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简便易记CT 肺叶、肺段划分法.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8830701 上传时间:2019-07-1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1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简便易记CT 肺叶、肺段划分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简便易记CT 肺叶、肺段划分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简便易记CT 肺叶、肺段划分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简便易记 CT 肺叶、肺段划分法浙江医院 徐晓宾随着医学影像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 其中电子计算机扫描术(CT)被日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在胸部疾病的诊断上, CT 正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大量的临床实际工作证明,胸部病灶确定在何肺叶或何肺段上, 对肺部疾病的诊断或鉴别诊断, 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肺 CT 断层片的图像, 相互间有密切联系, 病灶的大小、密度、形态、位置等,在肺叶、肺段能完全的显示,因此,在工作中如何用简便易记的方法, 来正确划分并牢记各肺叶、肺段、气管及支气管的形态、结构、位置显得十分必要。以往有过关于肺 CT肺叶、肺段划分方法的论述,但笔者在实际工作中总结运用“气管、支气管形态变

2、化”来划分肺叶、肺段的方法, 自觉比较实用,便捷易记。下面就本人在工作实践中的体会,总结 CT 肺叶肺段划分法介绍如下: 气管从 C7T5、6,全长 12cm,于 T5、6 分叉为隆突,隆突上部的气管呈圆形或椭圆形空气密度影,酷似“一只眼睛”, 而气管两侧的肺均为上肺,因而可形象概括为“一只眼睛看上肺”, 见图 17。扫描层面至隆突水平, 为两侧主支气管刚分叉处, 此时左右主支气管管腔靠得很近, 酷似“对眼”, 此层面图象像由前往后看: 右侧图像为上叶前段(3)、后段(2)、下叶背段(6);左侧图像为上叶前段(3)、尖后段(1+2)、下叶背段(6)。概括为“对眼能看前、后、背”, 见图 9。支

3、气管分叉后, 两侧主支气管管腔呈圆形或扁圆形, 且间距渐大, 形象似“两只眼睛”, 概况为“两只眼睛看前、背” 。 “前”为双上叶的前段(3),“背”为双下叶背段(6), 见图 10、11。扫描至中间段支气管层面时,两侧图像仍为上叶前段(3),下叶背段(6)。而当中间段支气管过后的层面,则右侧图像前为中叶(4+5), 后为下叶背段(6)。概况为“中间段后看中、背” 。而左侧图象前为舌叶(4+5), 见图 1215。从中叶支气管开口层面起始,往下 34 个层面, 两下肺的主支气管末端横断面似螃蟹的两只眼睛。扫描到两侧主支气管影像消失时, 即看不到“螃蟹眼睛”的时候, 两侧图象从前往后看为中、下叶

4、, 概况为“蟹眼没是中、下叶”, 见图解 1620。以上是以“气管主支气管形态变化”来判定肺叶、肺段的相应位置。为便于记忆, 将其编成“肺段歌”:一只眼睛看上肺左上后方有点背 对眼能看前后背两只眼睛看前背 中间段后看中背蟹眼没是中下肺 (备注:“”表示肺叶,“ ”表示肺段)肺叶、肺段具体划分方法:1 一只眼睛看上肺从肺尖开始即第 1 层面向下至第 4 层面, 右上肺为尖段( 1) , 左上肺为尖后段( 1+2) 。第 5 层面以下, 右上为尖段( 1) , 后段( 2) , 前段( 3) 。尖段靠近纵隔, 约占该层面的 1/ 3, 其余 2/ 3 分为前后两部分, 前方为前段, 后方为后段;

5、左上肺为尖后段( 1+2) , 前段( 3) , 把左上肺等分为 3 份, 前 1/ 3 为前段, 后 2/ 3 为尖后段, 见图 17。2 左上后方有点背气管隆突以上的 12 个层面, 左上肺部后方有少部分左下叶的背段, 以斜裂为界, 其后方即为背段, 见图 8。3 对眼能看前后背T5、6 层面为气管隆突部, 以该处画横线, 将两侧分成前后两部分, 再将后半部分等分成两份。由前往后看, 右侧为前段( 3) 、后段( 2) 、背段( 6) 、左侧为前段( 3) 、尖后段( 1+2) 、背段( 6) , 见图 9。4 两只眼睛看前背此层面为中间段支气管, 以中间段支气管横行画线, 前方为上肺前段

6、( 3) , 后方为下背段( 6) , ( 见图 10、11) 。5 中间段后看中背中间段支气管连续显示 23 个层面后, 右侧层面前方为中背段( 6) , 确认斜裂后, 再将舌叶分成上段( 4) 、下段( 5) , 见图1215。6 蟹眼没是中下肺两下肺支气管为基底段支气管。肺叶由叶间裂来定位, 在CT 图象上, 斜裂与扫描层面斜行交叉或垂直, 故叶间裂常显示为致密细线或带状无血管区, 有时, 由于心脏搏动, 斜裂可呈双线状。确认斜裂后, 右侧层面前方为中叶, 左侧层面前方为舌叶。在两下肺静脉影显示的层面, 将下肺分成扇形三等分, 由前向后依次为前基底段( 8) , 外基底段( 9) , 后基底段( 10) , 见图 16、17。在两侧下肺静脉影消失的层面, 先确定内基底段( 7) , 即靠近内侧纵隔旁, 其他 3 个基底段围绕其, 由前向后排列, 分别为前基底段( 8) , 外基底段( 9) , 后基底段( 10, 见图 1820。总之, 根据“气管、主支气管形态变化”为标志, 借此间接判定肺叶、肺段的位置。此法虽然不同于以“气管、支气管”为标志判定肺叶、肺段, 但在运用时如能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将会更便捷、更易记。说明: 应用此方法划分肺叶、肺段, 必须用标准的胸部 CT扫描技术。( 扫描定位线在第一后肋上缘。即自肺尖至肺底, 每层厚各为 10mm, 连续扫描)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