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绪 论一、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发展简介(一) “城市公园”运动及“公园体系” (1843 一 1898 年)特征是:由以单个的城市公园绿地来缓解城市出现的种种环境问题,发展到以带状绿地联系数个公园,形成公园体系来更有效地解决城市危机。英国利物浦市的伯肯海德公园(Birkinhead Park,125 英亩,约 50 公顷)美国第一个城市公园纽约中央公园美国设计师奥姆斯特德等人设计的波士顿公园体系带状绿化将数个公园连成一体。该体系成功的重要表现之一是对城市绿地系统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二) “田园城市”运动(1898-1945 年)特征是:从局部的城市调整转向对整个城市结构的重新规划。1
2、898 年霍华德提出,基本构思立足于建设城乡结合、环境优美的新型城市。 “田园城市”理论和实践为城市绿地系统融入城市规划的总体布局拓展了新的思路。城市中央为一面积 2 公顷的公园,其四周环以公共建筑,公建外围环以一个 78 公顷的公园娱乐带,外围再依次为住宅区工厂、农场等。郊外为农地。6 条放射形道路宽 36.5 米,住宅中间有一条宽 128 米的环形大道。(三)战后大发展(1945 一 1970 年)“田园城市” 、 “有机疏散”理论得以运用。波兰“华沙重建计划” 限制工业、扩大绿化,形成完善的绿地系统;英国哈罗(Harlow)新城规划 保留和利用原有的地形和植被条件,采用与地形相结合的自然
3、曲线,造就了一种绿地与城市交织的宜人环境。(四)生物圈意识(1970 年以后)以生态的理论指导城市规划,使城市成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这主要表现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更重视将城市中的绿地与城市的自然地形、河流、湿地等相结合,并把各种类型的绿地连成网络,同时考虑城市绿地与城市范围以外广阔的自然地段的联系,使城市完全融入绿色环境,充分发挥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澳大利亚“自然中的城市” 。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发展的新趋势(一)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广度上的拓展由城市建成区拓展至整个城市规划区,甚至进入区域规划的范围。(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深度上的拓展从土地、植物两大要素拓展到水文、大气、动物、微生物、能源
4、、城市废弃物等多要素,研究深度也将由单纯地对绿地系统本身进行分类、布局、定量等工作拓展到对绿地与城市生态环境、经济及社会等诸多方面的相互关系上的研究,力求发挥城市绿地系统的综合效益,保证城市健康持续地发展。(三)新技术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运用遥感(RS)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使城市绿地的调查、分析、规划更为有效。三、我国城市绿地系统发展状况、问题及前景水平较低。苏联模式、美国模式,目前研究还不够深入。第一章 城市绿地的功能第一节 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一、保护城市环境1.净化空气(吸收有害气体、滞尘、杀菌) 、水体和土壤2.改善城市气候气温、湿度、气流(空气交换、防风)3.降低城市噪
5、声二、减灾防灾1.防火避震2.防风固沙3.涵养水源,保持水土4.防御放射性污染和有利备战防空三、提供城市野生动物生境,维持城市生物多样性第二节 城市绿地的使用功能一、日常休息娱乐活动二、观光游览三、度假、休疗养基地四、宣传及科普教育第三节 城市绿地的景观功能一、美化市容二、形成不同的城市特色第二章 城市绿地系统的组成 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的各级各类园林绿地所构成的完整有机的系统,它包括了与城市密切相关的城郊生态绿地。第一节 城市绿地的分类一、国内外绿地分类简介(一)前苏联城市绿地系统组成公共使用绿地:公园、街坊绿地、林荫大道等。局部使用绿地:学校、工厂等单位所属绿地。特殊用途绿地:防护、水保绿地
6、及苗圃等。(二)日本城市绿地系统组成 *居住区公园: 街区公园(主要为本居住区的老人及儿童利用,服务半径 250m,每处面积 0.25 hm2,每居住小区 4 处)近邻公园(本居住区居民休息活动场所,服务半径 500m,每处面积 2hm2,每居住小区 1 处 )地区公园(居住区内居民步行可达,休息活动设施、景致均较好、服务半径 1000m,每处面积 4 hm2,每4 个居住小区 1 处)*城市骨干公园: 综合公园(供全市居民休息、观赏、散步、游戏运动用、有较好的景观和完善的设施,每处 10-50 hm2)运动公园(供市民运动用,设有各种运动设施或体育馆,每处 15-75 hm2)*特殊公园 (
