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温病学病例题备考.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8903546 上传时间:2019-07-16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40.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温病学病例题备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温病学病例题备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温病学病例题备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温病学病例题备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温病学病例题备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春温:病例一:某男,45 岁, 2001 年 3 月就诊,起病精神差,纳食不香,不久即发热微恶风寒,头身疼痛,次日清晨到某医院就诊,用解表之剂,服后汗出较多,热度稍退,但过后复热,诸证加重,出现壮热,烦渴喜冷饮头痛,肌肤发斑,衄血,舌绛苔黄,脉数。诊断:春温辨证:气血两燔治疗:清热凉血化斑方药:化斑汤加减病例二:张 XX,女,50 岁 ,2 月 7 日就诊 .患者上午自诉身体不适,恶寒,发热, 头痛, 饮食减少,但仍能坚持做家务未能就医,到晚上九点时患者突然出现昏睡,神志不清,呼之不应, 急送医院,来院时患者呈昏迷状态,面色发红,呼吸粗大气促,苔薄黄, 舌红绛.T39.8,脉搏98 次/分,白

2、细胞 21000/3.中性 90,淋巴 10,瞳孔等大, 对光反射存在,颈项有抵抗感,下肢有散大出血点。诊断:春温辨证:热入心包, 伏热内闭治法:清心凉营开窍方药:清宫汤加安宫牛黄丸风温:病例一:病者:李,男,20 岁,学生。初诊时间 11 月 3 日。病史摘要:患者两天前打球后,汗出湿衣,冷风一吹,即觉一阵寒意当时未加注意。当晚起咳嗽,喷嚏流涕。第二天早起头痛,周身不适,微微恶风。即往卫生所测体温 38,诊为“ 感冒”,服“A.P.C“后热退,头稍减。但当晚起各症加重,来诊时体温复升至 39,干咳少痰,咽红咽痛,头痛,怕风,口干渴,二便尚可,舌边尖红、苔薄微黄,脉浮数。诊断:风温。辨证:邪袭

3、肺卫。治则;辛凉解表,宣肺达邪。方药:银翘散加减。金银花 12g 连翘 12g 薄荷 6g(后下) 淡竹叶 12g 桔梗 10g、 荆芥6g( 后下 )、 防风 10g 、芦根 30g 、鱼腥草 30g 、 甘草 3g。上、下午各一剂分服。二诊:1990 年 11 月 6 日二天后证见好转,体温降至 37.5,仍咳嗽不止,痰黄难咯。拟宣肺疏风,化痰止咳。鱼腥草 30g 瓜萎壳 15g 桔梗 10g 杏仁 10g 芦根 15g 枇杷叶12g 连翘 12g 牛蒡子 12g 甘草 3g 再进三剂而愈。按:本证属风温邪袭肺卫。患者运动后汗出露风,腠理疏松,风热病邪乘隙而入,邪袭肺卫,卫气抗邪,邪正交争

4、,故发热恶风;风热上壅则头痛;肺气失宣故咳嗽不已;风热阳邪,化火灼津,故初病即见口渴;风热壅结咽喉,故见咽红、咽痛;舌边尖红,苔薄微黄,脉浮数等为风热侵袭,邪在卫表之征。故以银翘散辛凉解表,宣肺透邪。肺热较甚故加鱼腥草清泄肺热。由于辨证准确,治疗及时,故疗效较明显。复诊时风热余邪尚滞于肺,肺失宣降,故咳嗽不止,痰黄难咯。再拟宣肺疏风,化痰止咳之剂而获全效。病例二:余,男, 岁,干部、住院号:64599 入院时间:1991 年 3 月 11日病史摘要:病者天前打球后汗出较多,未及时更换湿衣,阵风一吹,自觉一阵凉意。当晚起恶寒、发热、咽喉干涩,第二天症状加重,咳嗽、喷嚏,自服”感冒冲剂” 未效。天

5、来症状加重,虽恶寒消失,但发热加重。咳嗽、咽痛、胸闷,咳甚则胸痛,痰黄而稠,口干口渴,苔黄舌质红,脉数。线胸片报告为右下肺炎诊断:风温。辩证:肺热壅盛。治则:清热宣肺,止咳化痰方药:麻杏石甘汤加味麻黄 6g、北杏仁 9 g、生石膏 30 g、鱼腥草 30 g、 桔梗 10g、瓜萎皮 12 g、黄芩 10g、郁金 10g、连翘 12 g、甘草 3g。水煎服、上下午各进一剂。二诊:服药第一天热势仍未见退,但咯痰较爽。继续服药到第三天,体温由 39下降至 378,胸痛减轻,仍见咳嗽、口干渴、咽干,舌红苔少,脉细略数。药效已见。 ,但有肺津受损之象。上方去麻黄、郁金、黄芩、加玄参 12g,沙参 15g

