,偽飾之辭,莫不證定” (論衡超奇 ) 。 王充“為世用”的文藝主張,是針對當時社會上流行的“天人感應”的“讖諱”神學所造成的種種弊端而提出的。這一進步的文藝思想不僅在當時起了推陷廓清的作用,同時對後世文藝理論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劉勰在文心雕龍原道篇提出:文學作品要寫“天地之輝光,曉生民之耳目” ,然後才能為世所用;白居易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與元九書 ) ;王安

38、石聲稱“且所謂文者,務為有補於世而已矣” (上人書 ) ;顧炎武提出的“文須有益天下” ,以及現代文學史上文學研究會“為人生”的文藝主張,莫不是王充“為世用”主張的發揚光大。 22曹丕的“文以氣為主”說 “文以氣為主”說 是曹丕在典論 論文中提出的一個論詩論文的觀點,文中說:“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 ”因而提出了“文以氣為主”的著名論斷。其內涵:首先,所謂“氣”是指在稟性、氣度、感情等方面的特點所構成的一種特殊精神狀態在文章中的體現。文章中的“氣”是由作家不同的個性所形成的。其次,提倡“文以氣為主” ,強調作品應當體現作家特殊的個性,要求文章必須有鮮明的創作個性。另外,由於作

39、家個性的不同, “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 ,文章的風格也必然會不同。這就說明了文章風格的多樣性的原因。後世許多文論家、詩論家常以氣論詩、論文,當或多或少是受到了曹丕“文以氣為主”說的影響。 (參見中國歷代文論精選 “曹丕典論論文 ”) 於辭賦,徐幹時有齊氣, ”“琳、瑀之章表書記,今之雋也。應瑒和而不壯,劉楨壯而不密。孔融體氣高妙然不能持論,理不勝辭。”這些作家各有專長,風格迥異,其原因就在於作家本身各自不同的氣質。曹丕的“文氣說”雖然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影響很大,但他過分強調了作家的材性,而忽略了社會實踐和藝術修養對作家藝術風格的決定作用,其觀點不免失於偏頗。 曹丕的“文氣說”對後世文藝

40、批評家有很大影響。劉勰文心雕龍 體性 稱 “才有庸雋,氣有剛柔” , “風趣剛柔,寧或改其氣” ,沈約宋書謝靈運傳論稱:“剛柔迭用,喜慍分情”等觀點,基本上都是受了曹丕觀點的影響。 附:什麼是“文氣”和“文氣”說?(又一種參考) 文氣說是古代文藝理論觀點之一。早在孟子中,孟子就提出“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的說法。孟子認為,作家必須首先具有內在的精神品格之美,才能寫出文辭美麗而又有浩然正氣的作品,這種“氣”必須從培養作者的思想品格入手。孟子的“文氣”說對後世影響很大,建安文學家曹丕在典淪論文 ,說:“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譬諸音樂,典度雖均,節奏同檢,至於引氣不齊,巧拙有素

41、,雖在父兄,不能以移弟子。 ”曹丕認為,文章中的氣是由作家不同的個性所形成的,它是指作家在稟性、氣度、感情等方面的特點所構成的一種特殊的精神狀態在文章中的體現。這種作家本身的氣質、個性,形成各自獨特的文學風格。提倡“文以氣為主” ,強調作品應當體現作家特殊的個性,這就從理論上保證了文學風格的多樣性。但他過分強調了作家的個性對文學創作的決定作用,而忽略了社會實踐和藝術修養對作家藝術風格形成的影響,不免有失偏頗。 曹丕的“文氣說”對後世文藝批評家有很大影響,後世的文論家常常以氣論文,形成了一個傳統。 23陸機的文章“十體”說 陸機在文賦裏把文章體裁分成十類並具體概括了其風格特徵:“詩緣情而綺靡,賦

42、體物而瀏亮。碑披文以相質,誄纏綿而悽愴。銘博約而溫潤,箴頓挫而清壯。頌優遊以彬蔚,論精微而朗暢。奏平徹以閒雅,說煒曄而譎狂。 ”他在此提出文章的十體說,比起曹丕的四科八體又細緻了一些,同時指出了這十體文章各有不同的風格。特別是他提出的“詩緣情而綺靡”說,只講詩“緣情”而不講言志,實際上起到了使詩歌不受“止乎禮義”束縛的巨大作用。這與“賦體物而瀏亮”一道就強調了這文學作品的兩個重要特性:感情和形象。反映了他對文學的藝術特徵的瞭解已大大地深入了一步。 24陸機的 “詩緣情而綺靡”說 “詩緣情而綺靡”的說法是陸機文賦裏提出來的。他說“詩緣情而綺靡”就是說詩歌是為了抒發感情的,因而應該講求文辭的細緻精

