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播种机械耧车耧车不是车,是开沟与播种同时进行的专用播种农具,是农耕文明最为典型的物件。耧车在发展过程中曾出现二脚耧、三脚耧、四脚耧。农具的发展是一个从粗陋到完备、从简单到复杂的不断发展、改进的历史过程。汉武帝时,赵过任搜粟都尉,他在总结劳动人民经验、吸取前代播种工具的基础上改进成了三脚耧车。 王祯农书说:“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日种一顷。 ”这里所说的“三犁” ,实际是指耧车的三个耧脚而言。这就是说,耧车下端有三个开沟器,也就是三个耧脚,上面装置一个能盛种子的漏斗形种子斗。播种时,用一头牛拉着耧车,耧下端在平整好的土地上开沟深入土中进行播种。 “一人执耧,且行且摇
2、,种乃自下。 ”耧车所到之处,都撒下了一定间隔的种子。这种三脚耧车的效率竟达到“日种一顷” ,大大提高了播种速度。北宋陈彭年撰的广韵说:耧,农具名,耧犁也叫耧车。我们老家一般都简称为耧。与书上记载的耧车差不多。除耧脚用铁制作外,其余部分均为木料制作。作为整个机械的支撑部分,耧架包括耧把、耧腿、漏种管、耧辕等。耧把以下的三条耧腿呈弧形,上宽下窄,等距离穿在耧把中,耧把下方用三条横木将耧腿固成一体,就像一个“用”字,使耧车更加牢固。漏种管是“人”字形,分布在耧腿中。耧斗是个大的方木斗盒子,前部主要是盛放种子,后侧与漏种管相接,但并不是直接连接,而是通过漏斗下部底板上一个活动挡板儿控制种子疏密。耧腿
3、下面是金属耧铧,耧铧向前行进时,便把土层向两边翻去,种子随即漏入。记忆中是三五个人在前面拉耧前行,扶耧是个技术活儿,在后控制耧柄高低来调节耧腿入土的深浅,同时摇动耧柄,使种子均匀地从耧腿下方播入所开的沟内。耧铧过后,被翻开的泥土又滑落下来,将种子覆盖。用耧播种时,一人摇耧,另一人牵牲口以掌握方向,使垄沟不斜,叫做“帮耧“。我国在公元前2世纪发明的多管种子条播机耧车,在历史上第一次有效地播种。这种条播机只需要用一头牛、一匹马或一匹骡子来拉,并按可控制的速度将种子播成一条直线。耧车,据东汉崔寔政论的记载,耧车由三只耧脚组成,就是三脚耧。三脚耧,下有三个开沟器,播种时,用一头牛拉着耧车,耧脚在平整好
4、的土地上开沟播种,同时进行覆盖和镇压,一举数得,省时省力,故其效率可以达到“日种一顷” 。“劐或播种用铧,是耧车播种时用的铧,类似三角犁铧,但较小些,中间有一高脊,10厘米长,8厘米宽。将劐插入耧车脚背上的二孔中并紧紧绑在横木上。这种铧入地8厘米深,而种子经过耧脚撒落下来,因此能在土中种得很深,并使产量大为提高。用耧车耕种的土地,如同用小犁犁过那样。 ”中国是世界上机械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古代在机械方面有许多发明创造,在动力的利用和机械结构的设计上都有自己的特色。中国劳动人民很早以前已经懂得用牛、马来拉车了,到2500多年以前,牲畜力己被利用到农业生产方面,当时人们除了利用牲畜驮拉运输外,
5、并利用牲畜来帮助耕田和播种。在战国时期就有了播种机械。我国古代的耧车,就是现代播种机的始祖,因播种幅宽不一,行数不同,汉武帝的时候,赵过在一脚耧和二脚耧的基础上,创造发明了能同时播种三行的三脚耧。一人在前面牵牛拉着耧车,一人在后面手扶耧车播种,一天就能播种一顷地,大大提高了播种效率。汉武帝曾经下令在全国范围里推广这种先进的播种机,还改进了其他耕耘工具,加以提倡代田法,对当时农业生产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关于播种古代农民播种时所开的穴或沟称为“区” pit or furrow。如:区田(指在田里按一定距离开挖穴,将种子播入其间的一种农作法。便于小范围内深耕细作,集中施肥灌水)春播期间,农民靠人拉肩扛播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