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江西省中小河流治理对策初探潘海军 李建春(上饶市水利电力勘测设计院,江西省上饶市 334000)摘 要 江西省2010年主汛期发生的大洪水,呈现汛期早、暴雨 强 度高、洪水大、持续时间长、分布广、 险情多、灾情重的特点,灾害的主要成因是异常的气候引起大洪水。反思这次洪水,反映在中小河流投入上的欠 账太多,管理比较薄弱。本文从建立中小河流的长效投入机制出发,在流域规划、工程维护与管理、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等方面初步探讨中小河流治理对策,推动中小河流治理。关键词 中小河流 治理对策江西省境内水系发达,河流众多,流域面积10km 2以上河流有3771条。赣江、抚河、信江、饶河和修河五大河流为省内主
2、要河流,纵贯全省,五河来水汇入鄱阳湖后经湖口注入长江,涵盖了江西省94.1%的国土面积。江西省境内水系主要属长江流域,占97.7%,其中绝大部分属鄱阳湖水系,仅有少部分属珠江、钱塘江及韩江流域诸水系,江西全省生态系统与整个流域的生态系统几乎重合;因此,全省的中小河流治理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密切相关。长期以来,人们追求优越的水土条件,往往傍水而居;一方面中小河流能够提供丰富的水量,给当地的经济、生态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支撑和保障作用,但另一方面,洪涝灾害的频繁发生又给人们带来重大经济损失,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治理中小河流,许许多多的水利人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研究,这方面
3、公开发表的文章也不少。自98年长江大洪水以来,全国开展了以河道堤防治理为重点的大规模防洪工程建设,以长江为代表的七大江河防洪抗灾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2010年波及江西全省范围的洪涝灾害表明,中小河流治理问题最为突出,绝大多数防洪标准偏低,常遇洪水就会导致较为严重的洪涝灾害;中小河流洪灾以及诱发的山洪、泥石流等山地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占据总体的绝大部分,严重影响社会发展和人们安居乐业。笔者作为一名长期从事水利工作的技术人员,试图通过分析江西省中小河流现状存在的问题和2010年所发生洪水的成因,初步探讨中小河流治理对策,旨在抛砖引玉,推动中小河流治理,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圈建设添砖加瓦。1
4、 洪涝灾害状况及成因1.1 2010年洪涝灾害状况2010年江西发生了全省性的严重洪涝灾害,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 :一是汛情早,3月初,昌江、乐安河就发生大洪水,3月6日,昌江潭口站洪峰水位超警戒0.35m,乐安河虎山站超警戒1.46m,均为历史同期有记录最大值。二是洪水大,全省五大河流及长江鄱阳湖全面超警戒;其中,赣江、抚河、信江三大河流同时发生50年一遇特大洪水,实测洪峰流量均刷新历史最高记录。三是持续时间久,全省共出现25次明显降雨过程,其中强降雨过程15次;从3月昌江、乐安河早汛,到4、5月份的赣江、抚河、信江支流局部暴雨洪2水,特别是5月份连续出现6次强降雨过程,整个月都在抗洪
5、抢险;6月抗击赣江、抚河、信江特大洪水,长达半个月;7月上中旬,鄱阳湖区水位全面超警戒,到8月6日,鄱阳湖星子站水位超警戒时间长达45天。四是险情多,持续暴雨洪水造成全省各地水库、圩堤险情不断。五是灾情重,5月7日,定南县一场暴雨引发山洪地质灾害就致12人死亡;6月中下旬特大洪水,导致余江、东乡、南城、资溪、铜鼓等县城进水被淹,鹰厦铁路、鹰潭市境内沪昆高速公路、320国道等道路中断,水利、交通、供水、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损毁特别严重,全省17座千亩以上圩堤决口;6月21日,抚州市唱凯堤决口,导致10万群众被洪水围困。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前7个月,全省共有114个县(市、区)1513个乡镇受
