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高分技巧指导(2009-05-02 08:12:37) 转载 标签: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现代文高分技巧指导高考语文教育分类: 教与思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高分技巧指导济南市长清第一中学 张长亮【考点阐释】2008 年高考山东卷语文考试说明必考内容“现代文阅读”把 2007 年的“阅读一般论述类和说明类文章”改为“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删掉了对“一般说明类文章”的考查,缩小了考查范围。2009 年的考试大纲该部分内容与要求保持不变。能力层级要求为:1.理解 B(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文章结
2、构,把握文章思路(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根据考试说明提供的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分析,“一般论述类文章”的考试形式是单项选择题,总分值共 9 分。根据题型示例提供的样卷“龙城”还是“卢城”(07 年山东卷)分析,今年高考仍将采用设置三个题目每题三分的命题形式。【技巧指津】下面笔者将以“龙城”还是“卢城”从“次贷危机”到“金融风暴”两篇文章(见【文题参考】)为例,详细分析一下这类题目的高分解题技巧和解题方法。首先,我们要看一下文章的题目,这对于我们整体感知文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论述重点是很有帮助的。看到“龙城还是卢城”这个题目,我们就可以想到这篇文章应
3、是谈的对一个地方的名称分歧的认识。而对于一些同学们相对陌生的文章而言,对题目的认知把握对我们理解文章就更有裨益了。比如从“次贷危机”到“金融风暴”一文,主要内容应是“次贷危机”与“金融风暴”的联系。其次,一般论述类文章的段落相对集中,为了全面理解文章,我们可以给文章的段落标上一个序号,以便于下一步的做题解题。同时速度浏览,用笔划出文章中的术语或者专有名词等关键词,以扫除阅读理解的障碍;划出各段的关键句,了解每段的论述重点所在。例如从“次贷危机”到“金融风暴”这篇属于金融经济领域的文章,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来看,对同学们而言是非常陌生也是很难理解的。这篇文章共7 段,第 1 段的关键词有“贷款”“
4、次级贷”,关键句是本段最后一句。第 2 段的关键词有“美联储”“利率”,关键句也是本段最后一句。第 3 段的关键词是“金融衍生品”,关键句是本段第一句。第 4 段的关键词仍然是“金融衍生品”,关键句是本段最后一句。第 5 段的关键词有“监管”“资产负债表”,关键句是本段第一句。第 6 段的关键词有“股市”“裸卖空”,关键句是本段第一句和最后一句。第 7 段的关键词有“股市”“投资者”“信心”,关键句是本段第一句。经过这样一个筛选分析的过程,对于这样一篇陌生的文章我们也可以去亲密接触了。在上述过程中,我们已经把握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论述重点。接下来是准确解题的关键步骤,就是要仔细阅读题目要求及选
5、项,把每个选项都在原文中找一下对应的文句,找出答题的依据。“一般论述类文章”的题目设置常见的是“本文认为 xxxxxx,以下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下列对 xxxxxx 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等几种类型。而要准确解答这些题目我们就必须在原文中找到对应的有效阅读区域或者直接具体到词句。例如从“次贷危机”到“金融风暴”一文第 6 题,A 项我们可以在原文中第 1 段找到“低利率的诱惑和对经济形势的乐观情绪,让无数尚无力购房的美国人选择了贷款买房”,B 项我们可以在第 4 段找到“由于金融衍生品蕴含着巨大利润,无论美国本土还是海外,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了对这种金融产品
6、近乎疯狂的追求,这正是次贷危机能够波及到全球的原因”,C 项我们可以在第 5 段找到“华尔街的银行和证券公司可以光明正大地把亏损投资不列入“资产负债表”,以达到欺骗投资者的目的”,D 项我们可以在第 6 段找到“裸卖空”有助于促进市场的流动性”。这样,经过选项与原文的比较,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答案应该是 B 项。另外,同学们还应熟记“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题目的选项设置常见的几种错误:1. 无中生有。即原文中没有相关论述。例如第 5 题的 C 选项,“在危急中推波助澜,贷款给信用低的人”,第 6 题的 C 选项“参与到低息贷款的队伍中来”,我们在原文之中都找不到依据。2. 表述绝对化。即把选择性、
