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冲刺必备伴随着教师资格考试统考形势逐渐成熟,未来的时间内,越来越多的同学,特别是师范生会面对新的国考- 教师资格考试。在此,根据试点地区的历年考试情况,对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中学部分进行简短的考情分析,并对 2015 年下半年的考情做一定的预测。教师资格考试的题型和分值现已基本定型,分别为单选题、辨析题、简答题及材料分析题。其中单选题 21 题,一题两分,出题顺序基本上按大纲的章节排列顺序。辨析题四题,一题八分,难度相对较大。简答题四题,一题十分。材料分析题两题,一题十八分。以下我们按照这个顺序,逐一进行考情分析。首先,由于单选题的考点比较多,基本上都有涉及,特别需要注意的是
2、第一章。其次,辨析题。从12 年到 15 年上半年以来,除 14 年考过第八章班级管理一题外,辨析题涉及到的考点分别集中于第一章、第三章、第四章及第七章。第一章考过的有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制度、教育目的及教育功能等。第三章涉及到教学的本质、教学原则、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第四章涉及到学习迁移、强化、学习动机、定势、知识与能力。第六章涉及到德育的定义、过程、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等。需要注意的是关于第一章教育的本质,除 15 年,每年都进行了考察。再次,简答题,涉及到的考试范围比较广,但主要集中在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及第五章,特别是中学课程这一章节,考频较高,这几年考试中出现了五题。最后,材料分析题
3、主要集中于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七章,其他章节偶有涉及。12 年为教学原则、青春期的心理发展、德育原则和方法,13 年为德育原则和方法、创造性思维、启发性教学原则及气质,14 年为影响身心发展的因素、学习迁移、德育原则等、15 年为德育原则、功能固着,故材料分析题考频相对较高的是中学德育这一章。综上所述,在 15 年下半年的教师资格考试备考过程中,我们应该有所侧重。第一章为客观题的重要章节,偶考主观题。第二章多为主观题,考频高。第三、四章,客观题和主观题皆有涉及,特别是材料分析、简答题等。第五章以简答题和材料分析题居多,第七章尤为引起重视,VIP 章节,主观题的热门考试章节。第六章和第八章
4、考频相对不高。同时,根据 15 年上半年的考题来看,以后的教师资格考试内容难度会逐渐加大,考点越来越细,综合知识要求高,这就要求广大考生在备考过程中,除对常规重点的识记,还要对一些冷门知识点进行重视和掌握。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第二章中学课程第三章中学教学第四章中学生学习心理第五章中学生发展心理第六章中学生心理辅导第七章中学德育第八章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辨析题教育知识与能力是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考试中学学段必考科目之一。 教育知识与能力主要涉及四种题型,即单选题、辨析题、简答题和材料分析题。以往考生普遍反映,在过往的考试中,他们很少接触到辨析题。甚至有部分考生在考试作答中,误将辨析题等
5、同为判断题,按照判断题的做题思路答题。基于这样一个情况,通过对真题的深入分析和研究,可以看出教育知识与能力中辨析题主要有以下命题特点:(1)将容易混淆的概念等同。如,12 下半年“负强化就是惩罚 ”,13 上半年逆向迁移即负迁移,14 上半年“注意转移就是注意分散”等。这类型题目的最大特点,就是在表述上采用“即/就是” 。这种题型多半是错误理解。(2)关系型知识,扭曲两者的关系。如 12 上半年“知识多少与能力高低成正比 ”、 “个体的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是一致的” 、13 上半年, “遗传素质决定能力发展的水平” 。这类型题目的特点是,在表达两个概念或知识点之间是某种关系,要么正反比例、要么决
6、定关系、要么改变关系等。这种题型多半理解有误。(3)影响性质类型,片面看到一个方面。如,13 下半年“ 心理定势对问题解决只有消极影响” ,14 上半年“非正式群体在班级管理中只有消极作用” 。这类型题目的最大特点,就是在表述上采用“只有消极影响” 。这种题型多半是错误理解。看到“只有”的表述务必要谨慎。(4)自相矛盾类,全都要,没有立场。如,14 上半年“直观教学既是手段又是目的 ”。这类型题目的最大特点是,什么都想集于一身。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是“既是又是” 。在了解辨析题命题规律的基础上,发现作答辨析题必须坚持一个原则,即“先判断,后解析” 。辨析题的作答必须先做出正误判断,然后再阐述理由
7、。切记直接解释,或者只判断不解析。答辨析题的作答模板: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正确的。 A 指的是 ,B 是 。因此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正确的。1.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效果越好。 错误。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之间有着相互制约的关系。在一般情况下,学习动机增加,学习效果也会提高。但是,动机水平并不是越高越好,动机水平超过一定限度,学习效果反而更差。因此,并不是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效果越好。2.根据过度学习的规则,学习时复习的次数越多越好。错误。过度学习是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熟以后的附加学习。过度学习并不意味着复习次数越多越好。研究表明,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 150%时,记忆效果越好;超过 150%时,效果并不递增,而
8、且很可能引起厌倦、疲劳等而成为无效劳动。3.技能是习惯。#*错误。技能是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确保某种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而习惯是指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和特殊倾向。所以技能不是习惯。4.负强化和惩罚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错误。负强化和惩罚是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提出来的。强化的意义在于增加行为发生的频率,而惩罚的意义在于减少行为发生的频率,这是两者在本质上的区别。5.空间知觉是人脑对事物的顺序性和延续性的反映。错误。空间知觉包括对物体的形状、大小、方位和远近等特性的知觉。人脑对事物的顺序性和延续性反映属于时间知觉。6.备课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
