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第八章 论语 孟子.ppt

上传人:fmgc7290 文档编号:9182950 上传时间:2019-07-28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5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八章 论语 孟子.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第八章 论语 孟子.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第八章 论语 孟子.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第八章 论语 孟子.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第八章 论语 孟子.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八章 论语和孟子,一、孔子和孟子,二、论语和孟子的成书,三、论语和孟子的经学化,四、论语和孟子的意义,一、孔子和孟子,(一)孔子,温故:孔子生平?,生卒年:公元前551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9月28日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公元前479年(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孔子患病,不愈而卒。,谥号:汉平帝刘衎追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北魏太和十六年(公元492年),孝文帝元宏称孔子为“文圣尼父”,唐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玄宗李隆基封孔子为“文宣王”。,宋真宗于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封孔子为“玄胜文宣王”,五年(公元1012年)又改称至圣文宣王”,元武宗于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加封孔子

2、为“大圣先师”。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加号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十四年(公元1657年)又复称“至圣先师”。,民国后称“大成至圣文宣王”。,谥法:“扬善赋简曰圣”,“敬宾厚礼曰圣”“经天纬地曰文”,“道德博文曰文”,“学勤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圣善周闻曰宣”。之于“大成”,是赞扬孔子及古圣贤之大成,“至圣”则是说孔子是最高的圣人。,(二)孟子,温故:孟子生平?,生卒年:周烈王4年己酉(公元前372年)生于邹,周赧王26年 壬申(公元前289年)卒。,谥号: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追封孟子为“邹国公”,次年配享孔庙。,元文宗至顺元年(1330年)追封孟子为“邹国亚圣公”。

3、,课后作业提示:自读史记孔子世家、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掌握孔子、孟子的主要事迹。,儒家思想体系的建构,实际上三个关键人物在起作用,孔子创始、孟子变创而朱熹整合,而孔子、孟子的思想,又集中反映在论语和孟子这两部儒学经典中。,二、论语、孟子的成书,(一)论语,1、论语释名,艺文志:“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书名:论纂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之语。,2、作者,由七十子所记,刘向、班固、赵岐主此说。,郑玄认为“论语乃仲弓、子夏等所撰定”(论语注)。,南朝梁皇侃论语义疏:“论语者,孔子没后七十弟子之门

4、徒,共所撰录也。”,称七十子为“子”;称孔子;称七十子的“字”而记其言行等各章。,柳宗元、程颐认为是曾子、有子的门人所记。,结论: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共同论纂而成。,3、论语的成书与“上下论”,论语凡二十篇,计一万五千九百三十七字,前十篇,自学而至乡党,是第一次编纂而成,内容上:所记大部分是孔子的言论,对其称“子”,篇章特点:“义理精纯,章节简短,文字简约。”后十篇,自先进以至尧曰,乃第二次编纂所成。其义理较为驳杂,其中不少篇章与史实有出入之处。章节与字多而长。前十篇大约成书于子思时代,后十篇约成书于子思弟子之时。,论语前后十篇有别,故分为“上下论”。宋史赵普传: “普尝谓太宗曰:臣有论语一部,

5、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 即说的是论语上下论。,论语上下论的不同之处,有五:,其一,论语前十篇,记孔子对定公、哀公之问,皆变文称“孔子对曰”者,朱子所谓“尊君是也”。,其二,论语前十篇记君大夫之间,皆但言问,不言问于孔子;后十篇皆称“问于孔子”。,其三,论语前十篇皆简短,而后十篇皆长者。,其四,论语前十篇非孔子及门人弟子之言则不录;后十篇有杂记古人之言。,其五,论语前十篇,篇目皆除“子曰”“子谓”等字;后十篇皆以发首二字为篇目。,(二)孟子,1、孟子的作者,孟轲自著说。汉代赵岐的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 朱子大全: “论语多门弟子所集,故言语时有长长短

6、短不类处。孟子疑自著之书,故首尾文字一体,无些子瑕疵。不是自下手,安得如此好?”清阎若璩和魏源则从有无记述孟轲容貌上推断,孟子应为孟轲自著。清焦循孟子正义引元何异孙言“论语是诸弟子记诸善言而编成集,故曰论语,而不号孔子。孟子是孟轲所自作之书。”同赵岐之论。,弟子辑成说。韩愈答张籍书:“孟轲之书,非轲自著。轲既殁,其徒万章、公孙丑,相与记轲所言焉耳。” 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夫死然后有谥,轲著书时所见诸侯不应皆死。”。清崔述孟子事实录:“果孟子自著,不应疏略如此(历史与地理的不合)”“果孟子所自著,恐未必自称门人皆曰子。细玩此书,盖孟子门人万章、公孙丑等所追述,故二子问答之言,在七篇中为最多,而

7、二子书中亦不以子称也”。,再传弟子辑成说。清周广业:“此书叙次数十年之行事,纵述数十人之问答,断非辑自一时,出自一手”,是孟轲以其说传授于乐正子等,然后由乐正子及其门徒编辑成书的(孟子四考)。,师生合著说。宋朱熹、清魏源是主张孟轲自著的,但都认为有孟子弟子参加。朱氏指出:“恐是其徒所见,孟子必曾略加删定也。”魏氏也说是万章、公孙丑二人据孟子口授成书。此外,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言孟轲:“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今人杨伯峻认为,乐正子等皆称子,而万章、公孙丑不称,只能证明万章和公孙丑二人参与整理成书; 孟子中提到的诸侯,死于孟轲之后的是梁襄王和齐宣王,但也仅后数年,万章、公孙

