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城 市 设 计王建国第一章:城市设计概述零:城市设计的概念及其内涵以生活的视角看,任何人都离不开对一定城市物质形态和空间环境的感知和体验,而与此相对应的主要城市建设专业领域之一就是 城市设计。今天的城市设计已经远远超出了单纯美学的问题,越来越扩展到其他的方面。从广义上讲,城市设计是指对城市社会空间环境设计,即对城市人工环境的种种建设活动加以优化和调节。城市设计的主要目标是改进人们生存空间的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相对城市规划而言,城市设计偏重空间形体艺术和人的知觉心理。在实践中,城市设计常根据现实的社会经济条件、生活环境、人的活动、心理需要和视觉感受等要求,进行创造性的空间组织和规划设计,并将其
2、作为法定的城市规划实施的补充和深化。城市设计不仅要体现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共生结合,而且还要反映包括时间在内历史文化与现实生活的融合,期望为人们创造一个舒适宜人,方便高效、健康卫生、优美且富有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的城市空间环境。城市设计的本质内涵和精髓应是城镇建筑环境的设计,应着重于在空间形体方面所做的构思。一、城市设计的历史发展 1、城市设计缘起:城市设计几乎与城市文明的历史同样悠久。在古代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密不可分,几乎同等。它是随人类最早的聚居点的建设而产生的。人类社会有三次社会分工,随着第三次大分工商人的出现,城市也应运而生。城市革命和城市的产生,对于人类文化传播的贡献,仅次于文字的发明
3、。 史前人类聚居地,大都依从自然环境条件。古埃及很多城镇都是沿着河道发展起来,而且按照人们的人们喜欢的风向,依据所在的位置、环境、海岸走向、河谷或山坡地势修建城镇,并都建于自然高地或人工高地上。 这时城镇已经具备一些基本布局形态:如古埃及城镇多用矩形平面,美索不达米亚则为椭圆形等2、古希腊的城市设计希腊文明之前,欧洲缺乏城市设计完整模式和系统理论。古希腊时期城镇的建设和城市设计都出自实用的目的:防守、交通。城市喜好选择南坡,建筑坐南朝北。这一时期中,城市建设最重要的传世之作为雅典和雅典卫城。雅典卫城是当时雅典城宗教圣地和城市的公共活动中心,是城市设计的优秀案例。雅典卫城建于城内一个陡峭的高于平
4、地 7080 米的山顶台地上,东西长 280 米,南北最宽处为 130 米。建筑物安排顺应地势,雅典卫城不是简单的轴线关系,而是经过人们长时期步行观察思考和实践的结果。卫城内各个建筑都处于空间的重要位置,既考虑到置身其中的美,同时也考虑到从卫城周围仰望她的景观效果。希波战争前,希腊的城市多为自发形成,城市空间、街道系统均不规则。公元 5 世纪,希波丹姆所作的米利都城重建规划,在西方首次系统采用正交的街道系统,形成十字格网,建筑物都布置在格网内。这一系统被公认是西方城市规划设计理论的起点。标志着一种新的理论和实用标准的诞生。3、古罗马时期城市设计古罗马时代已经有了正式的城市布局规划,它具有四个要
5、素:选址、分区规划布局、街道与建筑的方位定向和神学思想。有学者指出,罗马人从希腊学到了基于实践基础的美学形式,而且对米利都城规划形式中的各项重要内容形式上的封闭广场、广场四周连续的建筑、宽敞的大街、两侧成排的建筑物,还有剧场,罗马人都依照自己的方式进行了特有的转换。著名案例有:罗马、庞贝等庞贝城古罗马的广场也是这一时期城市设计的重要内容,功能除了希腊时期的集会、市场职能外,还包括审判、庆祝、竞技等。其中罗马城中的广场群最壮丽辉煌,其四周一般多为庙宇、政府、商场。4、中古时代伊斯兰国家的城市设计早期伊斯兰文化几乎没有城市平面的规划准则,惟一可以识别的空间规则和秩序就是清真寺及其周围的教民住区,这
6、是当时伊斯兰城市社会生活的唯一核心。到相对成熟的城市平面。波斯古城伊斯法罕5、欧洲中世纪的城市设计欧洲到了中世纪,城市开始作为主教与国王的活动中心建立起来。有关学者研究,中世纪的城市主要分为三种类型:要塞型:由罗马帝国遗留下来的军事要塞居民点发展而来城堡型:在封建主的城堡周围发展起来商业交通型:因地理优越,在商业、交通活动基础上发展起来。中世纪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威尼斯、热那亚是当时欧洲最先进的城市。佛罗伦萨是当时意大利纺织业和银行业比较发达的经济中心。城市平面为长方形,路网较规则。威尼斯是意大利中世纪最美丽的水上城市,也是当时沟通东西方贸易的主要港口。山城锡耶纳是意大利的著名城市,由几个行政区