9、件,备课时教师应把全部精力放在钻研教材上。 错误。备课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只有备好课才有可能上好课。但教师在备课时,一般需要做好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考虑教法的工作,而不是把全部精力放在钻研教材上。7.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 错误。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和促进作用,而不是决定性的作用。我们不能夸大教育的作用。如果没有遗传为之提供生理基础,没有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没有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和促进作用是不可能的。8.人们对自然景色的欣赏,对英雄人物的赞扬,这些情感内容是理智感。 错误。题干所述为美感。理智感是人对认识活动的成就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态度体验;
10、美感是人对客观事物和对象的美的特征的体验,即具有一定审美观点的人对事物的美的评价而产生一种肯定、满意、喜悦、爱慕等情感。9.在同化性迁移中,决定迁移的关键成分是在最初的学习中建立起来的。 正确。因为原有经验结构在迁移过程中不发生实质的改变,只是得到某种充实。10.与粘液质的气质类型相对应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是开朗型。错误。与黏液质的气质类型相对应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应该是安静型。 11.评价量表和行为检查单有一定的关系。正确。二者都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判断,可以在观察过程中或结束后使用。但二者的评价标准不同,检查单只需要作定性的判断,而等级评价量表要作定量的判断。12.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是
11、45 岁。错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是 23 岁,45 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13.学习是导致有机体行为变化的唯一因素。错误。行为的变化除学习可以引起外,别的因素如疾病、疲劳均可导致。14.德育就是品德教育。错误。二者不完全等同,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品德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一部分。15.中小学教师应当具备的知识方面的素养要求就是指对学科专业知识的精通。错误。教师不仅要精通所教学科专业知识,也要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和良好的教育理论知识等。16.教材就是教科书。错误。教科书只是教材的主要部分,此外还有其他内容。17.教学无论效果怎样,都具有教育性。错误。只有有效的教学才对学生的发展有
12、积极的教育影响。18.备课就是备教材。错误。备教材仅仅是备课的一方面,此外还有备学生、备教法。19.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情境中学生学习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错误。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20.教育行动研究是以教师的教育实践为主要导向的。错误。教育行动研究,亦称教师行动研究,是指教师在现实教育教学情境中自主进行反思性思索,并以解决工作情境中特定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强调研究与活动一体化,使教师从工作过程中学习、思考、尝试和解决问题。#*21.历史研究法主要是用来描述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一种方法。错误。历史研究法的确是要描述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但它绝不仅仅
13、停留在这一步。确切地说,教育科学的历史研究法,是通过收集某种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事实,加以分析研究,从而揭示其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它不是单纯地描述具体的历史事件或人物,而是通过探求研究对象的发展过程,来研究现在和预测未来。因此,这一说法错误。22.观察法只能得到教育现象表面性的和感性的材料,所以在教育研究中要少用观察法。错误。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感官和辅助仪器,对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进行系统考察,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一种科学方法。虽然它只能有助于研究者了解事实现象,而不能解释其原因是什么。但它最大的优点是简便易行,真实自然。所以,观察法是教育学、心理学,也是科学研究中使
14、用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23.分组教学是为了克服班级授课制的弊端而提出来的,因此它比班级授课制优越。这句话是不正确的。分组教学比班级上课更适应学生个人的水平和特点,便于因材施教,有利于人才的培养;便于学生的交流合作;有助于学生组织能力、管理能力、表达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在与小组成员的竞争与合作中,强化自己的学习动机。但是,分组教学较难科学鉴别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在对待分组教学上,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意愿常常与学校要求相矛盾;分组后有可能产生一定的副作用,使快班学生产生骄傲,慢班、普通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24.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这种说法是正确的。(1)教学过程中有两类
