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TCEC 20170207 区域能源互联网技术导则.docx

上传人:oceanpvg 文档编号:8817197 上传时间:2019-07-1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640.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TCEC 20170207 区域能源互联网技术导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TCEC 20170207 区域能源互联网技术导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TCEC 20170207 区域能源互联网技术导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TCEC 20170207 区域能源互联网技术导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TCEC 20170207 区域能源互联网技术导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ICS CCS 备案号:T/CEC 20170207区域能源互联网技术导则(征求意见稿)Technology Guidelines for Regional Internet of Energy(Consultation Draft)2018-发布 2018-实施中 国 电 力 企 业 联 合 会 发 布T/CECICS 27.160F 20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T/CEC 20170207I目 次前 言 I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23.1 能源互联网 Internet of Energy, IOE.23.2 区域能源互联网 Regional Interne

2、t of Energy, RIOE .23.3 可再生能源 Renewable Energy Resources, RERs 23.4 分布式能源 Distributed Energy Resources, DERs23.5 用能负荷密度 Energy Use Density, EUD 23.6 可再生能源接纳能力 Renewable Energy Capacity, REC 23.7 供能可靠性 Reliability of Energy Supply, RES23.8 供能质量 Energy Supply Quality ESQ.23.9 能源利用效率 Energy Utilization

3、 Efficiency 23.10 下列符号、代号和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24 基本原则 .34.1 能源合理化利用 .34.2 能源网络交互共享 .34.3 协同优化运行 .34.4 多主体互利共赢 .34.5 强化监管引导 .35 区域能源互联网构成 .35.1 能源互联网能源形式划分 .35.2 基本形态 .45.3 设备构成 .45.4 整体架构 .56 一般技术要求 .66.1 供能区域划分 .66.2 可再生能源接纳能力 .66.3 供能可靠性 .76.4 供能质量 .76.5 能量与功率平衡 .76.6 能源利用效率 .86.7 可持续发展 .87 能源互联网设备装置 .87.1

4、能源生产设备 .87.2 能源转换设备 .87.3 能源传输设备 .97.4 能源存储设备 .98 能源互联网自动化及信息化配置 108.1 设备状态自动采集与实时诊断 10T/CEC 8.2 智能控制 108.3 信息交互 108.4 安全监控 119 区域能源互联网分布式能源及用户接入 119.1 分布式能源接入 119.2 用户接入 11T/CEC 20170207III前 言本导则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进行起草。本导则中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但本导则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本导则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提出并归口。本导则起草单位:国网经济技术研究院有限公

5、司、天津大学、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天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江苏现代低碳技术研究院、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天津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江西仪能新能源微电网协同创新有限公司、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国网(苏州)城市能源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国网江西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中民新能物联股份有限公司。本导则起草人:李敬如、王成山、李鹏(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原凯、王世举、宋毅、贾宏杰、徐晶、

6、杨卫红、袁志勇、穆云飞、孙充勃、刘洪、万灿、何桂雄、黄碧斌、雷金勇、刘伟、毛华、林承桢、胡振杰、李学斌、孙强、熊宁、王丹、徐拥军、黄玉雄、张庆庆、李虎成、肖振锋、刘剑、洪邵云、吕利、李更丰、别朝红、刘铠诚、赵明欣、张雪菲、李娟、刘珊、蔡超、瞿艳坤。本导则为首次发布。本导则在执行过程中的意见或建议反馈至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化管理中心(北京市白广路二条一号,100761)。T/CEC 201702071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区域能源互联网的基本概念、范围和形态,明确了专业术语,给出了网络、设备装置、自动化及信息化配置、接入等方面的技术性要求,适用于电、燃气、热、冷等能源形式相融合的区域能源互联网规

7、划、设计、建设、改造、运行控制、运营维护等环节。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T/CEC 101.12016 能源互联网 第一部分:总则IEC 61850 电力企业自动化通信网络和系统(Communication networks and systems for power utility automation)IEC 62357-1 电力系统管理及信息交换 第 1 部分:参考构架(Power system management and associa