6、。三诊:服上方药一周,发热退尽,但仍咳嗽、干咳为主。遂以养阴润肺止咳之剂调理善后。按:本证属风温肺热壅盛。患者打球后汗出露风,腠理疏松,风热病邪乘隙而入。初起邪袭肺卫,故见发热恶寒、咽喉干涩、咳嗽、喷嚏。患者自治不力,风热病邪深入气分而成肺热壅盛之证。邪热由卫入气,故发热不恶寒;热势较重,壅滞于肺,肺气失宣,故见咳嗽,甚则胸痛、咯痰黄稠。咽痛、胸闷等;口干口渴。舌红苔黄、脉数为邪在气分之象。故治以清热宣肺、止咳化痰的麻杏石甘汤加鱼腥草、黄芩、连翘加强清解肺热;桔梗。瓜萎皮、郁金、甘草宽胸化痰止咳。邪热较盛。故用一天二剂的服法,三天后即见明显疗效,体温由下降到.。后期能抓住邪热伤津,肺阴受损的苗

7、头,用清养肺阴、润肺止咳的方法,使病者很快得以康复。病例三:患者,李 XX,男,46 岁,初诊时间:1989 年 4 月 2 日。病史摘要:患者三天前起发热、恶寒、头痛、咳嗽,继而发热增高,午后热势更高,伴胸痛,咳嗽加剧,咳甚则喘促不宁,痰黄,大便三日未解。诊时见舌红、苔黄厚,脉数。X 线胸片示右下肺部感染。诊断:风温。辨证:邪在气分,肺热腑实。治则:宣肺化痰,通腑泄热。方药:宣白承气汤加味。北杏仁 10 克、瓜蒌仁 12 克、生石膏 25 克、生大黄 6 克(后下) 、鱼腥草30 克、黄芩 12 克、浙贝母 10 克、知母 10 克、桔梗 10 克、甘草 3 克。一天二剂,上下午各一剂,水煎

8、服。加用清开灵 40ml 加入 500ml 输液中静滴。二诊:第二天大便通解,先硬后溏,量多,体温略有下降,由入院时 40降至 38.5,仍咳嗽,胸痛。上方去大黄加枳壳 6 克继续治疗一周而愈。按:本例病发于春季,初起邪袭肺卫,故见发热、恶寒、头痛、咳嗽等卫气受郁,肺气失宣的表现。由于治不及时,邪热进入气分,壅滞于肺。肺气失宣,故见发热加重,咳嗽加剧,伴有胸痛,喘促,痰黄等证。肺失宣降,腑气不通,则病后大便未解。综观本例病史,有如下特点:1)发于春季。2)初起邪袭肺卫。 3)以肺为病变重心。故可诊断为风温。诊时邪热已转入气分,部位在肺与大肠,主肺热腑 实之证。故用吴鞠通之宣白承气汤以宣肺化痰,

9、通下腑 实为治。由于肺热较甚,故加鱼腥草、黄芩、浙贝母、知母以加强清肺泄热的作用,再加桔甘汤以宣肺止咳。大便通畅后则及时调整为清肺泄热为主,去大黄防其通泄太过。由于辨证用药正确,故能很快取效。病例四:患者:张 XX,男,8 岁。初诊时间:1989 年 12 月 4 日。病史摘要:患儿三天前“感冒”后发热、恶寒、咽痛、咳嗽、气喘。即在单位卫生站予“麻黄汤”加减治疗,服后汗出,热稍减,但咽痛剧烈,气喘不解,稍后体温复升,头痛,即来求诊。诊时体温 39,无恶寒,无出汗,咳嗽痰黄,喘促;扁桃体肿大,可见脓性分泌物,颈胸部可见细小红疹,舌边尖红,苔黄,脉数。诊断:风温辨证:肺热发疹治则:宣肺泄热,凉营透

10、疹。方药: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玄参方。银花 15 克、连翘 10 克、淡竹叶 10 克、牛蒡子 10 克、桔梗 6 克、岗梅根15 克、生地 15 克、大青叶 15 克、玄参 12 克、北杏仁 6 克、甘草 2 克、薄荷 3 克(后下) 。一天一剂,先服全量的一半,3 小时后再服余下的一半量。二诊:三天后体温已降至 37,午后稍增,咳嗽咽痛减轻,已无喘促,疹点已退,舌边尖红,苔黄,脉数。效不改方,上方去薄荷继续服三剂而愈。按:病儿冬季发病的,本属风温,风热病邪侵袭肺卫之证,用银翘散疏风清热,宣肺透邪即可。但初时辨证不准,误为风寒喘咳而用辛温发汗平喘之麻黄汤类,邪热不能透解,反内

