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目标:1认识“坝、傣”等 5 个生字。会写“坪、坝”等 12 个字。能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扮”等 19 个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这所民族小学的喜爱之情。3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课文,抄写描写窗外安静情景的句子。教学重点: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及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和赞美之情。教学难点:体会描写窗外的安静和小动物凑热闹的句子的表达效果。教学准备: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有关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和风情的图片、文字资料。2具有云贵地区少数民族特色的音乐磁带或 CD 碟片。3词语卡片。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举行“民族风情”展示会
2、。1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不同的的民族有不同的服饰,更有不同的风俗。下面我们举行一个“少数民族风情”展示会,请你展示自己找到的有关图片,介绍自己了解的少数民族的情况。学生展示介绍,教师提示学生着重介绍少数民族的服饰特征、生活习俗。2视学生介绍情况,教师利用课后资料袋中的图片,补充介绍课文中涉及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的情况。3评选最佳学生,颁发小奖品。二揭示课题,范读课文。1在我国西南边疆地区,有好多民族聚居在一起,共同生活,和睦相处。不同民族的孩子们也在一所学校共同学习。就有这样的一所民族小学,大家愿意不愿意去参观一下?22板书课题:我们的民族小
3、学。3教师配乐范读。选择具有云贵民族风情的乐曲,如小河淌水 、 蝴蝶泉边 、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等配乐。三自学生字新词,试读课文。1这所民族小学美不美?大家肯定想亲自去走一趟,转一圈。请你自己试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2学生试读。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教师相机出示每小节中带生字的新词,正音、巩固。学生感到陌生的词语也该提示。第一自然段:坪坝(b) 绒球花 傣(di)族景颇(p)族阿昌(chng)族 德昂(ng)族 绚丽多彩第三自然段:蝴蝶孔雀舞摔跤(jio)山狸第四自然段:凤尾竹 摇晃(hung)四分组朗读,组间比赛1分小组朗读,每组读一自然段,各组
4、练习。2各组练习后进行比赛。五巩固字、词,指导写词。1指名读生字,新词。2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a着重分析指导“戴、蝴、蝶、雀、舞” 。并且黑板上田字格中示范。“戴” ,半包围结构,右上包左下,注意各部分位置,相互要结合紧凑。“蝴”左中右结构,相互要靠近些。“蝶”字要注意右旁的构成。“雀”字“小”字下边的撇(丿)要长些。“舞”字中间四竖要写短小、靠拢些,第三横要长些,整个字第十三画是撇折。b学生写字。3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第二课时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2导入: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民族小学的美。这一课我们要急需朗读感悟,我
5、们会进一步地发现民族小学的美和课文的美。二分段读议,加深感情。31第一自然段a.请各自轻声读第一段,想一想读着这部分课文,你仿佛看到了什么?b.学生读后交流。可引导学生从上学路上的景色、不同民族学生的服饰、到校后的活动等方面想象、讲述。c.大家一边在头脑中展开想象一边朗读就能读得更入情入境,谁来读一读?教师评点后再指名练习。d.配乐朗读这一段。2第二、三自然段。a “当,当当!当,当当!”大青树上的钟声敲响了,民族学校的学生开始上课了。请各自轻声朗读第二、三自然段,想象一下民族小学的孩子是怎样上课学习的,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b.学生各自读课文,然后交流。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认真上课的情况想象补
