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_初中文言文拓展阅读 100 篇一 木兰从军木兰者,古时一女子也。少习骑射,长而益精。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因其父老病不能行。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1)少习骑射( ) (2)市鞍马( )(3)长而益精( ) (4)木兰乃易男装(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3、文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4、木兰是古代的女英雄。古往今来,其实像她这样不让须眉的女子还有很多。你能再举一个这样的人和事吗?1、 (
2、1)小时候 (2)买 (3)更加(4)换 2、骑马转战共十二年,屡次建立功勋。3、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 4、略。二 好书之人有三病好书之人有三病:其一,浮慕时名,徒为架上观美,牙签锦轴,装潢炫耀,骊牝之外,一切不知,谓之无书可也。其一,广收远括,毕尽心力,但图多蓄,不事讨论,徒污灰尘,半束高阁,谓之书肆可也。其一,博学多识,兀兀穷年,而慧根短浅,难以自用,记诵如流,寸觚莫展,视之肉食面墙诚有间矣,其于没世无闻,均也。夫知而能好,好而能运,古人犹难之,况今日乎?1、解释加点的词语。(1)好书之人有三病( ) (2)徒为架上观美( )(3)其于没世无闻,均也(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
3、语。夫知而能好,好而能运,古人犹难之,况今日乎?3、用简明的话概括“好书之人”中的“三病” 。(1) (2) (3) 1、 (1)毛病 (2)只是 (3)一样 2、至于真的懂书而又能喜好它,喜好它又能运用它,古人也以为是很难的,何况在今天呢! -_3、 (1)追求虚名,把书作为装饰品,而不阅读学习。 (2)多方搜集,只图占有,却不研究探讨。 (3)终年苦读,也“博学多识” ,但不能把知识灵活运用,一生没有什么建树。三 卖柴翁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仍邀以驴送至内。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付之,不肯受,曰:“须汝驴送柴至内。 ”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
4、然后食。今以柴与汝,不取直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街吏擒以闻,诏黜此宦者,而赐农夫绢十匹,然“宫市”亦不为之改易。谏官御史数奏疏谏,不听。上初登位,禁之。至大赦,又明禁。1、解释文中加点词。(1)才与绢数尺( ) (2)农夫涕泣( )(3)不取直而归( ) (4)遂殴宦官( )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仍邀以驴送至内”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刀劈狼首 B、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有好事者船载以入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4、文中卖柴农夫的遭遇,揭露了怎样的社会现实?1、(1)给 (2)眼泪 (3)通“
5、值”价值 (4)就 2、A 3、我有父母亲、妻子儿女,等着卖柴得钱后,才能有饭吃。 4、揭露了“宫市”对劳动人民的剥削、迫害。四 居安思危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岂望流之远,根不固而何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于居安思危戒贪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1、解释加点字的意思。(1)必固其根本( ) (2)德不厚而思国之理( )(3)戒奢以俭(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
6、长者也。3、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是 4、有人说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世界也很和平了,不需要再谈什么居安思危了。对这种说法你赞同吗?谈谈你的看法和理解。-_1、 (1)使巩固 (2)治好,安定 (3)戒除 2、这也象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一样啊。3、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4、不赞同。理由略。五 陈元方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了,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
7、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1、 “法”在古汉语字典里有如下解释:法令,制度。 方法,做法。 效法,仿效。 标准,法则。你认为“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中的“法”的意思是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3、下面对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B、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C、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D、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4、文中“正行此事”中的“此事”指的是什么?5、你认为元方所说的“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的言外之意是什么?1、 2、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 3、A 4
