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国地理教程》考研复习资料.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8807814 上传时间:2019-07-12 格式:DOC 页数:103 大小:6.3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地理教程》考研复习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3页
《中国地理教程》考研复习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3页
《中国地理教程》考研复习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3页
《中国地理教程》考研复习资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3页
《中国地理教程》考研复习资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王静爱主编中国地理教程征服世界,并不伟大,一个人能征服自己,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 0 -王静爱 主编中国地理教程说明:在整理本笔记中已将赵济、陈传康主编的中国地理中的相关内容糅合。上篇 总论第 1 章 中国地理区位与特征一个国家的地理格局与过程,及其所形成的地理特征,首先取决于其地理区位。地理区位直接影响生存环境的质量、可更新自然资源的丰度和区域开发方向、国际合作与交流的便捷程度。关键词:北半球 (north hemisphere)亚欧大陆(Asian-European continent)中纬度(mid-latitude)季风国家(monsoon country)人口大国(countr

2、y with a large population) 第 1 章 中国地理区位与特征第 1 节 中国地理区位与国土(了解)一、中国在地球坐标系中的位置(一)半球位置:北半球、东半球(二)经纬度位置:中纬度大国最北端:黑龙江漠河附近的黑龙江江心(5331N)最南端:南海中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351N)南北之间跨越约 50,相距 5500 多千米。北回归线横穿中国南部,约 98的陆地位于 20N50N 之间。最西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恰县西侧的帕米尔高原东缘(7322E ) ;最东端:黑龙江省抚远县以东乌苏里江汇入黑龙江的交汇处(13503E)二者之差为 62,相距 5200 多千米。2、中国在地

3、球上的位置【海陆位置】1.中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西南临近印度洋,西部和北部深入内陆,远离海洋。 (处在全球最大陆与最大洋之间)2.依据板块构造学说,中国处在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相交汇的位置,这就决定了境内山系的走向:以贺兰山为界,东部山系大多为北东走向,西部山系则大多为北西走向。3、中国在世界的地理区位(一)在世界政治地图中的位置 1.14 个陆上邻国:东北与朝鲜接壤,北与蒙古、俄罗斯相邻;西北依次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相连,西与阿富汗、巴基斯坦相接;南部相邻的国家是: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2.隔海相望的国家有:日本、韩国、菲律宾、文莱、

4、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等。(2)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位置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世界经济格局变化的显著标志是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形成与加强。以美国、欧盟、日本为中心的三大经济集团:欧洲经济区(EEA) 、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形成三足鼎立。(3)在世界交通中的位置1.中国处在太平洋至印度洋的海上交通要道,是北亚、西北亚与太平洋沿岸国家南下印度洋与大洋洲的陆上、海上交通经过之地。2.中国位于东亚、中亚与欧洲的重要铁路线亚欧大陆桥的东部地区。第一条亚欧大陆桥东起本章前言逻辑框架 【补充】1.陆疆临边省区:辽、吉、黑、内蒙古、甘、新、滇、贵九省区,(13

5、2 个县市) 。2.陆地边境 15 条国际性河流:东北边境的鸭绿江、图们江、乌苏里江、黑龙江等,新疆额尔齐斯河、伊犁河、阿克苏河等,西藏噶尔藏布印度河、雅鲁藏布江等,云南怒江萨尔温江、澜沧江 湄公河、元江红河等及广西的左江、北仑河等。3.沿海省市: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11 个) 。征服世界,并不伟大,一个人能征服自己,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 1 -中国的珲春,经满洲里出境,跨俄罗斯,西至荷兰的鹿特丹。第二条亚欧大陆桥东起中国的连云港,在中国境内穿过江苏、安徽、河南、陕西和甘肃,最后从新疆阿拉山口出境,进入中亚地区,西至荷兰的鹿特丹。总之,中国处于

6、亚欧交通要道和海上门户的重要地理区位,在世界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的经济、政治和军事意义。4、中国在世界的地理排位(1)世界人口大国从古代到现代的绝大多数时间内,中国占世界人口的比重长期保持在 14 左右。(二)世界自然资源大国中国陆地面积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 6.4, 居世界第四位。中国自然资源总量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小。(3)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中大国1.经济总量居世界前 10 位2.近十年经济平均增长率居世界首位3.世界农业与工业生产大国4.人均经济水平快速提高的发展中大国5、中国的疆域与国土(一)疆域1.陆地疆界长约 2.2104 km;大陆海岸线长1.8104 km ;岛屿海岸线总长 1.

