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固 原 回 中 2 0 1 1 届 高 三 年 级 语 文 复 习 资 料1高三年级语文专题复习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意境 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它包括“意”与“境”两个因素,“意”就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就是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例如我们学过的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描绘出一种清新自然、安谧美好的农村劳动生活场景,作者那种淡泊宁静的心情就蕴含在这种生活的场景中。这种包含着作者感情的场景就构成了这首诗的意境。一、常见的诗歌意境:(1)雄奇阔大,如曹操的观沧海,写景雄奇壮美,抒情奔腾震荡;(2)苍凉悲壮,如李白的关山月,写景峻
2、拔萧疏,抒情慷慨悲凉;(3)深邃沉郁,如杜甫的登高,沉郁顿挫,曲回郁结;(4)闲适淡泊,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寂幽趣,远尘避世;(5)凄婉幽伤,如柳永的雨霖铃,哀伤凄冷,如泣如诉;(6)清新飘逸,如杨万里的小池,生动活泼,细致素雅。二、意境的鉴赏常用的词语:雄浑开阔,雄奇瑰丽,恢弘高远,浩瀚辽阔,博大新奇,深邃奇崛,朦胧渺远,空灵高远,空蒙迷茫,苍凉悲壮;优美迷人,清新明丽,清净幽远,宁静恬淡,清净悠闲;冷森幽僻,凄清冷落等。三、解题技巧1.提问方式:(1)简要分析诗人在某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2)这首诗(诗的某个词、某两句)营造(渲染)了怎样的意境(氛围)?(3)分析某两句(某几个意象)
3、情景交融的意境。(4)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5)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6)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2.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这里有两个要点: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可以利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
4、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固 原 回 中 2 0 1 1 届 高 三 年 级 语 文 复 习 资 料2四、例题分析(一)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日 暮 杜甫牛羊下来久,各已 闭柴门。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注释】大历二年(767)秋,晚年杜甫流寓夔州(重庆奉节),写下了这首诗。花烬:灯芯结花,民俗中有“预报喜兆”之意。【问题】诗中第一、第二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全诗中,杜甫表达了自己怎样的复杂情感?【答案】描绘了一幅牛羊归来、柴门深闭,寂静、清冷的山村日暮图景。(点出景物,说明特点)杜甫在诗中表达了自己怀念故园、思乡恋亲之
5、情,以及人至迟暮,济世渺茫的悲凉之感。(点出“思乡”,点出“迟暮”,意合即可。)(二)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倦 夜 杜甫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问题】此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首先思考“诗歌写了什么” ,此诗描写了深秋月夜的景象。夜深了,凉气阵阵袭人卧室,月光把庭院的角落都洒满了。夜越来越凉,露水凝聚成许多小水珠儿滴下来,此时月照中天,映衬得小星星黯然失色。萤火虫闪着点点微光,竹林外水边栖宿的鸟儿互相呼唤着。什么事都被战乱葬送了,清冷的秋夜就这样在我徒然的悲哀中过去了。(
6、第 1 步完成) 【答案】这是一幅幽清冷寂的深秋月夜图,(第 2 步完成)寄寓了诗人忧国忧时的感情,抒发了诗人无限的感慨和忧愤。(第 3 步完成) (三)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台城 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 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 笼十里堤。【注释】烟笼,柳枝茂密,如烟雾笼罩大地。【问题】1“江雨霏霏江草齐”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氛围和意境?2“六朝如梦鸟空啼”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慨?【解析】1“江雨霏霏江草齐”:江南的春雨密密麻麻细如牛毛,细雨笼罩着大地,天地间一片迷蒙。而因雨水充足,气候温暖,所以春草疯长,江南大地碧草如茵,这样的景色轻柔婉丽而又给人以梦幻的感觉,使人感到迷惘