8、、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 5、家君没有效法袁公,袁公也没有效法家君。六 三人成虎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 ”“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 ”“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 ”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王曰:“寡人自为知。 ”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 距离 B、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 诽谤C、愿王察之矣 观察 D、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结
9、束-_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3、后人从这个故事中概括出成语“三人成虎” ,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比喻什么?1、C 2、街市上没有老虎那是很清楚的,但是三个人说有老虎,就变成真有老虎了。 3、比喻谣言或讹传一再反复,就有使人信以为真的可能。七 太宗有骏马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皇后谏曰:“昔齐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其罪云: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三也。 公乃释罪。陛下尝读书见此事,岂忘之邪?”太宗意乃解。又谓房玄龄曰:“皇后庶事相启沃,极有利益
10、尔。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无病而暴死( ) (2)使公以马杀人( )(3)必轻吾国 ( ) (4)公乃释罪 (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陛下尝读书见此事,岂忘之邪?3、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4、皇后谏言中讲到晏子历数养马人的罪状,晏子的真正用意是什么?1、 (1)突然 (2)因为 (3)轻视,看不起 (4)免去 2、陛下您读书曾经读到过这个故事的,难道忘了吗? 3、太宗因爱马暴死欲杀养马人,经皇后劝解才改变主意。 4、劝谏齐谏公不要杀养马宫人。八 长者子昔有大长者子,共诸商人入海采宝。此长者子善诵入海捉船方法,若入海漩洑洄流矶激之处,当如是捉,如是正,如是住。语众人言:
11、“入海方法,我悉知之。 ”众人闻之,深信其语。既至海中,未经几时,船师遇病,忽然便死。时长者子即便代处。至洄洑旋流处,唱言,当如是捉,如是正。船盘回旋转,不能前进至于宝所。举船商人没水而死。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1)语众人言( ) (2)不能前进至于宝所( )(3)举船商人没水而死 ( )2、请用简洁的语言叙述故事的主要情节。3、读了这则故事,联系实际,你悟出了什么道理?-_1、 (1)告诉。 (2)地方或处所。 (3)权。 2、一位富家子弟熟背驾船方法,夸夸其谈,却没有实践经验。一次入海采宝途中,船师猝死,由他驾船,结果船沉人亡。 3、答案示例:(1)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或
12、:既要重知识,也要重能力。(2)不盲从,不轻信。或:听其言,观其行。九 李惠拷皮后魏李惠,为雍州刺史。人有负盐负薪者,同释重担,息于树阴。二人将行,争一羊皮,各言藉背之物。惠遣争者出,顾州纲纪曰:“以此羊皮拷知主乎?”群下以为戏言,咸无应者。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曰:“得其实矣。 ”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服而就罪。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1)同释重担( ) (2)惠遣争者出( )(3)以杖击之( ) (4)薪者乃服而就罪( )2、李惠对州纲纪(即州主簿)说出了断此案的办法,你知道是什么办法吗?3、从文中可以看出李惠是一个怎样的人?1、 (1)认为 (2)等到 (3)原
13、因 (4)的原因 2、 (1)捧着进献给厉王。 (2)和氏就抱着他的玉石在楚山之下大哭 (3)眼泪流干就继续流着血 3、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 4、略。十 和氏璧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工相之,玉人曰:“石也。 ”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 ”王又以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璞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其宝焉。遂