6、充,譬如:大家专心听讲,窗外有猴子蹦来跳去都不去张望;大家积极开动脑筋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小手举得高高的;读书时整齐响亮,声音抑扬顿挫c如果你是一棵小树、一只小鸟、蝴蝶或者一只猴子,看到小朋友们学习这么认真,课文朗读得这么动听,你会怎么做?引导学生转换角色,入境体悟窗外的安静,体会仿佛是周围的花草鸟虫猴子都被教室里优美的读书声吸引,静静地欣赏,不忍打搅。反复朗读这几句话。d下课了,小朋友做些什么?操场会是怎么的一幅情景?想象描述。朗读有关句子。4第四自然段。a这所民族小学留给你什么印象?交流感受。b我们参观了这所民族小学,了解了他们上学、上课学习、下课活动的情景,多么美丽的民族小学,多么可爱的
7、学生!参观结束了,让我们说上几句道别的话。c抒情地齐读这一自然段。三感情朗读,比赛背诵1课文写得很美,你喜欢哪一部分?请你有感情地朗读一下。2把你喜欢的部分背下来,看谁先背出来。抄写句子,加强积累把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抄在作业本上。四布置综合性学习你们的课余生活是怎么安排的?让我们把每天的课余生活记录下来。可以用日记的方式4来记,也可以用列表格的方式来记,以后我们再来交流。附:板书设计:1我们的民族小学上学路上:不同民族 好朋友来到学校:打招呼 问好 敬礼上 课:认真读书 幸福自豪下 课:尽情玩耍 游戏古老的铜钟 凤尾竹的影子教后记:2金色的草地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钓、拢” ,会写“耍、装”等
8、 13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盛开、玩耍、一本正经”等 14 个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描述“我”和弟弟在草地上吹蒲公英的种子玩乐的情形,解释草地变颜色的原因。通过朗读传达出在草地上玩乐的欢快,对草地的喜爱。3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教学重点:1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学习生字新词。教学难点:5能描述“我”和弟弟在草地上吹蒲公英的种子玩乐的情形,解释草地变颜色的原因。通过朗读传达出在草地上玩乐的欢快,对草地的喜爱。教学准备:1课前发动学生寻找蒲公英的图片及文字资料。2生字词语卡片。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 1小朋友们,大家去草地上玩过吗?展现在你眼前的
9、草地是怎样的?在草地上你玩些什么? 2你见过“金色的草地”吗?(板书课题)草地墙鹕 恼馐窃趺椿厥履兀课颐且黄鹄炊量挝摹?二自读课文 1请各自轻声试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读不顺的句子反复多读几遍。 2分段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 教师相机出示卡片,检查巩固生字、新词。 玩耍一本正经谢寥(lio)沙绒毛假装钓(dio)鱼 观察花瓣合拢(lng)手掌有趣 三读书感悟 1第 1 自然段 a.文中这片草地出现在哪里?为什么称这片草地为金色的草地? 学生思考讨论后指名朗读相关的课文(第一自然段) b.谁了解蒲公英?结合课文插图介绍一下蒲公英的外形特征、生长情况。 蒲公英,多年草本植物,
10、全株含白色乳状汁液,叶子倒披针形,羽状分裂,花黄色,头状花序,结瘦果,褐色,有白色软毛。根茎都可入药。 2第 2 自然段 a.二年级上学期我们学过植物妈妈有办法一文,它告诉我们蒲公英妈妈是怎样传播种子的? b.“我”和弟弟玩蒲公英可有趣了。 “我们”是怎么玩的?请大家各自放声读一读,然6后同桌间互相边说边演一演。 c.同桌练习后指名一对同桌学生上台边说边演。师生共同评价后,再推选一对学生表演。d.想象一下,当时草地上空会出现怎样的一幅情景? 学生描述。 e.谁来有感情地朗读一下第 2 自然段,把这兄弟玩乐的情景生动地描述出来?指名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3开满黄花的草地多美啊,在草地上吹着蒲公英
11、的种子玩多有趣啊!让我们再去经历一回,齐读 12 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一、二段 指名朗读一、二自然段,说说每段大意。 二感悟第三、四自然段。 1窗前的一大片草地因为开满了蒲公英而成了金色的草地,当有花结籽吐絮的时候,“我们”兄弟俩就可以摘下带絮的种子吹着玩。读着读着,我们仿佛看到,一颗颗蒲公英的种子随着妈妈给它装的白色降落飘起来了,飞得很远很远多美的景致啊!还有更有趣的事呢,我还发现这草地会变色呢!这又是为什么呢?请大家各自轻声读课文,共同地探究这个奥秘。 a.学生读课文。 b.指名说说草地早晨、中午、傍晚各是什么颜色的。 c.草地怎么会变色?同桌间互相说一说。教师可以出示下列填空题,提
