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坦赞铁路建设背景在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浪潮中,1964 年,坦桑尼亚和赞比亚相继独立。它们迫切需要经济上的独立来回头支持政治上的独立。赞比亚是一个内陆国家,作为当时世界上的第三大铜矿产地,却苦于没有出海口而使得铜矿贸易大大受限。赞比亚需要一条通往坦桑尼亚出海口的交通命脉。坦赞政府曾一起向世界银行申请援建坦赞铁路,但被婉拒;坦桑尼亚副总统卡瓦瓦访问苏联时,请求苏联政府帮助修建铁路,却再度遭拒绝。当时中国首要目标是获得亚非国家的政治支持,打破外交孤立。当时的对外经委主任方毅向周恩来谏言称援建坦赞铁路“恐怕国力吃不住” ,周恩来说, “更重要的是还具有军事上和政治上的意义。 ”政治考量是要走出孤立,获得同情,在国际舞台上取得一席之地。在这样的背景下,援建坦赞铁路是一个正确的决定。坦赞铁路跨越的不仅仅是东非大裂谷带,还有一段长达近 40 年的历史。它和沿途修建的 320 座桥梁,22 条隧道、93 个车站,以及长眠在坦赞大地的 64 位中国工人,共同构筑了新中国 60 年历史中一个独特的符号。它是新中国早期对外援助的典范和缩影,它是中国外交中的一笔无形资产,它甚至被看作中国与非洲甚至中国与整个第三世界“兄弟情谊”的丰碑;但时过境迁之后,如今的坦赞铁路也面临着冗员负担沉重、资金不足和管理不力等经营困难,这又给中国的援外工程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