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井冈山的排头兵 1927 年 10 月初毛泽东带领“三湾改编”后的两个营的红军,由湖南酃县向遂川方面展开游击活动。山区的天气巳经寒冷起来了,当时给养十分困难,也没有休整的机会。可是由于党在部队中进行了艰苦的政治思想工作,战土们的情绪依然很高,在极度疲劳的行军中,还四处去张贴布告向老百姓作宣传。为了解决部队的冬衣和给养问题,部队进驻到遂川西部的大汾镇。这里是个小圩镇,物资还丰富。谁知部队刚住下不久,就遭到肖家璧靖卫团的突然裘击,部队因毫无准备,仓促应战,地形又不熟,损失很大。队部都打散了,三营向湖南桂东方向撤走,当时只有一营四连两个排跟随着毛泽东撤退到黄坳。在这里停下来收集失散的人员。这一仗
2、败得较惨,四连一共只剩下 30 多个人,稀稀落落的散坐在地上。要煮饭吃,炊事担子也跑散了,肚子饿了只好问老百姓家里找一点剩饭和泡菜辣椒来吃。没有碗筷,毛泽东和大家一起,同样的伸手从饭箩里抓着吃。等大家吃饱了以后,毛泽东站起来说我们要上井冈山去,他在黄坳油石朝中间空地迈了几步,双足并拢,身体笔挺,精神抖擞地对大家说:“现在跟我来站队,我站第一名,请曾连长喊口号。”他的脚本来就被草鞋打烂了,衣服也破了,但他长发下的那双眼睛炯炯有神,高大的身体威风凛然。这种坚定的信念,镇定的精神,强有力地感染了战士们。战士们见毛泽东精神抖擞地站在队伍的最前列,当排头兵,一个个也都抬起头来,挺起腰。充满信心,鼓起战斗
3、勇气,提着枪纷纷向着他那高大的身躯看齐。接着一营一连也赶到黄坳来了。工农红军就是这样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跟随毛泽东走上了井冈山。三大纪律、六项注意的诞生 1927 年 10 月下旬,毛泽东率队伍从遂川大汾经黄坳上井冈山,上山前在荆竹山的一个小村子宿营。次日在村边大路上集合部队,毛泽东登上路边的雷打石向部队简略介绍了井冈山的情况后,向大家说:“今天,我们就要上井冈山,要在那里建立根据地。大家一定要和山上的群众搞好关系,要和王佐的部队搞好关系,做好群众工作。没有群众的支持,根据地是建立不起来的。”接着他正式宣布了三项纪律:第一、行动要听指挥;第二、不拿老百姓一个红薯;第三、筹款要归公。并且还对为什
4、么要规定三项纪律作了简要的解释。1928 年初,部队打下递川。毛泽东不断找群众谈话,进行调查研究,然后将群众意见归纳起来。集合部队,在遂川李家坪,宣布了六项注意:一、说话要和气;二、买卖要公平;三、借东西要还;四、损坏东西要赔;五、捆稻草;六、上门板。毛泽东还解释说:“损坏老百姓的东西,一定要赔偿。虽说打破了旧缸赔新缸,新缸不如旧缸光,但赔总比不赔好。”为什么要上门板?以往借群众的门板睡觉,还的时候常常搞错,群众没法上门板,只好再去找回自己的门板来。于是就要求指战员借谁家的门板还要将门板上回去,才不至搞错,群众也不会有意见了。1928 年 5 月 4 日在砻市红四军成立大会上,毛泽东又重申了三
5、大纪律,六项注意。1928 年春,红四军离开井冈山,向赣南闽西进军时,又增加了大便找厕所,洗澡避女人两项。以后又改为:“院子打扫干净”和“挖卫生壕(厕所) ”。以后在革命斗争过程中又不断作了修改。至 1947 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才颁布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即三大纪律:(一)一切行动听指挥;(二)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三)一切缴获要归公。八项注意:(一)说话和气;( 二) 买卖公平;(三)借东西要还;( 四)损坏东西要赔;( 五)不打人骂人;(六) 不损坏庄稼;(七) 不调戏妇女;( 八) 不虐待俘虏。从此,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就成了人民军队的“传家宝”。第一个红色政权的建立 1927 年