8、ted information exchange -Part 1: Reference architecture)IEC 62559-2 用例方法 第 2 部分:用例、参与者列表和需求列表的定义( Use case methodology Part 2: Definition of templates for use cases, actors list and requirements list)IEC 62939-1 智能电网用户接口 第 1 部分:总体介绍和各国需求( Smart grid user interface-Part 1: Interface overview and cou

9、ntry perspectives)IEC SG3 IEC 智能电网标准化路线图GB/Z 28805 能源系统需求开发的智能电网方法GB/T 35732-2017 配电自动化智能终端技术规范GB/T 3589-2017 微电网接入电力系统技术规定GB/T 2589-2008 综合能耗计算通则GBT12325-2008 电压偏差GBT30317-2013 电压暂降与短时中断GBT15543-008 三相电压不平衡GBT15945-2008 频率偏差GBT18883-2002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13271-2014 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50736-2012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

10、范GB50189-2015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981-2014 建筑机电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21454-2008 多联式空调(热泵) 机组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GB 51131-2016 燃气冷热电联供工程技术规范GB/T 18836-2002 风管送风式空调(热泵)机组GB19577-2004 冷水机组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GB9541-2013 热泵热水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T 18362-2008 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冷(温)水机组GB195772015 冷水机组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50366-2009 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T19409-2013 水(地)

11、源热泵机组GB19762-2007 清水离心泵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GB50411-2014 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CJJ34-2010 城镇供热管网设计规范T/CEC 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能源互联网 Internet of Energy, IOE以电能为核心、集成热、冷、燃气等能源,综合利用互联网等技术,深度融合能源系统与信息通信系统,协调多能源的生产、传输、分配、存储、转换、消费及交易,具有高效、清洁、低碳、安全特征的开放式能源互联网络。3.2 区域能源互联网 Regional Internet of Energy, RIOE城乡一定范围内,面向微能源网

12、及其他用户端,以电、气,热、冷等多种能源耦合互联形成的区域综合供能网络,是能源互联网形式之一,起到“承上启下”功能。3.3 可再生能源 Renewable Energy Resources, RERs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3.4 分布式能源 Distributed Energy Resources, DERs分布在用户端的能源综合利用系统。一次能源包括气体燃料或可再生能源,充分利用可再生清洁能源;二次能源以用户端的热电冷为主,实现以直接满足用户多种需求的能源梯级利用。3.5 用能负荷密度 Energy Use Density, EUD用能负荷与供能面积的比值,反

13、映了某一区域用能水平。其中,用能负荷一般采用某区域一年当中的最高负荷,供能区域的面积为与用能负荷相对应的有效面积,统计中应核减高山、戈壁、海域、湖泊、原始森林等无用能负荷的区域。3.6 可再生能源接纳能力 Renewable Energy Capacity, REC在保证现有能源网络安全、稳定和经济运行前提下,区域能源互联网对于可再生能源的最大接纳能力。3.7 供能可靠性 Reliability of Energy Supply, RES供能系统满足不同用户对电、冷、热、气连续用能要求的能力。3.8 供能质量 Energy Supply Quality ESQ 提供合格、可靠的电、气、热、冷等

14、能源的能力和程度。电能质量包括电压、频率、波形等;气能质量包括气压、流量等;热(冷)能质量包括温度、流量等。3.9 能源利用效率 Energy Utilization Efficiency指用户端通过能源互联网获取的能量与能源互联网输入能量的比率,是反映能源互联网能量损耗程度的指标。3.10 下列符号、代号和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CCHP combined cooling, heating and power 冷热电三联供T/CEC 201702073CIM common information model 公共信息模型CHP combined heat and power 热电联产CPS cyb

15、er physical system 信息物理系统DERs distributed energy resources 分布式能源IEC international Electrotechnical Commission 国际电工委员会IOE internet of Energy 能源互联网M-IOE micro-Internet of Energy 微能源网ESQ energy Supply Quality 供能质量EUE energy utilization efficiency 能源利用效率REC renewable Energy Capacity 可再生能源接纳能力EUD Energy

