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医内科学的范围 外感病 内伤病 始于战国而成书于西汉的黄帝内经是一部划时代的医学著作,全面的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其中最显著的特点是体现了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对内科疾病分别从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生理系统,风、寒、暑、湿、燥、火等病因,以及疾病的临床表现特点来加以认识,为后世内科疾病的分类与命名打下了基础。东汉张仲景总结前人的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体会,著成伤寒杂病论 ,创立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和脏腑辨证论治理论体系。中医内科疾病的命名以病因命名的 中风、中暑、虫证等 以病机命名的 郁证、痹证、厥证等以病理产物命名的 痰饮等以病位命名的 胸痹、肝着、 、肾着、肺痈等
2、以主症命名的 咳嗽、喘证、呕吐、泄泻、眩晕等 以主要体征命名的 黄疸、积聚、水肿、鼓胀等 中医内科外感疾病的 特点病因:六淫、戾气。发病与季节有关,起病急,病邪由皮毛、口鼻而入,由表传里。具有季节性、传变性,若兼挟戾气、疫毒则具有传染性、流行性。中医内科内伤杂病 的特点病因:饮食、劳倦、情志所伤。多因素相加、多脏腑相关多病性复合、多病证杂见。基本病机为脏腑气血阴阳失调。感冒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邪犯卫表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其特征。病因 感受触冒风邪,包括六淫之邪、时行病毒。 病机 邪犯卫表,导致卫表不和、肺失宣肃。 临床特征
3、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 发病季节 本病四季均可发生,尤以春冬两季为多。病情轻者多为感受当令之气,称为伤风、冒风、冒寒;病情重者多为感受非时之邪,称为重伤风。在一个时期内广泛流行、病情类似者,称为时行感冒。感冒病名出自北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诸风篇,该书 在“伤风方论”中引用和剂局方参苏饮时谓其“治感冒风邪,发热头痛,咳嗽声重,涕唾稠粘。 ”(一) 、病位及涉及脏腑肺卫(二) 、病性外感表实证有风寒、风热、暑湿兼夹不同。感邪途径:从皮毛、口鼻而入。(三) 、病机关键邪犯肺卫,卫表不和,肺失宣肃(四) 、病势-风寒、风热、暑湿及时行感冒治则:解表发汗为主,分别以辛温
4、解表、辛凉解表、清暑祛湿。此外,时行感冒当清热解毒,虚体感冒当扶正达邪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的发病特点发病季节四季皆可发病,而以冬、春两季为多。主症 鼻塞、流涕、多嚏、咽痒、咽痛、周身酸楚不适、恶风或恶寒,或有发热等卫表及鼻咽症状。兼症 由于风邪有夹暑、夹湿、夹燥的不同,还可见相关症状。 时行感冒 多呈流行性,在同一时期发病人数剧增,且病证相似,多突然起病,恶寒、 发热(多为高热) 、周身酸痛、疲乏无力,病情一般较普通感冒为重。感冒风寒证与风热证的区别相同点 恶寒发热 鼻塞 流涕 不同点风寒证感风寒之邪主症恶寒重,发热轻,无汗,鼻流清涕,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风热证感风热之邪主症发热重,恶寒轻,
5、有汗,鼻流浊涕,口渴,舌苔薄黄,脉浮数感冒治疗原则 解表达邪风寒证治以辛温发汗; 风热证治以辛凉清解;暑湿杂感者,又当清暑祛湿解表。风寒束表证主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疼,鼻塞声重,或鼻痒喷嚏,时流清涕,咳嗽 兼证: 咽痒,痰吐稀薄色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脉:舌苔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证机概要:风寒外束,卫阳被郁,腠理闭塞,肺气不宣。治法:辛温解表。代 表 方: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风热犯表证主证:身热较著,微恶风,汗泄不畅,头 胀痛鼻塞,流黄浊涕,咳嗽兼证:咽燥,或咽喉乳蛾红肿疼痛,痰黏或黄,面赤,口干欲饮舌脉:舌苔薄白微黄,舌边尖红,脉浮数。证机概要:风热犯表,热郁肌
