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人体解剖学教学大纲 31,熟悉小脑的位置、形态、了解其内部结构和功能。熟悉间脑的位置、分部,掌握背侧丘脑主要核团(腹后核)的位置和功能;熟悉后丘脑的组成、功能和下丘脑的组成及主要核团的功能;了解第三脑室的位置和连通。,-2-,第二节 脑,一、 脑 干 二、 小 脑 三、 间 脑 四、 端 脑,神经系统,-3-,小脑,位于颅后窝,在延髓和脑桥的后方,借助于上中下三对小脑脚分别与中脑、脑桥和延髓相连。小脑与脑干间的腔隙即第四脑室。,小脑的功能:调节下行运动通路的活动,位置:,-4-,(一)小脑的外形,小脑两侧部膨大,为小脑半球;中间部狭窄,为小脑蚓。小脑上面稍平坦,其前、后缘凹陷,称小脑前
2、、后切迹;下面膨隆,在小脑半球下面的前内侧,各有一突出部,称小脑扁桃体。小脑扁桃体紧邻延髓和枕骨大孔的两侧,当颅内压增高时,小脑扁桃体有可能被挤压入枕骨大孔,形成枕骨大孔疝或称小脑扁桃体疝,压迫延髓,危及生命。,-5-,(一)小脑的外形,小脑表面有许多相互平行的浅沟,将其分为许多狭窄的小脑叶片。其中小脑上面前、中1/3交界处有一略呈V字型的深沟,称为原裂;小脑下面绒球和小结的后方有一深沟,为后外侧裂;在小脑半球后缘,有一明显的水平裂。根据原裂和后外侧裂以及小脑的发生,可将小脑分成三个叶:前叶、后叶和绒球小结叶,前叶和后叶又合称小脑体,-6-,1绒球小结叶于小脑下面前方,由小脑半球的绒球和小脑蚓
3、前端的小结构成,二者之间以绒球脚相连。种系发生上此叶出现最早,因此称原小脑。由于其主要和前庭神经及前庭神经核发生联系,所以又称前庭小脑,小脑的分叶,2前叶位于小脑上面,为原裂以前的皮质结构。从种系发生上看,前叶和小脑蚓下面的蚓垂、蚓锥体等出现较晚,因此统称为旧小脑。由于此叶主要接受脊髓小脑前、后束的纤维,故又称脊髓小脑。,3后叶位于原裂以后的大部分小脑皮质结构(不包括蚓垂和蚓锥体),在种系发生上出现最晚,与大脑皮质的高度发生有关,称新小脑。此叶主要和大脑皮质的广泛区域发生联系,故又称大脑小脑,-7-,-8-,(二)小脑的内部结构,小脑由表面的皮质、深部的髓质以及小脑核构成。,1小脑皮质,位于小
4、脑表面,并向内部深陷形成沟,将小脑表面分成许多大致平行的小脑叶片。小脑皮质由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组成,其细胞构筑分为3层:由深至浅依次为颗粒层、梨状细胞层和分子层。,-9-,分子层,梨状细胞层,颗粒层,小脑皮质的细胞,3层: 分子层 Purkinje细胞层 颗粒层,5种神经元,-10-,(二)小脑的内部结构,2小脑核(小脑中央核),又称小脑中央核, 位于小脑内部,埋于小脑髓质内。共有4对,由内侧向外侧依次为顶核、球状核、栓状核和齿状核。其中球状核和栓状核合称为中间核,属于旧小脑。小脑核中最重要的是顶核和齿状核。顶核位于第四脑室顶的上方,小脑蚓的白质内,属于原小脑;齿状核位于小脑半球的白质内,最大