6、灾,受灾人口1871万人,32个城镇受淹,农作物受灾面积1483千公顷,倒塌房屋15.9万余间,损坏水库1463座、堤防1.01万处、护岸1.77万处、水闸6680座,直接经济损失502亿元,其中水利设施120亿元;全省因洪灾死亡26人,失踪2人,紧急转移群众207.9万人。1.2 中小河道现状及洪水成因2010年的江西发生的特大洪水,表现为中小河流危机重重,损失巨大,分析洪水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气候异常和地理位置特殊。全球平均气温在过去100年中上升了0.74,气候变暖,而且这种变暖的趋势还在继续;气候变化导致气候事件变率增加和极端天气发生的可能性增加,包括降水的变率增加及强降水发
7、生的频率增加 【2】 。江西特殊地理位置决定了其极易发生强降水过程;江西山脉众多,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全年四季分明,易受来自印度洋孟加拉湾和太平洋东海、南海季风影响,一般从4 月份开始,雨量逐渐增加,到5、6 月份冷暖气流交绥于江南地带,降雨量剧增,7、8月份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会出现台风雨。2010年17月,全省出现罕见异常气候,平均降雨量高达1649mm,比多年同期多35%;其中主汛期4至6月,平均降雨量1043mm,比多年同期多42.7%,甚至比1998年同期还多14%。据统计 【1】 ,2010年江西境内强降雨表现为时间早、强度大、历时长、范围广的特点,3月初,赣东北就出现强降雨过程
8、,5月56日,定南县鹅公镇高湖站36小时累计降雨量高达450mm、24小时335mm,为该地区有记录以来最大值;6月1727日,全省平均降雨量达253 mm,有15县市超过500mm,铅山、资溪、广昌、贵溪、黎川等5县市超过600mm,资溪柏泉站24小时高达441mm;7月59日,景德镇市平均降雨量231 mm,1315日,再次降雨268mm;超强度的降雨引发了全省性的严重洪涝灾害。二是中小河流及小型水库防洪标准低。98年大洪水后,全国开展了以河道堤防治理为重点的大规模防洪工程建设,经多年治理,长江、淮河等大江大河的防洪能力有了明显提升;在今年的强降雨过程中,长江多个主要站点出现超警戒水位,但
9、河堤及沿岸重要城镇均安然无恙。然而,中小河流则险情频发、小型水库隐患重重;一般中小河流防洪标准仅有35年一遇,甚至不设防,遇到常见洪水就可能发生洪涝灾害。据统计 【1】 ,2010年17月,江西全省共有955座水库发生险情,其中中型水库7座,小(1)型水库85座,小(2)型水库863座,特别是有11座小型水库漫顶;360座千亩以上圩堤2000多处出险,其中5万亩以上圩堤36座,15万亩圩堤86座,千亩至1万亩圩堤238座,众多中小圩堤渗漏、泡泉、滑塌、管涌等险情接连发生,险象环生。三是规划简单。多年来国家和地方制定了流域防洪、水资源、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等各种3专项规划;但勿庸讳言的是,按照河道分
10、级管理的政策,中小河流大都由省市甚至县乡级实施管理;由于中小河流量大面广、管理权限分散,往往一条河流流经不同的行政区域,管理起来各自为政,缺乏对整条河流统一认识。虽然近年加强了规划工作,但县级以下往往技术力量匮乏,许多规划的编制往往是12个人在短时间内完成,资料收集不充分,规划成果与实际脱节;而且由某一行政区域制定的专项规划往往在治理方面是“头疼医头、脚痛医脚” ,上下游不能兼顾,标准不一,缺乏全局观念;一旦发生洪水,首尾不能兼顾。四是无序建设。近十年我省经济发展迅速,从城市到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笔者对部分中小河流的现状调查发现,粗犷型的经济发展往往对一些河流造成破坏。其一、山塘淤积;
11、由于山塘数量大、分布广,往往不易管理,近年受农民建房及道路建设等各种土地开发方面的影响,造成水土流失;山塘淤塞极为严重,有的已名存实亡,大量水体被侵占,水面减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防洪调蓄的能力。其二、河道堵塞;一些临河村庄缺乏垃圾处理设施,往往将河道视为天然垃圾场,而垃圾中存在大量不能自然降解的材料,造成河道堵塞严重。其三、一些地区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盲目开发、乱采乱挖、挤占河道;主要表现在乱挖乱采使河床千疮百孔、糙率提高,随意弃土造成河床淤积、断面缩小,减低了行洪能力。其四、拦河设障、无序建设;有的地方不经严格的科学论证,在很短一段河道内建有多座桥梁或拦河坝,阻碍了行洪、抬高水位,严重时