7、组成,每一个区都有自己的地形和小广场。市中心的坎波广场则是几个区在地理位置上的共同焦点。锡耶纳的主要城市道路均在坎波广场上汇合。广场上有一座显著的处于中心位置的市政厅和高耸的钟楼。总之,以规模论,中世纪的欧洲城市比古希腊、古罗马缩小很多。城市设计和建设也曾取得了很多的成绩。这些城市的建设充分利用了,特定的城市地貌地形,河湖水面和自然景色,从而形成各自的城市个性。城市空间尺度亲切,多变的沿街建筑、蜿蜒的街道以及分布在各处的大小公共空间呈现出丰富多变的城市景观。6、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的城市设计自文艺复兴开始,欧洲的城市设计越来越注重科学性,规范化,出现了正方形、八边形、多边形、园形等的设计,但都
8、多数停留在图纸上。城市的改建除了罗马、米兰等个别外并没有大规模实施。文艺复兴推动了城市设计思想的发展,人的主观能动性得到进一步发展,并认为城市的发展和布局是可以用人的思想意图加以控制。阿尔伯蒂是用理性的原则考虑城市建设的开创者之一,主张从实际的需要出发实现城市的合理布局。把他的筑城主张归纳为两点:便利和美观。为后世的城市设计奠定了正确的思想基础。帕瓦诺瓦是一个完全按照理想城市模式建设起来的城市巴洛克风格的城市设计强调城市空间的运动感和序列景观,在一些实际的案例中环形加放射的城市道路格局。巴洛克设计思想曾经对西方的城市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奥斯陆主持的巴黎改建设计、德国的卡斯鲁尔规划、以及后来的美
9、国华盛顿和澳大利亚堪培拉的规划设计都与该设计指导思想密切相关。这个时代留下了很辉煌饿建筑艺术作品。罗马城的改建、圣彼得大教堂的建造、威尼斯圣马可广场的最后建成。波波罗广场鸟瞰巴黎平面7、中国古代的城市设计中国城市建设有与西方不尽相同的自身特点公元前 11 世纪,一套较完整的为政治服务的,反映尊卑、上下、秩序、大一统思想的理想城市模式营国制度 ,对历代都、州、和府城设计产生深远的影响。如北京、西安、开封等。古代北京城市建设中最突出的成就,是以宫城为中心的向心式格局和自永定门到钟楼长 7.8km 的城市中轴线,是世界城市建设历史上最杰出的城市设计范例。另一方面,我国古代也有一些城市规划设计却更多的
10、结合了特定的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南京,山环水绕,自然景观和悠久的历史相得益彰。城市设计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城与山水的紧密结合,城墙依山傍水曲折穿行,城内街道呈不规则状,从而形成中国历史上独具一格都城布局。二、现代城市设计的产生及其任务1、产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城市获得了高速的发展,但过度依循形体决定论的建设思路,使得对内在环境品质和文化内涵调以轻心,使城市中心空心化,历史文化遗产受到威胁,因此,城市设计再度提出。但具有了新的内容:设计者不再仅仅是城市空间的艺术处理和美学效果,而是以人-社会- 环境为核心的城市设计的复合评价标准为准绳,综合考虑各种自然和人文要素,强调包括生态、历史、文化等在内的
11、多维复合空间环境塑造,提高城市的适居性和人的生活环境质量。2、现代城市设计基本特征现代城市设计所运用的技术和方法,所涉及的旁系学科范围远远超出了传统城市设计,是一项综合性的城市环境设计,具有以下特征:(1)主导思想上,认为城市设计是一个多因子共存互动的随机过程,可以作为一种干预手段对社会产生影响,但不能根本解决城市的社会问题。(2)对象上,多是局部、城市部分空间环境。涉及内容以人的物质、精神、心理、生理、行为规范诸方面的需求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共生满足为设计目的。(3)方法上,跨学科为特点,注重综合性和动态弹性。(4)承认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相关,但不主张互相取代。(5)设计成果除了图纸,文字
12、说明、背景陈述、开发政策和设计导则占有更加重要位置。第二章:城市设计研究的对象层次和类型构成一、城市的对象层次和内容范围城市设计的范围很广,从整个城市的空间形态到局部的城市地段,如市中心、街道、广场、公园、居住社区、建筑群乃至单栋建筑和城市景观细部,特别是涉及上述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的空间环境。通常,我们将城市设计的对象范围大致分为三个层次大尺度区域-城市级城市设计中尺度分区级城市设计小尺度地段级城市设计通常, “设计范围”大于“ 任务范围”,以保证城市设计考虑问题的全面性和有效性。1、区域-城市级的城市设计工作的对象主要是城市建成区环境。它着重研究在城市总体规划前提下的城市形体结构、城市景观体系