7、惆怅。营造出感伤、哀婉的意境2“六朝如梦鸟空啼”写在霏霏细雨中、如茵碧草间隐藏着一座已经荒凉破败的台城。这里百鸟啼鸣,春草碧绿,是动植物的乐园,可是曾经在台城追欢逐乐的六朝统治者却早已成为历史上的过客了。当年豪华壮丽的台城现在已经成为历史遗迹,荒凉颓败,只有不解人世沧桑的鸟儿在发出欢乐的啼鸣。作者在这里抒发了忧国之情,担心唐王朝会重演六朝悲剧,所以这句诗在缥缈的意境中流露出浓重的伤感情绪。固 原 回 中 2 0 1 1 届 高 三 年 级 语 文 复 习 资 料3(四)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月夜 刘方平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问题】1、简要分
8、析一下这首诗的意境。2、这首诗中的哪一句与苏轼的“春江水暖鸭先知”有异曲同工之妙。【答案】1、这首诗意境清新明丽:夜深人静,朦胧的月光斜照着村落里的人家,庭院一半沉浸在月光下。另一半笼罩在夜的暗影里。这明暗的对比更衬托出月夜的静谧。辽阔的天空中,一轮斜月和横斜的北斗星和南斗星在暗示着时间的流逝。然而,就在这寒气袭人、万籁俱寂的夜晚,小虫首先感受到了夜空中散发着的春的信息,因此情不自禁地鸣叫起来,而诗人也在虫鸣声的启发下感受到春的来临,发现透过窗纱能够隐约看出一丝新绿。此诗以静谧的月夜为背景,采用了静中有动,以动衬静的写法,表现了对春天来临的无比喜悦之情。2、这首诗中的“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
9、绿窗纱”与苏轼的“春江水暖鸭先知”有异曲同工之妙。(五)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送人东归 温庭筠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高风汉 阳渡,初日郢门山。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何当重相 见,尊酒慰离颜。【注释】汉阳渡:长江渡口,郢门山 :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汉阳渡一起指荆楚大地。【问题】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这首诗和一般的送别诗在意境上有什么不同?【答案】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辽阔深远的意境。落叶萧萧的寒秋,在临近荒凉冷落的古堡旁,作者送友人远行,当时旭日东升,整个荆楚大地秋高气爽,朝霞绚烂,面对高耸的山峰、浩荡奔流的大江、飒飒吹拂的秋风、灿烂的朝阳,无论是临行的友人还是
10、送别的作者,都觉得胸中荡漾着一股豪气。这里的意境是辽阔雄奇的。接着作者想象一面目送归舟孤零零地消失在天际,一面遥想江东亲友大概正望眼欲穿,而且进一步联想到:归客将遇到哪些故人,受到怎样的接待,这是对友人此后境遇的关切。最后回到现实,写送行之际,开怀畅饮,设想他日重逢,更见惜别之情。2、一般送别诗多写哀伤与惆怅,但此诗写送别而不伤离别。诗人营造了一个山高水长、扬帆万里的辽阔深远的意境,于依依惜别的深情中,还闪现出对日后重逢的遐想。(六)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江村即事 司空曙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问题】这首小诗表现了怎样的意境?【答案】:“钓罢
11、归来不系船”写渔翁垂钓回来懒得系船,而让渔船任意随风飘荡。 “江村月落正堪眠 ”此时已经是深夜,月亮落下去了,人也已经很疲倦了,所以该回去睡觉了,因此连船也懒得系。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此两句紧固 原 回 中 2 0 1 1 届 高 三 年 级 语 文 复 习 资 料4承第二句,且不说夜里不一定起风,即使起风,没有系住的小船也至多被吹到那长满芦花的浅水边,又有什么关系?这里,诗人并没有刻画幽深美好的环境,然而钓者悠闲的生活情趣和江村宁静优美的景色跃然纸上。(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出塞 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 还。但使 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问题】这首小诗表现了怎样的意境?王昌龄的这首边塞诗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首句写景,勾勒出一派明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次句叙事,极言距离之远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之深;“秦汉”、 “万里”,时空交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和战事的频繁,扩大了诗歌的意境;三、四句抒情,表达了诗人期望朝廷任用良将,早日平息战争,使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 “但使”、 “不教 ”,含蓄委婉,将厌恶战争、同情百姓、不满朝廷等诸多情绪尽蕴其中,加深了诗歌的蕴藉。 “巧妙互文,灵活用典,精妙炼字”是这首诗最突出的艺术特色。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但意境雄浑深远,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