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六篇:雍也篇第 54 讲现在请看 215 页,另外的一篇了,雍也篇。这一篇开头的第一句话,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雍就是冉雍,姓冉名雍,这是孔夫子的弟子,古时候天子叫做南面王。因为天子的宫殿坐北朝南,房屋的方向面向南方,按照八卦的方位来讲,南方是离卦,离是光明的意思。所以天子坐北朝南,表示他治理天下,一切都是向着光明,就是南面而治。所以在周易说卦传上讲,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说卦传讲的就是这个意思。那么冉雍,当然不是这个意思。南面广泛的讲,也就是引申的意思,引申开来,凡是从事政治的话,都叫做南面,凡是从事政治治理国家的时候,就是当个普通的公务员都是为国家办政治,所以孔子讲冉雍,可
2、使南面。可以派他去办政治。孔子既然这样说,那冉雍他有办政治的才能,也有办政治的道德,没有这个道德孔夫子不会这么说,也就是贤能,贤就是他的品德好,能是他有办事的能力。孔夫子办政治,就是让贤能的人出来,有品德没有能力那不行,有能力没品德更不行。所以品德很重要,有品德的人办政治才能实现仁政,没品德的人办政治他都是利益自己,民众的钱财都搜刮到自己手里,自己来享受。这个人有能力但品德不行,这在孔夫子来看这个人不能用。从事政治条件要具备,一是能力,一是品德。就像教书一样,一是仁师,一是经师。经师呢,在古时候比如说,你讲哪一部经,把他讲好,意思讲的不错。这是经师。仁师要以身作则,讲经的时候,自己要修持,讲经
3、的时候要配合修行,这才是仁师。就以今日之下来说,学校里面的人,无论你教哪一门课,你教文学也好,教哲学也好,你把你那一门学问讲的清清楚楚的,这就是经师了。仁师呢,你将自然科学也好,你把五伦方面的自己能做到,就是印光祖师讲敦伦尽分,你讲的是自然科学,讲的也很清楚,学生也很受利益,但最重要的是自己在家里,在社会都能敦伦尽分,在家里是一个孝子,对兄长讲究悌道。在外面对朋友讲诚信,对学校对自己的学生当做自己的儿女来看待,来慈爱他们,讲究仁慈,你这就是仁师。那你这样的教学生,不止把学生教好了,教育的根本就是叫人家从五伦道德方面去修养,一直修养成贤人,圣人,那你这个仁师每天都在教,每天都有功德,用在教育方面
4、是如此,群团的一切事业也是如此。所以开头这样讲可使南面,各行各业都是一体万用。从孔夫子这句话里面,我们研究研究我现在做什么事情,我就我做的事情想想孔夫子讲得这一句话,冉雍可以从事政治,我现在没有从事政治。我在做生意,我做生意我这个产品制造出来的时候,我首先想到这个消费的人,他使用我这个产品有什么好处,我这个产品做到不好,消费者要受到什么伤害。这样考虑的话,你就是一个贤能的人,也就是和佛家讲,你在行菩萨道,果然这么做,你的生意一天一天会做得好。很多都可以这样,按照个人从事的那个行业都可以这么做,这么学习。现在在看 216 页, “仲弓 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 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
5、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 子曰:雍之言然 ”。子桑伯子究竟指哪一个人, 现在很难考,根据唐朝经典诗文里面引用郑康成的注解,说子桑是秦朝大夫,秦国的一个大夫,这是一种说法,论语黄侃书又引用了虔喜说月这本书讲的,就是孔夫子见过的伯子,我们照后一种讲法,子桑伯子时个什么人呢,他和孔夫子的学说是不同的,他的学说不是礼教,孔夫子去看他,他坐在那里一动不动,衣冠不整,帽子也不带,他的弟子就说,你怎么看这种人呢,孔夫子说,我是想引导他学习礼教。孔子走后,子桑伯子的学生也问老师,你怎么见孔子呢,子桑伯子就跟他的学生说,我想让他不要太讲礼教了。因此,在这里仲弓就问孔子,子桑伯子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
6、可也, ,可也的意思就说,子桑伯子这个人虽然不讲礼貌的细节,他做人还不算很坏,简的意思就说不拘小节的意思。仲弓曰“居敬而行简” 从正面来讲就说 ,就说,自己无论在家里,无论在外面,无论在什么时候,自己要讲恭敬,所谓恭敬就是自己修身,修身就是待人接物要讲究合乎礼仪,礼貌固然要讲,礼的本质对人恭敬是更要讲求的,就是在家里,家里的事情,日常穿衣吃饭都要遵守的,穿衣吃饭都是有规矩的,这都是敬。待人,待客人,都要讲敬,这叫居敬,居敬就是自己修身。而行简,行简的时候,办事情待人要得一个简字,简字也很好啊,你办事情,把握这个事情的要领,要领把握住了,其余小的细节不必吹毛求疵就很好啊,能够居敬行简,以临其民,