7、包括风致公园、动物公园、植物园、墓园和为保持特别的自然文化遗产而设立的历史公园)*广域公园(为一个以上城市服务的大公园,由所在县(府)政府建造和管理每处 50 hm2 以上)*缓冲绿地(城市里的居住、商业区或其他可能的污染源之间的绿化隔离带,用以防止和减少空气、噪声等污染,防止工业区内发生的灾难向城市其他地区扩大)*城市绿地(用以维持和改善城市自然环境和景观的绿化小区,每处 0.05-0.1 hm2 以上)*绿道(为确保灾难发生时通向避难地的道路畅通和保障城市生活安全和舒适而建立的绿化道路,标准宽度10 一 20m)*国营公园(为一个以上的县(府)服务的大公园或为纪念日本某一重大事件而建立的公
8、园,由中央政府建立和管理,标准面积 300 hm2。(三)我国各时期的分类情况1991 年施行的国家标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指标 (GBJ 137-90)中将城市绿地分为公共绿地和生产防护绿地两类。1993 年建设部编写的城市绿化条例释义及 1993 年建设部文件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中,将城市绿地分为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和风景林地六类。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现行常用的分类有两种, “二类法”和“ 六类法 ”,两种标准造成了统计中的混乱。其二,各类绿地未作出明确、详细的划分及定义,导致了各个城市的绿地分类较大的差别。其三,新绿地类型的出现
9、。其四,现行分类中的某些名称不能准确反映绿地的主要功能特性。 二、分类原则(一)以主要功能为分类的根本依据(二)应包含城市范围内所有绿化用地(三)新的分类标准应具有延续性(四)新的分类标准应具有可比性(五)城市绿地分类应具有前瞻性(六)新的分类应具有可操作性三、城市绿地分类标准根据新形势下绿地建设的需要,建设部颁布了新的城市绿地分类标准 ,批准为行业标准,于 2002 年 9月 1 日起正式实施。标准首先对城市绿地做了明确的定义,即:“所谓城市绿地是指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城市用地。它包含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用于绿化的土地;二是城市建设用地之外,对城市生态、景观
10、和居民体闲生活具有积极作用、绿化环境较好的区域。 ”城市绿地分为 5 个大类、13 个中类、11 个小类。 五大类:G1 公园绿地:向公众开放,以游憩为主要功能,兼具生态、美化、防灾等作用的绿地G2 生产绿地:为城市绿化提供苗木、花草、种子的苗圃、花圃、草圃等圃地G3 防护绿地:城市中具有卫生、隔离和安全防护功能的绿地。包括卫生隔离带、道路防护绿地、城市高压走廊绿带、防风林、安全防护林、城市组团隔离带等G4 附属绿地:城市建设用地中绿地之外各类用地中的附属绿化用地。包括居住用地、公共设旅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设施用地和特殊用地中的绿地G5 其他绿地:对城市生
11、态环境质量、居民休闲生活、城市景观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有直接影响的绿地。包括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郊野公园、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林地、城市绿化隔离带、野生动植物园、湿地、垃圾填埋场恢复绿地等 十三中类:(公园绿地中)G11 综合公园:内容丰富,有相应设施,适合于公众开展各类户外活动的规模较大的绿地G12 社区公园:为一定居住用地范围内的居民服务,具有一定活动内容和设施的集中绿地 G13 专类公园:具有特定内容或形式,有一定游憩设施的绿地G14 带状公园:沿城市道路、城墙、水滨等,有一定游憩设施的狭长形绿地G15 街旁绿地:位于城市道路用地之处,相对独立的绿地,包括街道广场绿地、小型沿街绿化
12、用地等 (附属绿地中)G41 居住绿地:城市居住用地内社区公园以外的绿地,包括组团绿地、宅旁绿地、配套公建绿地、小区道路绿地等G42 公共设施绿地:公共设施用地内的绿地G43 工业绿地:工业用地内的绿地G44 仓储绿地:仓储用地内的绿地G45 对外交通绿地:对外交通用地的绿地G46 道路绿地:道路广场用地的绿地,包括行道树绿带、分车绿带、交通岛绿地、交通广场和停车场绿地等G47 市政设施绿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内的绿地G48 特殊绿地:特殊用地内的绿地 十一小类:(综合公园中)G111 全市性公园:为全市居民服务,活动内容丰富、设施完善的绿地G112 区域性公园:为市区一定区域的居民服务,具有较
