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心意更新.doc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884447 上传时间:2018-04-3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意更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心意更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心意更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心意更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心意更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十五心意更新“金律” (The Golden Rule)首先看马太福音 7 章 12 节,当中有一句话俗称“金律” 。马太福音 7 章 11 节谈的是神的爱,他会把好东西给求他的人。紧接着,12 节就说:所以,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因为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路加福音 6 章 31 节重申了这条金律。其实中西方伦理教导都有这条金律的消极形式,孔子有一句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但奇妙的是,主的这句教导“我们愿意人怎样待自己,也要怎样待人”并不是消极形式,而是积极形式,它超越了孔子的名言。积极形式不但涵盖了消极形式,而且是更上一层楼。消极形式很容易实行

2、,道理很简单,不想受人批评,就不要批评人;不想遭人讨厌,就不要讨厌人。凡自己不喜欢的,就不要施加给别人。你对人无礼,就应该料到别人也会对你无礼。种什么,收什么;不想收,就不要种。说到爱邻舍,恐怕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了。我翻查了前尼西亚教父的很多著作,竟然找不到主教导的积极形式的金律,却到处都是消极形式,我很惊讶,甚至有点失望。消极形式就是把主的教导水平降低了,由积极形式降为了消极形式。心意更新做基督徒牵涉到了改变,而改变牵涉到了思想改变,用保罗的话说,是心意更新(罗 12:2) 。但更新也要有方法,并不是自动就更新了。金律就是主提供的方法,真奇妙。金律跟委身这个话题有什么关系呢?其实金律就是要影响

3、、改变我们的思想。如何改变呢?比如你灰心时,希望别人怎样待你呢?当然是希望有人来鼓励了。这样,你就会学习去思想:我希望别人怎样待自己,就要怎样待别人;既然我想得到鼓励,那么就去鼓励别人吧。这就激活了另一个圣经原则:付出什么,就得到什么。换言之,怎样才能得到鼓励呢?就是去鼓励别人,虽然当时你也很灰心。有些人之所以垮了下来,就是因为太关注自己了, “我心灰意懒,坚持不下去了。 ”那么你希望别人如何待你呢?“我希望有人能够安慰我,让我放声大哭。 ”主的建议是,你应该走出去安慰别人,为他拭泪,去爱他。这样,你的思想就会渐渐被改变过来,因为你是以希望别人如何待你的方式去待别人。别人没有这样待你,于是你就

4、去这样待别人。你是在为收获播种,必定会收获的。可能你不知道应当向那人说什么,其实不必言语,只要拥抱他就行了,他可能就感动得掉泪了。- 2 -从自爱到爱别人金律的奇妙之处在于,它引导你脱离自爱,转而爱别人。再举一个例子,你很孤单,说:“我盼望有人来探访我。 ”你坐在那儿翘首以盼,因为太孤单了。你满脑子想的就是自己孤单,结果就会越来越孤单,越来越失望。既然你孤单时希望有人来探访,那么你就出去探访人吧。去探访别人,自己也就不孤单了。一味想着孤单,还是摆脱不了孤单;去探访另一个孤单的人,就不孤单了。两个孤单的人在一起,就都不孤单了。细想一下,主的教导真有智慧。金律是积极的,不是消极的,它推动你去行动。

5、你希望别人怎样待你,就去这样待别人吧。何不把金律改为“你怎样待自己,就怎样待别人”呢?基本意思不是一样吗?不行,这句话根本行不通,因为很多事情你无法做给自己。比如说,如果你在挨饿,怎能说“怎样待自己,就怎样待别人”呢?现在你在挨饿,没得吃,当然也不能给别人食物了。即便你想给,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鼓励人还可以,虽然只是一点点鼓励;至于挨饿,就只能希望别人给你食物,而你自己就无能为力了。现在你是需要别人帮助,如果你帮助得了自己,就不会希望有人来帮助了。你自己做不到的,才会希望有人来帮你做。所以不能这样改金律。若要正确明白金律,就必须知道,它的整个焦点是“别人” ,不是“自己” 。所以,金律的重心不

