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1.3 乾县概况1、自然资源和区位特点 乾县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中段北侧,渭北高原南缘。总人口 527088 人。总面积1002.7 平方公里。2011 年,乾县辖 16 个镇:城关镇、临平镇、薛录镇、梁村镇、峰阳镇、注泔镇、阳洪镇、灵源镇、马连镇、姜村镇、王村镇 阳峪镇、新阳镇、周城镇、梁山镇、大杨镇。共有 5 个社区管理服务中心,256 个行政村,8 个社区居委会。县人民政府住所地城关镇,邮政编码:713300,电话区号:029。 乾县在黄帝时称好畤,为祭天之所夏朝时为雍州之域,商时为岐周之地,春秋战国时属秦。秦孝公十二年(前 350)始置好畤县。秦始皇统一六国,建都咸阳,好畤属京畿辅
2、地北魏时改好畤为漠西县,隋改为上宜县,唐又置好畤唐睿宗文明元年(684) ,唐高宗取葬县北之梁山,谓“乾陵”,遂更县名为“ 奉天”,以奉祀乾陵。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因朱濉之乱,避难奉天,叛平,于兴元元年(784)升奉天为赤县,由京都直辖。唐昭宗乾宁二年(895)以奉天县置乾州。尔后屡有更迭,到民国 2 年(1913)改乾州为乾县。 (1)地理面貌乾县位于关中平原中段北侧,渭北高原南缘,处北纬 341936-344505,东经 1080013-1082418之间。由于地处鄂尔多斯地台南缘与渭河断裂盆地的结合部,形成南部黄土台原、中部带状平原、北部丘陵沟壑三个地形地貌。东邻礼泉县,西接扶风县,
3、麟游县,南连兴平市、武功县,北临永寿县。总面积 1002.7 平方公里。耕地 103.12 万亩。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 13.1,无霜期为 224 天,年平均降雨量 573-590 毫米。(2)公路:国道 G312 从灵源镇入境,经过阳洪、城关、阳峪等乡镇,乾县境内近 30公里。G70 福银高速斜跨乾县境内,乾县有乾县北和乾陵两个出口,分别位于阳洪镇中陆陌村和阳峪镇南岭村。省道 S107 关中环线和 S209 乾县汤浴经过乾县东南部和西部乡镇。(3)铁路:西安平凉铁路 2008 年 11 月 20 日开工建设,为国家级电气化单线铁路,设计时速 120 公里,运
4、输能力为货运量 3000 万吨/年,单向客运量 160 万人/ 年。预计 2012 年完工,乾县境有乾县火车站一座,位于乾县工业区草谷村。 机场: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距离乾县 35 公里,40 分钟车程。可以为乾县所用。 (4)客运:乾县有咸运司及乾交客运两个运输公司。有到西安、咸阳、宝鸡、铜川、杨陵、兴平、三原等班线。其中到西安客运每天来回 600 多班次。各乡镇均有到西安、乾县的客车。乾县公交共有 9 条线路,经县城分别到达乾县阳洪、灵源、大杨等乡镇。 (5)货运:乾县目前货运主要依靠公路运输,乾县从事汽车货运大小车辆近2000 辆,来往于祖国的天南海北。从事货运人数近 3000 人。社会经济
5、发展情况“十一五”期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县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富民强县为主题,组织和带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和重大自然灾害影响,开拓进取,负重拼搏,圆满完成了县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全县经济社会呈现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跨越发展势头强劲。预计 2011 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 91.6 亿元,是 2007 年的 2.2 倍,年均增长 21.2%;三次产业比由 25:38:37 调整为 22.1:40.4:37.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 7813 元增加到 21289 元,年均增长 2
6、8.5%;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069 元增加到 6939 元,年均增长 22.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由 5530 万元增加到 14510 万元,年均增长 27.3%;2010 年县域经济综合考核排名位居全省第 22 位。-工业经济发展迅猛,优势特色产业亮点凸显。规模企业由 30 户发展到 43 户,产值达到 71.14 亿元,是 2007 年的 3.5 倍,工业对财税的贡献率达到 66%。陕西泰丰一期建成投产,二期铸造及陕西凯仁(乾县)汽车生产基地项目正在抓紧建设,加上同心连铸、星云机械两户转型企业,汽配企业发展到 4 户。高科建材建成投产,乾县海螺水泥加快建设。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发展到 23 户
7、,拥有纱锭 60 万枚。投资 2.6 亿元,完成了兴业大道、新城大街东延、朝阳路、青仁路、靖庄路等道路建设及绿化、亮化工程,工业园区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入园企业达到 64 户。轻化公司、乳品厂及粮食企业改制顺利完成,印刷厂、绝缘材料厂、百货公司、五金公司等企业改制稳步推进。新发展个体工商户 6471 户、私营企业 2179 家,陕西海升、同润纺织、华通机电、陕西海泽、健民制药等 5 户企业跨入全市民营企业 50 强,我县被省政府命名为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示范县,正在实现由传统农业大县向工业强县的历史性转变。-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发展后劲不断增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206.55 亿元,年均增长
