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英华小学集体备课教案第三单元 主备人:李永强 授课人:课题: 谓城曲 第 1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认读 2个要求会认的生字,会写 3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背写下来。3.了解古诗中描写的意境,理解诗句意思。教学重点:1.理解诗意,背诵古诗教学难点:想象诗境,理解诗句意思。主备教师教学设想 补充及修改一 导入我们已经学过了王维的一些诗,谁能来背背(鸟鸣涧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山居秋暝),今天我们再来学习王维的一首诗。(出示小黑板)二 整体感知1. 师范读。2. 生自读,互读,指名读,齐读三、释词通句(一)解题:1. 渭城:古县名,南临渭河,在今陕西咸阳东北。2. 渭城曲:曲,可以配乐歌
2、唱的诗。3. 王维,字摩诘。唐代著名诗人、画家。人称他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二)第一句1. 朝(zho):早晨(清晨、拂晓、黎明)2. 浥(y):沾湿,湿润。(说雨不大)3. 轻尘:细而轻的土。4. 句意:渭城的早晨下了一场小雨,淋湿了路面。(三)第二句1. 客舍:客人住的房子,即客店、旅店。2. 青青:一片青灰色。3. 句意:客舍青青,院中的柳树也焕然一新,更加翠绿。(四)第三句1. 君:对别人尊称、敬称。现在叫“您”。2. 更:再。3. 尽:喝完,喝干。4. 句意:请您再喝完一杯酒。(五)第四句1. 西出:向西走出。2. 阳关:地名。关:关口。今甘肃敦煌西南通向西域的必经之地3.
3、 故人:老朋友。4. 句意:向西走出阳关这个地方就没有老朋友了。四、入境悟情。1. 概括诗的前两句写什么?后两句写什么?(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全诗写了一件什么事?(送别友人,为友人饯行的情景)。2. 你觉得渭城的景色怎么样?从哪里看出来的?(空气清新,青青的房屋,绿绿的柳树被雨水冲洗得焕然一新。)3. 人在这样的环境中产生怎样的情感?(舒适、舒畅、留恋、流连忘返、依依不舍)师:有什么样的环境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情感,在这种清新宜人的环境中差别朋友,且以酒为朋友饯行,不忍分别,依依不舍的心情会油然而生。柳,谐音“留”。所以,古人送别常折柳枝相赠,以表挽留、留恋之意。这里诗人选取“柳色新”这一景
4、物是有含义。4. 诗人为什么要劝朋友再喝一杯酒呢?这说明了什么?(古人以酒敬友是对友人的尊重,是表达友情深厚的一种方式。过了阳关就没有老朋友了,也没有人和您喝酒了,也是说,在这里,我是你唯一的朋友了,再喝一杯酒吧)5. 师:过了阳关就是西域了,那里人地两生,没有亲人没有朋友,该多么冷清、孤独、寂寞。他(诗人)对老朋友是多么关心、爱护和思念!不难想象此时此情此景,诗人举(捧)酒杯,语重心长,感人肺腑。眼中已饱含热泪。五、感情朗读六、概括中心这首诗记叙了诗人在渭城送别老朋友的情景,表达了难舍难分、依依不舍的深厚友情。七、板书设计叙事送别朋友渭城曲 深厚友情抒情依依不舍英华小学集体备课教案第三单元
5、主备人:李永强 授课人:课题: 别董大 第 2课时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和书写生字“曛”,理解字意。2.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中表达的作者的感情。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背写古诗。教学重点:同教学目标 3教学难点:同教学目标 2主备教师教学设想 补充及修改一、导入揭题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渭城曲 ,王维对朋友依依不舍之情凝注在斟满的酒杯里,这节课我们和唐代著名诗人高适一起去送一位好朋友,他又是怎样表达对朋友的深厚感情的呢?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书写这首诗。2.师生共同书写古诗,老师在黑板上写,学生跟着老师一起书空。指导“曛”字的读音和书写:右边中间的口字里面是两点。二整体感知1. 师范读。2.