7、能够这样来临民的话,那就是办政治了,你要推行一个政策,也要简便易行,只要得其要领就行,就是以临其民了,不就可以了。反过来讲,前面讲一般来讲,下面将的是子桑伯子,他居简,他礼的本质有没有不知道,但形式傲慢,不讲礼仪,居简有态度傲慢待人,而行简与前面相同,就是能够把握要领。无乃太简乎,就是太简了吗、简的太过分了。孔子赞许仲弓讲的居简行简讲对了。这章经讲的是中庸讲的居敬行简,就是做到恰到好处,做的不够不行,过分了也不行。所以各位在学校里教学生,都要指导学生学中庸之道,不要偏激了,偏激了不好,所以中国的文化好就好在教我们学习中庸之道,所以我们一定要记住中庸,由世间到出世间这个道是一贯的。这是孔夫子在周
8、易系词传里讲“形而上者 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孔夫子教我们就从形而下者入手,从敦厚在我,一直到自然的那种程度,就贯通到出世法,就是形而上,就是道。到了道的境界了。形而下为什么器呢,就这个人与人来往讲,就是礼尚往来,礼尚往来都是有形有痕迹的,你以礼来,我以礼往,有来有往,都有痕迹,这都是相对的,开始必须这么做,你到最后,不必讲礼尚往来了,对方虽然没有来,我还是要往,不着痕迹,那就是形而上,超越了有形之上的,这个超越并不是说,我现在就不讲礼了,我现在待人接物什么也不讲,就像那个字桑伯子一样,那可不行,礼尚往来这个相对的都做不到,还要讲绝对的,超越这个有形的,那就落了空了,一般学佛的人学不好,
9、问题就出在这里,他把人世间讲的做人之道,说这是世间法,我们学的是超越世间的出世法,只讲出世法,那世间法没有基础,人道的仁义礼智信,五伦的孝悌之道不讲,那就落了空了,所以,从有痕迹到无痕迹是必须的,从世间的相对到出世间的绝对,我们学中国文化特别的就注重这一点。现在请看 218 页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二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无,未闻好学者也。 ”哀公就是 鲁哀公,他问,你的弟子啊,谁是好学的人?孔子对曰,对君主讲话,不能说答曰,他说有个叫颜回的人好学,怎么好学呢?不迁怒,不二过啊,这个要注意了,问好学,对的是不迁怒不二过,有什么关系呢,表面看没有关系,我的老
10、师雪公说,孔子答不迁怒,不二过,是从结果上回答的哀公,颜回是这样的好学,好学有了成绩了,古人好学你看每天他在那里读书,在那里研究,但他的习气不改,那算不上好学,为什么呢,好学是了解理论之后要实行,我们学习根本的毛病上是从我执的方面去解决,我执是什么呢?不了解真正的本性起了无名了,无名是什么,就是看见的是假象,把假我当成真相,就出现了我执,我执就执于无名,很多啊,佛家简化为贪嗔痴,为我而贪三种毒素,比如现在是可以治的,但贪嗔痴也是可以治的,不是用药物治的,主要是觉悟来破除的,一般人觉悟不容易,觉悟之后实行更是不容易,佛家一层一层的破除是很不容易的,所以孔子在这里讲,颜回啊不迁怒,不二过,怒是嗔恨
11、心起的,颜回的不迁怒的功夫不是普通人的不要迁怒到第三人身上,而是自己起的任何念头,有不善,有一点的想自己的利益,就知道,就不行了。要知道我们的人为什么要愤怒呢,怒就是觉得人家对不起我,这就是我执,中庸讲, “喜怒哀乐之未发” ,不迁怒就是念头一起了马上就能把他止住,念头也是一样一个念头一个念头在那里起来,一起了就能把他控制住。不二过,一犯过马上就能发现,从此不再有第二次的过失。孔子就拿这个例子回答哀公的问题,你要说着几个字很简单,但实行起来就好不容易了。一般人小的事情可以克制,但有大的怒气就克制不了了,现在有的兄弟姐妹为财产而打的不可开交。六道中侮辱道很难的,有些人讲的头头是道,但行为上不行,
12、所以修为很重要的。不幸短命而死,据考证,颜回是在孔子的儿子伯鱼死后死的,伯鱼死时孔子 71 岁,颜回小孔子 30 岁,颜回 40 多岁就死了。我们会问,为什么这样的贤人死的那么早,但我们看颜回死的是身体这个假象,他的本性并没有死。但颜回的学问那么高,要是在孔子死后能整理他的学术,中国的文化会更了不起,可惜他死的太早。这么看颜回的早死不止是颜回个人的不幸,更是中国文化的不幸。这章经讲到这里,休息一会儿。下次讲第 55 讲上回我们讲了颜回不迁怒,不二过。喜怒哀乐四种代表一切的情绪,凡是有喜怒哀乐起的时候,就是烦恼。一般人不知道,但是颜回知道。佛法讲不怕念起,就 9 怕觉迟。普通人不行,但是颜回知道
