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哭的对象的话语务川仡佬族多实行包办婚姻,并盛行姑表亲,姨表亲,还有兄弟娶嫂的填房婚等习俗。这些封建的传统婚俗习惯为哭嫁滋生营造了“优越“的社会环境,因此,在务川仡佬族的哭嫁歌中,控诉包办婚姻扼杀妇女爱情成为主要内容。如现仍流传于务川红丝一带的哭父母:我的父母,眼力好来志量宽,把我放到茅草山。茅草山上草不长,尽长牛毛毡(草名)。我的父母,听媒讲来听媒音,把我坑害一平生。先前我在大地方座,现在却不得在大地方过歌中怨诉了父母只听媒约之言,不征求女儿意愿,擅作主张将女儿嫁到一个贫瘠的地方。女子在哭唱中,既对父母之命作了委婉的控诉,也哭唱出了对婚姻悲剧的绝望和无奈之情。对包办婚姻的控诉,务川仡佬族出嫁女
2、子在哭唱中其主要怨愤对象不是父母。因为父母毕竟对自已有养育之恩,加之迁怒父母,难免要受众人奚落。因此对父母的抱怨就只能是哀而不怒。于是,包办婚姻的始作俑者媒人,就成了出嫁女子控诉的罪魁祸首,往往把一腔怨恨喷泼在媒人身上。如现流传于务川蕉坝一带的哭媒人。你饿嘴媒人来得早,一滴露水一口草。怀头揣个母狗碗,这头吃了那头转。你媒人嘴巴长得薄,花言巧语由你说。你媒人嘴巴长得翘,哄得我父母开口笑。你媒人走路几簸簸,哄了爹妈又哄我。你说他家田又圆,水又近, 高楼大厦有朝门。啷不拿你姑娘去配这富家人?囿于传统观念的束缚,对包办婚姻的不满哭骂,多为当时道德伦理所不容。于是,倾诉亲人之间的骨肉分离便在务川仡佬族哭
3、嫁歌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其凄凉婉转,催人泪下;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如现流传于务川茅天带的哭哥嫂和哭邻舍妹妹等:哭哥嫂哭一声哥来叫一声嫂,难舍难分骨肉同胞;兄嫂待妹千般好,为妹费心又操劳;这大恩大德还未报,又得拜托二年高;爹娘前代妹多行孝哭邻舍妹妹椒子树、赖子虫,椒子树上挂灯笼。风吹灯笼团团旋,妹子抽针我抽线。花线抽去三五根,拿起花线进花园。花线搭在肩头上,想绣那样绣那样。手拿剪刀几车车,剪个燕子满天飞。手拿剪刀几夹夹,剪个飞扬(蝴蝶)鞋上扎。哭哥嫂直书胸臆,道出了不忍与哥嫂分离,牵挂高堂父母的情感;哭邻舍妹妹则通过抽针引线织绣的日常生活,表达了对以前生活的怀想和对妹妹的留恋。出嫁,意味着生活脱
4、离父母的庇荫而独立支撑往后的日子,对“昨日之日不可留,今日之日不可知”的出嫁女子,于未知的新生活充满了惶惑、迷茫。因此,哭嫁歌的内容就充满了依恋、矫情的特色。如现流传于务川石朝一带的开声哭母:太阳起来三重楼,我慢洗脸来慢梳头。随倒自己的父母住,父母双手煮来单手递。吃完早饭碗一丢,想到哪去到哪去。鸡刚叫来天刚亮,我快洗脸来快梳头。随倒别个的父母住,急忙把饭煮好递拢去。筷子落地有人捡,娘儿分离无人留。今后心想来望你,二姓父母不放口。二姓父母不放财,望住大路不得来。喊声娘,娘不听,喊声母,母不应,想起想起好伤心。大树下面好遮荫。过去,起床后有父母端上桌的饭菜在等着自已享用;而以后的日子,恐怕是大相径
5、庭。不但要早早起床煮好饭菜侍候公爹婆母,而且,想回娘家省亲的自由可能也不是自已所能左右的。怎不叫女子对未来的新生活充满着惶惑、迷茫。在务川仡佬族哭嫁歌中还有许多期望歌嫂弟妹孝顺父母的劝诉与对亲朋生活祝福的内容。如现该流传于务川泥高一带的哭弟弟和哭大姑娘(未定婚):哭弟弟一面茶盘里面黑,双老双亲你亲热。一面茶盘万字格,你大大(姐姐)积个德。孝顺父母要记住,不做家外异乡客。哭大姑娘(未定婚)太阳起来晒白岩,白岩脚下晒花鞋。花鞋晒起十二双,枕头晒起十二对。端起箩筐选又选,大方之地才落点。铜盆打水慢吞吞,门当户对才开亲。千万不要我这样,去穷家小户苦一生。另外,务川仡佬族哭嫁歌中充满戏谑,诙谐的内容也不
