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鉴赏诗词中的形象.doc

上传人:tkhy51908 文档编号:5556647 上传时间:2019-03-07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鉴赏诗词中的形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鉴赏诗词中的形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鉴赏诗词中的形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鉴赏诗词中的形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鉴赏诗词中的形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鉴赏诗歌中的形象 (一)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一. 概念解析诗歌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思想情感和观点态度的实物载体或事件动作(心理、神态)。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形象和客观事物的形象。在命题时,主要考察对“ 形象”的情感认知和理性思考。(1)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 ,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2)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 的形象,即 “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

2、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3) 事物(情节)形象。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如咏物诗的“ 物” 和送别诗中的 “动作细节”。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形象(意象) 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二. 鉴赏指导1、具体要求: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2、怎样把握人物形象?(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高考诗词一般都注明了作者,这些诗人绝大多数在课本中出现过,是考生比较熟悉的。虽不是考查他们的代表作品,但一般是接近主创风格的。这就为我们理解诗歌,把握人物形象提供了条件。另外,背景的

3、了解对把握人物形象也有重要作用。我们可以从诗歌内容中揣摩其写作背景,更多的时候,出题者会在诗词后附注释给我们以暗示。(2)、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的刻画,诗歌也不例外。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3、答案构成:(1)什么形象;(2)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3)形象中寄寓的作者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怎么样。2文段开头(也

4、可是文末)要注意“盖帽”,即说出诗人的形象的总体特征,再以此为“中心论点”,从诗歌的具体语词方围绕这个论点具体分析其特征并概括形象的意义。注意一定要围绕“这个”论点来写。初学者往往失去重点,分散笔墨,在简短的文字中写到各方面的内容。4、评分标准:要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点出诗人的形象特点,即用一句话“盖帽”。然后再结合全诗中的文句进行分析说解,注意要围绕“诗人形象”这个中心来写。缺第一方面,扣 2 分;没有分析,而写出形象和诗中的一部分内容,扣 3 分;不能围绕中心写,扣 3 分。5、例题分析:(1)、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诉衷情 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 马戊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 ?

5、。胡未灭, 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 沧洲。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 陆游晚年居于 绍兴镜湖边的三山。【技巧点拨】分析诗歌形象要把握作者风格,写作背景以及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深入理解诗歌,挖掘内涵,概括出形象的特征和意义。(1)词后“沧州 ”的注释,暗示此词是诗人晚年闲居沧州时所写。诗人是否独享这一份清闲?胡贼未灭,功业未成,满怀报国热情的陆游却是请缨无路,有志难伸,怎不感慨万千,怎不唏嘘长叹?领会了注释的深意,我们对词意就不难理解,人物形象也不难把握了。(2)抓人物心理:“万里匹马”、“ 关河梦断”、“身老沧州” ,抓人物神态:“ 泪空流”等词句理解全词。这首

6、词前两句回忆当年在抗金前线的战斗生活,匹马征万里,其飒爽英姿、卓荦不凡之气可见;“关河梦断何处”是说一觉醒来,关河要塞不知在何处,意谓脱离了前线;“尘暗旧貂?” 是说尘土积满从军时穿的貂皮大衣。下片表达敌人尚未消灭,自己衰鬓先斑的慨叹,“天山” 代指抗金前线。“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达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幽愤。【参考答案】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 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 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2. 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3念天地

7、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注释幽州台:即蓟北楼、燕台,为战国时燕昭王所建,原名黄金台,是燕昭王招纳贤才之地。【析】(1)、诗后附有“幽州台”的注释,这就暗示:诗人登临的是燕昭王招纳贤才之地。如今昭王不再,贤才无举,登临此地,作者怎不感慨万千,怎不唏嘘长叹?领会了注释的深意,我们对词意就不难理解,人物形象也不难把握了。(2)、抓人物语言:“念”、“悠悠”,抓抒情主人公的神态:“独”“怆然而涕下”。参考答案:本诗在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中,通过直抒胸臆的手法塑造了一位忧国忧民、胸 怀大志、孤独的怀才不遇的封建士大夫形象。可 见,诗歌表达的是对封建统治者不能重用贤才的不满和生不逢时、怀 才不遇的悲