13、丰富的活动内容和设施完善的绿地(社区公园中)G121 居住区公园:服务于一个居住区的居民,具有一定活动内容和设施,为居住区配套建设的集中绿地G122 小区游园:为一个居住小区的居民服务、配套建设的集中绿地(专类公园中)G131 儿童公园:单独设置,为少年儿童提供游戏及开展科普、文体活动,有安全、完善设施的绿地G132 动物园: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移地保护野生动物,供观赏、普及科学知识,进行科学研究和动物繁育,并具有良好设施的绿地G133 植物园:进行植物科学研究和引种驯化,并供观赏、游憩及开展科普活动的绿地G134 历史名园:历史悠久,知名度商体现传统造园艺术并被审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园林G135
14、 风景名胜公园:位于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以文物古迹、风景名胜点(区)为主形成的具有城市公园功能的绿地G136 游乐园:具有大型游乐设施,单独设置,生态环境较好的绿地G137 其他专类公园:除以上各种专类公园外具有特定主题内容的绿地。包括雕塑园、盆景园、体育公园、纪念性公园等 第二节 各类绿地的特征一、公园绿地(一)综合公园综合公园要求自然条件良好、风景优美、植物种类丰富,内容设施较完备、规模较大,质量较好,能满足人们游览休息,文化娱乐等多种功能需求,一般可供市民半天到一天的活动。全市性综合公园面积为 10- 100hm2,服务半径为 2000 - 3000m,居民乘车 30 分钟左右可以到达。
15、一般大城市可设置数个,中、小城市可设一个,位置要求适中,以方便全体市民使用。区域性综合公园面积 5- 10hm2,服务半径 1000-1500m,步行 15 分钟可以到达。 (二)社区公园社区公园为一定居住用地范围内的居民服务,要求具有适于居民日常休闲活动的内容和相应的设施。居住区公园为一个居住区的居民服务,是居住区配套建设的集中绿地,面积 25hm2,服务半径 500 -1000m,步行 5 一 10 分钟可以到达。小区游园是为一个居住小区的居民服务,是居住小区配套建设的集中绿地,服务半径 300 -500m。 (三)专类公园1.儿童公园儿童公园面积一般 5hm2 左右,园内的各种活动设施、
16、建筑物、构筑物以及植物布置等都应符合儿童的生理、心理及行为特征,并具有安全性、趣味性和知识性。其选址应接近居住区,同时应避免使用者穿越交通频繁的干道到达。2.动物园动物园的用地规模与展出动物的种类相关,面积小至 15hm2 以下,大至 60hm2 以上,选址宜与居民密集地区有一定距离,并在动物园周围设必要的卫生防护林带。3.植物园植物园应选在土壤、水源较好的地方。因其用地规模较大,常选址于交通方便的近郊区。4.历史名园可以很好地反映一个城市的历史文脉,体现城市的历史文化风貌5.游乐园其绿地率应不小于 65%。其中的主题公园位置选择、主题创意、项目设置等方面要充分考虑其商业价值、大众品位以及环境
17、效益。6.体育公园面积较大(10 以上) ,宜选址在与居住区有方便交通联系的地段。(四)带状公园带状公园宽度一般在 10m 以上,最窄处应能满足游人的通行、绿化种植带的延续以及小型休息设施布置要求。(五)街旁绿地1.小型沿街绿化用地即所谓的街头小游园,面积一般不大,但也应以不小于 1000m2 为宜,其绿地率应不小于 65。2.街道广场绿地街道广场绿地是指位于城市规划的道路广场用地(即道路红线范围)以外,以绿化为主(绿地率不小于 65%)的城市广场。二、生产绿地能为城市提供苗木、花卉、草坪、种子的各类圃地均可计入生产绿地。但其他季节性或临时苗圃、从事苗木生产的农田、单位内附属的苗圃等不计入生产
18、绿地。 三、防护绿地卫生隔离带是为了防止有害气体、气味、噪声等的污染源对城市其他区域的污染而设置的绿带。道路防护绿地是道路(公路、铁路)外侧的防护性绿地。城市高压走廊绿带是指城市高压输电线路下方一定范围内的绿化用地,是为安全考虑而设置的绿带。防风林主要是为了防止强风及其所夹带的粉尘、砂土对城市的袭击,一般与主导风向垂直布置。安全防护林是为了防止和减少地震、火灾、水土流失、滑坡等灾害而设置的林带;它通常布置于易发生自然灾害和具有危险隐患的区域。城市组团隔离带是在城市建成区内以自然地理条件为基础,在生态敏感区域规划建设的绿化带。四、附属绿地1.居住区绿地指居住区用地范围内的绿地。它的主要功能是改善
19、居住环境,供居民日常户外活动(这些活动包括休憩、游戏、健身、社交、儿童活动等等) 。2.道路绿地指居住区级以上的城市道路广场用地范围内的绿化用地,它的主要功能是改善城市道路环境,防止汽车尾气、噪声对城市环境的破坏,美化城市景观。3.公共设施绿地指居住区级以上的公共设施的附属绿地,如医院、电影院、体育馆、商业中心等的附属绿地。4.工业绿地、仓储绿地工业、仓储用地范围内的绿化用地,其主要功能是减轻有害物质对工人及附近居民的危害。5.对外交通绿地对外公路、铁路用地范围内的绿地。6.市政公用设施绿地包括水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站等用地范围内的绿地。7.其他特殊用地包括军事、外事、保安等用地范围内的绿
