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儿高热惊厥的中医护理一、疾病名称:高热惊厥二、定义:高热惊厥属于中医的“急惊风”范畴。中医认为,小儿高热惊厥的发生是由于感受外邪,入里化热,热极生风所致。中医治疗小儿高热惊厥采用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在惊厥发作之时,急予针刺人中、涌泉等穴位,以尽快控制抽搐,然后再行中药治疗。三、小儿高热惊厥的临床表现极度烦躁或不时“惊跳” ,精神紧张;神情惊恐,四肢肌张力突然增加;呼吸突然急促、暂停或不规律(新生儿尤须注意) ;体温骤升,面色剧变;瞳孔大小不等;边缘不齐。多数为骤然发作。典型者为突然意识丧失或跌倒,两眼上翻或凝视、斜视,头向后仰或转向一侧,口吐白沫,牙关紧闭,面部、四肢呈强直性或阵挛性抽
2、搐伴有呼吸屏气,紫绀,大小便失禁,经数秒、数分或十数分钟后惊厥停止,进入昏睡状态。在发作时或发作后不久检查,可见瞳孔散大、对光反应迟钝,病理反射阳性等体征,发作停止后不久意识恢复。低钙血症抽搐时,患儿可意识清楚。若意识尚未恢复前再次抽搐或抽搐反复发作呈持续状态者,提示病情严重,可因脑水肿、呼吸衰竭而死亡。如限局性抽搐部位恒定,常有定位意义。部分病例,仅有口角、眼角轻微抽动,或一肢体抽动或两侧肢体交替抽动。新生儿惊厥表现为全身性抽动者不多,常表现为呼吸节律不整或暂停,阵发性青紫或苍白,两眼凝视,眼球震颤,眨眼动作或吸吮、咀嚼动作等。发作持续时间不一有时很暂短,须仔细观察才能做出正确诊断。四、护理
3、评后(1)小儿高热惊厥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体炎、肺炎及传染病早期等急性感染性疾病高热时,中枢兴奋性增高,神经功能紊乱而致的惊厥,谓之高热惊厥。其发生率很高,据调查 5-8%的小儿曾发生过高热惊厥,占儿童期惊厥原因的 30%.其特点是:好发年龄为 6 月至 3 岁,3 岁后发作频数减低,6 月以下、6 岁以上极少发生;上感引起者占 60%,常在病初体温急剧升高时发生,体温常达 3940以上,体温愈高抽搐的机会愈多;全身性抽搐伴有意识障碍,但惊止后,意识很快恢复;在一次发热性疾病中,一般只发作 1 次,很少发作 2 次以上;抽搐时间短暂,数秒至数分钟,一般不超过 5-10 分钟;神经系统检查为阴
4、性,脑脊液检查除压力增高,无异常发现;发作后 1-2 周做脑电图检查为正常;可追询到既往高热惊厥史和家族遗传史;预后多良好,少数可转变为癫痫(1-3%) 。高热惊厥可分为单纯性(良性)与复杂性(非良性)两类,它们之间的区别见下表:特点 单纯性高热惊厥 复杂性高热惊厥 年龄 6 个月6 岁 任何年龄 神经系统疾病史 无 可有如外伤、窒息、中毒等 发作时的体温 病初体温骤升时,多在 38以上 低热也可发生 惊厥发作类型 一般为全身性,对称性 可为一侧性、限局性 惊厥持续时间 短,数秒至数分,极少超过 10 分钟 长,可超过 10-20 分钟 惊厥次数 少,一次疾病中大多仅一次 多,反复发作 神经系
5、统检查 正常 可不正常,如病理征,颅神经麻痹,偏瘫等 脑电图 热退 1-2 周后正常 热退 1-2 周后仍可异常 预后 良好 差,反复发作,癫痫、智能或行为异常等 (2)小儿高热惊厥并发症如果处理不当,会导致小儿死亡或后遗症,如癫痫等。此外,小儿高热还会导致小儿电解质失调,发生脱水而引起酸中毒。 1高热抽筋一般说 6 个月以内或 6 岁以上的孩子都不会因高热而引起抽筋,在16 岁的孩子中也只有 25%会发生这种抽筋。抽筋多发生于高热骤起之时,一次发热仅抽一次,很少超过 2 次以上,只要抽搐时间不长,处理得当,对孩子健康影响不大。但反复或持续的抽筋会引起脑缺氧而损伤大脑。 2“烧坏脑“一般发热对