5、,呈皱缩的口袋状,袋口朝向前内方,属于新小脑。,-11-,4对,-12-,传入纤维: 1.前庭小脑纤维小脑下脚古小脑 2.脊髓小脑前、后束小脑上、下脚旧小脑 3.脑桥小脑纤维小脑中脚新小脑 4.橄榄小脑纤维小脑下脚新、旧小脑皮质,小脑的纤维联系,传出纤维: 从齿状核发出纤维小脑上脚红核、背侧丘脑,-13-,1、前庭小脑(原小脑) 绒球小结叶通过与前庭神经核的往返纤维联系保持身体平衡,维持体态姿势、协调眼球运动。,-14-,前庭小脑的纤维联系,维持身体平衡、协调眼球运动,前庭神经核,小脑下脚,绒球小结叶,内侧纵束,眼外肌运动神经元,前庭脊髓束,躯干肌运动神经元,-15-,2、旧小脑(脊髓小脑),
6、控制四肢及躯干肌的肌张力。 协调肌肉运动。,主要接受脊髓小脑前、后束经小脑上、下脚传入的本体感觉冲动。,-16-,控制肌张力、协调肌肉运动,脊髓小脑的纤维联系和功能,脊髓小脑束,小脑下脚 小脑上脚,小脑蚓,顶核,中间核,小脑半球皮质,对侧红核,红核脊髓束,大脑皮质运动区,皮质脊髓侧束,前庭神经核 脑干网状结构,前庭脊髓束,网状脊髓束,-17-,调控骨骼肌的随意、精细运动。,3、新小脑(大脑小脑),主要接受皮质脑桥束在脑桥核中继后经小脑中脚传入的纤维。,-18-,控制四肢肌精细运动的计划和协调,大脑小脑的纤维联系和功能,-19-,(四)小脑损伤的临床表现,1.小脑损伤的典型表现,(1)不会引起随
7、意运动丧失(瘫痪)。 (2)一侧小脑半球和小脑丘脑纤维在交叉前损伤时,运动障碍出现在同侧,(3)小脑损伤的典型体征: 共济失调。运动时,有控制速度、力量和距离上的障碍; 眼球震颤; 意向性震颤。,-20-,2.原小脑综合症 因前庭小脑损伤所致。 表现为: 平衡失调,走路时两腿间距过宽,东摇西摆; 眼球震颤,表现为眼球非自主地有节奏地摆动。,3.新小脑综合症 患侧肢体出现: 肌张力低下 共济失调 意向性震颤。,-21-,小脑(Cerebellum),1、掌握小脑的位置、外形及分部。 2、熟悉小脑内部结构、小脑的纤维联系及功能。,-22-,作 业 题,1.小脑的位置在哪? 2.小脑形态和分叶怎样?
8、 3.小脑的内部结构如何? 4.小脑的功能怎样?,-23-,三、间脑,大脑半球掩盖了间脑的两侧和背面 部分腹侧部露于脑底,位于脑干与端脑之间,连接大脑半球和中脑,5个部分:背侧丘脑后丘脑上丘脑底丘脑下丘脑,间脑中间有一窄腔即第三脑室,分隔间脑的左右部分,-24-,胼胝体干,胼胝体膝,胼胝体嘴,透明隔,穹隆,室间孔,视交叉,前连合,垂体,大脑脚,松果体,中脑水管,顶盖,丘脑间粘合,(一)背侧丘脑,又称丘脑,由一对卵圆形的灰质团块组成,借丘脑间粘合相连,其前端突起称丘脑前结节,后端膨大称丘脑枕,背外侧面的外侧缘与端脑尾状核之间隔有终纹,内侧面有一自室间孔走向中脑水管的浅沟,称下丘脑沟,它是背侧丘脑
9、与下丘脑的分界线。,1、外形,-25-,2、内部结构:,前核群(边缘系统中继站,与内脏活动有关) 内侧核群(联合躯体和内脏感觉冲动的整合中枢)背侧部 外侧核群 腹前核腹侧部 腹中间核(腹外侧核)腹后核 腹后外侧核 腹后内侧核,内髓板,-26-,将背侧丘脑借内髓板分为三大核群: 前核群、内侧核群和外侧核群,内髓板,前核,内侧核,背外侧核,后外侧核,腹外侧核,腹后外侧核,腹后内侧核,内侧膝状体,外侧膝状体,腹前核,在背侧丘脑灰质的内部有一由白质构成的内髓板,在水平面上此板呈“Y”字形,,-27-,背侧丘脑的核群,外侧核群分为背侧组和腹侧组1、背侧组(前后)背外侧核后外侧核及枕2、腹侧组(前后)腹前