11、郁于肺,故见咽痛咳嗽加剧,发热不降,喘促不止。肺热不解,内窜营络,故皮肤可见红疹外露。此肺热发疹之证,故用吴鞠通之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玄参方加减治疗,效果显著。因血热不甚,故去丹皮,加岗梅根加强清热解毒利咽的作用。暑湿:病例一:李 XX,男,41 岁,患者于 72 年夏某日突然腹痛、呕吐、泄泻,泻下血水样便。即入某医院治疗,诊断为坏死性小肠炎。经对症治疗一天后,吐泻均止,但腹胀满痛反而加重,并有腹胀拒按,大便不通等症状。经 X 光检查,发现腹部有液平面,考虑有肠梗阻情况存在,遂准备手术治疗。但患者不愿意,故在当天下午五时邀余会诊。当时患者极为痛苦,腹胀满痛、按之痛加,大便不通,

12、小便短少,脉濡,舌苔黄浊腻。诊断:暑湿。辨证:湿热内阻,闭塞肠胃,气机不通所致治则:清热化湿、行气止痛。处方:王氏连朴饮加减:厚朴 9 克、黄连 9 克、广木香 8 克(后下) 、苍术9 克、法半夏 12 克、栝蒌仁 9 克、大豆卷 9 克 二剂。二诊:患者服第一剂药 30 分钟后,嗳气、矢气频作,腹胀痛大减,惟大便未通,心中似觉烦热,脉细濡,苔黄腻。处方:厚朴 12 克、黄连 9 克、广木香 6 克(后下) 、山栀子 9 克、淡豆豉9 克、法关夏 12 克、栝蒌仁 9 克、大豆卷 9 克 二剂。三诊:服药后第二天大便已通,粪色黑而烂,每日二至三次。嘱患者按原方再进二剂。药后腹胀痛已除大半,其

13、他各症均好转。后因受凉,身微发热,伴有咳嗽,大便一日未行,脉浮细略数,苔转净。此因内有湿浊,外受风寒,用表里双解法。处方:厚朴 9 克、法半夏 12 克、藿香 6 克、茯苓 15 克、黄连 9 克、广木香 6 克(后下) 、砂仁 9 克(后下) 、苏叶 5 克(后下)二剂。四诊:外感解,湿浊化,各症好转。惟大便仍未正常,用河间六书之芍药汤加减以调治,经一月余而愈。分析:本例患者起病急骤,传变迅速。初起以腹痛、泄泻、呕吐为主。第二天则转为大便不通(无燥屎内结之候) ,且脉不沉实而反濡软,舌苔黄浊腻。脉证合参,显属暑湿为患,此乃辨证之关键。盖因夏令暑湿交蒸,暑湿内袭,更兼饮食不调,伤及肠胃。肠胃为

14、湿热所阻,既使运化失常,升降失职,以致上吐下泻,也使气机不通,致腹痛、便秘。治宜清化湿热,行气通便,使湿化热清,气畅便通,腹痛自除。方用王氏连朴饮加减,取其辛开苦降,以黄连清热燥湿,厚朴行气化湿,互相配伍,祛湿之力更强;广木香行气止痛,配合连、朴以治腹痛,大便不通之主症;法半夏降浊止呕;山栀子、淡豆豉清宣郁热,以除烦热。立法用药,能中病机,故得转危为安。病例二:某女,17 岁,某年 7 月下旬初诊。酷暑天时,姻侄病重,邀余一诊。据其父母代诉:因其在湘潭女子中学肆业时,住该校宿舍楼,每日恒用冷水洒湿地板,而后着地而卧。暑假归家,突作高热,神志昏迷,言语错乱,气急唇绀,呕吐不止,张口欲饮,大便溏黑

15、,小便短黄。前医曾给桂枝、葛根等药,其症更甚。余近地细察,诊得脉弦长,舌质绛,析前医之训,参其脉症,可辨为:热伤营血,内陷心包之重证。法当凉血解毒,和营透气,取犀角地黄汤加味。犀角 3 克、生地黄 20 克、杭白芍 12 克、牡丹皮 10 克、生扁豆 12 克、鲜荷叶 20 克。二诊:二日内进上方三剂,高热渐退,已省人事,呕吐、气急、口渴皆平,唇转红润、小便色黄,脉舌同前。余思其仍有余热在里,嘱服原方三剂,另取荷叶露适量,白糖调服作茶饮。三诊:药后诸症尽平,举家大喜,再拟清心、养阴、健脾、益气之品,以固后效。分析:本例发病正值夏秋之交,天气酷热,感受暑湿,故患高热、呕吐、口渴、尿黄。暑为火邪,