6、身体组织器官的影响不大,且能加速抵抗力的产生。当体温超过 41C 时,体内蛋白质会发生分解,引起脑水肿而致病孩死亡或留下脑病后遗症。因此,孩子出现 40C 以上高热就必须紧急处理。 3脱水炎夏孩子通过呼吸与皮肤散发水分已比其它季节为多,苦遇发热就更多,体温每升高 1C,每公斤体重每小时散发的水分增加 05 毫升。因服退热药大量出汗时体内丧失水分就更多。脱水不仅使退热困难(在小婴儿脱水本身就可引起发热) ,还会影响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发生酸中毒等。因此对高热孩子必须鼓励饮水,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输液。 4高钠血症或低钠血症发热初脱水,血中钠浓度升高,血液高渗,发生口干极渴、烦躁不安甚至说胡话或抽筋
7、,热度非但不退且会更高。发热日久,饮食不周,会发生低钠血症,孩子疲倦不堪甚至神情淡漠或昏迷。这些情况多见于平时有营养不良的婴幼儿。此外,在小婴儿由于高热会引起心跳加快,时间稍久还可引起心力衰竭等。五、一般护理1、 心理护理:惊厥患儿就诊时,家长往往十分焦虑,惊恐不安,医护人员应迅速到位,全力抢救,并守护于患儿身旁。处置惊厥熟练准确,以取得患儿和家长的信任,消除恐惧心理。患儿惊厥停止、家长不安情绪逐渐稳定后,应根据患儿和家长所能接受的程度介绍患儿病情及有关知识,指导家长掌握预防小儿高热惊厥的方法及惊厥的有效救治措施。2、 止惊:一旦患儿出现惊厥,应就地抢救,使患儿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停止或减轻抽搐
8、是急救的关键,反复的惊厥会导致脑细胞的损伤。首选针刺人中、合谷等穴位,情况紧急可用手掐人中至惊厥停止,也可遵医嘱给予止惊药物,缓慢静脉推注地西泮,同时肌内注射鲁米那钠,用 5%10% 水合氯醛灌肠,剂量为 0.5ml/kg,尽量保留 1h 以上,以促进药物吸收。3 、吸氧:在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开通气道后,给予氧气吸入,迅速改善缺氧状态。待患儿面色由青灰或紫色变红润,呼吸规律后,给予小流量氧气吸入。当屏气时间长发绀严重时,一般的吸氧法如鼻导管法、面罩法等无法改变肺泡内 PO2,只有用简易呼吸器才能解决这种短暂的呼吸暂停,扣紧面罩,挤压呼吸囊,压力视患儿大小而定,反复而有规律进行,以胸廓起伏为准,达
9、到良好的通气效果。氧疗时应使用 50%以下的氧浓,以防肺氧中毒或晶体后纤维增生症。呼吸恢复立即停止。4、 高热的护理:(1)在用物理或药物降温后,要密切观察降温情况,测量体温、脉博、呼吸 1 次/0.5h,观察患儿神志、面色,发现异常,及时处理。(2)皮肤护理:高热患儿在退热过程中,往往大量出汗,应及时擦干汗液和更换衣被,以防着凉。(3)口腔护理:高热时,唾液分泌减少,舌、口腔黏膜干燥,这时口腔内食物残渣发酵,有利于细菌繁殖,而引起舌炎、齿银炎等,因此,必须做好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4)卧床休息,注意营养和水分的补充:高热时,由于迷走神经的兴奋性减低,使胃肠蠕动减弱,消化液生成和分泌减少而
10、影响消化吸收;但另一方面,分解代谢增加,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和维生素等物质大量消耗,同时高热可致水分大量丧失(呼吸加快,带出更多水分,皮肤出汗增多)。因此,患儿必须补充水分和营养,多饮水有利于毒素的排泄。5、加强营养,做好基础护理:患儿清醒后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富于营养的饮食,同时做好口腔护理,2次/d,给予生理盐水擦洗,保持病室空气清新,环境整洁,适宜的温度、湿度,保持床单位整洁、干燥、平整,及时更换污染的衣被,婴幼儿大小便后及时清洗、更换尿布。6 、出院指导:对患儿家属做好耐心细致的宣教极为重要。患儿出现发热,应及时测量体温,肛温在 38.5 左右即应予以口服百服咛、美林等降温