7、4104 km2.海域由北至南分为渤海(内海) 、黄海、东海及台湾以东的太平洋海域、南海海区沿海岸有较大的海湾 150 余个,岛屿约有 6 500 多个,约 85的岛屿分布在杭州湾以南的大陆近岸和南海之中。(二)国土面积陆地面积:960 万 km2,土地大国,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海域面积:300 万 km2,国土面积:国土面积:960+300=1 260(104km2 )第 2 节 中国的地理特征(掌握)1、地理景观复杂多样且地域差异显著中国地域辽阔,地理景观复杂多样,特别是受到“世界第三极”的青藏高原和众多人口的影响,成为世界上人地系统地域差异最大的国家之一。中国地理景观的地域差异首先表现

8、为东西差异,其次表现为南北差异。从宏观上看,中国地理景观差异为海陆差异,由东到西呈现为海洋景观、海岸带景观和陆地景观。 (1)在陆地上,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随着降水量的减少依次呈现出受海陆分布影响分异的森林、草原、荒漠等自然景观。 (2)在东部季风区,自北向南,随着太阳辐射和气温的变化,依次呈现为寒温带针叶林、温带针阔混交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季雨林等景观。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地势起伏巨大,使水平地带性自然景观破碎,呈现随海拔升高、逐渐递变成为类似于水平地带的垂直带分异的山地自然景观谱系。中国在第四纪期间,受到的冰川作用影响小,各种自然景观成分中保留了古红色风化壳和古土

9、壤、古夷平面、古湖盆、古三角洲和古水文面。在自然景观多样和区域分异的基础上,由于广泛而深刻的人类活动,使中国地理景观更加复杂多样。伴随着土地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中国形成了东部发达的都市景观、中部较发达的城乡景观、西部欠发达的农牧景观。总之,中国地理景观复杂多样,显示在地带性、地域性、地方性以及城乡之间,农牧、林牧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补充】三山五岳:三山指雁荡山、庐山、黄山。2、自然环境时空变化显著 (1)气候季节变化明显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各气压系统的相互作用的位置、形式、强度等不稳定,天气系统的变化十分复杂。特别是 25N-35N,东、西风气流的交界处,气流的季节变化最为显著。中国大

10、部分地区处于四季分明的温带、暖温带和亚热带,气候在季节转换时期不稳定,使得中国农业和人类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增强,同时加大了农业灾害的风险和人体健康的风险。(2)季风降水不稳定冬夏季风的进退和强弱受大气活动中心,即冬季的蒙古高压、夏季的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印度低压位置、范围和强弱控制,很不稳定;而青藏高压的强弱,则进一步加大了不稳定性。降水变化,不仅引起水资源的季节变化,使得水资源的区域调配需求加大,而且强化了水、旱、台风、寒潮等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直接影响农业征服世界,并不伟大,一个人能征服自己,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 2 -收成,威胁人们的生存与发展,使中国成为气象灾害高风险的国家,防灾减

11、灾的任务十分艰巨。(3)构造运动活跃中国地处世界最强大的环太平洋构造带与地中海喜马拉雅构造带相交接的位置,地质构造复杂,是全球地壳最为活跃的多地震国家之一。活动构造以台湾、青藏高原、滇西山地和华北、天山、祁连山最为强烈。青藏高原的隆起是最显著的区域构造运动,第四纪期间平均每年上升2mm。地壳升降运动差异较大的西部地区也是地震与滑坡、崩塌等自然灾害集中的地区。此外,地壳升降运动还会引起海平面的变化,对沿海地区造成潜在威胁。(4)地表起伏显著中国的大部分山地和切割高原的地质构造复杂,地势起伏大,表层岩体破碎,土层贫瘠,加之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植被覆盖度偏低,生态环境脆弱,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和山洪

12、等自然灾害易发生。(5)易侵蚀的地表物质分布广泛北方广泛分布着第四纪松散沉积物,其中沙漠和沙地在风力作用下地表物质易发生流动。南方广泛分布着以陆相为主的红色岩系(分布在川滇地区和江南一带)和海相石灰岩(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区) 。地表物质的不稳定性主要表现为在外动力作用下的易蚀性,成为风蚀沙化和水土流失发生的基础。总之,中国自然环境的不稳定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对中国的人类自身、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等,均造成严重影响。3、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深刻人类是自然与社会历史过程的产物,是现代地理过程的活跃因素。人类对陆地表面、海洋与海岸带、大气圈、生物多样性、水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改变,已明

13、显超过了自然的作用。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以复杂的方式对自然环境的渐变和突变产生多方面的作用。土地利用与产业结构变化是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的主要驱动力。中国人口众多,农业历史悠久,对自然环境的改变尤为深刻,人类活动的痕迹几乎无处不在。除高山冰雪地、沙漠和戈壁等目前难以利用的土地外,都刻录着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痕迹,农业活动对自然影响的广泛性和深刻性实属世界罕见。在中国农业化的进程中,巨大的人口生存压力,使人地矛盾和人水矛盾尖锐。人们扩大农田并改造河山。在提高原有土地承载力,满足日益增长的食物和经济活动需求的同时,产生了土地超载或过度利用的问题,降低了原有土地生产力。此外,还有土地污染和森林