20、地。 五、其他绿地其他绿地通常位于城市建设用地以外,一般是植被覆盖较好、山水地貌较好或应改造好的区域,这类绿地的主要功能是保护生态环境、培育景观、控制建筑、减灾防灾、观光旅游、郊游探险、保护自然和文化遗产等。其中风景名胜区是指位于城市周边,有丰富的动植物种类,有良好的自然或人文景观,环境类型丰富多样的区域。城市绿化隔离带是指为防止城镇无序蔓延连片,在城镇之间设置的绿色空间。湿地是指在城市建设用地范围以外的沼泽、湿原、泥碳地或水域。第三章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第一节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内容、目标及原则一、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内容 (1)确定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目标及原则。 (2)根据国家统一的规定及城市
21、自身的生态要求,国民经济计划,生产、生活水平以及城市发展规模等,研究城市绿地建设的发展速度及水平,拟定城市绿地的各项指标。 (3)选择和合理布局各项绿地,确定其性质、位置、范围和面积等,使其与整个城市总体规划的空间结构相结合,形成一个合理的系统。 (4)提出各类绿地调整、充实、改造、提高的意见,进行树种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规划,提出分期建设及实施措施及计划。 (5)编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图纸及文件。 (6)对重点的公园绿地提出规划设计方案,提出重点地段绿地设计任务书以备详细规划使用。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目标目标分为近期目标及远期目标。绿地系统规划总的目标应为:使各级各类绿地以最适宜的位置和
22、规模,均衡地分布于城市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使各类绿地本身能正常持续地发展。三、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原则(一)以生态学的观念,从城市整体空间体系的角度出发,重新认识城市绿地,使城市绿地系统充分发挥其改善城市环境的生态功能 (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应结合城市其他组成部分的规划,综合考虑,全面安排 (三)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必须结合当地的特点,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进行因地制宜地进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城市绿地类型的规划上,根据城市不同特征,各类绿地占有不同的比例。 第二,城市绿地系统的布局方式应结合城市的总体布局方式进行。 第三,在城市绿地定额指标的制定
23、上,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合理指标。 第四,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树种选择上,应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以乡土树种作为城市绿化的骨干树种。(四)城市绿地应均衡分布,有合理的服务半径,满足全体市民的休闲需要 (五)城市绿地系统应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分期实施 (六)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的经营管理中,除要充分发挥其环境、社会效益外,还可结合生产,创造经济价值 第二节 城市园林绿地指标一、影响城市园林绿地指标的因素 国民经济水平:经济发展,指标提高。 城市性质:风景旅游城市指标较高。 城市规模:中、小城市与自然更为接近,可方便利用近郊绿地,故指标较低。大城市绿地系统完整,绿地类型多,故指标较高。 城市自然条件
24、及现状:城市自然生态条件好、现状有较多的绿地或空地,一般所定指标要高。二、城市园林绿地指标的确定 依据(1)生态需要:保证城市生态系统平衡,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绿地指标。(2)游憩需要:满足居民游览、休闲等活动的需要。公园等游览绿地,60m2/人为标准,游人按城市人口的 10%计算,则人均公共绿地为 6m2。 全国指标(93 年建设部指标):2000 年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5-7m2,城市绿地率25%,城市绿化覆盖率30%;2010 年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6-8m2,城市绿地率30%,城市绿化覆盖率35%。 广州指标(02 年绿地系统规划指标):2005 年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 10m2,城