16、其性暴烈。邪侵营血,干扰心神,则言语错乱,神志不清,气急唇绀,大便溏黑。舌绛苔少,脉弦而长,为邪在营血,热毒炽盛之征。治宜凉血解毒,和营透气,清暑化湿。前医用桂枝、葛根等药以辛温汗解,乃犯以热治热之戒,故病情更重;后转用犀角地黄汤清营凉血、解毒和阴,加生扁豆、鲜荷叶、荷叶露升清祛暑化湿,故能应手而效,力挽狂澜。暑温:病案一:患者男,7 岁,海口人,因畏寒、发热(39.4C )一天,伴头痛、周身酸痛,气粗,疲乏纳呆,面红目赤,多汗口渴,舌红干、苔白厚,脉洪数。于 86 年 9 月入院。查:血分析正常,西医诊断为登革热。诊断:暑温(暑热炽盛) 。治则:清泄暑热。方药:白虎汤加减。生石膏(先煎)20

17、 克,知母 10 克,柴胡 10 克,葛根 10 克,黄芩 12 克,金银花 20 克,青蒿(后下)10 克,板蓝根 15 克,栀子 10 克,甘草 8 克。一剂热减,二剂体温正常。无出血,血压正常,全身情况良好,4 天痊愈出院。分析:该患者于当地流行登革热时染疾,西医诊断为普通型登革热。其病发于 9 月,当地正值夏令,暑热之邪侵袭,骤然发病,始畏寒而短暂,后持续高热、面目红赤、多汗而引饮,小便短赤,脉洪数,舌红,苔虽白而厚干,一派暑热内郁阳明,胃热炽盛的表现。故辨证为暑热之邪内侵气分,胃热炽盛之证。治以白虎汤加味,以石膏、知母、甘草清泄胃热而生津,配以青蒿以涤暑解肌,黄芩、银花、栀子、板蓝根

18、以清解暑热,加用葛根、柴胡以解肌镇痛。病例二:叶 XX,女,19 岁,广东人。于 8 月 9 日始发热,午后为甚,汗出而热不退,口渴心烦喜饮,头痛纳呆,神疲,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薄黄而干,脉细数无力。8 月 14 日入院,经用四环素、青霉素、链霉素、强的松、补液等治疗 6 天,热仍不退,体温 39.5C 。8 月 20 日转中医治疗。西医诊断为高热查因。诊断:暑温(暑伤气阴)治则:清暑益气养阴。方药:王氏清暑益气汤加减。太子参 30 克,麦冬 12 克,石斛 12 克,黄连 6 克,淡竹叶 12 克,鲜荷叶15 克,西瓜翠衣 30 克,知母 12 克,银柴胡 12 克,地骨皮 12 克,

19、白薇 9克,甘草 3 克。每天 1 剂,药后 8 天体温降至正常,纳佳,二便如常,于 8月 28 日痊愈出院。分析:暑热之邪燔灼气分,故有高热心烦;暑热迫津外泄而致汗多;暑热伤津气而见口渴喜饮;暑热伤气,故有神疲纳呆;小便短赤,大便秘结,是暑热内盛之表现。体温晨低而午后升高,是由于津液耗损,阴分已伤。舌红苔薄黄干、脉细数而重按无力,是暑伤津气之征象。此例虽是暑热伤津气,持续高热 2 周多,但其邪尚未入营动血,仍在气分。临证谨守病机,辨证准确,以清暑益气汤生津为法,投以王氏清暑益气汤加银柴胡、地骨皮、白薇,以退虚热,协同清暑益气,方药对症,故连服八剂而痊愈出院。病例三:暑热邪传心包(录自吴鞠通医

20、案 )六月二十九日,甘,二十四岁。暑温邪传心包,谵语神昏,右脉洪大数实而模糊,势甚危险。连翘 18 克、生石膏 50 克、麦冬 18 克、银花 24 克、细生地 18 克、知母 15 克、元参 18 克、生甘草 9 克、竹叶 9 克。煮成三碗,分三次服。牛黄丸二丸,紫雪丹 9 克,另服。七月初一日,温邪入心包络,神昏痉厥,极重之症。连翘 9 克、生石膏 50 克、麦冬 15 克、银花 15 克、细生地 15 克、知母 6 克、丹皮 9 克、生甘草 5 克、竹叶 6 克。今晚二贴,明早一贴,再服紫雪丹四钱。分析:本病为暑邪由气入营而邪闭心包,故初诊时以加减玉女煎两清气营,加银花、连翘、竹叶泄热透