6、少,它能使“悲”与“喜”这两种对立的心理现象均衡,于歌哭中增添喜庆的热闹气氛。如现流传于黄都一带的哭交礼的人(礼仪信使):当门河罩起,别家二姓来交礼。二姓来的三件粗布衣,件件都是讨来的,二姓人家人缘好,三件粗衣都难讨。二姓人家人缘宽,三件粗衣讨了几匹山。老的作揖讨,小的磕头还。过了几根弯田坎,还在把押礼先生喊。好好放,好好存,不要让它上灰尘。上了灰尘不好还。通过三件交礼衣服,出嫁女子在嘻笑间,把男家戏谑得一无是处。语言幽默,妙趣横生。务川仡佬族的哭嫁歌,若悲若喜,悲喜交融,把迎娶嫁送的喜悦与哀怨通过哭唱结合在一起,用哭声来庆贺欢乐的出嫁,看似不可思议,却充分反映了仡佬族独特的禀性及区域文化意蕴
7、。今天,虽然婚姻自由了,但务川仡佬族世代相传并沿袭下来的哭嫁歌仍广为传存。参考文献:务川县人民编辑【三说务川仡佬族哭嫁歌】哭的时间为四天第一天男方来接的前三天的晚上,叫做“起声”也就是说开始哭,在这天只哭家人。第二天男方来接的第二天,这一天全天都会哭,哭的对象有父母及来帮忙的人。第三天男方来接的最后一天,这天哭的人可多了,要把来参加的人都哭完。第四天男方来接的早上,这天再男方还没到来之前,还会继续哭昨天没到今天到的的客人,当男方迎亲队来了之后就不用哭了,这时准备梳头穿衣,当这些准备好后,马上接走了,在这之前,要向在的人每人哭一声,之后跨出大门。前言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及明思南府志载,务川在秦
8、汉以后即有仡佬族人在此开垦耕耘、繁衍生息。古时,务川仡佬族的婚姻比较自由,只要男女双方愿意,并征得族中土老师的准许,便可订亲、婚娶。随着封建礼教的发展,务川仡佬族的自由婚姻和其它民族一样,也逐渐被包办婚姻所替代,讲求“父母之命、媒约之言”,“门当户对”等条件。与此同时,仡佬族姑娘对包办婚姻不满而衍生的哭嫁现象就逐步表现出来并发展成内容丰富的文化现象。直至解放后,包办婚姻的现象才得到基本遏制。不管婚恋形式如何发展,务川仡佬族姑娘在出嫁前亦喜亦悲的挥泪恸哭却亘古不变。即使在民族交往频繁,文化渗透迅猛的今天,务川仡佬族姑娘在出嫁前也要向前来贺庆的亲朋好友献上一曲曲悲欢离合的哭嫁歌。人喜则笑,遇悲乃哭
9、。在大喜之日,出嫁女子为何要大放悲声呢?原来,务川仡佬族的哭嫁歌听其音是哭,究其谱却是唱,琢其意则意蕴丰富。务川仡佬族哭嫁歌,俗称“哭姊妹”。新娘在出嫁前 1-3 天开始,手执花帕遮脸哭唱,两旁有几位姑娘作陪,但作陪姑娘不参加哭唱,只在必要时作某些提示。从形式上看,务川仡佬族哭嫁歌既有数百年来沿袭不变的固定程式,又有即兴而作的内容。哭中有唱,唱中有哭。有放声哭唱的,也有低声泣唱的。哭唱有曲牌、调式。虽然旋律比较简单,却也优美、流畅,委婉动听。歌词一般以七字句为主,短的十句八句,长的可至几十上百句。句中方言土语较多,押韵也以方言发音为准,且多为两句一转韵。生活气息浓郁,情愫内涵深厚。唱哭嫁歌时,
10、根据哭唱对象的不同,还有一定的规矩,如先后顺序、避讳、称谓等。务川仡佬族哭嫁歌多用比兴手法,分为起歌,正声,勾音三部分。随着哭诉内容的不断推进,哭嫁女子也逐渐从浅呤低唱到情绪激昂,直至口干舌燥,嗓子嘶哑方停歇。在女子哭唱的同时,被哭对象一般要把向自己跪头的出嫁女子从地上拉起来,并劝说一些诸如“不要哭,没吃茶饭“等话语,被“哭”唱的人(父母除外)还需略赠薄礼。在务川,仡佬族人往往把是否善“哭”作为衡量女子才智和贤德的标志。所以,务川仡佬族姑娘自十二、三岁起就要开始学哭嫁,凡村中有嫁女喜庆,必定自发前往通宵达旦陪伴待嫁女子,以便观摩学习,直学到自己行将出嫁时,有的女子便经验丰富,技艺娴熟,除能哭唱前人传承的歌词外,还能信口编歌,见人哭人,见物哭物,当地人称“见子打子”。 从内容上看,务川仡佬族哭嫁歌有对包办婚姻怨愤的,有与亲情道别,感谢父母养育之恩、难舍兄弟姐妹手足之情的,有对未知的新生活隐忧,惶惑而倾诉的,有对亲朋好友生活祝愿的。其基本内容是抒发伤别、哀怨或悲愤的情怀。结婚哭嫁黄丹(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化学专业 2013 级化本班)2015 年 5 月 28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