6、 10 月,毛泽东已率队伍进驻井冈山大井和茨坪。11 月中旬,正值蒋介石与唐生智军阀混战。有一天,部队在大井集合,准备去打茶陵。毛泽东向队伍讲了话:“现在是军阀混战,什么叫混战?混战就是乱打一场。现在蒋介石和唐生智乱打一场,后边没有兵,都空虚了,所以我们去打茶陵。”接着毛泽东又风趣地说:“我本来要跟你们同去,我是要革命的,可我的脚不革命,我不能去,你们去。”原来从文家市向井冈山进军途中,毛泽东的脚被草鞋打烂了。最后,毛泽东还向部队交代了打开茶陵后要发动群众等话。果然不出毛泽东所料,蒋唐战争使茶陵敌方兵力非常空虚,只留下一些地主武装挨户团。我军一举占领了茶陵。攻战茶陵以后,团长陈浩等人不听从毛泽
7、东的教导,他们与党代表宛希先闹不团结,也不去发动群众,虽然成立了茶陵人民委员会,但还是按老衙门旧规矩办事,升堂问审,纳税完粮。筹款子都是向商会摊派,部队则每天三操两讲一点名,天天在茶陵屯兵不动。毛泽东知道这情况后,立即去信批评了这种错误作法,并取消人民委员会,成立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派谭震林作主席,这是井冈山斗争建立的第一个红色政权。接着又成立了茶陵县工会、农会、赤卫队等群众组织和地方武装。蒋唐战争结束后,唐生智立即派了吴尚一个团来攻打茶陵。我军打败吴尚部队后,当夜撤出茶陵,并与张子清的部队会合。陈浩以及团副韩昌剑、参谋长徐庶等人是投机分子。他们暗中与敌军方鼎英部联络,带着队伍叛变投敌。正在这紧
8、要关头,毛泽东赶到了。毛泽东在水口赶上部队后,对陈浩等人作了坚决的斗争,把队伍带回砻市,挽救了革命队伍。部队在砻市休整时,毛泽东总结了一个月来打茶陵的情况。说部队打仗很勇敢,打得很好,但是没有发动群众,没有做群众工作,不应该在茶陵天天下操。毛泽东指出,我们的部队,应该是武装队、宣传队。接着毛泽东在会上向部队宣布了三大任务:第一是打仗消灭敌人;第二是打土豪筹款子;第三是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苏维埃政权。他还扳着手指一条一条地向大家作了解释。会后,叛徒陈浩等人被处决。从此,我们的红军既有高度的政治灵魂,又有明确的行动纲领。黄洋界保卫战 1928 年 8 月,湘赣敌军乘红四军主力
9、在湘南失利,欲归末归之际,大兵进犯,侵占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平原地区,最后又以四个团的兵力进攻黄洋界,企图一举侵占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听到敌人即将进攻的消息,一营营长陈毅安率一营的一、三两个连急行军回到黄洋界下的小井,召开会议,布置战斗,并进行了紧张的战斗动员。后方医院的轻伤病员纷纷要求重返前线,儿童团、少先队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也全部动员起来,赤卫队、暴动队、青年妇女也积极组织起来,准备配合红军作战。红军和地方武袋还建造了竹钉阵、铁丝网、篱笆、滚木擂石、掩体工事,在黄洋界哨口筑起五道防线。整个井冈山严阵以待,准备狠狠打击来犯之敌。8 月 30 日,云雾散后,湘军吴尚部和赣敌王均部共四个团开始进攻
10、黄洋界。红军指战员和地方武装凭借黄洋界天险,利用石块、滚木擂石、竹钉和手中的武器打退了敌人四次冲锋。下午四时许,敌人不甘心失败,重又组织了规模更大的进攻。就在这时,红军战士把二十八团留在茨坪红四军军械处修理的一门较好的迫击炮抬上了黄洋界,安放在红军指挥阵地附近。当时,只有三发炮弹,由于受潮,前两发炮弹成了哑炮,这时,第三发炮弹出膛了,只听“轰隆”一声巨响,炮弹在敌群中炸响了。这时,埋伏在各个山头的少先队、儿童团纷纷点燃了煤油桶里的鞭炮,在树梢上挂起红旗。一时,黄洋界上枪炮齐鸣,红旗招展。敌人原先得到情报,是红军主力不在井冈山,这时,看到这种阵势,以为我红军主力已回到井冈山,吓得魂飞魄散,连夜逃
