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八年级下册综合复习测试(三)一、选择题1对联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又有很强的时代性。下列对联中反映新中国成立的是A. 改革开放同添异彩,经济建设共展宏图 B. 万里河山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C. 扎根农村干革命,志在全球一片红 D. 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2美国军事史专家赫慕斯说:“整个朝鲜战争让美国及其盟友清楚看出中国已成为一个可怕的敌人,它再也不是二战时的那个软弱无能的国家了。 ”该材料表明()A. 中国已成为可以与美国抗衡的强大国家了 B.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C. 中国是个爱好和平的国家 D.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洗刷了中国近代百年来的民族
2、耻辱3决定建立如下图的建筑物是在()A.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 B.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C.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 D. 开国大典时4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口号、标语、宣传画往往带着强烈的政治色彩,被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下列口号、标语、宣传画应出现在A. 抗美援朝时期 B. 土地改革时期C. “大跃进”时期 D. 文化大革命时期519561976 年,是我们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时期。在此期间,我们的社会主义探索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同时也出现了严重的失误,下列关于这一时期探索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这一时期的探索在很大程度上照搬了苏联模式B. 这些探索为开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C. 20 年的探索丰富了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D. 成就的取得说明我们已经找到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6 (解说词)中华民族创造性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实现了中国社会在 20 世纪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这里所说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的实现是通过下列哪一活动完成的()A. 五四运动 B. 三大改造 C. 新中国的成立 D. 辛亥革命7拥有临海的便利交通、靠近港澳的区位优势,依靠国家优惠政策,引进先进科技和管理经验,2使这里成为一个伟大的支点。借助它,撬动中国旧体制的巨石,打开对外开放的大门,实现了中国在 20 世纪最后 20 年间的历史大跨
4、越。铸造“伟大的支点”指的是A. 建立经济特区 B.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C.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实行科教兴国战略8在中共十九大上,习近平主席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领导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党的哪次会议上提出来的A. 中共七大 B. 中共八大 C. 中共十二大 D. 中共十四大9某班同学在探究性学习中,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这样一个结论,这次会议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标志着我们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这次会议确立的思想路线是( )A. 平反冤案、纠正错误 B.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C.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 坚持四项基
5、本原则10台湾新任领导人蔡英文就职当天,国台办评论称:蔡英文没有明确承认“九二共识”这是一份没有完成的答卷。其中“九二共识”是指( )A.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B. 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C. 调整三不政策 D. 经济交流,互补互利11台湾著名作家余光中先生在乡愁中写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我国解决“乡愁”的基本方针是A. 武力解决 B.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C. 国共合作 D. 民族区域自治12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 150 周年大会上指出:“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骨肉兄弟。两岸是割舍不断的命运共同体。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维护两岸和平、促进共同发展、造福
6、两岸同胞的正确道路” 。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是()A. 实现直接“ 三通” B.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 加强经济密切合作 D.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320 世纪 60 年代, “冷战”发展到高峰,他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始终将中国的国家利益放在最高位置。尤其在 70 年代,他高瞻远瞩,打开了中美交往的大门。1971 年联合国第 26 届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一切合法权利。现代中国以一个负责任大国形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首先来自他的设计, “他”指的是A. 朱德 B. 毛泽东 C. 叶剑英 D. 邓小平14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中写道:“1971 年,我
7、们第一批记者随亨利基辛格进入毛的中国。1972 年 2 月,尼克松总统会见毛泽东和周恩来,迎来了令人振奋的新时期。 ”这里的“新时期”指的是3A. 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B. 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C. 中美两国确立战略伙伴关系 D. 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520 世纪 60 年代, “冷战”发展到高峰,他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始终将中国的国家利益放在最高位置。尤其在 70 年代,他高瞻远瞩,打开了中美交往的大门。1971 年联合国第 26 届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一切合法权利。现代中国以一个负责任大国形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首先来自他的设计, “他”指的是A.
