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刻舟求剑教学设计王思思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 2、弄懂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3、指导学生正确朗读。 4、引导学生从这则寓言中领悟一些生活中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寓言内容,指导朗读。 2、弄懂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一、导入新课 1、根据学生对以前寓言故事的学习,归纳总结:什么是寓言? 2、师导:今天老师和同学们再一起学习一则寓言刻舟求剑,看看这则寓言将会给大家讲述一个怎样的故事?会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深刻道理? 4、自读刻舟求剑,注意读准字音,并思考: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二、自读自悟、整体感知 1、听朗读磁带读课文,听清语气语调、节奏
2、、句子的停顿,注意自己正音。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则寓言讲了一件什么事? 3、看图,结合文意,弄懂刻舟求剑字面上的意思。(在船舷上刻记号捞宝剑) 4、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三、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理解、掌握重点字词。2、宝剑坠入水后,剑客是怎么做的?他说了些什么?(1)引导学生体会剑客不着急的语气,并用多种形式朗读。 (2)理解、掌握重点字词。 3、请同学们猜猜:他能找到剑吗?为什么? 5、在画面上演示这种捞剑的方法,并看图讨论。 四、明确寓意,谈受到的启发 小组讨论: 1剑客错在哪里?帮那个人总结一下教训。 2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事情,举例说
3、一说。 五、熟读、复述寓言 1练习熟读,分角色朗读,体会寓言的意境。 2同桌互相练习讲故事。 六、学习小结 1内容小结。 文章通过“刻舟求剑”的故事说明不懂得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更自己的观念和方法,就不会获得预期的结果。讽刺了那些办事愚蠢、不知道事物会变化的人。 2归纳学习方法,提出以后学习的希望。 3拓展延伸:生活中有“刻舟求剑”这样的人吗?你想怎样提醒他呢? 我所执教的刻舟求剑是北师版第八单元的一篇文言文。在设计中,各环节安排很紧凑,有浅入深,层层递进,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较高,发言踊跃,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成为课堂的“主人”和老师一起探讨,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使其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4、。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为学生营造了宽松的、平等的教学氛围,做到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设置关卡,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激起学生的兴趣。还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先熟读译文,感知故事内容,然后结合译文理解重点字的意思,再尝试理解句子意思,直到将整个故事连成一段通顺的话。多读少讲,精心组织学生导读达标。我呢,将朗读训练贯穿始终,初读达到正确、流利;精读,着眼品析体会;熟读,力求感情到位。在品读时,教给朗读技巧,乃至最后达到有感情地朗读。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在我这堂课中还存有不足之处,在“第四关 讲故事口头改编文言文”环节所提出的要求,对于五年级的学生很容易
5、完成,应拔高难度,课下想了想可以让学生续编故事结尾或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将寓言故事编成小品表演,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使学生的思维飞的更高更远。还有在教学中时间把握的不是很好,前面松,后面紧,使得拓展环节流于形式。我相信,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在老师们的深入钻研下,在专家们的引领指导下,我们和孩子们一定会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篇二:刻舟求剑教学反思刻舟求剑这篇课文是一则寓言故事,而教材又是以文言文的形式出现的,因此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还是先引导学生理解古文的含义。我让学生尝试在不借助译文的情况下自己试着理解,若真的有哪个句子不明白的再参考一下译文。孩子们听后马上用手把下面的译文捂住,认真地思
