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近期中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及应对策略分析.doc111.doc

上传人:gsy285395 文档编号:9133151 上传时间:2019-07-2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期中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及应对策略分析.doc11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近期中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及应对策略分析.doc11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近期中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及应对策略分析.doc11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近期中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及应对策略分析.doc11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近期中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及应对策略分析.doc11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近期中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及应对策略分析摘要:自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通常情况下,通货通胀因经济过热引起,措施放在紧缩信贷政策、减慢经济增速.而中国货币发行量已经有所控制,经济增长幅度也在变慢,但通货膨胀还是上升,统计局发表4月CPI指数上涨8.5,比3月的8.3,环比增长0.1。此次我国发生的CPI指数上升与以往通胀不同,显然我们还有疏漏。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消费者指数,如农产品涨价,居住费用 工资上升和国际资源价格上升是中国主要通胀的因素;二是 对进口型通胀的分析 三 是 世界接轨造成的涨价路径 四是中国人的对金钱的欲望也是主要因素 五是中国的通

2、货膨胀给世界各国带来的影响 和措施,新的与世界密切联系的价格通胀的因素体系正在形成之中产生的价格波动、拉升,连带滋生出泡沫。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给出一些应对性策略。关键词:中国通货膨胀;引起的原因;影响力,应对策略一、近期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分析1 对农产品、食品涨价和居住费用的上升因素分析 2007年后中国消费者物价上升的主要原因是食品价格的上升是主力。猪肉和牛肉类的价格上升导致食品价格膨胀的主要因素.0.020.040.060.080.0100.0食 品 猪 肉 牛 肉 奶 制 品 小 麦 粉06年 基 准07年 增 长(2)居住费用:因中国的贸易顺差 ,直接投资的增加和 股市的活跃 ,外汇

3、供应量不断的增加。带来外汇流动性过热通胀加速化。在中国2005-2006年间 出口总额增加27%。 在2年 中国的贸易顺差和资本顺差总额是4188亿美元 。在 2006年1季M2增加比 超过 GDP增加比 引起物价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 资本流动性过剩直接引发 房产投机行为 2007年1-8月 全国平均房价涨比去年涨14.9 % 超过去年的增加比(10.8%)(去年同期基准)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07年1月-8月平均上涨 0.9% 4.9% 9.9% 15.4% 10.8% 13.4%居住用上涨 1.2% 5.2% 9.0% 16.3% 9.1% 14.9%

4、CEIC DB (亚洲经济数据库)05年和06年贸易顺差 1608亿和2498亿美元 。资本收支顺差41亿,40亿美元 2007年也大幅增长。2000年12月居住 物价 基准( P=2000,12=100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功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劳动力因素。但是从2004年起中国珠江三角地区招工开始遇到困难,不久扩大到长三角等地区。人口普查资料表明,如果按照男性15-64岁而女性为15-59岁的标准来衡量劳动年龄人口的话,到2010年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将开始下降,或者说增量为负值。而实际上从2007年开始中国新增劳动力数量已有较大幅度的降低。民工荒现象就是对这一事实的真实反映。

5、其结果导致农民工收入增加。根据中国社科院在农村固定观察点的系统调查,2003-2005年,农户家庭经营雇工平均工资由560元月提高到658元月,增长了17.5。同样2005年以来中国水、电、煤及用于环保的费用都在大幅上涨,都增加了企业成本、费用,由此引发的涨价也带有合理性。(3)采取简单、粗放的方式,试图以行政干预和增加供给的方法抑制农产品价格上涨,缺乏可操作性。实际上农产品养殖、加工、流通各环节的企业、个体经营单位相互竞争都非常激烈,没有暴利,涨价是其无奈的选择,而不是集体哄抬,对此不宜采取强行抑制政策。相比之下以增加补贴的方式增加供给,达到降价目的也许更加合理一些。08年全年涨幅PPI%

6、CPI%08年全年 1069 105912月 989 101211月 102 102410月 1066 1049月 1091 10468月 1101 10497月 110 10636月 1088 10715月 1082 10774月 1081 10853月 108 10832月 1066 10871月 1061 1071CEIC DB (亚洲经济数据库)去年同期基准03年 04年 05年 06年 07年PPI 17% 16.7% 16.4% 16.6% 11.4%CPI 1.2% 3.9% 1.8% 1.5% 4.8%CEIC DB (亚洲经济数据库)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08年7月份中