16、Use Density 用能负荷密度RERs Renewable Energy Resources 可再生能源RIOE Regional Internet of Energy 区域能源互联网ECUE Energy Utilization Efficiency 能源利用效率4 基本原则4.1 能源合理化利用区域能源互联网的规划、建设与运行应推动能源生产消费的清洁化、高效化,推动能源资源的空间优化配置和分布式绿色能源的智能化开发利用。4.2 能源网络交互共享区域能源互联网应形成多能融合互补、信息开放共享的综合能源网络系统,推动多种能源传输、配送、储存、备用、通信各环节互联互通,实现区域能源综合供应

17、与共享平衡。4.3 协同优化运行区域能源互联网应在安全可靠约束下,以经济、环保、能效等为目标,采取运行优化和协调控制等手段,通过多种能源网络的协调互补维持系统能量平衡和稳定的能源供应。4.4 多主体互利共赢应当倡导区域能源互联网参与方的平等与协作,共同分享能源互联网的效益。鼓励区域能源互联网参与主体探索公平、开放、科学、共赢的商业模式,积极发挥市场引导作用促进能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4.5 强化监管引导应当建立政策引导和监管机制,保障和引导能源互联网的整体稳定和健康发展,注重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区域能源互联网相关政策机制应当充分考虑当地资源、气候等自然条件和市场、体制等社会经济条件,在保障能

18、源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参与主体的多元化,积极利用政策引导作用促进投资开发。5 区域能源互联网构成T/CEC 5.1 能源互联网能源形式划分按能源性质分:可再生能源、不可再生能源;按能源品位分:高品位能源、低品位能源;能源的基本形态分:固体燃料、液体燃料、气体燃料、水能、电能、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核能、海洋能和地热能;按需求划分:热负荷需求、电负荷需求、冷负荷需求、气负荷需求,以及综合需求;根据能否造成污染分:清洁能源、非清洁型能源。5.2 基本形态从物理组成上看,区域能源互联网是与上级能源供应系统相连的,多种能源网络耦合的能源系统,包含分布式能源、储能系统、多元负荷,涉及能源的生产、传输、转换

19、、存储与使用等环节的核心装备,是区域能源互联网的物质基础。从信息组成上看,区域能源互联网的信息层需要建设各种能源形式及所在地域的通信信息系统,是区域能源互联网的智慧支撑。从服务层上看,区域能源互联网需要以提供综合能源服务为导向,建设统一的能源管理平台,是区域能源互联网的服务管理中枢。5.3 设备构成5.3.1 供能设备5.3.1.1 常规分布式发电设备常规的分布式发电设备包括 CCHP 及柴油发电机等。5.3.1.2 可再生能源供能设备常见可再生能源供能设备包括光热设备、光伏设备、地热设备及风力发电设备等,可对电、冷、热等多种能源进行供给。对可再生能源供能设备的选择主要取决于所在地的资源条件和

20、能源需求。5.3.2 传输设备5.2.1.1 电能传输设备主要包括输电线路、(固态)变压器、开关设备、补偿设备、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电力电子设备等。5.2.1.2 气能传输设备主要包括输气管道、压缩机、调压器、阀门、分离除尘设备、流量测量设备等。5.2.1.3 冷/热传输设备主要包括供冷/热管道、循环水泵、补水泵、阀门、压力表、温度计等。5.3.3 储能设备5.3.3.1 储电设备储电设备通常包含压缩空气储能、铅酸电池、氧化还原液流电池、钠硫电池、锂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储能等。5.3.3.2 储气设备(改)储气设备主要包括调峰储气、应急储气、门站与储配站储气等。5.3.3.3 储冷/热设备