6、是自己挨不挨饿,而是忘记自己、否定自己!在基督里心意更新的人之所以能够忘记自己,正是因为神绝不会忘记他的子民(参看赛 49:15-16) 。在马太福音 6 章 25-34 节,主岂不是向门徒保证说,他不会忽略他们的日常需要和物质需要吗?我们在上一章不也看见神爱他子民如己吗?难怪金律完全聚焦在别人身上,排除了一切自私动机。别人无法为自己做的,你为他们做。比如,他们在挨饿,你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你在挨饿,当然会希望有人能送来食物,所以现在你就去送给他们食物。换言之,这个教导总是引导我们脱离自我中心,考虑别人,这就是金律的奇妙之处了。要学习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不再考虑自己,惟有这样,才能实现马太福音

7、 25 章这句话:因为我饿了,你们给我吃;渴了,你们给我喝;我作客旅,你们留我住;我赤身露体,你们给我穿;我病了,你们看顾我;我在监里,你们来看我。这一切都是自己无法为自己做的。有人坐了监,那么他无法探访自己,而是需要别人来探访,我们就是这个别人了。惟有设身处地为对方考虑,才能这样想。我已经提到了两种情况,一种是你感到孤单、失望,那么你仍然能够做一些事情,比如走出去鼓励灰心的(哪怕小小的鼓励) ,探望孤单的。另一种情况是你没有什么不妥,既不饥、也不渴。然而,你是设身处地为一个饥渴的人着想:“换作是我,那么我希望别人如何待我呢?”第一种情况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你希望别人如何待你,但没有人这样待你

8、,你便去这样待人。另一种情况是站在别人的立场上,你为他们做他们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两种情况都包含了改变,由爱自己转变为爱别人。- 3 -库尔森(Chuck Coulson)就是这样行的了。库尔森曾是尼克松总统的幕僚,因为水门事件而锒铛入狱。他在监狱里想到了什么呢?自己成了阶下囚,他便明白了犯人的感受,就是希望有人来探望,来关怀,来表达爱心。虽然遭到社会遗弃,但还是希望有人关心自己。库尔森出狱后仍然记得坐牢的感受,结果他创建了一项监狱事工,现在已经发展到遍布世界各地了。可见思想转变是何等重要。认同先别谈监狱事工这种大事,就从小事开始吧,可以在家里设身处地为另一人着想,跟他认同。比如我渴了,希望有人

9、给我倒杯水,于是我就想:“我给别人倒杯水吧!”这是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实践的。与其抱怨,还不如亲自倒杯水,也为别人倒杯水。如果人人都学习这样做,那么下次他们给自己倒水时,可能也会倒给我一杯了。当然这样做不是想着回报,然而,你种什么就收什么。其实用餐时也是学习彼此付出的好机会,而不是“各顾各” 。当然“各顾各”简单多了,但对于教会肢体生活就没有多大裨益了。在教会肢体生活中,我们学习彼此完全付出。一旦属灵生命退步,那么服事别人就成了麻烦事。人很容易“各人自扫门前雪” ,彼此疏远。若有人觉得爱是件麻烦事,那么他的生命一定出了问题。远超过爱自己下一个问题是,为什么我要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呢?为什么我要关心

10、别人、服事别人呢?可能起初的动机是自私的,比如我看见一则加利福尼亚森林大火的新闻,记者采访了一个帮助救火的人,问他为什么别人家着火,他这么着急。他回答说,他希望一旦某一天自己家遭遇火灾,别人也会来帮忙,因为孤掌难鸣,大家齐心协力,才能保住家园。在那次森林大火中,有一家被烧,周围邻居都跑来帮忙(虽然不是他们的房子着火) ,扑灭了大火,结果大部分首当其冲遭受火灾的房子得以幸免于难。动机可能是:现在我帮助你,希望下次你也帮助我。然而,虽然起初帮忙是出于自私,但渐渐可以被改变过来。救火是要冒很大危险的,可能被烧,可能受伤。一旦学习去付出爱心,就很难适可而止,而这正是美丽之处了。你会越来越爱邻舍,越来越

11、爱有需要的人,帮助他们做一些他们无法为自己做的事情。接下来的一点是,自私可以渐渐转变为舍己,最终可能是你为别人做的,多过了别人为你做的。就好像有些报导说,有人溺水,水流湍急,另一人奋不顾身跳进水里搭救。他冒上了生命危险,可能会拯救成功,可能会失败。一旦失败了,那么两个人都会丧命。可见他是爱那人胜过爱自己了。犯错之时既然这个原则就是“愿意人怎样待自己,也要怎样待人” ,那么一旦犯了错,你愿意别人如何待你呢?以上说的都是好事,然而,如果你做了坏事呢?你希望别人如何待你呢?比如说,你在超市偷了东西,有人看见了,那么你希望他如何待你呢?但愿你别做这种事,然而,应用到这个原则,你愿意有人举报你吗?答案多