7、国PPI(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同比上涨10%,12年来新高。作为CPI的先行指标,PPI两位数的涨幅会否引发通胀加剧其乐观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中国的消费类制成品存在显而易见的供过于求,因此,其价格变动并不敏感于成本变动,反映在价格指标体系中,即为PPI、CPI之间经常出现明显背离,此特点虽不利于企业,但却有利于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变为明显通货膨胀。其二,中国的CPI构成中,食品权重高达34%,此前中国的通胀压力也主要来自食品价格上涨。如去年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7.9%,其中食品价格上涨20.4%,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6.64个百分点。因此,基于中国以及全球主要农产品全面丰收,加之

8、食品价格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变量,预计中国国内CPI自5月份起逐月回落的态势可继续保持。其三,7月份PPI主因在于6月底、7月初能源价格大幅上调,如汽油、柴油、航油、电力价格分别上调了16.7%、18.1%、25.2%、4.7%。由于这些商品的国内价格依然处于管制之中,加之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也已开始冲高回落,因此,PPI骤然冒高至少短期内不会重演。从绝对值来看,无论是CPI还是PPI的涨幅,均还处于高位运行,中国的价格生成机制存在不少扭曲之处,这些扭曲之处很有可能长期威胁物价稳定乃至经济稳定,原因在于:其一,中国的要素价格管制虽可在短期内屏蔽输入型通胀风险,但这种阶段性举措既不利于企业创新,还

9、会导致福利外流,加之经济全球化客观上造成这种管制越来越难,因此,中国治理通胀的努力必须直面要素价格市场化的挑战;其二,中国消费类工业品价格的相对稳定,其实暗含着重复投资、产能过剩的隐患,因此,逢有PPI上行,往往伴生出企业盈利能力下行,而这种如影相随的现象,又会使得成熟市场通常可行的调控手段不甚适应于中国国情。如治理通胀最为常规的加息,在中国既不能显著遏制投资冲动,且还会因企业增加负担而带出“硬着陆”之忧;其三,中国的农业生产并不具备比较优势,因此,中国较低的农产品价格主要维系于低廉的人力成本。但这种脆弱的基础势将因为农民增收的必要性以及农村人口转移的必然性,而不断松动,拥有13亿人口且制造业

10、增加值即将跃居全球第一的中国,无法回避这一现状。2 对进口型通胀的分析2002年以来,对中国外贸易超常增长,进口规模已经占到国民经济约三成,而初级产品进口规模增加更快,随着初级品进口价格飞涨引发通胀影响的压力也与日俱增,根据我国海关统计,从20022003年间中国外贸进口原油,矿石等初级品价格开始上涨,例如原油价格2003年比上年涨价18.0,铁矿石涨价32.3,铜矿砂涨价23.4。20042005年涨价势头扩大到进口的农林牧渔产品。这期间中国进口产品大幅涨价主要集中在初级产品,涨价因素传导至国内产业链上游、中游,基本上就会被中国企业内部降低成本消化掉,进口涨价对国内经济影响基本上停留在生产资

11、料阶段,消费物价虽一度上升在35之间,对经济影响基本处于温和状态。然而随着国内企业降低成本潜力逐渐用尽,进口涨价开始渗透到产业末端,至家庭消费领域。2007年5月我国CPI指数开始关联性上扬,越过警戒线,达到3.4,9月以美元贬值为背景农林渔业、采矿业、制造业进口分别涨价20.2、16.3和4.9,CPI指数也升至6.2,12月上述三类产品分别涨价20.8、42.5及14.2,而2008年1月CPI也升到7.1。具体到一些主要的进口产品,涨价情况更加严重。如2008年13月我国进口玉米同比涨价53.6,原油涨价69.1。成品油涨价40.5等,同期我国CPI指数也同步上扬。国际市场涨价与国内通胀

12、之间已经形成某种关联性互动关系。按照中国进口贸易规模和涨价幅度相略估计,2007年中国CPI涨价4.8中约有50-60因素,即其中有2.4-3.3个百分点是由进口拉开同样推算2008年3月CPI涨价8.3,其中进口因素拉升了50以上,可见进口产品涨价对国内物价影响已经达到十分严重的程度。3 因世界经济影响造成的涨价路径分析中国经济不仅通过对外贸易而还通过外资连接着国际市场。大量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投资,作为其全球化配置资源的重要环节,而在中国经营已成为其实行全球化经营战略一个组成部分。从某种程度上讲,外资企业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渠道更广泛,更通畅,也更频繁。而开放型的中国经济价格体系也在开放、包容,