6、腠,卫表失和,肺失清肃。治 法:辛凉解表。代 表 方: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加减。时行感冒证候: 突然起病, 壮热恶寒,头痛身痛,周身疲乏无力,咽喉肿痛,咳嗽气粗并具有传染性证机概要:风热犯表,热毒较盛。治法:辛凉解表,清热解毒。代 表 方 药:银翘散加减,配大青叶、蒲公英、草河车等。咳嗽定义 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液而言,为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病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临床表现:咳嗽作声,咯吐痰液。为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咳嗽既是独立性的病证,又是肺系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素问咳论篇指出咳嗽系由 “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 五脏六
7、腑之咳“皆聚于胃,关于肺”。 明张介宾执简驭繁,将咳嗽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提出外感咳嗽宜“辛温”发散为主,内伤咳嗽宜“甘平养阴为主的治疗原则,咳嗽的病因有外感、内伤两大类。外感咳嗽为六淫外邪侵袭肺系;内伤咳嗽为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病理因素主要为“痰”与“火”。外感咳嗽其病尚浅而易治,但燥与湿二者较为缠绵。内伤咳嗽多呈慢性反复发作过程,其病较深,治疗难取速效。部分患者病情逐渐加重,甚至累及于心,最终导致肺、脾、肾诸脏皆虚,痰浊、水饮、气滞、血瘀互结而演变成为肺胀。咳嗽病因病机小结(一) 、病位及涉及脏腑 咳嗽的病变主脏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二) 、病机关键 邪气干肺,肺失宣降,肺
8、气上逆,发为咳嗽 。(三) 、病性及病理演变 1、外感咳嗽 属于邪实,为六淫外邪犯肺,肺气壅遏不畅所致。内伤咳嗽 多属邪实与正虚并见,多由脏腑功能失调,内邪上干于肺所致。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可相互为病,互为因果。咳而少痰的多属燥热、气火、阴虚;痰多的常属湿痰、痰热、虚寒;痰白而稀薄的属风、属寒;痰黄而稠者属热;咯吐血痰,多为肺热或阴虚;鉴别诊断肺痨中咳嗽为主症之一,其特点为干咳,或痰中带血,或咯血痰,常伴有低热、盗汗、消瘦等症。X线胸部检查常能确定病灶所在。肺癌常以咳嗽、咯血为主要症状,多发生于 40 岁以上吸烟男性,咳嗽多为刺激性呛咳,病情发展迅速,呈恶液质,肺部 X 线检查及痰细胞学检查有助
9、于确诊。治疗原则 外感咳嗽,多为实证应祛邪利肺,按病邪性质分风寒、风热、风燥论治。内伤咳嗽,多属邪实正虚标实为主者,治以祛邪止咳;本虚为主者, 治以扶正补虚. 并按本虚标实的主次酌情兼顾. 外感咳嗽风寒袭肺证 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咯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或见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风寒袭肺,肺气失宣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风热犯肺证 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黏稠或黄,咳时汗出,常伴鼻流黄涕,口渴,头痛身楚,或见恶风,身热等表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风热犯肺,肺失清肃。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加减。风燥伤肺证
