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5第五章 态度及其测量.ppt

上传人:dwy79026 文档编号:9102663 上传时间:2019-07-23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60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5第五章  态度及其测量.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5第五章  态度及其测量.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5第五章  态度及其测量.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5第五章  态度及其测量.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5第五章  态度及其测量.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社会心理学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金盛华,第五章 态度及其测量,本 章 要 点,*态度的概念 *态度的维度 *态度的功能 *态度的形成过程 *合理行动理论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瑟斯通量表 *李凯特量表 *古特曼量表 *内隐态度测验,第一节 态度的实质第二节 态度的形成第三节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第四节 态度的测量,第五章 态度及其测量,第一节 态度的实质,一、什么是态度 二、态度的特点 三、态度的维度 四、态度与有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第一节 态度的实质,一、什么是态度(一)态度的定义态度是个人指向一定对象,有一定观念基础的评价性持久反应倾向。(二)态度的构成要素1、态度的认知成分人们作为态度主体

2、,对于一定态度对象或态度客体的知识、观念、意象或概念,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起来的具有倾向性的思维方式。,第一节 态度的实质,2、态度的情感成分一个人对于一定态度对象的体验,如接纳或拒绝、喜爱或厌恶、热情或冷漠、敬重或轻视等。3、态度的行动成分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态度作为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和反应倾向;一是态度具有特定的意动效应。,第一节 态度的实质,二、态度的特点(一)态度是习得的心理状态随着人与周围世界,特别是其他人的相互作用,人获得了对于人和事物的认识,学会了对人和事物进行选择。随着社会生活环境的不断变化及个人新的社会学习经验的建立而改变。(二)态度有具体的指向与一定的具体对象相关联的。,第一节

3、 态度的实质,(三)态度的稳定性与持续性一致性亦即稳定性,它指在不同情境下人们对同一对象的态度会倾向于一致。一贯性指时间特征上的持久性,即态度形成后,它会在新的态度改变要求出现前一直保持不变。(四)态度的简单性与复杂性态度可能是简单明确的,比较容易确认和保持;也可能是复杂的,不太容易形成一个明确的指向,有时甚至会出现矛盾、冲突现象。,第一节 态度的实质,三、态度的维度1、指向 态度的方向,指人们对于态度对象是肯定指向还是否定指向。2、强度 一种特定态度倾向于某一指向的程度。3、深度 态度主体在一种态度对象上的卷入水平。4、向中度 一种态度在个人态度系统和相关的价值系统中接近核心价值的程度。5、

4、外显度 态度主体在一种态度上所表现的外露程度。,第一节 态度的实质,四、态度与有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1、态度与情感2、态度与意见3、态度与价值观,第二节 态度的形成,一、学习经验与态度的形成 二、态度的功能与态度的选择 三、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第二节 态度的形成,一、学习经验与态度的形成1、强化积极强化,积极态度;消极强化,消极态度。2、社会学习替代强化,自我强化,观察学习。,第二节 态度的形成,二、态度的功能与态度的选择(一)工具性、调整性和功利性功能尽力发展给自己带来最大利益的态度(二)自我防御功能需要自我价值确立并不受威胁(三)价值表现功能通过表明态度,来显示自己的价值(四)认识功能认识世

5、界的导向系统,第二节 态度的形成,(五)对社会理解的影响态度作为心理准备状态,一经形成就将影响到人们关注事物的方式及对事物的理解。(六)记忆过滤效应即作为心理准备状况的态度会对个体的信息加工过程产生制约,自动过滤掉不利于自己的信息。(七)激励作用一定条件下,积极的态度可以激发人们高度的工作热情。,第二节 态度的形成,三、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一)需要的满足和情绪性经验需要满足,肯定态度;情绪性经验影响态度。(二)知识同自己没有直接关联的对象,有关态度的基本倾向是知识性的。(三)家庭父母教养方式,第二节 态度的形成,(四)群体参照指在价值取向或行为方式上认同自己所属的或所选择的群体个人在群体中的社

6、会身份,这一群体本身在大社会中的位置,是个人社会同一性的重要方面(五)文化因素文化作为人们社会化的大背景,深刻地影响到人们态度的形成。(六)遗传因素与性别作用遗传因素确实对态度有一定的影响;男女对于不同的问题,态度具有相当大的差异性。,第三节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一、态度同行为的分离与一致 二、态度与行为关系的理论解释 三、有关态度功能的进一步研究,第三节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一、态度同行为的分离与一致1、拉皮埃尔挑战 (1)研究的目的种族歧视态度与种族歧视行为之间的一致性 (2)现场研究带一对中国留学生夫妇游历美国,仅有一家拒绝接待,把其当成是日本人 (3)问卷调查6个月后,分单问题和多问题,第