12、半都是不了。这就是说,金律只适用于某一类人。金律是出自登山宝训,而登山宝训- 4 -是讲给渴慕真理、寻求公义、向往清心的人的。否则的话,就是“我不告发你,你也别告发我” ,成了贼窝了,这就完全滥用了金律。难以下咽之处回到基督徒生命,假如你犯了罪,无论什么罪,你愿意别人如何待你呢?你希望他们沉默不语,还是指出你的罪?可见金律也有难以下咽之处,并非总是让人舒心适怀。假如你远离主,没有爱心,行事不合基督徒体统,犯了越来越多严重的罪,那么你愿意别人如何待你呢?你希望他们出于爱心责备、劝诫你,还是为你遮掩下来呢?如何应用金律,就反映出了我们的属灵状况。如果你的邻舍发现你爱某人胜过爱主,那么你希望他如何待

13、你呢?妻子爱你胜过爱主,或者丈夫爱你胜过爱主,你会不会非常高兴?抑或你乐意丈夫爱你跟爱主一样多?这样是不是就可以接受了?如果你在谈恋爱,准备结婚,那么你希望你的未婚夫(妻)怎么做呢?要他(她)答应会永远爱你胜过爱任何人吗?甚至胜过爱主吗?到底胜过爱主多少倍呢?可能你会说:“我是个好基督徒,他可以爱主多过爱我。 ”说当然容易,自我感觉也不错,但一旦面临考验,又会如何呢?他要是外出宣教六个月,你还会说“他可以爱主多过爱我”吗?徐庶的故事我在思忖,世上有没有人希望别人爱国家胜过爱自己呢?我想到了三国时的徐庶。徐庶是刘备请来的军师。刘备才能平庸,却有一个优点。有的人非常精明能干,却有一个致命缺点;有的

14、人可能没什么特长,却有一个优点,足以弥补一切,而刘备就是这种人了。刘备喜欢寻访能人相佐,所以他身边奇士云集,他的成功多亏了这些人。徐庶就是其中一位,有经天纬地之才。刘备身边有关羽、张飞,但两人都是有勇无谋,所以他想寻找谋士,找到徐庶后,真是大喜过望。而曹操刘备的夙敌也听闻过徐庶。曹操知道刘备一直在招贤纳士,并且招揽到了不少人才。其实曹操也喜欢招募人才,但不知怎地,他的性格总是让人敬而远之,结果这些人都投奔到刘备帐下了,因为刘备非常平易近人。于是曹操使出一条诡计,要把这些人才从刘备身边挖走。曹操获悉了徐庶母亲的住处,便把她抓了过来,然后假冒徐母给徐庶修书一封,叫他速速回家。徐庶收到了这封伪书,信

15、以为真。他是个孝子,中国伦理道德非常讲究“孝” ,所以他立即遵命回家。 三国演义最感人的一幕就是这段痛苦别离了。刘备舍不得徐庶,紧紧握住他的马缰。但徐庶去意已决,因为他觉得必须向母亲尽孝。临走前,见到刘备如此伤心欲绝,徐庶便向他推荐了诸葛亮,另一个能够辅佐他安邦定国的人。于是徐庶挥鞭而去。徐庶踏进曹操的领地(从此再也无法离开了) ,见到母亲,说:“儿回来了。娘叫儿回来,儿就星夜兼程赶回来了。 ”徐母说:“为娘从来没叫你回来。 ”“这是娘的书简。 ”- 5 -“这不是为娘写的,是一纸伪书。 ”徐母见到儿子非但没有喜出望外,反而厉声斥责:“你不应该离开刘备,他是仁义之人,国家需要这样的人。你应该留

16、在他身边,竭尽全力辅佐他建立仁义之邦。你不应该回来见我,你本末倒置了。 ”然后,徐母自尽了。在中国历史上,这类故事并不罕见。当然,徐庶肝肠寸断,但已经回不去了,他中计了。读了这段故事,我不禁思忖:“何等决绝的委身!”这位母亲不愿儿子爱她过于爱天下苍生、国家社稷,并且以自杀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决心。我想,有多少基督徒能够这样对主委身呢?所以我才问了这个问题你希望别人如何待你呢?如果你是做母亲的,你希望儿子爱你过于爱主吗?抑或爱你跟爱主一样多?徐母甚至不愿徐庶爱她跟爱国一样多,两种爱若是相等的,怎能取舍呢?不能,惟有厚此薄彼,才能做出取舍。名义上主是第一位的有一次,有一对夫妻申请就读全职服事培训班,