13、、开放空间和公共人文活动空间的组织。内容包括市域范围内的生态、文化、历史在内的用地形态、空间景观、空间结构、道路格局、开放空间体系和艺术特色乃至城市的天际轮廓线、标志性建筑布局等内容。其设计的目标是为城市规划各项内容的决策和实施提供一个基于公众利益的形体设计准则。它一般与规划过程结合,成为总体规划的一个分支,美国、澳大利亚和日本等许多国家城市规划中实施的”城市风景规划”或“三维空间景观控制规划”就与这一层次的城市设计密切相关。 把城市作为一个整体来设计古来就有,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阿尔伯蒂等人提出的理想城市从城镇环境、地形地貌、水源、气候和土壤等着眼,对合理选择城址以及城市和街道等在军事上的
14、最佳形式进行了探讨。柯布的光辉城市理论主张用全新的规划思想改造城市,设想在城市里建高层建筑,现代交通网和大片绿地,为人类创造充满阳光的生活环境。莱特的广亩城市等是由建筑师 弗兰克劳埃德莱特于 20 世纪 30 年代所提出的一个城市规划概念构想。他认为现代的城市无法适应现代的生活,主张取消那些大城市,而采用一种分散的城市布局,以农业为基础,以汽车作为沟通方式。维特鲁威的理想城市 维特鲁威承继古希腊 希波克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和有关城市的论述,提出了理想城市的模式。他在 建筑十书中对城址选择、城市形态、规划布局等作了论述并提出理想方案。他说城址的选择要有利于避开浓雾、强风和酷热;必须
15、占用高爽地段,远离疫病孳生地;要有丰富的农产资源和良好的水源;要有便捷的道路或河道同外界联系。他绘制的理想城市方案,平面为八角形;城墙塔楼的间距不大于弓箭射程,便于防守者从各个方面阻击攻城者;城市道路网为放射环形系统;为了避强风,放射道路不直接对着城门;在城市中心设广场,广场的中心建庙宇 旧金山市被认为是美国最美的城市之一,这里的山岗、雾、水边、维多利亚的建筑风格、缆车、唐人街、金门大桥以及文化的多样性、城市空间的温馨性都构成了旧金山特有的城市形象。20 世纪六十年代由于没有系统的规划而建设混乱,对景观的破坏严重,之后经过三年的调查研究,1971 年旧金山“城市设计总体规划”被正式纳入城市总体
16、规划中付诸实施。成为全美第一个城市设计总体规划,使旧金山的城市设计成为政府的施政政策并且涵盖了全市域,其规划的详细程度及涉及面的幅度成为全美之冠,对今后美国城市设计的实施与方向影响极大,而且成为后来日本城市设计政策效仿的模式。旧金山“城市设计总体规划”将市民对生活环境质量的企求按以分类分别提出对策:城市风貌特色 强调塑造旧金山的独特风貌城市保护 城市自然资源、历史文物、特殊地形地貌的保护大型开发项目 具有一定规模的所有开发项目均需和四周的景观与生活环境保持和谐邻里环境 促进市民生活社区的安全性、舒适性和便利性旧金山九曲花街(Lombard street )是世界上最弯曲的街道。当初在十九世纪二
17、十年代的时候,是为了使繁忙的交通有所喘息而设计建造的,如今却成为旧金山最吸引人的一条街。 Lombard 街其实很长,在 Hyde 街与 Leavenworth 街之间的一个很短的街区,却有八个急转弯,因为有 40 度的斜坡,且弯曲像“Z”字形,所以车子只能往下单行在实践中,区域-城市层次上的城市设计首先必须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工作。(1)每个城市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这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性质中得到集中的反映。如历史文化名城西安,风景旅游城市桂林、工业城市抚顺、港口城市连云港等,性质不同。其城市的环境特色,建筑形象、文化氛围也不同。城市设计应该反映这种城市性质差异带来的环境特点。(2)城市规
18、模的大小也会给城市设计带来不同的设计理念,如,小城市应强调城市的亲切、舒适、文化内涵和适居性;而大城市就应追求一定的文化多元、综合功能、社会开放性及国际形象。(3)城市发展方向和经济实力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到具体的城市设计中。(4)从世界的发展趋势看,这一层次的城市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即倡导绿色、生态城市设计的思想理念。比如城市重大工程应注意保护自然景观格局和生物多样性,在自然环境中,山水、植被、土壤、河流、海岸等都有各自的布局系统,而这些都是区域-城市级城市设计内容所能涵盖的。比如在修筑公路、铁路的同时,保留景观中生物迁徙、觅食的路径。比如古城南京,由紫金山、钟山植物园、