10、 干咳,连声作呛,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咯出, 或痰中带有血丝, 喉痒,咽喉干痛,唇鼻干燥,口干,初起或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舌质红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小数。风燥伤肺,肺失清润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桑杏汤加减内伤咳嗽 痰热郁肺证 咳嗽,气息粗促,或喉中有痰声,痰多质黏 厚或稠黄,咯吐不爽,或有热腥味,或咯血痰,胸胁胀满,咳时引痛,面赤,或有身热,口干而黏,欲饮水,舌质红,舌苔薄黄腻,脉滑数。痰热壅肺,肺失肃降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加减(统旨方)黄芩 栀子 桔梗 甘草 知母 贝母 麦冬 桑白皮 瓜蒌仁 橘红 茯苓肝火犯肺证 上气咳逆阵作,常感痰滞咽喉而咯之难出,量少质黏,
11、或如絮条,咳时面赤,胸胁胀痛,咳时引痛,症状可随情绪波动而增减,舌红或舌边红,舌苔薄黄少津,脉 弦数。肝郁化火,上逆侮肺清肺泻肝,顺气降火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加减(加减泻白散) 医学发明:泻白散加知母 黄芩 桔梗 青陈皮哮 病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发时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临床特征:呈反复发作性的一种独立性疾病。发时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哮病的发生为痰伏于肺,每因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刺激、体虚劳倦等诱因引动而触发,以致痰壅气道,肺气宣降功能失常。病因病机小结 病理因素以痰为主。痰伏于肺,遇感引触。 病机关键痰气搏结,壅阻气道,肺失宣
12、降。 病位及涉及脏腑病位主要在肺,关系到脾肾, 甚则累及于心。哮病如长期不愈,反复发作,病由肺脏影响及脾、肾、心,可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之肺胀重证。哮病与喘证的鉴别相同:都有呼吸急促、困难的表现。 不同: 哮必兼喘,喘未必兼哮 , 哮指声响言,喉中哮鸣有声 ,是一种反复发的独立性疾病 。作喘指气息言,为呼吸气促困难,是多种肺系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治疗原则 “发时治标,平时治本”为基本原则。发时攻邪治标,祛痰利气反复日久,正虚邪实者又当兼顾,不可单纯拘泥于祛邪若发生喘脱危证当给予扶正救脱平时应扶正治本:阳气虚者予以温补,阴虚者予以滋养,分别采取补肺、健脾、益肾等法,以冀减轻、减少或控制其发作
13、。冷哮证喉中哮鸣 如水鸡声,呼吸急促,喘憋气逆,胸膈满闷如塞,咳不甚,痰咯吐不爽,色白而多泡沫,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形寒怕冷,天冷或受寒易发,面色青晦,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寒痰伏肺,遇感触发,痰升气阻,肺失宣畅。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加减 热哮证 喉中痰鸣如吼,喘而气粗息涌,胸高胁胀,咳呛 阵作,咯痰色黄或白,黏浊稠厚,排吐不利,口苦,口渴喜饮,汗出,面赤,或有身热,甚至有好发于夏季者,舌苔黄腻,质红,脉滑数或弦滑。痰热蕴肺,壅阻气道,肺失清肃。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加减 喘 证定义 喘即气喘、喘息。临床表现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特征