25、市绿地率达 33%,城市绿化覆盖率达 35%;2010 年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 15m2,城市绿地率达 37%,城市绿化覆盖率达 42%。(居住区不低于 30%;道路绿地,主干道不低于 20%,次干道不低于 15;附属绿地,单位附属绿地面积占单位总用地面积比率不低于 30%,其中工业企业、交通枢纽、仓储、商业中心等绿地率不低于 20%;产生有害气体及污染的工厂绿地率不低于 30%,并设立不少于 50m 的防护林带;学校、医院、休疗养院所、机关团体、公共文化设施、部队等单位的绿地率不低于 35%。) 三、 城市绿地指标计算1、城市绿地指标计算公式(2002.9.1 以前) 人均公共(园)绿地面
26、积(m2/人 )=城市公共(园)绿地面积( hm2)/城市非农业人口(万人) 城市绿化覆盖率(%)=城市内全部绿化覆盖面积(hm2)/城市面积(hm2)* 100% 城市绿地率(%)=城市各类绿地面积之和(hm2)/城市面积(hm2) * 100%绿地指标计算的说明绿化覆盖面积植物的垂直投影面积,乔木树冠下重叠的灌木和地被不重复计算。2、城市绿地指标计算公式(目前通用)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m2/人 )Ag1m=Ag1/NpAg1m:人均公园绿地面积(m2/人 ) , Ag1:公园绿地面积(m2) , Np:城市人口数量(人) 人均绿地面积Agm=(Ag1+Ag2+Ag3+Ag4)/NpAgm:
27、人均绿地面积(m2/人 ) ,Ag1:公园绿地面积(m2) , Ag2:生产绿地面积(m2) , Ag3:防护绿地面积(m2) , Ag4:附属绿地面积(m2) , Np:城市人口数量(人)(注:其中的城市人口数量应与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人口规模一致。 ) 、 城市绿地率g=(Ag1+Ag2+Ag3+Ag4)/Ac * 100%g :绿地率(%) ,Ag1:公园绿地面积(m2) ,Ag2:生产绿地面积(m2) ,Ag3:防护绿地面积(m2) ,Ag4:附属绿地面积(m2) ,Ac :城市用地面积(m2)(注:其中的城市用地面积应与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用地规模一致。 )第三节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布局一、城
28、市绿地系统布局的目的1、满足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要求点、线、面结合的绿地系统及周边生态绿地2、满足居民日常生活及休闲游憩的要求按合理服务半径均匀分布绿地3、满足防护、安全、卫生的要求防护、隔离与避灾4、满足改善城市面貌的要求二、城市绿地系统布局形式(1)基本模式点状、环状、放射状、放射环状、网状、 楔状、带状、分枝状八种。(2)我国绿地系统形式 块状绿地布局若干封闭的、大小不等的独立绿地,分散布置在规划区内。特点:分布均匀,使用方便,但对构成城市景观及改善生态环境作用不大。绿带与城市水系、道路、城墙等结合成线状,形成纵横向绿带、放射状绿带、环状绿带交织的绿地网。特点:对构成城市景观作用明显,另外
29、,它起到生态廊道的作用,并可引入新鲜空气,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也有重要作用。 楔形绿地布局绿地从郊区由宽到窄伸入市区。特点:引入郊区新鲜空气,对改善城市小气候作用明显,对城市景观的提升也有重要作用。“三翼伸展、田园楔入”的风扇形城市形态城市以老城区为核心,向东、北、西南三翼伸展,继续保持风扇形城市形态,三翼之间楔入大片田园、绿地,新城区在 312 国道南侧依托老城区,相对独立发展。 混合式绿地布局多种形式综合运用,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完整系统。特点:使用方便,对构成城市景观及改善生态环境效果明显。“青山环抱,三环环绕,十字绿轴,七条楔形绿地”的生态绿化格局。以城市生态走廊和生态环形成相互联系的环
30、状放射形框架结构。长江为纵轴,东西向山系为横轴;联系 4 个绿心的内环和环绕主城的外环(绿色生态环) ;5 个放射形生态走廊。佛山市绿地系统规划“两带”:西江、北江生态绿化带;“两区”:高明、三水自然山林生态保护区;“三环”:广佛都市圈珠二环、中心组团和大良容桂组团的环城绿带;“九廊”:陈村桂城廊道、北滘陈村廊道、勒流大良廊道、龙江勒流廊道、西樵龙江廊道、丹灶西樵廊道、狮山丹灶廊道、狮山廊道、大沥廊道。第四节 城市园林植物规划园林植物规划就是根据城市的性质、环境条件,选择一批适合城市园林绿化应用的植物种类(包括乔木、灌木、藤本和草本植物) 。一、城市园林植物规划原则 符合城市所处森林植被区域自