8、哀。二、课堂练习:1. 阅读李白诗独坐敬亭山,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独坐敬亭山 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 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参考答案:全诗展现了一个孤僻高傲的诗人的形象。众鸟距己甚高且已飞去,唯留诗人独坐敬亭山,体现他的孤僻。那孤云不正是 诗人自己?虽然孤独但乐得清闲,又体现了他的高傲。最后只留他与敬亭山,但依旧相看不厌,又一次全面展示了他闲适孤傲的形象。诗人犹如孤云一样,当众鸟高飞尽,正是众人得志时的表现,他却独自 飘荡,壮志不酬,符合作者有才无法施展示的特定身份,而对敬亭山时,作者看到更广的更雄伟的自然,便看无 厌,有了乐观和豪放的心态,总的说 来是孤傲乐观浪漫的诗人形象。

9、(3)众鸟飞尽,孤云独闲,山静而空,表现出诗人的与世无争,自由而闲适的孤身一人的生活;相看两不厌,表现出诗人从自然中寻求快乐,忘 怀得失的思想感情。全诗塑造了一个与世无争的,自由、闲适又有点孤傲的诗人的形象。误例:两个山头,一座亭子,一个人,所有的鸟儿都飞走了,连云儿都不愿停留。清冷的环境中,诗人守望山头,“相看两不厌”写出了作者的凄凉,最后“只有敬亭山”道出了作者内心的感受。误例分析:整个文段没有谈到作者的形象,后文也没有围绕这个中心来写,故判为 0 分。4我双手背在身后,抬头仰望天上那群鸟儿不停地向远处飞去,眼睛充满无限的忧伤。天空的最后一片云彩随着好冷冷的风闲散地飘向远方,这时,我的衣襟

10、被风吹起。望着那高高的敬亭山,无语,望着它,渐渐地,我觉得我变得与它一样高大,我用我忧伤的眼神看着它,而它也用那浑然的自然的眼神看着我,一样的无语,但我俩彼此都不觉得厌烦,此时我孤独寂寞的心情大概只有敬亭山了解了。误例分析:扩写语段的好例子,诗歌鉴赏的坏典型。判为 0 分。诗人李白是一位豪放不羁的才子,在敬亭山之上,与敬亭山厮守,不去理睬“众鸟”与“孤云”,清高自傲的诗人形象自然流露,但从诗中我们隐约可见诗人的寂寞心情,或为功名,或为宦海浮沉,无论是何种原因,在敬亭山上屹立的仍然是衣襟似云,须发似烟的诗仙形象,也许只有人格化的敬亭山才能与李白比孤比傲比豪迈。误例分析:这是对李白的客观而公正、简

11、洁而诗性的评价,但不合本题的要求,只能判为 0分。三、常见艺术形象举隅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

12、,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8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

13、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四、课外练习: 1、分析诗中“蓑笠翁”形象。江雪(唐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5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析】初看是写雪景,大雪之中,一叶扁舟,一个老渔翁,独钓寒江之上。描写了在寒冷的环境中,那个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寒地冻,大雪飘飞,忘掉一切,专心地钓鱼,形体孤独,性格却显得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象,正是诗人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2、试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观猎(唐王 维)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 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

14、云平。【析】首联起得突兀,大有先声夺人的气势。颔联写发现猎物奋力追击的情形,生动而又逼真。颈联写猎罢归营,不着痕迹地表现了将军策马疾驰的风姿。尾联以“回看”一词写将军踌躇满志的神情。这首诗通过写一次狩猎活动,勾画出了一位将军英姿飒爽、意气风发的形象。3、问: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江雪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析】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

15、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4、“君家何处 住? 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析】(崔颢长干曲)以自问自答的形式,描写船家男女青年初次见面时情景。刻画了一个热情大方、聪明伶俐的少女形象。(二)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6景物类型: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 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基本思路: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试题类型: 1、诗中赏画:看画面形、色、动、静等概括意境描摹图景。2、画中品诗:由形象画面的色调,剖析作者情感思想。例题