14、减少等,这些又造成了土地退化,危及生态安全。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人类活动对自然界影响的程度随着工业化、城市化以及生态建设进一步加深。总之,中国面临着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的双重压力。实现生态安全和环境友好,将是中国未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目标。【本章思考题】对比中国与美国地理位置,分析地理特征的异同点,思考下列问题:1. 为什么美国东部的亚热带较中国的亚热带位置偏北?2. 为什么中国和美国的荒漠区位置都在西部,而且中国的荒漠区位置偏北,美国的荒漠区位置偏南?3. 如何从人地关系角度认识中国地理特征?第二章 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演变【本章前言】中国地理景观格局由大气环流、构造运动及土地利用的

15、共同作用形成,突出表现为水热格局、地貌格局与城乡格局的镶嵌与交织。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与青藏高寒区组成的三大自然区域以及由东部沿海带、中部带和西部带组成的三大经济区域,是中国最大尺度的地理景观格局。中国地理景观格局的演变在地球内外动力和人类活动驱动力的作用下,经历了海陆变迁和自然地带更替、区域开发中心的转移、城乡格局调整等。中国地理景观格局是中国区域开发布局与国土整治规划的重要依据。【关键词】青藏高原隆起(uplift of Qinghai-Tibet plateau)季风气候(monsoon climate)三大阶梯(staircase terrain,three stairs)土地利用与

16、覆盖(land use and land cover)三大自然区域(three natural areas) 三大经济地带(three economic regions )景观地带性( landscape zonality )景观演变( landscape development )征服世界,并不伟大,一个人能征服自己,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 3 -第 1 节 大地构造与地貌格局(掌握)【2014 年】简述我国大地构造的特点及对地貌格局的影响1、大地构造1.中国地貌格局是指:山地、高原、盆地、平原等地貌单元,在平面上的排列组合和垂直向上的高低起伏。2.中国大地构造格局显著特点:一是线性构造密

17、集的地带地壳活动强烈,线性构造不发育的地区地壳活动相对稳定。 二是山地、高原、盆地、平原等主要地貌单元的排列具有一定的方向性,边界与主要构造线吻 合,且具有一定的几何形态。 二、地势(一)地势特征1.中国地势的特点:地势较高,高差显著;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2.中国地貌总轮廓的显著特征: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形成了一个逐级降低的阶梯状斜面。最高一级地形阶梯是青藏高原,是长江、黄河等著名的亚洲大河发源地。大地貌特征为山原,巨大的高原、盆地与近东西走向或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相间。青藏高原外缘至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和雪峰山之间,为第二级地形阶梯,主要由广阔的高原和大盆地组成,其间也有许多高大山地。

18、我国东部宽广的平原与丘陵是最低一级地形阶梯,由海拔不及 200 m 的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与江南广大地区海拔普遍不超过 500 m 的丘陵所构成。 (二)地势高大的地理意义1.中国西高东低、阶梯状逐级下降的地势,控制着大河的走向,对河流的影响最为显著。著名的江河大都发源于第一、二级地形阶梯上,自西向东奔流,沟通了东西之间的交通,加强了沿海与内陆的联系。在地势呈阶梯状急剧下降的地段,河流下切,坡大流急,峡谷栉比,水力资源丰富,适于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梯级开发。由于我国雨带略呈东西向自南向北推进,基本上与干流相平行,因而当雨带移至或停滞于某一流域时,往往上、中、下游同时大量降水,各

19、河段之间缺乏调节能力,水量迅速增加形成洪峰,雨带过境后全流域则同时减少流量,增加了河川径流年内分配的集中程度,使我国季风区域的河流更明显地反映了大陆性河流水文动态的特点。 2.陡坡山地也成为交通开发的地形障碍。3.地势高及起伏较大的区域影响各不相同。西北地区形成高山冰雪资源库与山前绿洲的对应,是干旱区水资源的重要来源。青藏高原以其巨大地势,形成了特殊的高原季风环流。西南横断山区,南北走向山脉对交通形成了东西向的阻隔作用和南北向的通道效应。三大自然区差异加大,形成了典型的垂直带谱,呈现出多样化。三、地貌组合中国陆地地貌的基本类型分为山地(占33) 、高原(26) 、丘陵(10) 、盆地(19)和

20、平原(12)五大类。山地和高原是构成我国地貌基本轮廓的主体,尤其是纵横交错的山系构成了巨地貌轮廓的基本骨架,控制着盆地、平原与丘陵空间分布的形式。(1)山脉中国中部地区自北向南主要有:贺兰山、六盘山和横断山脉。【补充】线性构造带线性构造:指由地质构造所形成的断裂、线性褶皱、岩体的线性排列、火山链等。中国陆地线性构造带的特点:(1)基本对称的构造格局。陆地线性构造带总的格局是以中央南北带为中心,东西大致对称。(2)线性构造带的等距分布。许多同类型、同方向的线性构造带往往具有明显的等距性,例如东南地区的一些线性构造带间距都在 150 km 左右。(3)活动带与稳定区反差明显。线性构造密集的地带地壳