11、;苯巴比妥为长效类镇静催眠药,对既往有高热惊厥史的患儿,在发热早期即应使用抗惊厥药,体温升至高热时,体内抗惊厥药已达到抑制惊厥的有效浓度,从而能抑制惊厥,有效预防小儿高热惊厥再发,指导家长在患儿体温 37.538时即应口服;如患儿出现抽搐,指导家长以拇指掐患儿的人中穴;以另一拇指甲掐患儿合谷穴,同时将患儿头偏向一侧,防止反流物误吸;将裹于纱布的压舌板置于患儿上下臼齿之间,防止舌咬伤;平时加强锻炼,以增强患儿的体质,按季节变化及时添加衣服,防受凉,上感流行季节避免到人多的公共场所活动。7、 小儿高热惊厥的原因及预防措施:(1)婴幼儿的机体抵抗力弱,易患呼吸道感染而出现高热。(2)婴幼儿起病急,病
12、情变化快,早期症状表现不明显,加之小儿不能主诉身体不适或主诉不全,易被监护人忽视,临床上患儿就诊的首发症状多为发热,且体温常迅速升高。(3)婴幼儿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全,体温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婴幼儿的脑组织耗氧量大。大脑及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皮层对皮层下控制功能较弱,在高热时兴奋泛化引起大脑运动神经元异常放电而致惊厥。对于高热惊厥的预防,首先是增强小儿的抵抗力,加强体格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及避免感染和发热。体温的多变及其上升的速度影响惊厥的发生,温度上升快而高时易发生惊厥。体温超过 38 应立即降温,物理降温比药物降温更快、更有效。高热惊厥患儿应立即给安定或水合氯醛灌肠,同时采用
13、物理或药物降温。是否服用抗惊厥药物预防高热惊厥目前仍有争论,必须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权衡长期预防性服药的得失,选好适应证。六、病情观察婴幼儿的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容易发高烧或者出现服药退烧后体温又迅速回升的现象。为此,还应学习和掌握一些必要的辨别疾病的知识。 1注意孩子的精神状态。如果孩子发热虽高,但精神尚好,服药退热后仍能笑能玩,与平时差不多,说明孩子病情不重,可以放心在家中调养。若孩子精神萎靡、倦怠、表情淡漠,则提示病重,应赶快去医院。 2观察孩子面色。如果孩子面色如常或者潮红,可以安心在家中护理;若面色暗淡、发黄、发青、发紫,眼神发呆,则说明病情严重,应送医院。 3观察孩子有无剧烈、喷射
14、性呕吐,如有说明颅脑病变,应去医院。 4查看皮肤有无出疹,若有则提示传染病或药物过敏;查看皮肤是否发紫、变凉,若存在则提示循环衰竭。这两种情况均需再去医院。 5观察孩子有无腹痛和脓血便,不让按揉的腹痛提示急腹症,脓血便提示痢疾等,也必须上医院。 如果孩子仅有高热,没有上述各种合并症出现,尽管退热缓慢,或者时有反复,也不必担心,应该耐心在家中治疗、护理,可采取如下措施: 1保持环境安静、舒适、湿润,室内定时通风,成人不要吸烟。 2发烧是机体对抗外来微生物入侵的保护性反应,有益于增强机体抵抗力,因此,38.5C 以下的体温不必服退热药。只有体温超过 38.5C 以上,才需采取退烧措施。 3病儿的衣
