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花脸1 教学目标1、学习通过各种描写充分表现人物心情的写作手法。2、感受描写与情感发展紧密结合,展示人物内心情感世界的写作手法。3、通过朗读(传情达意)(把握重音)体会少年爱慕英雄的热情。4、初步体会作者试图用文字保留对民族文化传统的喜爱与留恋,以及倡导传承的思想。2 学情分析学生对京剧中的脸谱,不是非常的熟悉,所以老师在课堂上,要做简要的介绍,但对于文中讲到的人物,学生还是比较熟悉的,比如:关公、张飞、曹操等等,所以学习课文,让学生从喜欢传统文化,到产生传承传统的想法和做法,需要老师细致地引导。3 重点难点1、学习通过各种描写充分表现人物心情的写作手法。2、感受描写与情感发展紧密结合,展示
2、人物内心情感世界的写作手法。4 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4.1.1 教学活动活动 1【讲授】第一课时1、导入课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爱之物,请同学们讲一下自己的所爱。(激发同学们的热情,为学习营造气氛。)若请你用文字写出你的喜爱与留恋,并让读者也为你高兴,甚至羡慕,该怎么写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当代作家冯骥才的散文花脸,看看她是怎么将自己对心爱之物“花脸”的浓浓情感,感染我们读者,并让我们产生共鸣的。2、说说“花脸”:先请同学讲,然后由老师概括。花脸原指京剧表演的一个行当,称净角。花脸是俗称。净角以面部化妆运用图案化的脸谱为标志,音色宏亮宽阔,演唱风格粗壮浑厚,动作大开大阖,顿挫鲜明。课文中是
3、指类似净角脸谱的面具。脸谱脸谱艺术的发展与中国戏曲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南北朝和隋唐(420907)乐舞节目中就有了“假面歌舞“,这假面具就是脸谱的鼻祖。由于戴假面具演出不方便,艺人们就用粉墨、油彩、锅烟子直接在脸上勾画,这样就逐渐产生了脸谱。一般只用黑、白、红三种对比强烈的颜色,强调五官部位、肤色和面部肌肉轮廓,。中国的戏剧为了表现人物个性,突破人物真实面目的局限,选择最有代表性的特征加以夸张,使人远看性格突出,色彩主次分明。它不仅表现人的生理,还把社会属性,甚至常使用的武器都集中地用图案反映出来。如:后羿脸上的“九日”,赵匡胤眉间的“草龙”,项羽左眼的“寿“字眉,张飞的“蝠”型眉,关羽的“卧
4、蝉”眉,鲁智深的“孔雀”眉”,曹操的“凝目”等等,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每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形貌特征。3、请同学们寻找文中作者喜爱花脸的内容。(学习各种描写,感受人物情感。)喜欢花脸喜欢理由情感发展内心独爱好看“我”与同龄人不同有名有姓、威风十足,有大将喜欢2独爱花脸威壮不凡的气概,神气得很。虽粗糙和简单仍爱花脸惊喜发现特别分外有劲、挤、好费力;几十好大,好特别。毫不凶恶,有股子敬畏种花花绿绿;对花脸的细心描写;凛燃不可侵犯的之气,咄咄逼人。直缩脖子;只是朝它扬下巴。高兴得到英雄对大刀的描绘;“这刀!这花小罗锅的语言,“有眼力”“要作关宝贝脸!”;“两件宝贝”;“我高兴得老爷”“挑把最精神的”;最
5、漂亮的。只是笑,话也说不出”。快活戴着光荣说我的光荣史;觉得自己力大慕目光;舅舅讲的关公故事;舅舅仰慕无穷;学说自报家门。的夸赞。炫耀演示威风“推开”;跑到镜前横刀立马;人人见人人夸,妈妈更高兴,爸爸崇拜“哪里是小关公,我是大关公哪!”;也含笑;妈妈喊我给客人们见识见“整个”“一直”“马上”;让客识。知之愈深人们见识;威风亮相、叫到。爱之愈切4、组织学生朗读课文,体会少年仰慕英雄的激情。(此部分可穿插在上部分进行)在正确清楚、自然流畅的朗读基础上,学习传情达意的朗读方法,抑扬顿挫,表达情感。利用该文重点学习朗读重音,可请同学寻找有关字词并朗读。如:“这花脸好大,好特别!”;(带点字应重音重读,
6、突出最强的感受,以及喜悦心情。)“我要那个大红脸!”;(带点字重音轻读,突出敬畏心情。)“这刀!这花脸!”(采用一字一顿、夸大调值表示法,突出得到宝贝时的激动心情。)“俺姓关,名羽,字云长。”(采用拖长音节、一字一顿表示法,给人以深刻印象。)5、请同学们仿照课文描绘“花脸”和“青龙偃月刀”片断,用八十字左右介绍自己的心爱物品。(先思考后交流)活动 2【活动】延伸课文延伸:本文,我们除了知道作者喜爱花脸之极以外,还读到了些什么呢?(1)童趣(2)热闹的过节气氛(3)给人带来美好享受的民间传统文化探求作者的真正写作意图:倡导传承中华民族的民间传统文化。(展示课件导入议题:民间文化物品展示大红灯笼、
7、唐装、踩高跷、陶瓷等等;民族文化分两大类精英文化典籍、诗歌、民间文化;3精英文化:体现一个民族的思想传统、文化精神。民间文化:体现一个民族的情感、心理特征、民族的亲和力和凝聚力。冯骥才有关民间文化的讲话字幕。)四、作业:(1)查资料:了解中国的民间文化,日后交流。并思考青少年肩负的责任。(2)小作文:写写你的心爱之物,三百字左右。五、相关资料:1、作者简介:冯骥才(1942-)当代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义和拳,中篇小说啊、神鞭,短篇小说雕花烟斗,散文集珍珠鸟等等。80 年代中期后更关注于民俗民风,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他将大部分精力转移到民间文化的保护和抢救。2、作者有关民间文化的讲话:“每一分钟我们的田野里、山坳里,都有大量的、迷人的、灿烂的民间文化无声无息的死去。”“如果还不进行抢救,再过二十年,中国一半的民间文化将化为乌有!”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