7、三节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3)影响态度与行为一致性的因素 行为本身是否可以实施: 态度指向的目标和行为目标是否一致; 情境是否制约态度行为的发生; 行为测量与态度测量在时间上是否同步。 态度本身的因素: 维度:强硬的,有深度卷入的,高外显度,居于个人态度系统和价值系统核心价值的态度与行为有较高的一致性; 成分:认知与情感成分高度一致的态度可能预测行为。,第三节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2、态度与行为一致的证明 (1)民意测验 民意测验结果很准确,说明用正确的方法,确实了解态度,那么通过态度来预测行为是可能的。 (2)具体态度与具体行为的对应性 总态度预言总的行为; 具体态度预言具体行为; 态度测量与

8、行为的时间间隔愈短,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越高。,第三节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二、态度与行为关系的理论解释1、合理行动理论 (1)行为是理性思考的结果,考虑各种行为方案,评价各种结果,形成行为意向。 (2)行为意向由两个因素决定:对行为的态度:人们对某种行为完全持正面的或负面的评价主观标准:人们对别人会赞成或不赞成某种行为的感知 (3)用这种行为意向来作为中介变量,解释行为。 (4)Eagly基于合理行动理论的综合合理行动模型,对行为发生发挥作用的外部因素。,第三节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图51 合理行动理论 注:箭头表明影响方向,第三节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2、双重态度模型内隐态度指影响对个人当前认知、

9、情感和行为反应产生影响的过去经验和态度形成的无意识痕迹。威尔逊等人(Wilson & Lindsey,2000)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双重态度模型(Dual Attitudes Model),认为人们对同一态度客体能同时具有两种不同的评价:一种是自动化的、内隐的态度;另一种是外显的态度。格林沃德(Greenwald,1998)等人关于偏见的研究发现,人们内隐的偏见态度是自动激活的,更容易将负面特征联系到自己存有偏见的群体,而将积极特征联系到自己认同的群体,而在意识层面,人们在外显态度上表现出对不同群体是平等尊重、没有偏见的。,第三节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3.自我价值定向理论自我价值定向理论假定,人是理

10、性的、社会化的动物,人的生存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解释世界、解释自己、寻找和建立个人意义,试图确立自我价值的过程,态度和行为二者都是人们寻求自我价值的具体体现。根据自我价值定向理论,一种具体的行为究竟是否发生,取决于这一行为的后果对于行为者的价值。行为者对于一种具体行为的价值判断,一方面决定于这一行为能够给行为者带来的预期的满足水平,另一方面决定于做出这一行为可能付出的预期代价。,第四节 态度的测量,一、瑟斯通量表 二、李凯特量表 三、语义差异量表 四、投射测验 五、内隐态度测验 六、态度的实证测定,第四节 态度的测量,一、瑟斯通量表瑟斯通(Thurstone,1929)量表是由其本人提出的“主观外

11、显相等间距法”量表。它认为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比较,态度是可以概念化并且被测量的。 二、李凯特量表1932年,心理学家李凯特(Likert)为了避免瑟斯通量表编制过程过于复杂,提出了一种类似于瑟斯通量表,但更为简便的方法。,第四节 态度的测量,三、语义差异量表语义差异量表是由心理学家奥斯古德(Osgood)等人于1957年发展起来的,是等级量表的另一种形式。其基本方法,是用成对的两极性的形容词,如好坏;聪明愚蠢等来评价态度对象。 四、投射测验投射的实质是一种知觉转移,即个人将自己的需要、情感或观念倾向投射到其他对象上,知觉成其他对象具有种种实际为我们自己具有的特征。投射测验的方式,通常是给予人们一

12、定的刺激物,让人们据此进行联想,并用口头或书面方式报告出来,然后通过分析人们联想的内容,来推测人们的态度与个性。,第四节 态度的测量,五、内隐态度测验目前,测量内隐态度的方法主要有启动技术和内隐联系测验等。启动技术被大量研究证明是内隐记忆的良好测定方法。内隐联系测验(IAT,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的另一个名字是内隐联想测验。这一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如果一个人内隐概念中关于某一对象与某一特定属性之间的联结紧密(如花-美丽),则辨别归类加工的自动化程度就高,反应时也较短;而如果人们内隐概念中关于某一对象与一个特定属性之间联结不紧密(如花-令人厌恶),则人们在进行辨别

13、归类时会产生认知冲突,反应时也会较长。,第四节 态度的测量,六、态度的实证测定 (1)距离测量:交往的接近程度和融合程度 (2)生理反应测量:测谎仪,作业与思考题,1、态度的本质及态度与有关概念的区别是什么? 2、态度有哪些主要功能? 3、影响态度形成的主要因素是哪些? 4、你怎样理解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5、瑟斯通量表有哪些优缺点? 6、李凯特量表在态度测量中为何被广泛应用? 7、内隐态度的测量方法有哪些?其原理是什么?,建议读物,Baron R. A. Byrne D. (1997). Social Psychology. (8th ed.). Boston: Viacom Company.

14、 Feldman R. S. (1998).Social Psychology(2nd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Hall. Lord C. G. (1997).Social Psychology. Fort Worth: Harcourt Brace College Publishers. Worchel S., et al. (2000).Social Psychology. CT: Thomson Learning. Gilbert D. T. et al. (1998).The Handbook of Social Psychology (4th ed.) .New York: McGraw-Hill.,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