19、玄武湖及毗邻的小九华山、北极阁、鼓楼高地、五台山和清凉山构成的自然绿脉,不仅是南京人文环境和自然地精华所在,更重要的是这一自然开敞的空间廊带使城市及其次生自然环境与城郊原生自然环境形成了亲密无间的共生关系,为物种的多样性及生态习性的保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案例:1、华盛顿中心区美国 1780 年建国,华盛顿 1790 年就任美国总统后,聘请了法国军事工程师朗方对选定的一块位于波托马克河的用地进行新首都规划设计。深受巴黎影响,朗方也将华盛顿规划成方格网加放射性道路的城市格局,同时并合理利用了华盛顿地区特定的地形、地貌、河流、方位、朝向等条件。首都华盛顿由一条约 3.5 公里长的东西轴线和较短的南北
20、轴线及其周边的街区构成。沿主轴线两侧建有一系列国家级的博物馆,如国家美术馆、航天博物馆等。华盛顿城市规划部门对全城建筑制定不得超过 8 层的限高规定,中心区建筑则不得超过国会大厦。这样就突出了轴线上建筑的中心地位2、堪培拉堪培拉来自澳洲土著民族的语言,意思是“聚会之所”,原来为一片荒野,之后因悉尼与墨尔本争夺首都才被选为建都地。1912 年堪培拉举行的国际规划设计竞赛中,美国设计师格里芬中标。该方案合理利用了基地山峦和水面,把城市的核心确定在首都山,以它为中心规划了三条主要的城市空间轴线。一条为南到北,自红山,经首都山,再到安斯利山的主轴线,此轴线的中心部位为三角形地段,布置国家级政治、文化、
21、艺术方面的建筑;第二条为东西向贯穿格里芬胡的视觉轴线,西端为黑山,山顶建有电视塔,为城市标志之一;第三条为首都通向城市商业、服务业文化中心的轴线,既是视觉轴线也是主要交通线路之一。这一方案曾得到“把适宜于国家首都尊严和花园城市生活的魅力调和到一起”的赞誉。今天的堪培拉被誉为世界十大绿都之一从议会大厦远眺战争纪念馆格里芬胡远处的美术馆议会大厦经多次选址,最后在 1988 年建成于首都山,是 1974 年一次国际设计竞赛的获奖作品。3、横滨城市设计横滨濒临东京湾,是日本最大的国际贸易港,按人口是日本第二大城市。1971 年,横滨成立了日本第一个专门的城市设计小组,自此,该小组开展了一系列的城市设计
22、活动,为横滨城市空间品质的提高和改善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努力。在改善环境的最初阶段,城市设计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争取公共使用空间”,于是首先制定了七个方面的城市设计目标。通过保证安全和令人愉悦的开发空间,保护步行者的权利。尊重地形学和绿化地域自然特征。尊重地方文化和历史遗产。丰富绿化和开放空间维护沿河和滨海开放空间增加人们相互交流和接触的公共场所既要有形式的美又要有内容的善上述作为一个整体的七项目标,其实质就是要创造一个令人愉悦的城市空间环境,提高居住的环境质量。为实现上述城市设计的目标,横滨策划并制定了涉及区域与城市级的“城市设计总体规划” ,内容包括:城市中心区“绿色轴线设想”与“ 商业轴线设想
23、”城市中心周边地区与郊外地区的“景观特色创造”滨水空间再生、历史资产与环境的保存与整治和城市的照明规划与色彩规划等在实际的操作中,专家们首先在横滨市中心建立了都市轴心的步行系统规划概念,著名的大通公园就是在这一时期的城市设计重要成果。大通公园位于横滨市中心区关内地区,南北方向长 1.2km,形成横滨市中心的的绿轴,由南向北由石的广场、水的广场、绿树丛林组成。期间有地铁站、露天音乐台、喷水池、瀑布、旱冰场和儿童公园等。伊势佐木步行街城市建设要求做到外墙、铺地、体量和质地的相互配合关内车站东北口广场开港广场横滨未来港湾 21 世纪,是一个开发和环境改观的成功案例。这一地区原是横滨三菱造船厂、旧日本
24、铁路货运站所在地。在横滨的总体规划中,这一 186 公顷的地区被确定为横滨未来横滨新的城市中心。这一地区建设了许多的著名项目:1993 路标塔大厦,高 296 米,丹下健三设计的横滨美术馆,日建设计的太平洋横滨大厦和广场,日本丸纪念公园,樱木站前广场,临港公园等。船坞公园:是日本最早的商船船坞2、分区级城市设计主要涉及城市中功能相对独立,并具有环境相对整体性的街区,是城市设计的典型内容。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与区域-城市级城市设计对环境整体考虑所确立的原则的衔接;(如作为蓝道的河流、作为绿道的开放空间和城市的步行体系、基础设施体系乃至城市的整体空间格局与艺术特点在实施中都要落实到具体地区和地