13、,他怒起来的时候,他就能够止住的。这就是不迁怒。不二过就是凡是发现自己犯错了,就不再犯了。我们普通人不知道自己的过失,就是知道了,还想掩饰自己的 过失。颜回发现自己的过就不犯第二次了。我们普通人说改错,但是总是老毛病又犯了,这两句话说明可以说是颜回好学的。把学问学好了平,会讲解也是学问。真正实行的做到不迁怒不二过是功夫。所以孔子说颜回好学,但是现在没有了。研究论语遇到关键的意思就要往深处研究了。我们要想颜回学习的。请各位看 220 页,我先把这章经读一遍:“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14、”子华 是孔子弟子公西赤,字子华,冉子是孔子的弟子冉有。子华使于齐,就是道齐国去办外交。国家或者是孔子正在鲁国办政治的时候,所以鲁国派他到齐国去。冉有就为其母亲请粟,就是子华的母亲。子曰:与之釜,一釜粮食,就是六斗四升。请益,还是冉子请求孔子再加一点,他认为一釜粮食有点少。孔子说那给一庾,开始孔子给他一釜,再加的时候,一庾就是二都四升。说明再原来的基础上再加上一庾。后来冉子给了五秉。秉比斗多了不少。比斗多一点的叫斛。一秉就是十六斛。根据-黄侃的解释。孔子答应的给的,冉子又自己有给了 80 斛。这样看起来,冉子对于子华是交情很好的。但是孔子不这么认为。孔子后来知道后,就说。子华到齐国去的时候,乘
15、着车子,用的是肥马拉的,他的财富是够的。穿的是狐皮衣服。就是现在的皮草。那种衣服是非常轻软的,很好,比那个马皮,羊皮好多了,吾闻之也。就是我听说。君子周急不继富的。就是周济穷人是雪中送炭,周济富人是锦上添花的。子华出使齐国是有俸禄的,他的待遇也是比较的好的。这样看起来,冉子为他母亲请粟是额外的。照孔子答应的给也可以了。冉子这样做,孔子认为是不合理的。因为周急不继富啊。周急是要救济那个又急难的贫困人员的。继富就是已经富了,还要给他。君子看事情是对事情不对人的。继富的话,难免是有私情里面的。我们就要以这个作为准则。下面一章: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原思也是孔子的弟子
16、,他叫原宪。孔子当时在做司寇,就是现在的警政署或者司法部一类的,他是办刑事案子的。包咸就注解原宪是做孔子家里的邑宰的。孔子是没有封地的,所以他家里的宰只是家臣而已。不能够叫邑宰。原思做孔子家里的家臣。与之粟九百。孔子给他的俸禄是九百斗。辞,原宪不要。孔子说,毋,不要推辞,你要接受。接受的话,与尔邻里乡党乎。你吃不完的话,你 0 可以给你的邻居和你的乡里的人。邻居外面有里,再外还有乡党的。根据孔昂的注解,九百斗的粮食不是无缘无故的给他,是因为他做家臣。这是俸禄。依照法令,孔子不能够不给他,原宪也要接受的。这是国家的制度。你自己吃不了,你 0 可以给别人的,邻里乡党。把这一章和前面一章比照的研究。
17、就是俸禄是看你在国家做什么官,位置越高,责任也重,当然俸禄也高,国家是有法律制度的,所以孔子不接受。前面冉子请粟。他不是制度,他是与制度相反的。所以这样说情起来。圣人对于合乎哪一个规章制度就找 0 哪一个办。古时候讲的是礼,现在讲的是法。前面讲周急不继富。圣人办事情,讲的言论,都是教给后代的准则。我们现在不管在哪里做事情。无论公私都会有一个待遇。在同一办公室的人,你要做功德,不要待遇,让人家就没有办法做。所以孔子这两章。告诉我们这个原则是不能够违背的。你 9 违背原则是让人不好相处的。他觉得你是有意的邀功。你再去办事情,人家就不跟你合作了。有许多人觉得没有得罪任何人,为什么人要搞破坏,其实是你
18、得罪人还不知道的。如果你想要做好事的话,也不能够邀功。圣人为什么这么说。辞受取与。你不懂孔子说的道理,你就很容易做错。下面一章:224 页。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辛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孔子对仲弓讲,犁牛之子,就是耕田的牛。还有祭祀用的牛叫牺牲。就是那个牛是非常好的牛来祭祀山川神灵的。选好这个牛就是 0 牺牲。是祭品。那种牛是辛且直。就是紫红色而且角长的很直。就是犁牛生出一个很好的牛,可以用来祭祀的。这样好的牛山川都不会舍的。虽然他的父母是耕田的牛,但是他生了个好儿子。也是可以用来祭祀的。时间到了,下次讲。第 56 讲。孔子在这一章经里面告诉他人学生,你要是用人的话,要看看他本人,本人
19、有品德,有学问,你不必计较他的家庭,他的父母,念不念书都无所谓。这里有个考据的问题,据史记讲,仲弓的父亲是个贱人,不好。也有人说仲弓的父亲不是贱人,有很多讲法。这里孔子与仲弓谈用人之道,没有涉及到他的父亲。如果他有这个意思的话,史记说他是冉伯牛的儿子。冉伯牛后来得了一种很不好的病。冉伯牛是贱人,古时候讲只是普通人,没有做官的,贱人不能与恶人相对。根据刘宝南的注释考证,仲弓就是冉伯牛的儿子。就是这样。孔子讲犁牛是指耕田的牛,不能是祭祀用的牛。现在说耕田的牛生的小牛。馸且角,就是毛色为红色,角长得端正。虽然人们不想用它做祭品,但山川之神会舍弃他吗。孔子用这句话比喻仲弓,这一章我们这样了解一下。这句
