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13 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导读评价单(一课时)班级: 姓名:【学习目标】1掌握长征的原因、经过及历史意义;遵义会议及历史意义。2通过引导学生探究“长征的原因?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长征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通过学生讲长征经过,讲红军故事,搜集、演示长征图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展示自我的能力。3通过讨论长征精神,引导学生学习红军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精神,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重点】长征的开始,遵义会议,长征的经过,长征的意义,长征精神。【难
2、点】遵义会议的意义,长征的历史意义。学习过程:一、阅读课文自主学习1).红军长征的原因: 2).长征的时间: 共两年3).遵义会议的召开:时间, 地点 。内容: _ _ 意义: _4)红军的军事行动中 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_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5)吴起镇会师:_年 10 月,红一方面军在_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4)会宁会师: 年 10 月红军三大主力_、_、_在_会师,宣告了两万五千里长征的结束。长征的意义: 自我评价: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第 13 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问题生成单一老师的问题:1、想一想,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2、你认为长征精神是一种什么精神?在和平年代
3、我们应该怎样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3、完成长征路线图:二、我的生成问题:1934 年 10 月中央红军从 开始长征1936 年 10 月在甘肃 会师第 13 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问题训练单(一课时) 班级: 姓名:一、选择题1、 “王明路线滔天罪,五次围绕剿敌猖狂,红军急切上征途,战略转移去远方。长征组歌你认为“急切上征途”的主要目的是 ( )A、准备北上抗日 B、保存实力,进行战略大转移C、与国民党决战 D、扩大革命根据地,传播革命火种2、暑假期间,郑州某中学将组织“红色记忆”考察团,分赴四个地方考察,其中前往西北方向考察的主题应为 ( )A、开天辟地,党的诞生 B、生死攸关,历史转折C、三军会
4、师,长征胜利 D、开国大典,欢庆胜利3、某校历史兴趣小组,计划利用暑假重走长征路,实地考察中央红军的历史足迹,请你为他们选择正确的路线 ( )A、瑞金赤水河 遵义泸定桥会宁B、瑞金 遵义 赤水河泸定桥 会宁C、遵义 瑞金 泸定桥赤水河 会宁D、会宁遵义赤水河瑞金泸定桥二、在思维链接中运用历史:请按右图上标号顺序,回答中央红军长征路线上的下列地点发生的历史事件:A、红军长征开始时间_ 年_ 月;红军长征的原因是因为_ _ _ _ B、长征途中,党中央在 1935 年 1 月,召开的遵义会议,会议最主要内容是确立了 _ _ 的正确领导。C、红军长征中巧渡金沙江江,飞夺_ _ 桥D、红军一、二、四三
5、个方面军会师地点 BABBBAB C D AB C D BBCD课堂达标测试1、 “王明路线滔天罪,五次围绕剿敌猖狂,红军急切上征途,战略转移去远方。长征组歌你认为“急切上征途”的主要目的是 ( )A、准备北上抗日 B、保存实力,进行战略大转移C、与国民党决战 D、扩大革命根据地,传播革命火种2、暑假期间,郑州某中学将组织“红色记忆”考察团,分赴四个地方考察,其中前往西北方向考察的主题应为 ( )A、开天辟地,党的诞生 B、生死攸关,历史转折C、三军会师,长征胜利 D、开国大典,欢庆胜利3、某校历史兴趣小组,计划利用暑假重走长征路,实地考察中央红军的历史足迹,请你为他们选择正确的路线 ( )A
6、、瑞金赤水河 遵义泸定桥会宁B、瑞金 遵义 赤水河泸定桥 会宁C、遵义 瑞金 泸定桥赤水河 会宁D、会宁遵义赤水河瑞金泸定桥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忆长征战略转移离苏区,到处敌人都吃惊。四次巧渡赤水河,衣单直上雪山顶。历时二载重相见,三军相逢在会宁。迂回穿插十一省,万民欢腾颂长征。(1) “历时二载”是指从哪年到哪年?(2) “三军”指什么?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什么?(3)诗中记述了长征途中几次重大的历史事件,请你从中找出第 13 课红军不怕远征难学案(一)自主学习:1.阅读教材找出长征的原因和时间。2.阅读教材说出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内容及意义。3.绘制遵义会议后红军长征的路线图.4.阅读教材找
7、出长征结束的标志事件、长征的意义。仔细看书,没什么难的!(二)合作探究:1.我的问题: 。2.我们的问题: 。3.老师的问题:红军进行长征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想一想,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两生起来报道长征中的艰难险阻。(三)拓展延伸你认为长征精神是一种什么精神?在和平年代我们应该怎样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你说,我说,大家说。老师让我来说!别急,别急,慢慢思考!(四)系统总结:当堂训练1.蒋介石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反革命“围剿”开始于( ) A.1928 年 B.1929 年 C.1930 年 D.1931 年2.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 ( )A.“八七”会议 B.长征