17、丈夫对主非常火热,于是我约见了妻子,说:“请告诉我,什么对你来说是最重要的?”原来第一是儿女,第二是丈夫,第三是教会,真令我大吃一惊。主只不过名义上排在第一位。务必小心,说“第一是主”很容易,一旦考验来了,能不能过关呢?我没有接收她,因为一个把轻重顺序颠倒了的人不适合参加培训,当然她的丈夫非常失望。一谈到委身,就又看见金律的难以下咽之处了。“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 , “人”首先是指身边的人,我愿意他们爱我多过爱主吗?如果教会领导是这样想的,那么他也本末倒置了。我不愿有人爱我过于爱主,有时看见有人太爱我了,我就刻意跟他们保持距离。当然,我愿意大家彼此相爱,但绝不愿他们有半点爱

18、我多过爱主、多过爱别人之意。就是妻子爱我过于爱主,我也不愿意,我根本不希望她这样爱我。怎么办呢?很简单,我建议她出去服事。我可以清洁、做饭,这不算什么重活。否则岂不是大材小用了!这儿有一个受过服事培训的人,却整天为我倒水、洗衣、做饭周围有那么多人缺乏主话语的喂养,而她可以帮助他们,如果我很自私,把她留在身边照顾自己,那么他们就得不到鼓励和教导了。我知道她会忠心地留在我身边,但有时我会说:“为什么你不出去?没有人帮助这些人,他们是穷人,需要你的鼓励、帮助、教导。你去吧,我可以照顾自己。 ”到处都有需要。我们希望别人爱我们,这样就可以占有、拴住他们,紧紧维系在自己身边了。父母通常会这样做,想拴住儿

19、女,要求这样、要求那样。往往是亲人(父母、家人)的种种要求,令到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无法遵行爱邻舍的命令,无法实践博爱。放手吧,让儿女、让其他人首先去爱主,这才是重要的,非但不会削弱彼此相爱,反而会加强彼此相爱。“恨”自己家人?路加福音 14 章 26 节说:- 6 -人到我这里来,若不爱我胜过爱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弟兄、姐妹,和自己的性命,就不能作我的门徒(“爱我胜过爱”原文作“恨”) 。这句话真令我们难以下咽,是不是?就因为这个“恨”字。不要避之不谈,主既然用了“恨”字,就一定有原因,我们必须正视它。这几章一直在谈爱邻舍,难道邻舍不也包括了亲人(丈夫、妻子、父母等等)吗?但这个“恨”字把我

20、们吓坏了,怎么办呢?是不是要淡化它的意思?很多注释书往往解释说,恨就是爱得少一点,可以比较一下马太福音 10 章 37 节, “爱父母过于爱我的,不配作我的门徒。 ”对不起,根据原文,这种解释是站不住脚的。这个希腊文就是“恨” ,无论是查看希腊文辞典、还是希伯来文辞典,恨的意思就是恨,不是爱得少一点。我已经翻查过辞典好多遍了,无论如何都避不过“恨”字。解经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看看同一位作者在其著作中是如何用同一个字的。其实路加几次用过“恨”字,每一次都是“恨”的意思,比如路加福音 1 章 71 节,6 章 22 节、27 节,19 章 14 节。 Arndt 和 Gingrich 的新约希腊文

21、辞典给这个字下的定义是“恨,憎恶,讨厌” ,是爱的反义。现在真是遇到了一个棘手问题。如果我们是忠心的,那么每每主说了一些令我们难以下咽的话,就不应该逃避,而要仔细思想到底是什么意思。还要留意的是,路加福音 14 章 26 节的“恨”字是现在进行时,即是说,这不是一次性的行动,而是持续的态度。路加福音 14 章 26 节还说到要恨恶自己的性命。其平行经文是约翰福音 12 章25 节, “在这世上恨恶自己生命的,就要保守生命到永生。 ”这里又出现了“恨”字。马太福音 10 章 37 节的字眼(“过于爱我” )没有那么强烈,但这并不能证明两处经文(太 10:37 和路 14:26)是一个意思,只能说