16、分析:1、 诗中品画:概括意境描摹图景。(1)借助意象,品味意境。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是生活外在景象与诗人内在情思的统一,是主观心意与客观物象在语言文字的融合与表现;是一首诗的构成单位,是诗歌构思核心。意境是作者主观情感与自然客观物象融合的整体(“神以象通,物以貌求”文心雕龙)。品味意境就要借助意象。例 1: 下面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漫成一首 杜甫江月人去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答题指导:A、选取了哪些意象?B、这些意象组合成了一种怎样的意境?参考答案:明月、风灯、宿鹭静、跳鱼鸣(以动写静),这四个意象有机地组合成清幽、静谧的意境。例 2: 秋 夜 朱

17、淑真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问题: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答: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2)、把握画面,描摹图景诗中赏画,就要看画面形、色、动、静,欣赏诗歌的画面美。古代许多写景诗多具有“诗中有画”的特征。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四方面着手:一是物象的组合方式;二是画面色彩;三是动态;四是静态。例题分析:7例 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渭川田家 王维斜光照墟落, 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18、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此诗的核心字是什么?围绕这个字共写了几幅画面?答:核心字是“归”字(也可说是“羡”)。围绕“归”字写了五幅画面: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野鸡唤伴侣、蚕儿造窝、农夫絮语。例 2:请分析这首诗画面美。绝句 杜甫迟日江山丽,春 风花鸟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答题指导:A、选取了哪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画面。B、这幅画面是怎样组合而成的?可从色彩、动静、上下左右远近高低等角度分析。C、概括作者在诗中流露的思想情感。分析:这首诗写了江山、花鸟、燕子、鸳鸯,四种景物构成一幅画面,显出蓬勃盎然的春意。四种景物并列组合,构成上下对偶两

19、联。上联写远景,下联写近景;上联景物较阔大,较概括,下联景物较特出、较具体。远与近相生,概括与具体结合,构成一幅完整的春景图。浓艳的画面色彩,谐调的画面组合,相宜的动静描绘,渲染出浓浓春意,观之令人赏心悦目。也表现作者陶醉在春光中的怡然之情。例 3:试从一个或两个角度赏析这首诗。绝句 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分析:诗里写黄鹂近景,白鹭远景,千秋雪远景,万里船近景。上联黄、翠、白、青,用了四种颜色,色彩鲜明。这样,就景物的远近和各种色彩构成画面。千秋雪显得时间的永恒,万里船显得空间的广阔。画面色彩的丰富鲜明,境界的阔大,不仅给人以画面美感,更促人深远的

20、联想。同时表现了作者开朗坦荡的心境. 例 4、阅读下面一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8小 池 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 头。这诗紧紧围绕诗题“小池”来描写,取景别致,试作简要赏析。答:用“眼”形容泉小,用“无声” 说明流细, “尖尖角” 说明荷叶初出,也突出了小蜻蜒为小动物。作者所选景物小巧天真,别 致有趣, 动静结合,令人神怡。(3)分析景物,概括作用。例 1:诗歌的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海棠 苏轼东风袅袅泛崇光,香 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答:诗歌的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两点作用: A、作者用正面和侧面结合的方法烘托

21、渲染了一种空蒙迷离的境界和气氛。“袅袅”写其微风吹拂的动态,崇光是高洁美丽的;B、暗示出作者幽寂孤独的心理。(二)画中品诗画中品诗,即由诗歌内容所再现的图景,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读一首诗,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景象,呈现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其内在情感。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阴暗、凄冷和低沉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1、 借助意象,体味情感。 诗歌的情景是水乳交融的(清代王夫之有云:“情景名为二,而实不能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情感的把握,离不开意象的理解。