6、考起来,不时有个别孩子读到不理解的地方就偷偷地看了看译文。在给足学生自读自悟的时间后,我再请学生把整则寓言故事完整地描述出来,大部分孩子能较具体地表达出来。接着我再挑出文中个别难于理解的字词让孩子们挑战,他们一下子也解释了出来。我让孩子们带着理解有停顿、有感情、有味道地读课文,有些孩子们还拿着书,摇头晃脑有模有样地读了起来。看着他们那认真劲儿,我不禁笑了起来。理解了文言文的意思后,故事的寓意也深入浅出了。从中孩子们明白了故事讽刺了那些头脑愚蠢,不懂得灵活变通的人。许多孩子表示今后千万不能做那样的人。最后我利用那个人捞不到剑的有趣场面在孩子脑海里填补形象空白,我让学生讨论:船上岸后,那个人怎样跳
7、下江去捞剑的?怎样捞?他没捞到时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这一填补,不仅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形象性,而且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含意的领悟,还训练了表达能力。而这节课让我感到遗憾的是有位学生提出了:如果这个人果真在掉剑后,马上跳入河中,他真能捞得到剑吗?这个是课堂很好的生成点,但由于下课时间快到了,我只能匆匆结束,让学生课后再讨论。我想下节课一定腾出时间让大家畅所欲言,让孩子们独特的思维不断碰撞出奇异的火花来!评捞铁牛有幸能够听到徐老师执教的同课异构捞铁牛一课,下面我就将这些不成熟的思考列出来:捞铁牛是一篇思维性极强的文章,而理解捞铁牛的过程(包括准备工作和捞的过程)是教学的重、难点。在备课时,徐老
8、师把教学目标设置为:重视听读,发展说写。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是抓住关键词动词,让学生品味,依靠多媒体的手段,播放捞铁牛准备过程的画面,来帮助学生更清晰地理解课文内容,从而唤起学生联想:和尚准备捞铁牛时已想好了办法,而且考虑得十分周到。教学的效果很好,学生纷纷诉说自己的想像,有的学生一边说准备过程,一边演示过程,十分生动。语文能力的提高和发展,并不是各个单项能力的累加,而是综合地、整体地、螺旋式地向前发展和推进,听读与说写不能分家,吸收与表达要同步进行。 捞铁牛这个教学片断,以说促读,读中学说,说中练写。这里的说写决不仅仅为了读的目的,它既是促进阅读深化、提高阅读质量的有效手段,也是对阅读结果
9、的有效检测,因此取得吸收与表达互动的效益。在教学中,学生毕竟的学生,老师在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同时,要先进行方法的引导,这样才会收到更显著的效果。所以徐老师在教授捞铁牛中,利用课文中经典的词句,引导学生概括段意,提示学生说话要有序,如:潜水摸牛、备船装沙、拴船搭架、潜水拴牛等。在这个教学片断里,徐老师在片断的尾段加上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做这些准备工作?激起学生思考的一个高峰?从而加强了学生对捞铁牛的每个准备工作有更深入的了解,提高学生对语言的逻辑性?语文教学啊,是一门艺术,是一门遗憾的艺术,需要我们静静的坐下来回味、思考!捞铁牛这一课,有两个鲜明的特点,即“突出有序,注重自得” 。下面我
10、们对这一节课做一简要评析。一、强调有序人教版教材捞铁牛是一篇叙事记叙文。这篇课文在语言形式方面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段落层次清楚,行文简明有序。这也是叙事记叙文中最值得学生学习的语言表述形式。因此,刘军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紧紧抓住这一特点,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把铁牛打捞上来的(侧重在宏观处引导学生看“序” ) ,从而认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启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2初步学习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侧重在中观处指导学生抓“序” ) 。3学习课文按一定顺序记叙的方法(侧重在微观处辅导学生“序” ) 。围绕既定具体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好紧凑、有序的教学环节,是落实教学目标的
11、重要保证。有了明确、集中的教学目标,导学达标才能井然有序。刘军的教学指导思想是建立在“以读为本”和“读书有序”的基础上的。他是怎样引导学生围绕上述教学目标扎扎实实去读书的呢我们认为,首先抓住三个“读”的环节有条不紊地指导学生“自能读书” ,是这节课取得成功的关键。1初读,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基本内容“是什么” 。刘军引导学生进行“初读” ,主要体现在第一课时。这从第二课时的导入环节可以看得很清楚。第一课时的任务当然少不了扫除文字障碍,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要让学生通过反复读来了解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即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把铁牛打捞上来的。2细读,分步细想需思考的课文要点“有什么” 。“细读