22、两处经文有所不同。马太福音 10 章 37 节可以理解为:“我不爱父母过于爱主,而是爱他们跟爱主一样多。”这节经文没有禁止同等的爱,没有禁止爱父母、妻子、丈夫、儿女跟爱神一样多。如果只是根据马太福音 10 章 37 节,那么我可以爱家人跟爱神一样多。但路加福音14 章 26 节就全盘否定了这种可能性。关键问题是,多与少是相对的。怎样才算少呢?少一点点,非常少,极其少,这些都属于“少”的范畴。但恨是爱的反义词,两者判若云泥。有时候相对不同的爱还可以并存,比如一方面爱邻舍,一方面爱神更深;但有时候必须在两者之间做出选择。我认识一位中国传道人,他是个老师,一天下班后,神用一个异象对他说话,让他去传福

23、音。他把这件事告诉了妻子,妻子却叫他要么选择她,要么选择神,不能二者得兼。他选择了神,妻子便以为他恨她,把他赶出了家门。查考一下Brown-Driver-Briggs 的旧约希伯来文辞典 , “恨”就是“恨” ,没有什么稍微温和些的含义。怎么办呢?若想明白圣经话语,就必须追溯到旧约。出埃及记 32 章 26 节以下记载了利未人的一段历史,整个背景是以色列人造金牛犊。摩西下了山,发现全以色列人(不只是一小部分)都放肆,拜金牛犊(看 25 节) 。在 26 节,摩西说:“凡属耶和华的,都要到我这里来!”响应的全是利未子孙。于是摩西对他们说:“你们各人把刀挎在腰间,在营中往来,从这门到那门,各人-

24、7 -杀他的弟兄与同伴并邻舍。 ”留意最后几个字,有时要用极不寻常的方式爱邻舍。28 节说,那一天有三千人倒在了刀下,整个营寨血流成河。利未人的刀沾满了亲人的鲜血,因为他们一眼能够认出来的就是自己的至亲,他们亲眼看见这些人拜了偶像,所以决不姑息。在新约,我们当然不能真的杀人了。然而,你要是对主不忠,背弃委身,离经叛道,领人离开正途,那么你希望别人如何待你呢?你希望邻舍如何待你呢?出埃及记这段记载真是极端的委身,激进的委身。其实这种委身早在创世记就有了,即创世记 22 章,亚伯拉罕要杀儿子献祭给主,这是最高层次的委身了。现在就能够明白“恨”是什么意思了。当然是爱神超过爱任何人,但超过多少呢?是到

25、了一个地步,旁观者会说你“恨”那人。坦白说,利未人杀了自己最爱的人,而这个行动就是在表明恨他们。利未人恰恰恨自己心爱的人,因为他们犯了罪。利未人没有说“好吧,下次不要再犯了” ,而是采取了严厉行动。正因为那三千人死了,所以其余的人得以幸免于难。有些解经家观察到,两百万人当中死了三千人,其实损失不算多。三千人听起来可能很多,但这些人都是引领百姓拜偶像的头目,故而被处死了。所以,三千虽多,但比之于以色列总人数,就不算多了。利未人正因为这次行动,利未人得到了服事主的职分,成了祭司支派(这一点也跟新约以及我们现在讨论的话题息息相关) 。他们借着这次委身行动而成了圣洁,出埃及记 32 章 29 节说,

26、“今天你们要自洁,归耶和华为圣。 ”主赐下了祝福给他们,是什么福呢?就是圣工之职。利未人以实际行动证明了对神的委身和忠心,从此便归了耶和华,作了他的仆人。这件事详细记载在申命记 33 章 9-10 节。8 节说到利未人以及属他们的祭司职分,9 节说:他论自己的父母说:我未曾看见,他也不承认弟兄,也不认识自己的儿女。这是因利未人遵行你的话,谨守你的约。正因如此,8 节说他们得到了祭司职分。土明、乌陵是祭司求问神的工具,好把神的旨意告诉以色列民。大祭司通常把土明、乌陵挂在胸牌上。10 节说, “他们要将你的典章教训雅各,将你的律法教训以色列。 ”正是因为出埃及记这桩可怕的事件,利未人通过了考验,所