12、示帮助学生理解。蒲公英的花就像,可以、 。 早晨,花朵, ,草地就; 中午,花朵,它是,草地就; 傍晚,花朵又,草地就。 d.谁可以不看提示,自己解释? e.齐读课文第 3 自然段。 2那一天,去钓鱼的我又新发现了这一有趣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我对蒲公英的感情又有什么变化? a.齐读第 4 自然段。 b.我们大家都爱上了蒲公英,蒲公英仿佛是通人性的。文中小朋友说蒲公英和我们一起“睡觉” ,和我们一起“起床” ,你觉得这种说法恰切不恰当? 联系上文所讲的早中晚蒲公英花瓣的开合情况体会。 7三总结课文 1、朗读课文。 2、小结引申。 大自然里有植物、动物,各式各样的物种千千万万,它们色彩缤纷、形态
13、独特、习性各异,经常亲近它们,仔细观察它们,你会有独特的发现、新颖的感受,因而你会激动、兴奋,由此产生眷恋、喜爱人类是大自然的子女,回到大自然去吧,在那里你会找到欢乐!请大家把自己回到大自然的发现、经历、感受作为课余生活记录下来。 四完成作业: 1、熟记田字格中的字。 a.默读田字格中的字,想想自己分别怎么记住它们,然后交流。 教师着重提示以下几下字: “耍” ,上面是“而” ,不要写成“西”下少一横的形状。 “绒” ,左边是“纟” ,右边是“戎” , “戎”字左下不是“廾” 。 “钓” ,右边是“勺” ,不是“勾” 。 “瓣” ,中间是个“瓜” ,左中右三部分要写得紧凑些。 b.学生描红,然
14、后抄写。 2、把课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附:板书设计:2金色的草地新发现前:我和弟弟用它来嬉戏新发现:蒲公英一天的变化(早:绿;中:金;晚:绿)新发现后: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花。教后记:83爬天都峰教学目标:1.教育学生懂得:一个人只要有决心,有勇气,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2.会认 6 个生字,会写 11 个生字。正确读写要求掌握的词语。3.理解课文内容,能回答课后的问题,并会用“比”和“一会儿一会儿”说或写一句话。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1.理解天都峰“高”和“陡”的特点。2.理解“我”与老爷爷的两次对话,尤其是最后一次对话。3.准确掌握“居然” 、 “终于” 、 “汲取”等较抽
15、象词语的意思。教学难点:教育学生懂得:一个人只要有决心,有勇气,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天都峰相关资料。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黄山是我国著名的旅游风景区,每年夏天吸引着众多的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天都峰是黄山的一个山峰,这里山高路陡,风光无限好,只有勇于攀登的人,才能到达顶峰。今天让我们随同作者一同感受一下攀登的滋味。板书课题:爬天都峰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音。2.查字典理解带生字的词。重点理解:似乎:好像。犹豫:拿不定主意。奋力:充分鼓起劲来。9攀登:抓住东西往上爬。终于:表示经过种种变化后出现的情况。汲取:吸
16、取。居然:出乎意料。3.质疑问难。4.试读课文,纠正字音。文中除“发”是多音字外,另外注意读准“天都峰”中的“都”念(d)不念(du) ;“发颤”的“颤”读(chn)不读(zhn) ;“似乎”的“似”读(s)不读(sh) 。5.分段读课文,概括段意。第一自然段: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第二自然段:天都峰既高又陡。第三至五自然段:讲“我”与一位不相识的老爷爷相遇并约定一起爬天都峰。第六至八自然段:讲“我”与老爷爷、爸爸一起奋力向上爬,终于爬上了天都峰。第九、十自然段:讲“我”与老爷爷爬上天都峰以后,相互道谢。第十一自然段:讲爸爸总结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小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第二课时一讲读课文
17、中描写天都峰山势部分。1.默读课文。思考:这段话有几句?突出了天都峰的什么特点?2.指名读第一句,说说你从哪儿看出天都峰的高。要求抓住以下词句理解:“抬头望”:说明“我”还在山脚下,不抬头看不到峰顶。 “啊” 、 “哩”表达了“我”的赞叹,衬托了天都峰的高。 “我”爬得上去吗?”这是个疑问句,对能不能爬上天都峰,连自己也产生了怀疑。通过这个怀疑进一步表现出了天都峰的高。3.指名读第二句,理解天都峰的陡。重点理解“从天上掉下来”和“真叫人发颤” 。4.小结。这一段作者对天都峰高和陡的描写,目的在于突出爬天都峰的困难,同时也暗示了我们爬天都峰非常不容易,没有足够的勇气和力量是不行的。二讲读课文 3
