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疟 疾 (malaria),感染科:宋慧 2011年11月,概 述, 疟疾是由按蚊叮咬传播疟原虫引起的寄生虫病。主要流行于非洲、东南亚及美洲的中部和南部。全世界每年约有300万人死于本病。居寄生虫病之最。 临床表现以间歇性寒战、高热、继之大汗后缓解为特征。,病 原 学,人疟原虫虫种 间日疟 三日疟 恶性疟 卵型疟 以间日疟原虫在我国最为常见四种疟原虫生活史相似,包括在人体内和在蚊体内两个阶段。,人 体 内,按蚊体内,48小时,病 原 学,疟原虫在肝细胞和红细胞内发育时间 虫种 肝细胞内 红细胞内间日疟 8天 48小时三日疟 11天 72小时恶性疟 6天 3648小时卵形疟 9天 48小时,疟原
2、虫环状体或裂殖子,疟原虫星月形配子体,流行病学,(1)传染源 患者和带虫者(包括境外人员) (2)传播途径 按蚊叮刺子孢子进入人体 (自然) 输血感染红内期原虫进入人体 (医源) 垂直传播红内期原虫进入人体 (先天),(3)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疫区居民有一定免疫力,外来人最易感染,且病情重。 (4)流行特征有区域性,依次为:热带亚热带温带有优势虫种,依次为: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卵形疟。有一定季节性,温带夏秋季发病多。 (5)流行态势(见图表),1950年中国疟疾分布图,1995年中国疟疾分布图,发病机制,(1)潜伏期 红外期发育所需时间 红内期虫数达到发热閾值所需时间。间日疟和卵形疟为131
3、5天,长者达6个月以上,三日疟2430天,恶性疟为712天。发热阈值:引起疟疾发作的血中最低原虫数, 与疟原虫种类、子孢子数量、宿主的免疫力及耐受力有关。,(2)典型发作,疟疾发作的时间与间隔和红内期原虫的裂体增殖周期相一致。间日疟、恶性疟隔1天发作一次;三日疟隔2天发作一次。,裂 殖 子 红细胞碎片 代谢产物,W.B.C / M,机 理:,内源性致热源,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发热,原因:A、疟疾初发(发育不同步,体温筛选后同步)B、混合感染(发育不同步,体温筛选无效)C、儿童和无免疫力人群(体温调节失衡)D、治疗不当 (不规范用药),(3)不典型发作:发热无规律,较多见。易误 诊为感冒、肠胃炎
4、、胆囊炎、原因不明发热等。,机理:疟原虫抗原变异和宿主的免疫力降低。,(4)再 燃,定义:疟疾发作停止后,体内仍有少量的红内期疟原虫,在无再感染的情况下,血中疟原虫又大量增殖,引起疟疾再次发作。又称近期复发,初发后2个月。,机理:迟发型子孢子。间日疟和 卵形疟有。,(5)复 发,定义: 疟疾初发后,红内期的原虫被全部消灭,在 无再次感染下,经过一段时间后红外期的原虫再次进入血流,大 量增殖所引起的疟疾发作。又称远期复发,初发6个月后。,原因:(a)直接破坏;恶性疟原虫可侵犯任何年龄的红细胞。(b)脾功能亢进; (c)骨髓中红细胞生成障碍 ;(d)免疫病理损害。恶性疟致贫血最严重。,原因:充血、
5、单核吞噬细胞增生、 反复感染 引起纤维组织增生。,(6)贫 血,(7)脾肿大,(8)凶险型疟疾,A、多发生于无免疫力的人群,多见于 恶性疟, 间日疟也可引起 B、微血管病变(红细胞粘连成团,粘附于微血管内皮细胞,引起局部的病理反应,堵塞脑、肺、肾等重要脏器的微血管),细胞破坏后释放的代谢产物及细胞因子均有重要的病理意义。,带虫免疫: 获得性非消除性免疫, 使感染后疟原虫的数量被抑制在临床发作水平以下。 其发生机制认为是未激发机体产生足够的细胞免疫。有效的体液免疫可明显减少原虫血症,而彻底的清除疟原虫感染主要依靠细胞免疫。,(9)免 疫,临床表现 (1)典型发作(间歇期感乏力,头晕),(10分钟
6、-2小时)寒 战,发热 ( 2-6小时),出汗、退热( 1-2小时),4 8小时,( 40小时) 间 歇,因疟疾引起的儿童脾肿大,因疟疾引起的儿童脾肿大,因疟疾引起的儿童脾肿大,(2)凶险发作脑型疟疾 : 最严重。多见于 恶性疟, 间日疟也可引起。主要表现为急起高热、头痛、呕吐、谵妄,迅速昏迷、抽搐。严重者因脑水肿呼吸衰竭而死亡。超高热型:厥冷型:胃肠型:,(3)特殊类型疟疾婴幼儿疟疾:因体温中枢调节功能不健全,发热不规则,伴呕吐、腹泻,甚至出现感染性休克样表现;脾肿大及贫血明显,死亡率高。输血后疟疾:多发生在输血后710天,临床表现同典型发作,无复发。,(4)并发症,A、黑尿热 急起寒战高热