14、命曰:“和氏之璧。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1)王以和为诳( ) (2)及厉王薨,武王即位( )(3)使人问其故( ) (4)此吾所以悲也(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奉而献之厉王。(2)和乃抱璞而哭于楚山之下。(3)泣尽而继之以血。3、卞和为什么大哭?(用原文句回答)-_4、自选角度,简要评价这件事。1 、 (1)通“悦” ,高兴 (2)使命 出使 (3)对 2、D 3、哪里有舍弃主要的而问次要的问题呢? 4、以民为本十一 苟无民,何以有君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
15、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注释】赵威后:赵惠文王妻。 书未发:国书没有打开。 岁:年成。 恙:忧患。 苟:如果。1、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1)使者不说:( ) (2)臣奉使使威后:( ) ( )(3)不然( )2、下列句子与文中:“何以有民”句式完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子何恃而往 B、卖炭得钱何所营C、彼不我恩也 D、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4、文中赵威后的最后一句话连用了三个反问,强调了什么样的思想?1、D 2、 (1)接受别人馈赠的人就会害怕得罪馈赠者;给了人家东
16、西的人,就会对受东西的人显露骄色。(2)就算国君赏赐我而不对我显露一点骄色,但我能不因此害怕得罪他吗? 3、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 启示略。十二 曾子辞邑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 ”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曾子衣敝衣以耕(衣服) B、反,复往,又不受(反复)C、人则献之(提出) D、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保全)-_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受
17、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2)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 3、文中哪句话表明了曾子的处世原则?他的处世原则给你什么启示?1、给予、留下 连续 诘问、盘问、追问 2、有 | 书 生 | 旅 次 宋 州 3、没有翻译出“余”的意思。 (您替我料理完后事,剩余的金钱送给您。 ) “许”翻译错误。(李勉答应替他办丧事,把剩余的金钱秘密地放在墓穴中和死者一起埋下。 ) 4、李勉助人为乐而不为金钱所动,这种讲诚信不贪财的高尚品质实为可贵。十三 李勉埋金天宝中,有书生旅次宋州。时李勉少年贫苦,与一书生同店。而不旬日,书生疾作,遂死不救,临绝语勉曰:“某家住洪州,将于北都求官,于此得疾且死,其命也。 ”因
18、出囊金百两遗勉,曰:“某之仆使,无知有此者,足下为我毕死事,余金奉之。 ”勉许为办事,余金乃密置于墓中而同葬焉。后数年,勉尉开封。书生兄弟赍洪州牒来,而累路寻生行止,至宋州,知李为主丧事,专诣开封,诘金之所。勉请假至墓所,出金付焉。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 因出囊金百两遗勉( ) (2) 而累路寻生行止( )(3) 诘金之所 ( )2 、用“ / ”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 有 书 生 旅 次 宋 州3、下列括号内的句子是对原文句子的翻译。请指出译文中的不当之处。 (1)足下为我毕死事,余金奉之。 (您替我办完丧事后,我的钱赠送给你。 )不当之处: (2)勉许为办事,余金乃密置于墓
19、中而同葬焉。 (李勉赞同替他办丧事,把剩余的金钱秘密地放在墓穴中和死者一起埋下。 )不当之处: 4、你是怎样看待李勉为书生埋金的行为的?请简要谈谈。1、A 2、B 3、A C 4、把兵器改铸成农具,把粮仓里的粮食拿出来救济百姓。十四 子奇治阿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既而君悔之,遣使追。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共载皆白首也。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以赈贫穷,阿县大-_治。魏闻童子治邑,库无兵,仓无粟,乃起兵击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既而君悔之,遣使追(暗中) B、齐君使治阿(派
20、遣)C、魏闻童子治邑(治理,管理) D、乃起兵击之(发)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夫以老者之智 铸库兵以作耕器B、遂败魏师 遂成竖子之名C、乃起兵击之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D、既而君悔之 甚矣,汝之不惠3、对下列句子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A、出仓廪以赈贫穷:散发粮仓里的粮食救济贫苦的人。B、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去追的使者反而说道:“子奇一定能把阿县治理好”C、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有老年人出主意,让年轻人来作决断。D、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阿县人父亲带着儿子,哥哥带着弟弟,以私家军队与敌人作战。4、从全文看, “阿县大治”是因为子奇采用了哪些得