7、可能性等说法冠以“一定”“必然”“就是”等词语。遇到第 3 题 B 项“从来就没有任何一个地方”这种表述方式时一定要多加注意,根据原文第 5 段“汉书西域传中有一个无雷国,其国王治卢城,去长安九千九百五十里”,因此选项中的说法是错误的,原文的相关表述是“无论汉朝还是唐朝,右北平从来就没有称过卢城”。3. 强加因果。即前后语句本身没有因果关系但是以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联系。例如第 3 题的 C 项“因其地点并不固定,故而在匈奴内统称为龙城”,原文表述在第 7 段“地方并不固定,但在匈奴境内统称为龙城”,选项的表述把转折关系偷换成因果关系而导致错误。4. 张冠李戴。即把一个人或几个人的事情安到另一
8、个人或其他人的身上,混淆相关人物,以达到干扰做出正确选择的目的。例如第 3 题 A 项“把卫青的事迹加到了李广身上”,原文在第 4 段中的表述是“乃合用卫青、李广事”,本来是两个人合戴的“帽子”,现在按 A 项的说法,只给“李广”戴上了“帽子”,从而出现了错误。5. 不合逻辑。即表述的语意不符合客观事理,不符合情理,没有道理。例如上述第 5 题的 C 项就不合逻辑,美联储是监管机构,不会贷款给个人,其在危机中的主要错误是监管不力。6. 答非所问。例如第 1 题的 D 选项,题干问的是“依据”,而 D 项表述的是“卢城”的来源。第 4 题的 A 选项谈的是“金融衍生品”的“发展”而不是“金融衍生
9、品是一把双刃剑”的依据。最后,为了确保准确解题,我们还要比较分析一下模糊选项。根据原文找到对应的文句,找出相应的依据,找到必然的错误,排除干扰,准确解答。以上是笔者在多年的高三语文高考备考复习教学中总结的解答卷现代文阅读选择题的高分解题技巧和方法,临近高考之际与广大同学们共享,希望对同学们的备考复习有所帮助,也预祝同学们能在今年高考语文“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题目上拿到高分。【文题参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龙城”还是“卢城”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首传诵千古的出塞,抒发了王昌龄追昔抚今的感慨。一般认为,诗中的“飞将”指西汉名将李广,他
10、长期戍守北部边境,以勇敢善战著称,匈奴呼之为飞将军,一听到他的名字就畏惧、惊退。那么,诗中的“龙城”又指何处呢?历来唐诗集多作“但使龙城飞将在”。清朝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也持此说,认为“唐人边塞诗中所用的地名,有但取字面瑰奇雄丽而不甚考地理方位者”。此处的“龙城飞将”,“乃合用卫青、李广事。指扬威敌境之名将,更不得拘泥地理方位。而诗中用龙城字,亦有泛指边关要隘者。”就是说,“龙城”不过是象征性的地名,并非特指某一具体城邑。宋朝王安石唐百家诗选,将“龙城”改为“卢城”。为何做此改动呢?阎若璩潜邱札记作了解释:“李广为北平太守,匈奴号曰飞将军,避不敢入塞。右北平,唐为北平郡,又名平州,治卢龙县。唐时有
11、卢龙府、卢龙军。”所以龙城就是右北平,应为卢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写的唐诗选即取此说,将“但使龙城飞将在”改作“但使卢城飞将在”,认为卢城即现今河北卢龙。但是,无论汉朝还是唐朝,右北平从来就没有称过卢城,只有汉书西域传中有一个无雷国,其国王“治卢城,去长安九千九百五十里”。显然,此卢城不是右北平。况且,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记载的那次威震敌胆的龙城大捷是卫青指挥的,并未提及与李广有关。清朝孙洙唐诗三百首引晋书张轨传的记载:匈奴曾筑姑臧城,“地有龙行,故曰龙城”。据此说,“龙城”是指姑臧城,即今天的甘肃武威。张际在“龙城”考中则认为,据史记汉书等多处记载,龙城是匈奴祭祀龙神、祖先之地,地方并不
12、固定,但在匈奴境内统称为“龙城”。汉代史籍往往采用音译,分别写成“龙城”“笼城”“龙庭”,“龙城”可能是音近而误讹为“卢城”,两词实为同义。西汉初年,匈奴连年犯境,汉朝无力抵御,直到汉武帝时,国力强盛起来,才命卫青、霍去病等实施反击。元光六年的龙城一战,首战告捷,一扫汉朝 70 多年的屈辱,大大振奋了军心民心。龙城之战成为汉朝军民心目中扬威敌境、雪耻大胜的象征。李广是屡建战功、威震敌胆的英雄,是汉家大将的杰出代表。因此,王昌龄将大捷的象征龙城,冠于西汉名将的象征李广头上,将卫青和李广的业绩糅合在诗中,表达杀敌制胜、扬威敌境的意思。王昌龄取“龙城”一词,还出于音律的需要,而且字面又瑰奇雄丽,选用
13、了他,使诗句达到了音、义、色具佳的境地。1唐诗选不取“龙城”而用“卢城”,以下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A宋朝王安石在唐百家诗选中将“龙城”改为“卢城”。B李广曾做右北平太守,右北平在唐为北平郡,治所卢龙县就是“龙城”。C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编写者们认为,“卢城”就是今河北卢龙。D汉代史籍采用音译,“龙城”与“卢城”音近而生误讹,两词实为同义。2从体会“但使龙城飞将在”寓意的角度看,以下表述中不含象征意味的一项是A唐人边塞诗中所用地名,有但取字面瑰奇雄丽而不甚考地理方位者。B诗中用“龙城”字,亦有泛指边关要隘者。C“龙城”是指姑臧城,即今天的甘肃武陵。D将卫青和李广的业绩糅合在诗中,表达杀敌制
