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臺灣西部區域開發專題壹第一週(2/25) 簡介本課程及其研究方法之簡介第二週(3/4) 臺灣平埔族的文化習俗 自然依存共生論的土地倫理 年齡、性別分工 1) 北上說?抑或南下說? 2) 前人種樹,後人乘涼 斧斤入以時 寒然後求其衣,飢然後求其食 其開發並未造成臺灣生態環境的影響 3)狩獵民族與農耕民族之差異性平埔族(燒墾游耕)漢人(農耕稻作) 女系主義 男系宗嗣主義 不積蓄 積蓄且斤斤計較 燒墾游耕 定著細耕 土地公有 土地私有 參考資料:Peter Bellwood1984 A Hypothesis for Austronesian Origins Asian Perspectives X
2、XVI(1),1984-1985. 1991 The Austronesian Dispersal and Origin of Language,Scientific American July.Blust Robert 1984 The Austronesian Homeland: A Linguistic PerspectiveAsian Perspectives XXVI(1),1984-1985. G eorge Candidus the account of inhabitantfrom WM Campbell Formoas under the Dutch 南天書局,2000,頁
3、9-25。Shepherd, John R. 1984 Sinicized Siraya Worship of A-Li-Tsu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of Academia of Sinica, No. 58, pp.1-81.黃叔璥番俗六考 ,收錄於黃叔璥台海使槎錄 (台銀版) 。周鍾瑄諸羅縣志 (台銀版) 。六十七番社采風圖考 (台銀版) 。 2伊能嘉矩臺灣文化志 (中譯本) ,下卷,文獻會。古野清人原著、葉婉奇譯臺灣原住民的祭儀生活 ,台北:原民文化,2000。 宇驥從生產型態與聚落警觀看臺灣史上的平埔族 , 臺灣文獻 ,第二一卷
4、第一期。 李亦園從文獻資料看臺灣平埔族 ,收錄於李亦園臺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 文化 ,台北:聯經,1982。 阮昌銳臺灣土著的社會與文化 ,臺灣省立博物館,1994。 劉益昌 1992 臺灣的考古遺址 ,台北縣立文化中心。 1996 臺灣的史前文化與遺址 ,臺灣省文獻會。 1997 高雄縣史前歷史與遺址 ,高雄縣政府。 簡炯仁當狩獵民族碰上農耕民族 ,收錄於簡炯仁臺灣開發與族群 , 前衛出版社,頁 2-40。 貳 第三週(3/11) 中國大陸的人口問題與十七、八世紀台海兩岸的移民潮 1)宋真宗祥符元年(1022)傳入占婆米2) (1550)葡萄牙人傳入甘薯 3) 莿瓜刺刺刺,東都得來去;來去允有
5、某,勿免唐山怎艱苦 4 )Migration Trend between Taiwan Strait Mainland China Taiwan overpopulation (push 推力)labor less(pull 引力) 參考資料:Ho, Ping-ti1955 The Introduction of American Food Plants into ChinaAmerican Anthropologist.1956 American Food Plants in China, Plant Science Bulletin, Botanical Society of Americ
6、a.1958 Studies on the Population of China, 1368-1953,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陳紹馨臺灣省通志稿 ,卷二人口篇 ,台北:文獻會,1964。 簡炯仁臺灣開發與族群 ,前衛出版社 1996。 第四週(3/18) 荷治下的臺灣1)奠定臺灣為遠東國際貿易的據點 32)發展臺灣農、漁、牧業,奠定臺灣開發的基礎3)確立臺灣法治基礎參考資料:江樹生熱蘭遮城日誌 , (vol.1-3)台南市政府,2000-2003。中村孝治原著荷蘭時代臺灣史研究 概說產業 (上卷) ,稻鄉出版社, 1997。 曹永和臺灣早期歷史研究 ,台北:聯