8、的胜利结束 C.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D.遵义会议3.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事件是 ( )A.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B.遵义会议的召开C.红军长征的胜利 D.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4、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四渡赤水遵义会议召开渡过乌江强渡大渡河 看谁做得又快又好A B C D5在长征中,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的地点是( ) A遵义 B会宁 C吴起镇 D陕甘宁革命根据地6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是( )A红军三大主力会师B红一方面军与陕北红军会师C红军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扼杀革命的企图D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牵制了敌军的力量7长征红
9、军跳出敌人的包围圈是在( )A四渡赤水河后 B渡过金沙江后 C强渡大渡河后 D翻过大雪山后8、对长征的错误评价是( )A.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 B.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C.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 D.挫败了国民党第五次“围剿”9、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若要实地考察工农红军的历史足迹,他们去的地方应包括( ) 井冈山 瑞金 遵义 南京A. B. C. D.10、在思维链接中运用历史:请按右图上标号顺序,回答中央红军长征路线上的下列地点发生的历史事件:A、红军长征开始时间_ 年_ 月;红军长征的原因是因为_ _ _ _ B、长征途中,党中央在 1935 年 1 月,召开的遵义会议,会
10、议最主要内容是确立了 _ _ 的正确领导。ABBAB C D AB C D BBCDBC、红军长征中巧渡金沙江江,飞夺_ _ 桥D、红军一、二、四三个方面军会师地点 11.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干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请回答:(1)这首诗是谁为什么事件而作?(2)“三军”指的是哪三军?(3)从长征的历史中,你受到了哪些革命传统教育? 如果你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有其他质疑的问题,请提出来。作业布置1.记忆和理解第 13 课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2.预习第 14 课难忘九一八,将学案内容补充完整。一、教材、学生分析
11、【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述了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在我国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它是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具有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它所形成的长征精神更是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正是继承和发扬了这一精神,才取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是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自己的路线问题,是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它在最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本课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素材。本课重点: 1八年级历史 导学案红军不怕远征难承留一中 李桂玲学习目标1.掌握红军长征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
12、义。2.阅读长征示意图,了解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省份、江河,说出发生在那里的重大历史事件。3.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预习任务1.长征的原因?2.长征的起止时间 3.长征途中召开的重要会议是 ,其时间 ,了解其内容,意义。4.长征途中, 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红军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并叙述之后路线。5.1935 年 10 月,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 ,与陕北的红军会师。6. 年,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于 ,标志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7.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合作与探究1.红军长征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问题?2.读红军长征示意图:数数中央红军走过了哪些省?