13、向着国际化水准看齐。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07年中国吸引外商投资企业累计达到32万家,存量资产达到2925.59亿美元,创造就业2800万人,2006年 外商投资占中国固定资产投资比重5.04,工业增加值占28.3,缴纳各种税收占21.19。这些外商投资企业经营范围广,涉及产业链达到上中下游各个环节,其频繁地调动内外资源和交流内外价格信息,使用的资产和商品价值国际评估方法,必然对中国原来处于相对封闭状态的存量资产和商品价格体系造成重大冲击,旧的价格体系正在瓦解、崩溃,而新的体系尚在形成过程中,由此造成中国物价水平向国际水平看齐,必然大幅拉升。(1)就房地产来看,以加入世贸组织,国际一流金融机构

14、投资人驻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都市,带动这些都市向着国际化方向发展,同时也将这些大都市城市不动产价格大幅拉升,迅速向国际水平靠拢。1998年中国开始实行住房改革,住宅建设走向商品化,价格走向市场化,与外商入驻拉动两者力量汇集成一体,带动我国不动产价格体系最早与国际接轨,在拉升我国高端房地产需求的同时也造成了供应过剩,滋生了泡沫。(2)受房地产业影响,近年来中国企业不动产价格评估也大幅提高,企业营业外收入、营业外盈利大幅增加。特别是我国上市公司购地、占地优势更加明显,相应地利润增加也最多,资产价格走高进而带动我国股市2007年滋生出泡沫。(3)外资企业对经营管理、人才、无形资产的评价与国内原

15、有评价存在本质不同,影响十分巨大。我国人工成本价格体系中不仅农民工而且以外企白领、软件工程师、金融业白领及企业高管为“领头羊”的高级人才收入也有成倍增加,少数突出人才收入以数量级水平提高。有证券公司研究报告显示,上市公司2006年、2007年人工成本分别上涨11.52和19.43。中国人工成本价格体系与国际接轨后,既有达到世界顶尖水平的超高端,也有世界一流、中流乃至末流收入水平,形成世界罕见的大差距开放型价格体系。不仅如此,过去以研发技术成果为代表,在中国对无形资产普遍不予承认。随着国际评估方法引进和外资企业影响扩大,中国不仅承认了无形资产价值,而且其交易价格也在大幅上扬,在向国际水平看齐,形

16、成了中国新的科技成果、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价格体系。以上对中国企业不动产、无形资产和人才的价值评估也必然影响到产品价格的提高。这类因素引发涨价既包含有合理成份,也存在一定泡沫。四是中国人的对金钱的欲望也是主要因素: 这里主要写最近中国的情况就是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是世界上最快的国家之一 。 全世界所有的跨国企业都想在中国拥有自己的消费者,提高他们品牌的认知度,这个过程中不得不需要有关方面的中国人才。这个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富商。他们首先从外企得到额外利益,可能一批利益投资在不同行业。这里也包括炒股 、房产业上。 中国政府可以控制初级产品 (食品, 生活用品的价格), 但是政府控制不了人对金钱的欲望 。现

17、在每个中国人都听说过横财的人。 都想发财这个也是主要通货膨胀的原因。 在商店里卖的衣服 已经滋生了泡沫。 高档餐厅也是不例外。最近高档消费的地方越来越多,价位再高还是有人消费 。这样人们不知不觉地对钱的观念也会有所变化。 虽然中国政府公布的通货膨胀统计数据和人们真的感觉到的显然不同 中国国民现在对于金钱的概念有很深的理解。人们开始用自己积蓄的钱开始投资,而不只是象以前将自己剩余的钱放在银行里存着。大部分的家庭都知道股票的概念;人们的消费观也在不断的增强,很多人开始消费奢侈品。现在的通货膨胀现象给人们带来的感觉是,手里没有实在的现金了!很多钱都因为股市、房地产的多变和衰退,而无法正常的流通,以至

18、于整个环节的滞后!虽然政府也在努力控制这种局面,但由于世界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大趋势使然,人们还是强烈的感觉到这种经济衰退的冲击力!五是中国的通货膨胀给世界各国带来的影响 1中国在全球影响力世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表)年度 美国 欧盟 中国 日本 印度2006年 203 % 158% 142% 57% 43%2007年 143% 15% 173% 48% 44%WORLD ECONOMIC OUTLOOK IMF 2007.102008年中国经济将保持高速增长,中国将为世界经济增长作出巨大贡献。但是中国的贫富差距、通货膨胀压力等社会经济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也会给世界带来很大的压力。 尤其是这次在美国发生