43、美。而感情的抒發和文辭的精美正是一切文學作品的根本特徵。而且陸機只講詩“緣情” ,不講“情志” ,實際上起到了使詩歌不受“止乎禮義”束縛的巨大作用。再加上他又強調“賦體物而瀏亮” ,文學作品的兩個重要特性:感情和形象,陸機就都有了深入的認識。不僅反映了他對文學的藝術特徵的瞭解已大大地深入了一步,而且也反映了時代的文學覺醒。 (參見中國歷代文論精選 “劉勰文心雕龍選錄” ) (第二種解答)緣情說是古代文藝理論觀點之一。齊梁時文藝理論家劉勰所提出。劉勰生活的時代,形式主義文風盛行於世,隋李諤說:“江左梁齊, 遂複遺理存異,尋虛逐微,競一韻之奇,爭一字之巧。連篇累牘,不出月露之形;積案盈箱,惟是風雲

44、之狀。 ”(隋書 李諤傳 )劉勰對此頗為不滿,他在文心雕龍 定勢篇中說:“自近代辭人,率好詭巧。 ”他為矯正當時“窺情風景之上,鑽貌草木之中”的不良風氣,提倡抒情文學,主張文學作品應是作家真情實感的流露,是作家有感於現實生活而發自內心的傾吐。這一觀點集中表現在文心雕龍情采篇中:“昔詩人什篇,為情而造文;辭人賦頌,為文而造情。何以明其然?蓋風雅之興,志思蓄憤,而吟詠情性,以諷其上,此為情而造文也。諸子之徒,心非鬱陶,苛馳誇飾,鬻聲釣世,此為文而造情者也。故為情者要約而寫真,為文者淫麗而煩濫。 ”作者在這裏一方面批判了“諸子之徒” “為文而造情” ,沽名釣譽的錯誤行為,一方面提出了“為情而造文”的

45、文學觀點。 “為情而造文”是情采篇的主旨。即文學作品要緣情而發。 25*文心雕龍關於創作論的論述。 神思篇列文心雕龍創作論之首,重點論述的是藝術思維中的想像問題。他指出想像活動的特點“思接千載” 、 “ 視通萬裏”,並對它做了非常精彩形象的描繪和相當深刻的概括;更重要的是他提出了“思理為妙,神與物遊”的創作觀。更進一步,他闡述“志氣”和“辭令”在想像活動中的作用,即分別是“統其關鍵”和“管其機樞” ,這實際上是想像活動的始與終,或曰動因和結果。 值得注意的是,劉勰還充分意識到了藝術創作活動中思維和語言的並非完全相偕的非對應關係,即所謂“方其搦管,氣倍於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何則?意翻空而易奇

46、,言征實而難巧也。 ”這不僅是作家的才能所決定的,更是由語言的本性所決定的。 “意翻空”和“言征實”總是文學創作中一對永恆的矛盾。 文心雕龍的許多篇章都對這一問題作了探討,因此可以說, 神思篇提出的“言”和“意”的關係是劉勰創作論的綱。 (參見中國歷代文論精選 “劉勰文心雕龍選錄” ) 26*請問:“詩緣請情而綺靡”說應該怎樣理解? 陸機在文賦裏提出許多有價值的文學理論觀點,其中特別是“詩緣情而綺靡”說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和影響。所謂“詩緣情”就是說詩歌是因情而發的,是為了抒發作者的感情的,這比先秦和漢代的“情志”說又前進了一步,更加強調了情的成分。這是魏晉時代文學自覺的重要表現。 毛詩大序裏就說

47、“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 ”就認識到了詩歌的抒情作用,但要求“發乎情,止乎禮義” 。陸機只講“詩緣情” ,不講詩歌的“言志” ,使詩從“止乎禮義”的束縛中解脫出來。再加上他講的“賦體物而瀏亮”(“體物”就是要描繪事物的形象) ,就是要詩賦的文學作品注重感情與形象,說明陸機對文學的藝術特徵的瞭解又在前人基礎上大大深入了步。 27*孔子說:“文質彬彬” , 文心雕龍 說:“文附質” 、 “質待文”。什麼是“文質”和“文質”說? 文質說是古代文藝理論觀點之一。 論語雍也記孔子說:“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主張文采和內容(也有人認為, “質”指質樸的文風)要相互配合,相得益彰。齊梁文學批評家劉勰在文心雕龍情采篇中指出:“聖賢書辭,總稱文章,非采而何,夫水性虛而淪漪結,木體實而花萼振,文附質也。虎豹無文,則鞹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資丹漆,質待文也。 ”“質”即指文學作品的思想感情, “文”即指文采。劉勰在這裏以客觀事物的形象來闡述他的文藝理論觀點,說明文采是依附於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而作者的思想感情又有待於通過精美得體的藝術形式加以表現。文學作品的思想感情與藝術形式上相互依賴,相互配合的,而藝術形式又是為作品的思想感情服務的這就是“文質說”的基本內涵。(另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