31、然规律,并突出城市个性建设反映地带特征的植物群落,建设符合城市个性的具有独特风格的城市植物景观。 根据绿地类型合理选择树种,发挥植物的综合功能(生态功能、美化功能、结合生产的功能)绿地类型不同,环境差异大,树种的选择要考虑适应其所处的生长条件。如行道树和庭园风景树的生长条件就不同。 以乡土树种为主,适当选用已驯化的外来树种。 以乔木为主,乔、灌、草结合,形成生态功能良好的人工植物群落。 速生树慢生树,长绿树落叶树结合。二、城市园林植物规划方法 内容确定以下内容:(1) 基调树:一般为市树或地区最优秀的树种。形成绿化基调。1-4 种。(2)骨干树:城市各类型绿地中的重点树种。5-12 种。(3)
32、一般树种:增加生物多样性,丰富植物景观的树种(4)树种比例:乔、灌木的比例;落叶树与长绿树的比例。 方法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筛选树种,确定符合本地要求的树种。第五节 城市绿地规划文件编制一、基础资料(一)城市概况 城市的自然条件、经济及社会条件、环境保护资料、历史与文化资料 。(二)城市绿化现状 城市绿地及相关用地资料、技术经济指标、园林植物、动物资料。(三)管理资料管理机构;人员状况;园林科研,资金与设备,城市绿地养护与管理情况等。 二、编制工作 (一)图纸部分1.区位关系图2.现状图3.绿地现状分析图4.规划总图5.市域大环境绿化规划图6.绿地分类规划图7.近期绿地建设规划图 (二)文件部分
33、 1、规划文本 (1)总则:包括规划范围、规划依据、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规划期限与规模等;(2)规划目标与指标;(3)市域绿地系统规划;(4)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结构、布局与分区;(5)城市绿地分类规划:简述各类绿地的规划原则、规划要点和规划指标;(6)树种规划:规划绿化植物数量与技术经济指标;(7)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规刘:包括规划目标与指标、保护措施与对策;(8)古树名木保护:古树名木数量、树种和生长状况;(9)分期建设规划:分近、中、远三期规划;(10)规划实施措施;(11)附录。2.附件附件是规划文本的附属文件包括规划说明和基础资料。规划说明是对规划文本的具体解释。基础资料含其内容及分析。
34、 三、规划程序 (1)现状调查及分析。(2)确定规划依据,制定规划指导思想及原则。(3)对市城范围内的绿地系统进行规划。(4)构思布局结构形式。(5)确定指标体系,制定合理的指标。(6)对各类绿地进行分类规划。(7)树种规划及古树名木保护规划。(8)制定生物(重点是植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规划。(9)制定分期建设规划(10)提出实施的措施。(11)编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文本,绘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图。(12)报有关部门审批,审批通过后,规划文本及图纸同样具有法律效力。 实例:广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第一章 总则总述规划目的、范围、适用年限、依据、目标、原则、绿线管理等问题。 规划目标:在 2l 世纪,
35、广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的目标是“翠拥花城” ;基本思路为:“云山珠水环翡翠,古都花城铺新绿” ;即:充分利用广州山水环抱的自然地理条件,按照生态优先的原则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构筑城市生态绿地系统的空间结构;积极发展各城市组团之间的绿化隔离带,实施“森林围城”和“山水城市”建设战略;努力构筑“青山、碧水、绿地、蓝天”的景观格局,将广州建设成为国内最适宜创业和居住的国际化、生态型华南中心城市。 规划原则:依法治绿:以国家和省、市各项有关法规、条例和行政规章为准绳,以广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 年)和 2001 年 10 月市政府批准的广州市城市建设总体战略规划(20012020
36、年)为基本依据,充分贯彻“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为市民构筑适宜创业发展和安居的人居环境,建设山水型生态城市。生态优先:要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合理布局各类城市绿地,保护古树名木与名胜古迹等历史遗产和景观资源;要进一步加强中心城区南部生态果园、西部花卉生产区和东北部白云山系林地的规划建没,加强绿化建设管理和投入,保障城市发展过程中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平衡发展。系统整合:要改变传统的单因单果的链式思维模式,以系统观念和网络式思维方法为基础,综合考虑与平衡城市生态建设与城市发展之间的诸多问题与矛盾,使规划能符合城市社会、经济、自然系统各因素所形成的错综复杂的时空变化规律。因地制宜:要结
