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第19课《登勃朗峰》课件(共46张PPT).ppt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9031619 上传时间:2019-07-21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2.0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9课《登勃朗峰》课件(共46张PPT).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第19课《登勃朗峰》课件(共46张PPT).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第19课《登勃朗峰》课件(共46张PPT).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第19课《登勃朗峰》课件(共46张PPT).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第19课《登勃朗峰》课件(共46张PPT).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登勃朗峰,马克吐温(美国),导入新课,徒步旅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艰难和困苦,对于某些人来说,却是享受,是一个亲近自然、洗礼心灵的方式。许多人在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每一次远行,都是一种心灵上的升华,每一步,都是对人生的诠释,对自然的热爱。今天,我们随着马克吐温的脚步,去勃朗峰来一次绮丽之旅。,教学目标,1正音识字并理解重点字词。 2.朗读课文,理清写作思路,领略美景与趣事。 3了解游记的特点,学习散文笔法与小说笔法并用的写法。 4品味作品语言略带幽默与书卷气息的语言风格。 5.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检查预习,颠簸din b 辚辚(ln) 巉峻(chn) 拾级(sh) 霓裳(n)

2、 隧道(su) 俯瞰(kn) 穹顶(qing) 皑皑(i) 缭绕(lio) 沟壑(h) 打嗝(g) 纷至沓来(t) 翌日(y) 瞬息万变shn 名副其实 f,翌日:次日。 焦炙:形容心里十分焦急、如同火烤一样。 俯瞰:俯视,从高处往下看。 穹顶:悬垂的半球体空间或面积。 拾级:逐步登阶。拾,轻步而上。 巉峻:险峻陡峭。 皑皑:形容洁白的样子。常用来形容雪和为雪所覆盖的事物。,理解词义,颠簸:一连串的突上突下的上下震荡。 络绎不绝:形容人、马、车、船等连续不断。 物有所值:物品用处和它的价值很相符。 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很多,一时看不过来。胜,尽。 轻歌曼舞:音乐轻快,舞姿优美。交相辉映:各种光

3、亮、色彩等互相映照。 纷至沓来:形容接连不断地到来。纷,众多,杂乱;沓,多,重复。,理解词义,知识链接,勃朗峰,阿尔卑斯山脉最高峰,也是西欧第一高峰,海拔4 807米,法语意为“银白色山峰”,位于法国和意大利边境。勃朗峰地势高耸,常年受西风影响,降水丰富。冬季积雪,夏不融化,白雪皑皑,冰川发育,约有200平方公里为冰川覆盖,顺坡下滑,西北坡法国一侧有著名的梅德冰川,东南坡意大利一侧有米阿杰和布伦瓦等大冰川。建有科学研究实验站。勃朗峰设有空中缆车和冬季体育设施,为登山运动胜地;山峰雄伟,风光旖旎,为阿尔卑斯山最大的旅游中心。,冰塔林,马克吐温(Mark Twain),美国作家、演说家,真实姓名是

4、萨缪尔兰亨克莱门(Samuel Langhorne Clemens)。“马克吐温”是他的笔名,原是密西西比河水手使用的表示在航道上所测水的深度的术语。代表作品有小说百万英镑、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等。作品前期以辛辣的讽刺见长,到了后期语言更为激烈。,作者介绍,作者简介,整体感知,本文是一篇游记,记述了作者与友人游览勃朗峰的经历,或浓墨重彩,或简笔勾勒,笔法多变:写上山,用散文笔法,描绘山中奇景,嶙峋的怪石,变幻的光影,引出无限感慨;写下山,以小说笔法,叙述奇人奇事,惊险的旅途,怪异的车夫,富有传奇色彩,令人读之,妙趣横生。,梳理思路,【第一部分(第1段)】写作者徒步前往勃朗峰时在路

5、上的所见所想。 【第二部分(26段)】写作者抵达阿冉提村前看到的勃朗峰变幻的美景。 【第三部分(711段)】写作者前往沙蒙尼途中偶遇的奇人奇事。,内容探究,找出描写所见景物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地方的什么景物。 第2自然段,写脚下峡谷:清流瀑布; 第3自然段,写勃朗峰:白雪覆盖,日照其上,光艳耀目; 第4自然段,写勃朗峰周围的山峰:浅棕色的光秃尖岩; 第56自然段,写勃朗峰附近的一座峰巅:色彩斑斓,彩霞满天,白云缭绕,变幻无穷。,“眼前的绚丽色彩以及它们的无穷变幻便是我们从飘浮的肥皂泡中看到的一切其价值会是多少呢?”这里联想到肥皂泡,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慨?作者的感慨是:那些美好的事物往往是瞬息万