13、渡过了哪些江河?在图中找出瑞金、遵义、吴起镇的位置。拓展与反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不怕远征难”的起止时间,原因?诗中提到红军经过了哪些地方?“三军”指什么?为什么“尽开颜”?标志着什么?有什么意义?从中我们学到了红军的那些革命精神?振华中学八年级历史科课时学案章节序号及名称 第 13 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课型 新授教案序号 15认知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技能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
14、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三维目标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述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即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教材围绕长征这一主题展开。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学生分析 学生对长征途中的一些故事非常熟悉,对本课也比较感兴趣。易于学习掌握重点。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重点:中央红军长征、遵义会议。指导学生一定要掌握读图、用图的基本要求。本课要按长征路线,依次找到红军经过的省
15、份、江河,找到重要地名(地点),了解发生在那里的历史事件。遵义会议要掌握时间、内容、意义。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难点:遵义会议、长征胜利的意义。要教会学生分析的方法,如比较、联系等。要注意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用发展的眼光去观察、审视历史。教学设计思路导入新课自主学习展示学习成果教师精讲点拨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引导归纳总结巩固记忆达标检测导学提纲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安排 时间安排 个案补充(一)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标划知识点并记忆重点知识)1、长征的开始:(1)原因:(阅读第一段概括)(2)开始: 年 月了解长征初期的状况 :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向 进军,红军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 ,但
16、人员伤亡严重,只剩下三万多人。红军采取毛泽东的建议,向贵州前进,渡过 ,夺取贵州北部重镇 。2、遵义会议:时间: ;地点: ;内容:(从课本上划出并理解记忆)意义:(从课本上划出并理解记忆)3、遵义会议后红军长征的路线:四渡 ,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渡过 ,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强渡 飞夺翻过 通过 进入 。齐读七律长征导入新课自主学习完成学案上的题目掌握长征路线示意图展示自学成果教师释疑解难2 分15分3 分3 分导学提纲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安排 时间安排 个案补充4、两次会师:(1) 年 月,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 与陕北红军会师;(2) 年 月,红军三大主力在 会师,宣告二万五千
17、里长征胜利结束。5、意义:(从课本上划出并理解记忆) (二)合作探究,提升能力1、红军长征途中,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2、为纪念长征胜利 73 周年,学校准备举办一次以“长征”主题实践活动,并设计了回顾长征、感悟长征的系列活动,请你参加:(1)回顾长征: 请写出红军长征途中经历的大事。(2)感悟长征: 你认为长征精神是什么?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何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展示成果巩固记忆达标检测3 分4 分10 分5 分教学反思 达标检测1.中央红军开始长征是在:( )A.1933 年 10 月 B.1934 年 10 C.1935 年 1 月 D.1935 年 10 月2.长征中,
18、红军打乱敌人的追剿计划是:( )A.四渡赤水 B.渡过金沙江 C.遵义会议 D.强渡大渡河3 .长征中红军跳出敌人的包围是:( )A.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 B.四渡赤水 C.渡过金沙江 D.强渡大渡河4 .标志着红军长征结束的事件是:( )A.吴起镇会师 B.红一和红四方面军会师 C.红二和红四方面军会师 D.三大主力红军会师5.红一方面军渡过下列江河的先后顺序是:( )湘江 乌江 金沙江 大渡河A. B. C. D.6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三大主力会师的地点是:( )A遵义 B甘肃会宁 C井冈山 D陕甘宁革命根据地7、阅读材料:“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
19、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锁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更开颜。”请回答:1、上述材料是毛泽东所作的一首七律诗,你知道它是描写中国近代历史上哪一历史事件?今年是该事件胜利多少周年?2、该事件的原因是什么?3、在这一事件中有一次“转折”,你知道是什么吗?4、这一历史事件的胜利有什么历史意义?教材分析1、 教材地位本课主要讲述了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即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他在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特殊地位,是本单元的重点课目之一。2、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纬度来进行设计。我设计的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是:1) 知识