18、5 自然段。1.指名读“我”和爷爷的对话。2.从“我”和爷爷的对话中,你知道了些什么?通过对“也”字的理解,我们不难看出:这一老一小都对对方能爬上天都峰持怀疑态度;但是我们仔细一想,这个“也”字还含有“羡慕”和“敬佩”的意思。3.从文中的两个“点点头”中你又体会到什么?(都从双方身上汲取了战胜困难的勇气。10)4.小结。这一老一小在相互精神鼓舞下,约定一起爬天都峰。三讲读 67 自然段。1.默读课文,画出表明爬山艰难的词语。(“奋力” 、 “一会儿一会儿” 、 “手脚并用” 、 “爬呀爬” 、 “终于” )通过这些词语体会爬山过程的艰难,尽管山势又高又陡,但他们不怕困难,想方设法克服困难,凭着
19、努力向上攀登的精神, “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天都峰。2.指导朗读。3.小结。三代人战胜各种困难,终于爬上了天都峰。四讲读 89 自然段。1.指名读课文。2.老爷爷说的话里包含几个意思?(两个意思:一是表示感谢,二是讲感谢的原因。 )3.理解“居然” “鼓舞”的意思。“居然”是出乎意料的意思,文中是讲“老爷爷”爬上天都峰出乎人的意料之中。但是也在意料之中。 (联系第一次对话可以看出。 )4.小妹妹说的话里又讲了哪些内容?(也是两个意思:先讲了“我”为什么能爬上山,再讲对老爷爷的感谢。 )5.“我”和老爷爷爬上天都峰以后,为什么要互相道谢?提示:两个人的对话中为什么都有“勇气”一词?两人的话中都有“
20、勇气”一词,从他们的第一次谈话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如果没有勇气他们怎敢爬天都峰?如果没有勇气,他们又怎能爬上天都峰?这个勇气来自对方的鼓舞,使他们增添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奋力向上勇攀高峰。6.感情朗读(注意对话部分,要读好语气语调。 )7.小结。 “我”和老爷爷在峰顶互相道谢,感谢对方对自己的鼓励,给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四讲读最后一段。1.齐读课文。2.“真有意思”是什么意思?指的是“我”和老爷爷虽然互不相识却能相互鼓舞,相互学习。3.理解“汲取”和“力量” 。“汲取”就是吸取, “力量”这里指勇气。4.说说爸爸这番话的意思?你从中明白了什么?(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舞
21、,才能取得进步。 )五总结。1.简要说说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2.读了这篇文章后,你受到什么启发?(我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是只要我们有克服困难的勇气,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同时,我们在与同学的相处中,也要注意相互学习,相互鼓励,这样我们的进步会更大一些。 )11六重点指导学生完成课后 2、3、4 题的练习。七作业。1.感情朗读课文。2.抄写词语。3.用“比”和“一会儿一会儿”各写一句话。附:板书设计:3.爬天都峰“我”一起爬 奋力 终于老爷爷教后记:4槐乡的孩子教学目标: 品味重点词句,感受槐乡的五月给孩子们带来了幸福与快乐,体会槐乡的八月磨练了孩子们勤劳淳朴,热情好客
22、、潇洒豪放的品格。学习他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的精神。 了解槐树、槐花、槐米及槐树种子的知识,感受槐乡的风土人情。 学会六个生字,认读四个生字,积累叠句。 教学重点: 1.通过朗读课文,感受槐乡的风土人情及槐乡孩子勤劳淳朴、吃苦耐劳的品格。2.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精妙,品析语言的魅力。 12教学难点:通过朗读课文,感受槐乡的风土人情及槐乡孩子勤劳淳朴、吃苦耐劳的品格。教具准备: 槐花图;音乐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分钟竞赛(一分钟记忆) 山山洼洼 噼噼啪啪 摇摇晃晃 匆匆忙忙 犹犹豫豫 甜丝丝 香喷喷 白茫茫 绿油油 美滋滋 清凌凌 一、出示槐花图片及诗句,导入新课 槐林飘香
23、一湖月夜渚流光,万树琼花浮暗香。 心醉不知归去路,欲把草畔做寝床。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槐乡,走进生活在那里的天真可爱的孩子们。 二、初读课文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 2.当我们沉醉于这如诗如画的槐乡风情中,此刻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让学生说出听后的整体感受。 3槐乡独特的风土人情令人陶醉,相信读了课文你们一定会被槐乡那独特的风情所吸引.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新词的读音。遇到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一些词语要想像当时的情景、联系生活实际去理解,如暮霭、草垛等。 三品读欣赏 1、按自然段指名朗读,教师相机纠正读音。 (如“酿”读 ning,不