20、话很简单,但实际用人是很复杂的。古时候明君就是看人才,但昏君用人就不一样,看谁能奉迎他来用人。读书明理,有些人还找算命的,只要把孔子的道理研究清楚了,你就懂了,不需要别人,再学习当中你就看明白了那些是善之事,那些是恶之事,善之事你去帮他,如果是恶事,就是他拿再多的钱你也不能帮他。所以我们要从论语里面一点一点的自己修行。下面一节: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孔子说:回也,也是个语助词,回指颜回,颜回怎么,三月不离开仁。在儒家讲的仁,在佛家讲就是慈悲啊,菩萨道就是自己修,也要让别人修,看起来有慈悲心,不拿法门来告诉人家,于心不安啊,在儒家讲就是个仁心,仁心就是孟子讲的恻隐之
21、心,看到天下人痛苦,就一样感到痛苦。不违仁,就是一直有这个慈悲心。其余是指颜回的同学们,也有很多大贤人,怎么样呢,日月至焉,仁心发现了,一两天就没有了,和三月是没法比的。就和佛家修行一样,佛家要成佛必得把无明要去除了,自己的本性完全开发出来。这就佛成功了。儒家成圣人一个道理,把圣人的中庸讲,天命之谓性,就是个人的无意,无必,无固,无我。无意就是自己的意思,必就是不管这个事情做出来伤害多少人,他就一定要做,这就是必啊。固是固执,我是我执。儒家讲的成圣人也是从无明来的,哪一个不是从我出发,自私。要想成圣人,就是要一点一点去掉这个自私心,成就圣人的,颜回就是三个月不变,每三个月一季,气候会变化,气候
22、对人的心很有影响的,比如说夏天热的时候会急躁,冬天会萧条。春秋正好。他能够坚持四季就是一直在仁心上。其余是一段时间,就会被无明掩盖起来了。颜回不迁怒,不贰过,就是一天一天的修行当中修为圣人的境界。我们老师讲颜回三月不违仁,他用中庸里面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就是起心动念都是道,道不离心,心不离道啊。比如楞严经里所讲的:大至势菩萨念佛原通章最重要的一句话,就是净念相继,净念就是道啊,颜回三月不违人就是他的净念心在那里相继不断,也就是须臾不可离也,最短暂的时间也不能离开道。所以当年雪公就讲,我们念佛的人能像颜回这样三月不违仁,那一定能够成功。当我们寿命中了的时候,能不能往生,就看我们现在
23、的功夫,这个功夫别人看不到,自己知道。起心动念是想到别人,还是自私自利的念头。是不是有助于提起正念。关心天下人是助功夫,很好的助功夫,没有这个助功夫正念是提不起来的。你从这里也知道,念佛要怎么用工夫了,所以雪庐老人叫我们怎么能上功夫,就是把我们的心念换一个慈悲心出来,这是最好的助功夫。这一章就讲到这。下面一章,季康子问:仲由,可使 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季康子是鲁国三家卿大夫最大的一家,孔子对这三家不满意,认为把君权都掌握在他们手里,对他们不满意。对于季康子尤其不满意,这时候季康子
24、来问孔子,问看做什么呢:问孔子的弟子当中,那些弟子可以办政治?这时孔子怎么答复他,孔子认为季康子不尊重国君,不想让他的弟子到他那里。季康子问你的大弟子,仲由可不可以办政治,孔子说仲由做事很果断,于从政乎何有,就是何难之有。雪庐老人不赞成这样讲,他认为这样讲就是支持他去帮他,所以雪庐老人认为,仲由很果断,至于能不能从政,你看着办吧,他既不支持,也没有反对。再问赐,就是子贡也,孔子说赐很达,就是事理通达了,事理通达还不能办政治吗?但孔子仍然没有表态,还是与从政乎何有,能不能从政你看的办。求就是冉求,求也艺,艺就是艺术,懂得很多,六艺,才艺很多,与从政乎何有,你自己想一想就知道了。正是,季康子不尊重
25、国君,所以他的家臣也不听他的,所以他想到孔子的弟子,能够帮他办事,所以就问孔子,在这里我们要学习孔子回答问题是多么的圆融。好了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这里。12 月 25 日第 57 讲请各位把论语讲要找到 228 页。这章经文我们先看看: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这在一般费读必,当地读费的,季氏让闵子骞做费县的县长。闵子骞不愿意,就跟来的人说。你好好替我辞了,如果再让我做的话,我就到汶上了,汶河是鲁国北,齐国南的一条河,他的意思就是要出国了,这章经大体是这个意思,那么,季氏为什么要闵子骞做费宰呢?根据古人的记载,孔子曾经在鲁国做过司寇的,闵子骞就做过费