10、核腹外侧核(腹中间核和腹后核) 内侧核群背内侧核 此核又分为大细胞区和小细胞区,内髓板,前核,内侧核,背外侧核,后外侧核,腹外侧核,腹后外侧核,腹后内侧核,内侧膝状体,外侧膝状体,腹前核,-28-,背侧丘脑,-29-,(二)后丘脑,位于背侧丘脑的后下方,中脑顶盖的上方,包括内侧膝状体和外侧膝状体,属特异性中继核。内侧膝状体接受来自下丘臂的听觉传导通路的纤维,发出纤维至颞叶的听觉中枢。外侧膝状体接受视束的传入纤维,发出纤维至枕叶的视觉中枢。,-30-,内侧膝状体 下丘臂 下丘 听觉传导最后一个中继站,接受外侧丘系的纤维发听辐射到听觉中枢。 外侧膝状体 上丘臂 上丘 视觉传导最后一个中继站,接受视
11、束的终止,发视辐射到视觉中枢。,-31-,松果体 内分泌腺 丘脑髓纹为一前后方向的纤维束,后端的扩大部分称为缰三角 缰核 。参与调节内脏运动。,(三)上丘脑,位于间脑的背侧部与中脑顶盖前区相移行的部分,包括松果体、缰连合、缰三角、丘脑髓纹和后连合,-32-,(四)下丘脑,1下丘脑的外形和分区,视神经,垂体,灰结节,动眼神经,视束,视交叉,大脑脚,脚间窝,视神经,位于背侧丘脑的下方,组成第三脑室侧壁的下半和底壁,上方借下丘脑沟与背侧丘脑分界,前端达室间孔,后端与中脑被盖相续。下面最前部是视交叉,视交叉的前上方连接终板,后方有灰结节,向前下移行于漏斗,漏斗下端与垂体相接,灰结节后方有一对圆形隆起,
12、称乳头体,-33-,2、下丘脑分区及主要核团:,视前区视前核 视上区视上核室旁核下丘脑前核 结节区漏斗核腹内侧核背内侧核 乳头体区乳头体核下丘脑后核,前连合,室旁核,前核,视上核,乳头体核,乳头丘脑束,垂体前叶,垂体后叶,视上垂体束,室旁垂体束,漏斗,下丘脑自前至后分为视前区、视上区、结节区和乳头体区,各区又以穹窿柱为标志,分内侧部和外侧部。,-34-,-35-,(1)与垂体的联系,视上核 视上垂体束 垂体后叶(神经垂体) 室旁核 室旁垂体束 垂体后叶(神经垂体)分泌加压素、催产素等。 漏斗核 结节垂体束 正中隆起的毛细血管将神经内分泌物质(促激素或抑制激素)送至垂体前叶(腺垂体)。,2下丘脑
13、的纤维联系,-36-,(2) 与背侧丘脑的联系,乳头丘脑束该束纤维由下丘脑乳头体核发出至丘脑前核,是丘脑前核的主要传入纤维。,-37-,(3)与脑干和脊髓的联系,(1)前脑内侧束与乳头脚接受脑干的纤维 (2)经背侧纵束脑干、脊髓自主神经节前神经元 (3)乳头被盖束中脑被盖,-38-,(4)与边缘系统的联系,(1)借终纹和杏仁体联系 (2)借穹窿与海马联系 (3)借前脑内侧束和乳头脚与中脑 被盖联系,-39-,3、下丘脑功能:,神经内分泌中心 皮质下自主神经活动高级中枢,对机体体温、摄食、生殖、水盐平衡和内分泌活动等进行广泛的调节。 直接通过血液接受有关信息 如体温、血液成份的变化等 下丘脑与边缘系统有密切联系,参与情绪行为的调节 调节机体昼夜节律的功能。,-40-,(五)底丘脑,位于间脑与中脑的过渡区,内含底丘脑核,与黑质、红核、苍白球间有密切的纤维联系,参与锥体外系的功能。人类一侧底丘脑核受损,可产生对侧肢体,尤其是上肢较为显著的不自主的舞蹈样动作,称半身舞蹈病或半身颤搐。,-41-,位于两侧背侧丘脑和下丘脑之间的狭窄腔隙。前方借左右室间孔通侧脑室,后通中脑水管,顶部由第三脑室脉络组织封闭,底由乳头体、灰结节和视交叉组成。,六、第三脑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