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速度决定一切高频交易的“微秒级”胜利高频交易可能对中国投资者来说还比较陌生,它发源于 2000 年,至今也有 10 多年的发展历程,在美国已占总交易量的 60%。其中以大奖章基金、Virtu Financial 为代表的高频交易机构屡创佳绩,吸引了全球投资者的目光。而放眼国内,真正意义上的高频交易受各种因素制约,整体发展步履蹒跚。 高频创造奇迹 1238 个交易日仅有 1 天亏损 2014 年 3 月,高频交易公司 Virtu Financial 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了初步 IPO 上市申请文件。从Virtu Financial 招股说明书中可以看到:该公司从 2009 年初到
2、2013 年底的 1238 个交易日中,有 310 天日赚 130万150 万美元,257 天日赚 180 万200 万美元,173 天日赚 200 万230 万美元。而最令投资者惊讶的是在整个1238 天的交易日中,Virtu Financail 仅有 1 个交易日出现亏损。 除 Virtu Financial 以外,西蒙斯的大奖章基金也是高频交易一个典型的例子,其策略主要是利用强大的数学模型和计算机软件,在全球市场的不同产品中,进行高频交易以赚取微小的波动差,从而获取一个稳健持续的收益。大奖章基金连续 20 年获得年均 35%的净回报,而在 2008 年金融危机全球市场暴跌的情况下获得 8
3、0%的收益率,原理就在此。目前全球影响较大的高频交易机构还包括Goldman Sachs、Citadel Investment Group 等等。 利薄量大是高频交易的法门 高频交易的特点是一日之内大量成交,利薄量大,不持仓过夜,所有交易由计算机完成。当下高频交易获利的主要模式有三种,分别为提前交易、回扣套利及慢市场套利。 1.提前交易(front-running) 提前交易是指即在一个地方探知投资者的交易信息后,在另外一个地方抢在投资者前面通过一系列订单推高或拉低价格从而获利。实际操作上,投资者向股票交易所买入或卖出指令,接着高频交易得知市场上即将有交易发生,凭借更快的光缆、交易系统,在毫秒
4、之间完成买入、再将股票以稍高的价格卖给投资者,赚取价差。 2.回扣套利(rebate arbitrage ) 为了争取更多的交易订单,美国所有的证券交易所都为那些创造流动性的券商提供一定的交易费用回扣,通常为 0.25 美分/股。不论买单还是卖单,只要交易成功,交易所即向该流动性的原始提供券商支付回扣,同时向利用该流动性进行交易的券商征收更高的费用。随着这种激励机制的日益普及,越来越多的以专门获取交易回扣为赢利目的的交易策略便应运而生。比如某高频交易机构在 A 交易所看到了投资者对某只股票的需求,计算出为此提供流动性能得到的回扣,然后在 B 交易所计算出获取流动性所需要付出的费用,在股价相同、
5、回扣大于费用的情况下,就可以不同交易所间买卖赚取差价。 3.慢市场套利(slow-market arbi-trage) 美国、日本、澳洲等地都有多个股票交易所,高频交易者在一个交易所探知股价变化后,利用其速度优势,在慢的交易所反应过来之前进行买卖操作从而获利。 速度是高频交易得以执行的关键 高频交易是利用极快的交易速度完成的交易行为,与传统的交易相比,最顶尖的高频交易策略可以快到微秒级。在这样极快的速度之下,可以诞生出许多稳定盈利的策略,因此速度是高频交易获利的关键因素。 根据专家的测算,光缆每多出一英寸,在数据传输方面就意味着 1.5 纳秒的延迟。如果高频交易公司可以比其他参与者提前获得信息
6、,就会获得可观的利润。华尔街与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最短距离是 825 英里,网络商 Spread Networks 沿着这条线路铺设了价值 3 亿美元的光纤电缆,每月向高频交易公司收取 30 万美元使用费。仅 2010 年一年,类似 Spread Net- works 的硬件公司在光缆建设的投入就有 20 多亿美元。 除了光缆,高频交易机构寄希望于空气传播信号能进一步减少时间损耗。据测算,信号通过光纤电缆每秒钟的传送速度为 20 万公里,而通过空气为 30 万公里。美国的Jump Trading LLC 公司斥资 670 万美元购买了退役的军用信号发射塔以提高传输速度。Tradeworx 公司也
7、正在兴建一连串的微波传输设备,来实现通过空气传送。通过该设备,下单到确认的往返速度将少于 9 毫秒。 此外,高频交易机构为了降低通信时间,所采取的手段还包括将服务器安置在交易所服务器旁边;使用速度极快的电脑;编写超高效率的电脑代码,甚至将软件编码到电脑芯片中等等。而硬件的军备竞赛已经从大洋彼岸蔓延到了国内,在我们的调研中,了解到上海某私募斥资 40 万从美国购置了 2 块超级芯片,而该芯片的供应商同时也供货给对冲基金巨头桥水联合基金(Bridgewater Associates) 。高频交易在国内的发展仍显蹒跚 作为量化投资策略的分支,高频交易在美国占总交易量的 60%,由于近年来采用这一方式
8、的交易者越来越多,华尔街高频交易获利已慢慢变的困难。在美国已经普及的高频交易在国内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国内利率、外汇和期权这些基本交易品种的缺位,缩小了高频交易的市场,将其范围局限在股票和期货市场。而在已实施 T+0 交易的期货市场,撤单限制、报价系统等因素制约了高频交易的发展。 为了维护交易所服务器的稳定运行,减少高频交易大量指令对服务器的冲击,监管部门对撤单数量进行了规定,对于一种标的物,每日最大撤单量不得超过 500 次。同时为了保障策略的有效实施,交易所规定各期货公司须对客户进行严格监督,当撤单量达到 400 笔以上时进行提醒,必要时进行交易单审查并暂停交易。由于高频交易采用的是稳健
9、的双向套利策略,以多张限价指令进行交易。基于限价指令在价格上优于市价指令,导致很多挂单偏离市场走势无法交易,此时便需要采取撤单,而每日撤单量的限制使高频交易的许多策略无法实施。 不同于美国市场的分笔数据,我国交易所的报价系统每 500 毫秒将交易信息打包发送给每个客户。美国高频交易机构支付巨额成本也仅仅是为了降低几毫秒的数据接收时间,而我国交易所 500 毫秒的延时,对于高频交易来说是已是质的差别。这种差异也从根本上区别了我国和欧美市场对于高频交易的定义。以秒为时间维度持仓而非毫秒,限制了高频交易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 我国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高频交易,但是已有不少实践者试着去提高交易频率。我们调研的私募中,有不少专注于日内或者分钟交易,比如善翔、嘉诚等等。上海证券交易所和复旦大学联合课题组在 2012 年从交易量的角度观察股指期货推出前后沪深 300 指数和沪深 300 股指期货的交易频率分布曲线。实证分析表明,2010 年、2011 年、2012 年的 5 分钟周期的交易相比其他频率的交易更为显著,而这一现象在 2008 年、2009 年是没有的。虽说已经起步,但是我国真正意义上高频交易的发展仍需克服诸如 T+1 交易制度、做市商制度缺位、交易成本高企、批量挂单撤单不合法等成本、制度和法规的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