11、回酃县境内去了。事后,红军战士套用京剧空城计中诸葛亮的唱腔填词,编了一段唱词:“我站在黄洋界上观山景,忽听得山下人马纷纷。举目抬头来观看,原来是蒋贼发来的兵。一来是,农民斗争少经脸,二来是,红军主力离开了永新,你既得宁冈、新城多侥幸,为何敢来侵占大小五井? 你既来把山来进,为何在山下扎大营?你莫左思右想心计不定。我这里内无埋伏,外无救兵。你来,来,来,请到山上来谈谈革命。”在黄洋界上唱起了空山计。毛泽东在率领红四军主力回井冈山途中,行至黄坳,闻听黄洋界保卫战大捷的消息,欣然命笔,挥毫写下了西江月井冈山这首著名的诗篇,赞扬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毛委员挑粮上井冈 为了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1928 年
12、秋收后,毛泽东即号召全体军民从宁冈挑粮上井冈山,毛泽东和朱德等红军军官以身作则,不辞劳苦,脚穿草鞋,翻山越岭,和红军战士一道从宁冈挑粮上山,往返一百多里。一路上,山高、坡陡、路窄,毛委员用布袋背粮,他背得多,走得又快又稳。红军战士想到毛委员工作忙,还和大家一块挑粮,来回跑一百多里路。大家生怕毛委员身体受不了,一路上,大家都争着抢毛委员的粮袋,但毛委员坚决不让。一边擦汗一边说: “你们都挑这么多,已经够累了,再抢我的挑,这样那不是把你们累坏了吗?我不要紧,能背动。”登上黄洋界,毛委员和战士们经常在荷树下休息。有一次毛委员问大家:“同志们,累不累呀?”大家齐声回答:“不累!”毛委员接着说:“为了革
13、命的胜利,我们就是不怕苦,不怕累,我们今天挑粮是为了革命,将来我们还要挑更重的担子呢!”黄洋界哨口很高,站在那里可以看得很远。毛委员问红军战士:“站在这里可以看到什么地方?”战士高兴地回答:“站在这里可以看到江西,也可以看到湖南。”毛委员接着说:“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干革命要高瞻远瞩,从这里要看到全中国、全世界。”毛委员在艰苦斗争的岁月里是如此的胸襟广阔如海,高瞻远瞩。他老人家的教诲,水远铭刻在心里。朱德的扁担 要守住井冈山,粉碎敌人的围攻,除了修筑五大哨口工事、安顿好重伤员修建红军医院外,还有一宗大事就是要准备粮食。可是井冈山“人口不满两千,产谷不到万担”,粮很少,仅够群众自用,部队要吃粮、
14、储粮,都得去山下挑。因此,红军战士在井冈山斗争的那些日子里,“挑谷上坳”便成了部队的一项经常工作。从井冈山到山下的宁冈茅坪,上下足有五六十里,山又高,路又陡,着实难走。尤其是从桃寮到黄洋界那一段路,就是空着手走,也累得够受,肩上挑着担子,那就更吃力了。因此,每次运粮,总是起早赶路,摸黑回山。当时,朱军长已经四十多岁了,但他总是跟大家一同去运粮,而且每次都是挑得满满的。大家看到朱军长晚上要计划作战的大事,白天还要参加劳动,生怕累坏了他,便劝他不要挑粮,可是朱军长却风趣地说:“吃饭有我的分,挑粮也有我的分!光吃饭不挑粮,那不成了剥削阶级了吗?”怎么办呢?有位红军想了一条“妙计”。有一天,队伍又要到
15、茅坪去挑粮。天没亮,大家都起床了。吃过饭,有的挑着箩筐,有的背着麻包,有的提着布袋,浩浩荡荡地出发了。朱军长也准备动身,便去拿放在墙角里的扁担。奇怪?扁担突然失踪了,怎么也找不到。朱军长的扁担哪去了呢?原来是红军战土们为了让朱军长在家里多休息一会,故意把扁担藏起来了。谁知大家刚走上黄洋界,朱军长又挑着箩筐,满头大汗地赴上来了。等他坐下来休息时,人们才发现朱军长又新削了一根扁担。过几天扁担又不见了,朱军长又削了一根新扁担。而且,在扁担的正中,写上了“朱德的扁担”五个大字。从此,朱军长的扁担再没有人“偷”了,朱军长与士兵同甘共苦的精神和以身作则的模范行动深深地教育了大家。不久,有位红军战士还编了首