25、段城市设计中。 )旧城和历史街区的改造保护和更新整治。 (城市设计大多数都与旧城改造有关尤其在分区层次上)功能相对独立的特别区域,如城市中心区,具有特定主导功能的历史街区、商业中心、大型公共建筑(城市建筑综合体、大学校园、工业园区、世界博览会)的规划设计安排等。旧城的更新改造对自然环境质量,生态景观质量、和文化环境质量都会产生一系列的影响。有必要理解广义的包括社会、文化、生活方式在内的城市生态保护的概念。要注意保护旧城(尤其是居住区)在历史上形成的,目前仍维系完好的社区生态结构,保护城市历史文化的延续性。旧金山吉拉德利广场案例:1、澳大利亚悉尼岩石区旧城更新改造2、上海新天地3、南京夫子庙历史
26、街区再开发3、地段级城市设计主要指建筑设计和特定建设项目的开发,如街景、广场、交通枢纽、大型建筑物及其周边外部环境的设计。这是最常见的城市设计内容,这一尺度的城市设计虽然微观具体,但对城市的面貌有很大影响。主要依靠广大建筑师自身对城市设计观念的理解与自觉。案例:1、波士顿基督教科学教会中心1973 年由贝聿铭规划设计完成波士顿基督教科学教会中心是基督教总建设计划的主题部分。中心占地 75000m2,三面临街,基地近似一个三角形。现状建筑有 1894 年建的圣母教堂及其扩建部分以及一座基督教的科学辅导楼。新建的中心有下列三座主要的建筑:礼拜日学校:三层的扇形建筑教会行政楼:地上 28 层,地下
27、1 层教会办公楼(柱廊大楼) ,地上 5 层,地下 1 层,包括展览、阅览、出版、电台、电 视台等。中心的五栋建筑由 25000m2 的绿化场地统一联系,地下设有一座 600 车位的停车场,并把三座建筑联系在一起,广场中央是长 204m,宽 33m 的巨型浅水池,尽端的圆形喷水池直径为 24m,设有 144 个喷头,喷洒时可构成一幅穹窿状的水景。池边设有花坛、坐凳和路灯等小品,加上树木栽植、铺地及广场空间周围统一和谐的建筑群体,组成极具吸引力的城市广场。2、东京国际会议中心 位于日本东京的丸内地区,占地 27400m2 基地原为旧东京都厅舍用地。该建筑面积 14000m2,是一个为大型会议、展
28、览和信息交流提供服务的综合性中心、主要功能包括会议、音乐会、讨论会、时装表演、展览、电影、演出等。经国际竞标,美国建筑师维诺里的方案中标。其方案的评价词为:不仅对提出的任务书是最恰当的方案,其功能组织也是最简洁的,同时也是考虑了用地的特殊条件之后最巧妙的方案。会议中心个性鲜明,简洁明快,拥有一个巨大、气势恢宏的钢结构中庭,是东京市中心一处新的地标。同时还为国铁山手线东京站和有乐町站之间的人流提供了便捷的步行通道。城市设计实践的三大类型开发型城市设计:指城市中大面积的街区和建筑开发,建筑和交通设施的开发, 城市中心开发建设及新城开发建设等大尺度的发展计划。 保存型城市设计和城市更新:通常与具有历
29、史文脉和场所意义的城市地段相关,强调城市物质环境建设的内涵和品质。 社区型城市设计:指居住社区的城市设计,更注重人的生活要求。其最根本是要设身处地为住户,特别是用户群体的使用要求、生活习俗和情感心理着想,并在设计过程中向社会学习,做到公众参与设计。日本代官山住宅1960 年开始建设的代官山集合住宅位于日本东京涩谷区,设计师桢文彦。代官山集合住宅位于日本东京涩谷区,是一个较少受到污染的地区,且位置适中,建筑基地形状不规则,只有沿街一面较整齐,地势有一定的跌落。第一期工程设计的主题是“沿街空间”,设计内容是两栋商住建筑,设计利用正交式的凹凸,与所在地段的形状相配合,并采用了诸如转角广场、下沉庭园、
30、内外通透等典型的城市设计手法,建筑沿街一面有高出道路的平台,供人们步行之用,从平台可以直接进入商店。第二期工程基地进深较大,一组商店建筑群围绕一个内向的广场庭院布置。沿街开大玻璃窗,并有较宽的开敞的廊道通向内院,体现了空间流动的设计概念,这也是设计吸取日本建筑传统的结果。第三期工程中心部分将原基地上的绿荫小丘组合在庭园中,建筑尺度较前两期大了许多,建筑外部用材也已不再是传统的抹灰,而是用了方形瓷砖饰面,造型要素也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曲线形的门斗、台阶和楼梯,造型手法趋向于简洁抽象。其后又在地段的西端和街的北面建设了后三期工程,一直到 1992 年全部完成,前后达25 年时间。随着建设, “沿街
31、的围墙”逐渐变成了“ 沿街的空间 ”,并以不断变化的建筑形式逐渐增生,在总体设计上表现出差异和类似的关联。在与街道平行的硬质临街面内部,设计了一系列公共、半公共和私密的都市空间,在合理布置功能的同时,创造出与人的尺度相符的空间环境。这是难得一块由同一位建筑师之手(设计者是当代日本著名建筑师桢文彦) ,通过整体的城市设计思想,在一个如此长的时段内设计出来的城市街区,因而具有特别的意义。第三章 城市空间要素和景观构成的设计城市中空间要素和景观构成是最典型的城市设计对象。在城市设计领域中,空间要素一般多指物质形态中那些诉诸视觉的内容,如:建筑、地段、广场、街道、公园、环境设施、公共艺术、建筑小品、花