22、首先我们要理解意象本身的特点,其次要注意意象的有关修饰语,这对把握情感很有帮助。 例 1:浣溪沙 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分析:坠落的夕阳、无声的落花、寻旧垒的归燕几个意象,可体会到全词的感情基调是抒写对人事变迁的无比惆怅之情。就其不变者而言,天气、亭台阁与去年毫无二致;就其变者而言,夕阳虽美好,但终究要沉没。好鸟相鸣似有意,但落花流水却无情。词人在好鸟娇花中叹人生的虽美好,终将消亡。但“似曾相识燕归来”寓意着消亡中又含有的存在而令人欣慰。(1)、乐景衬乐情,哀景衬哀情9例 2:试比较下面两首诗,说说作者抒发的情感有什

23、么不同。秋词 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 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赠别 杜牧多情却是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第一首前两句直抒胸臆赞秋,一反传统悲秋题材。后两句描写白鹤冲云,晴空碧霄等形象画面,境界阔大,色彩明丽,情调高昂。如果说那排云直上的白鹤是诗人奋发进取形象的写照,那么,晴朗的秋空正是诗人宽广胸怀、乐观向上精神的外现。第二首写离筵寡欢场面。一二句叙今昔:以前欢聚多情,而今别去,转觉无情。三四句以暗淡的蜡烛垂泪的外在形象,暗写离人流泪的内在形象,引人联想到离人一往情深,难舍难分之态。这两首诗中,“排云白鹤”与“蜡烛垂泪”形象,二者在色调截然

24、不同,前者是奋发向上的,后者是伤感愁苦的。所以我们从中感受到的内在形象情感也就截然不同。感知画面是基础,把握情感是关键,考生鉴赏诗歌形象时,要特别注意这两个环节。(2)、乐景衬哀情:例 1:绝句 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析:本诗作于广德二年(764),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后两句的叹息。但诗的前两句却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如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课堂练习:1、 西 楼 曾巩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

25、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问: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0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连天的海浪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这种壮美景象的描写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从而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2、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6 分)日 暮 杜甫牛羊下来久,各已 闭柴门。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 繁。注 大历二年(767)秋,晚年杜甫流寓夔州(重 庆 奉节),写下了 这首诗。 花烬:灯芯结花,民俗中有“预报 喜兆” 之意

26、。 诗中第一、第二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2 分) 在全诗中,杜甫表达了自己怎样的复杂情感?(4 分) 答:(1)描绘了一幅牛羊归来、柴门深闭,寂静、清冷的山村日暮图景。(点出景物 1 分,说明特点 1 分。)(2)杜甫在诗中表达了自己怀念故园、思乡恋亲之情,以及人至迟暮,济世渺茫的悲凉之感。(点出“。(点出“思乡”2 分,点出“迟暮”2 分。意合即可。)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6 分) 汉江临泛 王 维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都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1)三、四两句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2)颈联中哪两个词用得极妙,找出来并简析

27、。(3)从整首诗看,作者流露出的怎样的感情?答:(1)江水的流长邈远和两岸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的特点。(2)“浮”和“动”。“浮”表面上写城郭在水面上飘动,实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动”表面上写天空在摇荡,实言波涛汹涌,浪拍云天。(意思对即可)(3)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4、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2)题。月夜忆舍弟 杜甫戍鼓断人行, 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 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及未休兵。(1)简述这首诗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环境。(2)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11答:(1)答案要点:战争频仍,时尚动荡,民不聊生。(“断人行”、“未休

28、兵”、“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出长不达”)(2)答案要点: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本题不能作简单化的回答,要顾及全诗)(三)鉴赏诗歌的物象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分析思路: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抓物与志的“契合点”,就能明白作者意在何为,情为何端。早 梅 张渭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

29、。“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马诗 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问题 1:这首诗塑造了骏马什么样的艺术形象?问题 2:抒写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描绘了一匹威武雄健,渴望驰骋疆场、大显身手的骏马形象。抒写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激愤之情。墨 梅 王冕我家洗砚池头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这首诗表现了画中梅花的的特点、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品质?、高洁、淡雅、朴素。、写出了王冕不向世俗献