7、、腰痛、恶心、呕吐、酱油样小便。患者有进行性贫血、黄疸,严重者发生急性肾衰。原因:过敏性体质;RBC缺乏G6PD;疟原虫毒素或奎宁与伯氨喹等药物诱导,发生急性血管内溶血。,B、急性肾炎疟疾反复发作,未得到有效治疗。表现为水肿、少尿,血压升高。尿中蛋白,红细胞;抗虫治疗有效。C、肾病综合征进行性蛋白尿、贫血和水肿。型变态反应,抗虫治疗无效。,疟原性肾病综合征患儿,并发症,实验室检查 血象:白细胞正常或稍减少,Hb下降 脑型疟白细胞可增高,中性粒细胞可高达80%。 疟原虫检查:血厚涂片、血薄涂片 (寒战发作时采血)、骨髓穿刺涂片、脾穿刺涂片。 血清学检查:抗疟抗体一般在感染后23周便可出现,48周
8、达高峰。 脑脊液:脑型疟疾脑脊液压力、细胞数、蛋白可增高。,诊断与鉴别诊断,(1)了解疟疾流行区分布及流行特征;(2)询问感染史;(3)掌握典型发作临床表现,将任何发热性疾病同疟疾联系起来;(4)寒战发热时采血,在染色血片中找疟原虫;(5)诊断性治疗。鉴别诊断:与发热性疾病鉴别,如伤寒、败血症、钩体病、胆道感染等,治疗,(1)控制症状:氯喹,杀红细胞内裂殖体(2)防止复发:伯氨喹,杀肝内休眠体(3)阻止传播:伯氨喹,杀配殖体(4)对付耐药:青蒿素衍生物、磷酸咯萘啶、甲氟喹对耐氯喹虫株有效。(5)联合用药:氯喹伯氨喹(6)重症疟疾:静脉途径给药,治疗,对氯喹敏感的疟疾发作治疗氯喹:对红内期裂殖体
9、有迅速杀灭作用,属于控制发作的药物。为首选药物。伯氨喹:能杀灭配子体和肝细胞内的裂殖体及迟发型子孢子,有病因预防、控制复发、消除传播的作用。,治疗,具体用法 一种控制症状的药 (氯喹) + 一种控制复发的药 (伯氨喹啉),治疗,耐药疟疾治疗 甲氟喹,磷酸咯萘啶能杀灭红细胞内疟原虫。青蒿素衍生物:如蒿甲醚 、青蒿琥酯,对红细胞内裂殖体有强大的杀灭作用。,治疗,凶险型疟疾的抗疟治疗氯喹:用于敏感株感染。二盐酸奎宁:用于耐氯喹株感染。蒿甲醚,磷酸咯萘啶原则上选择对恶性疟敏感的药,尽快静脉或肌肉注射给予,治疗,对症治疗 控制脑水肿:定期20%甘露醇脱水 控制抽搐:可用安定、水合氯醛等 改善脑微循环:低
10、分子右旋糖酐,预 防,控制传染源:彻底治愈病人和带虫者。、治愈现症病人:氯喹+伯氨喹啉。、消灭带虫者:乙胺嘧啶+伯氨喹啉。 切断传播途径:防蚊灭蚊, 无蚊即无疟疾。 保护易感人群疫苗:正在南美洲试用,尚未广泛推广。预防服药:甲氟喹或乙胺嘧啶,每周一片。 根据在疫区停留时间控制总剂量。,主要护理诊断,体温过高:与疟原虫感染有关。疼痛:头痛,全身痛,与高热有关。潜在并发症:黑尿热、惊厥、脑疝。,护理措施,体温过高 1、隔离:虫媒隔离。 2、病情观察:生命体征,热型。 3、休息:发作时卧床休息。 4、饮食: 5、降温措施:发冷期注意保暖,发热期可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出汗后用温水檫浴,更换衣服,避免
11、吹风受凉。 6、用药护理:遵医嘱给予抗疟药物,并注意观察药物的副作用(胃肠道反应及循环系统反应)。贫血者遵医嘱输血。,潜在并发症:黑尿热1、病情观察:及时发现黑尿热的表现。生命体征,记录24小时出入水量2、对症护理:停用可能诱发的药物;严格卧床;给予吸氧;遵医嘱应用氢化可的松、5%的碳酸氢钠等药物;交叉配血输血等。,潜在并发症:惊厥、脑疝1、病情观察: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有无颅高压或脑膜刺激征的表现。2、休息:绝对卧床休息,治疗护理要集中进行,尽量减少搬动病人,以减少惊厥的发生。3、安全护理:意识障碍者,头偏向一侧,躁动时加床栏或使用约束带。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静剂。4、用药护理:甘露醇,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