7、經,1985。 參 第五週(3/25) 荷治當局與平埔族 1)政治制度2)社會變遷3)文化影響 參考資料:江樹生熱蘭遮城日誌 ,第一至三冊 簡炯仁就熱蘭遮城日誌第一、二冊有關的紀錄試論屏東平原的平埔族 , 高市文獻第十六期第二期。 第六週(4/1) 清代治台政策的形成及其影響1)清治台政策形成的歷史背景2)治台政策的內容3)治台政策的影響 消極防患 族群融合有唐山公,無唐山姆;有番子母,無番仔公 社會治安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亂參考資料:張菼清代初期治台政策的檢討 , 臺灣文獻 ,第二一卷第一期。 肆 第七週( 4/8) 漢人渡台管道與臺灣閩客之差異參考資料:簡炯仁屏東平原開發與族群關係之再議
8、, 臺灣風物 ,vol 53,no.1。 第八週(4/15) 清代臺灣拓墾之模式與清代臺灣土地制度之演變 1 )清代以前臺灣之土地制度2)清代土地制度3) 一田一主一田二主一田三主 ,及隱田參考資料:東嘉生1955 清代臺灣之地租關係 , 臺灣經濟史 (二集) ,臺灣研究叢刊4 32種,台銀。1985 臺灣經濟史概說 ,台北:帕米爾書店,1985。陳秋坤清代臺灣土著地權官僚、漢佃與岸裡社人的土地變遷 1700-1895 ,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專刊(74) ,1997。 戴炎輝清代臺灣鄉治 ,台北:聯經出版社。 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臺灣土地一斑 ,台北:南天書局,1998。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局原著,
9、陳金田譯臺灣私法 ,台北:文獻會。 伍 第九週(4/22) 臺灣宗族形成之理論探討 1 )臺灣宗族與邊疆2)臺灣宗族與水利設施3)臺灣宗族與嘗會參考資料:Wittfogel, Karl The stages of Development in Chinese Economic and Social HistoryThe theory of Oriental SocietyThese two articles edited by Bailey Anne and Llobera, Josep R The AsianticMode of Production, Routlege & Kegan Pa
10、ul, London, Boston and Henley. Freedman, Maurice 1958 Lineage Organization in Southern China, London:Athlone.1960 Chinese Lineage and Society:Fukien and Kwantung. New York:Humanities Press.Pasternak, Burton1968a Social Consequence of Equalizing Irrigation Acess. Human Organization 27(4):332-343. 196
11、9a,The Role of the Frontier in Chinese Lineage Development.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28(3):561.1969b,On the Hydraulic Contribution to Chinese Cultural Variation Journal of China Society, 5:53-60。 1972, Kinship and Community in Two Chinese Village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周宗賢臺灣的民間組織 ,