27、以得到了祭司职分。现在就应该明白主这句话(路 14:26)的意思了。如果你以实际行动委身给神,成为主的门徒,就会得到服事神的职分。有人发现,利未人杀了三千人,但在五旬节,门徒约添了三千人(徒 2:41) 。前者是死在了利未人手中,后者是借着新利未人(即主的门徒)得到了生命。即是说,基督徒是新利未人,难怪启示录 1 章 6节说, “又使我们成为国民,作他父神的祭司。 ”怎样才能成为他的国民,做他的祭司呢?就是回应他的呼召“谁是属于主的?”如果我们站在他这一边,爱神超过一切,甚至有时要对最亲的人表明立场(他们会以为我们恨他们) ,那么我们就能成为他的国民,做他的祭司了。- 8 -被世人恨恶我们似乎

28、很害怕极端、激进,但主就是要寻找极端、激进的人。如果你只是大众一员,平淡无奇,那么你跟别人毫无二致。激进者是个鹤立鸡群的人,立即就会引人注目。既然我们爱每个人,善待每个人,那么为什么主说世人会恨我们呢?你想过这个问题吗?世人为什么要恨乐善好施的慈善家呢?其实世人不会恨慈善家,只会恨那些激烈、毫不妥协地爱神、爱人的人。这个世界能够容忍宗教,甚至利用宗教谋利,却敌挡那些把神摆在首位的人。马可福音 13 章 13 节说, “你们要为我的名,被众人恨恶。 ”其平行经文是马太福音 10 章 22 节。约翰福音 15 章 18 节、17 章 14 节也提到了这一点。我们不喜欢被恨恶,喜欢受拥戴。但主说,我

29、们若真是他的门徒,就会被恨恶(跟路 14:26 节的“恨”是同一字) 。要是人人都喜欢我们,那么就可以肯定,我们没有活在主的教导中。如果说这就是极端,可见我们对真理的委身是多么微弱了。大义灭亲再讲一个中国历史故事吧。春秋时代(公元前八世纪到五世纪) ,卫国有个大臣,名叫石碏,是一位大夫。 “大夫”今天是医生的意思,但当时是指朝庭官员。石碏有个儿子,名为厚,他跟州吁密谋,要刺杀桓公。石碏获悉后,做了什么呢?他处死了自己的儿子!“大义灭亲”就是出自这个典故,意思是为了维护正义,将亲属绳之以法。其实这样做的人凤毛麟角,在世界历史上,很少人因为自己儿子犯了罪而将其绳之以法。所以在出埃及记 32 章,利

30、未人的举动太不寻常了,也许是因为处死的人并非少数吧。不过,中国历史上也不乏先例。奇妙的反向定律一旦活在基督的主权下,全心遵行他的教导(无论这些教导多么不合自己的胃口) ,那么就会经历到一个奇妙的反向定律了。就拿刚才的经文为例,正因为在人的层面上恨恶亲爱的人,爱神超过一切,我们就得到了神的爱,在一个全新的层面,即属灵的层面,去爱这些亲爱的人。神将他的爱浇灌在我们心里(罗 5:5) ,这是全新的爱,是更炽烈的爱。结果,我们不但没有减少对他们的爱,反而更爱他们了,但现在是用神的爱去爱他们。凡亲身经历到这个反向定律的人,就知道是真的了。这就是那个属灵原则了:用属肉体的爱去得到的东西,反而会失去;恨恶自

31、己的生命,包括跟生命一样宝贵的东西,就会保守到永生(参看约 12:25;太10:39,16:25) 。委身的标准最后,我想用一个问题来做总结。为什么要爱神到一个地步,你亲爱的人觉得你是在恨他呢?这个委身标准似乎更高了。千万不要误会,我们必须还要爱邻舍如同自己,帮助他们,关心他们,服事他们。必须无条件爱每一个人,完全委身给他们。必须爱父母,这是主的教导,留意在马太福音 19 章 19 节,主把“孝敬父母”与“爱人如己”相提并论。绝不可对父母粗暴无礼,必须全心全意爱他们,至少爱- 9 -他们如同自己。要明白,我们并没有把之前所说的都一笔勾销了,必须爱儿女、爱妻子、爱丈夫,这是毋庸置疑的。但现在说的