6、变的,同时又是虚幻的,短暂的。,为什么“威严的穹顶也随之愈升愈髙”?“我们”不断地攀登,离勃朗峰越来越近, “我们”跟它相比越来越小,给人的感觉就是“威严 的穹顶也随之愈升愈髙”。,“天气灼热难当,乘坐在缓慢爬行的骡背之上和辚辚前进的马车里的男男女女,焦炙于火辣辣的艳阳之下,真是可怜可悯。”为什么作者认为乘车骑骡的游客“可怜可悯”? 因为他们是花了钱坐车的,要让钱花得值,如果他们下车来就觉得钱白花了,所以不会像我们那样在树林中避暑纳凉,稍作歇息。含蓄地写出了他们被金钱所束缚住了,迷失了人的自然天性。,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从中感受到景物怎样的特点?产生了怎样的联想?速读第26自然段,从文中找出面

7、对景物作者所产生的独特的感受。第一处景物:美不胜收。 第二处景物:威严,独踞苍穹。 第三处景物:奇特。 第四处景物:轻柔,美丽。 眼前的绚丽色彩以及它们的无穷变幻便是我们从飘浮的肥皂泡中看到的一切,泡泡所到之处,种种色彩变幻,尽被摄入其中。自然界中最美丽最精致的造物,莫过于肥皂泡泡了:刚才空中的华丽色彩,天衣云锦,恰如那在阳光下破裂并蔓延开去的肥皂泡。我想,假如世上只有一个肥皂泡,其价值会是多少呢?,1.本文记述了一次愉悦的旅行,写景状物极其生动,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描绘了雄壮、奇伟、变幻多姿的山中所见之景,从多角度叙述了富有传奇色彩的车夫精彩的驾车本领; 2.语言幽默风趣,细细品味,趣味横生

8、。,品读语言,第4段中哪个词能体现勃朗峰周围山峰的形状?写这些内容有何作用?,奇形怪状。用比喻的手法描绘山峰的奇特形状,表现这里景色的特征。,向山下的阿冉提村进发之前仰面遥望附近的一座峰巅时,用了“色彩斑斓,彩霞满天,白云缭绕,轻歌曼舞”,四字词语连用,词藻华丽且用词准确,令人耳目一新。,品读语言,品读语言,取道黑首欣赏瀑布,“清流急湍,环顾四周,岩壁巉峻,丘岗葱绿,美不胜收” 一连串四字词语,语言整齐,极富文学意味。,“如果这位王爷的车技略欠敏捷或者说,不是老天有意安排,在他离开阿冉提时喝得酒气醺醺结果就不会是这样的了。”你如何理解这句话所表达的情感? 作者认为,车王能超过游客车队,我们住进

9、上等的房间,一是因为车王车技非常敏捷,二是因为“喝得酒气醺醺”,借着酒的力量,车才驾驶得又快又好,而这些冥冥之中,仿佛又是上天的有意安排。语言幽默诙谐。,品读语言,作者叙述下山的经历,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描绘了惊险的旅途、怪异的车夫,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每当我们险遭不测时,他总是面不改色,和颜悦色地说”用“我们险遭不测”的害怕和车夫的“面不改色”“和颜悦色”形成对比,表现车夫的镇定、大胆,敢于冒险,造成了幽默的效果。,“车王”赶马车“什么乱石废物,沟壑旷野,一概不顾有时一两个轮子着地,但大多数时候腾空而起”“每当我们险遭不测时,他总是面不改色,和颜悦色地说:只当是种乐趣吧能坐上车王的车的

10、人,可是少之又少啊看到了吧,真如我说的,我就是车王。”等句子,无不暗含着诙谐与幽默,读来饶有兴味,让读者感受到奇人及奇事之乐。,品读语言,写作特点,作者在文中记述 了与友人游览勃朗峰的经历,或浓墨重彩,或简笔勾勒,笔法多变,妙趣横生。写上山,用散文笔法,描绘山中奇景、嶙峋的怪石、变幻的光影,引出无限感慨;写下山,以小说笔法,叙述奇人奇事、惊险的旅途、怪异的车夫,富有传奇色彩。,作者是如何将景物的特点描绘出来的? 第一处,通过视觉和听觉,写出景物的美;第二处,远观勃朗峰,“独踞苍穹”的“踞”形象地写出了其威严的特点; 第三处,运用比喻,把山峰的形状比作“美女的纤指”“主教头上的帽子”,写出了山峰

