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唐代治亂史十六、唐之建國1) 李淵得天下之原因李淵世為關中大族,祖父子虎是西魏八柱國之一,受賜胡姓大野氏,北周受禪被追封為唐國公,淵父昺是北周柱國大將軍,淵七歲襲唐國公,其姨母為文帝之獨孤后,因此特見寵幸,得任太原留守之要職。淵之代隋,蓋有其積勢也。其時,隋末群雄中,起義者有 128 人之多;但有才幹者只有二十多人。群雄中多為地方豪右,或大賊,有聲譽,能幹統一天下者只淵,李密,楊玄感,羅藝四五人而已。羅藝乃隋之右衛大將,乃貴族,但其亦謂唐公乃歷世貴族,誓隨唐公定天下,認為竇建德等人乃豪右,不以豪族為正統。楊玄感不是首個反叛者,卻是首個影響力之反叛者,因他是大臣楊素之兒子,又是禮部尚書,其不
2、惜以上柱國富冑之家作反,乃十分有說服力,遂引起其他豪強之起義,如引起大將來護兒之反叛。李密乃北魏大司徒之孫,世襲為陶山公,李之叛志立於楊玄怠之作亂,他本跟翟讓,但他無大志,不想取東都,李乃取之,可見貴冑子弟之大志與富豪右不同。唐書列李密為第一列傳,後降唐,又反,被殺,史書評其類似項羽,但又不及項羽。密之失敗,在于滯留東都,而不能入關。但蓋亦因其部下多為盜賊,故不可不留于東都以鎮壓。後宇文化及江都勢力自北返,與李密,王世充對峙,腹背受敵。時李淵自晉陽起兵,他知密之勢力比己 大,乃送書於李密,推其為東方盟主,密遂滯留東都,失防範之心,而此一滯留,乃為其失敗原因。太原起義是否世民發動據新舊唐書均謂太
3、原起義乃世民所發動,功勞全歸太宗,但高祖起兵於大業十二年五月十三日,書云十二日世民向高祖建議起兵,但明日起兵,何以今日才說呢?通鑑謂高祖起兵於王仁恭之前,而王仁恭死於二月初八;可見李淵早於二月八日前已有起義之心。據李樹桐一文中,亦以李淵為起兵者,其謂太原起義時,世民只十八歲,淵已五十二歲,且有數十年政治經驗,由世民十八歲發動似不可信。又據溫大雅大唐創業起居注所云十三年帝謂;唐固吾國,太原即其地焉,今我2來斯,是謂天與而不取,禍將及斯。 蓋太原起義之時,溫大雅今乃是記室,其書寫於玄武門之變以前,故不必迴護太宗,而兩唐書則取材于高祖及太宗實錄,其為小人許敬宗所撰寫,故迴護太宗之可能性什大,所以起居
4、注較兩唐書更可信。此外,唐書各列傳中,亦可見李淵早有起義之心,可能世民亦贊同推行此事,父子同心亦不奇;如唐書劉文靜傅中云文靜察高祖有大志 ,劉文靜與淵是早有預謀的,否則何以能有反叛之言?然唐儉傳云高祖日角龍廷 ,竇抗傳云高祖謂楊玄感為我師 ,此等都証明高祖早有起兵大志,而非全為世民之功也。太原起義之經過隋亡之經過煬帝大業九年,李淵為同化郡守時,什得民心,十二年任太原留守,命建成,世民到各地招納豪強,尤其對隋室不滿之官史及地方勢力,均極力爭取,又把煬帝派來視他的副留守王威,高君雅斬殺。李淵又派劉文靜往突厥報聘,約為外援,因而取得對突厥之合作,答應出兵相助,另外,淵又密認北方倚靠突厥勢力之豪強,如