15、服不宜穿得过多,被子不要盖得太厚,更不要“捂汗” ,以免影响散热,使体温升得更高。 4要鼓励孩子多喝开水,多吃水果。发热后孩子食欲减退,可准备一些可口和易于消化的饭菜,选择孩子体温不高,或吃药退烧的时机进食,但不要吃得太饱。 5保持大便通常。七、临证施护在小儿高热惊厥发作之时,可采用中医针刺方法缓解症状。常用的穴位有人中穴、涌泉穴等穴位,可以尽快控制抽搐症状,之后可应用针灸进行退热治疗。针刺退热一般常用的穴位有风池、大椎、曲池、合谷等,这些穴位一般采用直刺手法。如果发热较高,可取十宣、耳尖、耳背静脉处放血,方法是用三棱针点刺,放血 45 滴即可,这种方法退热还比较迅速。然后再行中药治疗。小儿高
16、热惊厥发作之时,热势较高,四肢抽搐,两目直视。大约持续 3-5 分钟后一般能够缓解。抽搐缓解后,患儿发热仍很高,这时如不积极退热,可能还会再次发生惊厥。在这种情况下,中医治疗应采用清热解毒,平肝熄风的方法。中药可选用羚羊角、生石膏、钩藤、菊花、生地、桑叶、寒水石、黄芩、郁金等。也可以选用牛黄镇惊丸、救急散、小儿牛黄散等中成药。还可以用羚羊角粉冲服。小儿高热惊厥缓解后,发热渐退,病情平稳之后,中医应根据患儿所患疾病,临床主要证候特点,进行辨证治疗。如果是因为一般感染性疾病导致的惊厥,中药治疗应侧重清热解毒。如果是某种传染病导致的惊厥,中药应针对不同的传染病进行治疗。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中药应加用
17、平肝熄风之品,如钩藤、生牡蛎、僵蚕、地龙、全蝎、蝉蜕等,这样可使肝风平熄,阴阳平衡,避免惊厥再度发作。有的孩子高热惊厥反复发作,这是因为惊厥缓解后脏腑功能没有得到调理,或者余邪仍然存在。因此,提醒家长们注意,孩子高热惊厥以后应该用中药进一步调理,以防惊厥反复发作。综上所述,以上是中医治疗小儿高热惊厥的方法介绍。值得提醒的是,小儿高热惊厥之后如果不注意脏腑调理,症状容易反复发作,因此,在小儿高热惊厥治疗之后应继续采用中药进一步调理,以防惊厥复反。八、饮食护理总体原则是易消化、富有营养、少量多次和增加饮水,避免强求小儿饮食量而导致小儿胃肠负担重。发热时小儿体内各种营养素的消耗均增加,并且发热又使消
18、化液产生减少,小儿的胃肠功能就会降低。小儿的胃肠功能本身就薄弱,所以在发热的小儿很容易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等表现。尤其病程长、持续高热的孩子更应注意补充营养,因此,在每次热退后精神、食欲好转时及时给孩子加餐。食物要软、易消化、清淡,如米汤、稀粥、乳制品、豆制品、蔬菜、面条等;同时发热是一种消耗性病症,因此还应给小儿补充含高蛋白的食物,如肉、鱼、蛋等,但要少荤少油腻食物;也可吃少量水果。饮水、饮食都要少量多次,切不可暴饮暴食。九、情志护理1、衣着要凉爽,切忌采用捂被子发汗的办法。 2、居室空气要流通,必要时用电扇来回吹风,千万不可关窗闭户不让孩子见风。 3、鼓励饮水,保持口舌滋润
19、,小便通畅。 4、注意营养,不要随意忌口,无明显咳嗽的可多吃点水果,尤其西瓜,既能补充水分、糖分和维生素,又有清热的功效,此外还应注意大便通畅。十、健康教育:高热惊厥是儿科常见急症。大多数预后良好,但 2%5%的患儿可发展为癫。其发生率与复发次数有关,即复发次数越多,癫的发生率越高。加强健康教育,普及高热惊厥有关知识,适当预防性使用抗惊厥药物可减少复发已被证实。由于高热惊厥大部分病因为上呼吸道感染,住院时间短,但家长对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十分有限,如果不按计划落实健康教育,难以达到有效的教育效果。因此对患儿家属做好耐心细致的宣教极为重要。指导家长在家中备好所需的急救物品和药品,如体温计、压舌板、