21、活动强烈;线性构造不发育的地区相对稳定。征服世界,并不伟大,一个人能征服自己,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 4 -东西走向:最北列:天山和阴山;中间一列:昆仑山秦岭淮阳山;最南端:南岭。北西走向的山脉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西半壁:阿尔泰山、祁连山、喀喇昆仑山、可可西里山、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等。北东走向的山脉主要分布在。西列: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武陵山、雪峰山等。东列:长白山,经千山、鲁中低山丘陵到武夷山。外列:大陆外侧台湾岛上的台湾山脉。(2)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全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气候寒冷,且具冰川的高原。内蒙古高原:地表坦荡开阔,地形起伏和缓,高原形态表现明显、高原面保存比较完整。因风沙作

22、用显著,也称其为风沙高原。 黄土高原:高原沟壑纵横、梁峁遍布,其间塬地面积渐趋减少,故称其为水土流失严重的切割高原。 云贵高原:除滇中、滇东和黔西北尚保存着起伏较为和缓的高原面以外,大部分地区被长江、珠江及沅江等河流水系分割成崎岖不平的地表,石灰岩分布范围广,喀斯特地貌齐全,故又称其为“岩溶高原” 。(3)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和四川盆地是中国的四大盆地,均处于构造断陷区域。 塔里木盆地:从盆地边缘到盆地内部,地表组成物质和地貌形态呈环带状排列。准噶尔盆地:中国第二大盆地,盆地南缘受天山冰雪融水浇灌,绿洲农业发达,北疆油气田位于其中。柴达木盆地:中国第三大盆地,海拔最高,气

23、候干燥,日照时间长,光能资源丰足;分布有许多盐湖和盐沼,盐矿资源品种繁 多,储量丰富;有色金属、黑色金属、稀有金属资源和石油、天然气资源等都非常丰富。四川盆地:面积最小的盆地,但地处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水系众多,人口密集,土壤肥沃,物产丰富,经济发达,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素有“红色盆地”或紫色盆地。(四)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国的三大平原,集中分布于东部第三级地形阶梯上的东西向与北东向山脉之间的网格中,面积辽阔,地势低平,交通便利,人口密集,为全国主要农耕基地。东北平原:是中国最大的平原,系黑龙江、嫩江、松花江、辽河等河流冲积而成,以黑土面积大、沼泽分布广为特色。华北

24、平原:中国第二大平原,主要由黄河、淮河、海河冲积而成。地势低平,地面坡降很小;不少地段河床高于两岸平原之上,地上河与河间洼地相间分布,构成了华北平原的特色。长江中下游平原:主要包括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苏皖沿江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呈串珠状东西向分布,是中国第三大平原;以地势低平、湖泊密布、河渠稠密、水田连片为特色,是全国著名的鱼米之乡。(五)众多丘陵四、地表物质组成与特殊地貌中国各类沉积岩分布广泛,占全国陆地面积的3/4,在各种营力作用下,形成一些特殊的地貌形态。地貌形态的细节深受地表物质的组成成分、坚硬程度和物质结构的影响。长江以南地区:自白垩纪以来,气候暖热,在中、新生代陷落盆地

25、中堆积了一套以陆相为主的红色岩系。坚硬而层厚的砾岩、砂岩,因流水沿裂缝和节理侵蚀,形成许多峭壁悬崖、石峰林立的丹霞地貌;江南广泛分布的红色风化壳,岩性松软,如砂页岩,因流水侵蚀形成低缓的红色丘陵,构成红层地貌。巨大的花岗岩体因垂直节理特别发育,往往形成奇峰林立、陡峻高耸的山地,如华山、黄山等。大面积玄武岩熔岩流常构成阶梯状熔岩台地和火山锥,如长白山地、内蒙古南部张北一带、海南岛北部等。古老的结晶岩大多为高峻的山地,如横断山脉、泰山、秦岭等。干旱地区,地表缺乏植被覆盖,洪积-冲积物质在风力作用下形成沙丘,如塔克拉玛干沙漠等中生代红色岩层易于侵蚀,多构成波状起伏的丘陵,如华中、华南的红岩丘陵、四川

26、盆地中部丘陵等。第 2 节 季风气候与水热结构(掌握)影响中国的气候因素主要为地理纬度位置与太阳辐射、海陆位置与洋流、地形以及大气环流。1、季风环流征服世界,并不伟大,一个人能征服自己,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 5 -1.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2004】简述我国气候的基本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2005、2006】论述题: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2012】简述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及其对我国旱涝灾害的影响【王静爱版本】大陆性季风显著。一是冬夏盛行风向随季节变化,特别是随季风的进 退,降水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二是大陆性强,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集中于夏季;三是雨热同季,利于农牧业生产,但降水不稳定,加剧旱