5、劉武周、梁師都、郭子和等勢力之存在。大業十三年五月,淵建大將軍府;六月,自太原出兵,建成為左領軍大都督,世民為右領軍大都督,元吉則率領中軍留守太原。初時,兵力約三萬,但一路上又招降納叛,又有突厥兵五萬,馬二千匹為助,不久,兵力遂增至二十萬,乃開始進軍長安,同年十一月,佔領長安,遙尊煬帝為太上皇,立代王侑為恭帝,自任為大丞相,進爵唐王,一切大事皆由其決定。時煬帝知勢已去,在江都時,將其僥果什嚴,其僥果全為北方人,思鄉極切,乃作叛,推宇文化及為主,殺煬帝,立代王侗為恭帝,自為丞相,收六官粉黛,奢侈一如煬帝。恭帝元年五月,李淵受代王禪,是為唐高祖,改元武德,都長安。李淵統一群雄經過平涼州 由於盤據金
6、城之薜舉父子當發兵進攻李唐心臟地區之扶風,於是李世民聯絡涼州大族李軌,以孤立薜舉父子,武德二年四月,涼州大族殺李軌,於是涼州勢力之李薜遂消滅。平晉北其次,對付晉北之劉武周,宋金剛勢力,劉、宋之稱雄,本得力於突厥之助,但3有揮軍南下,直捲長安之勢,唐大軍收復并州,劉、宋逃至突厥,突厥斟酌形勢,對己不利,殺劉、宋二人,以討好李唐,於是其在關中形勢力鞏固。平黃河南北武德三年七月,唐鞏固關中以後,命世民進軍據守洛陽之王世充,世民軍隊出關後,關東州縣望風出降,逐屯軍邛山,並開始進攻洛大陽,王世充向竇建德求援,建德出兵十餘萬往救洛陽,世民軍隊握守大軍,建德大軍不能通過,軍隊既飢且疲,世民乃縱兵出擊,建德大
7、敗被浮,王世充見外已滅,乃卒眾投降。平劉黑闥竇建德兵敗後,其殘部推劉黑闥為首領,武德四年底,起兵反抗,次年正月攻陷洛州,並引突厥為援,進攻山東,李唐進駐河北之兵將損失重大,盡復建德舊地,稱漢東王。唐派世民出兵進擊,劉兵敗,逃至突厥,借突厥兵再起,武德六年,被建成太子擊潰,劉被處死,李唐在山東河北勢力才見穏固。平定兩湖武德四年,盤據於江南一帶之杜伏威,被唐封為吳王,抵長江後被扣留,其部下率兵反唐,唐派李勣前往進攻,武德七年春,江南之地盡為唐軍所有,其他個別盤據勢力,又先後被李唐平定。中國復歸一。貞觀之治唐代二百九十年基礎之建國規範不在武德,而在於貞觀二十三年的優良政治,亦中國歷史上之文治武功極鼎
8、盛時代,現分述其政績如下民本思想之重視貞觀期間,一切政治以便利人民為目的,故有仁政,王道之稱;如貞觀三年,曾免關中兩年租,後又退租一年,一切制度主要代皇帝察看民隱,並非監視人民,所以唐太宗寢宮之屏風內,常寫滿各州刺史及都督之名及政績批評,對諸官員優劣,瞭如指掌,是以政治清明。知人善任太宗用人唯才,貞觀名臣中李勣、戴冑、岑文本、禇遂良、尉遲敬德等皆隋末舊部,王珪、魏徵更為建成太子故部,太宗均能捐棄前嫌,加以重任,計貞觀年間,名相共二十二人,人才之眾,為各朝所不及,唐書儒林傳中有六十八人,而開元前佔六十二人,可見其時儒學之盛。4此外,太宗善納諫諍,魏徵犯顏強諫,知無不言;太宗之世,善諫之賢臣甚多,
9、除魏徵外,其他如薛修、虞世南、王珪等皆以善諫出名,貞觀之治能成功,王珪、魏徵是貞觀一代功勞最大者。自立法而自守法太宗命長孫無忌及房玄齡所輯之 ,使唐代有完善之法典存在,故皇帝不能完全左右政治。安史之亂後,唐仍有一百五十多年國運,皆因貞觀之法典,而太宗又能以身守法,建立良好典範之故,高甑生乃秦王府功臣,因誣告李靖謀反,罪發而不復幸免。可見太宗什能自立法而自守法。訂立制度唐代制度乃中史上最為優良者,而其亦建基於貞觀年間;中央方面行三省制,明確規定三省的職權,使發揮制衡作用,又創三省首長聯合議政的辦法,以解決其爭執,提高行政效率。又行均田制,授田予民,而賦其租庸調,民皆有恆產,又輕徭薄賦,而民不為病