21、力措施?用自己的话回答。1、 (1)如,像 (2)了解 2、 (1)先生跟随孔子学习几十年,完成学业才离开他。 (2)我又怎么能够了解他? 3、C十五 孔子犹江海赵简子问子贡曰:“孔子为人何如?”子贡对曰:“赐不能识也。 ”简子不说曰:“夫子事孔子数十年,终业而去之,寡人问子,子曰不能识 ,何也?”子贡曰:“赐譬渴者之饮江海,知足而已。孔子犹江海也,赐则奚足以识之?”简子曰:“善哉,子贡之言也!”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孔子犹江海( ) (2)赐不能识也( )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子事孔子数十年,终业而去之。(2)赐则奚足以识之?3、下列对文章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22、 ) A、赞扬赵简子求贤若渴、不耻下问的作风。B、称赞子贡谦虚好学、尊重老师的品德。C、说明孔子的贤明犹如江海,深不可测。D、闸述求学问必须知其所以然的道理。 1、 (1)典当、抵押 (2)弯曲 (3)全 -_2、 (1)先前在山东某处拾到一只金手镯,可以典当作为旅费。 (2)不忍心让人死于非命。 3、拾金不昧,先人后己。十六 罗生还镯罗一峰先生,名伦,以孝廉赴会试。仆于途中拾一金镯。行已五日,先生忧旅费不给,仆曰:“无虑也,向于山东某处拾一金镯,可质为费。 ”先生怒,欲亲赍付还。仆叩首,且屈指曰:“往返必误场期,不可。 ”先生曰:“此必婢仆遗失,万一主人拷讯,因而致死,是谁之咎?吾宁不会试,
23、不忍令人死于非命也。 ”竟寻至其家,果系妇遗面盆,而婢误投于地者。主妇疑婢窃取,鞭笞流血,几次寻死。夫复疑妻有私,辱骂不休,妻亦愤怒投缳,赖人解救。先生至,出镯与之,举家感激。急行至京,试期已届矣,仓皇投卷,竟得中试,状元及第。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可质为费 ( ) (2)且屈指曰 ( ) (3)举家感激(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向于山东某处拾一金镯,可质为费。(2)不忍令人死于非命也。3、请你简单概括罗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1、 (1)全,整个 (2)穿 (3)教诲 (4)更,越发 2、人们都来道贺,只有你最后才来,是不是有什么话要说? 3、 “位已高不敢取” ,引
24、导孙叔敖正确处理与民、与君、与财的关系。 4、谦逊有礼,虚心纳谏。十七 孙叔敖纳言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为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 ”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 ”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和词。(1)一国吏民皆来贺( ) (2)有一老父衣粗衣( ) (3)敬受命 ( ) (4)心益小( )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
25、现代汉语。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3、文中那位“老父”对孙叔敖提出治楚“三策”的内容是什么?-_4、文中孙叔敖是怎样一个人物?请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1、 (1)兴起,发生 (2)停止 2、 (1)这些都是我亲眼看见的。 (2)治理国家就好像种树。 3、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 4、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十八 治国安民贞观九年,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
26、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遂得徭役不兴( ) (2)征求无已(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此皆朕所目见(2)夫治国犹如栽树3、唐太宗认为隋炀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句子回答)4、唐太宗使百姓安乐的措施是什么?(用文中句子回答)1、(1)在家中 (2)原因 (3)应该 (4)勤奋地 2、A 3、莫非是让我集中精力耕地然后有所收获,再去买条好狗吧。 4、人在遇到困难时,不可勉为其难,有时退是为了更好地进。(做任何事情不能一味蛮攻,当失败时,应该注重考虑成功的策略)十九 齐人有好猎者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
27、兽,入则羞对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其所以不得之故,乃狗劣也。欲得良狗,人曰:“君宜致力于耕作。 ”猎者曰:“何为?”人不对。猎者自思,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于是退而疾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市得良犬,于是猎兽之获,常过人矣。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1) 入则羞对其家室( )(2) 其所以不得之故( )(3) 君宜致力于耕作( )(4) 于是退而疾耕( )2、和“旷日持久而不得兽”的“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于是退而疾耕 B、环而攻之而不胜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D、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_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