26、宰,后来孔子不做司寇了,闵子骞也不做了。鲁国三家掌握着鲁国的权利,三家大夫不听鲁国的命令,因果报应,季氏的家臣也不听他的,在费县叛变了他,因此,请闵子骞去做费宰帮忙,所以闵子骞是绝对不会助桀为虐的。最后两句话很强硬的,如果再找我的话,我就出国了。这是读书人是非善恶分的清清楚楚的。我们看,像我们现在人看做这个官很好,为什么不去呢?要分清楚不能去就是不能去,去就是帮恶人做坏事,所以我们读书人一定要把握自己的出处之道。出去不出去都要有原则,所以我们也要学出处之道。下面这一章: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伯牛就是冉伯牛,就是孔子的弟子,叫做冉更,
27、古人注解说他的了恶疾,就是很厉害的病,有传染的,伯牛的家人就不愿意孔子到他的房间里,房间里有窗在,房间里开的窗叫牖。孔子就通过窗拉着伯牛的手说,像这样的好人怎么会得了这种病啊,重复一句就是感叹的意思,这个意思就说这么好的人不应该得这样的病,前面一句话亡之,就是这样好的人,照道理来讲,不应该得这种病的,然而却得了这个病,只能归于命,亡不是死亡的意思,而是无的意思。亡之命矣夫。这句话很重要,孔子认为这是只有归于天命了,就是他自己遇见什么艰难的时候,也是归于天命了,我们人在这个世界遭受什么大的灾难我们也不知道啊,只是要学会反省,是不是,自己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任何事都有因果的,有些人,我们从来没有得罪
28、他,为什么他来找我们的麻烦,这时候我们就要想到天命,佛家讲因果我们这一生没有得罪过他,有可能,前生得罪过他,这样一想,就会平了。就冉伯牛这一生,他没有做过任何坏事情,孔子说得了这种病是没有道理的,所以他归结于天命。我们一般人都知道,祸福旦夕,来的是时候都是很突然的,我们一般人不知道,事先也没法预料,那不懂道理的话,遇到就很难忍受的,如果懂得道理的话,就好接受,来了就来了,学佛的人,学孔子的论语也一样,我们知道可以转的,怎么转呢,我们心心念念在道上,道在佛家叫慈悲心,在儒家叫仁心,仁慈这个心,用仁慈心待一切人,这样长时间跟人家交往,佛家说:因缘果,没有缘是结不了果的。所以我们懂的天命,懂得因果的
29、话,我们拿一切仁慈心来待人,今生,我们做的都是好缘,就能把过去的恶业都盖住了,不让他结果。我们研究论语就是要从这方面用工夫,过去我们老师跟我们一起研究古代圣人,他们遇到不如意的事,都是认命啊,比如说,尧舜吧,但尧的儿子丹朱,不肖,舜帝的儿子商住也是不像自己,他们知道自己的儿子不能治天下,就禅让了,不是不认命,把天下交给不肖的儿子,害了天下人。这就是懂得天命啊。再下面:“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孔子先赞叹颜回,贤哉,贤是他的品德好,怎么好呢:一箪食,一瓢饮,就是说吃饭,他家穷,箪是用席子编的碗,有一种葫芦,长老了,里面的囊干了,外面的
30、皮变的很硬,劈开用来舀水喝,这是饮食。居住呢,古时候的很多人集中住到一个地方,中间有个走廊,这个叫巷道,上面是盖起来的,是用来走路的道,颜回就住在这样的巷道里,别人都看他非常忧愁了,但颜回不觉得苦,回也不改其乐,加个也子更顺口了。孔子在这里赞叹他不改其乐。颜回乐的是什么,不是为贫穷而乐,但他也不为贫穷而忧。他乐的是能够和孔子学道,所以贫穷富贵都不会改变它的乐,也就是他的道心。我们学道的人最害怕的是移心啊,遇到困难了,就灰心,觉得自己学道怎么还会这样,就苦闷了。也有的学道遇到有人请他做大官了,就像闵子骞一样,他就想抓住这个机遇,先去做了官再说吧。一般人都会这样,这就是,无论贫穷富贵都会使他褪了道
31、心。颜回就是不管如何都不改,而且还要乐。这个很难得的。这就像学佛的人得了法喜,那是一般人体会不到的,就像孔子说的富贵与我如浮云,那是真正的乐了,这就是颜回的乐了,他甚至比普通的法喜都要来的更好。所以说,贤哉,回也,再赞叹一回。这是我们读论语这样讲的,没有到颜回的这个境界,才能真正体会到他的所乐,我们现在学的还差得很呢,我们一般学佛的人,都认为颜回是儒家的人,不能和学佛相比。试问,我们有几个人得了法喜,有没有放下的时候,比如说念佛念得越来越欢喜,那就有了法喜了。我们可以从颜回学习,颜回向孔子问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克己就是严格要求自己,起心动念就要为别人,如果动念是为自己的话,就要克念,把这
32、个念头克下去。复礼就是外面的环境,要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这是孔子要他学的,我们要试试,照这样去做。复礼,就是事事尊重人家,你做一分就收获一分,功夫道德就是从这样的练习中了的。时间到了。第 58 讲:继续看论语,现在看 232 页。先看经文: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 ,中道而废。今汝画。冉求是孔子的弟子,他和孔子讲,非不说君子道,说就是悦字。不是不喜欢你将的道,是力量不足。孔子说,力量不够的话,中道而废。中道是走在路上累了,没有力量了,停止了,而你现在还没有上路就说力量不足就不和道理了。看完文字,我们要研究道理了,冉求为什么不悦子之道,孔子教学虽然是因材施教,但是