16、歌谣:“朱德挑粮上坳,粮食绝对可靠,大家齐心合力,粉碎敌人围剿”。每当挑粮爬山累了时。红军战士就用这首歌谣互相鼓励。朱德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和以身作则的模范行动,更激励了红军战士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一根灯芯的故事 在井冈山斗争时期,由于敌人对革命根据地实行经济封锁,服装、弹药、粮食、油盐都很困难。就拿油来说,煮莱要用油,点灯要用油,山上产的茶油,也不太多,红军下山打土豪搞到一点油,也就更为珍贵。在那艰苦斗争的日子里,毛委员号召全体军民,厉行节约,并向全军宣布了一个关于用油灯的规定,规定的内容大致是:团、营、连部晚上办公时用一盏灯,可点三根灯芯,办完公要熄掉,连部委留一盏灯作带班、查哨用,只准
17、点一根灯芯。毛委员就是一个带头厉行节约的模范执行者。他当时住在茨坪旧居时,本来可点三根灯芯,但他一直用一根灯芯办公、看书、写文章,还常常忙到深夜。就是在这样的灯光下,毛委员在井冈山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等光辉著作,这两篇伟大的著作不但指导了当时根据地的斗争,也是中国革命历史上极光辉的著作,为指导中国革命、夺取全国胜利起了积极的作用。张子清献盐 1928 年 4 月,为了掩护朱德、陈毅率领的湘南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张子清率部在酃县接龙桥阻出敌人,战斗中,张子清脚踝受重伤。5 月,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成立以后,张子清任十一师师长。由于井冈山医疗条件差,张子清的伤一直没有好
18、。1928 年底,又转到小井红军医院住院治疗。张子清虽然年纪很轻,但他参加革命时间早,在部队享有很高的威望。他虽然重伤在身,仍然时时给伤病员们宣讲革命道理,鼓励他们与病魔作斗争,他是这样讲的,也是这样做的。1928 年底,由于敌人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各种物资,特别是药品和食盐异常缺乏。后来,医院给伤员们洗伤口的食盐也供应不上了,只好用白开水洗,使得不少伤员伤口发炎。正是由于食盐如此珍贵,所以,战士们去探望张师长时,都把平时舍不得吃的食盐私攒下来,留给他洗伤口用。但张子清一次也舍不得用,他把战士们送给他的食盐用油纸包好,大概有一二两左右,放在枕头边。后来,他听到医务人员焦急地议
19、论医院的食盐用光了,便主动找到医院负责同志,把自己珍藏的食盐捐献出来,并吩咐他们用这点食盐把全院伤员的伤口都洗一遍,剩下的留给重伤员洗。张子清也是重伤员,当医护人员给他解绷带洗伤口时,他硬是不肯,说:“我不洗。”医护人员拗他不过,只好先给其他伤员洗,而战士们一定要医护人员留一点盐水给张师长。医护人员接受战士们的建议,给全体伤员洗完后,再给张子清清洗。张子清发现这是特意留给他的后,毫不客气地批评了医护人员,说:“那么一点盐水怎么还会有多呢?”张子清的行动使伤员们深受感动,他们都表示要好好养伤,争取早日重上前线,多杀敌人。这样,一个个伤员痊愈出院了,但张子清由于受伤较重。在红四军向赣南闽西出发前,