15、不同性质的活动 (教和学),但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是学生与其所学的知识之间的矛盾(教师提出的教学任务同学生完成这些任务的需要、实际水平之间的矛盾) ,实际上也就是学生认识过程的矛盾,是认识主体与其客体之间的矛盾,因此学生的认识活动是教学中最主要的活动,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2)教学过程作为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表现在以下几点: 认识对象的间接性与概括性;认识方式的简捷性与高效性;教师的引导性、指导性与传授性(有领导的认识);认识的交往性与实践性; 认识的教育性与发展性。25.盲人失去视觉,通过实践活动使听觉更加敏锐的现象是感觉的补偿。这种说法是正确的。感觉的补偿作用是指一种感觉的丧失可
16、由其他感觉来弥补。盲人失去了视觉机能,会增强其听觉、嗅觉、触觉等感觉的感受性,以发挥其补偿作用。26.品德的心理结构具有统一性。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品德的知、情、意、行具有统一性。一个人的思想品德是多种基本心理成分的有机统一。四种成分既各有其重要地位作用,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品德的完整面貌。学生品德的形成有赖于四种心理成分的协调发展。27.任何人的发展都不能离开遗传素质。这种说法是正确的。遗传素质是指从上一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形态、结构以及器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这些遗传素质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人的发展就是在人类特有的遗传素质基础上展开的。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
17、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不能决定人的发展;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28.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这种说法是正确的。(1)学生思想品德的任何变化,都依赖于学生个体的心理活动。任何外界的教育和影响,都必须通过学生思想状态的变化,经过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才能发生作用,促使学生品德的真正形成。(2)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实质上是对外界教育因素的分析、综合过程。教育者应当自觉利用矛盾运动的规律,促进学生思想矛盾向社会需要的方向转化。(3)学生的自我教育过程实际上也是他们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斗争的过程也是学生品德不断发展的过程,这一规
18、律要求教育者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发挥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29.精神状态与注意力的变化模式可分为三种:先高后低,先低后高,中较低、两头高。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精神状态与注意力的变化模式的三种:(1)先高后低。很多情况下,个体在学习工作的最初阶段精神状态往往是最好的,此时有足够的动力与精力,因此注意力在工作的起初也最容易集中到注意对象上。然而随着工作的进程,精神状态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下降,注意力也随之降低。这#*是一种先高后低的模式。(2)先低与后高。个体在工作学习的开始阶段还没有完全进入状态,受到各方面新异刺激的干扰,因此此时的注意力往往不是很高。但是随着工作的进程,环境
19、的熟悉性逐渐增加,在更加放松和熟悉的状态下注意力会逐渐提升。(3)中间高,两头低。个体在工作的开始阶段需要适应环境,避免刺激的干扰,而工作即将结束时也会有心态的起伏、精力的衰减,因此在学习工作的最初和最后阶段其精神状态都没有达到最佳,注意力也因此受到影响。与此对应,在工作的中间阶段属于个体最佳的精神状态和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刻。30.信度高,效度不一定高;效度高,信度一定高。这种说法是正确的。信度是指一个测验量表的可靠程度(或可信程度) 。效度是指一个测验工具希望测到某种行为特征的有效性与准确程度。信度是效度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可信的测验未必有效,而有效测验必定可信。31.新课程背景下的教
20、学评价从单一走向了多元。这种说法是正确的。(1)题干的描述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评价的特点之一。除此之外,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评价的另外两个特点是:由甄别走向发展,由重结果走向重过程。(2)教学评价的多元化主要体现在: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实现教学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实现评价方法与评价手段的多样化。32.疏导原则即循循善诱原则。这种说法是正确的。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很善于诱导他的学生,其弟子颜回这样称赞道:“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疏导原则也就是循循善诱原则。33.建构主义
21、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提出质疑,强调知识的动态性。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建构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提出质疑,强调知识的动态性。首先,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而是随着人类进步而不断改正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和解释。其次,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此外,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但学习者仍然会基于自已的经验背景进行理解并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34.知觉的整体性主要依赖于知觉者本身的主观状态,其中最主要的是知识与经验。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当知觉对象提供的信息不足时,知觉者
