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华文明的曙光良渚文化遗址探秘观众在参观良渚文化出土的玉器。资料照片良渚文化出土的玉琮。资料照片“良渚文化遗址群是实证中华 5000年文明史的最具规模和水平的地区之一,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的存在,使中华文明有了一块可以与古埃及、古美索不达米亚、古印度文明遗址并列的文明圣地。”2月 14日,杭州雪后初霁。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中心主任邓聪教授率领 20多位师生,专程到良渚博物院进行学术交流。像邓聪教授这样对良渚文化始终抱有浓厚兴趣的,大有人在。70多年来,在经历了一次次“轰动世界”、一次次“石破天惊”的发掘之后,随着历时 10年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阶段性成果的公布,良渚遗址的神秘面纱被渐次揭
2、开。课题组负责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赵辉联名发表的关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良渚、陶寺等年代在公元前 3000年至 2000年之间的巨型都邑、大型宫殿基址、大型墓葬的发现表明,早在夏王朝建立之前,一些文化和社会发展较快的区域,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进入了古国文明的阶段。”这一结论表明,良渚文明作为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已改写了我们对于中华文明起源时间、方式、途径的认识。“黄河中心说”被颠覆1936年,当 24岁的业余考古学家施昕更站在这块土地上时,可曾感到这份神秘?这位良渚遗址的发现者,在此发现并试掘了 6处以黑陶和石器为特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一双年轻的手
3、拉开了良渚文化考古发掘工作的帷幕,而他的考古发掘也被公认为是我国东南地区考古史上的里程碑。从此,良渚这个江南小镇,在考古学家的手铲下揭开了 5000年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使得长江流域逐渐与黄河流域一起,共同成了中华文明的源头和摇篮。良渚博物院院长蒋卫东对记者说,在上世纪 80年代之前,中华文明的起源一直是以黄河为中心,江南属“化外之地”。二十世纪初掀起的考古热,陆续发现了周口店、西阴村、殷墟、城子崖等遗址,都为“黄河中心说”提供了有力的佐证。然而良渚的考古发现改变了这一认识。1959年,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所长夏鼐正式提出“良渚文化”的考古学命名。尽管如此,“黄河中心说”在新中国成立后仍占主流地位
4、。直到 1973年。“1973年是良渚考古的又一个里程碑。”蒋卫东说,“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一九八号墓的发掘,首次使得琮、璧、钺这些长期被定为周汉古玉的玉礼器,回归到新石器时代晚期良渚文化的年代坐标之中。可以说,玉礼器的发现快速改变了对良渚文化内涵的认识,提升了良渚文化的地位。当年光明日报对此也做了报道。无独有偶,1973 年浙江对余姚河姆渡遗址进行了第一次考古发掘,发现了长江下游地区 7000年前发达的原始稻作农业、精美的刻纹黑陶,以及漆器、象牙等艺术品。这些考古发掘成果颠覆了黄河中心说:长江流域史前文化丝毫不落后于黄河流域,甚至在许多方面还处于领先地位。此后苏秉琦教授提出了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
5、型理论与中华文明起源的满天星斗说,即中华文明起源多中心说。”蒋卫东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位于杭州市余杭区的良渚遗址迎来了辉煌期。1986 年,反山墓地的发掘震惊世界,11 座墓葬出土 3000多件玉器,这是迄今为止出土良渚文化玉器数量最多的一次。反山十二号墓中发现一件高 8.8厘米、重 6.5公斤的神人兽面纹玉琮,这是良渚文化的“琮王”,代表着墓主人崇高的地位。次年,距离反山 5公里的瑶山遗址又有惊人发现,12 座墓葬共出土玉器 700余件。此次发掘还发现一座祭坛。至此,余杭良渚、瓶窑、安溪、长命 4个乡镇 30多平方公里范围内共发现四五十处良渚文化遗址点。浙江省考古所研究员王明达认为良渚是一
6、个“遗址群”,一个“部族聚居区”。这意味着良渚文化研究开始从点向面跨越。1992年,莫角山遗址中心发现总面积约 3万平方米的夯土建筑基址。北京大学严文明教授称,中国还未发现过如此大规模的夯筑基址、如此复杂而高超的夯筑技术。他确认:莫角山上曾经矗立的大型建筑肯定是礼制性的高级建筑!密集的遗址点,丰富的墓葬,惊人的发现,良渚文化发散着的“中华文明之光”,越来越显示出其作为中华文明源头之一所具有的独特的重要性。良渚古国之谜2007年,良渚考古再次震惊世界良渚发现距今 5000年的规模恢宏的古城,经专家考证,这是中国同时期规模最大、营建最考究、配置最高级的古城!很快有考古学家提出,良渚古城的发现意味着