20、张子清又转移到小井龙潭金狮面红军洞养伤,因医疗条件差,引起伤口反复感染,最后不得不截去一条腿。1930 年 5 月,由于伤口再次化脓感染,张子清不幸在永新逝世。旗罗坳战斗 1927 年 10 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来到井冈山。当时井冈山的绿林首领工佐迎接毛泽东部队,到达大井村后。王佐曾提出两个要求,一是请毛泽东派人帮助他训练部队;二是帮助他除掉东面的心腹之患-尹道一。尹经常带兵来山上骚扰,王佐又打不赢他。为了争取改造王佐部队,毛泽东后来就派了何长工去王佐部队当教官,训练王佐的部队,同时还要何长工去调查尹道一的兵力、个性、地理环境等情况。尹道一,当时是永新等三县联防民团的总指挥,态度很嚣张,曾写
21、信警告毛泽东说:“你要办大事就赶快离开井冈山,如你要在井冈山安家,就必须和我合作,决不能与王佐合伙,否则,我就不客气了。”毛泽东看过信就说:“这是个大坏人,要除悼他。”1928 年初,毛泽东同意何长工的旗罗坳伏击战的方案,并调出一个排由何长工带去配合王佐打尹道一。二月初(即农历春节),尹道一的联防民团还沉醉在花天酒地之中。何长工与王佐就派刁辉林带一个排去尹的司令部几番骚扰,终于把尹惹火了,尹率部立即追赶,并通知拿山上下都的刘克安的保卫团,泰和南严、高功的保卫团都发兵前来,联合进剿井冈山。尹道一向来瞧不起王佐,视王佐为手下败将。当时尹道一还有个错觉,以为毛泽东的部队不在山上,已去遂川了。因此就紧
22、追不放。刁辉林则且战且退,兜着圈子跑,终于把尹道一牵出司令部。尹道一率部一边追,一边等拿山与泰和的民团,而拿山刘克安团与尹道一有矛盾,加上又是春节期间,他就迟迟没有发兵,泰和的民团来的也是参差不齐,松松垮垮的。尹道一的民团跟着刁辉林从石门、王亚里、田头、文泉到石市口,兜了一个 S 形的大圈。绕了几个小山,把尹的兵马拉得很长。这就造成了尹道一失败挨打的原因。但是尹道一自恃兵多势大,地形熟悉,错误估计王佐部不堪一击,还放风说今晚要打到茨坪去歇足。也不顾此中是否有诈,还大喊:“追呀!追上去的有赏! ”指挥部队从石市口河边的娘娘庙往旗罗坳上冲,刚到半山腰时个个都汗流浃背,疲乏不堪。就在尹道一部下团丁们
23、准备搞饭吃时,突然,枪声大作,埋伏在山上的农民自卫军猛烈开火,居高临下打,尹的部队死伤不少。几个来回都败下去了。尹仍不死心还是叫部队往上冲。当听到旗罗坳打响以后,由连长金豪秀带领的一个排的兵力,从罗浮的江南经过榨洲绕到旗罗坳山脚下,又从芭茅丛里爬上旗罗坳。恰好尹道一正在路口的大树下指挥。尹自恃前有自己的民团在打冲锋,后有泰和的民团,满以为有把握打胜这一仗。却不知王佐的尖兵排竟摸到他面前来了,开始尹还以为他们是泰和的民团。还督喊他们快上,结果尖兵排的刁辉林和李珍珠二人一齐冲上前把尹揪住,尹连掏枪都来不及,就被他们两个用枪杆上的两面刀捅死了。随即又将尹的头切下来,用毛巾包了,带着胜利品回到茨坪,王
24、佐看到尹通一的头高兴极了,连夜摆酒庆贺。从此,拿山民团、泰和民团再也不敢进犯井冈山了。王佐从此也就更加坚信毛委员,坚信红军,也坚定了他参加红军参加革命的信心。彭德怀赠银元 1929 年 1 月,彭德怀、滕代远率红五军从井冈山突围后,于 3 月底在瑞金与红四军会师。根据 4 月于都会议决定,为了恢复边界红色政权,重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遵照红四军前委的指示,1929 年 5 月初,彭德怀率红五军,历经艰险,长途跋涉,返回了井冈山。在红五军突围井冈山后,湘赣边界遭受了地主豪绅一次大浩劫。彭德怀回到井冈山,所见之处,比比皆是断梁裂壁,焦土残墙。不少群众食不饱腹,衣不蔽体,生活万分贫困。彭德怀目睹这