21、外,以牛黄丸、紫雪丹清心开窍。由于邪势猖镢,所以二诊时,转见神昏痉厥,病机有兼热盛动风之变,病情还见增重,因此按原来方意,而药物则略予增减,从每剂药量来看,虽大多有所减轻,但投剂较频, “今晚二贴,明早一贴”,实际较初诊用药量有较大的增加,这对治疗病势危重之症,很有必要。湿温:病例一:吴 XX,女,36 岁,工人,初诊时间:90 年 10 月 20 日。因头痛发热六天来诊。患者于七天前因吃面包后起病。初见吐泻腹痛,经当地医院诊治(用药不详) ,症状缓解。当晚,洗澡后又出现恶寒头痛、胸闷欲呕。再往当地医院诊治,先后服过土霉素、先锋 IV、感冒清以及其他对症处理药,效果不著而来我院诊治。诊时证见头

22、痛头重,身体酸重,恶寒无汗,午后较热,肢倦乏力,胸闷脘痞,纳呆不饥,口干但不欲饮,大便稍烂,小便清长,体温 38.4C,面色淡黄,舌尖边略红、苔白腻稍厚,脉濡略数。实验室检查,血象:白血球:7.8X109/L ,分类中性 0.72,淋巴 0.23,杆状0.03,嗜酸球 0.02;胸透:正常。诊断:湿温辨证:邪遏卫气,湿重热轻。治法:芳香化湿,透表清热。方药:古方室湿温初起方加减。藿香叶 10 克、佩兰叶 9 克、香薷 8 克、陈皮 5 克、茯苓 10 克、苍术皮 4克、黄芩 9 克、通草 5 克、滑石 15 克、甘草 3 克、神曲 12 克。水煎服,日一剂。连服三天。二诊:主诉:药后微汗出,恶

23、寒发热消退,余症减轻。舌质一般,苔白腻、脉缓。继用前法,三仁汤加减。北杏仁 10 克、白蔻仁 6 克、苡仁 15 克、川厚朴 6 克、半夏 8 克、滑石15 克、竹叶 8 克、神曲 12 克、大豆黄卷 15 克、甘草 3 克。水煎服,日一剂,连服三天而愈。分析:病者因饮食不洁,脾胃受伤起病。虽经治疗,但未痊愈。洗澡后,再受湿热病邪侵袭,内外合邪而病转重。证属湿热病邪,阻遏卫气,湿重热轻,表里同病。故治以芳香化湿,透表清热。初因表邪抑郁较重,热象较显,故用藿香叶、佩兰叶、香薷芳香辛散,透湿化浊,令邪从上,从表而解;用苍术皮、神曲、陈皮辛香苦燥,健运脾胃气机,燥化湿邪;用黄芩苦寒,清泄里热,使邪从

24、中而化;用茯苓、滑石、通草渗利下泄,令邪从下而除,甘草调药和中。用 3 剂后,表证已减,热象亦轻,故改用三仁汤继续轻开肺气,畅中渗下,加大豆黄卷宣透表湿,神曲消滞和中。湿热胶结,淹滞难解,治疗得法,故能及时痊愈。病例二:陆 XX,男,42 岁,91 年 5 月 16 日初诊。自诉患病 10 天。每于下午 3 时许出现恶寒, 30 分钟后转为发热;再经 40 分钟至 1 小时左右则汗出热退。每天 1 次或隔天 1 次。在当地医院多次诊治未效(具体用药不详) 。3 年前到过海南岛,患过疟疾。初诊:体温 39.6 C,头痛头重,肢体倦重,口淡口干,不欲多饮,纳呆不饥,强吃则吐,胸脘痞闷,小便黄短,大

25、便 2 天未解。舌尖红,苔白厚浊腻,脉弦缓。诊断:湿温辨证:湿热秽浊郁阻膜原治法:疏利透达膜原湿热方药:薛氏治湿热阻膜原方加减草果 8 克、槟榔 10 克、川朴 9 克、柴胡 10 克、黄芩 12 克、石草蒲 12 克、藿香 12 克、半夏 9 克、滑石 20 克、甘草 5 克、青蒿 10 克、神曲 15 克。日二剂,上、下午各 1 剂,水煎服。二诊:3 天后,恶寒发热消退,余症减轻,舌质一般,苔白滑,脉缓。膜原之邪已透,但余邪未清,治宜继续芳化淡渗,清化湿热,再进三仁汤 4 剂而愈。分析:本例发于夏天,感受湿热病邪而发病。因治疗不当,湿热病邪盘踞膜原,阻碍气机升降出入,致寒热往来、胸闷脘痞、

