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八年级语文文言文练习(21-25)21、桃花源记一、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运用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便舍船( )豁然开朗( )屋舍俨然( )( )阡陌( )( )怡然( )便要还家( )邑人( )及郡下( )2、根据拼音完成下面填空黄发垂 tio( )叹 wn( )落英 bn 纷( )刘子 j( )y太守( )无人问 jn( )xin 来问讯( )男女衣 zhu( )3、根据本课内容抽取至少二个成语A: B:4、文学常识桃花源记的作者 ,他是 (时期)人,桃花源记原是中的 。本文选自 。5、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1)缘溪行( )忘路之远近( )(2)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3)屋舍俨然( )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阡陌交通( )悉如外人( )(5)具答之( )咸来问讯( )(6)诣太守( )遂迷( )(7)欣然规往( )寻病终( )6、古今异义辨析古: 古:(1)芳草鲜美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今: 今:古 : 古:(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阡陌交通今: 今:7、辨析下列词的解释:处处志之 寻向所志志 寻 寻向所志 寻病终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具答之闻 之闻之,欣然规往 闻之8、根据下列的要求默写语句(1)描写桃林美景的语句是:2(2)描写桃花源自然环境的句子有哪些?(3)写村中人好客,待人热情的句子是:9、翻译下列句子(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2)黄发垂髻,并怡然
3、自得(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二、教材探究1、本文是作者虚构的故事,但作者却把它放在“晋太元中”这样一个确切的年代里,你认为有何作用?2、第一自然节作者先描绘了桃林的美景,再引入对桃花源的描述,为什么?3、你认为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寄托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条件下能实现吗?4、为什么桃花源的人听了渔人的话后皆叹惋?5、渔人由洞口进入桃花源,而出去后不复得路,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6、后人把桃花源记的故事凝缩成一个成语,是什么呢?现在是什么意思?322 短文两篇一、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运用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德馨( ) 苔痕( ) 鸿儒
4、( ) 案牍( ) 西蜀( ) 蕃( ) 淤泥( ) 濯清涟( ) 亵( )鲜有闻(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读音或解释有误的一项( )A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lu 简陋)B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hng 大)C 濯清涟而不妖(r 却) D 香远益清(y 好处)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 )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可爱者甚蕃( ) (4)濯清涟而不妖( )(5)亭亭净植 ( ) (6)宜乎众矣 ( )(7)无案牍之劳形( ) (8)无丝竹之乱耳( )4、下列句子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A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C
5、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D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5、下列与课文不一致的是( )A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B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C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D 予谓菊,花之君子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6、选出对下面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A 对于菊花来说,花中的隐士啊。 B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C 我说菊花是花中的隐士 D 菊花,即所谓花中的隐士(2)何陋之有?( )A 有什么地方简陋呢? B 哪些地方简陋呢?C 简陋又有什么呢? D 有什么简陋的呢?7、根据课文默写(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2)中通外直, ,香远益清, 。(3)可以 ,
6、 。无丝竹之乱耳, 。(4)菊之爱, 。8、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爱莲说选自 作者 , 代哲学家。(2)陋室铭作者是 朝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 或者 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 的。(3)“说”“铭”是古代一种文体,请你再举出二例与之相类似的文体。二、教材探究1、陋室铭一文中,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陋室的?42、作者为什么先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3、用原文语句回答(1)文章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 。(2)表现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 。(3)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 。(4)与“惟吾德馨”相呼应的句子是: 。4、文章结尾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有什么作用?