28、良犬乎?4、读了这则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1、会:恰好,遇上 几:几乎 岂:难道 惟:只 2、A 3、 (1)自认为可以使千里荒野变成肥沃的农田。 (2)沟渠刚挖成,大水冲过来,顺着沟渠灌进村子里,人差一点儿都成了鱼(淹没了) 4、没有,因为情况在不断变化,他不懂得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只会死搬书本,所以失败了。二十刘 羽冲 (是一个字) 偶得古兵书刘 羽冲 (是一个字) 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壤。经图列说干州官,州官亦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洫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
29、步庭听,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1)会有土寇( ) (2)几为所擒( )(3)古人岂欺我哉惟( ) (4)惟此六字( )2、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字含义不同类的一项:( )A、自练乡兵与之角 B、前人之述备矣。C、益慕圣贤之道 D、祗辱于奴隶之手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自谓可使千里成壤。 (2)沟洫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4、古人欺骗刘羽冲了吗?请具体说明理由。1、 (1)听,听从 (2)再 (3)用车拉,用车接 2、爷爷生儿育女,一辈子勤俭度日,你怎么能因为他老就抛弃他呢?这是忘恩负义啊。 3、孝敬老人
30、,聪明懂事。 4、要点:要做一个尊敬长辈、孝敬老人的人,做事要讲究方法。二十一 寺人披见文公吕甥、卻芮畏逼,将焚公宫而弑晋侯。寺人披请见,公使让之,且辞焉,曰:“蒲城之役,君命一宿,女即至。其后余从狄君以田渭滨,女为惠公来求杀余,命女三宿,女中宿至。虽有君命,何其速也?夫祛犹在,女其行乎!”对曰:“臣谓君之入也,其知之矣。若犹未也,又将及难。君命无二,古之制也。除君之恶,唯力是视,蒲人、狄人,余何有焉?今君即位,其无蒲、狄乎?齐桓公置射钩而使管仲相,君若易之,何辱命焉?行者甚众,岂唯刑臣?”公见之,以难告。晋侯潜会秦伯于王城。已丑晦,公宫火。瑕甥、-_卻芮不获公,乃如河上,秦伯诱而杀之。1、给
31、下面的句子划分正确的句读。其 后 余 从 狄 君 以 田 渭 滨 女 为 惠 公 来 求 杀 余 命 女 三 宿 女中 宿 至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吕甥、卻芮畏逼( ) (2)除君之恶(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 公使让之,且辞焉。(2) 晋侯潜会秦伯于王城。4试分析文中晋文公的形象。1、其后余从狄君以田渭滨,女为惠公来求杀余,命女三宿,女中宿至。2、 (1)迫害 (2)憎恶3、 (1)晋文公派人责备他,并且拒绝接见。(2)晋文公暗地里和秦穆公在秦国的王城会晤。4、晋文公具有从谏如流的宽阔胸襟和有计谋、有政治眼光的政治家形象。二十二 孙亮食生梅孙亮方食生梅,使黄门至
32、中藏取蜜渍梅,蜜中有鼠矢;召问藏吏,藏吏叩头。亮问吏曰:“黄门尝私从汝处求蜜耶?”吏曰:“向求,实不敢与。 ”黄门不服。亮曰:“此易知耳。 ”令破鼠矢,矢里燥。亮大笑曰:“若矢先生在蜜中,中外当俱湿;今外湿里燥,必是黄门所为!”黄门首服,左右莫不惊悚。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向求,实不敢与( ) (2)此易知耳( )(3)取蜜渍梅( ) (4)黄门不服(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黄门尝私从汝处求蜜耶?(2)黄门首服,左右莫不惊悚。3、说说孙亮判断老鼠屎是黄门放进去的依据是什么。4、联系全文,你看出黄门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1、 (1)以前 (2)容易 (3)浸、蘸 (4)
33、认罪-_2、 (1)黄门曾经私下的问你要过蜂蜜吗?(2)太监磕头认罪,左右大臣都大为惊讶。3、孙亮是根据剖开的老鼠屎外湿内干判断鼠屎是黄门刚放进去的。4、黄门曾经私下向藏吏索要蜜而藏吏未给,所以他怀恨在心,企图报复陷害。二十三 放鹤亭记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扇。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十二,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34、。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草木际天( ) 隐然如大环( )2、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2)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3、找出描写鹤飞姿态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4、人们常常把悠闲自得的隐居生活比作“闲云野鹤” ,结合节选部分的内容想想,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古代诗文中写鹤的诗句比较多,请你写出一句并注明作者。1、 交 接 隐 隐 约 约 的 样 子2、 山 人 养 了 两 只 鹤 , 非 常 驯 服 , 有 善 于 飞 翔 。 当 刮 风 下 雨 , 天 色 或 明 或 暗 的 时 候 , 俯 视 仰 视 ,山 间 的 景 色 瞬 息 万 变 。3、
35、 纵 其 所 如 , 或 立 于 陂 田 , 或 翔 于 云 表 , 暮 则 傃 东 山 而 归4、 表 达 作 者 超 然 物 外 的 思 想 感 情 。5、 晴 空 一 鹤 排 云 上 , 便 引 诗 情 到 碧 霄 。 刘 禹 锡二十四 醉猩著屐猩猩在山谷,行常数百为群。里人以酒并糟设于路侧。又爱著屐。里人织草为屐,更相连结。猩猩见酒及屐,知里人设张,则知张者祖先姓字,及呼名骂云:“奴欲张我,舍尔而去。 ”复自再三,相谓曰:“试共尝酒。 ”及饮其味,逮乎醉,因取屐而著之,乃为人之所擒,兼获,辄无遗者。1、补出下列句中的省略成份。又爱著屐。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_(1)里人织草为屐