12、”可安排在第一课时,也可安排在第二课时。刘军把“细读”环节安排在第二课时,先请四位学生按结构段朗读课文,然后重点阅读怀丙和尚为捞钱牛做准备工作一段,接着很自然地引导学生去思考两个重点问题。想好了两个问题之后,第三个问题就是怎样概括段意,老师让学生在熟读进而记住主要情节的基础上,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快就解决了这个问题,至此也初步落实了第二个教学目标,即学习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3深读,抓住重点深入思考课文中的“为什么” 。在这一步,教师一边用覆盖式投影片分步演示怀丙和尚所做的那四项准备工作,一边提出一个非常具体的问题。接着,又提出了新的问题;“由此看出,课文是按
13、照准备工作的先后顺序写的,能颠倒吗为什么”然后强调:“按照事情的本来样子写就能写得有条理,我们在写文章时也要按一定的顺序,做到言之有序。 ”这样,老师又揭示并明确了第三个教学目标:学习课文按一定顺序记叙的方法,导学“突出有序”的设计思想就这样一步一步体现出来了。二、注重自得如果说捞铁牛一课教学的前三个“读”的环节教师主导作用比较明显的话,那么,下面的教学更多的则是意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前者在读的形式上,无论是指名读、齐读,还是自由读、默读等,主要考虑的是怎样将学生“导入”到了解和理解课文的内容与情境中。而后者无论是要求学生再读,还是组织小组讨论和在全班重点发言,则重点是为了“导出” ,是
14、使已经进入状态的学生能做到“自学自得” 。教师放手让学生多读,尽可能通过自己的语言实践来理解内容和表述自己对内容的独到理解,进而达成目标。这就是我们天津教研员常说的“读书有序”中的最后一“读”“评读” 。“评读”的关注点主要不在关于“是什么” 、 “有什么”和“为什么”的知识方面,而主要侧重思考这样做“好不好”和“怎样做更好”上。这就是所谓“评读”和“创新”层面的知识。这一课“评读”环节处理得非常好,旨在让学生做三件事。1比较自得,即深挖语言表达上的不同点,进而学习和总结那些带有规律性的知识。例如在教学第三段时,刘老师先通过指名读来让学生弄清这一段中三个自然段所写内容的不同。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
15、去自学,并通过自读和讨论,使同学之间得以交流思想认识,进一步理解课文中语言的有序性,扎扎实实地落实“学习课文按一定顺序记叙的方法”这一目标。再如,刘老师引导学生继续练习概括段意时问道:“谁能以这一自然段为基础,结合前两个自然段的内容来概括一下第三段段意”当时学生有三种说法:(1)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把八只大铁牛捞了起来。(2)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把八只大铁牛一只一只地捞了起来。(3)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捞起了八只大铁牛。通过比较,学生发现这三句话的前半部分是相同的,即都认为是利用水的浮力,这一点已成共识,而后半部分第三句语言最简洁,只有 8 个字,而且表意也非常明确,所以用第三种说法比较适合。这就在比较中
16、学习了语言。2解释自得,这样做既能检测学生是否已经读懂了课文重点内容,又能练习言语表达。例如,老师问:“谁先来说一说第 4 自然段后三句话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一个学生说:“我认为这几句话是因果关系。因为水手把船上的泥沙都铲到黄河里去了,所以船里的泥沙减少了,船身慢慢地向上浮,拴住铁牛的绳子越绷越紧。因为船里的泥沙减少了,船身慢慢地向上浮,拴住铁牛的绳子越绷越紧,所以船靠着水的浮力,把铁牛从淤泥里拔了出来。 ”学生说出这一段话,就不止是个理解问题,还有围绕一个中心训练言语表达问题。而这一点对于任何一节课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3创新,这是最重要的“自得”表现。为了目标的达成,刘老师在教学设计中特别注意
17、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刘老师在教学将到尾声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怀丙和尚捞一只铁牛需要两船泥沙,捞八只就需要十六船泥沙。那么多的泥沙都铲到黄河里去,多不好呀!这样做会阻塞航道,还会污染河水。如果老师给你四只大木船,你能不能只用两船泥沙把铁牛捞回来小组讨论讨论。 ”以此来引导学生想出比怀丙更好的办法,体现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思想。这是在“评读”中让学生认真思考“怎样做更好”的根本用意所在。学生通过分组讨论,终于提出具有创造性的建议:先把两只装满泥沙的大船划到铁牛的上方,架好架子,拴住铁牛。然后让另外两只空船分别靠在前面那两只船的两边,让水手们不要把泥沙铲到河里去,而是铲到空船里。这样,装泥沙的船会慢慢浮起,铁牛也被拔离河底,再把铁牛拖到岸边。接着,用装满泥沙的后两只船拴住铁牛,等前两只船把铁牛运到岸边划回来,再分别靠在这两只船的边上,把泥沙铲到那两只船上。用这样的办法来回七次就可把八只铁牛全捞上来。由于刘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就使得这节课的教学又一次得到了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