33、有个总目标就是学道。孔子讲的至于道。开始目标就要定下。这个道就是开发我们的本性,就是破除我们的无明,一层一层的去掉障碍,开发我们的本性,在佛家就成佛,在儒家成就圣人。冉求很有才,孔子讲求也艺,就是会很多的艺术。古时候和现在一样,学艺术的都执着,所以对道的研究很少,也很难把艺术和道结合起来。虽然冉求不是完全的执着艺术,但是他既然艺能多,孔子讲的道虽然也学,但比较起来还是喜欢才艺,所以他用这个理由,是学道的力量不够。孔子就针对他的理由说,你要肯学才行,不能不学,自己限制自己,画住自己就认为不能学道了。因此,世界任何艺术才艺如果不能与道结合,那你的艺术就是有道的艺术,孔子希望通过才艺通达到道上去。古
34、时候讲士农工商,现在更多了,虽然这些都是艺术,都是时世界的学术艺能,我们老师希望他们能与道结合起来,那他的作用就会有突破。不学道就会受阻碍,如果学道的话,他的专业可以无止境的发展,就可以进入到道的境界。现在我们研究论语,过去有许多企业也有学习的但用不起来。那就要研究了,要把孔子和他弟子的讲话结合起来,你就能用得上,你就会出类拔萃。当然一开始,要把文字研究清楚,明了之后我们怎么用起来,就很重要,果然研究清楚了,我们就照他来待人接物。我们现在是教书,你能把学校的课程讲的不错了,你就是经师。不错了,但你能把学生做人和孔子的道理指点一下,你就是仁师了,各行各业都一样,你自己也要一天一天的提升。下面 2
35、33 页,子谓子夏曰: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女读汝字。孔子告诉子夏说,你要做个君子儒,不要做个小人儒,我们要研究什么是君子儒,什么是小人儒,君子儒你在求学求这个道是为了,教化天下人,把中国这个道,就是中国历史上,从三皇五帝传下来,一直到孔子集大成,也就是古圣贤王的道,孔子集大成整理成五经加上他的春秋,就是六经。学这个道成功了都能了生死,佛家讲有分段生死,有变易生死,儒家讲孔子讲的成贤成圣。如果你学这个道不仅是为自己了生死,也要帮助天下人了生死,那你就是君子儒。帮助天下人从事政治的话,以 政权的理论来教化的话,那影响是非常普遍,所以古代的君主,既做君主,又负责教化,就是做之君,做之师,因此,学
36、君子儒呢,就是教化天下人,让天下人都能了生死,所以说做君子儒,就要学治国平天下。小人儒呢,只是要自己了生死,没有想教化他人。就和佛家讲的菩萨道和分段生死。孔子希望所有人都能学古圣先王传下来治国道,当然也希望弟子们能学,他对子夏讲的,子夏在他的弟子中,德行言语中,子夏在文学这一方面是首屈一指的,文学子由,子夏,既然子夏在文学方面有特长,孔子就叫他要学君子儒,不要学小人儒。在今日之下我们看看,现在有很多在文学界的,他文章写的好,不论是文言文还是白话文,但是你要那道来教化天下人,不如此,就不是个君子儒,孔子这样告诉子夏,也是告诉你,不只是文学,学法,学医都是一样的,都要把这个道传出来。大家既然学了佛
37、,现在又在这里学论语,就应该把孔子讲的这个真正意思传授下去。能够像我们这样,由雪庐老人研究传授的不多啊,大家在这里,既然有这个雪庐老人研究的君子儒,我们就要传播出去。下面还是在 233 页,子游为武城宰。子曰:汝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子游和子夏一样,在文学方面比其他的同学好,这时候他是武城的市长,孔子就问他,你做了市长了,你在这里发现了人才了吗?子游做了武城宰,他就要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用起来或者推荐出去。所以孔子就问汝得人焉,焉尔乎,古人也有教刊的,尔是而字,就是那个地点。用焉指定是个地方。孔子这一问,子游就答复孔子,有一个人,叫澹台灭明,他是个人
38、才,有品德,为什么这么说呢?下面可以看得出来。行不由径。古时候井田制度,划出 9 格,古时候要走大路,不能走那个小方格的径,小径就是捷径,古时候是有礼的。到了孔子那个年代,许多人已经不遵守这个理了。但澹台灭明还是遵守,可见他是懂礼的。非公事,未尝就是没有到偃之室,偃是子游的名字。澹台灭明也是孔子的弟子,是子游的同学,要按普通人来说,子游做了武城宰了,正好到同学那里谈谈,或者要一个好的事干干,就从这两个事,可以看出这个人凡事遵守规矩。是个正直的人才。今日之下,我们要和子游学,怎么样去认识一个人。时间到了,就讲到这了。第 59 讲,各位请翻开 235 页。经文大家先看看: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