22、总是以过去的知识经验来补充当前的知觉。例如,给动物学家一块动物身上的骨头,他可以塑造出完整的动物形象来。这对于缺乏动物解剖学知识的人来说,是不可能办到的。35.讲授法是一种注入式的教学方法。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1)注入式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从主观出发,把学生看成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向学生灌注知识,无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启发式则是指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采取各种有效的形式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指导他们自己去学习的方法。(2)如果一位教师能够用启发式的思想去使用讲授法,那么题干的结论就是不成立的。因此,不能单纯地说某一种方法是注入式还是启发式的,这取决于教师是怎么使用这种
23、方法的。36.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广义的教育,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广义的教育可能是无组织的、自发的或零散的,也可能是有组织的、自觉的或系统的。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37.知识经验越丰富,理解就越深刻,对事物的知觉也就越完整、精确。这种说法是正确的。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说明的加工过程。知觉的理解性与人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密切关系。知识经验越丰富,理解就越深刻,知觉也就越完整、精确。38.品德的形成是一个由内到外的转化过程。这种锐法是不正确的。
24、品德的形成是一个从外到内的转化过程,是社会规范的接受和内化,大致经历三个阶段。依从即表面上接受规范,按照规范的要求来行动,但对规范的必要性或根据缺乏认识,甚至有#*抵触情绪。它是规范内化的初级阶段,是品德建立的开端。认同即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规范,并试图与之保持一致。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社会规范及其价值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此时,稳定的品德形成。39.技能就是程序性知识。错误。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区别于知识。程序性知识虽与活动动作的执行密切相关,但它仍只是一类专门叙述活动规则和方法的知识。40.认知策略有很多种,每一种策
25、略都具有普遍的适应性。错误。认知策略有很多种,每一种策略都有其适用的特定条件。在学习的不同阶段、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及其不同类型的学习者,各种认知策略的适用性不尽相同。41.定势对问题解决总是起积极作用。错误。定势对问题解决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而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消极的思维定势是束缚创造性思维的枷锁,起消极影响。42.人在激情状态下认识和自信能力会减弱,所以总做错事情。错误。激情是一种强烈的情感表现形式,往往发生在强烈刺激或突如其来的变化之后,具有迅猛、激烈、难以抑制等特点。人在激情的支配上,常能调
26、动身心的巨大潜力,认识和自信能力不会减弱,不会总做错事情。43.操作技能的模仿必须在定向的基础上进行。正确。操作技能的形成分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与操作熟练四个阶段。定向是第一个阶段,模仿以及后续的阶段必须在定向的基础上进行,否则会具有盲目性,制约着操作技能的学习效率。44.美育就是指艺术教育错误。美育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要通过各种艺术以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来进行,通过艺术进行的美育就是艺术教育。由此可见,艺术教育只是美育的一部分。45.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权利。错误。政治制度决定着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权利;在一
27、个国家什么样的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基本上是由政治决定的,政治制度决定了教育的性质。46.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排斥教师的介入和指导。错误。新课程虽然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同时也注重教师的指导作用。47.德育普遍存在于一切教学之中。正确。德育途径主要包括直接的道德教学和间接的道德教育,直接的道德教学包括思想品德课和时事政治课。间接的道德教育包括思想教育外的其他各科教学、活动课程和课外活动等一些教学形式。所以,德育普遍存在于一切教学之中。48.知识经验越多,创造性思维产生的可能性越大。正确。要确保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知识经验是必不可少的。知识经验是思维的原料,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知
28、识经验越多,创造性思维产生的可能性就越大。49.课外辅导是因材施教的重要途径之一。正确。课外辅导可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是因材施教的重要途径之一。50.德育的途径就是通过教学,做到教书育人。错误。教学仅仅是德育的一个途径,德育还有许多途径。51.率先使用“班级”一词的是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错误。夸美纽斯对班级组织进行了论证,奠定了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率先使用“班级”一词的是埃拉斯莫斯。52.现代班级管理强调以教师为核心建立管理机制。错误。班级管理的对象是学生,所以应以学生为中心建立管理机制。53.智育就是知识教育。#*错误。智育不等同于知识教育,知识教育只是智育的一个方面。54.反复阅读结
29、合尝试背诵的效果优于单纯的重复阅读。正确。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可及时发现学习中的薄弱点,从而在重复学习时有针对性地加强薄弱点的学习。55.单独进行的创造性思维训练效果最好。错误。单独孤立地进行的创造性思维训练是舍本逐末的做法,有效的创造性思维训练应与各学科教学相结合。56.技能是一种本能行为。.错误。技能是在后天不断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与完善的,而不是通过遗传得来的。57.惩罚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措施,体罚作为一种惩罚措施也可适当运用。错误。惩罚不等于体罚,必须严格避免体罚。58.常规性问题和创造性问题是绝对的,不可因人而异。错误。二者是相对的,同样一种问题解决的方式,对甲可能属于常规性的,对乙可