24、要读成 ling;“塑料”的“塑”读 s,不要读成 su。 ) 2、你最喜欢槐乡的那个季节?把你喜欢的部分读给大家听,并联系课文说说理由。 学生交流,教师适时评价。 (1) 请喜欢五月槐乡的孩子谈体会: ( 槐乡的五月令人兴奋,让人陶醉,处处浸润着槐乡特有的风情。 ) 13(2) 喜欢八月槐乡的同学谈体会: (槐乡的八月,给孩子们带来繁忙与收获,浸透着孩子们吃苦耐劳的精神。 ) 3、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喜欢的段落。 4、小结:槐花飘香的五月,是孩子们满意的季节,他们幸福快乐;繁忙的八月,孕育了孩子们勤劳善良、自立自强的品格。 5、说说心里话:你想做槐乡的孩子吗?为什么?小组讨论,指名回答,畅所
25、欲言。 四、布置作业。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一分钟竞赛(一分钟记忆) 热情好客 勤劳淳朴 风土人情 令人兴奋 让人陶醉 潇洒豪放 吃苦耐劳 自力更生 孕育 勤劳 善良 自强自立 馥郁 如雪的颜色 多姿的形态 飘溢的香味 笔笔融情 一、检查复习,导入新课。 指名背诵你喜欢的段落。 上节课,我们欣赏了槐乡的美景,感受了槐乡孩子的幸福快乐。这节课,我们一齐来体会作者优美质朴的语言。 二、品读佳词妙句,领悟作者用词的准确。 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词语,多读几遍,想一想作者这样写得好处。 以下是要求学生重点领悟的: 叠词的广泛运用,使文章读起来琅琅上口。如:槐豆豆、香喷喷、山山
26、洼洼、摇摇晃晃、一缕缕炊烟、香香的花粉。找出文中的叠词,读一读。 比喻、拟人修辞方法的运用,使文章的描写更生动形象。 “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的挂满枝头,近看如新疆姑娘披散在肩头的小辮儿。 ”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槐花的润泽精美以及槐花的俏皮和充满灵气。那美丽的样子,真使人见人爱。“老槐树心疼的伸出手臂为他们遮住露水,并轻轻的哼着谁也听不懂的歌。 ”槐乡人培育了槐树,槐树庇护着槐乡的儿女,如父母疼爱着自己的儿女。多么温馨的画面啊! 找出文中的其他比喻句、拟人句,读一读,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侧面烘托的描写。如“嗡嗡嗡,小蜜蜂飞来了,采走了香香的花粉,酿出了甜甜的蜜。噼噼啪
27、啪,孩子们跑来了,篮子挎走了白生生的槐米。 ”作者从侧面写出了槐花的香,这是槐花的馨香引来了蜜蜂,引来了孩子。 “鸡儿热的耷拉着翅膀,像塌了架的草垛;狗儿热的吐出舌头,躲在树荫下直喘粗气;蝉儿热的不知如何是好,到处扯着嗓子乱叫。 ”这几句对动物的描写,道尽了八月的炎热,更衬托出槐乡孩子勤劳勇敢、吃苦耐劳的品格。 三、学习生字。 141、自读生字,想一想,在字形方面,你要提醒大家什么?你有没有最好的方法记住它? 2、用生字组词扩展对字义的理解。 四、布置作业:摘抄好词佳句。 五、听读文章纸船印象附:板书设计:4槐乡的孩子勤劳 挣学费槐乡的孩子 男孩:爬 钩刀削 落(淳朴勤俭、吃苦耐劳) 削槐米
28、女孩:捡 塞满载而归 甜蜜微笑教后记:语文园地一教学目标:1口语交际自己前一段的课余生活。2习作介绍自己的课余生活。3发现一些多音字的不同读音,准确区别。4熟读背诵古诗小儿垂钓 。5读读认认,发现和运用识字方法。6积极参与展示活动。教学重点:151进行口语交际。2完成习作练习。3背诵古诗。教学难点:口语交际、习作。教学准备:展示活动前,师生共同设计布置展示区域,陈列展示物品。教学时间:四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我们的课余生活一课前导入,揭示交际内容。通过这一组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民族小学孩子的课间活动,与苏联小朋友一起发现了蒲公英的秘密,目睹了槐乡孩子爬上高高的槐树割槐米挣学费的情
29、景;我们安排了自己的课余生活,认真执行计划,这阶段的课余生活充实而又有乐趣,许多同学都想把这乐趣与大家分享。二分小组在组内展示各自的课余生活记录本,交流自己课余生活。三全班交流。每组推选一位优秀代表进行交流。1学生交流,师略记条理。2师予以讲解,树立,共同评议。从刚才几位同学交流的来看,他们的课余生活安排有何不同?我们评比谁的课余生活安排得好,是不是看谁的课余生活计划安排得满,谁的课余生活项目记录的多?教师引导学生达成共识:看谁的课余生活安排得好,不是看谁的计划安排得满,谁的记录本上记录得多,而是看谁的计划安排的切实可行,课余生活中计划的各项安排得到真正落实。评选出活动新颖、有趣、开展得认真深
