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标要求: 1.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的主要史实,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2.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3.评述康熙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措施和作用,选修4中国历史人物评说 第一单元,选修4中国历史人物评说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玄武门之变 贞观之治 晚年的反省,唐高祖李渊 (618年-626年在位),唐高祖李渊,陕西人,世袭为唐国公。617年出任太原留守。隋末农民起义时,他乘机起兵攻入长安,建立唐朝。,唐高祖窦皇后四子表,玄武门之变,为争夺皇位继承 权,李世民率部下埋 伏于玄武门,射杀太 子李建成、齐王李元 吉,后逼李
2、渊退位, 自己登基称帝。,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 贞观政要卷一,从材料中,你看到了怎样的社会景象?,社会稳定、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富裕,唐初社会经济衰弊凋残,洛阳以东直至沿海,“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一、玄武门之变,二、贞观之治(627年-649年),唐太宗有关君、国、民三者关系的论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
3、。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在人君简静(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依据材料,体现了唐太宗怎样的治国思想?,一、玄武门之变,二、贞观之治(627年-649年),1.“存百姓”的民本思想,唐太宗有关君、国、民三者关系的论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 “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租”: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纳定量谷物 “调”:交纳定量的绢或布; “庸”: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也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北魏、隋、唐的赋役制度简表
4、,均田制 封建国家的重要的土地制度,北魏创立,沿 用到唐朝中叶,它是按人口分配的制度,但是分配的是国家掌握的“无主荒地”,不触动地主原有的土地。,一、玄武门之变,二、贞观之治(627年-649年),1.“存百姓”的民本思想,(1)经济:修养生息的政策(以农为本),戒奢从简,轻徭薄赋;不夺农时,劝课农桑;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简 唐律的死刑条目比前朝法律几乎删减了一半,与隋朝开皇律相比,把斩刑减为流刑的有92条,把流刑减为徒刑的有71条。 据说,贞观四年,判处死刑的全国总共才29人。 断狱律还规定,徒刑以上罪,断案后,如果罪犯不服可以提出再审;死罪则必须经过“三复奏”,三日
5、后才可以执行,唐律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中国古代法典,共12篇,502条。,一、玄武门之变,二、贞观之治(627年-649年),1.”存百姓“的民本思想,(1)经济:修养生息的政策(以农为本),劝课农桑,不夺农时;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轻徭薄赋,戒奢从简,(2)政治:慎用刑法(仁义为本,刑罚为末),(3)文化: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唐太宗尤提倡儒学,对群臣说:“我只喜爱尧、舜、周、孔的道理,有了它好比鸟有翼,鱼有水,失去它就要死,不可暂时失去。”他在位时,添筑学舍1200间,添加名额满2260员。各地学生相率来京师,高丽、百济、新罗以及高昌、吐蕃等也派遣贵族子弟来入国学,生徒多至8000余人,学校可称
6、极盛。 范文澜中国通史,唐太宗有关用人问题的论述:“为政之要,唯在得人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 “吾为官择人,惟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长 孙 无 忌,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魏征,用人不问出身,知人善用,用人原则:德才兼备,一、玄武门之变,二、贞观之治(627年-649年),1.”存百姓“的民本思想,(1)选贤任能,知人善任;广开言路,克己纳谏,2.重用人才的政策,(2)崇儒尊孔,完善科举制,唐朝科举制度简表,唐代科目虽多,士人所趋,惟“明经”“进士”两科。“进士科”尤为士人竞试之项目,成为唐代科举的重要内容。,回 纥,靺 鞨,吐 蕃,南诏,突 厥,唐朝
7、初年的边疆形势如何?唐高祖的态度如何?原因?,材料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唐太宗,材料二:阎立本步辇图:贞观十四年藏族领袖松赞干布要求和唐通婚,并派使者禄东赞晋见唐太宗,1. 材料一反映唐太宗怎样的民族政策? 2. 结合材料二及书本知识,唐太宗对少数民族的统治方式有哪几种?,二、贞观之治(627年-649年),1.”存百姓“的民本思想,2.重用人才的政策,3.开明的民族政策,(1)武力征服,战而后和,(2)设置机构,(3)册封,(4)和亲通婚,唐帝国东西有九千五百里,南北有1,6918里。与当时拜占庭帝国伊斯兰帝国并称“世界三大帝国”。,二、贞观之治
8、(627年-649年),1.”存百姓“的民本思想,2.重用人才的政策,3.开明的民族政策,(1)武力征服,战而后和,(2)设置机构,(3)册封,(4)和亲通婚,促进民族融合,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发展,二、贞观之治(627年-649年),1.”存百姓“的民本思想,2.重用人才的政策,3.开明的民族政策,4.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政策,友好的态度,开放和兼收并蓄的方针,中外文化交流,中外交往,(1)设专职机构鸿胪寺,(2)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居住、做官、通婚,(3)长安成为世界性大都会,(1)吸收外来宗教:玄奘西游,(2)日、朝积极学习唐朝文化,愿身长在中华国,生生得见五台山。 唐一位西方
9、来到中国生活过的“梵僧”,阿倍仲麻吕(698770)日本奈良时代入唐留学生。后中进士第,工诗文,与大诗人王维、李白等友善。玄宗喜其才,赐名晁衡。,崔致远(857?)朝鲜新罗时期诗人。进士及第。后以唐使身份归国,他被朝鲜历代公认为汉文文学奠基人。,晚年的“糊涂”,贞观后期唐太宗有了一些变化,从纳谏开始体现出来。贞观十年,魏征发现他“渐恶直言”,这是唐太宗走向一些错误的开始: 一是征伐高丽,前后两次,不听大臣们的劝告,虽然取得一些胜利,但得不偿失。不但自己患病,因要大量造船,结果引起农民起义,激化国内矛盾。 二是奢侈现象增多。在贞观十六年的时候,唐太宗下诏说,太子所用之物其他机关不得限制,结果造成
10、太子的严重浪费现象。唐太宗自己也开始修造宫殿,贞观十一年在东都洛阳修飞山宫,二十一年又修翠微宫。,一、玄武门之变,二、贞观之治(627年-649年),三、晚年的反省,1.晚年的过失,少于纳谏,滥用民力,2.晚年的反省,撰写帝范,反省过失,唐太宗所作帝范12篇篇目 君体、建亲、求贤、审官 纳谏、去谗、诫盈、崇俭 赏罚、务农、阅武、崇文,明宪宗在重刊贞观政要时写道:太宗在唐为一代英明之君,其济世康民,伟有成烈,卓乎不可及已。所可惜者,正心修身,有愧于二帝三王之道,而治未纯也。,(唐太宗对大臣的训示)“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唐太宗曾说:“吾居位以来,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烦劳”。,政治:进一步完善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三省六部制) 经济:“存百姓”民本思想,推动经济发展 思想:重用人才,完善科举,利于推动文化的发展 民族:开明的民族政策,推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外交:开放的对外政策,为中国文化增添多元的色彩,唐太宗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