8、 35.2%,是建国以来投资规模最大、增速最快的时期。共争取上级项目资金 6.21亿元;实施重点建设项目 192 个,完成投资 141.5 亿元;引进招商引资项目 75 个,完成投资 93.88 亿元,连续 3 年在全市招商引资、重点项目建设考核中获奖,连续 2 年被省政府评为招商引资先进县。同润纺织、中南越强、750KV 变电站、福银高速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建成,曌皇国际大酒店主体已经封顶,西平铁路正在抓紧建设。-城镇建设全面提速,县城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用于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的资金累计达到 8.5 亿元,城区面积由 9.7 平方公里扩大到 14.1 平方公里,人口由 6.5
9、万人增加到 13万人。完成纺织工业街区、唐风貌街区、西兰大街“三大板块”改造建设,建成迎宾大道、奉天文化广场等一批城市基础设施。开通了顺太街,对南环路、泰山庙街、东大街、风水台街等街区道路实施了改造。恢复重建北城门楼,启动实施鼓楼重建工程,北大街名吃古建一条街改造加快推进。为解决县城用水实施的“引羊济乾”和“凤凰台引水”工程正在做相关基础工作。在县城栽植树木 2.1 万棵,建成绿化带 3.5 万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7%。安装、更换路灯 740 盏,彻底解决了群众反映的县城主要街区”无路灯、路灯不亮“问题。加大旧城拆迁改造力度,整合资源,启动实施了农业大厦、财政大厦、综合档案馆等建设
10、工程,温州商贸城、盛唐大观园、乾唐华府、唐韵御城、先河世纪城、大市场等旧城改造项目有序推进。投资 170 万元,购置一批环卫设施和市容执法设备。狠抓城镇规范化管理,加大环境卫生整治力度,城镇面貌显著改观。以临平镇、阳洪镇为重点的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城乡统筹发展步伐加快, “三农”工作扎实推进。财政用于“三农”的投资累计达到 5.23亿元,年均增长 45.8%。粮食生产连年丰收。果树面积达到 48 万亩,年产果品 52 万吨;10 万亩现代果业绿色长廊初具规模,周城现代果业示范区被评为“全省现代农业园区”。广升农业生猪产业标准化基地基本建成并投入生产,翼华养殖示范基地
11、项目开工建设,全县奶牛、生猪存栏分别达到 4.5 万头和 30 万头。建成鲁源蔬菜、漠西大葱等蔬菜基地 4 个,设施蔬菜、露地菜达到 3.5 万亩。新建“一村一品”示范村 73 个、新农村示范村 76 个。投资 2.45 亿元,建成通村油路、水泥路 877.4 公里,改造县、乡道路 148.2 公里,在全市率先实现了“村村通” 目标。投资 3500 万元,新打、修复机井 253 眼,衬砌渠道 264 公里,改造中低产田 15 万亩。投资 7780 万元,建成农村安全饮水工程 205 处,解决了 28.2 万群众饮水安全问题。农村电网改造覆盖率达到 93%。农民的日子越过越好,农村发展进入一个新
12、时代!-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市场消费日趋活跃。乾陵划转移交工作顺利完成。大景区旅游发展规划正在修改完善。完成环陵西山路及景区供水、停车场等基础设施改造建设。2011 年全县旅游接待人数达到 142 万人(次) ,实现旅游综合收入 4.65 亿元,分别比 2007 年增长11.5%和 15%。认真落实家电、汽车、摩托车、农机具下乡等惠民政策,向农民补贴资金5029.8 万元,拉动消费 3.96 亿元。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 “双百市场”工程、 “信福工程”,新建、改建”农家店“226 家,引进大型超市和购物广场 6 家。2011 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完成 37.63 亿元,是 2007 年
13、 2.2 倍。-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加大,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累计完成造林面积 18.5 万亩,绿化县乡道路 243.2 公里,新建绿色家园示范村 42 个,建成“千里绿色长廊”53 公里 1080亩,在乾陵栽植侧柏 8 万株,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 23.6%,比 2007 年提高 2.3 个百分点。整理复垦土地 4748 亩,治理水土流失 60 平方公里。依法关闭西铁峰阳水泥厂、梁村东窑砖厂等“十五小” 企业 21 户。在海升果汁、健民制药、优利士乳业等企业建成污水处理站。县城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营。垃圾填埋场基本建成。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削减11.9%和 9.6%,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