39、,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孟之反,根据汉儒注解:姓孟,名之策,子之反。那个时候,齐鲁有场战争,春秋 11 年的时候,左传记载,齐国人攻打鲁国人,鲁国三家大夫不愿出兵。孔子的弟子子路冉有等说服孟家去迎敌,子路冉有还有孟之反分辨带军队去打仗。他们分两路去迎敌,结果子路冉有他们打了胜仗,而孟子反他们那边打了败仗,古时候打了败仗撤退的时候需要一个武艺高强的人做掩护,叫做殿后。到了要回到鲁国进城门的时候,孟之反用鞭子策了马,说不是我勇敢殿后,而是马不肯往前跑啊。孔子就说孟之反不伐,伐就是有了功劳自己不表现出来,不愿让别人知道。奔而殿,奔就是撤退,殿就是向后保护撤退的人。到了城门的时候策马
40、向前跑,和他国家的人说不是自己勇敢,这是很了不起的。不伐也是颜回所讲的,不伐善,就是,不要自己表现自己的功劳。这个与后来的人,自己有什么功劳马上就说出来,而且请别人替他宣传。过去老师讲的时候,我们学道的人,就要学孟之反,做善事不表现出来,这就是阴德,阴德就是不露的功德,自己不着功德这个相。就把有相的变成无相的,这个功德最好。做任何事情都不要自伐其功啊。下面看 236 页。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祝鮀是魏国的大夫,他口才很好,口才很好,要有辨别的,口才好看他用在哪里,如果用在弘扬道德,让道德发扬,这就很好,就是辩才无碍。如果用在不好的地方,用于宣扬自己获得利益,那这种
41、就是佞。祝鮀就是用于不好的地方。得到卫灵公的信任,他很得意,因为卫灵公很信任他。在一个宋朝是个美男子,他是宋国人,在宋国不能呆了,就来到卫国。卫国夫人南子看到宋朝是个美男子,就很宠爱他。南子这个人本来在卫国就品德不好,他一到卫国来就得到南子的宠爱。这两个人,一个是凭借口才来向卫灵公谄媚,一个凭借自己的美貌得到南子的宠爱,孔子就说,这两个人啊,不有,不当无子讲,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而在这有两个意思,一个是相称的意思,一个是相反的意思,在这里不当相反的用,而是相承的意思。没有祝鮀的佞言,与宋朝的美色,孔子说当时是无道之世,无道之世只有这种佞口和美色能行得通的,正人君子是不会取悦于无道之君的。今
42、之世是什么世啊,根据黄侃书说今之世,是无道之世,在无道之世,难乎免与?就是没有办法适应下去,生存下去。君子不肯这么做,在这无道之世,很难生存。孔子讲这一段主要是讽刺卫灵公不认贤人,国家无道。卫灵公是个无道的人为什么还要谥号为灵呢?凡是灵字的都几乎要灭国了,之所以叫灵就差一点要断送国家了,也是借助讽刺卫灵公警示后代要好好反省。假设卫灵公是个明君,也不能让夫人妄为,归根到底还是国君不行。有些国君在当时可能没找出问题,但历史会正确评价的,一个昏君,不能认识贤人的人,国人要受害。大家学佛,学儒都知道。三世轮回,就堕落了。为政不在多言,一个从政的人,不是要天天宣传了,可是偏偏现代没做事就天天在哪里演讲,
43、孔子是不必挂在口头上,做出来才行。我们学道的人也一样,讲的头头是道不行,重要的是修持的功夫。下面 237 页,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户与门不相同,户是两个门,户是一扇门,户的繁体字形象就是一个门的样子。古时候大门里面讲有房子,半扇门。户当护讲,以音解意,门的一半,门是两边,半门就是以扇门。孔子的意思说,在家里要想出来,都要从户出来,就是从半扇门出来,这是一种作诗的办法,兴体,比体,兴起就是起了下面的意思。做人就像走路一样不走到道上,由这个道路引出来做人有做人之道,做人就是五伦道体。礼记讲,五伦十义就是道,人道天道,天道就是自然直道,人道必须和自然之道相和,否则,人道就不能生存。天地
44、都是好生之道,天地就是帮助万物好生不死。那一个字就是仁道,再前的话就是恕道。果然我们每个人都能时时刻刻存在仁慈之心的话,仁者寿,他自己也能长寿。我们往往做不到,就会觉得别人这样不好,那样不好,就会不平衡了,现在许多人往往好多病检查出来,主要原因是心气不平,所以要以慈悲心看待一切众生。有好生之道。孔子说要想做到这个道要想自己很健康,要想解决生死问题,就必须要走这个道,否则就做不到。知道仁慈有好处,就利而行之,勉强行之。到得了法喜了,主动行之,叫安而行之。时间到了。12 月 31 日第 60 讲,前面讲孟之反那场战争,规模是很大的,许多人都是在那场战争中牺牲的。自古以来,战争是非常不好的事,有战争
