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管理学精品课程(第五章).ppt

上传人:wspkg9802 文档编号:8843003 上传时间:2019-07-14 格式:PPT 页数:52 大小:4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学精品课程(第五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管理学精品课程(第五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管理学精品课程(第五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管理学精品课程(第五章).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管理学精品课程(第五章).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管理学,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贸易学院,第五章 领 导,领导的内涵和本质领导者的类型领导方式及其理论,领导的内涵领导是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是影响群体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的过程,与管理工作的其他职能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与人相联系的特征上。 1.领导是指领导者利用组织所赋予的职权和个人所具有的能力,指挥、命令和引导、影响下属为完成组织目标而努力工作的过程。亦称领导工作。(动词属性) 2.领导是指为实现组织目标,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控制和委派职责等工作而去指挥或引导下属的人。亦称领导者。(名词属性),3.领导的内涵的理解a.领导者必须有下属或追随者;b.领导者拥有指挥、命令或引导、影响下属的职权或

2、能力;c.领导的目的是通过指挥或影响下属使其努力工作从而完成组织目标。4.领导与管理管理是建立在合法的、有报酬的和强制性的权力基础上的对下属命令和指挥的行为。领导则是可能建立在合法的、有报酬的和强制性权力基础上。也可能更多建立在个人影响权和专长权以及模范作用的基础上。所有管理者都应该是领导者,但并不是所有的领导者都具备管理者的能力。,领导的本质领导就是使组织成员的追随与服从。领导并非孤立地存在,一般情况下,人们不能强逼他人实行某种行为。因此,领导意味着追随者愿意接受引导或影响,在接受某人为领导者时,组织成员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自愿放弃某些决策自由,如果组织成员中某人不愿放弃时,他不会感到满意。正

3、是这些下属的追随与服从,才使领导者在组织中的地位得以确认,并使领导过程成为可能。因此,可以说领导的本质在于影响或引导而非指挥或命令。,领导的作用 1.决策 2.指挥:指在组织活动中,需要有头脑清醒、胸怀全局,能高瞻远瞩、运筹帷幄的领导者帮助组织成员认清环境和形势,指明活动的目标和达到目标的路径。 3.协调:指组织在内外因素的干扰下,需要领导者来协调部门之间和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和活动,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进。 4.激励:指领导者为组织成员主动创造能力发展空间和职业生涯发展的行为。,权力与领导权力:管理者影响别人行为的能力 专长权、个人影响权、管理制度权 领导:关于如何有效行使管理制度权力的过程专长权

4、、个人影响权具有不稳定性,领导方式的基本类型1.专权型领导:领导个人决定一切,布置下属执行。2.民主型领导:领导者发动下属讨论,共同商量,集思广益,然后决策,要求上下融洽,合作一致地工作。3.放任型领导:领导者撒手不管,下属自行决策,自主管理,领导者的职责仅仅是为下属提供信息并与企业外部进行联系,以利于下属的工作。,特性理论特性理论是研究领导者的个人特性对领导成败的影响。管理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希望发现领导者与非领导者在个性、社会、心理或智力因素方面的差异。但这些研究有很大的局限性:1.尽管在成功的领导者身上已经找到100种以上的特性,但从未找到完全一致的模式。2.气质、体格、知识等因素和

5、有效的领导有关,但是,这些因素中的绝大多数又与许多其他环境因素有关。3.领导技巧要随着人在组织中从事的工作类型而变化。4.忽视了下属的能动性。5.不清楚是领导者的自信导致了成功,还是领导者的成功建立了自信。,领导方式行为论1.密执安大学的研究1947年李克特(Rensis Likert)及其同事试图比较群体效率如何随领导者的行为变化而变化。 a.工作导向型领导行为:这种领导方式关心工作的过程和结果,并用密切监督和施加压力的办法来获得良好绩效、满意的工作期限和结果评估。群体任务的完成情况是领导行为的中心。 b.员工导向型领导行为:这种领导方式表现为关心员工,并有意识地培养与高绩效的工作群体相关的