14、胜、扬威敌境的意思。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沈德潜认为,“龙城飞将”是把卫青的事迹加到了李广身上,不能过于拘泥。B无论汉朝还是唐朝,从来就没有任何一个地方被称为“卢城”。C张际认为,龙城是匈奴祭祀龙神、祖先的地方,因其地点并不固定,故而在匈奴内统称为“龙城”D王昌龄用“龙城”一词,除着眼于诗句的深刻寓意、字面的瑰奇雄丽,也是出于诗歌音律的需要。(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从“次贷危机”到“金融风暴”低利率的诱惑和对经济形势的乐观情绪,让无数尚无力购房的美国人选择了贷款买房。发放房屋抵押贷款的金融机构给他们提供的按揭贷款便是次级贷。次级贷主要是对信用分数较低、没有收入证明和负债
15、较重的人,提供 3 到 7 年的短期贷款。 风险也就由此产生。近年来,美联储连续 17 次提息,大幅攀升的利率加重了购房者的还贷负担,美国住房市场开始大幅降温。借款人无法按期偿还借款,购房者难以将房屋出售或者通过抵押获得融资。由于抵押资产价值缩水,导致次级贷危机爆发。金融衍生品放大危机。包括放贷公司、投行、资产评级公司、对冲基金、美国退休基金在内的整个金融链条都受到冲击。原因就在于,美国的金融衍生品发展得太快了。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华尔街投行将原始的金融产品分割、打包、组合开发出多种金融产品,根据风险等级的不同,出售给不同风险偏好的金融机构或个人。在这个过程中,最初的金融产品被放大为高出自身
16、价值几倍或十几倍的金融衍生品(比如担保债务权证等),这就极大地拉长了交易链条。从本质上看,这类金融衍生品并没有降低投资的风险,它仅仅是将风险进行转移,而且随着金融衍生品的不断开发,风险在无限分散的同时,也变得越来越隐蔽。由于金融衍生品蕴含着巨大利润,无论美国本土还是海外,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了对这种金融产品近乎疯狂的追求,这正是次贷危机能够波及到全球的原因。金融衍生品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分散风险,但它的滥用则会导致金融链条上的环节一个接一个失控。监管政策失误助长风暴。在格林斯潘执掌美联储期间,他主导美国央行降低抵押贷款的标准,导致相当一部分信用状况不佳的贷款人以低廉的成本通过贷款购买房屋。监管
17、机构的失职到了可笑的地步:华尔街的银行和证券公司可以光明正大地把亏损投资不列入“资产负债表”,以达到欺骗投资者的目的。错误的股市政策推波助澜。美国证交会鼓吹实行“裸卖空”措施。“裸卖空”是投资者在向券商交纳了一定数量的保证金后,在没有借入股票之前就可以直接在市场上卖出根本不存在的这些股票,待股价下跌时再买入股票,以获得利润。由于“裸卖空”卖出的是“不存在的股票”,交易量可能非常大,会对股价造成剧烈冲击。“裸卖空”有助于促进市场的流动性,但很多“裸卖空”交易就是在“赤裸裸打压股价后获取利润”,有的甚至是严重的商业欺诈行为。股市的剧烈震荡,加深了金融投资者的恐慌情绪,恐慌又导致了投资者信心的丧失。
18、这些原因,最终导致金融危机再次在华尔街爆发。4.本文认为“金融衍生品是一把双刃剑”,以下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A.投资银行利用各种手段将原始的金融产品开发出多种金融产品,使金融衍生品发展得太快。B.放大价值的金融衍生品被出售给不同的金融机构或个人,使投资者的投资风险进行了转移和分散。C.金融衍生品不断开发和放大价值,拉长了交易链条,带来的风险越来越隐蔽,让人难以判断。D.滥用金融衍生品分散风险会导致包括放贷公司、投行等在内的金融链条上的环节一个个失控。5.下列对“华尔街”金融风暴产生原因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利率大幅攀升,房市大幅降温,带来抵押资产价值缩水,导致次级贷危机爆发。B.发展太快的
19、金融衍生品放大了次级贷危机,使美国整个金融链条都受到冲击。C.作为监管机构的美联储,在危机中推波助澜,贷款给信用低的人,有失职行为。D.“裸卖空”的股市措施导致股市震荡,引发了投资者心理恐慌,信心丧失。6.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无数无力购房的美国人,选择贷款购房的方式是受到了银行低利率的诱惑和乐观的经济形势的影响。B.次贷危机能波及全球,是因为金融衍生品蕴含着巨大利润,引起海内外投资者的疯狂追求,将风险扩散到了全球。C.银行和证券公司不把亏损投资列入“资产负债表”,目的是欺骗更多的投资者参与到低息贷款的队伍中来。D.“裸卖空”交易卖出的是“不存在的股票”,有的甚至是严重的商业欺诈行为
20、。这种交易有百害而无一利。【参考答案】1D 2C 3D 4. A 5. C 6. B2010-2011 年高考语文总复习讲义(复习用书:2011 安徽省高中总复习优化设计西苑版)阅 读 部 分 第十讲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见“优化”P1)【考纲解读】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1.理解 B(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2.分析综合 C(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论述类文本包括论文、杂文、评论等。高考所考的论述类文章,常常是指有关政治、经济、教育、语言文化、文艺、历史、法
