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寄情山水 第10课《十六字令三首》教案2 沪教版五四制.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9047805 上传时间:2019-07-2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1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寄情山水 第10课《十六字令三首》教案2 沪教版五四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寄情山水 第10课《十六字令三首》教案2 沪教版五四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寄情山水 第10课《十六字令三首》教案2 沪教版五四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寄情山水 第10课《十六字令三首》教案2 沪教版五四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寄情山水 第10课《十六字令三首》教案2 沪教版五四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十六字令三首教学目标:1、了解十六字令词牌的格式特点,在诵读中体会长短句的节奏之美。2、感受作者笔下群山巍峨的气势、体会诗人借山抒发的不畏艰险、勇往直前、清正廉洁的万丈豪情。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朗读节奏,感受作者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所刻画的巍峨磅礴的高山形象。2、难点:结合特定的历史背景,解读作者借山抒发的不畏艰险、勇往直前、清正廉洁的万丈豪情。教学课时:1-2 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利用课前的阅读课,推荐学生阅读毛泽东的相关诗词,初步了解作者及其作品。二、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1、介绍十六字令十六字令 ,词牌名,因全词仅十六字而得名;又名苍梧谣 、 归梧谣

2、 、 归字谣 。单调,十六字,三平韵,属于最短的词。此调为单调。四句,十六字。第一、二、四句押韵,均用平声韵。2、学生交流介绍毛泽东及其作品。教师补充并小结:毛泽东是中国革命的伟大领袖,新中国的建立者。他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毛泽东又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一旦进入到创作的时候,他跟主席身份、领袖身份、党的领导人的身份和他身上的重担分开了,他就变成了一个诗人,他在长征途中写十六字令山也是比较典型的。山是红军长征途中的天险,是长征中艰难险阻的象征,但他对于山的雄伟、险峻、奇妙,完全是以一种审美的眼光来看它,而且写得十分磅礴大气。由于十六字令形式过于短小,只有 16 个字

3、,常常使英雄无用武之地,还没开头就结束了,就十六个字怎么写?但是毛泽东能写出来绝妙好词,而且成为中国诗歌史上十六字令里面的名篇。3、写作背景分析: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人类军事史上一幅无比绚丽的宏伟画卷,是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苏区进行战略转移,途径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今属四川)、甘肃、陕西11个省(区),行程二万五千里,克服了恶劣的自然环境带来2的困难,击溃了国民党数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战胜了张国焘右倾分裂主义,历时一年于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局面。艰苦卓绝的长征也为毛泽东诗词创作提供了更

4、多的灵感和更加丰富的素材,是毛泽东诗词创作一个高峰。作为长征主要领导者,毛泽东以深远睿智的目光、开阔宏大的胸怀,用如椽大笔艺术地再现了长征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今天,让我们重读这些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重温70年前那段激动人心的光辉岁月。表现了毛泽东以革命浪漫主义情怀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整首诗从行军到战斗,浑然一体,表现了红军在过山时那种不怕困难,毫不退缩,勇敢的精神,表达了伟大领袖毛泽东的革命志向和宏大的情怀。山是他的道路,是描写的对象也是创作的灵感;山是他的性格,他的形象,他的情怀;山的深沉,山的坚韧,山的博大精深与他的诗词浑然一体。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1、散读课文: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下

5、注释通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2、请个别学生朗读课文,检查散读情况。3、指导学生朗读课文。(1)提醒学生韵字延长的读法;(找出韵字,尝试韵字略微延长的读法。如:山,鞍,三;山,澜,酣;山,残,间。)(2)确定重音强调的字词:有些突出表现内容、强化情感的词语要用重音。并确定重音。(如:未下鞍 惊回首 三尺三等 )。4、全班齐读。四、朗读赏析、拓展深化:整体感知1、说一说这三首词体现了作者对山持抱的是怎么样的情感态度?(赞美)2、了解大意是只有 16 个字的小令,篇幅短窄,很难装进许多内容,尤其是豪放之作,更不容易利用这一形式.此调古代作品流传至今者殊少,佳作更罕见.这道理简单,字数过少,没有回旋