7、5、文章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本文作者所表达的“惟吾德馨”的道理?7、爱莲说一文中“而”字出现较多,请你找出两例“而”为转折关系的实例A: B:8、文中作者歌颂的是莲花,却几次提到了菊、牡丹,其用意是什么?9、用原文语句回答(1)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句子是: 。(2)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3)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的句子是 。;(4)比喻君子志洁高廉,仪态端正,令人敬重(清高)的句子是;。10、文中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象征的哪三种人?11、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12、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作者认为君子应该是怎样的
8、人?13、本文描写“莲”的语句形象、生动,结合你所学的知识,写出二句描写“莲花”的诗句三、读写链接作者在短文两篇中,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用“莲”自比,联系你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爱的一种花,并进行生动形象的描绘,同时还要写出你喜爱的原因523 核舟记一、基础知识积累和运用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魏学伊 ( )罔不( )尝贻( )箬篷( )壬戊 ( )篆章( ) 多髯( ) 峨冠( )2、区别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高可二黍许奇 可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珠可历历数也右手执卷端 能以经寸之木端 木其人视端容 以至鸟兽木石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9、(1)罔不因势象形( ) (2)尝贻余核舟一( )(3)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4)其船背稍夷( )4、翻译下列句子(1)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2)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5、文学常识(1)核舟记的作者是 ,著有 。(2)本文引用了宋代苏轼的名句,它们是 。你还知道苏东坡的诗句吗?请写二句: 。6、本文通假字较多,请你举出三例,并具体说明二、教材探究1、“核舟”的雕刻者是谁?“核舟”所表现的主题是什么?用原文回答2、课文中第一段文字共写了哪些景物,说明顺序是什么?3、作者在文中对人物的刻画可以称“栩栩如生”,文中哪个人物给你的印象最深?试举例简要说明4、文章最后一段
10、是否可删去,为什么?5、文中议论的一句是什么?三、读写链接核舟记一文中对苏东坡、佛印等人进行了细致刻画,人物描写可谓“栩栩如生”请你用 150 字左右描写你熟悉的人。624 大道之行也一、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运用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选贤与能( ) 男有分( ) 讲信修睦( )货恶( ) 矜寡孤独( ) 幼有所长( )2、文中有两个通假字,找出来,并解释(1) (2)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 故人不独亲其亲(“以为亲”) B 矜、寡、孤、独、废疾者(病)C 女有归(回家) D 故外户而不闭(用门闩插门)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1)选贤与能( ) (2)男有分( )(3)谋闭而不兴
11、( )(4)货恶其弃于地也( )(5)故外户而不闭( )(6)是谓大同( )5、找出下列各句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A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B 货恶弃其于地也,不必藏于己C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D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二、教材探究1、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2“、大同”社会管理者是怎样产生的,社会成员关系是如何呢?请用原文回答。3、本文体现作者什么样的理想?4、“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三、读写链接桃花源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思出来的,是艺术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请你用流畅语言描绘一下“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吧!(语言
12、概括简洁,150 字)725 杜甫诗三首一、基础知识的积累1、按要求默写诗句:(1)孔子有句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望岳中有一句与之意思相近的诗句是 , 。(2)春望一诗中作者移情于物、抒发感时伤世的情感的诗句是:(3)石壕吏中表明老妇人被抓走的诗句是: ,。(4)石壕吏哪句话写出了官吏的凶狠 。2、默写:(1)造化钟神秀, 。(2) ,一览众山小。(3)国破山河在, 。(4) ,浑欲不胜簪。(5)夜久语声绝, 。(6) ,老妇出门看。3、对下列各诗句划分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A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鸣 B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C 吏呼/一何怒 D 二男/新战/死4、下面各句中书写与全
13、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A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B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C 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 D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5、文学常识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石壕吏是一首唐诗,其作者与马说的作者被后人同列入“唐宋八大家”。B石壕吏虽然抨击的是石壕吏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但作者的用意是借此揭露整个封建统治的罪恶。C春望中“三月”并非实指,借“三”极言战争时间拖得久D望岳中“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前一句写泰山秀美,用的是实笔,后一句写泰山的高大,用的是虚笔。6、下面加点的字解释有错误的是( )A 老翁逾墙走(越过) B 一男附书至(书写)C 二男新战死(最近) D 急应河阳役(应征)
14、7、文学常识填空:(1)杜甫是唐朝著名诗人,他与 合称为“李杜”,是现实主义诗人,他的石壕吏与 、 一起合称为“三吏”,其中诗是作者在早年时期的作品。8(2)春夜喜雨也是杜甫的名作,诗中 , 这二句为后人沿袭赋予它特殊的含义。你还会杜甫的其它诗句吗?请写二句:二、教材探究1春望中写尽诗人心系亲人的诗句是哪句?2春望中哪句诗是写诗人的感受?3、石壕吏体裁是什么?本文的中心人物是谁?事件是什么?4、为什么差吏抓丁要利用夜间呢?5、老妇“致词”一段可分几层?层意是什么?6、石壕吏一文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三、读写链接结合石壕吏中老妇人致词一段,运用想像来刻画石壕吏与老妇人形象,分别描绘他们的动作、语言
15、和神态,200 字左右。品味欣赏,拓展延伸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人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注释:策通“册”;被通“披”;韩性:大学者;恬:心神安逸。)1 给加点的字注音。辄默记( ) 遂为( ) 性卒( ) 讪笑( )2