36、( ) (2)奴欲张我(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 里人以酒并糟设于路侧。(2) 逮乎醉,因取屐而著之,乃为人之所擒。4、读了这篇文章后,你获得的启示是什么呢?1、 (猩猩)又爱著屐。2、 (1)鞋子 (2)捕捉3、 (1)村庄的人用酒和酒糟放在路旁边。 (2)到喝醉,于是就拿草鞋来穿上, (便)被人抓住。4、面对诱惑,要能够不动心,抵制住诱惑。二十五 幼须早教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然人有坎壈,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孔子云:“五十以学易,可以
37、无大过矣。 ”魏武、袁遗,老而弥笃,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曾子七十乃学,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公孙弘四十余,方读春秋,以此遂登丞相;朱云亦四十,始学易、论语;皇甫谧二十,始受孝经、论语:皆终成大儒,此并早迷而晚寤也。世人婚冠未学,便称迟暮,因循面墙,亦为愚耳。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精神专利( ) (2)此并早迷而晚寤也(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魏武、袁遗,老而弥笃,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3、本段选文的中心句是 4、文中说魏武“老而弥笃” 。请从他的诗中写出连续的两句表现这种情志的句子。1、
38、 (1)饱满犀利 (2)明白2、魏 武、袁遗,老了还是学习,他们都是从小学到老都不知疲倦的人。3、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 (或幼须早教,勿失机也。失于盛年,犹当晚学)4、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二十六 高渐离其明年,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於是秦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匿作於宋子。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客击筑,彷徨不能去。每出言曰:“彼有善有不善。 ”从者告其主,曰:“彼庸乃知音,窃言是非。 ”家丈人召使前击筑,一坐称善,赐酒。而高渐离念久隐畏约无穷-_时,乃退,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
39、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 ”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矐其目。使击筑,未尝不称善。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朴秦皇帝,不中。于是遂诛高渐离,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秦并天下( ) (2)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乃退,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2)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矐其目。3、读完全文,你如何看待高渐离行刺秦始皇这件事?1、 (1)吞并 (2)眼泪2、 (1)高渐离便退下堂来,把自己的筑和衣裳从行装匣子里拿出来,改装整容来到堂前。
40、(1) 秦始皇怜惜他擅长击筑,特别赦免了他的死罪。于是薰瞎了他的眼睛。3、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皆可。示例(1)高渐离忍辱负重,不畏强暴,为了反抗秦始皇的暴政勇于献出生命,其精神值得歌颂。示例(2)高渐离的行为是以暴抗暴,如果得逞,将不利于国家稳定和统一,在客观上阻碍历史发展,不值得肯定。二十七 鲁国之法鲁国之法:鲁人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赐失之矣( ) (2)则不复赎
41、人矣( )2、下列句中“于”的用法与“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鲁人为臣妾于诸侯 B.取金于府C.取其金则无损于行 D.而教导可施于百姓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 子贡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2)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4、孔子认为子贡不应该谢绝奖赏的理由是什么?1、 (1)犯过失 (2)就2、B-_3、 (1)子贡从诸侯国那里赎回了鲁人并且没有依鲁国的法律领取应得的赎金。(2) 道德高尚的人行为,可以改变风俗习惯,从而影响到百姓。4、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二十八 子鱼论战宋人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