30、入、收获丰富、感受深刻、对大家启发大的同学,颁发“课余生活之星”的奖章。3谈谈了解他人的课余生活之后自己的打算。四作业:回家讲给爸爸妈妈听。16第二课时习作指导一明确习作要求。写一写自己的课余生活,可以写课余参加的活动,可以写课余发生的有趣的事、高兴的事或者你愿意写的其他事。二习作指导。1回忆在口语交际中自己所讲的内容。2想一想准备写哪方面的内容,并和同学交流交流自己的想法。3把自己想好的内容写下来。写的时候,要想清楚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把课余参加的活动和课余发生的事的经过都写清楚,要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三动笔起草。1下面请大家动笔打草稿,把自己想好的内容写下来,注意写清楚其经过,表达一个完整
31、的意思。2学生动笔写草稿,教师巡视。四修改誊写。1大家邀请有代表性的一二位同学朗读自己的习作。2师生共同评议。3针对自己发现的问题修改自己的习作。4誊写习作:提示格式及书写字迹要求。五把自己的习作读给爸爸妈妈听。第三课时作文讲评一朗读展示优秀习作1教师在批改中挑选优秀习作,实物投影仪展示优秀习作,小作者朗读自己的文章。2全班同学听后逐一评议,交流哪些方面值得学习。教师可引导学生以下几方面评议:a.是否扣住课余生活的某一活动、经历或某一方面写;b.是否按一定的顺序把内容写清;c.用词造句是否妥贴顺畅,能否反映出课余生活的情趣;二小组交流互相评议。三前后四人小组互相朗读交流自己的习作,互评互议。1
32、7四修改誊写张贴展览1各人修改自己的习作。2将修改后的习作在学习园地里张贴展览。第四课时日积月累一我的发现。1各自轻声朗读课本中的词语,注意每一行两个词语中的加点字,想想自己有什么发现,读不准的字可同桌相互请教。2指名朗读,要求横着逐行读。师生共同正音,再指名几位后进生读读,然后齐读巩固。3比赛:谁的眼力准,发现独特正确。交流各自的发现。每一行两个词语中带点字字形相同,读音不同。思考深入的学生还会发现,这同一个字在读音不同的情况下意思也不一样。如有这样的发现该大力加以鼓励表扬,并且引导其说说不同的读音情况下的字义。4齐读巩固。二读读认认1各自轻声读本题中的各组字,读不准的借助注音拼读。2比赛:
33、谁读得正确、流利。3谈谈这一题中每一组字有什么共同之处。这一题中除了后两组“穷穴”外,其余的每组中两个字读音都相同或相近。此外,这一题中每组右边的字都是左边的字的一个偏旁。4齐读巩固。5单独指读横线条中的生字,提示书写注意点,如“穴”字。三读读背背1古代的孩子玩些什么呢?今天我们就要读一首唐代诗人胡令能写的小儿垂钓 。教师范读2短短四句话二十八个字把一位垂钓孩子的外貌、姿势、环境、神情勾勒得生动传神,跃然纸上。请大家各自试着读一读,不认识的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模仿老师的样子,读准韵律。3朗读比赛。指名朗读,看谁读得正确,读得有韵味。4师生合作,表演古诗短剧。教师准备荷叶、渔竿、竹篓等道具。学生
34、演稚子垂钓,教师演路人,诗句作台词,师生演练后可再请学生合作演练。185竞赛背诵。为先背出的学生发奖品。四展示台1课前观察展示台中的图片,阅读学习伙伴的话,小组内交流各自展示什么内容,以什么形式展示;共同讨论,互相协作,考虑本小组采取何种最好的展示形式,能否搞出特色。协商统一后分头准备。2班长或学习委员了解各组的展示准备,协调展示情况。3举行“多彩的课余生活”展示会。各组轮流介绍,然后参观学习。4评选最佳展示组,视情况评选“惜时奖” 、 “毅力奖” 、 “才艺奖” 、 “创造奖” 、 “能手奖” 、 “勤劳奖”等个人奖,教师颁奖。教后记:5灰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从中知道列宁爱鸟,在列
35、宁的影响下,捉鸟的孩子自觉改正错误,把鸟放回树林里,教育学生从小要爱护鸟,做了错事要及时改正,做个诚实的孩子。2.掌握本课生字和由它们组成的词,会用“喜爱、可惜、一定”造句。3.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4.练习写话。把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样子和惹人喜爱的地方,用一段话写出来。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男孩几次语言的变化以及他怎样自觉改正错误的。教学难点:写话练习。教学准备:19生字卡片、小翻板、投影片教学时间:3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出示课题:你们喜欢鸟吗?今天一起学习一篇课文,讲的是有关灰雀的故事。2.简介灰雀的样子。 (可看投影)二、自己默读课文,初步了解内容1.