6、生自读,互读,指名读,齐读三、释词通句(一)解题:1. 别:送别,含有不舍的意思。2. 董大:即董庭兰,唐代著名琴师,擅长古琴,可是当时举国上下却盛行胡乐,能欣赏古琴这类古乐的人并不多。董大受到冷落,觉得京城再也无法呆下去了,失意至极,便决定离开。他的好朋友高适给他送行。3. 高适:字达夫,仲武,沧州人。幼丧父,家贫。性落拓,不拘小节。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诗作讲韵律,常用对偶,抑扬顿挫,婉转流畅,对后世歌行很有影响。(二)第一、二句1. 千里:虚指,满天,很多。2. 黄云:当时他们分别是在塞外,那里大部分都是沙漠,黄沙飞扬,以至于云都成了黄色的了。3. 白日:太阳。4. 曛:
7、即曛黄,指夕阳西下时天色昏黄。5. 句意: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云也似乎变成了黄色,本应耀眼的太阳也黯然了,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一群大雁向南飞去。(三)第三、四句1. 莫愁:不要担心。2. 知己:知心的好朋友。3. 君:指董大。4. 句意: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有谁不知道你的盛名呢?四、入境悟情(一)品析诗句,入境悟情1别董大,别时的景是怎样的?(生答)谁再来读读这两句诗:(出示课件)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2你在读的时候注意到这两句诗中的一些景物了么。请同学们用笔画出来(学生画黄云、白日、北风、雁、雪。 ) (板书:景)3 “黄云、白
8、日、北风、雁、雪”这几种景物串起来勾画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生谈:凄凉、寒冷、空旷。板书:荒寒)同学们这不仅仅是在描写眼前景色,同时也蕴含了作者的心情在里面,这就是景语,一切景语皆情语。把你的感受带入诗中,自己读一读,读出自己的感觉。4自由读。5提名赛读。评价:这就读出了景中的语言(3名学生)6刚才我们在景外观景,现在我们走进景中,孩子们,请闭上眼睛,和诗人一起回到那个送别的黄昏。用心去感受,看看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出示课件)7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生谈)(预设,作以下回应:)你听到了呼呼的北风狂啸声,刮到的脸上,寒在心里,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你看到大雪纷飞
9、,断雁独飞的凄凉,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你看到黄沙飞扬,黄云残日的空旷,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此刻夕阳西下,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凄凄惨惨齐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8这是怎样的悲壮而凄凉啊,师指课题:此景,别董大,这别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出示课件)诗中哪个字写出了别时的心情?用笔把这个字圈出来。9 (板书:愁) 。 “愁” 。这是怎样的愁?难道这别”愁”仅仅只是来自着眼前这凄凉的景吗?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看看你又能发现什么?(生在读时提示:可以联系背景和第三句“莫愁前路无知己”来体会:愁,不仅是因为眼前景的凄凉,更因
10、为前途的渺茫,人生的困惑。 )10.这景,这情,怎一个“愁”字了得!此刻应是挥泪告别,应是借酒消愁。然而,高适却写下的这样的诗句(课件出示):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板书:莫愁)11正是这两句成就了这千古名篇,请大家再读读这两句。12 “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怎样的一个君啊?(出示课件) (董庭兰在唐代享有很高的声誉,宰相非常赏识他,当时众多的诗人都与他有交往,并在诗中描写了他的琴艺,最为著名的就是李颀的长诗听董大弹胡笳声 。听。这就是董大当年善弹的那首著名的胡笳十八拍 。川为静其波,鸟亦罢其鸣。 )此刻,你对这位前途迷茫的董大说几句话。13 (学生回答后随机评点引导并让学生读相
11、关诗句。 )生:你的琴艺高超,一定会有人赏识你的。所以,诗人开导他,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生:你是一代琴师,边当朝宰相都非常赏识你,你还担心什么呢?所以,诗人劝慰他,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生:你的琴声让大河停止的波动,让鸟儿停止了鸣叫,有这么高的琴艺,你的前途一定是光明的。所以,诗人这样鼓励他,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14 (随机采访)你就是董大,听到朋友如此真诚的劝慰和鼓励,此时,你的心情怎样?(随机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积极情感。 )(充满了自信我不再发愁我有了力量)15再来读题,别董大,此刻,别去的是什么?留下的是什么?(别去的是愁,留下的是自信、友情) (
12、板书:情 真挚)(二)回复全诗,朗读提升。1诗人以自己的豪情抹去了朋友的愁情。现在我们再看这别时的路,透过这个白日曛和长啸的北风,纷纷的大雪,你看到的是怎样的前路?(晴朗和阳光。 )你觉得应该怎样读整首诗。 (全班练读,指名个别读。点评。 )同学们,诗人高适怀才不遇,将近有30年啊,但他在困境面前是多么自信,多么乐观,积极地面对人生。并以此来影响他的朋友,我想这就是高适的人格魅力所在,也正是这首诗广为传诵的原因所在吧!诗,使中国人的聚散有情有意,有声有色,音韵铿锵。让我们再次和着音乐来吟诵这首诗,一同送别这位音乐圣手。五、总结全诗,活用诗句1同学们,送别是古诗词中永恒的话题,不管是怎样的送别,都书写着同一个字情, “人间最美是真情” 。同学们,在生活中,有相聚,也有分别。在分别之时,你会对你的朋友、亲人说些什么呢?可以用上学过的诗句,最好是自己创作的诗句。给大家 1 分钟时间思考。 (莫愁今日分别离,他日相逢是知己2是啊,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总是情!但今天的课堂也许留给我们的不仅仅如此,千年以来,人们也许会不记得董大是谁,也许人们会忘记了这曾是谁留下的诗句,但却永远记住了这激励人生的千古佳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六、板书设计:别董大唐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景(荒寒) 愁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情(深挚) 莫愁天下谁人不识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