37、合城市的自然地理特征,充分利用白云山、珠江、流溪河等自然资源,合理引导城市功能空间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发展;城市绿地布局要做到 “集中与分散相结合” 、 “地面绿化与空间绿化相结合” ,在重点发展各类公共绿地的基础上,加强居住小区与道路绿化、城市组团隔离绿地和近郊生态景观绿地的建设,构筑多层次、多功能、多类型的生态绿地系统。城乡结合:市域城乡同属一个“社会生态复合系统” ,要重视城乡整体功能的完善和协调,确保两者能平衡发展;要加强区域合作,努力建构有利于维系区域生态平衡的城乡体化绿地系统。整体协调:绿地系统规划应当兼顾城市发展过程中社会、经济和自然资源的整体效益,尽可能公平地满足不同地区和不同代际
38、人群间的发展需求;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着重研究近中期规划,寻求切实可行的绿地建设与绿线管理模式。城市绿线管理:城市绿线,是指依法规划、建设的城市绿地边界控制线。根据国家有关法律和行政规章,城市绿线由城市绿化与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城市土地总体利用规划予以界定;主要包括以下用地类型:规划和建成的城市公园、小游园等各类公共绿地;规划和建成的苗圃、花圃、草圃等生产绿地;规划和建成的(或现存的)城市绿化隔离带、防护绿地;城市规划区内现有的风景林地、果园、茶园等生态景观绿地;城市行政辖区范围内的古树名木及其依法规定的保护范围、风景名胜区等;城币道路绿化、绿化广场、居住区
39、绿地、单位附属绿地;第二章 城市绿地系统总体布局市域绿地系统布局结构1、城市空间结构发展概略:2l 世纪的广州,必须确立“生态优先”的城市建设战略,寻求一种既能应对发展挑战又能解决环境问题的城市发展模式。以广州市域“山、城、田、海”并存的自然基础,构建“山水城市”的框架,最大限度地降低开发与资源保护的冲突,减低对自然生态体系的冲击。构筑生态廊道,保护“云山珠水” ,营造“青山、名城、良田、碧海”的生态城市。2、城市空间结构:广州未来的城市空间结构规划为“以山、城、田、海的自然格局为基础,沿珠江水系发展的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型城市” 。3、市域绿地空间形态:北部山林保护区,包括花都、从化、增城三个组
40、团,绿地内容主要有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水源涵养林等,是实现“森林围城”战略的关键地区。都会中心区,包括中部、东部、西北部等三大组团,是广州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中心,已有多年的建设历史。其绿地系统建设应注重空间秩序的建立与人居环境的营造,并结台历史文化及休闲旅游加以发展。都市发展主干区域,包括市桥、南沙两大组团,为低密度的开敞建设区,应注意建设江海生态景观绿带及组团绿化隔离带。南部滨海开敞区,绿地形态主要有滨海生态保养区、滨海园林区和都市型生态农业区等。4、市域生态廊道布局:规划以山、城、田、海的自然特征为基础,构筑“区域生态环廊” 、建立“三纵四横”的“生态廊道” ,建构多层次、多功能、
41、立体化、网络式生态结构体系,构成市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5、 “区域生态环廊”:即要在广佛都市圈外围,通过区域合作建立以广州北部连绵的山体,东南部(番禺、东莞)的农田水网以及顺德境内的桑基鱼塘,北江流域的农田、绿化为基础的广州地区环状绿色生态屏障生态环廊,从总体上形成“区域生态圈” 。6、 “三纵” ,即三条南北向的生态廊道,自西向东依次为:西部生态廊道南起洪奇沥水道入海口,穿过滴水岩、大夫山、芳村花卉果林区,北接流溪河及北部山林保护区;中部生态廊道南起蕉门水道入海门,经市桥组团与广州新城之间生态隔离带、小洲果园生态保护区,向北延伸至世界大观以北山林地区;东部生态廊道南起珠江口,经海鸥岛、经济技
42、术开发区西侧生态隔离带至北部山林地区。7、 “四横” ,即四条东西向生态廊道,白北向南依次为:“江高新塘生态廊道” ,沿华南路西北段与规划的珠三角外环之间的生态隔离带向东延伸至新塘南岗组团东北部山林地区;“大坦沙黄埔新港生态廊道” ,以珠江前、后航道及滨江绿化带为主,顺珠江向东西延伸;“钟村莲花山生态廊道” ,西起大石、钟村镇西部的农业生态保护区,经以大石飘峰山、香江动物园、森美反斗乐园(南村里仁洞)为基础的中部山林及基本农田保护区,向东经化龙农业大观、莲花山,延伸至珠江;“沙湾海鸥岛生态廊道” ,沿沙湾水道和珠三角环线及其以南大片农田。8、市域城市组团间规划的绿化隔离带,主要包括:沿广州市界
43、与其他城市隔离的山体、农田、沿江绿化带;大片区之间由山体、沿江绿化带、农田、大型绿地构成的绿化隔离带;以“三纵四横”为主体构成的都会区小组团绿化隔离带,以及南沙片区内部、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与黄阁镇之间的绿化隔离带。9、市域生态环境建设要求:广州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应当充分满足生态平衡和生态保护要求,尽量降低建筑密度和容积率、拓展城市公共活动空间、增加市区公园与绿地等措施实现生态环境的改善,营造良好的生活社区。规划建设具有岭南园林与建筑风格特色、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形神相融的山水城市,加大环境保护的投资力度。要有效控制对传统农业耕作区、自然村落、水体、丘陵、林地、湿地的开发,尽量保持原有的地形地貌、