27、涝等气象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影响范围。【赵济版】季风气候明显,冬夏盛行风向有显著的变化,随季风的进退,降水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大陆性气候强,影响的范围广,冬夏两季的平均气温与同纬度其他国家或地区有较大差异,冬季气温低于同纬度地区,夏季气温高于同纬度地区,气温年较差大。气候类型多样,不仅地处温带、亚热带、热带各种气候带,而且由于地形崎岖,往往在不同范围内形成不同尺度的气候差异。水热同期,利于农牧业生产,但气候的稳定性差,旱涝、低温、冻害、台风、冰雹等气候灾害发生的频率高,影响范围广,防灾减灾的任务繁重。 2.地球上季风环流形成的原因:海陆之间的热力状况不同;行星风系的年内变化;大高原高耸在自由大气之

28、中。3.中国季风特征:(1)世界上著名的季风气候区按中国所处的纬度位置,大致在北纬 30以北为西风带,北纬 30以南为副热带高压带和东北信风带,由于行星风系的季节性位移,在东、西风气流交界处(北纬 2535) 基本气流的季节变化最为明显,冬季受西风气流支配,夏季则受东风气流制约。行星风系的这种季节性位移配合因海陆冷热源作用所引起的季节性风系的变化,使我国成为世界上著名的季风气候区。(2)夏季中国大陆大部分地区为热带、副热带海洋气团和热带大陆气团所控制,盛行偏南季风。大陆热低压与海洋上的高压系统相配合,伴随的极锋或赤道辐合带是夏季天气的控制系统。影响我国的夏季风有三个源地:一支源于印度洋的西南季

29、风,在阿拉伯海一带形成一支低空急流,经过印度半岛影响我国西南及华南地区;第二支源于澳大利亚北部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后与第一支气流及北半球的东北信风会合成赤道辐合带;第三支气流源于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即为主要影响中国东部地区的东南季风和南季风。它与从北方来的冷空气相遇后形成一条大雨带,通常以这条大雨带表示夏季风的活动。 (3)冬季中国大陆主要为极地大陆气团或变性极地大陆气团控制,盛行偏北风。极地大陆冷高压及其伴随的极锋或冷锋是冬季天气的控制系统。 4.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中国以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乌鞘岭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的东部连线为界,其东南部为季风区,冬季近地面层受高压系统控制,盛行

30、偏北气流,气候干 冷;夏季受低压系统控制,盛行偏南气流,气候湿热。5.控制我国的季风:东亚季风、印度季风(1)印度季风:属于热带性质的季风;年季变异主要表现在各年夏季风时期(6-9 月) ,夏季风间歇时期的长短以及季风降水的强度;(2)东亚季风:副热带性质的季风;年季变异表现在雨带从华南向华北推移的速度快慢以及停滞时间的长短。2、青藏高原隆起与气候区域分异青藏高原的隆起对中国气候区域分异的影响青藏高原大面积、大幅度的抬升,是中国新生代以来环境演变中最突出的区域性事件。大高原的迅速隆起,不仅改变了高原本身的环流格局,还影响着东部现代季风的形成,加剧西北地区的征服世界,并不伟大,一个人能征服自己,

31、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 6 -下沉气流,从而完全改变了中国气候区域分异格局和自然地理过程。通常认为青藏高原海拔高度达到 3000m 高度时,对气流产生动力作用和热力作用,足以改变东亚大气环流格局。(1)青藏高原的动力作用青藏高原的空间特征(3 000m 临界高度):一是位于 25N-40N 之间,正处在西风带与副热带高压带的过渡区;二是平均海拔在 4500m 以上,占冬季中纬度对流层厚度的 1/3;三是地域辽阔,横跨 31 个经度、东西长约 2700km,南北宽达1400km,占西风带宽度的 1/3.1.对季风的分支作用冬季:青藏高原北部对冬季风分支的分点在95E 附近,冷空气堆积并分化为两

32、支: 一支沿阿尔金山成东风吹入塔里木盆地;另一支则沿着祁连山成西或偏西北风吹向河西走廊,顺地势南下,形成冬季风通道,加剧了冬季风向东南的势力。夏季:夏季,西南季风抵达孟加拉湾再向北推进时,碰到青藏高原,即分为东、西两支:一支沿喜马拉雅山转为东风向西吹去;另一支则沿着山脉的走向流向我国西南地区,加剧藏东南水汽通道作用,使高原边缘降水增多,并进而因雨影作用使高原内部干旱加剧。 对西风的分支作用:青藏高原西部,冬半年西风(西风带南移所致)气流受到高原阻挡,距地面 34 km 高度以下的气流被分为南、北两支。由于冬季西风带的位置主要在青藏高原的西端偏南,加之地形的影响,所以南支比北支气流强大得多,故称