10、,國用亦豐,府兵之制不費一粟,而得擅戰之兵,唐武功顥赫實有賴之。政風優良政風比制度更重要,有制無風,一切制度亦會敗壞;相反若政治風氣良好,乃有優良政制之產生,東方國家之君權過大,而政風在尊重大臣,隋代不尊重大臣,故隋代難建立制度。太宗則對大臣十分尊重,如唐會要記唐三品官見親王要降乘,因太宗認為親王可能會成為天子,王珪、魏徵反對之,認為此乃不合禮法。太宗乃順從之。又貞觀政要記太子出殿門,先拜三師之師坐,太子乃得坐。凡只三以上犯罪無須引過,只在廟堂聽審,因太宗認侮辱大臣,即侮辱國家,故立此制。設官分職,政治開放太宗認為隋文帝不懂大體,太宗最能建立法治之基本條件在要職、責、權相配合,乃有制度,若只一
11、人當權,如何有制度呢?貞觀年間,將一切政治公開,太宗規定一切事情要公開說,不可私言,但若有軍事用人等機密事情,則入廷英殿討論,但必帶有諫官及史官,以後才可公諸於世。崇尚文教太宗崇尚文教,任秦王時,開館討論文籍,延聘房玄齡、虞世南等十八人為文學館學士,即位後,于弘文殿聚四部書二十餘萬卷(經、史、子、集) ,增建學社一千二百間,就撰文學士歐陽詢以本官兼學士。又徵名儒為學官,重建州縣學校,即軍營中亦設榑士講經,學生能通一經者,皆5得補官,是時,四方學者皆雲集京師,四夷君長皆遣子弟入學。太宗患經說紛紜,乃命孔 達修五經正義,亦修魏晉以來諸史,開官修正史之風。平抑門第太宗為加強社會的團結融洽,矯正六朝門
12、第風氣,特命高士廉修氏族志,以立德,立功,立言為準,並以功臣代替世襲,以科學舉代替門第,世族之勢力漸消,寒門仕進的機會大增,人才也因之大盛。擊敗外寇,建立天可汗制度(軍事方面之政績)突厥向為隋唐北方一大威脅;武德八、九年間,唐高祖屢次欲遷都樊郡,以避突厥之威脅,但當時因太宗極力反對而罷,可見其於唐之壓力之大。貞觀三年十一月,太宗派李靖率兵十多萬出擊突厥,四年,平東突厥,西突厥逃至中亞細亞,諸部尊太宗為天可汗,其意為各國領袖,此制度維持了一百五十餘年。除突厥外,吐谷渾為禍亦嚴重,通鑑記載,自武德五年至貞觀八年,正式與吐谷渾之戰爭有二十三次之多,貞觀八年,太宗以李勣,候君集全力出擊吐谷渾,並討平之
13、。太宗乃順從之。貞觀盛世的表現及影響據舊唐書所記, 貞觀四年,斷死者二十九人,東至於海,南至於嶺,皆外戶不閉,行族不備齋糧;新唐書貞觀四年,米一斗四五錢,四夷來降附者,一百二十萬 ,其富庶可比漢之上景,周之成康,為歷史上之盛世。四海一家貞觀七年,置酒未央宮,太宗命突厥頡利可汗起舞,又命南蠻酋長詠詩,既而笑曰胡越一家,自古未有也。 C白居易樂府怨女三千放出宮,死囚四百來歸獄。 更是歷史上盛事,其時人心在,戶籍又清楚,此乃其背景也。貞觀四年,諸國推太宗為天可汗,至今中國人仍被稱為唐人,中國文化西傳者,有詩歌、玩物、建築、音樂等,唐武功之顯赫,其影響之大,非社會安定,國力充沛如何能為之。史稱唐太宗貞
14、觀之治媲美成康之治,又謂自古功德兼隆,自漢以來未知有也,此說是否過譽?試就己見加以分析。成康之治發生於西周時代,當時武王因一時未能完全鏟除殷商的勢力,便推行封6建制度,封紂王的兒子武庚於殷都舊地,由他負責繼續治理殷民。同時,又封自己的弟弟叔鮮於管,監度於蔡、叔處於霍,就近監視武庚,稱為三監 。不久,武王去世,子成王年幼登位,由其叔周公旦攝政。這時武庚勾結管叔、蔡叔、掀起了大規模的叛亂。周公親率大軍進行東征。經過三年艱苦的戰爭,才平定了叛亂,殺死武庚、管叔,流放蔡叔,又征服了東方五十多個部落,使西周的統治範圍真正擴及黃河下游與黃河流域。在東征平叛勝利之際,周公首於都鎬京之外,又另建東都雒邑。同時