20、目标: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3) 思想目标: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根据大纲的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3、 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中央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2) 教学难点:遵义会议的意义三、教材处理1、经过一年的学习,学生已具备较强的阅读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自学历史教材没有多少障碍,不喜欢老师按部就班、照本宣科地讲授。2、本节课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进行教学设计,以学生自学为主,紧扣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这一主线,围绕红军为什么要长征
21、?长征中面临怎样的困境?如何克服这些困境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来展开教学,充分发挥教与学两个积极性,不仅突出重点,而且试图达到“教得轻松,学得有劲”的预期效果!以此为依据采用以下教法学法四、教法学法1、教法教师充分考虑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纬目标,创设情境,组织教学。把班上学生按照能力强弱搭配分成几个四人学习小组,这样便于同学间的交流和团结互助,共同提高。1)、问题导学法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主线,以学为主,实现由重“讲”到重“学”的转变;2)、探究讨论法激发兴趣,合作探究;2、学法(1)收集资料(2)自学(3)对学(4)群学(5)请教老师 (6)巩固
22、小结五、教学程序课前布置预习:搜集有关长征的有关资料。结合学过的语文课文,复述长征感人故事。1、 导入新课由 flash长征导入。Flash 的形式迎合了学生兴趣,易于抓住学生注意力。生动再现了飞夺泸定桥,过雪山等长征历程,引发学生了解长征历史的求知欲。2、 讲授新课(1) 红军长征原因学生带着“红军为什么要长征”这一问题,观看影片片段,并解决问题问题导学发的运用,起到了有的放矢的效果,而资料片的运用更真实的再现了当时了历史,为学生设置了情境,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并培养了从材料中选取有效信息的能力。(2) 红军长征路线长征经过是本课的主体,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我分为四个步骤:阅读课文、提出
23、问题、探究讨论及重难点突破。A 阅读课文自主学习、以学为主导学问题:红军长征都经过了哪些省?跨过了哪些河流?经过了哪些艰难险阻?用 5 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带着问题,结合地图自学教材。边掌握教材,边完成所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做随堂指导。B 提出问题独立思考、竞争意识要求学生在初步掌握了长征概况后,针对阅读中遇到的无法解决的疑问,提出问题,以知道的形式,送递老师。C 探究讨论合作探究、创新精神教师将学生中具有代表性的普遍问题交由学生,组内合作交流,探究解决,小组再以成果的形式向全班展示。D 重难点突破读图添图、比较分析对中央红军长征这一重点的解决,采用长征动态路线图,使抽象的内容直观化,降低了学习难
24、度,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立体、动态的概念。由于初中生对历史事件意义的理解过于机械化,为使他们有更深刻的逻辑推理认识,对遵义会议这一难点的处理,我选用了对比分析的方法,让学生设想如果没有遵义会议而让王明继续领导,中央红军遭受的结局,同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后的历史史实做出对比,得出结论。并从语文的角度对意义的句式,即排比句的运用和形容词的恰当,进行分析,既体现了学科间的渗透,有使学生充分认识到遵义会议在我党历史上的重要地位。3、长征精神为解决这个问题,我课前让学生收集了大量关于红军长征的史料及感人故事。通过故事会的形式,全班交流。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性,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学
25、生历史使命感。 3)、讲授法、多媒体演示法突破重难点。 4、巩固联系练习题我节选了长征组歌这的片段。真实材料的应用,既可以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加以巩固,灵活运用,又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5、板书设计板书形式的设计,清晰明了,重点突出,对纷繁复杂的知识体系作了系统整理,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条理的理解这段历史。6、预期效果分析、把新课程理念由理论变成实践,彻底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教改精神;、明确教师的职责和学生的任务,教不代替学生的学,学不依赖老师的教,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所有问题都力争在课堂上解决,“教得轻松”,“学得轻松”,走出历史教学“越教越死,越学越死”的怪圈!、创设有利
26、于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究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王福春历史教学设计方案通榆九中:王福春一、概述 课名是红军不怕远征难,是中学人教版历史新教材八年级上册。 本课所需课时为 1 课时,45 分钟,本课学习中央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本课主要讲述了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即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1)他在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特殊地位。(长征为后人留下的长征精神,直到现在仍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2)本课也是我们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素材。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通