21、蓄冷设备包含水蓄冷、冰蓄冷等设备。蓄热设备包括太阳能蓄热、电力水蓄热、蒸汽蓄热、相变T/CEC 201702075材料蓄热等设备。5.3.4 能量转换设备5.3.4.1 电转热(冷)设备电转冷设备包括常规电制冷冷水机组、空调、电风扇等。电转热设备包括电锅炉,电暖器等。电转冷热设备包括土壤源热泵、空气源热泵等。5.3.4.2 气转热(冷)设备气转热设备包括燃气锅炉、燃气热泵等。气转冷设备包括吸收式冷水机组等。5.3.4.3 电转气设备电转气设备包括电转甲烷设备、电转氢气设备等。5.3.4.4 交直流电转换设备交直流电转换设备通常包含整流单元、逆变单元、斩波单元、调压器和变频器等。5.4 整体架构

22、区域能源互联网应当包括物理层、信息层和服务层。5.4.1 物理层包括多种能源的互联互通、集中与分散并存的高效开发、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能量可在电能、化学能、热能等多种形式间相互转化。5.4.2 信息层包含电力系统的运行控制、经营管理、运维服务、市场交易信息;风机、光伏板及光照、风力等状态监测、预测控制及环境信息;各类主动负荷,包括用户用电、发电、购电、辅助服务等复合特性的用户信息;电动汽车和储能充放电运行及运营信息;新能源配额交易信息等。5.4.3 服务层包括电能交易服务、新能源配额交易、分布式电源与电动汽车充放电、需求响应等互动业务。T/CEC 图 5-1 区域能源互联网架构6 一般技术要求

23、6.1 供能区域划分6.1.1 基本要求供能区域划分应主要依据空间范围或区域功能确定,也可参考区域定位、用能水平、经济发展程度等因素。6.1.2 划分原则6.1.2.1 按空间范围划分:在区域能源互联网的整体范围内,可分为城市、城镇、地区、社区、楼宇等级别的区域能源互联网。6.1.2.2 按园区功能划分:工业园区、商业园区、产城融合园区等区域能源互联网。6.2 可再生能源接纳能力T/CEC 2017020776.2.1 采用灵活的网络结构,具备运行方式调整、负荷转移、故障隔离及恢复等功能,提高能源网络接纳可再生能源的能力。6.2.2 充分考虑源荷随机性、波动性的特点,配置适当容量的灵活性资源,

24、如储能系统、可控负荷等。6.2.3 通过先进信息通信技术,实现能源网络的优化运行和协调控制,满足可再生能源的接入要求。6.2.4 提供丰富的商业服务产品和运营模式,满足多种能源参与主体的能源交易需求。6.3 供能可靠性6.3.1 应满足用户对电、气、热/冷等能源的连续用能要求,同时考虑系统元件的计划停运及合理的非计划停运。可通过合理增加储能系统、优化运行方式、加强系统薄弱环节等措施提高系统供能可靠性。6.3.2 能源互联网能源供应安全性控制措施根据相关规划、地理、环境、施工和运行等因素,择优选取技术经济合理、安全可靠的区域能源互联网建设方案。6.3.3 应满足供能安全准则的要求,当系统中某一元

25、件发生故障后,应在故障修复后恢复供能,缺供能范围仅限于该元件故障所影响的负荷。6.3.4 供电系统、供气系统、供热/冷等系统对于供能可靠性的要求不同,系统应满足各供能系统的可靠性要求。6.3.5 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用户对供能可靠性有不同要求,系统应满足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用户的供能可靠性要求。6.4 供能质量6.4.1 根据用户供能质量需求情况进行负荷分级,制定不同的质量标准。6.4.2 通过供电质量在线监测及供电质量治理设备,满足用户对供电质量的要求。谐波、电压偏差、三相电压不平衡、电压波动和闪变等方面应满足 GB/T 14549、GB/T 24337、GB/T 12325、GB/T 1554