30、能就是创造性的。59.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正确。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促进人的身心发展。60.课程只包括智育的内容。错误。课程是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61.学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重要途径。正确。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高效率的科学知识再生产的主要途径。62.古代雅典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教育内容单一,方法较严厉。错误。题干所指是斯巴达的教育。63.生在改革开放时代的青少年一定能成为全面发展的人。错误。这是新时代环境决定论的观点。64.常规性问题和创造性问题是绝对的,不可因人而异。错误。二者是相对的,同样一种问题解决的方式,对甲可能属亍:
31、常规性的,对乙可能就是创造性的。65.态度是通过遗传继承的。错误。态度是通过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并非天生的,66.只要有强迫观念,就有神经症的表现。错误。大多数人都有过强迫观念,但只有当它干扰了我们的正常适应时,才是神经症的表现。67.学生对真实性的问题不理解时,可以给以间接指导。错误。因为事实性的问题不能靠知识经验和思维加以推理,因此对这些问题应给以直接指导。68.非正式群体对个体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主要取决于教师对它的管理。错误。非正式群体对个体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主要取决于非正式群体的性质以及与正式群体的目标一致程度。69.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这种说法是正
32、确的。学校是专门培养人的机构,要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就需要通过教学、课外校外活动、生产劳动等途径来实现。教学在学校教育工作中所占时问最多,涉及面最广,对学生的发展影响最全面深刻,对学校教育质量的影响也最大。所以,学校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主。70.学生学习了知识以后,思想品德自然会随之提高。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因为教学的教育性必须要经过教师给学生施加积极影响,必须通过启发、激励,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积极的态度时,教学的教育性才能得以实现,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学习知识和思想品德的提高结合起来。71.正强化可以增强反应频率,负强化可以降低反应频率。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强化有正强化和负强化
33、之分。正强化也称积极强化,是通过呈现想要的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负强化也称消极强化,是通过消除或中止厌恶、不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两者都可以增强反应的频率。#*72.由于无意注意缺乏目的性,因此学习中不能依靠无意注意,只能依靠有意注意。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无意注意更多地被认为是由外部刺激物引起的一种消极被动的注意,是注意的初级形式。人和动物都存在无意注意。虽然无意注意缺乏目的性,但因为不需要意志努力,所以个体在注意过程中不易产生疲劳。因此,学习中教师会经常通过各种方式以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73.学校与家长、社会的协调的主
34、要力量是社区教育机构。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班主任是协调校内外教育的主要力量。班主任要对班级实施有效的教育与管理,必须要争取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的配合,调动各种积极因素。班主任要充分发挥本班任课教师的作用,协助和指导班级团队活动,争取运用家庭和社会教育力量。74.结构主义课程理论与活动课程理论存在本质的差别。这种说法是正确的。结构主义课程理论是在学科课程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强调学科结构的重要性,它主张课程要分科设置,每门学科的课程要根据科学的联系性、连贯性进行编制。活动课程理论是和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相对立的一种课程理论,它主张课程内容要适合儿童的需要和接受能力,要求以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没有固定
35、的课程标准和教材。所以说,二者有本质差别。75.超额学习越多,记忆效果越好。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学习程度太小或太大,都不利于对知识的记忆。实验证明,过度学习(超额学习) 达到 50%,即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 150%时,学习的效果最好;超过 150%时,效果并不递增,很可能引起厌倦、疲劳而成为无效劳动。过度学习是指学习达到恰能背诵之后再继续学习。76.惩罚法能消除不良行为,强化法能培养新的适应行为。因此,两者结合使用会更有效。这种说法是正确的。惩罚是指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反应的过程。强化是采用适当的强化物而使机体反应频率、强度和速度增加的过程。在消除学生的不
36、良行为时,可以选择使用惩罚法,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时可以使用强化法。当然,二者结合起来使用,效果会更好。77.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唯一途径。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有教学、课外活动、团队、班级活动和社会实践等。其中,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它与课外活动、班级活动和社会实践等其他教育途径互相配合,都在教育活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78.教育制度就是学校教育制度。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各项规定的总称。广义的教育制度包括生活惯例习俗、教育教学制度、学校管理制度、学校教育制度、教育行政体制、教育政策法规、教育价值理念七个