15、,他輔佐成王,推行了第二次大規模的封建,使成王及其子康王執政期間天下康寧,史稱成康之治 。但是成康之治與太宗貞觀之治比較又確實有點遜色,故因此以貞觀之治來媲美成康之治就並非過譽。因貞觀之治所覆蓋的範圍十分廣泛注重吏治,太宗即位後,命房玄齡裁併冗員,中央官員僅剩六百四十三人,並親自揀選都督、刺史等地方官,親錄他們的政績於屏風上,作為升黜標準。此外更命五品官以上京官,輪流值宿中書省,以便接見詢問政治得失,加上又以李靖等十三人為黜陟大使,巡視全國吏治。故因此令唐代的人才特盛,有助唐之國祚延長。勇於訥諫,太宗鼓勵臣下進諫,如魏徵更曾數十次犯顏直諫,曾氣得太宗要殺此田舍翁 ,最後卻多接納其諫言,太宗此舉
16、既可減少施政錯誤,奠定了唐之開放風氣,令唐之國勢強盛。知人善任,太宗唯才是用,不計前嫌,得到大量真正的人才輔助國政;其中以房玄齡、杜如晦的房謀杜斷和魏徵的直言敢諫最為著名,誠如封德彝說貞觀一朝,人才濟濟 ,有助盛世出現。加上確立了多種制度,如中央、地方、軍事、選才及田賦制度,首先中央制度,唐初三省並無明確分工,權力因時而定,故常出現矛盾,如中書省時常自行發佈政令;門下省又因審查太嚴,扣押很多政令。太宗有見及此,便制訂了三省合議制,設立了政事堂,協調三省,程序是三省長官先在政事堂與皇帝決定政策,再交中書省議定細則;接著由門下省審核,最後交尚書省執行,如果尚書省認為執行上有因難,亦可駁回。此外另將
17、一些級官員,加上參知機密及參議政事等頭銜,更可入政事堂一起議政,這是自漢代已來十分新穎的改革,而且因而確立了三省的職權,避免了像漢代時三省長官因時而有不同的職責,遂較為方便。地方政制,唐代沿隋制,實行州縣二級制,州長官由太守改稱刺史,縣長則仍舊稱縣令。另外貞觀元年,太宗更全國分成十道,作為地方處分區。7軍事制度,唐代沿用府兵制。貞觀年間,全國設六百三十四個折衝府,分屬十四衞,此外,為了配合關中本位政策,又把全國五分二的府兵,駐守長安、洛陽、太原等三都,府兵兵主要鞏衞中央,以固本為主,防守性多於政擊性,因此陳寅恪認為唐初府兵扮演角色不大。選士制度,唐代的士人可由生徒、鄉貢、制舉三途出身。科目有進
18、士、明經、秀才等,其中以進士科最盛。科舉制使選才具客觀標準。有助消除門閥壟斷仕途的情況。此更比起周代時的封建制度及漢代的訾選、任蔭等制度開放,寒微士人亦可以入仕為國家效力,因而是前所未有的一種革新。田賦制度,唐代推行均田制及租庸調制,十八歲男子,授田百畝,其中二十畝是永業田、八十畝是口分田。受田者則每年繳納粟二石,稱調 ,租庸調制度符合了輕徭薄賦精神,使國庫收入穏定。提倡文教,太宗著重文教,任秦王時曾設文學館 ,招攬了如孔穎達、杜如晦等十八學士討論文籍。太宗即位後又置弘文館,更搜求書籍,大興國學,增築學舍,徵名儒為學官。影響所及,高麗、百濟、高昌、吐蕃等國的君長,均派遣子弟來華留學,是漢代曠古
