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刚体转动惯量.docx

上传人:hwpkd79526 文档编号:9016343 上传时间:2019-07-20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883.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刚体转动惯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刚体转动惯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刚体转动惯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刚体转动惯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刚体转动惯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大学物理仿真实验实验题目:刚体转动惯量测量 实验人:周昕 学号:2110405028一、 实验简介:在研究摆的重心升降问题时,惠更斯发现了物体系的重心与后来欧勒称之为转动惯量的量。转动惯量是表征刚体转动惯性大小的物理量,它与刚体的质量、质量相对于转轴的分布有关。本实验将学习测量转动惯量的基本方法。二、 实验目的:1. 用实验方法验证刚体转动定律,并求其转动惯量;2. 观察刚体的转动惯量与质量分布的关系;3. 学习作图的曲线改直法,并由作图法处理实验数据。三、 实验原理:1. 刚体的转动定理:具有确定转轴的刚体,在外力矩的作用下,将获得角加速度 ,其值与外力矩成正比,与刚体的转动惯量成反比,即有

2、刚体的转动定理:M=I (1)利用转动定理,通过试验方法,可求得难以用计算方法得到的转动惯量。2. 应用转动定律求转动惯量:如图所示,待测刚体由塔轮,伸杆及杆上的配重物组成。刚体将在砝码的拖动下绕竖直轴转动。设细线不可伸长,砝码受到重力和细线的张力作用,从静止开始以加速度 a 下落,其运动方程为 mg t=ma,在 t 时间内下落的高度为 h=at2/2。刚体受到张力的力矩为 Tr 和轴摩擦力力矩 Mf。由转动定律可得到刚体的转动运动方程:Tr - Mf = I。绳与塔轮间无相对滑动时有 a = r,上述四个方程得到:m(g-a)r-Mf=2hI/rt2 (2)Mf 与张力矩相比可以忽略,砝码

3、质量 m 比刚体的质量小的多时有 ag,所以可得到近似表达式:mgr=2hI/rt2 (3)式中 r、h、t 可直接测量到,m 是试验中任意选定的。因此可根据(3)用实验的方法求得转动惯量 I。3. 验证转动定律,求转动惯量:从(3)出发,考虑用以下两种方法:A作 m 1/t2图法:伸杆上配重物位置不变,即选定一个刚体,取固定力臂 r和砝码下落高度 h, (3)式变为:M=K1/t2 (4)式中 K1 = 2hI/ gr2为常量。上式表明:所用砝码的质量与下落时间 t 的平方成反比。实验中选用一系列的砝码质量,可测得一组 m 与 1/t2 的数据,将其在直角坐标系上作图,应是直线。即若所作的图

4、是直线,便验证了转动定律。从 m 1/t2图中测得斜率 K1,并用已知的 h、r、g 值,由 K1 = 2hI/ gr2求得刚体的 I。B作 r 1/t 图法:配重物的位置不变,即选定一个刚体,取砝码 m 和下落高度 h 为固定值。将式(3)写为:r = K2/t (5)式中 K2 = (2hI/ mg)1/2是常量。上式表明 r 与 1/t 成正比关系。实验中换用不同的塔轮半径 r,测得同一质量的砝码下落时间 t,用所得一组数据作 r1/t 图,应是直线。即若所作图是直线,便验证了转动定律。从 r1/t 图上测得斜率,并用已知的 m、h、g 值,由 K2 = (2hI/ mg)1/2求出刚体

5、的 I。四、 实验仪器:刚体转动仪,滑轮,秒表,砝码。五、 实验内容:1. 调节实验装置:调节转轴垂直于水平面,调节滑轮高度,使拉线与塔轮轴垂直,并与滑轮面共面。选定砝码下落起点到地面的高度 h,并保持不变。2. 观察刚体质量分布对转动惯量的影响:取塔轮半径为 3.00cm,砝码质量为 20g,保持高度 h 不变,将配重物逐次取三种不同的位置,分别测量砝码下落的时间,分析下落时间与转动惯量的关系。本项实验只作定性说明,不作数据计算。3. 测量质量与下落时间关系:测量的基本内容是:更换不同质量的砝码,测量其下落时间 t。用游标卡尺测量塔轮半径,用钢尺测量高度,砝码质量按已给定数为每个 5.0g;

6、用秒表记录下落时间。将两个配重物放在横杆上固定位置,选用塔轮半径为某一固定值。将拉线平行缠绕在轮上。逐次选用不同质量的砝码,用秒表分别测量砝码从静止状态开始下落到达地面的时间。对每种质量的砝码,测量三次下落时间,取平均值。砝码质量从 5g 开始,每次增加 5g,直到 35g 止。用所测数据作图,从图中求出直线的斜率,从而计算转动惯量。4. 测量半径与下落时间关系:测量的基本内容是:对同一质量的砝码,更换不同的塔轮半径,测量不同的下落时间。将两个配重物选在横杆上固定位置,用固定质量砝码施力,逐次选用不同的塔轮半径,测砝码落地所用时间。对每一塔轮半径,测三次砝码落地之间,取其平均值。注意,在更换半

7、径是要相应的调节滑轮高度,并使绕过滑轮的拉线与塔轮平面共面。由测得的数据作图,从图上求出斜率,并计算转动惯量。六、 实验截图:1. 测量 m-(1/t2)关系截图:2. 测量 r-1/t 关系截图:3. 观察刚体质量分布对刚体转动惯量的影响:七、 实验结论、误差分析及反思:1. 实验结论:通过测量 m-(1/t2)关系,得出 I1=1.90921E(-3)千克*平方米;通过测量 r-1/t 关系,得出 I2=1.78633E(-3)千克*平方米;观察刚体质量分布对刚体转动惯量的影响后得出结论:质量分布越集中,转动惯量越小;质量分布越分散,转动惯量越大。2. 误差分析:底座未调节水平,使得转轴不

8、垂直于水平面,造成一定误差;实验仪器本生存在误差;数据处理(作图)造成误差;3. 反思:本次试验为电脑仿真模拟,目的在于使我们能较为熟练的操作电脑软件,利用电脑进行科学实验,为今后进一步进行科学研究打下基础。此次试验是一次不小的挑战,从对应用程序的熟悉,到顺利操作完成实验,都学要认真的态度和较大的时间投入,我想,此次仿真实验不仅有利于提高我们对于物理实验的兴趣,更有利于我们培养科学实验的态度,不论对于什么物理现象持有疑惑,仿真实验都是方便简单的解决疑惑的方法。八、 思考题:1) 由实验数据所作的 m-(1/t2)图中,如何解释在 m 轴上存在截距?2) 定性分析实验中的随机误差和可能的系统误差。答:a) m 轴上存在截距由被忽略的 a 和 Mf引起的,当 Mf远小于张力矩,砝码质量远小于刚体时,才能将 a 和 Mf忽略。b) 随机误差:桌面倾斜;在刚体转动时人为碰触刚体;计时与释放时间不统一等。系统误差:试验方法本身存在误差:通过测量 m-(1/t2)关系计算转动惯量本身就忽略了 a 和 Mf;仪器存在摩擦:定滑轮与支架之间,转轴与底座之间,砝码盘与空气之间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