26、呕恶纳呆、头痛头重、肢体重倦等。治当宣透膜原湿热,故以薛氏治湿热阻遏膜原方加减。方中用草果、槟榔、厚朴直达膜原,开泄透达盘踞之湿浊;用藿香、半夏、石菖蒲、神曲之辛香,芳化湿浊、和胃降逆;用柴胡、黄芩和解少阳、疏利枢机,再合青蒿苦寒芳香,入里透热外出;以滑石、甘草清利湿热,使邪从下而泄。服 6 剂后,邪离膜原,但余邪未清,故再以三仁汤善后。三仁汤集辛开、苦降、淡渗于一方,对湿温病湿热阻滞三焦,热势较轻者确有较好疗效。病例三:蔡 XX,女,43 岁,91 年 8 月 16 日初诊。自诉 3 天前因淋雨受凉后起病。证见午后身热、微恶风寒、头痛头晕、无汗体倦、肢体酸重、脘痞腹胀、呕恶纳呆、口淡不渴。自

27、服感冒灵、速效伤风胶囊等 3 天,恶寒消失,但余症不减;小便清长,大便溏烂,日 2次,舌苔白滑,脉濡缓。诊断:湿温辨证:邪阻中焦,湿浊偏盛治法:芳香辟秽,理气化湿,和中止呕方药:雷氏芳香化浊法合加减正气散化裁藿香 10 克、佩兰 10 克、川朴 9 克、陈皮 6 克、半夏 8 克、茯苓 15 克、苍术 8 克、杏仁 9 克、苡仁 20 克。水煎服,日 1 剂,分 2 次服,连服 3 天。二诊:呕吐已止,余症减轻,口干但不多饮,大便成形,日 1 次,舌苔白浊,脉缓。继以前方加减。藿香 10 克、川朴 8 克、陈皮 6 克、茯苓 15 克、杏仁 9 克、神曲 20 克、苡仁 25 克、大腹皮 12

28、 克、防已 10 克、莲叶 15 克。水煎服,再进 3 剂而愈。分析:本例发于夏秋之交,淋雨受凉后,湿热病邪侵袭人体致病。邪侵肌表,卫气不各和则发热、微恶风寒、无汗、头身重痛;直趋中道,脾胃受邪,则脘痞腹胀、呕恶纳呆。此属邪遏卫气,表里同病,治宜表里同治。患者自服感冒灵、速效伤风胶囊等发汗解表,徒伤卫气,邪不能解,故病不愈。口淡不渴、小便清长、苔白滑、脉濡缓,为湿浊偏盛,湿未化热之象。蒲辅周云:湿邪非辛不通,非苦不降,非温不化,非淡渗不利。故治宜辛开苦降,芳化淡渗。方中用辛香之藿香、佩兰化湿辟浊,兼疏表邪;用苦辛的川朴、陈皮、大腹皮、杏仁调理气机,使气行湿散;用辛温的半夏、苍术燥湿和中;用甘淡

29、的茯苓、苡仁健脾渗湿;防已苦寒,亦具利水除湿之效;神曲辛香,能消食滞,有和中土之功;连叶苦凉,能升清气,有醒脾胃作用。诸药相合,集辛开、苦降、芳化、淡渗于一炉,使湿热之邪随气机的运行、脏腑功能的复常和调节而逐渐消除。病例四:朱,男,45 岁,91 年 7 月 13 日初诊:因发热、咽痛一周来诊。自诉发热,以午后为甚,最高达 39.8 C,时有汗出,但热不退。咽喉疼痛,吞咽不利,似有物堵;伴有头痛,身重,肢酸乏力,口干口苦,不思饮食,胸闷脘痞,心烦难眠,便结尿黄。当地医院用过青霉素、红霉素等药治疗。检查,体温 38.8 C,咽喉充血,双侧扁桃体肿大(+) 、有绿豆大脓栓二处。心肺无明显病理征,肝

30、脾不大。血象, 白细胞:12.3X109/L,分类中性 0.77,淋巴 0.21,杆状 0.02;其余未发现异常,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诊断:湿温辨证:湿热中阻,蕴毒上干,邪在气分治法:清利湿热,利咽解毒方药:甘露消毒丹加减黄芩 15 克、连翘 15 克、薄荷 8 克(后下) 、藿香 12 克、茵陈 20 克、滑石 20 克、木通 10 克、浙贝 12 克、鱼腥草 25 克、射干 12 克、甘草 5 克。水煎服,上、下午各一剂。二诊:服上药 3 天,咽肿减轻,疼痛已止,体温接近正常,但有咳嗽痰黄,胸闷纳差,体倦肢酸,舌质红苔微黄浊,脉缓滑。辨证:湿热未清、痰热阻肺。治宜继续清利湿热,化痰止咳