32、木植栽等。美国学者雪瓦尼在城市设计过程一书中归纳,城市设计的构成如下:土地使用、建筑形态及其组合、开放空间、步行街区、交通与停车、支持活动、标志、保存与维护。一、土地使用1、土地的综合利用理论上,设计应尽可能让用地最高合理容限的占有率保持相对不变,以充分利用城市有限的空间资源。时间和空间是土地综合使用的基本变量,城市设计必须从人的社会生活、心理、生理及行为特点出发,尽量避免和尽量减少土地在时间和空间上使用的低谷。林奇曾对时间耗费和空间使用的联系进行过研究,他认为城市街道,应是一种对于不同的空间使用、时间及对于所需活动的重新探求,可以将这条街道设计成游憩场地,开发利用屋顶,兴建商店。综合使用的另
33、一含义是对设计用地进行必要的调整,对用地进行地上、地下、地面的综合开发,以建筑综合体的方式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如东京站设置 5 层得地下交通和商业步行空间。2、自然形体要素和生态学条件的保护自然形体要素和景观要素的利用常常是城市的特色所在,河岸、湖泊、海岸、旷野等都可以成为城市形态的构成要素,设计师应该很好的分析城市所处的自然基地特征并加以精心组织。德国海德堡自然形态及生态条件的保护日本琦玉武藏丘公园地区高速公路选线考虑基地的自然生态条件瑞士卢赛恩依山就势建造城市同时不同自然生物气候的差异也对城市格局和土地利用方式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湿度较大的热带和亚热带城市的布局,就可以开敞、通透组织一些夏季主
34、导风向的空间廊道,增加有庇护的户外活动的开放空间;干热地区的城市建筑为了防止大量热风沙和强烈日照,需要采取比较密实和外封内敞式的城市及建筑形态布局;而寒地气候的城市,则应采取相对集中的城市结构和布局,避免不利风道对环境的影响,加强冬季局部热岛效应,降低基础设施的运行费用。事实上,城市化进程中,一定程度都是对大自然的破坏,如东京附近多摩新城的开发建设。60 年代,这一地区是充满绿色植被的丘陵地带,为解决人口的居住问题,政府开发这一区域,于是其中 80%的土地用于建设住宅和公共建筑,绿化和公园用地不足 20%。此外,很多城市,建筑设计不考虑特定的自然气候条件,使用大面积玻璃幕墙,造成能源的过度耗费
35、以及光污染的普遍存在。3、基础设施基础设施狭义的概念指市政工程、城市交通及电力通讯设备等,广义则还包括公路、铁路及城市服务事业、文教事业等,基础设施既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载体,又是城市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的支持系统。基础设施在城市土地使用中,具有投资大、建设周期长、维修困等特点。比城市形体空间设计先行,一旦形成,改造更新比较麻烦,而良好的基础设施往往是城市建设开发的重要前提。二战后,以波兰首都华沙为代表的很多欧洲城市仍决定在原址上重建,就是因为可以重新利用原有的地下基础设施。以横滨“港口未来 21 世纪”地区建设为例,这项建设除了改善滨水地区环境、绿化和道路设施外、还充分考虑了完善的防灾系统、港
36、口运转系统、垃圾处理系统、给排水系统和兼顾防灾集散之用的开放空间系统。二、建筑形态及其组合1、建筑形态与城市空间建筑是城市空间最主要的决定因素之一,城市中建筑物的体量、尺度、比例、空间、造型、材料、用色等对城市空间环境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广义的建筑还应包括桥梁、水塔、护堤、电视通讯塔乃至烟囱等构筑物。城市设计虽不直接设计建筑,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建筑物的形态组合、结构方式和城市外部空间的优略, ,尤其是就视觉这一基本感知途径而言,城市设计直接影响着人们对城市环境的评价。城市空间环境中的建筑形态至少具有以下特征:(1)建筑形态与气候、日照、风向、地形地貌、开放空间具有密切的关系。(2)建筑形态
37、具有支持城市运转的功能(3)建筑形态具有表达特点环境和历史文化特点的美学含义。(4)建筑形态与人们的社会和生活活动相关(5)建筑形态与环境一样,具有文化的延续性和空间关系的相对稳定性。通常,建筑只有组成一个有机的群体时才能对城市环境作出贡献。因此,建筑形态总的设计原则大致有以下几点:建筑设计及其相关环境的形成,不但在与成就自身的完整性,而且在于其是否能对所在地段产生积极的环境影响。注重建筑物形成于相邻建筑物之间的关系,基地的内外空间、交通流线、人流活动和城市景观等,均应与特定的地段环境文脉相协调。建筑设计不应唯我独尊,而应关注与周边的环境或街景一起,共同形成整体的环境特色。建筑形态组合与空间意