8、 朱德 B. 毛泽东 C. 叶剑英 D. 邓小平二、简答题1619491952 年是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时期,据此,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这一时期,我国起临时宪法作用的文件是哪次会议通过的? (2)这一时期,我国在国际上同帝国主义进行了什么斗争?结果如何? (3)这一时期,中共同封建势力进行了一场什么斗争?主要在哪一地区开展? (4)这一段历史对我国有何影响?17改革是一个国家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在古代、近代和现代,不同的国家正是通过一次次的改革不断崛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近代史上为了摆脱困境,19 世纪 60 年代俄国和日本分别进行了什么改革? (2)20 世纪二三十年代
9、,苏联和美国分别由何人带领本国摆脱严重的社会危机? (3)我国改革开放始于何年?谁被称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计师”?18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请回答:(1)新中国成立后,为满足广大农民对土地的要求,人民政府开展了什么运动?这一运动有何历史意义?(2 分)(2)概括指出 19531956 年底我国农村发生了什么历史性的巨变? (3)1983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通知指出:“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现行农村政社合一的体制显然很不适应。 ”这个通知所说的“农村政社合一的体制”具体指什么体制?20 世纪 80 年代,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一改革有何意义?三、综合
10、题19材料一:你可知“MACAU” ,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母亲!(1)歌词中的“MACAU(妈港)”指什么地方?是谁掳去了“MACAU(妈港)”?“MACAU(妈港)”是在何4时回到“母亲”的怀抱? (2) “母亲”是按什么方针接她回来的?根据这一方针, “母亲”的另一个孩子在什么时候回到了母亲的怀抱? 材料二:1997 年 3 月 26 日江泽民接受法国国际政治杂志来访时说:“我们一贯主张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通过两岸政治谈判解决两岸间的政治分歧,实现台湾和祖国大陆的统一。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1、问题:(3)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通过什么条约台湾被割让给日本?抗日战争结束后台湾回归祖国后,又因何与大陆分离?今天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基础和前提是什么? (4)结合历史和时事,请你分析一下有利于海峡两岸统一的因素和阻碍海峡两岸统一的因素各有哪些?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同学们了解到我国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时期出现了三大严重失误,包括: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材料二:同学们还通过上网查找资料的途径,找出了以下三张图片材料三:1966 到 1976 年,虽面临着困难,我国工农业总产值还是增长了 79%,并修建了南京长江大桥、成昆、襄渝铁
12、路等基础设施,石油工业更是获得了 7 倍的增长。与此同时,中国的外交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的外交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中国迈出了新的一步。(1)根据所学知识,请将材料二中的图片与材料一中我国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时期的严重失误对应联系起来。(2)通过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探究,同学们发现了我们党出现这两个失误的原因,你认为最主要的什么?通过对“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的探究,你认为我们应该吸取哪些教训? (3)根据材料三,请写出在这段时间中国外交成就上的三件大事。(4)根据以上三则材料,说说我国这段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怎样的特点?5参考答案1-15BBCCD,BACBB,BBBAB16(
13、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2)抗美援朝。美国侵略者被迫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抗美援朝战争胜利。(3)土地改革。新解放区(4)新生政权得到巩固;封建土地制度被彻底摧毁;农民得到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17 (1)俄国 1861 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 (2)苏联: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实行“新政” 。 (3)1978 年;邓小平。18 (1)土地改革运动;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使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民获得了土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2)从 1953 年开始,国家对农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到 1956 年底,基本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
14、造。(3) 、人民公社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根本上克服了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19 (1)澳门、葡萄牙、1999 年 12 月 20 日(2)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香港在 1997 年 7 月 1 日回到祖国怀抱(3) 马关条约 1949 年蒋介石败退台湾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有利因素: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一部分: 两岸有相同的文化背景;“一国两制”已在香港、澳门成功实践;两岸交流不断加强;不利因素:两岸政治制度不同; 两岸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涉; 台湾岛内“台独”分子的阻挠;(言之有理即可)20 (1)图片一是文化大革命,图片二是大跃进运动,图片三是人民公社化运动。(2)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加强民主法治建设等)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答“中美建交”同样给分) ;中日建交;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答“中国重返联合国”同样给分) 。(4)社会主义道路在曲折之中不断发展。(意思相近或符合题意的答案均可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