14、降 20%,圆满完成了市上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民生投入逐年增加,群众得到更多实惠。财政用于民生的投资以年均 21%的速度增长。共建成民生项目 802 个,完成投资 8.3 亿元,其中村级公益项目 327 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 99.5%,为群众报销医药费 2.5 亿元。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实施,6.8 万名 60 岁以上老人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为 4.2 万城乡困难群众发放低保资金 1.4亿元。为 4550 名 80 岁以上老人和 10110 名残疾人发放生活补贴 548 万元。投资 1.6 亿元,建设保障性住房 11 万平方米、农民安居小区 10570 平方米。投资 28
15、00 万元,完成“三告别”工程 5337 户。投资 3280 万元,完成灾民住房重建 1590 户。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到 33 平方米。县中心敬老院全面建成。乡镇干部入厕难、洗澡难的问题得到解决。累计新增城镇就业 4.85 万人,农村在外务工人员达到 15 万人以上,实现 6.1 万群众稳定脱贫。扎实开展“千帮千”活动,组织 1000 名干部与 256 个村 1000 户贫困户结成“1+1”帮扶对子,帮助贫困户解决产业发展中遇到的技术、信息、资金等困难,共确定帮扶项目 2318 个,正在实施项目 1629 个,落实帮扶资金 487 万元。-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公共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在原乾师兴办的
16、黉学门中学通过了市级重点中学验收;投资 1.6 亿元,完成了 55 个教育灾后重建和生活设施改造项目建设,新建、改建公办幼儿园 8 所;资助困难学生 13776 人;“蛋奶工程”受益学生占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 85%;高考二本上线人数连续 4 年位居全市前列。中医院住院楼、妇幼保健院和 25 个乡镇卫生院灾后重建工程全部建成,县医院综合大楼主体已经封顶;建成规范化卫生室 286 个,全县新增病床 1100 张;药品“三统一”制度全面推行,11 项公共卫生项目全部实施,我县被评为陕西省地方病防治示范县。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 19 个、村级全民健身广场 45 个;出版文学作品 13 部;弦板腔、
17、蛟龙转鼓等被列入国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 3878 户群众免费安装广播电视地面接收设备,广播应急网覆盖全县所有行政村。计生质量不断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 4.5以内,我县被评为省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平安乾县建设深入推进,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深入开展“千名干部大下访” 、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等活动,上访批数和人数逐年下降,荣获全省信访工作“三无县”称号。成立县综治维稳指挥中心,在 20 个镇(社区)设立综治维稳委员会。应急救援大队挂牌成立。法院审判楼、消防大队营房、看守所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深入开展严打专项斗争和社会治安集中整治活动,公众安全感和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全面落实食品安全
18、“三个一”工作机制,狠抓安全生产专项治理工作,全县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向好。-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依法行政水平明显提高。扎实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行政工作“三促进” 、 “三新”主题教育等活动,干部宗旨意识、服务质量、工作效能、依法行政水平明显增强。坚决服从县委领导,维护县委权威,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监督,广泛听取社会各界人士和人民团体的意见和建议,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 241 件、政协委员提案308 件,办复率 100%。 “五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圆满完成。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深入推进,审计监督和行政监察职能得到有效发挥。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公民思想道德、文明素质不断提高。科技、工商、物价、县志、烟草、社区、质量技术监督、金融、保险、档案、盐务、气象、人防、通信、宗教、妇女儿童等工作也都取得了新的成绩,为我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