6、人文因素,即重视人际关系。员工的需要、晋级和职业生涯的发展是领导者首要考虑的问题。 c.员工导向型领导行为与高的群体生产率和高满意度相关,而生产导向型领导行为反之。,2.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四十年代末期,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弗莱西曼(E. A. Fleishman)及其同事的研究将领导方式概括为两个维度,即领导方式的关怀维度(Consideration)和定规维度(Initiation of Structure)。a.关怀维度代表领导者信任和尊重下属的观念程度。b.定规维度代表领导者构建任务、明察群体之间的关系和明晰沟通渠道的倾向程度。c.四种基本的领导方式:高关怀高定规、高关怀低定规、低关怀高定

7、规、低关怀低定规。,3.管理方格理论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的布莱克(Blake)和穆顿(Mouton)提出了关于培养领导方式的管理方格理论。这一研究充分概括了前述两项研究关于员工导向和生产导向维度,将领导者按他们的绩效导向行为(称为对生产的关心)和维护导向行为(称为对人员的关心)进行评估,给出等级分值,然后把分值标注在两个维度的坐标界面上,并划分成9个等级,从而生成81种不同的领导类型。,对人的关心,对生产的关心,低,低,高,高,1.9型领导方式:特别关心员工,持这种方式的领导者认为,只要员工精神愉快,生产自然会好。这种管理的结果可能很脆弱,一旦和谐的人际关系受到破坏,生产业绩会随之下降。亦称乡村俱

8、乐部型管理。 b. 9.1型领导方式:只注重任务的完成,是一种专权式的领导,下属只能奉命行事,可能会失去创造性或进取精神。亦称任务型管理。 c. 5.5型领导方式:既不过分重视人的因素,也不过于重视任务因素,努力保持和谐与妥协。亦称中庸之道型管理。 d. 1.1型领导方式:表示领导者付出最小的努力完成工作。亦称贫乏型管理。 e. 9.9型领导方式:表示领导者通过协调和综合工作相关活动而提高任务效率与士气。亦称团队型管理。,领导方式情景论1. 菲德勒权变理论(1) 权变理论 权变理论认为不存在一种“普遍适用”的领导方式,领导的行为若想有效,就必须随着被领导者的特点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可以用公式

9、来表示这一观点: s = f(L,F,E)s代表领导方式,L代表领导者的特征,F代表追随者的特征,E代表环境,即领导方式是领导者特征、追随者特征和环境的函数。领导者特征主要是指领导者的个人品质、价值观和工作经历。追随者特征指追随者的个人品质、工作能力、价值观等。环境主要是指工作特征、组织特征、社会状况、文化影响、心理因素等。,(2)菲德勒模型菲德勒的领导权变理论认为任何领导方式都可能在一定的环境内有效,其有效性完全取决于是否与所处的环境相适应。a.三种权变因素:职位权力的大小;任务结构是否明确;上下级关系(下属乐于追随的程度)。 b.一种分析模式:LPC(最不喜欢的同事,Least prefe

10、rred coworker questionnaire)量表。该量表主要内容是询问领导者对最不与自己合作的同事的评价。如果领导者对最不喜欢的同事批评得一无是处,则被认为惯于命令和指挥,是只关心生产的领导(低LPC型领导方式);如果能对最不喜欢的同事给以好的评价,则被认为注重人际关系和个人声望,是以人为主的领导。(高LPC型领导方式),根据菲德勒的研究认为:低LPC型领导比较注重任务的完成,如果环境较差,他将首先保证完成任务,环境改善后,任务能够较好地完成,这时其目标将是搞好人际关系。高LPC型领导正好相反。,c. 菲德勒模型,八种环境状况对应的领导方式,2.目标路径理论由罗伯特豪斯(Rober