14、者谓之喘证。喘证的症状轻重不一,轻者仅表现为呼吸困难,不能平卧;重者稍动则喘息不已,甚 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严重者,喘促持续不解,烦躁不安,面青唇紫,肢冷,汗出如珠,脉浮大无根,甚则发为喘脱。辨证纲领: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喘促说: “实喘者有邪,邪气实也;虚喘者无邪,元气虚也。 ”治疗原则:林佩琴类证治裁喘证认为:“喘由外感者治肺,由内伤者治肾。 ”病因病机小结(一) 、病位及涉及脏腑:喘证的病位主要在肺和肾,涉及肝脾,甚则累及于心(二) 、病性喘证的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实喘在肺,虚喘责之于肺、肾两脏 (三) 、病机关键实喘在肺,为邪气壅盛,气失宣降;虚喘主要在肾,为精气不足,肺肾出纳失常喘证
15、的辨证首当分清虚实: 实喘吸深长有余,呼出为快,气粗声高,伴有痰鸣咳嗽,脉数有力,病势多急;虚喘呼吸短促难续,深吸为快,气怯声低,少有痰鸣咳嗽,脉象微弱或浮大中空病势徐缓,时轻时重,遇劳则甚治疗原则实喘治肺,以祛邪利气为主。区别寒、热、痰、气的不同,分别采用温化宣肺、清化肃肺、化痰理气的方法。虚喘以培补摄纳为主 。或补肺,或健脾,或补肾,阳虚则温补之,阴虚则滋养之。虚实夹杂,寒热互见者又当根据具体情况分清主次,权衡标本,辨证选方用药。表寒肺热证(主)喘逆上气,胸胀或痛,息粗,鼻煽,咳而不爽,吐痰稠黏,(兼)伴形寒,身热,烦闷,身痛,有汗或无汗,口渴, (舌脉)苔薄白或罩黄,舌边红,脉浮数或滑。
16、寒邪束表,热郁于肺,肺气上逆 解表清里,化痰平喘 麻杏石甘汤加减 肾虚不纳证(主)喘促日久,动则喘甚,呼多吸少,呼则难升,吸则难降,气不得续,(兼)形瘦神惫,跗肿,汗出肢冷,面青唇紫,或见喘咳,面红烦躁,口咽干燥,足冷,汗出如油,(舌脉)舌淡苔白或黑而润滑,脉微细或沉弱;或舌红少津,脉细数。肺病及肾,肺肾俱虚,气失摄纳 补肾纳气 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加减 【结语】临床特征:喘证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其临床特征,严重者可致喘脱。病 机:病变主要在肺和肾,而与肝、脾、心有关。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实喘在肺,为邪气壅盛,气失宣降;虚喘主要在肾,为精气不足,肺肾出纳失常。 辨 证:
17、辨证治疗以虚实为纲。治则与治法:实喘有邪,其治在肺,当祛邪利肺,虚喘正虚,其治主要在肾,当培补摄纳,喘脱危症应予急救,当扶正固脱,镇摄潜纳。肺 痈肺痈是肺叶生疮,形成脓疡的一种病证,属内痈之一。临床以咳嗽、胸痛、发热、咯吐腥臭浊痰,甚则脓血相兼为主要特征。在一般情况下,多逐渐演变为成痈期,溃脓期,随着大量腥臭脓痰的排出,可进入热势渐退、痰量日少之恢复期,此时多见气阴两虚之证。 (顺证)溃脓期 是病情顺与逆的转折点 病因病机小结 病位:本病病位在肺。病性:其病理性质主要表现为邪盛的实热证候。 脓疡溃后方见阴伤气耗之象。 病机关键:热壅血瘀,蕴酿成痈,血败肉腐化脓,肺损络伤,脓疡溃破外泄。成痈化脓
18、的病理基础,主要在于血瘀。血瘀则热聚,血败肉腐酿脓。病势(疾病演变及走势):肺痈的病理演变过程,可以随着病情的发展、邪正的消长,表现为 初(表证)期、成痈期、溃脓期、恢复期等不同阶段。转归预后:溃脓期是病情顺与逆的转折点 辨证要点 总属实热之证 初起及成痈阶段 为热毒瘀结在肺,邪盛证实 溃脓期 大量腥臭脓痰排出后,因痰热久蕴,肺之气阴耗伤,表现虚实夹杂之候 恢复期 则以阴伤气耗为主,兼有余毒不净 治疗原则当以祛邪为原则 采用清热解毒、化瘀排脓的治法脓未成应着重清肺消痈 脓已成需排脓解毒。按照有脓必排的要求,尤以排脓为首要措施。肺 痨肺痨是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疾患,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