21、律、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文章。这类文章所涉及面广,多为社会热点,选用这类材料的目的是为了检测考生理解词语能力、筛选信息能力和综合分析判断的能力。所谓“一般论述类文章”,是指一些以论述观点、阐明主张、表达看法等为主的说理文。侧重就某个领域或对象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等,内容比较抽象。高考命题这类材料凸显文化含量、人文价值、教化作用。【“安徽考试说明”解读】(见“优化”P1)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1理解 B(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新概念下定义:被下定义者+是+特征+属性)“重要概念”指对文章的思想、观点、情感等起重要作用的概念。这些概念或表示特定的意义,或表达丰富的内涵。“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2、”指根据具体语境把握这些概念的意义。对概念意思的理解,实际上也是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有的试题旨在考查对概念内涵的理解。有的题目是考概念的指代义,也是要求确切把握概念的内涵。有的题目考查对概念所指对象或范围的理解,亦即要懂得信息的指向。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内容)(抓修饰语)“重要句子”指对文章思想、观点、情感、结构等起重要作用的句子。这些句子或意蕴比较丰富,或表达比较独特,或结构比较复杂。“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指根据具体语境领会或解释这些句子的意义。理解文中的重要的句子,一般有结构复杂的长句、信息容量大且词汇较专业的句子,以及对理解文章内容起关键作用的句子。文中的关键语句,
23、指的是对一段文字或全篇理解起关键作用的句子。它常常与结构复杂的长句、词汇较专业的句子相交叉。2分析综合 C(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指把握文章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信息,提取并组合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阐释或归纳文中主要内容等。文中的信息是通过语言来传送的,辨别语言信息,要读懂语句本身的意思(对题目的语义和各选项的语义应先作正确领会)。在此基础上,或许要抽象概括,或许要排除干扰信息。筛选文中的重要信息,先要找相关信息群(与题目指令有关的语句),再思考信息间的联系以及它们与题目的关系,然后才能提取有效信息。(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
24、思路”侧重于理清行文的思路,理解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分析段落层次之间的联系,(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侧重于考查考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内容作进一步分析和整理的能力。考查时,多是对语段或全篇作归纳和概括,有时也与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综合在一起进行。(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有的是直接表达出来的,有的则是间接表达出来的。“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就是能对文中有关内容进行筛选、分析并作综合概括。【命题规律】(见“优化”P3)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近几年高考试题所选的这类文章尽管内容丰富,但体裁相对单纯稳定
25、。试题主要集中在理解词语(概念)理解句意、信息筛选、把握主旨、想象推断上。依据安徽 2010 年“考试说明”看,这部分的内容考查,一般采用单项选择的形式,放在第 I 卷,共设三个小题,每小题 3 分。(一)理解 B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表述为“对的理解正确(不正确)的一项是”。“重要概念”是就这个词语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如果考生没有能够正确理解这些概念,就无法准确地把握文意。理解概念在文章中的含义是阅读的基础。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常表述为“对文中划线处理解准确(不准确的一项是)”或“对这句话理解正确(不正确)的一项是”,“重要的句子”是指这些句子对于理解文章具有重要的作用。考查的重点从内