33、“南支急流” 。南支在高原西南面,为西北气流;绕过高原南侧转为西南气流,高原南侧成槽,加剧西南干暖气流势力。北支在高原西北面,为西南气流,绕过新疆北部转为西北气流,进一步加强冬季风的势力;高原北侧成脊,盛行下沉气流,进一步强化西北地区的干旱化。南、北两支气流在长江中下游汇合,气流相对静止区正好处在四川盆地上空,使其成为我国著名的微风区,四川多云雾也与此有关。受青藏高原的阻挡,西风气流的分叉、绕行,东流与汇合,形成了北半球最强大的西风带。分支气流形成于 10 月,次年 4-5 月退出,它与东亚季风的进退有一定的关系。2.屏障作用(1)青藏高原使北部蒙古一带很少受到南来的暖气流的影响,有利于冷空气

34、的堆积,形成强大的蒙古高气压,盛行下沉气流,加剧了蒙古高原的干旱。(2)西侧阻挡了从西来的西风带气压系统,有的在高原西侧滞 留、减弱,甚至消亡。 (3)东侧的四川、汉中一带,为气流的相对静止区,气流扰动少,风力弱,多小涡旋,少有发展。(4)南侧印度地区,由于高原阻挡了冬季风的南下,所以比同纬度地区温度高而气压低,温度的年较差小。 (2)青藏高原的的热力作用 1.高原季风:青藏高原面与同高度的自由大气相比,有强大的热力差异,这对大气环流产生明显的热力作用。这种由于高原同四周自由大气之间冬、夏冷热源作用差异所引起的特殊的气压场变化,形成了独特的冬夏季风向变化的高原季风现象。高原冬季的冷源作用,在高

35、原地区海拔 3 0004 000 m 高度形成一个冷高压,这就使高原空气向外流动,呈反气旋性环流。必然加强邻近地区的下沉气流,加强地面高压,加强了由海陆分布所引起的冬季风环流。夏季在青藏高原上出现了热低压,高原上温度是同纬度同高度最热的,对流旺盛,邻近地区的空气流入高原,叠加在高原东侧的季风之上,增强了邻近地区低压的强度,加强了夏季风环流。2.青藏高原隆起与气候区域分异【2011】青藏高原对周边地理环境的影响(1)东部季风区形成与发展与青藏高原的隆升相对应:高原隆升的 3 个主要阶段:距今 109 Ma 的隆升,亚洲季风形成;距今 3.62.6 Ma,高原加速隆升,亚洲冬、夏季风同时加强;距今

36、2.6 Ma 以来,高原持续隆升,亚洲季风、冬夏季风变率加大,冬季风加强。 (2)西北地区有干旱化的趋向: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青藏高原的动力和热力作用使下沉气流加强,特别是印度洋水汽被阻截,加剧了干旱化。(3)青藏高原北侧和东北侧干旱荒漠的形成 :北侧和东北侧,从新疆、甘肃、宁夏以至内蒙古,范围广大的现代温带干旱荒漠的形成,以及华北地区干旱程度的增强,是高原隆起和现代季风环征服世界,并不伟大,一个人能征服自己,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 7 -流形成与加强的结果。(4)青藏高原区寒旱化:青藏高原在抬升的过程中,一方面伴随降温过程,另一方面来自印度洋、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水汽被阻挡,边缘山地降水增加,内

37、部则出现寒旱化。三、水热结构(一)气温与温度带1.中国气温的特点(1、2、3)1.冬寒冷夏暖热:(1)冬季气温低,南北温度差异大。是世界上同纬度地区最冷的地方。1 月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分布密集,纬度效应明显。(2)夏季全国气温普遍升高。南北之间的温度差远小于冬季。除青藏高原地区外,全国各地极端最高气温都在 35以上,平均气温比同纬度均温偏高 1.32.5。因此,我国夏季温度与同纬度地区的差值比冬季时要小得多。与世界同纬度平均气温比较,中国 7 月平均气温偏高。2.气温年较差大,四季分明:(1)中国气候冬冷夏热,而且南北地区的温度差异冬季远大于夏季,所以气温年较差大,这也是大陆性气候的一个重

38、要标志。年较差由南往北加大。 (2)中国地处中低纬度,温带、亚热带的范围相当广。全国大部分地区四季分明,仅华南地区长夏无冬,大、小兴安岭和青藏高原等地无夏,藏北地区西部全年皆冬,云南中部四季如春。广大四季分明的地区,位置越北,春秋季节越短。3.年平均气温较同纬度偏低。中国全年平均气温分布有两个基本规律:一是北冷南热,年平均等温线与纬线大致平行,呈现纬度地带分布规律;二是平原暖,高原冷,特别是西部地区年平均等温线与等高线大致平行,呈现高度地带分布规律。2.我国气温变化特点对农业和工程建设的影响(1)对农业:它使得喜温的一年生作物可以向北分布,而又限制了热带、亚热带等的多年生作物向北移植,农业地带