27、过引导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示意图的学习和运用,了解地图所示语言;利用多媒体资料,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将课外知识与课内知识有机结合的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发扬长征精神,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三、学习者特征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四班的学生。经过一年多的了解、观察后,这班学生思维活跃,能够使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阅读的兴趣和表达的愿望比较强烈。学生的观察能力欠强,需要在教学中加强其观察能力
28、以及表达所观察到事物的能力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欠强,需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本课综合运用讲授式、启发式、探究讨论、协作学习等各种策略,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学习。通过质疑、小组交流、分组汇报等环节完成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利用计算机作为认知工具,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表达能力。采用抒发感受方法,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和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创新表达,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五、 教学资源和工具 本节课是在多媒体网络教室实施的。 中学人教版八年级历史教材上册 专门为本课设计、制作的课件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回顾
29、前面几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1、国民革命失败后,共产党人为了反抗国民党的屠杀,发动了哪些武装起义(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等。)2、这些起义的目的有没有完全达到?(没能直接占领大城市,还遭到严重挫折。但是,起义的部队转向敌人力量较为薄弱的农村,建立了革命武装和革命根据地,形成了星火燎原之势。)承上启下,教师讲授:后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进行战略转移,从江西、福建交界处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远征二万五千多里到达陕北。这就是举世闻名的长征。(布置学生集体朗读“导入框长征” 一诗,带着问题进入情境,阅读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组织学
30、生学习和探究新课长征的开始和遵义会议1、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为什么要进行战略转移?(星火燎原之势形成后,国民党对革命根据地发动“围剿”。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人的正确指挥下,红军粉碎了敌人前四次“围剿”。但是,后来党内又错误地排斥了毛泽东等人的正确领导,由李德、博古等人实施错误指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不得不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被迫实施战略转移。2、遵义会议有什么历史意义?可按下列提示,分层启发:A. 遵义会议在哪一年召开?(1935 年)如何记住这一年?(从 1921 年党的诞生到 1935 年,经过了 14 年,从 1935 年到 1949 年新中国诞生,也经过了 14
31、 年。)B. 比较这前 14 年与后 14 年党的历史,有什么重要变化?(前 14 年里,党的主要领导换了几任,先后出现了重大的失误,经受了国民大革命的失败和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等重大的挫折。后 14 年,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C. 由此可见遵义会议有什么历史意义?(这次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红军和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悠关的转折点。)长征的胜利1、指导学生完成 “练一练”(教师在多媒体上依据长征路线示意图,突出瑞金、遵义、吴起镇三个地点,组织学生对照着课本标注出来。)A. 红军经过哪些省份?(江西、福建、广东
32、、广西、贵州、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B. 请对号入座地说出黑板上这三点的地名。(瑞金、遵义、吴起镇)2、“活动与探究 1想一想”,(提醒同桌学生要互相配合,一个找课文,一个找图例,共同完成任务,然后在教师主持下进行“接龙”游戏:A. 湘江 红军在那里与敌人打过一场硬仗,损失惨重。B. 乌江 红军强渡乌江,解放遵义。C. 赤水河 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河,打乱敌人的追剿计划。D. 金沙江 红军渡过金沙江,从此跳出敌人的包围圈。E. 大渡河 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3、“动脑筋”:红军长征途中,除敌人围追堵截外,还遇到哪些 困难和问题?(恶劣的自然环境,如终年积雪的雪山,一望无际的草原;
33、还缺少粮食给养等。)教学过程流程图:提问屏幕学生探究教师提问小结遵义会议意义投影练一练、想一想屏幕小组合作、讨论总结长征的胜利屏幕结束七、教学评价本课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将学生学习的评价融入到各个教学活动过程中。(1) 课堂参与情况,学生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参与面较广(2) 从小组讨论效果进行评价(3) 能分析归纳总结知识点八、帮助与总结在收集资料阶段,注意观察学生,防止学生发生迷航;在学生独立探索阶段,随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组织学生分组合作,并对合作小组给予必要的指导。历史素养,抓住了历史教学的精髓和核心。第 14 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张店区实验中学 赵滨第一部分:教材内