11、t J. House)发展的一种权变理论。该理论认为:领导者的工作是帮助下属达到他们的目标,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以确保各自的目标与群体或组织的总目标一致。“目标路径”的概念来自于这样的观念:有效领导者能够明确指明实现工作目标的方式来帮助下属,并为其清除各种障碍和危险,从而使下属的相关工作容易进行。领导者行为的激励作用表现在:a.使下属的需要得到满足取决于有效的工作绩效;b.提供有效绩效所必须的辅导、指导、支持和奖励。,a.四种领导者行为指导型领导方式:明确任务并给予具体指导,类同于定规维度;支持型领导方式:更多地表现出对下属的关怀,类同于关怀维度;参与型领导方式:在决策时询问并评价下属的意

12、见和建议,允许其参 与决策;成就导向型领导方式:设定有挑战性的目标,并期望下属发挥最佳水平。豪斯认为同一领导者可以根据情景不同表现出任一种领导方式。,b.两类情景变量 环境因素:任务结构、正式权力系统和工作群体 下属的个人特点:控制点、经验和知觉能力控制点是指个体对环境变化影响自身行为的认识程度。分为内向控制点和外向控制点内向控制点是说明个体充分相信自我行为主导未来而非环境控制未来的观念外向控制点则是说明个体把自我行为的结果归于环境影响的观念。,c.大量的范式 相对于具有高度结构化和安排完好的任务来说,当任务不明或压力过大时,指导型领导产生更高的满意度。 当下属执行结构化任务时,支持型领导导致

13、员工高绩效和高满意度。 指导型领导不太适合于知觉能力强或经验丰富的下属 组织中的正式权力关系越明确、越层级化,领导越应表现出支持型行为,降低指导性行为 内向性控制点的下属,比较满意于指导型风格 当任务结构不清时,成就导向型领导将会提高下属的努力水平,从而达到高绩效的预期,3.领导生命周期理论美国管理学家保罗何塞(Paul Hershey)和肯尼斯布兰查德(Kenneth Blanchard)研究认为,考虑领导情景因素时,还应该补充另外一种因素:下属成熟度(Maturity)即领导行为在确定是任务绩效还是维持行为更重要之前应当充分依据下属的成熟度水平来选择正确的领导方式,以此发展了领导方式生命周

14、期理论。,成熟度是个体对自己的直接行为负责任的能力和意愿。包括工作成熟度(Job Maturity)和心理成熟度(Psychological Maturity)。工作成熟度是下属完成任务时具有的相关技能和技术知识水平。心理成熟度是下属的自信心和自尊心。,a.两种领导维度和四种领导方式指导型(telling)领导;推销型(selling)领导;参与型(participating)领导;授权型(delegating)领导。b.四种成熟度领导方式依赖于下属的成熟度M1(低)M4(高)。,c.领导关系和员工的行为关系通过成熟度联系起来,当下属的成熟度水平不断提高,领导者不但可以减少对活动的控制,而且还

15、可以不断减少关系行为,形成一种周期性的领导方式。(本章结束),作业:1、结合实际论述领导的作用。2、如果你是班级的领导者,你将如何运用这些理论指导自己的领导活动?3、试述领导生命周期理论的内容及其现实意义。,第六章 控 制,控制活动控制过程有效控制,法约尔:“在一个企业中,控制就是核实所发生的每一件事是否符合所规定的计划、所发布的指示以及所确定的原则,其目的就是要指出计划实施过程中的缺点和错误,以便加以纠正和防止重犯。控制对每件事、每个人、每个行动、每个组织的成效都起作用。”,控制 1.控制的含义计划提出了管理者追求的目标,组织提供了完成这些目标的结构、人员配备和责任,领导提供了影响、指挥、激

16、励和沟通的环境,而控制提供了有关偏差的知识以及确保与计划相符的纠偏措施。控制可以定义为监视各项活动,以保证其按计划进行并纠正各种重要偏差的过程。简单地说,控制就是用于确保结果和计划相一致的过程。,2.控制的必要性尽管计划可以制定出来,组织结构可以调整得非常有效,员工的积极性也可以调动起来,但是这仍然不能保证所有的行动都按计划执行,不能保证管理者追求的目标一定能达到。(斯蒂芬罗宾斯)具体而言控制工作之所以重要,乃是因为:a.环境的变化b.管理权力的分散c.工作能力的差异,3. 管理控制的特点(1)管理控制具有整体性(2)管理控制具有动态性(3)管理控制是对人的控制并由人执行控 制(4)管理控制是