26、3、GB/T 12326 的相关规定。6.4.3 通过合理的供气管网规划及气压调节设备,满足用户对供气质量的要求。气量计算预测、供气压力、气量平衡、燃气管道流量计算和燃气管网选择等内容,应满足 GB 50028 的相关规定。6.4.4 通过合理的供热/冷管网规划及平衡调节设备,满足用户对供热/冷质量的要求。热/冷负荷计算预测、供需平衡、运行方式和供热/冷管网选择等内容,应满足 CJJ 34 的相关规定。6.5 能量与功率平衡6.5.1 能量与功率平衡是满足区域能源互联网稳定运行和可靠供能的基础,应结合地区资源条件、能源需求、能源价格及政策等因素,在满足可靠性和经济性的前提下,确定能量与功率平衡

27、策略。6.5.2 能量与功率平衡宜优先考虑风、光等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利用,通过配置适当备用容量、加强需求侧管理等措施,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6.5.3 应在综合多种能源供需平衡的前提下,分能源类别、分年度进行,应通过规划合理的用能方式,提高能源转换和利用效率。T/CEC 6.5.4 功率平衡应在负荷预测的基础上,确定能量产生、输送设备需要的容量,并根据负荷需求预留一定容量裕度。6.6 能源利用效率6.6.1 采用合理的能源网络结构和能量管理措施,实现多种能源的集成优化、梯级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6.6.2 通过降低能源输配环节和转化环节的能量损失,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系统能源成本。6.6.3

28、 应根据现行国家标准 GB/T 18603、GB/T 17167 和 GB/T 19022 的要求配置能量计量器具,建立并完善能量计量管理制度。6.6.4 建立健全能源利用效率统计分析、考核及准入机制,建立能源利用效率指标计算和考核结果的文件档案,并对其进行受控管理。6.7 可持续发展6.7.1 依据国家及地区节能政策,积极依靠技术进步,采用先进高效的设备和工艺,实现能源高效利用及节能减排目标。6.7.2 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依据环保政策,结合区域环境特点,实施节地、节水、节材和绿色环保等措施。6.7.3 对噪声、电磁环境、废水废气、碳排放等因素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并进行社会影响分析,以满足国

29、家及地区环保要求。6.7.4 区域能源互联网的经济效益主要从提高供能可靠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碳排放及促进节能等方面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7 能源互联网设备装置7.1 能源生产设备7.1.1 能源生产设备应根据区域内能源需求、能源条件以及节能减排和环保政策的相关规定等,通过综合论证确定。7.1.2 能源生产设备的选择应优先考虑清洁能源生产设备,鼓励可再生的清洁能源生产设备。7.1.3 具有多种清洁能源时,可考虑采用复合式能源生产设备。7.1.4 光照时间长,光照强度大,有足够的符合条件的屋顶或地面场地,用户用电需求旺盛,且有节能减排要求的区域内,可优先使用光伏发电的形式,推荐使用带有光伏逆变

30、器的设备。7.1.5 有足够空旷的地形,有良好风源,用户用电需求旺盛,有足够的安装条件包括可接入等条件,且节能减排要求高的区域内,可优先使用风力发电机发电。7.1.6 其它可接入能源互联网的发电设备。7.2 能源转换设备7.2.1 应综合当地资源禀赋、负荷特征、用能品质需求和环保要求等因素,经过技术经济分析选用适宜的能源转换设备,且选用的能源转换设备的能效应满足该设备相关规范标准要求。T/CEC 2017020797.2.2 鼓励采用热泵技术实现电转热(冷)环节,对浅层地热能、空气能、低温废热等可再生能源进行高效利用。7.2.3 电力来源于可再生能源,且电力供应大于用户需求时,电锅炉选型可选用

31、带有蓄热装置的电锅炉。7.2.4 推荐采用燃气热泵技术实现气转热(冷)环节,可采用燃气锅炉或直燃机等设备实现气转热(冷)环节。7.2.5 可作为驱动热源的废热、工业余热利用,鼓励采用吸收式冷(温)水机组等设备实现转换。7.3 能源传输设备7.3.1 冷、热管网配置原则(几节的结构逻辑关系)7.3.1.1 以微能源网及其他能源生产者、消费者的互联互通为基础,在能源互联网的支持和补充下,满足用户的用热(冷)需求,并具备可靠性和安全性。7.3.1.2 冷、热管网配置应与区域能源规划相匹配,并预留具备接入能源互联网的接口。7.3.1.3 冷、热管网规模较大时,宜从结构层次分级,一级管网宜采用多热(冷)