6、余地,虽有长才,也无所施展其技,写不好,无疑是当然的.然而,毛泽东这三首例外.它以雄伟简劲的笔触,描绘了莽莽群山的奇特形象,每一首各有独特的意境,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完整的雄伟的画面,奇情壮采,词约丰义.山,我策马扬鞭向前飞奔,未曾落马。猛然回头一看,惊奇地发现此处山势极高,距离天空仅有三尺三! 山,此山犹如翻江倒海,狂卷着巨浪;气势奔腾汹涌,好比千军万马在战场激烈厮杀! 山,高耸入云,像一把宝剑一样刺破天空,但剑刃锋利,丝毫未损。天空都好像快要倒塌下来了,唯有倚傍着这宝剑指山 ,以他为倚靠。3、出示毛泽东的其他关于山的作品,说说毛泽东的诗的艺术特点?并从本课中找出体现这一特点的词句?(从十六字

7、令遣词用字赏析中体会毛诗“豪放大气”的艺术特点。体会“大”的字眼,名词“山、海、天”,量词 “亿、万、千”,是他喜欢的字眼。十六字令“倒海翻江”“万马战3犹酣”,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卜算子 咏梅“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等。这里面大的景,大的数字,整合在一起变成一种气势,长江大河一泻千里。根据学生水平,还可补充一些毛泽东诗词的名句来赏析。)深入品析(采用朗读、圈划、批注的方式,分组讨论,全班范围交流,总结归纳)1、第一首赏析要点:(1)、“快马加鞭未下鞍”与民谣中的“马过要下鞍”两种不同的境界比较:将民谣中的“马过要下鞍”改为词中的“快马加鞭未下鞍”,写出了红军战马

8、奔腾穿山而过的英姿,这完全不同于民谣中对高山“须下得马来”的屈服。从而表现出一种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2)、“惊回首”中“惊”字的品读:这里的“惊”字用得极好:诗人的动感、神态、眼神以及高峻之山巅全都溶入这一字之间,显得内涵尤其深邃、丰富。而且这“惊”字也一贯到底,不但在第一首中写了惊叹山之高,而且在第二首中写了惊叹山之多,还在最后一首写了惊叹山之险,连惊三次,气势畅通,浑然磅礴。2、第二首赏析要点:(1)、山的动态形象品读:在这里,作者运用形象的比喻,使山如狂涛巨浪成翻江倒海之势,奔腾向前,连绵不绝,犹如一幅巨型的红军万马奔腾图。(2)、学习这首小令中对山的描写:这首小令中运用“倒”、“翻”

9、、“卷”、“奔腾”、“战”等词语,让沉睡着的群山一下子“觉醒”了,最大限度地动了起来其动态显得气势磅礴无比、力量强大非凡。 3、第三首赏析要点:(1)、从状貌和气概上体会山险峻之势。山高得可刺破青天,山高得可为天柱支撑起天。顶天立地之山,既是写景又是象征着诗人及红军战士作为民族中流砥柱之顶天立地的作用。4、知人论诗:现已公开发表的毛泽东诗词有五十多首,其中大约用了五十五个“山”字。直接以“山”作为标题者九首,如西江月井冈山、忆秦娥娄山关、清平乐六盘山、念奴娇昆仑、五律看山等,长征途中的七首诗词,更是篇篇都离不了山。毛泽东诗词,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山”呢?首先,与作者的战略思想及中国革命斗争的历史

10、环境有关。从“农村包围城市”开始,上了井冈山;五次“围剿”凭借“龙冈千嶂”,利用“白云山头”,始得“赣水苍茫闽山碧”;两万五千里长征,“五岭逶迤”、“乌蒙磅礴”、“更喜岷山”;解放战争,一曲“钟山风雨”,唱彻“天翻地覆”;社会主义建设,登庐山、到韶山,重上井冈山。毛泽东爱山,情有独钟。由爱山到写山,把山写得千姿百态,出神入化。“万山红遍”,“不周山下红旗”,有气吞八荒、包举宇内之势;“白云山头云欲止”,“黄洋界上炮声隆”,乃披坚执锐、势如破竹之勇。“截断巫山云雨”,“天连五岭银锄落”,言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妙香山上战旗妍”,状国际主义精神。“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对比;“山下山下”,重