19、次贷危机以来,全世界大部分国家的经济很快衰退的情况下,中国将世界经济采取一个主导的作用,甚至说09年全世界经济的恢复关键就是中国经济的增长多少少这样情况下,现在的世界经济危机的解决的钥匙就在中国中国的通货膨胀,并不是简单的流动性过剩导致的,基本符合成本推动型的上涨,基础原材料的上涨意味着工业品出厂价格的上升,这对目前复杂的世界经济带来深刻的影响。中国是个出口大国,日本、欧洲、美国市场绝大部分日常用品都是中国制造,中国物价的上涨必然导致世界市场日常用品的价格上升,目前欧洲、美国市场的物价目前就有上升势头,对于美国来说,因次贷危机经济面临衰退危险,而物价上升的压力有增无减,对于经济政策而言这是一个

20、矛盾的问题,宽松的政策可以刺激经济的发展,但加剧了通胀,紧缩的经济政策可以遏制通货膨胀,但同时也限制了经济的发展。中国物价上涨不仅损害中国经济,势必冲击世界经济,尤其是陷入衰退危机的美国经济。原材料价格的上升,使得制造业必将面临价格上涨的问题,经济发展造成的资源稀缺性带来的成本上升,过去世界经济靠中国廉价的资源支撑,物美价廉的商品充斥整个世界市场,现在中国发展起来了,需要的资源越来越多,需要国外资源的时候,发现世界市场不可能存在中国这样的廉价资源,资源价格的上涨有世界市场传导到中国市场,结果导致世界资源价格的全面上涨中国经济的物价上涨,不可能在短期内解决,因为中国物价的上涨,实际上是因为经济发

21、展所依赖的资源价格的上升,比如说国内市场上现在各类食品都在涨价,而且在持续上升中。这种上涨单纯靠货币手段是很难调控的,食品是必需品,提高利率可以影响买房的决定,却不能改变对日常消费品的支出,养殖户买不到价格较低的饲料,猪肉的出厂价就不会降下来,饲料生产商买不到价格较低的玉米,饲料出厂价就不回便宜,石油作为目前经济的血液资源,价格的日益攀升,必将导致生物能源生产企业的生产投资,这就是说对农业基础原材料的需求只是有增无减。基础原材料的上升,导致商品价格的全面上升,这就是时间传导作用。通货膨胀,就是经济的毒瘤,政府在解决通货膨胀的时候,实际上面临选择的困难,比如说还要不要加息,加息是解决物价上涨的良

22、好手段吗,加息可以抑制房价上涨,却很难抑制食品价格的上升二、中国应对通货膨胀的策略鉴于中国通胀属于长期性、全球性问題,根源在于资源和能源紧缺,供给面临长期性严重不足等问题,就会醒悟到控制资源性、能源产品价格上涨,甚至不惜实施价格管制、财政补贴等措施不仅不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可能造成价格洼地,在开放经济条件下间接补贴出口,间接“赞助”初级品出口商,并且一旦超出财力,中国经济将可能陷入滞胀局面,重蹈美国覆辙,后果不堪设想。中国应尽早从战略角度考量,重新审视当前国内外经济大局,具体建议如下。第一,制定宏观调控目标体系,建议将核心目标确立为保持国民经济增长910。第二,将治理通胀置于重要位置,以确

23、保核心目标为前提,实施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和人民币汇率政策,抑制通胀。第三,逐渐有序地放宽包括对成品油、电价在内的价格管制政策,让其随市场波动,与国际市场价格体系接轨,由市场经济机制发挥主调节作用。第四,增加末端、低端阶层收入水平,直接补贴涨价受害最多和较多阶层,以缩小贫富差距,维护社会稳定。第五,重新审视发展高能耗产业的政策,在确保产业安全前提下主动收缩如石化、有色金属冶炼、钢铁等一些高能耗产业的发展,适当利用国际分工体系,提倡以国际委托加工方式增加进口比重。第六,从根本上改善中国能源结构。我国首先应从战略高度支持发展可再生能源,包括支持技术研发和扶植产业发展的措施,尽快提高如水利、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等发电占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其次应积极发展核能发电,大幅提高核能发电比重,从根本上改善中国一次能源消费过于依赖煤炭,二次能源消费过于依赖火电的结构。第七,大幅提高资源、能源开发税,出台燃油税,以税收形式抬高资源和能源价格,迫使人们节约使用。 第八,明确界定中国矿产资源所有权。目前中国矿产资源存在着乱开采,浪费多,安全性差,所有权益得不到保证,财富严重流失等严重问题,其根源就在于产权不清晰。只有实现产权清晰,开采企业才能高效开采资源,国家和民众才能享受到应有的权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