11、形状的奇特; 第四处,运用比喻,将“朵朵白云”比作“游丝蛛网”和“身披霓裳羽衣的纯洁天使”,突出白云的纤巧、轻柔、美丽。,第2段从哪些角度写了什么景色?,从视觉写了沿途所见的清流急湍、岩壁巉峻、丘岗葱绿;从听觉写了瀑布的声响。,再读课文,欣赏奇人奇事,1找出描写车夫的句子,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车夫的?写出了车夫怎样的特点? 语言描写:“不必为此烦恼静下心来不要浮躁他们虽已扬尘远去,可不久就会消失在我们身后的。你就放下心坐好吧,一切包在我身上我是车夫之王啊。你看着吧!”“哈,看到了吗?如我所说吧我可是名副其实的车夫之王啊。” “只当是种乐趣吧,先生们,这种情况不常见,但很不寻常能坐上车王的车

12、的人,可是少之又少啊看到了吧,真如我说的,我就是车王。” 通过语言描写,写出了“车夫之王”驾车本领高超,自信自得,为人热情,乐于与人交谈。,神态描写:出发前,“把握十足”;途中飞速行车时“神情威严”;险遭不测时,“面不改色,和颜悦色”。 通过神态描写,写出了“车夫之王”相信自己高超的驾车本领,飞速行车时的全神贯注、镇定,关心他人心理。 行车情景:“有时一两个轮子着地,但大多数时候腾空而起。”这种情况下“车夫之王”还“时不时地掉转头来”。通过写行车的惊险,“车夫之王”却气定神闲,突出“车夫之王”驾车技术的高超。,写“车夫之王”与写其朋友笔法不同,试具体分析。,写“车夫之王”是浓墨重彩,从多角度展

13、开描写,突出“车夫之王”是本领高超的传奇人物,写其朋友是简笔勾勒,朋友作为“勃朗队长”,爬山次数和向导水平更高。可见这里的奇人奇事还有许多,“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给读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为什么用了一整段文字描写肥皂泡?,【交流点拨】眼前的绚丽色彩,正像人们透过肥皂泡看到的世界,那样精彩,色彩斑斓,但却转瞬即逝,它们又在无穷地变幻着,不能长久,不能永恒,作者感悟到历史变迁,人世沧桑,个人在时光的长河中非常渺小。,旅途上不但有美景,还有奇人奇事,作者从哪几个角度刻画了“车夫之王”?,语言、动作、侧面衬托,这篇课文记述了作者登勃朗峰的经过,描述了沿途所见的奇景、奇人和奇事,表现作者对所见景色的赞

14、美和对车夫车技的赞叹。,主旨探究,拓展延伸,谈感悟,你一定也登临过很多山,也一定遇到过人生中的一座座“山”,也曾生发出无数的感慨吧!请打开记忆的匣子,选择你所遇到的“山”,把你登山的感悟写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畅所欲言1.学了这篇课文,我想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名言。读书固然重要,“行万里路”也很重要。 2.“行路”实际上是在实践中学习,在感受中感知。行路可亲见亲历,增长见识; 3.可透过游历印证从书上得来的“知”; 4. 透过亲历亲见考察事物的变化及其变化原因,即孔子讲的“我之游,观其所变”; 5.可在游历中将自己的知识和学说施之于“行”。,小结大禹是在随父治水中悟到了“宜疏不宜堵

15、”的治洪原理。孔子十分重视实践在学习中的作用,并通过周游列国治国安邦来印证所学。李时珍、徐霞客、马可波罗、达尔文、哥伦布都是靠“行路”写出了宏伟巨著或取得重大发现。所以,同学们,请记住,我们不但要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那些年征服勃朗峰的勇者,登顶勃朗峰第一人,在霞慕尼小镇的中心有一座雕像,雕像描绘的是波尔马特(Balmat) 正在给索绪尔(Saussure)指勃朗峰登顶路线的情景。1786年8月8日,波尔马特(Balmat)在一位名叫帕卡德(Paccard) 的医生的陪同下,于当天下午6 点23 分首次登顶勃朗峰。这距离索绪尔(Saussure)1760 年第一次发出悬赏,已经过去了26年。,1787年8月,由Balmat做向导,索绪尔亲自率领一支20多人的登山队登顶勃朗峰,从此向世人揭开勃朗峰神秘的面纱,这一事件被视为现代登山运动诞生的标志,后人也把索绪尔这位伟大的登山者尊为现代“登山运动之父”。,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