8、丑整理时,当然要用谥号,从而进一步肯定了师生合著说。(孟子译注),2、内外书之辩,艺文志录孟子十一篇,今本凡七篇,即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计三万四千六百八十五字。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作孟子七篇。”应劭风俗通:“孟子作书,中外十一篇。”赵岐孟子题辞:“又有外书四篇,性善辩文说孝经为政。其文不能宏深,不与内篇相似,似非孟子本真。”,外书在东汉赵岐时因其伪制被删,民间仍在流传,至唐代亡佚。,二、论语和孟子的经学化,(一)论语的地位,1、汉代:五经之錧鎋,六艺之喉衿。(孟子题辞):汉时论语亦有古今文经学之辩。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其中二十篇的章句很多和鲁论语相同,但是多出问王和知道两

9、篇;孔壁中所出古文论语21篇,也没有问王和知道两篇,但是把尧曰篇的“子张问”另分为一篇,于是有了两个子张篇。篇次也和齐论、鲁论不一样,文字不同的计四百多字。到西汉成帝师安昌侯张禹把鲁齐本合一,篇目以鲁论为根据,“采获所安”,号为张侯论,东汉灵帝熹平四年(175)刻熹平石经(七经)即据此。,2、唐开成石经:唐文宗大和七年(833)始镌,於開成二年(837)成。列论语为十二经之一。,汉注多亡佚,今存汉末何晏论语集解(十三经注疏本),多采郑玄注、孔安国注(存疑),后宋人邢昺为之疏。,3、宋“半部论语治天下”(宋史赵普传),朱熹从礼记中抽出大学和中庸,合论语、孟子为四书并为之集注。四书成为了明清科举考

10、试的大纲,申论“义理”、“代圣人立言”。,(二)孟子的遭遇,1、汉至隋,孟子只是作为诸子之书。,2、唐代宗(762)至宋仁宗(1023)间,议列孟子入经部。,3、宋仁宗朝始列孟子入经部,司马光、程颐为之注(官方)。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方将论语孟子同列经类(民间)。,4、南宋孝宗淳熙年间(11741189)朱熹会“四子书”,即四书。光宗时黄唐合刊十三经注疏,孟子为最后列入十三经的经书。,三、论语孟子的意义,(一)论语的人伦体系:如何成为君子,以治国安邦。,性,仁,礼,志,为政、为国,1、君子之“性”,雍也:“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

11、可得而闻也矣。”(公冶长),何晏集解:“性者,人之所受而生也。天道者,元亨日新之道。深微,故不可得而闻也。”,邢昺疏:“性者,人之所受而生也”为“人感自然而生,有贤愚吉凶,或仁或义,若天之付命遣使之然,其实自然天性。”,论语中并没有讲人性如何,但却提到了了君子后天可见之“性”应该如何:,“君子不器”“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卫灵公),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而这可见之“性”,必得之于后天的修养,这就是儒家津津乐道的“修身”命题。,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

12、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曾子认为,君子重视仁德修养还必须注意三个方面的规范:一是“动容貌,斯远暴慢矣”;二是“正颜色,斯近信矣”;三是,“出辞气,斯远鄙倍矣”(泰伯),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季氏),“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

13、惠。”“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为政) “君子泰而不骄”(子路);“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亡不已知也。”“君子疾得世而名不称焉。”“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2、君子的“志”,述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侍坐),3、君子之“仁”,何谓“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 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里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如何能“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

14、谓仁之方也已。”(雍也),4、君子之“礼”,“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5、“为政”、“为国”,人臣:,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问:“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问:“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雍也),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颜渊)“先之劳之”,“无倦”(子路)“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学而),“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子路),“多闻阙疑,慎言

15、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为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颜渊),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里仁),人君,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子路),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涖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涖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卫灵公),“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子路),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学而),二、孟子的“保民而王”:人治体系另一极的强调,“良能”、“良知”(尽心上)的“性善论”(滕

16、文公上),仁 政 (梁惠王上),保民而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公孙丑下,君子(国君),仁者爱人,礼者敬人,(离娄下),民本核心,(二)孟子的政治伦理体系:“保民而王”,承继孔子的君子修养的精髓,孟子也强调君子的道德情操,主张“知言”“养气”:,“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何谓知言?”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公孙丑上),孟子媵文公下:“富贵不能淫

17、,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渭大丈夫。”,但更多地是从“性善论”出发,建构出一套规范、约束国君行为的“仁政”体系:,1、性善论,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滕文公上:“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孟子公孙丑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

18、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2、仁政,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梁惠王上),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梁惠王上),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天下,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

19、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公孙丑下),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若夫君子所患则亡矣。非仁无为也,非礼无行也。如有一朝之患,则君子不患矣。” (离娄下),3、尊王贱霸,“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鼈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鼈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

20、负戴於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於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梁惠王上),课后作业,查阅资料,谈谈论语孟子对于今天的意义,参考文献,1、阮元.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3.08.,2、朱熹.四书集注.M.北京:中国书店,1985.11.,3、赵岐.孟子赵注(四部备要本).M.上海:中华书局.,4、焦循.孟子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7.,5、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6、王兴业.孟子研究论文集.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84.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