30、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阅读元代王冕的一首诗,回答问题。白梅 王冕12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 尘。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在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梅花,突出了它耐寒、清高、报春的特点。、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衬托、对比,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鉴赏咏物诗时需注意下面两个方面。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如:外形、内心世界、品质、感情等。运用拟人的手法来表述事物的特点。古代诗歌鉴赏专题专题一鉴赏诗歌形象专题一 鉴赏诗歌形象 一、形象分类及鉴赏方法 人有自己的形象,诗也有自己的形象。诗的形象一般表现

31、为两个方面:一是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或诗中人物形象。前者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诗中李白的形象就是抒情主人公。 考点:对人物身份类别的判断、塑造人物的方法技巧、语言特点及对该形象的评价(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鉴赏方法:关注人物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及所处环境。 例题 1 贾岛题李凝幽居 闲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诗中人物是什么身份?作者对她持何态度? 解析本诗通过对李凝居处的环境的描写,暗示出李凝的身份。 从环境上来看,李凝的居处“少邻”( 邻居不多)

32、,少人来 (“草径”“荒园”),清幽(“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即云根动像是石也在移动) ,从作者的心理活动来看,“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表现了他对李凝的隐逸生活的向往。因此可以说,李凝是位隐者。 二是蕴涵某种品质或思想的物象(也称物象或意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都是意象。 考点:意象的特点、蕴含的品质或寄托的思想情感、作者的评价、塑造的方法、语言特点等。 鉴赏方法:积累常见意象的寓意。 例题 2 虞世南蝉 15垂緌(ru)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注垂矮:蝉。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角须,形状好像贵族仕宦下垂的冠缨(帽带)。

33、 请分析这首诗所写形象的特点。 解析 这首诗的首句写的是蝉的形态与习性,含有象征意义。古代常以“冠缨” 指代贵宦,诗人将“尊贵”与“清廉”的特点统一 在“垂矮饮清露” 的蝉的形象中。次句写蝉的远传之声。“ 流响”状蝉声长鸣不已,悦耳动听。个“出” 字,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三、四句蕴含深意,表明立身尊贵而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表达出对高尚品格的热情赞美。分析之后可以这样表述:这首诗通过对疏桐之上的蝉的形态、习性、鸣声的(自然属性)描写,表明了立身尊贵而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的道理(寓意),表达了作者对高尚品格的赞美之情(感情)。 例题 3

34、 (05 年北京春季)阅读下面唐诗,完成题。 闻燕 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夜雨,高斋闻燕来。 寒塘 赵嘏 g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属于 。这两首诗都是抒发 。 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解析这就需要我们对诗中雁的形象有正确的理解:雁是候鸟,春秋迁徒,它在秋天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 二、小结 诗歌中的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感情,因此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三、反馈练习1.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问题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

35、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在这首诗中,诗人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 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诗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11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西 楼 曾 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问: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4.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36、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作者在这首诗中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这种意境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5.分析下面诗歌的人物形象。 贫 女 秦韬玉 蓬门未识绮罗香, 拟托良媒益自伤。谁爱风流高格调, 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 不把双眉斗画长。苦恨年年压金线, 为他人作嫁衣裳。 注秦韬玉:应进士不第,在宦官田令孜府中做幕僚,后来被荐为工部侍郎。俭:通“险” ,怪异。时世:当代。白居易新乐府时世妆:“ 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压金线:用金线刺绣。压:手指按住,刺绣的一种方法

37、。 参考答案: 1.诗人塑造的主要形象是梅花;突出了它耐寒(冰雪林中著此身)、清高(不同桃李混芳尘)、报春(散作乾坤万里春)的特征。主要运用了衬托(用冰雪衬托梅之坚毅)、对比(用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的手法;诗人借此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2.这首词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11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3.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连天的海浪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这种壮美景象的描写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 的雄伟气势。从而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 4.作者在这首诗中营造了一种恬静幽美的意境。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这种意境反映了诗人对大自然安静淳朴生活的向往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5.本诗描写了一位哀伤、惆怅的贫女形象。她风采优雅、品德高尚、勤劳能干,针线刺绣精巧,但生于蓬门陋户,伤叹无媒人可托,只能为他人作嫁衣裳。诗人借她表达了怀才不遇、寄人篱下的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职业教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