19、逐渐消瘦为主要临床特征。病轻者,不一定诸症悉具,重者则每多兼见。从定义可以看出,肺痨有“三性”及“四大主症”:三性: 传染性(痨虫感染,即结核杆菌感染) 、慢性 (绝大多数由渐而起,呈急性发作者很少) 、消耗性(见全身虚弱不足之症) 。四大主症:咳嗽(久延不已的慢性咳嗽) 、咯血(轻者为痰中带血,重者可大口咯血)、潮热(下午发热,傍晚为著,子时后渐轻,上午凉爽) 、盗汗(寐中出汗,醒时汗止) 。病名一类是以其具有传染性而定名的,如尸注、虫疰、传尸、鬼疰等.一类是以其症状特点而定名的,如骨蒸、劳嗽、肺痿疾、伏连、急痨等.治疗:1.元朱丹溪确立了滋阴降火的治疗大法。2.葛可久十药神书收载十方,为治
20、疗肺痨我国现存的第一部专著.3.明.虞抟医学正传.劳极则提出“杀虫” 和“补虚”的两大治疗原则.【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当辨病变脏器及病理性质: 1.其病变脏器主要在肺,以肺阴虚为主。2.久则损及脾肾两脏,肺损及脾,以气阴两伤为主;肺肾两伤,元阴受损,则表现阴虚火旺之象;3.甚则由气虚而致阳虚,表现阴阳两虚之候。二、治疗原则治疗当以补虚培元和抗痨杀虫为原则。治疗大法应根据“主乎阴虚”的病理特点,以滋阴为主,火旺的兼以降火,如合并气虚、阳虚见证者,则当同时兼顾。杀虫主要是针对病因治疗胸 痹 胸痹: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
21、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真心痛:胸痹重证,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手足青至节,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主症:胸痛、胸闷病位及涉及脏腑: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肾。病性: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气虚、阳虚、气阴两虚;标实:血瘀、寒凝、痰浊、气滞,且可相兼为病。胸痹与真心痛胸痹疼痛程度较轻微持续时间短暂;真心痛剧烈伴压榨感持续;心 血 瘀 阻 证 证 候:心胸刺痛,痛有定处,入夜为甚,胸闷,舌紫暗有瘀斑,脉弦涩;暴怒、劳累诱发。病机概要:血行瘀滞,胸阳痹阻,心脉不畅。治 法:活血化瘀,通脉止痛。代 表 方:血府逐瘀汤加减。痰 浊 闭 阻 证 证 候:胸闷痰多气短,肢重肥胖,倦怠乏力,吐涎,舌胖有齿痕,苔腻
22、或滑,脉滑,阴雨天发作。病机概要:痰浊盘踞,胸阳失展,气机痹阻,脉络阻滞 。治 法:通阳泄浊,豁痰宣痹 。代 表 方:栝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加减 。寒 凝 心 脉 证 证 候:卒然心痛如绞,心痛彻背,形寒肢冷;心悸,面色苍白,脉沉紧或沉细,感寒而发。 病机概要:阴寒凝滞,气机痹阻,心阳不振。治 法:辛温散寒,振通心阳。代 表 方: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散。不 寐病位及涉及脏腑病位主要在心,涉及肝、胆、脾、胃、肾病理因素痰火瘀虚病机关键阳盛阴衰 阴阳失交 阴虚不能纳阳阳盛不得入于阴心神失养 邪扰心神辨病位病位主要在心。且与肝、胆、脾、胃、肾相关。肝火内扰急躁易怒而不寐胃腑宿食痰热内盛脘闷苔腻而
23、不寐阴虚火旺心肾不交心烦心悸,头晕健忘而不寐,脾虚不运,心神失养面色少华,肢倦神疲而不寐心胆气虚触事易惊治疗原则治疗当以补虚泻实,调整脏腑阴阳为原则。实证:泻其有余疏肝泻火,清化痰热,消导和中;虚证: 补其不足益气养血,健脾补肝益肾。在此基础上安神定志如养血安神,镇惊安神,清心安神。胃 痛1、 病位: 病变部位在胃,但与肝、脾的关系极为密切。 2、 病理因素:胃痛的病理因素主要有气滞、寒凝、热郁、湿阻、血瘀。3、 病机关键:基本病机是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治疗原则治疗以理气和胃止痛为主。寒邪客胃证症状: 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舌脉:舌淡苔薄白,脉