32、源互联的环状管网,二级管网可采用环状管网或枝状管网。7.3.2 冷、热管网敷设原则7.3.2.1 在管道的布置中,遵循的总体原则是技术可靠、成本合理、施工简便,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根据负荷分布、能源站位置、发展规划、其他管线、地上地下构筑物的位置、水文地理等条件,综合考虑。7.3.2.2 区域管线较为复杂时,宜采用综合管廊。7.3.2.3 供热(冷)管道敷设中,应根据现有国家抗震设防等级要求,考虑防震或其他防护措施。7.3.3 冷、热输配设备配置原则7.3.3.1 冷、热输配设备参数和性能满足该设备相关标准规范要求。7.3.3.2 可靠性:保证冷热传输、供给的可靠性。7.3.3.3 经济节能:

33、在满足用热(冷)需求的前提下,体现节能环保特性。7.3.3.4 适应性:适应区域能源互联网及区域能源互联网的多工况运行模式。(改)7.3.4 电力网架7.3.4.1 电力网架要综合考虑配用电网灵活网架管理、能源配置高效经济,支撑分布式能源、储能设备、智能负荷的即插即用;7.3.4.2 电力网架设计应远近结合、满足负荷需求,并综合考虑安全性、短路电流水平、电能质量、无功补偿、中性点接地方式、继电保护、设备选型、线路截面选择等;7.3.4.3 电力网架结构应具备网络重构能力,便于实现故障自动隔离。7.4 能源存储设备7.4.1 热(冷)存储设备的选择应对运行模式、蓄能容量、系统热(冷)效率、使用寿

34、命、安全性以及环保性能等进行综合考虑。7.4.2 热(冷)存储设备设计容量应满足区域能源网热(冷)负荷调节的需求。7.4.3 热(冷)存储设备应具备应急调节能力,提升区域能源网保障性。7.4.4 热(冷)存储设备的运行方式应有应急预案和优先响应级。T/CEC 7.4.5 热(冷)存储设备的位置应靠近负荷密度较大和优先级较高的区域。7.4.6 电能存储设备的选择应对储能规模、充放电效率、功率密度、能量密度、循环效率、使用寿命、运行安全性、环境适应性、环境友好性以及经济成本指标等进行综合考虑。7.4.7 电能存储设备应具备电力调峰、调频、调压、改善电能质量和提升电源性能效用等功能。7.4.8 区域

35、峰谷分时电价相差较大时,可使用双向储能变流器储能,电价低谷和用电低谷时存储电能,在高峰时可使用双向储能变流器将能量释放,提供给交流用户使用,如果用户为直流用户,可使用双向变流器直接完成电能的存储与释放,减少转化环节,提高效率,降低使用成本。混合使用,实现对不同储能方式配比优化设计和功率协调控制、新型的电池成组、储能系统的可用容量与功率的动态评估、多优化目标下储能系统的充放电等目标。8 能源互联网自动化及信息化配置8.1 设备状态自动采集与实时诊断8.1.1 设备状态自动采集与实时诊断配置功能能源互联网系统内各设备应配置传感器和其他数据采集装置,能实时、准确、稳定地采集到充分和必要的数据并实时通

36、信,应具有对系统运行状态识别分析、运行诊断和故障预判功能。8.1.2 设备状态自动采集与实时诊断配置原则8.1.2.1 可靠性:系统运行稳定,具有高可靠性。8.1.2.2 可扩展性:应能够支撑信息系统、多种数据资源的快速接入,并支撑多种应用系统的快速开发。8.1.2.3 便捷性:易安装、易维护、低损耗,操作便捷。8.1.2.4 安全性:由多台服务器共同支撑,同时用于复合的业务流程中,若存在单点故障,需要对单点故障进行管理,实现故障切换。应具备适配器、服务、系统等多层次备份和恢复能力。8.1.2.5 经济性:在保证性能和稳定性的要求下,所需硬件、软件配置应考虑经济性。8.2 智能控制8.2.1