39、性差别因而特别复杂。(2)对工程建设:冬天的一些不利的工程灾害,如冰冻、积雪,甚至雨凇等对道路、房屋和架空线路的影响,以及道路冰雪防滑、冬季翻浆等,可以向南扩展。而夏季的一些对工程不利的问题,如房屋通风、道路雨季塌方和被冲毁等,甚而黑色(沥青和渣油)路面的泛油等,也都可以一直影响到北方。3.温度带(了解)(1)划分依据:与农作物生长关系较大的日平均温度10 的年积温数和日平均温度10的天数,同时参照自然景观及作物分布情况进行划分。(2)中国的温度带: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和高原带共 6 个。(2)降水与干湿带1.中国降水的特点(1)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减少。全国平均年降水量 650m

40、m 左右。降水量从东、南两个方向向西北内陆减少,等降水线的走向为东北-西南向,与东南季风的水汽来向大致垂直。800mm等降水量线:秦岭淮河一线400mm等降水量线:大兴安岭阴山吕梁山六盘山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外流河和内陆河的分界线)200mm等降水量线:中国降水量的空间格局受地形影响显著,山地降水量多于平地,迎风坡降水量多于背风坡。(2)降水季节分配不均。中国降水量的季节分配极不均匀,绝大部分地区降水集中在夏季风盛行时期,一般来说,冬季干旱少雨,夏季雨量充沛。夏季中国降水的主要来源:发生在变性极地大陆气团和热带海洋气团之间的极锋即冬夏季风的交界面,极锋的进退与雨量带的推移是一致的;发生

41、在变性热带海洋气团与赤道海洋气团之间的赤道锋,即东南季风与西南季风交界面;发生于不同区域的各类锋面气旋,特别是台风降水。全国各地的干湿季节变化类型:华北“春旱夏雨型” ;长江中下游地区“春雨、梅雨、伏旱型”;青南、藏东、川西和云南大部及华南“冬春旱、夏秋雨型” ;青藏高原西部“夏雨集中型” ;湖北西部、四川盆地和贵州大部地区“全年多雨型” ;东北东部地区“夏秋雨型” ;西北内陆“全年干旱型” 。征服世界,并不伟大,一个人能征服自己,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 8 -(3)降水变率大。降水量愈大,变率愈小;降水量愈小,变率愈大。干旱地区和湿润地区的干季,降水变率大;湿润地区的雨季,降水变率小;极锋

42、气旋性降水的区域、季节,降水变率小。山地的迎风坡变率小,背风雨影区变率大。降水量变率大导致北方地区第一性生产力不稳定。也是东部季风区旱涝交替、交错发生的重要原因。2.中国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1)从东、南两个方向向西北内陆减少,等雨量线走向大致为东北西南向。 (2)山地降水量多于平地,迎风坡(包括山前带)降水量多于背风坡;(3)在发生降水的气旋锋面通过和停滞的地方,降水量也有所增多,这也是促使南岭山地、闽浙西部山地、长白山地降水量增多的一个原因。3.中国水分状况特征对农业和工程建设的影响:(1)降水的季节变化使我国各地比较普遍地发生旱涝灾害,旱季里,农业要求灌溉,雨季又要求防洪,生长季与雨季

43、比较一致则有利于农业生产。(2)雨季还可使道路泥泞不堪,暴雨可冲毁道路等。 (3)内陆干旱决定了那里要有灌溉才有农业,而道路由于过旱,也容易引起扬尘。4.决定我国气候水热条件分异的主要原因(2003)(1)由于纬度位置所决定的气温南北差别;(2)由于大陆相对于海洋位置所引起的气候湿润程度差别;(3)高原和山地,特别是青藏高原的影响也很巨大。这三方面的影响是综合起作用的。但在不同的地区,三者彼此作用的强度有差别。5.干湿地带干燥度(K):某个地区的干湿状况的综合特征,干燥度是年潜在蒸发量与年降水量的比值。包括水分的收入量与支出量两个方面,它比降水量更能反映出一地的干湿情况。中国可分为湿润(K4)

44、4 个地带。(3)水热组合与气候地带1.雨热同期(1)由于中国夏季风来自低纬度的太平洋和印度洋,空气暖热并含有丰富的水汽,表现为高温多雨;冬季风来自中、高纬度,气流寒冷干燥,因此中国绝大部分地区降水都集中在高温的夏半年(2)从世界范围看,在 20N30N 的亚热带光、热资源丰富,但降水稀少,形成著名的回归干旱带。在这一地带只有中国南方、印度恒河流域等地区气候湿润,成为文化起源久远、农业发达的地区(3)雨热同期与山地地形的相互作用,使气候条件更加复杂,种植制度具有多样性,构成了中国气候资源的又一重要优势.2.气候地带分异中国气候地带分异是在海陆位置、中纬度位置和青藏高原隆起的基础上产生的,形成了