12、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5。彭文宇閩台家族社會 ,蕃薯藤文化叢書,台北:幼獅文化事業,1998。 莊英章田野與書齋之間使學與人類學匯流得臺灣研究 ,台北:允晨,5 2004。 簡炯仁屏東平原客家六堆聚落的形成及其社會變遷 ,收錄於徐正光 編聚落、宗族與族群關係 第四屆國際客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中 研院民族所,2000。 林美容鄉土使與村庄史人類學者看地方 ,台北:台原出版,2000。 第十週(4/29) 清治臺灣社會內地化與土著化 ,兼論臺灣民間信仰 1) 內地化 2) 土著化 唐山過臺灣 移民本土化的省思3) 村廟與聚落4)臺灣民間信仰 參考資料:李國祁 1978 清代臺灣社會的轉型
13、 , 中華學報 ,第五卷第三期,頁 131-159。1985中國現代化區域研究:閩浙台地區,1860-1916 ,台北:中研院 近史所。 陳其南臺灣的傳統中國社會 ,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公司,1987。 董芳苑探討臺灣民間信仰 ,台北:常民文化。 林美容 1988 由祭祀圈到信仰圈:臺灣民間社會的地域構成與發展 ,收錄於 張炎憲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 ,台北:中研院三研所,頁95-125。 1992 人類學與臺灣 ,台北:稻鄉出版社。1993 臺灣人的社會與信仰 ,自立報系。 陸 第十一週(5/6) 族群關係的理論探討(一) 朱一貴事件與六堆臺灣民變社會性格探討 1) 社會均勢論 與社會整合
14、論論臺灣民變2) 朱一貴事件與六堆的崛起 3)覺羅滿保與六堆 4 ) 六堆的社會變遷 十三大庄,六十四小庄 朱一貴事件 水利系統與嘗會 六堆雛形六堆軍事戰鬥體六堆聚落 參考資料:6劉妮鈴1983 清代臺灣民變研究 ,師大碩試論文。1989 臺灣的社會動亂林爽文事件 ,台北:久大文化。 簡炯仁 清領初期清廷治台政策的確立及臺灣民變的社會性格 ,收錄 於臺灣開發與族群 ,台北:前衛出版社, 1998。 簡炯仁由幾個與杜君英有關的地名考兼論屏東平原客家六堆部落的形成 ,收錄於簡炯仁臺灣開發與族群 ,台北:前衛。 簡炯仁屏東平原客家六堆聚落的形成及其社會變遷 ,收錄於第四屆 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 ,
15、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0 年。 翁仕杰 臺灣民變的轉型 ,自立報系, 1994。 第十二週(5/13) 族群關係的理論探討(二) 漢人拓墾進逼與平埔族地權流失之過程 1)清代護番政策之得失, 就地合法2)清代以番治番策略之運用,乾隆四十二年關隘制度、乾隆五十三年番屯田3) 番子契之解讀(範例) 4)漢人移墾進逼與臺灣平埔族 周鍾瑄上閩浙總督覺羅滿保書:向為番民鹿場麻地,今為業戶請墾,或為流寓佔耕,番民世守之夜,竟不能存什一於千百 。 5)政府的苛徵重賦 稗海紀遊:曩鄭氏於諸番徭賦頗重,我朝因之。秋成輸穀似易,而艱於輸賦,彼終世不知白鏹為何物,又安得此以貢其上?於是仍沿包社之法,郡
16、縣有財力者,認辦社課名曰社商,社商又委通事夥長輩,使居社中,凡番人一粒一毫,皆有籍稽之。射得麋鹿,盡取其肉為脯,并收其皮;然此輩欺番人愚,剝削無厭,視所有不異己物;平時事無巨細,悉呼番人男人孩穉,供役其室無 虛日。且納番婦為妻妾,有求必與,有過必撻,而番人不甚怨之 。 因此,台南地區的西拉雅系平埔族,在官、民制度化的剝削下,深陷貧窮,康雍時期,迫使當地西拉雅社群往東遷移,而大武壟社群則往楠仔仙溪、荖濃溪流域遷移。縱然如此,屏東平原的鳳山八社竟於乾隆中葉猶固守舊社,直到前龍五十三年 6)政府設置關隘及番屯田平埔族大遷移 荷治時期,臺灣番社如不得當局允准,不敢輕言遷移,以致康雍之後,漢7人進墾壓力
17、日鉅,臺灣番社猶不敢輕言遷移;直到乾隆四十二年蔣元樞設置關隘,遣派鄰近番社番丁守禦,並撥鄰近荒埔給耕;乾隆五十三年福 康安議設番屯田 ,大舉撥派鄰近 番社番丁就近守禦,並給予養贍田 。番社才奉官命大舉往邊陲遷移。 參考資料:伊能嘉矩 臺灣文化志 (中譯本) ,臺灣省文獻會。 伊能嘉矩臺灣蕃政志 ,南天書局。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蕃務本署熟番戶口及沿革調查綴 (手抄本) 江樹生譯註 熱蘭遮城日誌 , (第一至三冊)台南市政府,2000-2003。陳秋坤清代臺灣土著地權官僚、漢佃與岸裡社人的土地變遷 1700-1895 ,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專刊(74) ,1997。 簡炯仁高雄縣平埔誌 ,高雄縣政府文