37、智能控制系统装置功能智能控制系统应具有对设备状态采集数据的接收,并具有数据以及网络拓扑的识别功能,具有数据处理、分析功能,具有实时通信上传功能以及智能控制装置之间的通信协调功能,接入设备的自动识别注册和管理功能,以及安全保护控制功能。8.2.2 智能控制原则8.2.2.1 安全性:应确保能源互联网系统信息安全和运行安全。8.2.2.2 集成优化:应确保能源供给侧和需求侧的供需平衡,实现安全、节能、高能效运行。8.3 信息交互8.3.1 标准化数据及接口模型目的T/CEC 2017020711智能控制系统信息交互模型应遵循标准化原则,以IEC 61970/61968 CIM标准为核心,统一采用标

38、准化的信息交互方式,集成不同类型设备及应用,实现不同类型信息模型之间的信息交互、数据融合。应采用开放性的通信模式和数据接口,支持设备的“即插即用”。8.3.2 标准化数据及接口模型设置原则可靠性:各类接口应对外部系统的接入提供安全可靠支持;完备性:能源互联网中的各种设备的输入输出物理参数应全面而完整;一致性:能源互联网中的各种设备的输入输出物理参数在某一采集时刻应具备一致性;可替代性:基于相同的标准化数据与接口模型的设备,可相互替代。8.4 安全监控8.4.1 安全监控系统功能能源互联网系统内应配置安全监控装置要实现的功能,应包括:身份认证、数据加密、数字签名防抵赖与篡改、安全鉴定和完整性验证

39、,对终端控制功能设备增加安全模块。8.4.2 安全监控系统配置原则全面防护、突出重点的原则:需要全面防护、突出重点、分类分区,对重要系统进行重点安全防护;简单性和可靠性原则:应采取简单实用的安全措施。应不影响或少影响控制系统的实时性、运行连续性及效率;整体规划、分级管理的原则:安全防护须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分级管理,联合防护。9 区域能源互联网分布式能源及用户接入9.1 分布式能源接入9.1.1 区域能源互联网在满足安全和经济条件下,应允许并鼓励各种类型分布式能源接入。9.1.2 分布式能源接入区域能源互联网前,应从安全性、经济性、协调性、环保性等方面进行接纳能力评估,综合优化分布式能源接入位

40、置、容量、类型等,以实现多能互补耦合,提高整体能源利用效率。9.1.3 分布式能源接入区域能源互联网应满足各类能源网接入规定,统筹协调电、气、冷、热等能源形式,实现灵活有序接入和多时间尺度能源平衡。9.1.4 区域能源互联网发生设备装置、自动化系统、通信系统等故障时,接入能源互联网的分布式能源可自动脱网,实现故障隔离。9.1.5 对含有重要负荷的区域,分布式能源接入可考虑配置紧急备用系统,储电、储热、储冷等多元储能系统,以提高分布式能源的可靠性和安全性。9.2 用户接入9.2.1 区域能源互联网用户接入应满足整体区域能源互联网设计的框架和理念,原则上应满足各类用户用能需求。9.2.2 区域能源互联网用户可分为用能型用户和互动型用户,用户实际用能可含电、气、冷、热等,用能型用户按能源类别可分为单一能源用户和综合能源用户。T/CEC 9.2.3 单一能源用户应满足相应能源用户接入标准,综合能源用户除了应考虑相关用能接入标准,也应从区域能源互联网安全性和经济性角度予以考虑。9.2.4 互动型用户接入能源互联网应考虑互动方式及其对区域能源互联网的影响。9.2.5 对供能可靠性和质量要求较高的重要能源用户,可部署多能互补的分布式能源或储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解决方案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