26、容看是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从结构看是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从作用看,是提示中心或起过渡作用的中心句、首括句、总结句等。 (二)分析综合 C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此考点常表述为“下列说法符合(不符合,属于/不属于)原文意思的一项是”,往往要对原文信息进行综合梳理。从文章中辨别、筛选并整合重要的信息,必须在阅读时把注意力放在文章重要内容上。一段或一篇文章的重要内容包括:文章的基本概念和新的知识,对重要概念和知识的解释和阐述,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即文章主旨的语句等。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此考点一般不会单独出题。“文章结构”指文章内部的组织和结构,它包括线索与脉络、层次与段落、过渡与照应、
27、开头与结尾等。“文章思路”指作者在写作时思维发展的线索,在文章中体现为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分析”与“把握”,是指通过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而理清文章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把握了文章的结构有利于把握文章中心、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3.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此考点表述一般为“下列表述(理解、分析),不符合(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内容要点”,指文章的层次分布点,层次既指文章的主体层次,也指某一大层次中的几个小层次,甚至是某一小层次里的几个方面。“归纳”,就是对文章的要点或主题进行整理提炼,使之精炼、简洁、富有条理地显现出来。“概括”,就是对思维中归纳出来的要点进行简要、清晰、准确地表达。
28、“中心意思”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二是作者的思想观点和写作意图。试题多数从概括分析某一段、某几段乃至整篇意思的角度来命题,多数与概念理解、信息整合等结合考查。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此考点表述一般为“下列对原文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不正确)的一项是”(见“优化”P3)5.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考纲已不再单列,但 09、10 年高考试题中这种题型所占比例仍然很大,所以仍对此题型加以解说),此考点表述一般为“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正确)的一项是”。考查推断力和想象力,是对人的潜在能力的测试。读文章不仅要会读而且要思考,探究文章以外的知识,为学习和研究打
29、下坚实的基础。所谓推断,是命题人要求考生根据文中的信息从已知到未知,由条件到结论,由原因到结果地得出结论,它侧重于考查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而想象虽也是由已知到未知的过程,但去侧重于考查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它具有形象性、创造性及感性色彩,常在文学作品阅读中考查。(三)做好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这三道题,要注意以下几点:1认真品读原文,整体感知。阅读全文把握整体内容,迅速抓住文中重要信息,用铅笔标记重要信息(关键词句)。重要的信息(关键词句)主要指表明文章或文段主要意思的中心句、要点句、过渡句、感情句、指示语、概括语、情态语、主旨句以及多重否定句、设问句等。关键词主要包括文章重点阐述的名词术语,对说明
30、新知识、新发现、新理论等形成、发展过程及作用有重要意义的修饰语、限制语及有指代意义的词语等,这些词语或句子往往对于揭示中心思想、表达作者观点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对一些诸如“也许、可能、大概、如果(一旦)、部分(全部)、过去(将来)、目前、除了之外、唯一”等词语,在整体阅读中不失时机地标记它们,抓住它们,就等于抓住了做题的主动权。2凭借文中的重要信息,准确地概括全文。 通过第一遍阅读,对原文有了初步的印象,产生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这时要趁热打铁,及时概括一下原文用了哪些具体材料,这些材料证明了什么观点,这个观点是怎样证明出来的。在实际操作中,多数考生是很难在读完第一遍之后迅速概括出以上要点,
31、由感性认识达到理性认识的,因此,要树立读不懂原文不做题的思想,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争取在第二遍乃至第三遍的阅读中实现控制原文的目标,千万不能急于求成,草率从事。 3找到题干在原文中的位置,大体确定作答范围。一般论述类文章试题的答案一般与题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甚至就在题干的附近,及时找到题干所在的位置,就等于答对了该题的一半,因此,落实好题干所在的位置,有利于顺藤摸瓜,准确地确定该题的大致作答范围,为做出试题的答案奠定良好的基础。4缩小范围,仔细取舍,做出答案。一般论述类文章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准确找到选项在原文中的位置,尽快确定答案范围。作答范围确定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作答