36、借助拼音,认读生字。2.标出小段。三、检查初认生字情况四、找 3 个同学读全文。其它同学思考:列宁在公园里看到什么样的鸟?从哪里可以看出列宁非常喜爱它们?五、指导认真阅读,深入理解内容1.议论思考题。2.从课文中找出列宁非常喜欢灰雀的地方,把有关句子画下来。3.指名阅读第一段。(1)理解词语“郊外” 。(2)提问:课文是怎样描写三只灰雀外形的;为什么把灰雀的叫声比作唱歌?从哪几个词中可以看出列宁非常喜欢灰雀?(板书:每次 仰望 经常)(3)用愉悦的心情读读这一段。4.分角色阅读 210 段,思考:胸脯是深红色的灰雀哪儿去了?(1)提问:那只灰雀不见了,列宁是怎么做的?他说了些什么?(板书:不见
37、 找遍 问男孩)(2)理解“周围、找遍、或者、严寒、可惜”几个词的意思。 (可用换词方法理解或者的意思。 )(3)列宁的这些问话说明了什么?(对灰雀的喜爱和找不到灰雀时的那种焦虑、担心、惋惜的心情。 )(4)指导读列宁说的话。 (注意用不同的语气读。 )(5)提问:男孩听了列宁的话,是怎么说的?他会想什么?(6)根据男孩当时的表情,有语气地读男孩说的话,从中体会男孩的语言变化和心理活动。 (利用投影) (板书:没我没看见、它还活着、一定会飞回来。 )(7)理解“坚定”的词义。20(8)分角色读 210 段。过渡:那只灰雀回来了吗?它是怎么回来的?5.指名读 1113 段(1)理解“果然”一词的
38、意思。这里为什么使用“果然”一词。 (看插图) (板书:又看到)(2)看到灰雀回来了,列宁为什么没有再问那个男孩?(联系课文 210 段,进行分析:让学生知道列宁从男孩支吾的态度上看到他矛盾的心理。从男孩说:“灰雀一定会飞回来!它还活着。这些话中猜到灰雀的去处。现在又看到男孩惭愧的表情中,就明白原因了。 ) (板书微笑)(3)小男孩为什么没有直接说出来而是低着头,站在白桦树旁?(4)讨论:为什么说男孩是个诚实的孩子?(5)你是从哪些词中看出列宁已经知道男孩是诚实的?画出来,说一说。六、教师总结七、朗读课文(分角色)深化主题。联系实际。启发议论:你喜欢这个男孩吗?喜欢他什么呢?第二课时一、练习有
39、感情地朗读课文二、自学生字要求:读准音,重点在分析字形,不懂的词语可查字典。三、集体学习1.出示生字卡片,练习认读。强调:郊 ji1o、遍 bi4n、或 hu、坚 ji1n 的读音。2.分析字形:(1)学生任意选择生字,进行互教。(2)教师针对易错的字给予重点指导。强调每字的部首和除去部首剩几笔。冬:夂部 2 画 郊:阝部 6 画 遍:辶部 9 画或:戈部 4 画 严:一部 6 画 讲讠部 4 画惜:忄部 8 画 坚:土部 4 画(3)让学生互相交流,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记忆字形的。“郊”字,可用换偏旁法记忆。 (校)捺变成点。“遍、讲”字可用加偏旁法记忆。 (扁、井)“严”字,可用加一笔的方
40、法记忆。 (亚)“惜”字,可从字义上考虑。惜:是表示内心活动的,所以是竖心旁。可与借和错区别。21“或”字,重点强调不要丢掉撇,注意笔顺,8 画写成3.扩词练习。4.理解词义。(1)检查在讲读中已经处理过的词语。(2)解决还不懂的词语。 (可通过查字典或联系课文的上下文的方法弄懂。 )四、指导书写五、巩固练习1.认读竞赛。2.找朋友游戏。六、作业:写生字第三课时一、练习朗读课文二、巩固复习生字新词1.认读生字词卡片(送信游戏)2.形近字组词语:校( ) 扁( ) 亚( ) 借( ) 井( )郊( ) 遍( ) 讲( ) 严( ) 惜( )三、造句指导(先弄懂词义,再指导造句。 )例:1.喜爱小
41、弟弟那副顽皮的样子,非常惹人喜爱。2.可惜妈妈最心爱的花瓶,可惜被我不小心打碎了。3.一定我们上课的时候,一定要专心听讲。四、写话练习1.审题(1)读要求。(2)了解写作内容。着重写小动物的样子和惹人喜爱的地方。2.温习课文描写灰雀外形的一段话,分析写作顺序:先讲它的胸脯的毛色,再讲它在枝头的样子,接着讲它们的叫声,最后讲列宁对它们的态度。3.仿照课文,说说你喜爱哪种小动物,想想体态、动作、毛色、鸣叫、吃食等方面有什么特点,哪些地方最让人喜爱。4.在说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顺序写下来,要求语句通顺,不会的字用拼音。5.自己写完,在班内交流,再进行修改。五、把你写好的一段话读给爸爸妈妈听22教后记
42、:附:板书设计:6小摄影师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摄影、阳光明媚、桌子、同志、鞠躬、侧过、胶卷、一辆、秘书、杂志社等。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高尔基对小男孩关心、爱护的感情;小男孩对高尔基的热爱、崇敬的感情。4学习试着提出问题、讨论解决的读书方法。教学重点:1了解高尔基接受少先队员照相的过程。2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教学难点:学习试着提出问题、讨论解决的读书方法。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搜集有关高尔基的资料。教学时间: 两课时23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同学们,你们知道高尔基吗?(学生谈不到的地方,教师适当补充) 。高
43、尔基,世界著名的文学家,原苏联文学的创始人。发表了童年 、 在人间 、 我的大学 、 母亲等小说以及著名的散文诗海燕等。世界人民敬爱他,他非常关心、爱护少年儿童。2板书课题, 小摄影师 ,并认读“摄”字。二自读课文1出示自读提示。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认读生字、词。你读懂了什么?在没有读懂的地方画上记号。2学生自学、讨论。三交流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2认读生字。3交流读懂的内容。四置疑问难简单的当堂解决,难度大的问题留作下节课解决。五再读课文第二课时一复习生字词二整体感知朗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写的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和谁之间发生的是什么事?结果怎样?明确:本课讲的是一个小男