20、退热药等;如果患儿出现发热,应及时测量体温,体温在 38.5左右应立即口服美林等退热药;如患儿在家中或途中出现抽搐,家长不要慌张,应立即以拇指掐患儿的“人中”穴;以另一拇指甲掐患儿“合谷”穴 ,同时将患儿头偏向一侧,防止反流物误吸;将指头用纱布或手帕包住置于患儿上下臼齿之间,以防止舌咬伤;平时加强患儿日常锻炼,以增强患儿的体质,按季节变化及时添加衣服,防受凉,感冒流行季节避免到人多的公共场所活动。护 理 方 法热 情 诚 恳 、 全 面 照 顾人 在 患 病 后 , 常 有 恐 惧 、 紧 张 、 苦 闷 、 悲 哀 等 不 良 情 绪 , 迫 切 需 要 新 人 或 医 护 人 员 的 关
21、心 和照 顾 。 因 此 , 医 护 人 员 一 定 要 以 诚 恳 热 情 的 态 度 去 关 心 体 贴 、 安 慰 同 情 病 人 的 病 痛 。 除 自 己 的 语言 、 态 度 外 , 还 应 重 视 病 室 环 境 和 病 人 周 围 的 人 和 事 , 全 面 进 行 照 顾 。 如 主 动 介 绍 医 院 规 章 制 度和 同 病 室 的 病 友 ; 安 置 优 雅 舒 适 的 病 室 等 , 使 病 员 感 到 如 同 家 里 一 样 温 暖 、 亲 切 和 舒 适 , 能 很 快安 下 心 来 接 受 治 疗 和 护 理 。 某 些 对 治 疗 缺 乏 信 心 而 终 日
22、忧 心 重 重 的 病 员 , 可 安 置 与 性 格 开 朗 ,对 治 疗 充 满 信 心 的 或 治 疗 效 果 理 想 的 病 员 在 一 起 , 以 相 互 开 导 、 启 发 和 影 响 , 可 去 忧 解 烦 , 增 强其 信 心 。 因 人 而 异 , 做 到 有 的 放 矢病 人 来 自 社 会 各 个 方 面 , 各 人 的 性 格 、 年 龄 、 爱 好 、 生 活 习 惯 、 经 济 情 况 和 病 证 不 同 , 会产 生 不 同 的 情 绪 。 因 此 , 护 理 人 员 要 在 全 面 了 解 情 况 的 基 础 上 , 有 的 放 矢 地 做 好 情 志 护 理
23、。 ( 1) 新 入 院 病 人 , 由 于 环 境 陌 生 和 生 活 不 习 惯 , 心 情 多 显 紧 张 或 有 忧 虑 , 担 心 自 己 的 病 、 工作 或 学 习 , 对 治 疗 有 恐 惧 感 。 护 理 人 员 应 主 动 介 绍 有 关 情 况 , 帮 助 解 决 其 疑 虑 和 困 难 。 ( 2) 危 重 病 人 , 病 情 急 、 痛 苦 大 , 多 缺 乏 思 想 准 备 , 而 产 生 悲 观 和 忧 伤 , 尤 须 耐 心 安 慰和 开 导 。 讲 清 情 志 对 疾 病 治 疗 的 影 响 和 利 弊 , 使 其 消 除 顾 虑 , 积 极 配 合 治 疗
24、。 ( 3) 慢 性 病 或 生 活 失 去 自 理 的 病 人 , 精 神 上 压 力 大 , 考 虑 生 活 、 工 作 和 预 后 。 护 理 人 员 要 主动 热 情 地 做 好 生 活 护 理 , 实 事 求 是 地 讲 解 疾 病 治 疗 的 难 易 和 规 律 , 也 可 请 治 疗 效 果 好 的 病 人 进 行现 身 说 法 。 对 住 院 时 间 长 而 思 念 新 人 的 病 人 , 尽 可 能 请 家 人 多 来 探 视 , 以 解 思 念 之 情 。 有 条 件 亦可 开 展 多 种 形 式 的 娱 乐 活 动 , 以 丰 富 生 活 内 容 和 怡 情 悦 志 。
25、( 4) 对 易 发 怒 生 气 的 病 人 , 更 应 耐 心 , 注 意 态 度 和 语 气 , 待 其 情 绪 安 定 后 再 慢 慢 进 行 劝 导 和安 慰 。 正 确 运 用 开 导 法开 导 法 , 就 是 通 过 正 面 说 理 , 使 病 人 了 解 自 己 病 的 发 生 、 发 展 , 及 治 疗 护 理 的 情 况 , 使 其 引起 注 意 和 重 视 。 心 理 学 认 为 人 类 的 语 言 是 一 种 非 常 实 际 而 又 十 分 广 泛 的 信 号 。 语 言 的 刺 激 比 其 它任 何 刺 激 要 严 重 得 多 。 尤 其 是 医 护 人 员 的 语 言