32、质量的高低。实践证明,正确的作答范围一旦确定,一般都能比较正确地做出答案;作答范围确定不当,失分也就理所当然。确定好作答范围之后,要找出该范围中最能体现答案的骨干词句或核心信息,对照题干要求,仔细取舍,直至找出准确的答案。5不要急于选择答案。要先找出模糊答案,再拿每个答案与题干核对,对照时要特别注意范围大小、程度高低、数量多少、条件与结果、方法与目的、成就与问题、可能性与现实性。依据题目要求对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排除错误选项,选取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排除法在一般论述类文章试题的解答中很有效。(1)答题要领:遵循语境原则辨析词语理解语句。弄清代词的指代意义(近指:这、这些;远指:那、那个;不定指
33、:某、某些)。确定文段的中心句(主旨句、首括句、过渡句、修辞句、语篇指示语句和情态语句)。筛选整合信息,注意基本概念和新知识的解释、阐述。(2)答题步骤:先通读全文,标好段落,初步掌握全文意思。找到题干中句子在原文中的位置,前瞻后顾,整体把握,多用排除法(尤其是表述绝对的选项)。 【方法指导】(见“优化”P3“考点梳理”,P4“方略指导”)一、解题方法探究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的解题方法很多,一般来说我们常用读(圈点勾画)、审(题干、选项)、找(筛选信息)、比(干扰项)、排、选六步法来进行解题。(一)读(圈点勾画)读原文,读题干,读题肢。读是重要的一步,只有读懂了文章才有可能准确地筛选信息,找出正
34、确答案,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划读原文找“概念”,将以下一些重要信息标示出来1.重点阐述的名词术语。2.重要问题及概念前后的修饰语、限制语以及有指代意义的词语。3.关联词4.中心句、要点句及联结句。5.特殊句(判断句或有判断意义的句子;双重否定句;疑问句等)(二)审(题干、选项)这一步是审题,要求划读题干找方向(题目要求、提示):1.题目要求是什么:正确还是不正确的项。找正确项,须用排除法;找错误项,运用重点突破法;2.提示方面:题干中有些词语经常出现,分为三类:A.“解释”“理解”表明命题者在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错因应注意“内容方面”和“程度差异”;B.“推测”“分析”考查对文章延伸意义
35、的理解,错因常在“程度差异”与“逻辑错误”;C.“原因”“证据”考查对文章逻辑关系的理解,错因与 B 类同。(三)找(筛选信息)这一步要求对读题目,找区位,找差别,找错因,找答案。1.找区位,审题干。即阅读每一选项,并从原文中找到相对应的区位。2.找差别,包括内查语意与外查关系。内查语意。对照原文,精读相应文字,查找区位的相关叙述与选项有没有意思上的差别,尤其是一些细微的差别,如程度、范围、角度、先后顺序等。外查关系。查找时,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主要包括:话题关系与前后文是否属于同一话题;逻辑关系在逻辑上与前后文是否一致。3.找错因(四)比(干扰项)联系上下文划区比照题肢,比照互证邻里试题
36、的题干、题肢。(五)排:根据从文中筛选到的信息,对选项进行排除,将错误选项逐一排除。(六)选选出正确选项。二、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常见的干扰项有如下“雷区”:1. 以偏概全(整体与部分)对句子的理解指从范围上对内容进行了随意扩大,即有意把原材料中对某类事物的一部分所作的判断扩大到某类事物的全体(也可能缩小),即以部分代替整体,局部替代全局;或者以全局替代局部,一般替代个别。因此,阅读文章时,一定要特别注意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例如 a 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部分,几个,几乎,一些,有些,大多数,绝大多数等);b 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全都,全部,所有,一切,各种;部分等);c 表
37、程度轻重的词语( 特别,十分,稍微等);d 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还有“除之外”“到为止”等。可以用笔画出来,或者作 特殊的标志。例 1:“优化”P2“真题在线”“2009 年安徽卷第 3 题 B 项”对比原文丢掉“几乎”一词。例 2:“专题评估(一)一,3,C”中“世界 500 强企业”错误,原文是“世界 500 强中近 400 强企业”。例 3:【10 年湖北卷】中国古代的天文8“后来,把璇玑变得更简单:一部分变成壁,竹管和外包的大石块就变成琮。”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推断,准确的一项是 CA璇玑是一个大的天文仪器,壁和琮都是直接从这种天文仪器简化而来的。B由于壁和琮都