24、弦紧。证机概要:寒凝胃脘,阳气被遏,气机阻滞。 治法:温胃散寒,理气止痛。代表方:香苏散合良附丸加减。肝气犯胃证 症状:胃脘胀痛,痛连两胁,遇烦恼则痛作或痛甚,嗳气、矢气则痛舒,胸闷嗳气,喜长叹息,大便不畅。舌脉:舌苔多薄白,脉弦。证机概要: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气阻滞。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脾胃虚寒证 症状: 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 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脉: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证机概要:脾虚胃寒,失于温养。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代表方:黄芪建中汤加减。 痞 满 定义 痞满
25、是指以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病症。按部位痞满可分为胸痞、心下痞等。病位及涉及脏腑 痞满的病位在胃,与肝、脾的关系密切(二) 、病机关键脾胃升降失职为导致本病发生的病机关键(三) 、病性 病理性质不外虚实两端实:实邪内阻(食积、痰湿、外邪、气滞等)虚:脾胃虚弱(气虚或阴虚)治疗原则治疗总以调理脾胃升降、行气除痞消满为基本法则。虚实分治,扶正重在健脾益胃,补中益气,或养阴益胃。祛邪分别施以消食导滞、除湿化痰、理气解郁、清热祛湿等法。眩晕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 晕是指头晕甚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二者常同时并见, 故统称为“眩晕”。轻者闭目即止; 重者如坐
26、车船, 旋转不定, 不能站立, 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 甚则昏倒等症状。病因病机1、属肝所主如素问至真要大论 云“ 诸风掉眩, 皆属于肝”。2、因虚致病:与髓海不足、血虚因素有关灵枢海论曰 :“ 髓海不足, 则脑转耳鸣, 胫酸眩冒”。 灵 枢卫气 说:“ 上虚则眩”。景岳全书 眩运 篇中指出:“ 眩运一证, 虚者居其八九, 而兼火兼痰者, 不过十中一二耳。 ” 强调指出“无虚不能作眩。 ”治疗原则医学正传眩运 言:“ 大抵人肥白而作眩者, 治宜清痰降火为先, 而兼补气之药;人黑瘦而作眩者, 治宜滋阴降火为要, 而带抑肝之剂。 ” 指出眩晕的发病有痰湿及真水亏虚之分, 治疗眩晕亦当分别针对不同
27、体质及证候, 辨证治之。(四)为中风之先兆医学正传眩 运还记载了“ 眩运 , 中风之渐也”, 认识到眩晕与中风之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肝阳上亢证主证:眩晕, 耳鸣, 头目胀痛, 兼证:口苦, 失眠多梦, 遇烦劳郁怒而加重, 甚则仆倒, 颜面潮红,急躁易怒, 肢麻震颤,舌脉:舌红苔黄, 脉弦或数。证机:肝阳风火, 上扰清窍。治法:平肝潜阳, 清火熄风。代表方: 天麻钩藤饮加减。本方功用平肝潜阳, 清火熄风, 可用于肝阳偏亢, 风阳上扰而导致的眩晕。气血亏虚证主证: 眩晕动则加剧, 劳累即发,兼证: 面色晄白, 神疲乏力, 倦怠懒言, 唇甲不 华, 发色不泽, 心悸少寐, 纳少腹胀,舌脉: 舌淡苔薄
28、白, 脉细弱。证机:气血亏虚, 清阳不展, 脑失所养。治法: 补益气血, 调养心脾。代表方: 归脾汤加减。本方功用补益气血 , 健脾养心,主治因心脾两虚, 气血不足而导致的眩晕等。痰湿中阻证主证:眩晕, 头重昏蒙, 或伴视物旋转, 兼证:胸闷恶心, 呕吐痰诞, 食少多寐,舌脉: 舌苔白腻, 脉濡滑。证机:痰浊中阻, 上蒙清窍, 清阳不升。治法: 化痰袪湿 , 健脾和胃。代表方: 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中 风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病轻者可无昏仆而仅见半身不遂及口眼歪斜等症状。1、发病特点:发病突然,起病急骤。2、症状表现:病情的轻重是根据有无神昏表现