17、提高职工工作能力的重要 手段,14.1.2 控制类型 1.前馈控制亦称预先控制或事前控制,是实际组织活动开始之前进行的控制。前馈控制以未来为导向,在工作之前对工作中可能产生的偏差进行预测和估计,采取防范措施,以便在实际偏差出现之前,管理者就能运用各种手段对可能产生的偏差进行纠偏。,前馈控制的显著优点前馈控制是在工作开始之前进行的控制,因而防患于未然,避免事后控制无能为力的弊端。前馈控制是针对某项计划行动所依赖的条件进行的控制,不针对具体人员,不会造成心理冲突,易于被员工接受并付诸实施。,2.同期控制亦称同步、实时、事中、现场或过程控制,是指企业组织活动开始以后而进行的指导和监督。 a.监督是按

18、照预定的标准检查正在进行的工作,以保证目标的实现;指导是管理者针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根据自己的经验指导下属改进工作,或与下属共同商讨纠偏措施,以便使工作人员能正确地完成所规定的任务。b.同期控制的作用:可以指导下属以正确的方法进行工作;可以保证计划的执行和计划目标的实现。,3.反馈控制亦称成果控制或事后控制,是指在一个时期的组织活动已经结束以后,对本期的资源利用状况及其结果进行总结。 a.反馈控制的方法主要包括财务分析、成本分析、质量分析以及组织成员绩效评定等。 b.作用:通过总结过去的经验和教训,为未来计划的控制和活动的安排提供借鉴。 c.弊端:在实施纠正措施之前,偏差就已经产生。,确立标准

19、1.确定控制对象环境特点及其发展趋势的假设资源投入(数量、质量、价格、投入、产 出期。控制成本)组织的活动(符合组织计划和期定结果的 要求),2.选择控制重点(1)获利能力(2)市场地位(3)生产率(4)产品领导地位(5)人员发展(6)员工态度(7)公共责任(8)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的平衡,3.制定标准的方法(1) 统计性标准(2)根据评估建立定性标准(3)工程标准(预测标准),14.2.2 衡量绩效1.通过衡量成绩,检验标准的客观性和有效性2.确定适宜的衡量频度3.建立信息管理系统 14.2.3 纠正偏差1.找出偏差产生的主要原因2.确定纠偏措施的实施对象3.选择恰当的纠偏措施使纠偏方案双重优

20、化,充分考虑原先计划实施的影响,注意消除人们对纠偏措施的疑虑,有效控制系统的特性,准确性适时性经济性灵活性通俗性,标准合理性战略高度强调例外多重标准,适时控制 发生偏差及时纠正,适度控制1.防止控制过多或控制不足;2.处理好全面控制与重点控制的关系;3.使花费一定费用的控制得到足够的控制分析,客观控制,有效控制必须是客观的、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检查、测量、正确判断、正确评价企业各时空点实施与计划的符合或背离程度基于正确的认识,从而制订出正确的措施,进行客观的控制,弹性控制,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经常可能遇到某种突发的、无力抗拒的变化,这些变化使企业现实与计划产生较大偏离。有效控制系统在这种情况下仍能发挥作用,也就是说,应该具有灵活性或弹性。与控制标准有关与控制系统的设计有关,系统的目标是多重目标的组合弹性计划与弹性衡量标准有效控制系统往往集中于例外发生的事情的处理,思考题 1.什么是控制?在管理中控制的意义是什么? 2.控制过程一般有哪些步骤? 3.控制有哪些类型,如何划分? 4.有效的控制活动应注意哪些问题?,参考书目:,1.管理学原理与方法 周三多 复旦大学出版社 2.管理学 斯蒂芬 P 罗宾斯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管理学 哈罗德孔茨, 海因茨韦里克 经济科学出版社 4.管理学原理 杨文士,张雁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Thank yo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