44、植被和自然生态状况,营造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保护和改造“绿脉” ,建设好城市北部的生态公益林、森林公园、流溪河防护林、天河绿色走廊,建立和完善城市组团之间、城市功能区之间的生态隔离带。推广生态农业,提高农田防护林网建设质量和防护效益。要坚持资源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对重大的经济政策、产业政策进行环境影响评估,有效防止城市化建设过程中的生态破坏;提倡对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鼓励绿色产业的发展;加强重要生态功能地区的生态保护,防止生态破坏和功能退化;加强石矿场整治垦复,合理开发利用滨海滩涂,保护海洋与渔业资源;保护生物物种资源的多样性和生物安全。10、市域生态保护区规划:在流溪河、东江、沙湾水道三个
45、水源保护区种植水源保护涵养林,在从化市东北部、花都区北部、番禺区西部设森林公园;在新机场以南设城市森林公园;番禺南部临海区设红树林保护区;将海珠区东南部和番禺区东北部规划为“都市绿心” 。市域东部、西北部为基本农田保护区。城市绿化建设指标规划 广州市中心城区绿化建设指标总体规划为:2005 年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达到 33、35和 10m2,2010 年,上述指标分别达到 35、40和 15m2,2020 年上述指标分别达到37、42和 18m2。中心城区绿地系统布局1、广州市中心城区绿地系统的规划布局模式可概括为:“一带两轴,三块四环;绿心南踞,绿廊导风;公园棋布,
46、森林围城;组团隔离,绿环相扣。 ”2 、一带两轴,三块四环:“一带” ,即沿珠江两岸开辟 3080 米宽度的绿化带,使之成为市民休闲、旅游、观光的胜地,体现滨水城市的景观风貌;“两轴” ,即沿着新、老城市发展轴集中规划建设公共绿地,以期形成两条城市绿轴。其中,老城区的绿轴宽度为 50100 米,新城区的绿轴宽度为 100200 米;“三块” ,即分布在中心城区边缘的三大块楔形绿地,即:白云山风景区、海珠区万亩果园和芳村生态农业花卉生产区;它们是广州中心城区的“绿肺” ;“四环” ,即在城市主要快速路沿线建设一定宽度的防护绿带,作为城市组团隔离带和绿环风廊。其基本规划要求为:内环路 1030 米
47、、外环路 3050 米、华南快速干道及广园东路 50100 米、北二环高速公路300500 米。3、绿心南踞,绿廊导风:在中心城区的东南部的季风通道地区,规划预留控制和建设巨型绿心,包括海珠果树保护区、小谷围生态公园、新造南村化龙生态农业保护区等,总面积达 180 平方公里。同时,沿城市主要道路两侧建设一定宽度的绿地,使之成为降低热岛效应、改善生态条件的导风廊道。4、公园棋布,森林围城:以公园为主要形式大量拓展城市公共绿地,使城市居民出户 500800 米之内就能进入公园游憩,让“花城”美誉名副其实,造福于民。在市区的西北和东北部,规划以现有林业资源为依托,建设好水源保护区与森林游憩区。同时,
48、在南部平原水网地区,大力推动海岸防护林、农田防护林网与生态果林区的建设,使之成为城市的南片绿洲。5、组团隔离,绿环相扣:规划在整个城市的各组团之间预留和建设较宽阔的绿化隔离带。同时,要将市区周边的山林、河湖景观引进城市,充分体现山水城市的特色。在河湖水体、公路铁路两旁,要按标准设立防护林带。在城市东北部、西部、北部、南部,:要结合郊区大环境绿化,把丘陵、平原、河涌、道路绿化和公共绿地连结成网,组成系统,实现绿树成荫,鲜花满城的生态绿地系统。6、中心城区的绿地系统景观构架规划为:保护“越秀山中山纪念碑中山纪念堂市政府大楼人民公园起义路海珠广场的城市传统中轴线。逐步建设“燕岭公园铁路东站中信广场天
49、河体育中心珠江新城琶洲岛海心沙新客运港”城市新中轴线。整治美化珠江两岸,建设风光旖旎的珠江风景旅游河段;形成城市中轴线与珠江构成的“一横两纵”城市景观构架。综合规划沿江出海口岸线,解决好人文景观、河港生产运输与自然风光的融洽和谐。合理调整白云山风景名胜区的林相结构,沿山麓建设绿化休闲带,实现“山上多绿、山下多园”的建设目标,增强其自然生态功能;充分借助云山、珠江、滨海衬托的特色优势,重点建设一批标志性建筑和高水平的绿地,构筑城市新景观,提升城市的文化艺术品位。第三章 城市园林绿地建设规划园林绿地分类发展规划对各类绿地提出具体的规划要求。园林绿地分期建设规划指出近期(2001-2005 年) 、中期(2005-2010 年) 、远期(2010-2020 年)的绿地建设任务。第四章 城市绿化植物多样性规划城市绿化植物多样性规划原则与目标1、规划原则:(1)以南亚热带地带树种为主,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