31、,以千金苇茎汤加减。苇茎 20 克、苡仁 25 克、冬瓜仁 30 克、鱼腥草 25 克、青蒿 10 克、神曲 20 克、北杏仁10 克、桔梗 12 克、枳壳 10 克、滑石 20 克、甘草 5 克。水煎服,每天一剂,再进四剂而愈。二诊:服上药 3 天,咽肿减轻,疼痛已止,体温接近正常,但有咳嗽痰黄,胸闷纳差,体倦肢酸,舌质红苔微黄浊,脉缓滑。辨证:湿热未清、痰热阻肺。治宜继续清利湿热,化痰止咳,以千金苇茎汤加减。苇茎 20 克、苡仁25 克、冬瓜仁 30 克、鱼腥草 25 克、青蒿 10 克、神曲 20 克、北杏仁 10 克、桔梗 12 克、枳壳 10 克、滑石 20 克、甘草 5 克。水煎服

32、,每天一剂,再进四剂而愈。分析:本例发于 7 月,感受湿热病邪而起病。初因治疗不当,湿热不解,邪留气分而湿热熏蒸。发热,汗出,口苦,心烦,尿黄,便结为邪在气分之症;头痛、身重,肢酸乏力,胸闷脘痞、不欲饮食为湿热阻滞气机所致;午后热甚,汗出热不退为湿热熏蒸气分之象;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湿热郁蒸气分之征。邪留气分,湿热熏蒸,蕴酿成毒,治宜清热化湿,解毒消肿。然湿热胶结,蕴蒸酿毒,非其他温邪可比,治疗较为困难。薛生白云:“湿热两分,病轻而缓;湿热两合,病重而速。 ”宜用分离湿热之法,故以分消湿热的甘露消毒丹加减。方中,以黄芩、连翘、薄荷清热透邪;射干、贝母、鱼腥草解毒利咽;茵陈、滑石、木通利湿泄热;

33、藿香芳香化湿,理气和中,甘草调药和中。用药 3 天后,咽肿减轻,疼痛已止,体温接近正常。但仍有胸闷纳差,体倦肢酸,咳嗽痰黄。病情已经好转,湿热已减,但仍未清,阻滞上、中二焦气机,故宜继续清利湿热,并化痰止咳。肺主气,气化则湿化。故方中以杏仁宣开肺气,以调全身之气机,并通调水道;湿热胶结,热蕴湿中,故以轻香的青蒿透邪热外出;以苡仁、滑石渗利水湿。正合叶氏“透风于热外 ”、 “渗湿于热下” 之旨。因湿热阻滞重点在中上二焦,故以苇茎、桔梗、冬瓜仁、鱼腥草清肺热,除痰湿;以枳壳、神曲行气消滞,调理中土。诸药相合,使湿热去,痰湿除,肺气得宣,脾运得复。用药得当,故应手而效。病例五:雷 XX,男,27 岁

34、,90 年 8 月 24 日初诊。因发热不解半月来诊。患者于半月前因聚餐加菜后起病。初为吐泻腹痛,恶寒发热,曾在当地医院住院治疗,用过青霉素、红霉素、庆大霉素、先锋 IV 及其他对症药物处理,吐泻腹痛虽止,但发热始终不退。发热以午后尤甚,最高达 40.6 C,伴有头痛头晕,身重肢倦,脘痞恶心,烦渴饮冷,汗出尿赤。体查:舌红,苔黄薄腻略干,脉黄滑数。血象:白细胞:12.2X109/L,分类中性 0.42,淋巴 0.54,杆状 0.03,单核 0.01。肥达氏试验“H” 1:640, “O”1:320,甲、乙、丙均为 1:80 。余未发现异常。诊断:湿温辨证:邪困中焦,热重湿轻治法:清热泻火,祛湿

35、解毒方药:白虎加苍术汤加减生石膏 30 克、知母 12 克、甘草 4 克、芦根 30 克、苍术 6 克、滑石 20 克、银花 20 克、竹茹 15 克、枳壳 8 克、连翘 15 克、苡仁 25 克。水煎服,上、下午各一剂,连服三天。二诊:8 月 27 日,发热稍退,最高为 38.6 C,其他各症亦有所改善,舌红苔黄浊,脉滑数。效不更方,仍从上方加减:生石膏 30 克、知母 12 克、甘草 4 克、芦根 30 克、苍术 6 克、滑石 20 克、银花 20 克、竹茹 15 克、枳壳 8 克、佩兰 9 克、苡仁 25 克,水煎服,上、下午各一剂,连服二天。三诊:8 月 29 日。发热已退,诸症悉减,