26、 对 病 人 的 影 响 更 是 不 言 而 喻 的 。 内 经 中 的 语 言开 导 法 , 包 括 解 释 、 鼓 励 、 安 慰 、 保 证 等 内 容 。 灵 枢 师 传 云 : “人 之 情 , 莫 不 恶 死 而 乐 生 ,告 之 以 其 败 , 语 之 以 其 善 , 导 之 以 其 所 便 , 开 之 以 其 所 待 , 虽 有 无 道 之 人 , 恶 有 不 听 者 乎 。 ”所谓 告 之 以 其 败 , 是 指 向 病 人 指 出 产 病 逝 危 害 , 使 病 人 重 视 疾 病 认 真 对 待 之 , 如 不 及 时 治 疗 , 就 会贻 误 病 情 ; 所 谓 语 之
27、 以 其 善 , 是 指 要 求 病 人 与 医 者 很 好 配 合 , 告 诉 其 疾 病 的 可 愈 性 , 只 要 遵 照 医嘱 服 药 , 病 是 可 以 治 愈 的 ; 所 谓 导 之 以 其 所 便 , 则 指 告 诉 病 人 如 何 进 行 治 疗 和 调 护 的 具 体 措 施 ,懂 得 自 我 调 养 的 方 法 ; 至 于 开 之 以 其 所 苦 , 是 解 除 病 人 消 极 的 情 绪 , 给 以 一 定 承 诺 、 保 证 , 以 减轻 病 人 心 理 上 的 压 力 。 以 上 开 导 法 , 可 运 用 于 情 志 护 理 实 践 。 通 过 开 导 法 的 运
28、用 , 可 解 除 病 人不 良 的 情 绪 , 从 而 使 病 人 心 境 坦 然 , 精 神 愉 快 , 心 情 舒 畅 、 气 机 条 达 , 气 血 调 和 , 脏 腑 气 血 功 能旺 盛 , 促 使 疾 病 早 愈 。 编 辑 本 段 五 志 过 极中 医 还 有 关 于 “五 志 过 极 “, “以 其 胜 治 之 “的 情 志 治 疗 方 法 即 “恐 胜 喜 “、 “悲 胜 怒 “、 “怒 胜 思“、 “喜 胜 忧 “、 “思 胜 恐 “。 在 护 理 上 也 可 适 当 用 之 。 编 辑 本 段 意 义中 医 认 为 , 七 情 活 动 与 脏 腑 气 血 有 着 密 切
29、 关 系 , 活 动 喜 悦 适 度 , 可 使 气 机 条 达 , 营 卫 调和 , 经 脉 通 利 。 如 果 七 情 太 过 , 失 去 制 约 (突 然 或 长 期 持 续 性 刺 激 超 出 人 的 耐 受 限 度 )即 成 为 致病 因 素 , 使 气 机 紊 乱 , 脏 腑 阴 阳 气 血 失 调 , 而 导 致 疾 病 的 发 生 。 内 经 曰 : “怒 则 气 上 , 喜 则气 缓 , 悲 则 气 消 , 恐 则 气 下 , 惊 则 气 乱 , 思 则 气 结 ”。 不 同 的 情 志 变 化 可 伤 及 不 同 的 脏 腑 , 产 生疾 病 。 但 人 体 是 统 一 的
30、 整 体 , 七 情 伤 及 一 脏 则 病 气 累 及 他 脏 。 由 于 情 志 的 异 常 波 动 , 而 导 致 机 体发 病 或 使 原 有 疾 病 复 发 、 加 重 或 急 剧 恶 化 。 如 有 高 血 压 病 史 者 , 往 往 因 过 度 恼 怒 而 肝 阳 上 亢 , 发生 眩 晕 , 甚 至 突 然 昏 厥 , 或 昏 仆 不 语 , 半 身 不 遂 , 口 眼 歪 斜 。 现 代 生 理 学 、 心 理 学 研 究 证 实 ,情 志 活 动 与 直 接 控 制 人 体 生 命 活 动 和 物 质 代 谢 的 大 脑 边 缘 系 统 有 密 切 的 关 系 。 高 兴 、 欢 欣 、 愉 快等 积 极 的 情 绪 能 提 高 整 个 神 经 系 统 的 张 力 , 提 高 脑 力 、 体 力 、 机 体 的 耐 受 力 , 使 各 个 器 官 功 能 协调 一 致 , 增 强 人 的 抗 病 能 力 。