7、当时存在着一个“良渚古国”,这一发现使传统的中国文明史观念崩塌了,这意味着在夏之前还有很长一段存在国家文明的历史,而良渚就是那段历史的实证!这是一个颠覆性的发现!中国考古学界被震动了,专家们惊称:良渚古城的发现是河南安阳殷墟发现之后中国考古界的又一重大发现!2013年 8月 23日,首届“世界考古上海论坛”在上海举行。论坛公布了 10项“2011年至 2012年度世界重大田野考古发现”,良渚古城考古发现荣居其列。一般来说,在构成文明的要素中,城市、礼仪建筑、文字、青铜器是重要的四项要素。在良渚,城市、礼仪建筑已有实证,而文字问题却一直存在争议。难道良渚文明是一种“没有文字的文明”?2013年,
8、喜讯传来,平湖庄桥坟遗址考古中出土了大量刻画符号。7 月 6日,全国古文字研究专家们齐聚浙江平湖,对此进行论证。在这次出土的器物中,有 240余件器物发现了刻画符号,专家认为这是良渚早期文字的印记。有专家认为,我国最早的成熟文字是甲骨文,而良渚先民 5000年前就已开始使用文字。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张忠培表示,庄桥坟遗址的所有出土文物都是真实而有科学依据的。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专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李伯谦说,这些原始文字不像其他单体刻画符号那样孤立地出现,而是可以成组连字成句。庄桥坟遗址的研究表明,良渚先民已达到了一定的文明程度,需要用某种方式来交流沟通,就会出现这类具有原始文字特征的
9、刻画符号。蒋卫东说,我国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古城达 90多座,而良渚古城总面积达 290多万平方米,是目前发现的同时期城址中规模最大、结构最为完整的一座,许多方面已具有初期城市的特征。5000年前的古城,承载着一个怎样的古国?莫角山上恢宏的宫殿,建设宫殿需要多少财富?莫角山人工堆积的台基平面面积超过 30万平方米,高约 10米,这个巨型人工营建的台基需要多少人力来完成?能够建造如此恢宏宫殿的主人,该是古国的统治者,他们是如何调度这么多的财富和这么多的人力的?这些统治者死后有那么多玉器陪葬,他们生前死后享受着怎样的尊荣?良渚文化建筑群有中心祭坛和中心神庙,良渚先民尊崇的是怎样的信仰?古城外发现有陶
10、器作坊、玉器作坊,还有码头,良渚该是一个商业和手工业都相当发达的古国吧?还有,2011 年在莫角山宫殿旁发现的二三万斤已碳化的稻米,显然是粮仓失火后的堆积物,这应是良渚稻作农业高度发达的物证吧?良渚文化已不只是一抹文明曙光,它已经进入了成熟的史前文明发展阶段。良渚使中华文明辉耀世界春节的良渚博物院依然热闹,玉器玉文化夏代中国文明展吸引了各地游客。“每天有 2000多人参观。”展教部主任罗小群对记者说。良渚已成为当地的一个旅游胜地。目前良渚遗址保护区范围已扩大到 42平方公里,遗址内分布着 135处遗址点。大面积遗址保护一直是世界性难题,况且良渚遗址保护范围处在经济高速发展区域,要使这么大型的遗
11、址在现代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不受破坏,更是一项极为艰巨的任务。据介绍,良渚遗址 1961年被列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 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文物局在将良渚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预备清单时做出这样的评价:“良渚遗址重大价值的不断揭示,已经改变了以往人们对中国文明起源的时间、方式、途径等重大问题的认识;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 5000年文明史最具规模和水平的地区之一。”良渚遗址重大考古成果曾五次入选“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09 年全国大遗址保护良渚论坛达成良渚共识,呼吁用建设考古遗址公园的方式来推动大遗址保护,缓解文化保护与城市化进程的矛盾。2010 年,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被国家文物局列为全国首批12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北京大学教授严文明说:“良渚文化遗址群是实证中华 5000年文明史的最具规模和水平的地区之一,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的存在,使中华文明有了一块可以与古埃及、古美索不达米亚、古印度文明遗址并列的文明圣地。”“良渚遗址是研究探索中华 5000年文明最好的标本,没有一个遗址能像良渚这样拥有如此丰富的内涵,良渚已成为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绕不开的话题。”蒋卫东说,“近年来,良渚文化研究已越来越成为热门课题,围绕良渚古国的消失、良渚古文字、良渚古玉、良渚古环境、良渚古人的衣食住行等等。”(本报记者 叶 辉 严红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