36、但觉神疲体倦,动则多汗,口干纳少,心烦眠差,大便干结,舌尖边红少苔,脉细略数。此为邪热虽去,气阴受伤。拟益气养阴,清心安神,以生脉散化裁:西洋参 9 克、麦冬 12克、五味子 6 克、竹叶 9 克、糯稻根 30 克、生地 20 克、菊花 10 克、元参15 克。水煎服,日一剂,连服四天痊愈。分析:本例发病正值夏秋之交,饮食不节,脾胃受伤,感受湿热,邪遏卫气,气机阻滞,运化失职,故出现吐泻腹痛,恶寒发热。治疗不当,湿热不解,湿热熏蒸,湿渐化热,则由湿重热轻逐渐酿成热重湿轻。高热头痛,烦渴饮冷,汗出尿赤为气分热盛之症;身重肢倦,脘痞恶心为湿阻气机之症;发热不解,午后尤甚为湿热熏蒸之象;面赤而垢,舌

37、红苔黄腻干,脉洪滑数为热重湿轻,湿热熏蒸气分之征。治宜清热泻火,解毒化湿。因病变的重点在脾胃,故选用白虎加苍术汤加味。方中石膏、知母清胃泻火,银花、连翘清热解毒。四药相合,共奏清热涤火解毒之效。苍术、枳壳燥湿运中,苡仁、滑石渗利水湿。四药配伍,同祛湿浊内阻之功。用芦根、竹茹清热生津,降逆止呕;以甘草调药和中。诸药相合,有清湿热,和中气,生津液之效。服药三天后,体温下降,各症改善。说明药已对症,故效不更方,并以佩兰易连翘,以加强芳香化浊作用。继续治疗,至第六天,发热已除,它症亦减。惟见神疲体倦,动则多汗,口干纳少,心烦眠差等。说明,邪热虽去,气阴受伤。故用生脉散加味,以益气养阴,清心安神收功。病

38、例六:黄 XX,男,23 岁。91 年 5 月 16 日初诊。自诉 20 天前因高热不退住进当地医院(诊断、用药不详) 。一周后,热退出院。近 10 天来,仍觉胸脘烦闷,不欲饮食,强吃则欲吐,伴有头重肢倦,懒于言语,无发热,无咳嗽,大便二天未解,小便稍黄。舌质一般,苔薄白带浊,脉缓。诊断:湿温辨证:湿热未清,气机不利治法:芳化轻清,宣化湿热方药:五叶芦根汤加味藿香叶 8 克、佩兰叶 6 克、荷叶 12 克、薄荷叶 6 克、竹叶 9 克、枇杷叶8 克、芦根 12 克、冬瓜仁 15 克、石菖蒲 8 克、苡仁 20 克、神曲 15 克。水煎服,日一剂。二诊:服三剂后,胸闷消除,胃纳增加,但仍困倦乏力

39、,舌苔白润,脉细缓无力。此为脾肾不足,继以参苓白术散改作汤剂收功。分析:湿温病乃湿热为患。湿性粘腻,难以速解,与热相搏,湿遏热伏,阻滞气机,病情缠绵,治疗较为困难。柳宝诒云:“治此者,必须将太阴之湿,少阴之热,孰轻孰重,细细较量;再看其湿热所伤,或为脾气,或为脾阴;其兼挟之病,或为痰积,或为瘀滞,均宜细意分析,方可用药。至用药之法,须得轻、清、灵三字俱全。 ”本例乃湿温后期,病邪已衰,湿热轻微,残留三焦,阻滞气机,使气机升降受阻,脾胃运化失常,故出现胸脘烦闷,不欲饮食,强吃则吐,头重肢倦,懒于言语。小便黄为邪热未清之象;苔白薄而浊,脉缓为湿邪未尽之征。治宜芳化轻清,宣泄湿热。故以五叶芦根汤加减。方中藿香、佩兰、薄荷、荷叶四叶芳香轻透,具芳化湿浊,醒脾和胃之效;竹叶、芦根、枇杷叶、苡仁、冬瓜仁轻清淡泄,具祛除湿热,生津除烦之功;菖蒲芳香化浊,兼能醒神益志;神曲芳香消食滞,并能和中醒胃。诸药相合,使气机运行,湿热消除,正合柳氏“轻、清、灵” 三字之旨。服三剂后,胸闷消除,胃纳增加。说明切中病机,病邪已除;仍困倦乏力,苔白润,脉细缓无力者,乃是病邪久羁,正气受伤所致,故以参苓白术散扶正善后。Leungo2013 年 1 月 13 日星期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