45、是不好的,无论是胜负方,都会有许多死伤。上面讲到的天有好生之德,所以作为领导者也好,国君也好能避免的一定要避免战争。下面我们继续看经文:238 页。子曰:质胜文 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是本质,文是文采,野是野外,古时候讲的野外是有区别的,都市以外的是郊外,在往外就是野,所以讲野不能说就是野蛮,对人是野蛮,区域是说乡下。文质彬彬的彬字,在古文是人字边一个分字,我们现在一般人讲这个份,本分的份,其实不是份而是彬,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本质胜了文化的话,就像个乡下人了,不讲那么多礼节,尤其不像官场讲那么多的礼节了,所以叫野了。文胜质则史,史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历史的史,写的书,叫史书,
46、一个叫史官。左丘明是写历史的,司马迁父子都是太史公。也就是文采礼貌多了,就像历史书一样,如果史官公正的话写的书还好,如果史官不公正的话,就会偏颇了。就是司马迁虽然很公正了,但免不了还有一些不满。他们都不能像左丘明些的公正。所以历史有些也不一定是符合事实的,所以文胜质则史,就是有些不可相信的,所以孟子讲,尽信书不如无书,你要完全信书说的,书指尚书,因为尚书上写的武王伐纣,说血流成河,尸骨飘野啊,孟子就说武王伐纣,各国都是欢迎的,怎么会死那么多人呢?所以孟子就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啊。孔子在这里说质胜文则野,固然是有所偏的,但文胜质则史也是有所偏的,孔子的看法是要文质彬彬,文质彬彬就是不偏的,文质彬彬然
47、后君子。彬彬就是文质相伴之貌,两者平衡的,二者相互融合。彼此都不要偏。然后君子,君就是国君,天子,君上面是个尹当治字讲,治国平天下,下面一个口是发号施令讲,国君发号施令。这是讲政治,我们平常人不发号施令,像孔子,天将以孔子为木铎。木铎就是号令,孔子拿古圣先王的道宣扬出去,跟君子发号施令是一样的,我们一般人恐怕没有机会做君王,就是总统也很难做到。所以我们就学习孔子,要宣扬古圣先王的思想,所以我们要自己学,也要劝人家学,学习古文,你做不到国君,做不了总统,但你可以做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你可以把古圣先王的道用你的文章写出来,说出去,你就可以教化大众。说到这里,我们许多学习佛法的人说我们念好佛就行,还
48、学佛法干什么。过去雪公就讲了,你不学佛法,不学佛理,你就不能往生。怎么样呢?你学净土宗念佛法门这是大乘佛法,大乘佛法在有生之年,你必定有菩提心,要自度度他,自行化他,你自行化他就要研究教理。如果你这生不是字,你念佛,名号,你一定要发心,发下世要重往再来的心,这是就不认字的人来说的。我们看有些念佛的人不能光自己念念就算了。我们看学儒家也是这样,孔子说要学君子儒,不要学小人儒,就是要大家学的文质彬彬,才能有用。下面再看: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孔子说,人之生也,我们一个人生到人世间来,能生存下去,凭什么呢,凭直,看这个直字,十目所视,十个人用眼睛看着你,有的人说,我起个念头谁知道啊,
49、其实我们起心动念都是瞒不了人的,都有事干人在看我们。存着这个心,起念头就是直的,所以古人造字,在直 下面一个心字,就是道德的德了,道德的德就是直心,大学里面讲在明明德,明德就是性德,就是直心,我们起念头就是正直的,没有妄念的。我们普通人起念头就是弯弯曲曲的,就是妄念,以为人家不知道,凡夫不知道,但正果的人都知道,不要说菩萨了,就是正果的人都知道。我们凡夫众生起的念头都知道。所以我们学道的人要注意这个直字,我们普通人起念头都要从性德上起来,保持性德不要变,这个念头从哪开始学起呢,就是要从仁慈开始,学佛就是慈悲为怀,儒家孔子讲叫仁恕,学仁先从恕道开始学,那么人之生讲到彻底,我们一个人生在世上就靠这个直。罔就是好直相对的,是不直的,罔是弯弯曲曲的,过去雪公讲一个人心理勾勾道道的,这个念头勾着那个念头,那个念头又勾着其他的念头,每个念头都像钩子一样不直,叫罔。这种人心理满心都是自私的,起心动念都是为自己,这种人不能在世间生存,但是孔夫子没有把话说到实处,在春秋时有很多罔的人生在世上,而且还活的很好,还得意洋洋,孔夫子说这是幸,是侥幸。那些人都是小人,他们做的事都是伤天害理的,在凡夫看来,他没有报应,但天理来说他都会报应的,因果是免不了的,他一死必然会堕落到三途里面。有的当生得到报应,没有善终。但就雪公来说,这个得到报应是花报。比如说,在苏秦张仪跟孔子的弟子比都是能言善道的,不同的是宰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