38、是从璇玑简化而来的,所以都保留了观测天文现象的功能。C代表天的壁和代表地的琮,可能都是从玉器璇玑简化而来的。D今天所能见到的壁和琮,都是礼器和饰物,是由竹管和大石块简化而来的。【答案分析】“D今天所能见到的壁和琮,都是礼器和饰物,是由竹管和大石块简化而来的。”文中说:“一部分变成璧,竹管和外包的大石块就变成琮。”例 4【10 年江西卷】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CA为了确立自己在道德和文化方面的优越地位,基督徒和罗马人在祭祀活动中只用牛羊献祭,将活人献祭视为野蛮民族的愚昧行为。 B为了展示国家强力,罗马民族上至皇帝、元老院议员,下至身无分文的城市贫民,都热衷于观看血腥表演
39、。C崇尚仁慈虽然一直是罗马人的道德准则,但是在古罗马文化中,它与欣赏娱乐性的血腥表演是并行不悖的。D罗马知识分子担心,尽管血腥表演没有触动罗马人的道德底线,但密集、强烈的暴力表演会对道德产生腐蚀作用。【答案解析】C(A 项相关信息在第二段,注意文中说的“通常”。B 项相关信息在第四段,“屠杀行为竟会演变成娱乐节目,则与罗马人纵容和欣赏的态度有密切关系”。并不是“为了展示国家强力”。D 项相关信息在第五段,“他真正担心的是如此密集、强烈的暴力表演对观众道德的腐蚀作用”。只是西塞罗个人的担心,他不能代表知识分子。)2. 弄错时态(时间混淆)一是弄错时态,如将“将来如此”说成“已经如此”;二是模糊现
40、实。往往在“必然这样”还是“可能这样”上做文章,即指命题者故意忽视原文中“可能”“大概”“也许”“差不多”“将会”等修饰限制语,把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说成既成事实,或者“或然”与“必然”(如:一定,必将;可能,估计,如果,未必等)不分,或者“已然”与“未然”(如: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等)混淆,以假当真,超前肯定。此时特别注意表程度、范围的关键词。例 1:“优化”P11,“随堂练习三,3,D”中,“消除了缺水带来的危害”错误,原文“把缺水带来的危害降到很低程度”。例 2:“专题评估(一),一,3,A”中“根本无法”错误,原文“难以用这些技法”。例 3:“专题评估(二),三
41、,3,B”中“采纳谋士意见”只是可能性推测,并非事实。例 4:【10 年安徽卷】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 分) DA传统原本中的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参照系都是唯一的、不能代替的。B因时间推移和历史进展,传统远离原本后就自然丧失了原本的特征。C过去是传统的一个重要特征,但传统内涵却在新参照系下发生突变。D在对待传统问题上,我们应当根据新的参照系作出新的评价和解释。【答案解析】A 项“唯一的”原文表述为“特定的”与原文不相符。B 项原文是说“远离,是指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当时的参照系已消失而成为过去。”所以消失指的是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当时的参照系已消失,而不是“原本的特征丧
42、失”C 项“突变”概括错误。原文“传统形成的过程本身便是一个传统不断更新、不断开放、不断壮大的过程”,因而传统内涵在新参照系下发生的是“渐变”。例 5:【10 年全国卷 I】5.下列关于情绪异常及其研究状况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所谓情绪异常是指情绪低落、沮丧、烦躁、发怒,乃至做出极端行为等。心情愉快则是人的正常状态,不属于情绪异常。B人的情绪异常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现象,此前各个领域的学者虽然从不同的学科出发,提出了各种解释,但是始终未能解决问题。C与其他领域学者的研究不同,现在生物学家们另辟途径,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研究,从而解决了情绪异常的防治问题。D科学研究已经表明,人体内的一些化学物
43、质会影响人们的喜怒哀乐,所以许多时候人们并非自己情绪的真正掌控者。【答案解析】C“从而解决了情绪异常的防治问题”不符合文意。“了”字未然当已然理解。原文“现在生物学家也开始涉足这个问题,并从生物学的角度加以探讨,他们的见解让人耳目一新。”3. 无中生有无中生有,选项所述的信息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命题者纯靠主观臆断来迷惑考生,来一个似是而非的推断,或者来一个正确判断,但这一判断在原文中找不到任何相关的信息依据,是命题者硬加进去的。注意:A、选项句意思往往和文章的整体意思相近,但就是无法在原文找到依据。B、选项句的几个词在原文中都有,但却在原文中的不同位置。C、选项句往往说得很有道理,但不是文中观
44、点。例 1:“优化”P1“真题在线一,2”;P4“方略指导一,B、二,C”。例 2:“随堂练习” 二,P10,3,C;四,P12,2,B;五,P13,3,D.例 3:【10 年天津卷】6.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A.生态德育突破了传统德育的范围,主张道德教育回归现实生活,强调人的生态体验,重视培养人的生态意识B.生态伦理思想要求人们在处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时,回归自然,不搞繁琐而无必要的礼节。C.从道德角度关注生态环境的理念,与中国古代所谓“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思想是一致的。D.传统德育关注的是人在人类社会中的生存状态,而生态德育关注的是人在自然界中的生存状态。