38、象荷兰阿姆斯特丹城市建筑形态2、城市设计对建筑形态及其组合的引导和管理从管理和控制方面看,城市设计考虑建筑形态和组合的整体性,乃是从一套弹性驾驭城市开发建设的导则和空间艺术要求入手进行的。导则的具体内容包括建筑体量、高度、容积率、外观、色彩、沿街后退、风格、材料质感等。城市设计导则可以对建筑形态设计明确表达出鼓励什么、不鼓励什么及反对什么,同时还要给出可以允许建筑设计所具有自主性的底线。如:培根在主持旧金山的城市设计中,首先分析出城市山形主导轮廓的形态空间特征,并为市民和设计者认可,然后据此建立城市界内的建筑高度的导则:指明低建筑在何处应加强城市的山形,在何处可以提供视景,在何处高大建筑物可以
39、强化城市现存的开发格局。类似地,建筑体量也可以通过导则所建议的方式来反映城市设计的文脉。由作者主持的南京市城东干道地区城市设计导则中,为沿线建筑的设计和开发制定了 15 条专项导则,内容涉及建筑密度、建筑间距、容积率 、后退、外部空间与高架干道之关系、体量、色彩、材料、开发权和容积率转移等。三、开放空间及城市绿地系统1、开放空间的定义和功能意指城市的公共外部空间。包括自然风景、硬质景观(如道路等) 、 公园、娱乐空间等。一般而论,开放空间与具有四方面的特质:(1)开放性,即不能用围墙或其他方式封闭围合起来。(2)可达性,对于人们是可以方便到达的。(3)大众性,服务对象应是大众,而不是少数人。(
40、4)功能性,不仅仅是供观赏用,而是要让人们能休息和日常使用。开放空间的评价不在于是否具有细致完备的设计,主要应具备以下功能:(1)提供公共活动场所,提高城市生活环境的品质。(2)维护、改善生态环境,保存有生态学和景观意义的自然地景,维护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体现环境的可持续性。(3)有机组织城市空间和人的行为,行驶文化、教育、游憩等职能。(4)改善交通,便利运输,并提高城市的防灾能力。2、开放空间的特征大多数开放空间是为了满足某种功能而以空间体系存在,具有连续性。开放空间一般分为两类:单一功能体系和多功能体系。单一功能体系:以一种主导性功能用途为基础,如河谷;或某种开放空间的开发设计,如公园。由
41、城市街道、广场和道路构成的廊式体系是最典型的开放空间体系。多功能体系:大多数都是这体系,各种建筑、街道、广场、公园、水路均可共存于这一体系中城市开放空间在城市结构体系方面具有如下特征:(1)边缘:即开放空间的界限。出现在水面与土地交接或建筑物开发与开敞空间的接壤处。常是设计的最敏感部分,必须审慎处理。(2)连接:指起连接功能开放空间区段。例如,连接绿地和实用开放空间的道路和街道,他也可以是一个广场和其他组合开放空间体系要素的焦点,在城市尺度上,河道和主干道也可成为主要的起连接功能的开放空间。(3)绿楔:这是一种真正的城市开发中的“呼吸空间”。它提供自然景观要素与人造环境之间的一种均衡,也是对高
42、密度开发设计的一种变化与对比。(4)焦点:一种帮助人们组织方向和距离感的场所或标志。在城市中可能是广场、纪念碑或重要建筑物前的开放空间。(5)连续性:这是体系的基本特征。自然河道、一组公园道路、相连接的广场空间序列乃至室内外的步道系统都可以形成连续性。3、开放空间的建设实践在实践中,开放空间的设计注重公众的可达性、环境品质和开发协调。同时设计的方式也已经从传统的注重规划主体的效率发展到经济的场所或标志,在城市中它可能是广场、纪念碑或重要建筑物前的开放空间。西方一些国家,对城市开放空间设计一向很重视,除了景观和美学外,对生态方面的重要作用认识的也很早。有的甚至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如纽约在 18
43、51 年通过的公园法 。随着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最先确定的城市开放空间仍旧保留。丹佛中心区开放空间体系波士顿 19 世纪末绿地体统规划从波士顿中心绿地看贝聿铭设计的汉考克大厦纽约中央公园今天,开放空间的定义又有了新的发展。如纽约中心区相互毗邻的 AT&T 大厦和 IBM 总部都设有城市与建筑内外相通的连续中庭,这一空间虽然有顶覆盖,但真正的使用和意义却属于公众可达的城市公共空间。四、步行街第三章 城市空间要素和景观构成的设计美国学者雪瓦尼在城市设计过程一书中归纳,城市设计的构成如下:土地使用、建筑形态及其组合、开放空间、步行街区、交通与停车、支持活动、标志、保存与维护。第三章 城市空间要素和景
44、观构成的设计城市中空间要素和景观构成是最典型的城市设计对象。在城市设计领域中,空间要素一般多指物质形态中那些诉诸视觉的内容,如:建筑、地段、广场、街道、公园、环境设施、公共艺术、建筑小品、花木植栽等。美国学者雪瓦尼在城市设计过程一书中归纳,城市设计的构成如下:土地使用、建筑形态及其组合、开放空间、步行街区、交通与停车、支持活动、标志、保存与维护。一、土地使用1、土地的综合利用理论上,设计应尽可能让用地最高合理容限的占有率保持相对不变,以充分利用城市有限的空间资源。时间和空间是土地综合使用的基本变量,城市设计必须从人的社会生活、心理、生理及行为特点出发,尽量避免和尽量减少土地在时间和空间上使用的