29、。病机基本病机:总属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病位:在心脑,与肝肾密切相关病理性质:本虚标实,本虚为肝肾阴虚,气血衰少;标实为风、火、痰、气、瘀辨证要点1辨中经络、中脏腑中经络: 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但意识清楚。中脏腑:昏不识人,或神志昏糊、迷蒙,伴见肢体不用。2中脏腑辨闭证与脱证闭证:属实,证见神志昏迷、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肢体强痉等。脱证:属虚,症见神志昏愦无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痪,手撒肢冷汗多、二便自遗,鼻息低微。治疗原则中经络:平肝熄风、化痰祛瘀通络为主中脏腑:闭:熄风清火,豁痰开窍、通腑泻热脱:急宜救阴回阳固脱内闭外脱:醒脑开窍与扶正固脱兼用恢复期乃后遗症期,多为虚实
30、兼夹,当扶正祛邪,标本兼顾,平肝熄风,化痰祛瘀与滋养肝肾、益气养血并用风阳上扰(中经络)主症: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舌强语蹇或手足重滞,甚则半身不遂等症,舌质红苔黄,脉弦证机:肝火偏旺,阳亢化风,横穿络脉治法:平肝潜阳,活血通络代表方:天麻钩藤饮加减阴虚风动证(中经络)主症:平素头晕耳鸣、腰酸,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言语不利,手指瞤动,甚或半身不遂,舌质红,苔腻,脉弦细数证机:肝肾阴虚,风阳内动,风痰瘀阻经络治法:滋阴潜阳,熄风通络代表方:镇肝熄风汤加减风痰瘀阻(恢复期)主症:口眼歪斜,舌强语蹇或失语,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苔滑腻,舌暗紫,脉弦滑证机:风痰阻络,气血运行不利治法:
31、搜风化痰,行瘀通络代表方:解语丹加减解语丹(医学心悟)白附子石菖蒲远志天麻全蝎羌活南星木香甘草 气虚络瘀证 (恢复期)主症:肢体偏枯不用,肢软无力,面色萎黄,舌质淡紫或有瘀点,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证机:气虚血瘀,脉阻络痹治法:益气养血,化瘀通络代表方:补阳还五汤加减消 渴 概念消渴是以多尿、多饮、多食、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古代亦称“消瘅”、 “肺消” 、 “膈消” 、 “消中”等宣明论方消渴总论:“故可变为雀目或内障” 。儒门事亲三消论:“夫消渴者,多变聋盲,疮癣,痤疿之类” ;“或蒸热虚汗,肺痿劳嗽” 。证治准绳消瘅:“渴而多饮为上消;消谷善饥为中消;渴而便数有膏
32、为下消” 。证候特征1.“三多一少”病机1病变机理为阴津亏损,燥热偏胜。2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阴虚 燥热3病变关系到肺、胃、肾,尤以肾为关键。4消渴病日久,百证变出。 消渴病日久常见变证:痈疽- 燥热内结,血络不畅,蕴毒成痈雀盲- 精血不能上承肺痨- 肺燥阴伤,痨虫侵入治疗原则清热润燥治其标养阴生津治其本治分三消,立足于肾新久异治 防治变证辨证论治中消 中气亏虚证主症:口渴引饮,能食与便溏并见,或饮食减少兼症:精神不振,四肢乏力舌脉:舌质淡,苔白而干,脉弱。治法:益气健脾,生津止渴。主方:七味白术散四君藿香木香葛根 下消 肾阴亏虚证主症: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或尿甜。兼症:腰膝酸软,乏力,头晕耳鸣,口干唇燥,皮肤干燥,瘙痒。舌脉:舌红苔少,脉细数。治法:滋阴固肾。主方:六味地黄丸加减。戊子仲秋感怀刘明照弱冠立志研灵素,窭寂清修似野僧;风雨迍邅十里路,杏林萧瑟廿年灯;梦归无辂通秦汉,自律有约守诚精;卢扁已逝长桑远,何人可向托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