45、陆地区(形成了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 、海洋区和海陆交错带。【补充】几种重要的天气气候变化及其影响(1)寒潮1.冬半年危害较大的大规模天气现象。2.起源于北极地区的冷空气,当迅速南移时其前缘即为寒潮冷锋,常使沿途地区剧烈降温、风速猛增、出现霜冻,偶尔伴有雨雪天气。3.根据寒潮影响地区的大小,分别定义全国性寒潮和区域性寒潮。4.侵袭我国的寒潮路径主要有 4 条:西北方路径为最多,约占 60;北方路径,约占 19;西方路径,约占 14;东北方路径,约占 7。我国平均每年出现寒潮的次数约 6 次,但各年差异很大,寒潮出现最多的年度达 10 次,出现最少的年度仅 2 次。11 月出现寒潮

46、的次数最多5.危害:寒潮的侵袭,往往在不同地区造成不同程度的灾害。很多地区出现冻害和低温冷害,对农业常造成巨大损失;当寒潮伴有暴风雪时,还给牧区造成严重灾害;在黄河以南出现的冻雨,也会给交通、通讯和工业带来破坏。(2)梅雨1.梅雨是初夏季节在江淮地区经常出现的一种大范围的降水气候特征。2.定义:每年初夏,江淮地区有一段时期降水充沛、相对湿度大、云量多,地面风力弱的连阴雨,称为“梅雨”或“霉雨” 。3.梅雨时期的天气形势:(1)梅雨形势稳定,雨量集中,易造成内涝和水灾;(2)梅雨很不稳定,天气系统变化快,雨区范围变动大,旱涝现象不突出;(3)降雨锋系很快北移,出现空梅或少梅。(3)台风(包括课本

47、 332页第七章相关内容)1.热带气旋:一种发生在热带或者副热带海洋上的气旋性涡旋,依其强度可分为热带低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和台风(破坏性最为猛烈) 。征服世界,并不伟大,一个人能征服自己,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 9 -2.台风灾害的特征:频率高、影响范围广、突发性强、群发性显著和成灾强度大。3.登陆中国的台风主要集中在 18N-26N,北起辽宁、南至海南,在多数海域从夏末到秋初形成的频率最大。台风集中发生在 7-10 月。4.西北太平洋台风路径:一是西行进入南海,二为在海上转向北上,三是西北移动登陆中国大陆。5.影响:台风带来的强风、暴雨和风暴潮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另外,台风

48、雨往往可以解除江南伏旱,也有利于农业生产。【补充】对我国气候的评价我国气候类型多样,具有适于不同种植制度的气候资源。1.亚热带光、热、水条件优越:雨热同期第(2)点2.温带光、热、水组合优越:地处温带地区的我国东部,在作物生长季节,水、热、太阳辐射的高值期重合,使这里的夏季具有亚热带的气候特点,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单季作物的种植线比同纬度其他国家或地区普遍偏北。3.我国种植制度具有多样性,这与我国气候资源丰富和类型多样密切相关。0积温40004200为一熟带和二熟带的分界线;0积温 5 9006100为二熟带与三熟带的分界线。4.山区气候条件复杂,具有山区立体农业的分层布局。山区由于地带性和非地

49、带性因素的综合影响,形成了复杂的立体气候。5.气候的明显不足:冬季气温偏低6.旱涝灾害频繁发生。我国气候年际间变化大,旱涝、低温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是造成农业大幅度减产的重要因素。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和最大可能地防御、减轻气候灾害是重要的任务。【补充】气候变化及演变趋势(1)近 5000年来的气候变化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可分为四个温暖时期、四个寒冷时期。1.公元前 3500 年(仰韶文化)至公元前 1000 年左右(安阳殷墟时代):第一个温暖时期2.公元前 1000 年至公元前 850 年(西周初期):第一个寒冷时期3.公元前 770 年至公元初:第二个温暖期4.公元初(东汉)到 6 世纪(六朝时代):寒冷期5.公元 7 世纪到 9 世纪(隋唐时代):温暖期6.公元 10 世纪到 12 世纪:寒冷期7.公元 13 世纪有短时间气候回暖:温暖期8.公元 15 世纪到 19 世纪末(明、清):寒冷期(2)近百年来的气候变化趋势【2008】近百年来,我国气候变化趋势及其主要影响因素1.百年温度变化:从总体上说,中国在 20 世纪的年平均气温变化趋势与同期北半球的年平均气温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由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