32、是,要爱神超过一切。这是一个更高的标准,可能我们很难明白。亚伯拉罕就是一个例子,他爱以撒多少呢?他全心全意爱以撒,甘愿替以撒死(当然神不许) 。他宁愿自己上祭坛,让儿子活下来。以撒还小,前途无量;亚伯拉罕老了,已经一百多岁了。但神要的是以撒,神要考验亚伯拉罕。亚伯拉罕全身心爱以撒,但他必须更爱神。爱神的标准如此之高。关键问题是,我们必须竭尽全力爱每个人,但爱神必须超过一切。为什么呢?因为神先爱我们,为我们舍己。除此之外,没有其它原因了。是“为”我们,不是“给”我们?新约有一句话,大家都很熟悉,就是他爱我们,为我们舍己。留意这个“为”字。约翰福音 15 章 13 节说, “人为朋友舍命,人的爱心

33、没有比这个大的。 ”“为我”(或“为我们” )一词在很多重要经文中都出现过,比如加拉太书 1 章 4 节,2 章20 节, “他是爱我,为我舍己。 ”还有提多书 2 章 14 节,以弗所书 5 章 25 节, “正如基督爱教会,为教会舍己。 ”提摩太前书 2 章 6 节说, “他舍自己作(或作为 )万人的赎价。 ”不断看见这个“为”字,起初我感到很困惑。我不满意这个字,为什么呢?因为我觉得有些缺憾。我想借用一个电视广告来解释这一点。广告说的是,一位父亲总是为了全家奔波、劳碌,好让女儿能够得到最好的。结果他无暇顾及女儿的成长,甚至也没能参加女儿的毕业典礼,因为太忙了。他总是“为”女儿忙碌,但女儿

34、岂不是更希望拥有父亲吗?女儿喜欢父亲陪伴左右,但父亲总是在外面为她忙碌。同样,主为我做了一切,但我更想要主。 “为”我固然好,但我想要主,而不单单是要救恩。我不明白为什么有的人只想要救恩,如果没有基督,要救恩有什么用呢?我想要耶稣,不要讲道有口才,能说方言、能医治等等。这些恩赐都很好,但最重要的是他。翻开圣经,起初我找不到哪里说他把自己给我,便焦急了起来。若要找到这样一句经文,实在不容易,所以我觉得不满意,有那么多“为” ,哪里有“给”呢?后来终于找到了一些鼓励,就是罗马书 8 章 32 节:神既不爱惜自己的儿子,为我们众人舍了,岂不也把万物和他一同白白地赐给我们吗?前半句说“为我们众人” ,

35、后半句说“岂不也把万物和他一同白白地赐给我们吗?”我感兴趣的是“和他” ,而不是“万物” 。在“为”字之后,又有了“和”字,他也把自己给了我们。真奇怪,好不容易才找到这句话。还有一节与之相近的经文是哥林多后书 9 章 15 节, “感谢神!因他有说不尽的恩赐!”“说不尽”的恩赐,其实就是无可名说。这里说我们有一份“恩赐” ,恩赐就- 10 -是礼物。如果我送你一件礼物,当然是给你的了。不可以给别人一件礼物,然后说是给你的。同样,圣经说神赐圣灵给我们,意思就是他把自己给我们。约翰一书 3章 24 节说, “我们所以知道神住在我们里面,是因他所赐给我们的圣灵。 ”神赐圣灵给我们(圣经多次形容圣灵为

36、恩赐) ,其实就是把基督耶稣给了我们,所以圣经称圣灵为基督的灵(腓 1:19,彼前 1:11) 。我要是没有基督,就根本不会选择激进委身、绝对委身。约翰福音 15 章 1 节以下说的是与基督的活关系。为了他,为了得到他,我才乐意丢弃一切。没有了这种深入的关系(就是他把自己给我,我把自己给他) ,那么我不可能这般激进。当然我不是在谈属人的激进,疯狂热衷于某种信念。我谈的这种激进是超出人的能力的,我们自己根本做不到,所以必须恐惧战兢而行。委身是要持续下去的,惟有依靠圣灵,才能做到这种委身。简而言之,委身的基础就是这种彼此付出(基督把自己给我们,我们把自己给他)的活关系。总结我们蒙召全心全意去爱神,而爱神跟爱邻舍是不可分割的。我们也蒙召爱邻舍如己,其实就是爱邻舍过于爱自己。即是说,我们的思想不再是自我中心,而是以他人为中心。这样,借着圣灵,我们便有基督的心了。但爱邻舍(包括最亲爱的人)绝对不能超过爱神,即便相等也不行,他永远超乎一切。他是真爱的发端,也是真爱的依归。他是爱的源泉,正是从这条爱河中,才涌流出了委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经营企划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