45、低谷。林奇曾对时间耗费和空间使用的联系进行过研究,他认为城市街道,应是一种对于不同的空间使用、时间及对于所需活动的重新探求,可以将这条街道设计成游憩场地,开发利用屋顶,兴建商店。综合使用的另一含义是对设计用地进行必要的调整,对用地进行地上、地下、地面的综合开发,以建筑综合体的方式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如东京站设置 5 层得地下交通和商业步行空间。2、自然形体要素和生态学条件的保护自然形体要素和景观要素的利用常常是城市的特色所在,河岸、湖泊、海岸、旷野等都可以成为城市形态的构成要素,设计师应该很好的分析城市所处的自然基地特征并加以精心组织。德国海德堡自然形态及生态条件的保护日本琦玉武藏丘公园地区高速
46、公路选线考虑基地的自然生态条件瑞士卢赛恩依山就势建造城市同时不同自然生物气候的差异也对城市格局和土地利用方式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湿度较大的热带和亚热带城市的布局,就可以开敞、通透组织一些夏季主导风向的空间廊道,增加有庇护的户外活动的开放空间;干热地区的城市建筑为了防止大量热风沙和强烈日照,需要采取比较密实和外封内敞式的城市及建筑形态布局;而寒地气候的城市,则应采取相对集中的城市结构和布局,避免不利风道对环境的影响,加强冬季局部热岛效应,降低基础设施的运行费用。事实上,城市化进程中,一定程度都是对大自然的破坏,如东京附近多摩新城的开发建设。60 年代,这一地区是充满绿色植被的丘陵地带,为解决人口的
47、居住问题,政府开发这一区域,于是其中 80%的土地用于建设住宅和公共建筑,绿化和公园用地不足 20%。此外,很多城市,建筑设计不考虑特定的自然气候条件,使用大面积玻璃幕墙,造成能源的过度耗费以及光污染的普遍存在。3、基础设施基础设施狭义的概念指市政工程、城市交通及电力通讯设备等,广义则还包括公路、铁路及城市服务事业、文教事业等,基础设施既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载体,又是城市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的支持系统。基础设施在城市土地使用中,具有投资大、建设周期长、维修困等特点。比城市形体空间设计先行,一旦形成,改造更新比较麻烦,而良好的基础设施往往是城市建设开发的重要前提。二战后,以波兰首都华沙为代表的很多
48、欧洲城市仍决定在原址上重建,就是因为可以重新利用原有的地下基础设施。以横滨“港口未来 21 世纪”地区建设为例,这项建设除了改善滨水地区环境、绿化和道路设施外、还充分考虑了完善的防灾系统、港口运转系统、垃圾处理系统、给排水系统和兼顾防灾集散之用的开放空间系统。二、建筑形态及其组合1、建筑形态与城市空间建筑是城市空间最主要的决定因素之一,城市中建筑物的体量、尺度、比例、空间、造型、材料、用色等对城市空间环境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广义的建筑还应包括桥梁、水塔、护堤、电视通讯塔乃至烟囱等构筑物。城市设计虽不直接设计建筑,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建筑物的形态组合、结构方式和城市外部空间的优略,尤其是就视觉
49、这一基本感知途径而言,城市设计直接影响着人们对城市环境的评价。城市空间环境中的建筑形态至少具有以下特征:(1)建筑形态与气候、日照、风向、地形地貌、开放空间具有密切的关系。(2)建筑形态具有支持城市运转的功能(3)建筑形态具有表达特点环境和历史文化特点的美学含义。(4)建筑形态与人们的社会和生活活动相关(5)建筑形态与环境一样,具有文化的延续性和空间关系的相对稳定性。通常,建筑只有组成一个有机的群体时才能对城市环境作出贡献。因此,建筑形态总的设计原则大致有以下几点:建筑设计及其相关环境的形成,不但在与成就自身的完整性,而且在于其是否能对所在地段产生积极的环境影响。注重建筑物形成于相邻建筑物之间的关系,基地的内外空间、交通流线、人流活动和城市景观等,均应与特定的地段环境文脉相协调。建筑设计不应唯我独尊,而应关注与周边的环境或街景一起,共同形成整体的环境特色。建筑形态组合与空间意象荷兰阿姆斯特丹城市建筑形态2、城市设计对建筑形态及其组合的引导和管理从管理和控制方面看,城市设计考虑建筑形态和组合的整体性,乃是从一套弹性驾驭城市开发建设的导则和空间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