16、解释下边的字:其: 初: 异: 还:3 翻译句子: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翻译:4 下列句子,括号内文字是补出的省略成分,错误的一项是( )A(王冕)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B 已而(王冕)复如初C(韩性)学遂为通儒D(王冕)即迎母入越城就养5 从这两段文字看,王冕具有怎样的品质?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921、桃花源记一、1、sh , hu , sh yn , qin m , y , yo , y , jn2、髫 惋 缤 骥 诣 津 咸 着3、A 无人问津 B 世外桃源4、陶渊明、东晋桃花源诗并序序陶渊明集5、(1)沿着;的;(2)繁多的样子;对感到惊异(3)整齐的样子;类(4)田间的小
17、路、都(5)详细、全都;(6)到、往;于是(7)高兴的样子,计划;不久6、(1)鲜艳美丽;指食物味道好;(2)妻和子女;妻子;(3)不要说,更不必说;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4)交错相通;各项运输和邮电事业的统称。7、(1)做标志;标志(2)寻找,不久(3)听到的(事情);听说(4)他们(代桃源人);这件事8、(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并怡然自乐。(3)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4)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忘之,9、(1)田间的小路交错相通,到处听到鸡闻狗叫的声音。(2)老人和小孩,都非常
18、高兴。(3)率领妻子和子女、同县的人,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与外面的人隔绝。(4)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5)听说了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往。二、1、是为了增加故事的真实性;达到令人想往的目的。2、这个描写充满了神秘色彩,令人好奇,为下文描写桃花源作铺垫。3、陶渊明笔下的社会的确是理想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都各尽其能地劳动,老老少少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融洽而友好。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4、为桃花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他们一直过痛苦的生活而叹惋。5、说明桃花源不是现实存在
19、的,是虚构的社会。6、“世外桃源”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三、略。(可适当运用环境描写,人物的不同描写方法)1022、短文两篇一、1、xn ti r d sh fn y zhu xi xin2、D3、(1)这(2)没有学问的人(3)多(4)洗涤(5)立(6)应当(7)使劳累(8)奏乐的声音4、A5、D6、(1)B(2)D7、略8、(1)周元公集、周敦颐、宋(2)唐、刘禹锡、警戒自己、称述功德,用韵(3)表、记二、1、三个方面,从陋室的环境、陋室里的人及陋室里主人的活动三方面来描写的。2、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引出陋室3、(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
20、丁(3)惟吾德馨(4)何陋之有4、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陋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抱负5、通过对陋室的描写,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6、如: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我们应要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多参加有意义的活动,多阅读一些健康的书籍,开阔视野,陶冶自己的情操,不做低级无聊之事等/(围绕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方面来谈即可)7、A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 濯清涟而不妖8、以菊的隐逸、牡丹的富贵来衬托莲花的种种美德9、(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香远益清(3)中通外直(4)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10、菊花比喻成隐士,牡丹比喻成富贵的人;莲花比喻成
21、君子11、表达作者不慕富贵,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12、品德高尚的人(或具体答出君子的品格也可以)13、A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蜒立上头。B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三、略。点拨:写出植物本身的特点及给你带来的启示、原因。23、核舟记一、1、y wng y ru x zhun rn 2、奇特别、余数;可大约、可以;端右端、端正;木木头、树木3、(1)无不、全都(2)赠(3)高高的帽子(4)平4、(1)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卷子下边的衣褶里。(2)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是挑选狭长的桃核刻成的。115、(1)魏学伊 虞初新志(2)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6、
22、如: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诎通屈,弯曲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通拣,挑选左手倚一衡木 衡通横二、1、王叔远,“技亦灵怪矣哉”2、船、舱、窗、雕栏、刻字、空间顺序3、佛印的人物描写;从衣着、外貌、姿态等方面描写精细入微、神韵毕具。4、不可以,连用九个“为”,细致地罗列了核舟人物的数量,简洁而生动,突出了众多的人和物都雕刻在“计其长曾不盈寸”的“修狭者”上,再次强调了其技艺的高超。5、技亦灵怪矣哉三、略。(适当运用描写方法,及整体把握描写人物的顺序)24、大道之行也一、1、j fn m gun zhng2、(1)矜通鳏(2)与通举3、D4、(1)与通举,选拔(2)职业、职守(3)发生(4)憎恶(5)从
23、外面把门扇合上(6)和平5、B二、1、三个方面;一是人人都能受到社会的关爱;二是人人都能安居乐业三是货尽其用,人尽其力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3、体现作者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的理想愿望4、世外桃源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思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三、略。25、杜甫诗三首一、1、(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3)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2、(1)阴阳割昏晓(2)会当凌绝顶(3)城春草木深(4)白头搔更短(5)如闻泣幽咽(6)老翁逾墙走3、C4、C5、C6、B7、(1)唐、李白潼关吏新安吏望岳(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比如:竹外桃花三两枝,千朵万朵压枝低二、1、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3、叙事诗;老妇人;差役乘夜捉人,年迈的老妇被抓服役的事4、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常有发生,人们白天躲藏或反抗无法捉到;二是表明官吏捉人手段狠毒,在人们入睡的时候来个突然袭击。5、分三层 一层(前六句)老妇诉说三个儿子全部都应征赴邺城作战,已有二个战死二层(中间四句)老妇诉说家中现状三层(最后四句)老妇自请应役126、表达诗人对人民的同情三、略。品味欣赏、拓展延伸1、zh su z shn2、其:他的 初:原来的样子 异:以为异 还:返回3、母亲说:“儿子既然这样痴迷(好学)为什么不按照他的意愿来呢?”4、C5、勤奋好学,尊敬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