18、化局,2000。 柒 第十三週(5/20) 撞球理論平埔族大遷移 1)西拉雅四大社2)馬卡道族(潮州斷層西麓沿線、恒春半島、花東縱谷)3)噶瑪蘭之遷移 4)西部平埔族遷移至埔里 參考資料:伊能嘉矩臺灣文化志 (中譯本) ,文獻會。 簡炯仁 屏東平原的開發與族群關係兼論 臺灣大勢,海口多泉、內 山多漳,載入與生番毗連,則為粵籍人 ,刊載於臺灣文獻 ,47 卷 3 期,1996 年 9 月。 第十四週(5/27) 開港後的臺灣 1)歷史背景 2)社經變遷 3)族群關係 參考資料:林滿紅茶、糖、樟腦與臺灣之社會經濟變遷(1860-1895) ,臺灣研究叢刊,聯經出版社,1997。 周憲文臺灣經濟史
19、,台北:開明書局,1980。 捌 第十五週(6/3)8 日治下的臺灣(一)日治下臺灣的現代化1) 日本工業,臺灣農業南進基地 2)大肆建設,卻依遵養雞取卵的原則3)臺灣為亞洲除日本最現代化的地方 參考資料:SamuelP.S.,Ho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aiwan 1860-1970,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8。 周憲文臺灣經濟史 ,台北:開明書局,1980。 第十六週(6/10) 日治下的臺灣(二)專制獨裁的兩難: 經濟發展反對運動的培育場 4) 臺灣是臺灣人的臺灣 ,1920 年代臺灣知識份
20、子的抗日運動5)日治的影響: 6) 法治精神 、 阿莎力精神 ,不同族群的臺灣人可藉著現代 化 ,譬如交通、市場都市化,以及共同語日語相互溝通, 形塑臺灣意識 參考資料: 臺灣總督府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 ,中卷社會運動篇 ,台北:臺 灣總督府。 山邊健太郎現代史資料臺灣 ,東京:書房。 矢內原忠雄帝國主義下臺灣 ,東京:岩波書局,1925。簡炯仁臺灣民眾黨 ,台北:稻鄉出版社,1998。 簡炯仁臺灣共產主義運動史 ,台北:前衛出版社,1997。 簡炯仁日本帝國的殖民統治與臺灣意識的崛起 ,收錄於簡炯仁臺 灣開發與族群 ,台北:前衛出版社,1998。 玖 第十七週(6/17) 臺灣文化 cult
21、ure a.(cult)儀式, (ure)過程b. culture 名詞(文化) ;cultivate 動詞(種植) 1)杜正勝同心圓2) 本土化漢化?抑或平埔化?3)臺灣雙軌文化的傾輒 官方文化 vs 庶民文化4) 臺灣文化的定義:臺灣文化像海綿,不斷吸納外來文化,再經過本土9化篩選的過程,違者淘汰,適者留下,而成今日多元姓的臺灣文化 ;基本上, 臺灣文化係以平埔文化為胚胎孕育而成的合成文化 。 參考資料: 陳其南臺灣的傳統中國社會 ,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公司,1987。 林美容 1988 由祭祀圈到信仰圈:臺灣民間社會的地域構成與發展 ,收錄於張炎憲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 ,台北:中研院
22、三研所,頁 95-125。 潘英海1994 文化合成與合成文化頭社太祖年度祭儀的文化意涵 ,收錄於莊英章、潘英海主編台灣與福建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頁 235-256。1995在地化與地方文化以壺的信仰叢結為例 ,收錄於莊英章、潘英海主編台灣與福建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二)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頁 299-319。1998 文化系 、 文化叢 、與文化圈有關壺的信仰叢結分不與西拉雅族群遷徙的思考 ,收錄於劉益昌、潘英海主編平埔族群區域研究論文集 ,台灣文獻會,1998,頁163-202。 第十八週(6/24) 問題與討論 備註:1.每二週上一次,四節課,一學期共上九次。 2.學期報告:每個選課的學員,選一個與臺灣開發與族群課程相關的題目撰 寫,第二次上課後,以 e-mail 方式與我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