42、,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 “未可。 ”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 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子鱼曰: “君未知战。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耈,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楚人未既济( )
43、 (2)公伤股( )(3) 国人皆咎公( ) (4)虽及胡耈(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 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2)明耻教战,求杀敌也。3、读完全文,试分析文中宋襄公的形象。1、 (1)渡过 (2)大腿 (3)责怪 (4)即使2、 (1)等到楚军已经列成阵势后宋军才去进攻,结果宋军大败。(2) 知道战败的耻辱并以次教育战士,是为了多杀伤敌人。3、宋襄公迂腐、愚蠢,刚愎自用,听不见别人的意见。二十九 曾子易箦曾子寝疾,病。乐正子春坐于床下,曾元、曾申坐于足,童子隅坐而执烛。童子曰:“华而睆,大夫之箦与!”子春曰:“止!”曾子闻之,瞿然曰:“呼!”曰:“华而睆,大夫之箦与!”曾子
44、曰:“然。斯季孙之赐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箦。 ”曾元曰:“夫子之病革 7矣,不可以变。幸而至于旦,请敬易之。 ”曾子曰:“尔之爱我也不如彼。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毙焉,斯已矣。 ”举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没。1给下面这段话加上标点。曾 子 寝 疾 病 乐 正 子 春 坐 于 床 下 曾 元 曾 申 坐 于 足 童 子 隅坐 而 执 烛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童子隅坐而执烛( ) (2)请敬易之(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_4、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5、这篇文章主要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情,反
45、映了曾子的什么品德?1、曾子寝疾,病。乐正子春坐于床下,曾元、曾申坐于足,童子隅坐而执烛。2、 (1)在角落里。 (2)更换。3、君子从道德原则的高度去爱护人,小人却以姑息迁就的方式去爱护人。4、对话、细节描写。5、记叙曾子临终坚持更换床席的经过。突出了曾子的简朴习性和一丝不苟的崇尚礼教的精神。三十 郑人逃暑郑人有逃暑于孤林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以从阴。及至暮,反席于树下,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于身。其阴逾去,而其身愈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而徙衽以从阴 ( ) (2)而患露之濡于身 ( )(3)其阴逾去 ( ) (4)郑人有逃暑于孤林之下
46、者(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及至暮,反席于树下。(2)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3、找出文中表现郑人笨拙的一句话。4、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1、 (1)迁移(2)遭到,受到(3)同“愈” ,更加。 (4)避2、 (1)到了黄昏,他又把卧席放到大树底下。 (2)这个人白天乘凉的办法很巧妙,但晚上用同样办法乘凉就相当笨拙了。3、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4、告诉我们做事要随机应变,不能墨守成规。三十一 吴起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日:“诺。 ”起曰: “待公而食。 ”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
47、,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1、下列句中“之”与“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A而止之食 B方与之食 -_C起之不食以俟者 D起不食待之2、给下面句子补全省略的成分。明日早,令人求故人。3、写出这篇文章中流传至今的一个成语并解释。4、读完短文,说说你应该学习吴起的什么美德,并谈谈自己的感想。1、C2、 (吴起)令人求故人。3、自食其言:不守信用,说了话不算数。4、守信用。结合自己的实际谈即可。三十二 子产不毁乡校郑人游于乡校 ,以议执政之善否。然明谓子产曰:“何不毁乡校?” 子产曰:“胡为?夫人朝夕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将行之;其所恶者,吾将改之,是吾师也,如之何毁之?吾闻为国忠信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譬之若防川也,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能救也,不如小决之使导,吾闻而药之也。 ”1、下列各项加点“之”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A吾将行之 B如之何毁之C不如小决之使导 D吾闻而药之也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郑人游于乡校 ,以议执政之善否。(2)吾闻为国忠信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3、这篇文章给你的启示是什么?1、B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