37、方面。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79.特殊迁移的范围比一般迁移的范围广。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一般迁移也称非特殊迁移、普遍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态度对另一种具体内容学习的影响,即原理、原则和态度的具体应用。具体迁移也称特殊迁移,是指学习迁移发生时,学习者原有的经验组成要素及其结构没有变化,只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要素重新组合并移用到另一种学习之中。因此,一般迁移的范围比特殊迁移的范围广。80.个体心理发展的速度可以有个别差异,但发展是不可逆的,也不
38、可逾越。这种说法是正确的。个体心理发展的定向性与顺序性表现在:在正常条件下,心理的发展总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尽管发展的速度有个别差异,会加速或延缓,但发展是不可逆的,也是不可逾越的。81.德育只需依靠思想品德课。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我国学校德育途径是广泛多样的,其中基本途径是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 与其他学科教学。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 )与其他学科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学校以教学为主,因此,思想品德课之外的其他各科教学是学校德育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此外,德育的途径还有社会实践活动,课外、校外活动,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活动和班主任工作等。8
39、2.学校可以为了教学而忽略其他事情。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这既是由教学本身的性质决定的,也是多年来教育工作经验的总结。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轻视甚至忽略其他工作,应当坚持“教学为主,全面安排”。83.差别感受性强的人差别感觉阈限高,两者成正比关系。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阈限,又称最小可觉差;能够感受刺激之间这一最小差异量的能力叫差别感受性。差别感觉阈限与差别感受性的关系和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关系相同,都成反比关系,差别感受性越强,差别感觉阈限越低。84.首因效应等同于近因效应。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
40、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也叫最初效应。在通常情况下,印象形成过程中首因效应的发生更常见。近因效应是指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也叫最近效应。近因效应的产生,是由于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不断有引人注意的新信息出现,或者原来的印象已经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淡忘。因此,二者是不同的。85.生活经验证明,人们由于长期进行某一方面的训练,就可以使脑的某一方面反应能力提高,如印染工人可以比一般人具有更强的颜色鉴别能力,酿酒老工人具有敏锐的鉴别酒质的能力,这种现象说明后天教育决定了人的发展。此观点是错误的。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源泉
41、是个体主观能动性。故根据题干中描述的情况就认为后天教育决定了人的发展是有失偏颇的。印染工的较强的辨色能力是其发挥主观能动性参加社会实践劳动而形成的结果。86.讲授法是注人式的教学法。 此观点是错误的。讲授法并不等同于“注入式”教学法。(1)注人式也叫“填鸭式”或“满堂灌” ,是指教师从主观愿望出发,不考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接受能力,把学生看成消极、被动的客体,向学生灌输知识,要求死记硬背。(2)讲授法分为“注入式”讲授和“启发式”讲授两种。由于讲授法是一种单向性的思想交流,不易发挥学生的积极和主动性,容易形成“注入式”教学。但正确运用讲授法同样可以达到启发学生思维的目的。87.儿童对勇敢和冒险
42、不能分辨主要是他们抽象逻辑思维水平比较低的缘故。 此观点是正确的。儿童不能分辨勇敢和冒险是由于无法区分两者概念的差别,只注意两者在表现上的相似,是抽象思维水平低的缘故。88.认知策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及调控此说法错误。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及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知识认知和控制。元认知具有两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成分:一是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二是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而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三种。89.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错误。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
43、遍与特殊的关系。二者的区别在于,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教育的总要求,而培养目标则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具体要求,二者的联系在于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90.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他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 , 错误。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他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 91.精细加工策略实际上就是一种理解策略。 正确。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材料与头脑中已经存在的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92.定势对问题解决总是起积极作用错误。定势对问题解决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如解决一般问题时,定势可能会起促进作用,而对特殊问题,定势很可能起阻