25、种情景,感触万千,进一步激起了他对豪绅地主的无比仇恨,对人民群众的无限同情。彭德怀不顾几个月来连续作战,到处奔波的疲劳,回到茨坪后,代表党组织和红五军,立即分别会见了坚守井冈山斗争的王佐、何长工、陈正人、李灿等红军将领。同时,在红五军自身给养尚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还从部队中挤出一笔银元,在茨坪召开了茨坪和大小五井群众大会,向人民群众进行了亲切的慰问。那天,春暖花开,鸟语阵阵。简短的大会结束后,彭德怀让群众排好队,给排队的男女老幼分送银元。五井部分老幼,因路远,在彭德怀分送了部分银元时才赶到茨坪,他们只好在队伍后面排队。当时有部分群众误认为第二次排队领银元,于是又跟在队伍后面。因银元有限,后改在距
26、新遂边陲特别区工农兵政府不远的茨坪河木桥上,过桥一人,就赠送一块银元。人们奔走相告,喜气洋洋,捧着彭德怀亲自赠送的银元,倍感温暖。为感激亲人彭老总,至今,井冈山人民群众还称这座桥为“红军桥”。狗鱼的故事 井冈山斗争时期,敌人在对根据地进行军事“围剿“ 的同时,还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根据地在敌人的严密封锁下,食盐、布匹、药材等日用必需品,无时不在十分缺乏和十分昂贵之中,有时真是到了极度。有一天,工农革命军在步云山练兵时,毛泽东去伙房吃饭,一位战士向毛委员反映:炊事班今天弄了一种野莱,吃起来来很苦,实在吃不得。毛委员却拿起筷子吃了几口苦菜。对战士说:这野莱是比较苦,可是有丰富的政治营养,吃了它,我
27、们干革命就不怕苦。在毛委员的带动下,战士们个个都吃起来。毛委员带头吃苦菜的事儿,很快就传遍了井冈山。在这样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毛泽东还日以继夜地为贫苦大众工作操劳。根据地人民看在眼里,记在心中。一天,茅坪一位贫苦农民在步云山龙目潭扑捉到一条三十多斤重的狗鱼,把它送到八角楼给毛委员补补身子。毛泽东看后,微笑着问道:这怪样子,是什么鱼?吃什么长大的? 农民高兴地告诉毛委员,因它的叫声像婴儿啼哭一样,我们叫娃娃鱼,但它长有四只脚,又有一条侧扁的长尾巴,平时栖在溪流岩石底下,一遇大雨山洪,又离开水面,有时还攀上树,专吃水里的鱼、蟹、虾、蛙长大的,我们又叫它狗鱼。毛泽东听后,启发教育大家说:这是山里水中的
28、 “恶霸 “,应该多多消灭,在人间也有土豪恶霸,这就是帝国主义,老财地主,只有我们团结起来闹革命,消灭他们,穷人就能翻身。在毛委员多方面的启发、教育下,根据地的劳苦大众纷纷组织起来闹革命,打土豪、分田地。贫苦农民和革命群众无不扬眉吐气,当家作主,成了土地的主人。从此,根据地广大群众掀起了参军参战、送粮送鞋、支援前线的高潮,有力地援助了红军战斗,巩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毛委员送棉衣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从一开创起,就处在敌人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之中,红军和根据地老百姓的生活异常艰苦。毛泽东在 1928 年 11 月写给中央的报告说:“现在五千人的冬衣,有了棉花,还缺少布。这样冷了,许多士兵还是穿两层
29、单衣。好在苦惯了。而且什么人都是一样苦。“冬天,井冈山上格外寒冷,红军战士没有棉衣和棉被,只有两层单衣和薄薄的线毯。在生活上,每人每天只有五分大洋的油盐柴钱,吃的是粗糙的红米和没油盐的南瓜汤,晚上,没棉被就靠盖稻草取暖。毛委员在上井冈山当年的冬天,就指示工农革命军在桃寮和茨坪办起了被服厂。用打土豪得来的棉花、布匹自己生产军服。一天,部队发下新棉衣,毛委员领新棉衣回到八角楼,走在房东谢槐福的面前说:你一家五口人,没有一件棉衣,你就把这件棉衣穿上吧!谢槐福见毛委员身上只穿了三件单衣,想起毛委员寒冬的晚上只披着一件线毯,还经常工作到深夜,怎么也不肯收下新棉衣。在毛委员反复给谢槐福做工作的情况下,谢槐