34、容分析第 14 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后,在红军发展壮大之时,由于左的错误,是红军遭受严重损失、中国共产党经受严峻考验的一段历程,也是一段从错误走向正确的一段历程,经历这一挫折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成熟起来,在军事上逐步发展壮大,并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洗礼而最终夺取了政权。因此这段历史之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的中重大转折阶段。 课程标准要求: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本课主要讲述长征的原因、过程、及意义,遵义会议的内容和意义;重点是红军长征过程和遵义会议;难点是对红军长征精神的感悟和体会。第二部分:学生学情
35、分析初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历史知识的学习,对学习方法和过程有一定的把握,对基础知识的学习比较注重,但有时难以把握重点,对知识的理解比较肤浅,对知识线索的概括不够精炼与全面,注重基础,但是在是知识的前后联系、知识的背景、内容、意义的联系上思考不多,如琢如磨不够,如切如磋就难以深入,这也是兴趣不够高的原因之一。第三部分:设计意图教学以学生为本,生本教育要求一切为了,充分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之下,在课堂上,凡是学生自己能做的,别人就不要讲;凡是小组合作能解决的,教师就不要讲,教师引导能解决的也不要讲。教师要解决的就是学生思维未到和有疑难的地方。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自己和小组合作能解决
36、的有长征的原因、过程、意义;遵义会议的内容、意义;引导能够解决的是长征精神和遵义会议的内容和意义之间的联系。所以教的重点在于引导。引导重点在于使用图片、七律长征等材料,及相关视频。第四部分:课堂实施过程第 14 课红军不怕远征难一、 学习目标1、知识:知道长征的原因和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及意义;遵义会的内容和意义。2、能力:理解遵义会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3、思想情感、价值观:通过长过程中红军对的种种艰难险阻的克服,让学生来感受理解长征精神是中国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二、教学过程:【一】课初定向:1、联系上节课内容,导入本课。用如下结构:蒋、汪屠杀南昌、秋收起义、井冈山根据地建立、朱
37、毛会师红军的壮大敌人围剿错误领导、指挥第五次失败长征2、了解本课学习目标。【二】自主先学,小组交流。1、标划课本,组内交流。老师作出要求:问题化:层次化:语言简练:纵横联系:感受感悟:提问质疑:【尤其要大力鼓励】 2、自主练习,组内交流。完成同步训练,小组内相互反馈矫正。共同问题可向老师或其他小组询问。3、组长分配任务,小组成员准备班级展示交流。【三】班级交流,评价点拨。1、4 人小组上台讲解,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发言,其他学生可作评价,站起来发言的学生都可给小组加 12 分。2、教师点拨,当学生的讲解和补充不够准确或完整时,老师要适时追问和点拨,包括内容和练习中的疑惑。准备点拨:关于长征原因:敌
38、人围剿错误领导、红军的壮大指挥第五次失败长征学生能够较较为直观的看出长征的直接原因为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对长征过程的理解:如图: 长征过程图片通过读图得到以下示意图:从图中可让学生诸多知识点的分析:两次会师;吴起镇会师,甘肃会师五条大河:湘乌赤金大设置问题:播放歌曲十送红军,问:你认为这首歌最能反映哪个地方的人民的感情?你认为长征中最为惨烈的地方在哪,为什么?当红军渡过乌江时召开的了哪次议?你认为哪次军事行动最能体现毛泽东灵活机智的军事才能?巧渡金沙江有何重大的军事意义?在哪个地方最能体现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通过设置问题引发学生深层次思维,从而较深刻的理解和把握教材,也较好地克服死记硬背
39、的情况】遵义会的成为转折点感悟长征困难,体会长征精神;困难:军事方面敌人的围追堵截;生活方面衣食匮乏,无住 处,少医药自然环境方面自然条件恶劣长征精神革命英雄主义、集体主义、团结合作、信念坚定对于遵义会议:可设置情境:深层思考:【小组研讨】假定你们小组成员是遵义会议的参加者,你们认为当时最应该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说出理由?从中你们能得出什么结论?结论部分,学生可以联系自己的实际,言之有理即可。由上图,可进一步让学生感知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保存了力量;转危为安。【四】总结感悟,启智求真:1、知识上:仿照毛主席的七律-长征,自己写诗作总结:总结长征五反失败世事艰,才渡湘江人损半,乌江一战取遵义,军事
40、组织转折点。乱敌四赤金出圈,大渡泸定敌胆寒,雪山草地至吴起,一二四军会师甘。让学生根据此诗挖掘内在的知识点,并且界定事件的先后顺序,以此进一步来熟知课本。2、方法上:根据对遵义会的分析,得出遵义会议要解决的问题和历史意义,并以此来理解长征的意义。3、情感上:通过长征中艰难险阻的分析来感知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等长征精神。【五】引发问题,课堂延伸长征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应铭记长征,铭记党艰难地奋斗历程。刻苦学习,报效国家!长征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又面临怎样的艰难险阻和严峻考验呢?请同学们预习下一个单元:抗日战争,请大家阅读课本,查阅相关的资料,并提出自己独立的见解,下节课和大家一起分享!第五部
41、分:课后反思1、现在提倡生本教育。他要求一切为了学生,充分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本课教学过程当中,只要是学生能做的、小组合作交流就能解决的,教师引导点拨能解决的,那就要让学生去探究、去得结论。老师不能越俎代庖。2、生本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在对相关的材料分析后再得出的结论感到通俗易懂,而且感到对文本的分析是一种思维上创新,而且通过一系列展示纲要的呈现感到知识的记忆也大为简单,从而提升了兴趣。课堂的发言也比较积极和自信。3、读史使人明智。历史的学习绝不仅仅是记住几个知识点,而主要让人以史为鉴,不重蹈覆辙;让学生通过了解事件的背景、内容和意义,思考把握其中的联系性,这样就解决知识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不但使学生眼明心亮,而且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现了学习的创造性。4、学生的不足是老师不足的体现。不足处是感觉学生思维的广度还需要提升,有时只见树叶不见森林,只捡芝麻不捡西瓜,这体现了老师在预习指导上还不到位。这是今后要努力的一个重点,教会学生有思考的习惯。总之,一个教会人思考、做人、让人启智、创新的课堂,才是真正体现生命意义和价值的课堂。我这是我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