44、碍作用。#*93.知识获得的首要环节是知识直观。 此说法是正确的。知识直观就是学习者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教材直观信息进行加工,从而获得感性知识的过程。知识直观是领会和理解科学知识的起点,是学生由不知到知的开端,是知识获得的首要环节。 94.价值辨析观点更强调价值本身,而不强调价值观的获得过程。 此说法是错误的。价值辨析强调的不是价值本身,而是强调通过辨析、获得价值观的过程。因为价值观念是人自身的一种内在价值,不易清醒地意识。 95.国家课程在实施上具有可选择性。 此说法是错误的。国家课程侧重于学生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共同素质。在实施上具有强制性。 96.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必须明确确立班级奋斗目标。此
45、说法是正确的。班级是学校中开展各类活动的最基本的基础组织,是按一定的教育目的、教学计划和教育要求组织起来的学生群体。班级形成的基础就是要有明确的共同目标。班级目标对班级建设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利于获得学生对班级发展的认同和支持;有利于引导班级发展方向,协调班级成员间的言行;有利于激发班级成员努力进取的行为动机 ;还可作为设计与选择班级活动的依据以及班级实施监督与考评的标准。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班级奋斗目标。班级的奋斗目标一般可分为近期的、中期的和远期的三种,目标的提出应由易到难、由近到远、逐步提高。教师应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学校的培养目标和班级群体的现实发展水平制定适当的明确的奋斗目标,并在实
46、现目标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班级成员的积极性,使实现目标的过程成为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过程。97在当前,如果学校教育不能保证家长所期望的教学质量,家长就有权拒绝送学龄儿童上学。 此说法是错误的。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保障的公益事业。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依法保证其按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 98.直接检验方式是检验假设的唯一方式。 此说法是错误的。通过实践检验假设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 99.处罚法能消除不良行为,强化法能培养新的适应行为。因此,两者结合使用会更有效。 此说法
47、是正确的。两种方法的作用不同,在消除不良行为的时候应该同时培养新的适应行为,所以两者结合效果会更好。 100.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的过程。此说法是正确的。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中逐步形成发展起来并接受其检验的。 101.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才能。 .正确。学校教育是目标明确、时间相对集中、有专人指导并进行专门训练的社会活动。此外,学校教育使个体处于一定的学习群体中,个体之间发展水平有差异,这也有助于个体的发展。如果学校教育能正确判断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种加速将更明显,更富有成效。 102.学生掌握的知识越多,智力发展水平就越高。 错误。知识不等于智力,学生掌握知识的多
48、少并不完全表明其智力的高低。 103.处罚法能消除不良行为,强化法能培养新的适应行为。因此,两者结合使用会更有效。 正确。两种方法的作用,在消除不良行为的时候应该同时培养新的适应行为,所以两者结合效果更好。 104.学习动机是学习过程中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唯一条件。错误。学习动机影响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但不是唯一的因素。105.想象可以创造出现实中尚未存在或不可能存在的新形象,因此它是超现实的。 错误。想象虽然可以创造出现实中尚未存在或不可能存在的新形象,但它是在人脑中储存的表象中改造加工的结果。无论想象如何新颖,其内容依然来源于客观现实。因此,想象不可能是超现实的。 106.焦虑情绪
49、对学习只有干扰和阻碍作用。 错误。高度的焦虑会干扰、阻碍学习活动,但焦虑不足也会使人不够兴奋、无法集中注意力,从而影响学习。因此,焦虑对学习并不是只有干扰和阻碍作用,适度的焦虑对学习的正常进行是必要的。 107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教师可以随意对待学生。 错误。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随意对待学生。学生是权利的主体,具有受教育权和人#*身权。无论何时,教师都应该尊重学生、真诚地对待学生,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 (专家点拨通过阅读题干中的字眼“随意”即可判断此题的对错。作答辨析题最重要的是“析” ,针对此题,考生要根据所掌握的知识围绕题干做出论述、进行分析,说明教师不可随意对待学生的原因。 ) 108.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正确。教师对成长中的儿童和青少年有着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但这种精神上的、道德上的影响并不是靠说教就能产生的,而是通过精神的感染、道德的潜移默化而产生的。同样,学生不仅对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水平做出反应,对教师的道德水平、精神风貌更会做出反应,用各种形式表达他们的评价和态度,这也会对教师产生积极的作用。因此,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109.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正确。教学是在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