19、至今都沒有的盛況。平抑門第,唐初年門閥氣之盛,明顯反映在婚姻關係上,當時的門閥以太原王氏、隴西李氏、趙郡李氏、范陽盧氏、滎陽鄭氏、清河崔氏及博氏等五姓七族最為著名,五姓中又以崔、盧、李、鄭、四姓為重,高門互通婚姻,非高門者不可混入,可見與五姓通婚為時人所望。故出身於關隴集團的房玄齡、魏徵的兒子都與山東有名望的大族通婚,藉此提高社會地位及聲望,可見唐初門閥風氣仍盛行。太宗對此門閥風氣不滿,命高士廉修氏族志 ,以立功、立言、立德為品評標準,降低山東士族,提高皇族、功臣地位,消融南北朝以來高門壟斷社會及仕途情況。崇儉薄賦,為了增加人口和勞動力,著令僧尼還俗,奬勵婚嫁,並且遺散宮女三千多人,又停止各地
20、貢品,以省開支。加上減輕田租,規定每丁每年納粟二石,比起漢代時所繳的已少了很多。加上若果地方發生天災便會立即開倉賬濟。經略四夷,唐初飽受邊疆民族的威脅,如回紇、突厥等,太宗多次用兵終降服了東突厥、薜延、回紇、吐蕃等地,各族紛紛向唐稱臣入貢。唐更設都護府以管轄邊覊縻外族。太宗的最大功績便是天可汗制度的成立。貞觀四年,西域君長尊稱太宗為天可汗 , 唐會要說此後諸蕃渠帥有死亡者, (唐室)必下詔冊立其後嗣焉。統8制四夷,自此始也。 四夷賓服,唐朝聲遠播,此更非成康之治可比。由貞觀之治的措施看來,可以知道成康之治雖有革新,創立了封建制度,使到西周的國勢強盛,可是若與唐太宗推行的貞觀之治比較,則差了一截
21、,唐代的觀之治不僅是史無前例的,更成為後世模倣的對象,一些制度更成為後世的典範,既是漢代所沒有的,亦開啟了後世的歷史。故此說是十分正確,並非過譽的。武后亂政 武則天出身寒微,原藉太原汶水縣,其父武士 ,經營木材買賣。太原起義時,隨高祖入關。武德年間,曾任工部尚書;貞觀十一年,武氏入宮為太宗才人;十七年承乾太子被廢,改立晉王治為太子。太宗鑑於承乾太子行為不檢,故命武則天侍其左右。李治因得不到父母之教育,終日流連宮中,所接觸者,乃詭計多端的武才人,不久為太子所賞識。貞觀二十三年,太宗駕崩,李治即位,循例放一批才入寺為尼,後得王皇后支持,立為昭儀(二品);永徽六年,在李勣支持下,立為皇后。武后明敏有
22、膽量,涉獵文史,高宗患風眩病,目不能視,百官奏事,皆令武后決之,皆稱旨,由是委以政事,武后得志,威福並作,更使道士行邪事。高宗大怒,密召上官儀草詔廢立,事洩,恐武后怨懟,乃告上官儀所教;武后遂誅儀,並賜太子忠死,於是朝臣喪膽,政歸武后,天下垂拱,益增其奪政之心。高宗崩,武后子賢繼位,是為中宗,旋武后廢中宗,別立睿宗,自臨朝稱帝,於是有徐敬業起兵,但事敗,武后大殺李唐宗室,天授元年,自稱則天皇帝,改國號曰周 ,長安四年,宰相張柬之乘武后寢疾,迎中宗復位,其亂始平。武后能取得政權之原因武后以皇后干政二十四年,太后稱制七年,自為皇帝十五年,以一婦人而能治天下四十六年之久,其所能奪政權如此之久者,其原
23、因如下 武氏十四歲入宮,對宮廷間政治鬥爭,瞭如指掌,且個人天資聰敏,又通曉文物,加以高宗早年患病,不能視事,以至能接管政務,自上官儀上疏請廢武后不成,下獄期死,朝臣知高宗不能控制武后,以後事事奉承,以求苟安。 武后出身寒門,又非關隴集團人物,為鞏固其政權基礎,乃大殺李唐宗室,而流放長孫無忌於黔州,迫其自殺,徐敬業、駱賓王勤王,又被平之,此後,卻反武氏者更無人矣。9 武后之専政而未受強大阻力者,適逢唐代社會處於式微時代,自古以來,儒家思想足以妨礙女子涉足政治,更何況稱帝?、武氏所處之時代,乃屬隋唐胡漢雜處時代,胡風什盛,加上自南北朝以來之玄學與佛學支配之社會,與及一度為太宗所倡之道教,其浪漫風氣