12、造成水毁。五是缺乏维护、治理缺位。江西省内河流众多,中小河堤堤坝非常长,且多为土堤,许多工程已存在几十甚至上百年;过去农民有义务出工制度,农民必须要出水利工,冬修时在自家旁边修堤,农民的积极性很高,每年由当地群众义务投工投劳进行河流整治的效果都非常不错;但在国家取消“两工”制度后,地方政府也少有投入,中小河流多年未治理,基层水利工程状况每况愈下,中小河流堤岸管理几乎陷入瘫痪。六是地形地质复杂。省内中小河流大多为山区性河流,流域面积小、坡度陡、汇流快,气象监测困难,水文观测站点少,防洪难度很大;洪水发生时往往没有预警,因而一场小洪水也可能造成大灾难。同时,中小河流地质地貌情况复杂,发生洪水时极易
13、诱发山地灾害,造成人员伤亡。2 中小河流治理对策针对中小河流现状存在的问题,笔者通过总结近年来省内外一些河道治理的经验,初步提出治理对策,寄望于在中小河流治理过程中有所帮助。2.1 加强中小河流的规划为克服以往水利工程建设中缺乏全局性、科学性,而带有局部利益、短期行为的弊端,必须要有综合性规划,同时必须按照批准的规划实施。事实上,2008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要求全国开展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编制工作,我省2009年完成了这一规划;但受编制时间、资金限制,目前所编规划仍然是局部性的,往往成为单项乡镇防洪规划。笔者认为,有必要开展详尽的调研工作,按照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对中小河流逐
14、条进行全面规划;在规划中明确治理目标、建设标准、采取措施等,协调好上下游、左右岸的关系;防止一些地区只从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出发,盲目开发、拦河设障、挤占河道、危害生态,保障中小流域的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2.2 建立长效的投资机制4从这次江西特大洪灾看,基层水利的欠账很多。这主要是小型工程大多属村集体所有,相当部分农村小水库仅靠村民承包养殖维持运行;农村税费改革后, “两工”和堤垸保护经费逐步取消,小型工程维护更成“无源之水” 。由于全省河流纵横、水系复杂,如果从点到面大兴水利工程,所需资金绝非小数目,这一点,对省内一些财力不足的地方政府来说,尤为棘手。中小河流的治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
15、任务,应实行中央与地方双管齐下。需尽快将防洪能力弱的中小河流治理、小型水库加固列入全国水利基本建设大盘子,纳入国家治理计划,中央长期进行投资。2010年初,水利部陈雷部长强调必须把中小河流治理作为民生水利的重要内容;温总理指出“虽然我们在大江大河治理上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中小河流防洪标准低,小型水库度汛难度大,山洪灾害防治薄弱,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表明国家要加快治理中小河流及对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作,并加快实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建立基层防御组织体系。地方政府应建立中小河流治理的长效机制,恢复岁修制度;地方财政应每年在中小河流治理中投入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资金,避免出现“大灾大治、小灾小治、无灾不治
16、”的现象。资金筹措上可以采取激励机制,如采取治理出的滩地归农民使用若干年,水土保持种植的作物收益归农民等办法鼓励当地农民投资投劳,逐步建立起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机制;按照规划尽快改善薄弱环节、提升中小河流防汛减灾能力,使之成为造福苍生之举。2.3 采用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从历年的防汛抗洪经验来看,非工程措施建设在防汛抗洪中的作用巨大,因此,有必要采用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办法对中小河流进行治理。一是建立洪水预警预报系统,投资少、见效快,在防汛抗洪中所起的作用巨大而不可替代,因此,在中小河流暴雨灾害易发区建立洪水预警预报系统是一种重要的防治手段。二是加强人才培养、理顺管理