11、4叠。“离天三尺山”,高也;“刺破青天锷未残”,利也;“赖以拄其间”,坚也。“苍山如海”,宽也,“江山如画”,静也,“一山飞峙”,动也。“要似昆仑崩绝壁”,其恨无穷。“关山阵阵苍”,其美无比山,是他的道路,是描写对象,又是创作的灵感。山,是他的胸怀,是他的性格,又是他的的形象。山的深沉,山的坚韧,山的博大精深,与他的诗词浑然一体。五、拓展练习1、请选择毛泽东其他的诗中关于山的诗句加以品析,如:毛泽东在沁园春雪“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等句子中对山的描写,恰到好处地运用了“舞”、“驰”、“试比”等词语,使本属静态的山一下子成了“活物”。2、用几分钟时间,背诵课文。并摘录自己比较喜欢的

12、毛诗名句段背一背。六、作业布置1、抄写、背诵本文,并完成点击练习2、从毛泽东诗词中再选取一到两首你喜欢的,摘抄并背诵。3、请整理你所了解的古诗词中写山的名句。下次进行课堂交流。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1935 年 10 月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5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

13、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板书:山的姿态:高耸、壮伟、险峻红军的精神:英勇无畏、雄姿英发、勇敢善战、顶天立地(根据学生的具体品读感受进行书写) 反思:我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清楚的感受到为什么大部分的学生,包括我自己在内,都不怎么喜欢毛主席的诗词,是因为我们没有深刻的理解诗人的感情,没有能深入诗人的内心。不理解诗歌所表述的情感,怎么会喜欢诗歌呢?诗歌表述的情感,除了可以通过朗读来加深感受外,了解诗人,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了解作品诞生的时代背景也是十分重要。毕竟那个年代离我们是十分遥远地,是陌生的,是隔阂的,如果没有一定的了解,我们对这个诗歌的所有讲解都可能是隔靴搔痒。所以,我把“结

14、合特定的历史背景介绍,解读作者的情感”定为本节课重点解决的问题。首先运用知人论诗的方法,交流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体会毛泽东与山的情感。体会十六字令中对山的赞美之情及在山的形象中所寄寓将自己平时朗读毛泽东诗词的积累在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共同感受毛泽东诗史合一的大家手笔,及豪迈奔放的诗歌特色。其次毛泽东这首十六字令三首是一首典型和正面对山的赞美歌吟的英雄之诗。毛泽东以雄伟简劲的笔触,描绘了莽莽群山的奇特形象,每一首各有独特的意境,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完整的雄伟的画面,奇情壮采,词约义丰。在教学中要突出诵读教学,让学生体会长短句的节奏变化,体会语言的简洁与形象。这三首小令写于一九三四到一九三

15、五年长征期间。红军长征,翻越了数不清的高山峻岭。据不完全统计,从 1934 年 10 月开始长征后,仅随红一军团行进的毛泽东,就先后翻越了二十多座主要的大山。诗人毛泽东以山为题材的居多,大约有三分之二。它写的不是某一座具体的山,而是云贵高原的高山,气势磅礴,意象峥嵘。山的形象在毛泽东诗词中占着突出的地位。而突出中之最突出者,是这三首十六字令 。所以解读毛泽东的写山的十六字令 ,要引导学生领悟山的形象所蕴含的精神和意义。山,在我们民族文化的字典里,是艰难险阻的象征。征服高山就意味着战胜困难。不畏艰险的革命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精神是长征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教罢此文,我深刻的感受到:理解这三首小令,必须要理解诗人,这样才能走进诗人的内心,感受他的情怀。6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