24、亦時勢造英雄而已。武后之順利取得政權而稱帝,更重要者乃取得佛教徒之支持,自高宗顯慶以後,武后實已取得國家領導地位,但遲遲未敢稱帝,亦因未能找到女子稱帝之藉口,於是利用佛教徒偽造大方等大雲經,說南天竺小國無明有女王登位為由,頒行全國,籍此証明武后為皇帝之合法地位。丙、武后之政治措施 破壞三省制武氏専政期間,所用宰相凡七十八人,任期短促,宰相何能展其抱負?唐制用人權原在宰相,武后奪之,用人皆隨己意,故宰相泰半庸才。其后,中宗繼位,韋后及太平公主等用事於側門,斜封墨敕,官至數千人,綱紀大壞。武后破壞三省制,奪宰相用人之權,以致之也。 打擊關隴集團隨唐開國者,多來自關隴地區,故在此兩代國策中,乃推行關
25、中本位政策。武后非出身關隴,在其専政後,對長孫無忌,褚遂良等相繼貶殺,以絕後患。自徐敬業起兵後,疑心更重,於是任用酷吏,大開告密之門,與李唐宗室關隴集團有關者,如裴炎、魏玄同、李德超相繼被誅。 知人善任武后不能久専國政,與其能辨別是非頗有關係,而人才亦多被其錄用,宰相之中如婁師德之清慎,姚崇之純直,狄仁傑之寛厚,皆為一代名臣,唐史論其所用之人,奸正相平,然持大權者多賢人也。 納諫風氣之延續唐代納諫風氣始於貞觀年代,而武后亦能堅決執行,曾設専官聽取意見,有指她淫亂亦不加罰,多少均能接受大臣意見,廿二史劄記中讚武后雖寵幸張氏兄弟,但未有給予權柄,亦能善納諫諍。 發展科舉的成就武后掌政以后,全力發展
26、進士科,使寒門布衣皆有晉身之機;例如天授元年,曾親自策問貢人;長安二年,又增武舉考試,名將郭子儀便是出身於武舉,故此制10之創立貢獻什大。此外,又於州縣考試舉人,使帝能親自觀察,而其提倡的進士科,與士族所趨之明經科抗衡,牛李黨爭乃重因於此。 國際聲望之成就武后専政後,解決了隨唐以來的高麗問題,朱希祖撰日本國名考一文,指日本國名,亦為武后時接待其使臣而代為改名的。其次,在武后政間,曾制訂很多新字,此等新字曾流行到邊的昆明,敦煌等地,近年出土之敦煌殘卷中發現很多武則天所刻之新字,可見在其統治下之帝國,其政治通行到遙遠的邊區地方,間接可看到其時唐代聲譽之高,不在貞觀之下。 經濟方面之成就據唐會要賦田
27、數字之統計,從高宗永徽年間,有五百八十萬戶;至中宗神龍元年為止,就增至八百一十五萬。戶口之增,顯示社會民生之安定,但高武時常外用兵,又因有姻戚之強佔民田,增加稅收,加重農民逃亡之相繼出現,間接看到高宗時之外強內乾。開元之治開元乃唐玄宗第二年號,共二十九年,為貞觀之治後,另一盛世,其即位之初,值唐政治日趨敗壞,玄宗英斷多藝,遂針對其時之政治病象,加以改善。病象有三一曰奢侈貪緃之風二曰冗官三曰經濟紊亂及財政危機玄宗得位後,對以上各點加以改善 知人善任玄宗任賢臣姚崇,宋璟等人為相,政風為之一變。玄宗初以姚崇為相,姚敏於吏事,善於應變,其上疏十事,即行仁政,戒邊功,以身作則,戒宦官當政,戒私相增送,宰相親屬戒出事台省,上待下以禮,容直諫,禁興建寺院,禁外戚當政事。姚為相四年,力矯不良風氣,且恢復相權,宋璟守法持正遇事直諫,此等正臣,力矯武韋亂政以來侈貪緃之風,又壓抑武將開邊,以便人民休養生息,開元致治此乃一大關鍵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