45、【答案解析】B、生态伦理思想要求人们在处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时,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和不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不搞繁琐而无必要的礼节”无中生有。C、20 世纪中叶,由于环境问题的产生和日益严重,西方有识之士开始从道德的角度关注生态环境现象。“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与生态伦理思想的基本概念不一致。D、生态德育关注的是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例 4:【10 年重庆卷】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在枝蔓状的城市布局中,主城市和边缘城市的差别将趋于消失B铲除中心化城市的诸多弊端有待于城市的后现代演变C在枝蔓状城市中,人们受地理空间或物理空间
46、的限制将越来越少D随着中心化城市的边缘化,生产地域化和劳动力低廉化将成为现实【答案解析】C(A 有些方面差别缩小,有些方面差别不可能消失;B 文中毫无依据,第二段只说这些弊端“限制了进一步发展”,并未说城市后现代演变就能铲除;D 劳动力低廉化文中无据)4.张冠李戴对概念的理解原文中运用于甲事物、甲现象,在选项中用于乙事物、乙现象。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表述对象上设置干扰,将此事物表述成彼事物,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成彼方面。把甲的观点、发明、创造说成乙的观点。做题时,应注意选项中是否存在信息错误对接的现象,尤其注意试题陈述的主语、宾语与原文是否一致。例 1:“优化”P1“真题在线一,3,D;二,3,
47、D”例 2:“随堂练习” 二,P10,2,A;三,P12,2,B;例 3:“专题评估”一,2,D;二,1,D;三,1,C;例 4:【10 年湖北卷】8“后来,把璇玑变得更简单:一部分变成壁,竹管和外包的大石块就变成琮。”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推断,准确的一项是 CA璇玑是一个大的天文仪器,壁和琮都是直接从这种天文仪器简化而来的。B由于壁和琮都是从璇玑简化而来的,所以都保留了观测天文现象的功能。C代表天的壁和代表地的琮,可能都是从玉器璇玑简化而来的。D今天所能见到的壁和琮,都是礼器和饰物,是由竹管和大石块简化而来的。【答案分析】A、“璇玑”是玉器,不是天文仪器;B、壁和琮没有保留观测天文现象的功能
48、,只是礼器;D、文中说:“一部分变成璧,竹管和外包的大石块就变成琮。” 例 5:【10 年重庆卷】6.下列对中心化城市的后现代演变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许多工厂、学校、研究机构都迁向市郊,不再拥挤在市区B.城市蔓延扩展到非城市区域相接壤的地区,这里既是城市又是农村C.现代商业交易和办公活动走向郊区化、边缘化,生产销售、劳动力市场呈分散状。D.主城市与边缘城市通过多模式运输系统以及卫星天线进行沟通,成为全球化城市。【答案分析】D(据末段,应指美国的大落杉矶都市区和波士顿城市区进一步发展可能形成“全球化城市”,是今后的演变趋势,不属于“后现代演变”)5. 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
49、颠倒,指选项在因果(或条件)关系上,故意把原材料中的“因”(或条件)变成了果,或把“果”变成“因”(或条件)等。还有一种情况是强加因果,即把本无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硬说成有因果关系。因此,在遇到涉及因果关系的选项时,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仔细比较一下,分析有无因果关系,或者因果关系是否颠倒。注意:题干中有“根据”、“证据”、“原因”等字样,选项与题干之间要能构成因果关系。例 1:“优化”P2“真题在线”二,2,D。例 2:“优化”“随堂练习”一,2,C,P9。例 3:“专题评估(一)”一,1,C。“专题评估(二)”二,3,B。例 4:【10 年湖南卷】1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有关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A志愿精神通常具有自愿性、公益性和亲身参与性的人文内涵。B志愿行动是人文精神的一种具体化和日常化的实际体现形式。C社会成员追求工具合理性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物质成就的获得。D社会成员在当前特定社会背景下对强竞争和高情感将更为向往。【答案分析】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