30、福才穿上了新棉衣。毛委员就是这样与人民群众同甘苦、共患难,战胜了严寒的冬天,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赖与爱戴,取得了井冈山斗争的胜利。龙源口大捷 1928 年 6 月中旬,蒋介石调动湘赣两省 10 余万兵力向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动大规模的“会剿”。为了打破两省敌人的“ 联合会剿” ,毛泽东、朱德命令红军主力退出永新,集结到宁冈,同时命令红军三十一团佯攻湖南酃县,既迷惑江西之敌,又牵制湖南之敌。 赣敌杨池生第九师和湘敌杨如轩第二十七师共 5 个团占领永新后,听闻红军占领酃县,以为红军已出湖南,根据地必然空虚,即全面部署进攻计划。与此同时,毛泽东、朱德、陈毅等在宁冈新城主持召开连以上干部和永新、宁冈地方党
31、、武装负责人会议。毛泽东分析了敌我双方情况,提出了歼灭敌人的主张。他说:敌军兵力虽多,但多屡遭我军打击,士气低落,加之在炎热酷暑中长途行军,已疲惫不堪;我军以逸待劳,再则我方地形熟,又有当地武装和人民的支持,我们一定能克敌制胜毛泽东的意见得到了与会同志的赞同。最后根据敌情部署了歼敌计划,确定由朱德、陈毅为前线总指挥。 新、老七溪岭相距十余华里,紧靠龙源口村,横亘在永新、宁冈两县之间。山上树高林密,溪水湍急,山谷幽深,地势十分险要。新、老七溪岭各有一条小路蜿蜒而上,两条小路上七里路下八里路,是永新通往宁冈的交通要道。 6 月 23 日战斗打响,进攻新七溪岭的是杨池生的第九师二十六团。敌人凭借优良
32、的装备,由龙源口村疯狂地向望月亭扑来。红军顽强地抗击敌军,打退敌人多次进攻,激战持续到中午。这时敌人组织机枪火力网,不惜以巨大的伤亡抢占了望月亭红军阵地前沿有利地形,并在这险要地势上架起了机枪掩护大队敌军向前冲锋。红军战士一时被敌人密集的火力压得抬不起头来。在这万分危急之时,朱德手提花机关枪赶来,立即组织密集火力向敌扫射,同时组织红军战士猛冲,终于夺回了有利地形。 老七溪岭方向,敌师杨如轩驱赶着他的 1 个团预先抢占了制高点百步墩。红二十八团因路途较远,只得占领与百步墩一涧之隔的茅管坳。敌俯我仰,地形对红军极为不利,在王尔琢团长和党代表何长工的指挥下,红军战士利用地形物向百步墩敌人发起强攻。经
33、过一个多小时的激烈战斗,夺取了百步墩,营长萧劲在战斗中不幸牺牲。这时埋伏在白口武功潭山上的红三十二团及永新赤卫大队在袁文才、刘作述等率领下,正以密集的火力攻打驻白口的敌前线指挥部。受到突然袭击后杨如轩见势不妙,匆忙爬上马背,在警卫人员的护拥下往永新城方向逃跑。由于失去指挥,老七溪岭的两个团的敌军立即全线崩溃。红二十八团迅速从山头冲下,直抄龙潭口。 坚守在新七溪岭的红三十一团一营和二十九团在朱德和陈毅的指挥下,得知二十八团已得胜,随即全部向龙源口冲去。这时预先埋伏在龙源口一带的永新千名赤卫队员和暴动队员也一齐参战。敌人腹背受击,全线崩溃,军心完全瓦解,大部分投降或被俘,残敌向县城逃窜。 当溃敌逃
34、到泮中四教村时,许多群众手执各种武器冲了出来,堵住了敌人的去路。不少群众拿着钉耙见敌人就打,吓得敌人胆战心惊,束手被擒者很多。主力红军在群众的配合下,一鼓作气,直逼永新城下,守城之敌见势不妙,匆忙弃城而逃。红军又一次攻克了永新县城。 这次战役,击溃敌人 3 个团,缴获枪支 800 余支,杨如轩负伤逃跑,敌人死伤数百。红军在地方武装及永新广大群众的有力配合下,胜利地粉碎了湘赣两省敌军的联合“会剿”,取得了根据地创立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从而使井冈山根据地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 在永新至今还流传着赞颂“龙源口大捷”的民谣: 五月里来是端阳, 七溪岭下摆战场, 不费红军三分力, 打败江西两只羊(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