44、孩给高尔基照相,没有照成的故事。高尔基工作很忙,一般不接受记者的采访和照相,但是,高尔基却破例允许一个男孩照相,并尽量做到使他满意。由于小男孩忘了带胶卷,哭着走了。高尔基交待门卫,杂志社的记者不接待,如果是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三自学探讨1明确重点问题:24(1)小男孩是怎样来到高尔基面前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2)小男孩在给高尔基照相时,高尔基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3)高尔基为什么不见记者,却希望来的是小男孩?小男孩会来吗?为什么?2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四汇报交流1小男孩之所以用“扔纸团”的方法才能见到高尔基,是因为工作人员不让小摄影师进屋拍照。他相信只要高尔基知道
45、他来拍照,一定会同意。“突然,一个纸团从窗外飞到了架子上。 ”“突然”:是在一眨眼的时间内发生的,说明高尔基一点也不知道会发生这样的事。2 “亲爱的高尔基同志,我是一名少先队员。我想给您照张相,贴在我们的墙报上。请您让他们放我过去。我照完相,立刻就走。 ”(纸条上的内容。 )(1)个别读。(2)学生谈对纸条内容的理解。纸条上的前两句打动了高尔基。因为高尔基看到小男孩是少先队员,他拍照的目的不是为了宣传自己,而是为了同学们的学习进步。由此体会到高尔基对下一代的关心爱护,也可以体会出小摄影师对高尔基的热爱崇敬之情。3感情朗读 15 自然段。总结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4小男孩让高尔基干什么,高尔基就干
46、什么。(1)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一切准备停当。 ”“摆弄” ,指小男孩调整相机,解决技术问题,为正式拍照作准备;也可以理解为“小摄影师” “吩咐”高尔基,让高尔基多次调整坐态。 “停当” ,是指把要做的事,要做的准备,全部做完做好。 “摆弄了很久很久” ,可以体会到高尔基的时间是宝贵的,对时间格外珍惜。但是对孩子,他却十分慷慨,为了孩子,他舍得花费时间,即使孩子占用了他很多时间,他仍然耐心地接待,任其“摆弄” ,还对孩子“微笑” ,说明他对下一代的宽厚、慈爱和关怀。也可以体会出孩子的认真,对高尔基的无比敬爱之情。 (齐读这句话)(2)理解词语:“吩咐” 、 “侧过脸” ,体会到高尔基积
47、极配合。(3)指导朗读 6、7 自然段。学生练读。分角色读,边读边做动作。5突然,小男孩往地上一坐,哭了起来。(1)突然,在这里又一次出现,意思是说情况发生了急剧的变化。(2)与前文的“突然”进行区别。(3)用“突然”说话。256朗读“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有很多胶卷。 ”(1)教师范读。(2)学生练读。(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7分角色朗读 611 自然段。 (体会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心热爱,以及小摄影师对高尔基的崇敬之情。 )8 “请转告他,我( ) 。不过,来的如果是个( ) ,就( )让他( ) 。 ”(1)学生填空。(2)学生结合课文谈自己的理解、看法。(3)教师小结:一个是“大
48、摄影师”杂志社记者,一个是小摄影师,一个普通的小男孩。但高尔基的态度截然不同,而且还特别嘱咐工作人员说“如果是一个是小男孩来拍照的话,就一定让他进来。 ”这里面包含了多少爱心!大作家对于少年儿童的关心和爱护,真令人钦佩!(4)齐读这句话。9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充足的理由根据,说“小男孩会不会再来” 。五课堂练习附:板书设计:6小摄影师关怀 爱护高尔基 小摄影师有礼貌教后记:7奇怪的大石头教学目标:261认识“考、秦“等 5 个生字。会写“著、藏“等 13 个字。能正确读写“奇怪、著名、地质学家“等 20 个词语。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3了解童年李四光对大石头产生的疑问以及他后来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与童年的疑问间的关系,认识好奇心在发明创造中的重要意义。教学重点:1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领会李四光是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2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内容写具体的。教学难点:了解童年李四光对大石头产生的疑问以及他后来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与童年的疑问间的关系,认识好奇心在发明创造中的重要意义。教学准备:1发动学习收集李四光的生平资料、图片、童年故事。2预习课文,不理解的词语,知识查字典找资料。3生字、新词卡片。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板画激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