17、体制、加大管护力度。重建设,轻管护,甚至基本没有管护是小水库、支流堤防险情频发的另一个重要原因;目前在基层,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系不健全,管护措施不到位,使一些水利工程过早失去设计效益。上世纪八十年代各地相继设立了水管站作为县水利局的派出机构管理基层水利设施,但由于待遇偏低,乡镇水利人才要么流失,留在乡镇的也被其他工作占用大量精力、专业退化。在基层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只要没有出现突发事件,日常管护因为表面看起来不那么紧迫,基本没人顾得上,因此,加强基层水利人才培养、建立日常管护基金显得极为迫切;江西省目前采用的水库安全员制度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三是转变治理观念。一提到中小河流治理,很多人就会想到
18、建多少防洪堤、修多少座水库;事实上,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情况设计不同的组合方案,是一条可行路径。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是对已有的水塘、小山塘、湖泊进行清淤维护,对水库进行加固,增加蓄水空间;其次对现状涉河建筑进行一次清理,该拆除的拆除、需改造的改造,给洪水以流畅的通道;三是在治理上根据不同河流特性采取不同措施。山区河流,因其具有洪水来势猛、流速大的特点,应在上游区修建蓄水工程和重点城镇堤防防护,河道以护岸为主,给洪水以出路,防止全岸盲目修建堤防,抬高洪水位从而加重水灾;由山区进入丘陵平原区的河流,具有河道宽浅、坡陡流急、游荡性强、洪水陡涨陡落的特点,宜以生物措施生态治理为主,稳定河道,保护两岸
19、土地资源;处于平原区的中小河流,流经地区地势相对平坦,坡降较缓,5可采取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总之,在治理中,应摒弃一味建堤的老观念,从维持生态本来的平衡、保护湿地和生物多样性出发,还河流以泛滥区;人员居住则着重在避开洪水、优化建筑的逃生系统;在防汛方面,达到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四是加强执法管理。现状河道走到今天这一步,应该说与疏于管理、执法不严有关。许多地方政府一味强调发展经济,置水利法规于不顾,在建设涉河工程时往往将河道管理部门撇在一边,而河道管理部门也确实属于弱势,执法无力。因此,各地应剖析本次大洪水的实例,大力宣传保护河流的重要性,宣传水利法规,加强执法管理。3 结语从2010
20、年主汛期江西省发生的特大洪水来看,呈现汛期早、暴雨强度高、洪水大、持续时间长、分布广、险情多、灾情重的特点,最主要的是异常的气候引起,属于自然不可抗拒的因素;在这次防汛抗洪中,广大军民英勇无畏、迎难而上的精神值得大书特书。反思这次洪水,不可回避的是我们对中小河流欠账太多、管理薄弱;为此,今后中央与地方都应加大对中小河治理的投入和治理力度,加强河道管理。在进行中小河流治理时,应有切合实际的综合规划,将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有机结合,应舍得牺牲眼前部分经济利益,恢复自然湿地,给洪水以出路,如果一味建堤防护,我们就很难走出堤坝越筑越高,洪水越涨越高的怪圈。参考文献:【1】 孙晓山 在全厅抗洪抢险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2010 年 8 月 6 日【2】 黄亮 温才国 浅谈中小河流暴雨灾害的防治 2010 年 8 月作者简介:潘海军,男,1964 年 5 月出生,1985 年毕业于江西工业大学,工学士,现任上饶市水利电力勘测设计院副院长,高级工程师,注册水利水电工程师,长期从事咨询设计工作,主持或参与省内外水利水电工程项目近百项,先后获得省优秀工程设计二等奖三项、三等奖一项,省优秀咨询成果奖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一项。 电子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